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敘事的圖像化傾向閱讀理解
Ⅰ 網路小說敘事的圖像化傾向出自那張試卷
摘要 網路小說敘事的圖像化傾向出自2020年中教網作文題目
Ⅱ 高分懸賞!網路小說的傳播學分析
一、定義
網路小說是指利用網路如BBS、Web界面連載發表的小說,與一般的小說比起來,網路小說的語法會更近口語並充斥網路流行語,另外除了文字內容,利用符號圖案排版等進行變化也是其特色。網路小說是網路小說的主要形式。
二、發展
在中國網路發展最快的那幾年鮮有好的小說出現,是因為當時作為網路小說第一大的網站對小說的原創並不關注,而後隨著幾大原創小說聯盟的逐漸強盛網路小說才真正的抬起了他的頭,網路小說的形成是因為網路時代人們對閱讀娛樂的需要和追求正在轉變又加上有商業公司的推動使得網路小說如魚得水一般蓬勃發展目前中國網路小說的數量正逐步取代其他的小說類別成為中國第一的小說群。可以推訴到西路小說具體時間記憶已經模糊,最早的網路小說其實是論壇形式的YY小說,當初只是游戲之做最早崛起的幾個團體分別是天鷹小說(已倒閉)幻劍書盟等,因為起源相同所以初期關系相對不錯,後來因為起點的出現相成了三足鼎立的形態.因為盛大的加入使的起點一枝獨秀.第一本書已經很難追究如果說有記載的比較早的書就該是天魔神譚了吧。
1、理想時代
中文網路小說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底和1991年初。1990年11月28日,中國正式在SRI-NIC(斯坦福研究所網路信息中心)注冊登記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服務,邁出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步。
1991年王笑飛在海外創辦了中文詩歌網。中國留美網路作家少君,1991年4月在網路上發表《奮斗與平等》,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篇中文網路小說。1997年11月2日的凌晨,老榕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論壇里發表了一篇名為「10.31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的文章,在短短的48小時之內,幾乎傳遍了整個網路。這是網路小說初次在傳統媒體上比較有影響的登台亮相。
發展到1998年,電子公告欄(BBS)上出現了蔡智恆所著的第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中文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網路小說《活得像個人樣》。由於這篇網路小說在電子公告欄上多次輾轉張貼,原作者據說為邢育森。此外黃易的《大唐雙龍傳》、莫仁的《星戰英雄》也風靡一時,小說門戶網站如黃金書屋以及各種各樣的個人網路書屋紛紛而起。1999年開始,更多的小說網站如榕樹下、收費小說網站博庫等大量成立。從21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網上閱讀和寫作;小說網站在經歷了發展,整合,兼並,以及其他困難和波折之後,在新的建站模式和網路技術基礎上走向成熟,網路小說本身也出現了分化,2000年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2001年今何在的《悟空傳》、2002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和林長治的《沙僧日記》等優秀的作品不斷出現。此後的幾年裡,個人博客的成熟和不斷壯大更是掀起了一場全民的寫作運動。
2、商業時代
在網路還處在門戶為主時期 讀者發現新的小說類網站大都是通過雅虎等門戶進入,或者是通過各站間的友情鏈接。友情鏈接幾乎是很多網站發展新成員的唯一方式,新網站進入困難。在這種大環境下,黃金書屋利用先發優勢牢牢占據了網路書站老大的位置。號稱「上網讀書不識黃金書屋,再稱網蟲也枉然」。 在2001年11月的時候,寶劍鋒等愛好玄幻寫作創作的作者在西陸創建了玄幻小說協會。並於2002年5月籌備成立小說性質的個人網站,並改名為原創小說協會—起點中文網,簡稱起點中文網。在2002年5月15日,起點中文網成立的那一天,江南武士闖進了起點慶祝成立聊天群,大肆批評起點當時的書庫系統,說得起點一幹人等啞口無言。最終贏得了這場宿命之戰的勝利,篡奪了起點網站建設的大權,將寶劍藏鋒江南,並從此自號「藏劍江南」。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後世史學家對此大為感慨:「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人的相遇。。。改變了小說網站的命運」。 讀寫網是第一個實行網上收費閱讀的玄幻書站(當時並沒有VIP這個提法),而且是一建站就奔著收費去的。2002年2月讀寫網試運行,9月正式運行。