戀母情節的網路小說
『壹』 俄狄浦斯情結是什麼意思
「俄狄浦斯情結」也稱「戀母情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概念。這個術語源於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
這部悲劇取材於忒拜國王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傳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王不過是戀母仇父傾向的一個化身。新弗洛伊德學派的學者對弗洛伊德的這種主張進行了批評,指出戀母情結缺少必要的科學依據。
(1)戀母情節的網路小說擴展閱讀:
弗洛伊德以此分析了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卡拉瑪佐夫兄弟》。他說,《俄狄浦斯王》、《哈姆萊特》、《卡拉瑪佐夫兄弟》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都是一個: 「為一個女人進行情殺」。
這三部作品都出自大手筆,同為世界文學名著,分別出現在古希臘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和近代,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類精神中普遍存在的戀母仇父傾向的無意識升華。
『貳』 求戀母情節的小說
《兒子與情人》是一個經典愛情故事,主人公為莫瑞爾和保羅。主要內容:莫瑞爾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動的激情,傾注到了自己的兒子身上,自己也從兒子的身上,獲取從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愛情感覺。對於這位莫瑞爾太太來說,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兒子當作自己理想中的愛人,她照顧他,撫養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親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兒子當作了自己愛的對象,這種愛,不是單純的親情之愛,更大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愛情的體現。而保羅,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親當作了自己的愛人,以至於他覺得,只要他母親在,他在此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愛人。因為這個愛人就在他身邊,那就是他的母親。
結論,最有人倫的不倫之愛,這是一種愛情,最起碼也要算是愛情之樹上的一個分叉。
『叄』 弗蘭克戀母情結人物分析
弗蘭克憎恨父親,一直視父親為敵人,他對父親是一種頑強的無理取鬧的反抗與厭煩,也就是「戀母情結」讓他心裡仇視父親。
由「俄狄浦斯情結」進行的思考
弗洛伊德認為,隨著兒童成長,其性愛對象會發生轉移,由最初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如口、肛門等轉移向別人身上。而母親由於承擔了哺育孩子的責任,能夠為幼兒提供生理上的需要和滿足,因而成為兒童最初的性愛對象。在一定的成長階段,特別是在男孩的潛意識里,總是想要獨自擁有母親的愛,而父親則成為和自己爭奪母親的一個最強大的對手。因此男孩便會對父親產生敵意,這樣戀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結便形成了。
實際上「戀母情結」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常常不被人們所承認和發現罷了。其實不止戀母情結、戀父情結、戀子情結等都包含一切與人的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有關的行為及情感當中,並非只指性的本身,而是一切發生在潛意識內的情感傾向。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由於人們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
比如《荊棘鳥》中菲奧娜對弗蘭克的過分偏愛。在此情形之下,男孩就容易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把母親當作自己特有的所屬物,而把父親看成是與自己爭得此所屬物的敵人,一直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系中的地位,這在文中弗蘭克與其繼父身上也有明顯的體現。
同樣道理,女孩也認為母親妨礙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奪走了她應占的地位。這些無意識的本能情感,除非在極端的情況下,否則人們是完全覺察不到的,同時也更是不願承認的。但是只要我們對此能夠有充分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正確對待這種情感,從而建立正常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就不會讓小說中的悲劇重演了。
《荊棘鳥》中的弗蘭克由於自己特殊的身份,從小缺少父親的關愛,而母親卻又把從情人那裡得不到的愛傾注到他們的兒子身上,而繼父又對他心存厭惡,所以弗蘭克從小就針扎在壓抑與仇恨當中。這種不健全的家庭之愛又缺乏正確的疏導,因而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但在正常的童年環境中,俄狄浦斯情結會被人類的社會文化逐步抑制與克服,最終發展成健全理想的人格。在健全的人格之中,雖然俄狄浦斯情結還會不同程度地潛存於子女的心靈深處,也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表現,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