建站的同時,發布「為推動原創小說的發展,本網計劃向作者支付網路刊載的稿酬,歡迎原創作品加入」的聲明。由於讀寫網建站的時機比較好,那時正是簡訊聯盟最火的時候,通過簡訊代收費獲得了大量的收入。當時,由於網站的建設人員過於急功近利,目光短淺,規模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2002年底,中華楊和蘇明璞等一批網路寫手,離開鐵血,成立了「明楊·全球中文品書網」。首次提出了VIP的概念。通過中華再起等熱門作品,吸引了大批會員。到2004年4月1日,隨著新版VIP閱讀器的推出,起點VIP作品總數增加的100部,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說,都遠遠超過其他網站。在起點的公告中稱「經近半年的不斷努力和發展,其中稿酬最高已經達到創記錄的千字40元(即單章節2000人次訂閱,就稿費而言已與國內出版稿費持平),數十部作品稿酬收入在千字20-40元間,起點累計發放稿酬已近十萬余元,僅3月份起點VIP作者稿酬冠軍就得到超過4000餘元的月收入。」
目前網文江湖基本上是以幻劍書盟為代表的CCBA(中國小說聯盟)與起點中文網南北對峙,而起點的優勢明顯。
三、特點自己總結。…………………………………………
四、對網路小說的傳播學思考
相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而言,網路是大眾傳播中速度最快的,它具備大眾傳播的所有特點。然而,互聯網的出現,也使傳統的大眾傳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以往印刷技術與廣播技術之間的清晰界限正在逐漸消失;我們正從媒介缺乏的狀況轉為媒介過剩的狀況;正在從將傳播內容灌輸給大眾的傳播轉變為針對群體或個人的需求設計傳播內容的窄播;正在從單向的媒介轉變為互動的媒介。互聯網改變了傳播的一些基本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它重新定義了大眾傳播的概念。尤其是網路的大眾傳播是建立在人際傳播基礎之上的,同時,網路還有了社區類型的小眾傳播,比如「討論社區」就反映出更多的人類傳播的原始狀態。也就是說,雖然網路傳播仍然屬於典型的大眾傳播,但它已分明有了人際傳播的特徵。需要說明的是,這種人際傳播特徵的出現並不是大眾傳播的倒退而恰恰反映出人類傳播的進步。小說,作為一種人類信息與思想的重要傳播方式,它也受制於傳播媒介的變化與影響,因此,網路的出現也改變著小說。人們更看重網路小說讀寫的原因也正在於,通過網路人們能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對於情感的傳達、傳播、交流的需要,而且不需要花費太大的精力與太多的金錢,因為網路小說是一種「無紙化」的寫作與閱讀。
受眾即讀者,用在小說上即指傳統意義上的小說作品的閱讀者。到了網路小說時代,這個群體的身份與地位正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網路小說強大的媒介傳播優勢,加上它所具有的人際傳播的某些特徵以及依據高科技的傳播手段,使它天然具備了對以往小說傳播功能的補救與優化作用,網路小說在小說的大家庭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網路小說也使「沉默的大多數」(即讀者)變得不再沉默,它打破了過去長期形成的寫作權力過分集中的模式,滿足了人們發表觀點、抒發情感的需要,從根本上解放了受眾。由人民小說出版社出版的仿BBS情感小說《風中玫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受眾參與寫作的例子,人民小說出版社結集出版的這部小說,是將「風中玫瑰」的帖子和網友的帖子共同收錄之後形成的,這是由作者和網友共同完成的小說,是最典型的讀寫互動小說。網路中出現的極為普遍的「接龍小說」也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比如新浪網與《中華工商時報》合作的《網上跑過的斑點狗》也是一次著名的在公共空間中的讀寫互動嘗試。在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短暫地充當藝術家」已不是神話。網路解放了人,網路小說解放了讀者,這種解放從大的背景上講,實際體現了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消解,給精英與大眾精神上帶來了一種平等狀況,這種解放是有意義的;這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對於個體的一次難得的解放,人們終於可以從商品的枷鎖中掙脫出來,從技術理性的控制中找到一處心靈自由的空間。雖然這一空間的存在形式是非物質的、虛擬的,但在精神上,人們獲得了自由。
網路這種新媒介的產生既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也反映出作為新的傳播工具網路媒介的「人性化」特徵。當小說與網路這種新的傳播媒介相結合,從而以新的文本傳播方式被創作與閱讀的時候,就本質上來看,它並沒有改變小說的基本特性。網路小說寫作仍然遵循著老套的小說創作方法:從情節的構思醞釀到故事的素材來源,從基本的遣詞造句到復雜的表現手法,從思維想像的能力到創作靈感的激發,從基本的形象塑造到社會生活的描繪,從個體情感的表達到審美理想與對社會人生的評介等,無不照舊。網路小說同以往小說的不同只在於它因為藉助於網路,從而更多地表現網路技術與印刷技術的不同,它可以將文字、聲音、視頻、圖像等以「超文本」形式鏈接起來,從而給讀者提供更大的閱讀空間與想像空間,帶來更為豐富的娛樂興趣與享受,將個體的慾望滿足延伸到無限無窮的層次之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具有社會意識形態性的小說喪失了它的意識形態屬性,實際上網路小說的意識形態性只是表現為意識形態的分散化,每個人都以其個人的意識形態話語來組成整體的社會意識形態話語,而且這是一種更加真實的社會意識形態話語。因此,我們認為,網路小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把人們從創作到欣賞的諸多局限中解放了出來,改變了小說原有的製作與傳播方式,但網路小說本身除去網路媒介的技術因素卻仍然遵循著小說自身的創作與發展規律。當然,「媒介即是訊息」,介質的變換,必然使小說這一概念原有的定義或外延發生一些變化;另外網路小說的存在的確也給維護整個小說生態問題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由此所引發的沖擊也同樣是深層次的。如果說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的小說批評四要素問題,是從作者、世界、讀者、作品幾個方面對小說內部生產的運行機制進行了一次較為完整的論述,從而大大擴大和激發了小說研究的理論視野,引發了小說研究的一次革命性進步,那麼網路小說的出現則要求我們從更為廣大的空間區域去研究小說,尤其要更多地從小說之外的領域去研究小說所受到的影響、面對的問題。借用布爾迪厄的一個提法,這就是一個「場域」研究的問題。「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路或一個構型。」在網路時代,如何處理小說場與其他場之間的關系,如何應對小說場內各系統之間的佔位關系及其變化,這應該引起小說理論界的足夠重視,這是我們今天不該迴避的理論問題。用場域的概念進行思考就是從各種關系中進行思考,網路與小說的聯姻,只是為小說又提供了一個新的生存的場域空間,給小說研究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切入點。它只是改變了小說的一些表達形式,而沒有改變小說本身。
五、網路小說的問題及其救治
自古以來,小說一直作為一種高雅的、貴族化的藝術形式而受到尊崇與膜拜,中西方大體如此。如: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與「興觀群怨」將詩的價值與作用表述得淋漓盡致;曹丕的「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進一步把文章的地位、價值與作用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雖然柏拉圖為了「正義」與「德行」試圖將詩人逐出「理想國」,但他仍然坦承「自幼就和詩發生了愛情」;而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發生的事並由此將詩看作是比歷史更真實的論述,開拓了西方抬揚詩歌與小說的歷史先河。小說作品的「卡塔西斯」(凈化)作用,陶冶性情,化育人心,培養道德,開拓視野,滋潤了無數孤寂而痛苦的靈魂,為無數生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一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有相當大的成分都得益於小說對於社會運動、政治變革、思想啟蒙的直接作用;面對現實的罪惡與殘忍,人們總會到小說與藝術中去尋求幸福與慰藉;小說的審美之維以其與現實社會的格格不入,也總是會被理論家們用來作為反叛麻木、病態社會的銳利武器。無論現實如何移轉,小說藝術永遠都執著於美與真理,引領著人類幸福與前進的方向,保存著人類最後的希望。然而網路時代的到來,似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小說,創作者較少將心思花在讀者身上,而是更多地將關注的視野放在主體情感的灌注、主題的開掘、題材的選取、結構的安排、語言的修飾等這些作品本身的問題上去。因而才有了朗吉弩斯對於「崇高體」的論述,恩格斯關於戲劇「三融合」審美標準的看法等文藝理論原則的提出。作為一種良性循環的結果,在這種小說觀念支配下,前網路時代的作品有思想深度,關注社會人生的深層問題,具有宏大敘事的特徵。作家受到社會格外的重視,經濟與政治地位普遍較高。然而今天,網路小說,在傳統意義上的小說性幾乎被消解殆盡,「重感性」「求刺激」「傷風化」的作品大行其道。網路時代,只有消費的邏輯,沒有了真誠的信仰。寫作是需要有知識儲備的,需要有起碼的人生閱歷與文字修養,然而,小說網路化時代,這些已不重要。網路小說、博客寫作已經將小說推向了「泛小說化」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文字公布於眾,通過互聯網廣泛地散播。小說歷來所推崇的崇高、深沉、美德、正義、人情等價值已經被逼到最不起眼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低劣的文字在訴說著低級趣味的故事。蔡智恆這個最早靠網路寫作成名的人曾經坦言:「我並沒有很好的小說底子,所以寫東西是靠熱忱而不是憑實力。」僅靠熱忱而缺乏實力成就了痞子蔡,卻敗壞了小說。毋庸諱言,網路小說正處於幼年時期,它較之博大精深的傳統小說有其自身的缺陷與不足。它的泛濫的自由必然會導致小說的淪落,上網者以匿名身份與他人進行交流或表露情感,其中很多都是一種臨時的表演,是一種無法信任的真實,而在個性價值實現方面,過度的偏激與無節制也常常使小說成為互相叫罵的工具,褻瀆了小說的神聖性。基於此,有人從網路小說的多媒體技術給小說創作帶來的隱患角度認為,網路寫作削平了小說的意義濃度,抑制了讀者閱讀時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而網路小說在創作審美上的缺陷則表現在:一是創作主體的缺失性動機,二是媚俗取寵的審美心態。歐陽友權從一個總體的高度認為,網路小說的缺陷與局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藝術質量不高,讓人只見「網路」不見「小說」,或者有「小說」而沒有「小說性」;二是網路寫作的技術依賴問題,網路只是一門技術,小說則是源於人的精神,技術只是小說藉助的工具,它應該受馭於小說的藝術目的,為創作者遵循藝術規律插上創造的翅膀,創作者不可以技術優勢替代藝術規律;三是網路小說還有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作者承擔感的缺失問題。網路小說的確存在著太多的問題,但網路小說的興盛我們卻無法否認。有人將傳統小說與網路小說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傳統小說是經過幾千年文火慢慢熬出的一鍋老火湯,那網路小說便是一道時令小菜,新鮮,時尚,雖不如湯的實用,但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有其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堅實土壤。事實如此,網路小說現存的不足與缺限的確不用怎麼大驚小怪,正如法國小說批評家蒂博代所說:小說不能歸結為若幹部傑作,「如果不是由很快就默默無聞的成千上萬個作家來維持小說的生命的話,便根本不會有小說了,換句話說,便根本不會有大作家了。」今天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網路小說寫家的存在,沒有龐大的網路小說閱讀群,那麼今天的小說就會是處境尷尬,舉步維艱,一時被大炒而特炒的「小說的終結」問題也許真的就會變為既成的事實。本文相信,網路小說作為現時代的小說,是對這個時代表達方式和情感情緒的真實記錄,崇高與美將以其深沉的情感魅力和人生邏輯終究會重新得到讀者的尊崇與愛戴,而作為消費者的讀者也不可能僅僅滿足於欣賞一些膚淺的感性的文字,「寫出好的作品」也仍然會是大部分作家畢生不變的至上追求。網路小說必將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評論家的事業則是替小說的這一未來吶喊助威。
Ⅲ 什麼是敘事化圖像
通過觀看一張圖片,能夠給你反饋很多信息,就好像你在看的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故事一樣。
意思就是說這張圖篇所能傳達的內容很豐富,能讓人產生聯想。
Ⅳ 敘事情節特色題從哪些角度答題
從敘事手法中答題,敘述者知道的和人物知道的一樣多,人物不知道的事,敘述者無權敘述,敘述者可以是幾個人輪流充當,限制敘述作者可以用第一人稱的姿態出現,也可以不直接出現而比較客觀地以第三人稱去觀察和敘述;
純客觀敘述中,敘述者只描寫人物所看到和聽到的,不作主觀評價,也不分析人物的心理,這里的作者也不在作品中出現,更加「隱含」,作品中常出現的人稱是第三人稱,仍是作者描寫和敘述的對象。
(4)網路小說敘事的圖像化傾向閱讀理解擴展閱讀
例一 海明威《印第安營寨》 簡要概括這篇小說的敘述特色。
(1)小說以對話形式推動敘述,在對話中展開情 節,刻畫人物。
(2)敘述語簡潔含蓄,電報式的短句,少用修飾語,句子凝練而意味深長。
(3) 敘述語調冷靜客觀,作者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避免作者主觀情感和傾向的滲入, 使小說具有冷峻意味。
Ⅳ 電子圖像,文字,音頻使文學的觀念發生了什麼變化
面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現狀,研究者給予了諸多命名,諸如讀圖時代、視覺文明、視覺文化、圖像文化、影視文化、大眾文化、文化工業等等.與此相應的是,文化研究的興起、廣泛傳播及實踐.毋庸置疑,在這些不同的命名中,潛含著共同的價值判斷,即傳統的文學及文學研究日趨式微乃至終結.需要指出的是,針對同一文化現象,各種概念的出現,一方面說明理論研究的活力與切入視角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概念與術語的使用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隨意性.因此,在討論問題前,就需要嚴格界定與規范某些概念的內涵與使用范圍,比如圖像文化與視覺文化,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等.我們將沿用視覺文化這一概念來指稱我們目前的社會文化現實.我個人把當代的視覺文化理解為與傳統的語言文化相對的影像文化,主要以電影、電視等藝術為代表.
西方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把人類文化分成了幾個大的歷史階段.主要有以下幾種劃分方式:第一種,口頭文化、手寫文化、印刷文化、虛擬文化.第二種,馬克·波斯特所界定的口傳媒介文化、印刷媒介文化、電子媒介文化.第三種,哈羅德·伊尼斯從媒介角度,把西方文化分為文字和印刷兩個時期,又可細分為9個時期:埃及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中世紀時期(羊皮紙和抄本);中國紙筆時期;印刷術時期;啟蒙時期(報紙的誕生);機器印刷時期(印刷機、鑄字機、鉛版、機制紙);電影時期;廣播時期.第四種,巴拉傑在20世紀初的《視覺與人類》中,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視覺文化、讀寫文化,再到視覺文化這樣一個螺旋式發展過程,我們的文化將重新迎來以「視的精神」取代「讀的精神」,以「視文化」取代「概念文化」的時代.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另外一些西方學者如尼克·史蒂文森則把從媒介角度進行文化研究諸多理論流派劃分為三大方法:第一,各種批判的研究的方法,如法蘭克福學派,主要探討對媒介進行意識形態歪曲的各種系統性形式以及媒介與更廣泛的所有制、權力和權威體系的聯系;第二,各種象徵和文化的研究方法或受眾研究,主要探討媒介的符號豐富性等,主要體現在麥克盧汗、詹姆遜以及博德里亞等的相關研究中;第三,考察媒介本身對我們共同視野的影響.史蒂文森認為,這三種研究方法對我們理解現代電子文化、印刷文化和口語文化均有裨益.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從理論上來理解視覺文化以及它與傳統的文學研究的關系.這個問題至關重要,這是因為不同的切入點、不同的研究重心勢必導致不同研究格局的出現,以及迥然不同的理論思考.這里存在著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的兩個研究方向和領域.第一,把研究重心放在對傳統文學藝術的研究上,主要考察它在視覺文化的時代語境中,從文學的生產、傳播、文本到接受所發生的系列性嬗變,以及與此相應所產生的新的審美品格與藝術特性.第二,把研究重心放在以影視文化為代表的當代視覺文化上,主要考察作為其整個藝術重要元素的語言在影視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功能、審美特性、敘述策略等.我個人以為,對前者的探討更重要,也更迫切,這一理論需要我們來回答這樣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在一個越來越圖像化、視覺化的社會,傳統藝術尤其是具有高度抽象能力的語言藝術還有無生命力,是否就此終結?從現實情況看,文學的處境已經非常尷尬,而文化的圖像化、視覺化才剛剛開始.語言藝術最終能消亡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就要從理論上說明由哪些因素促成了這一結果.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同樣也要從理論上說明它在哪些方面進行變革才能應對視覺文化時代的嚴峻挑戰,從而壯大繁榮文學自身.這些都需要研究者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視覺文化時代的傳統文學研究應該開拓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媒介角度進行切入與突破.具體而言,要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語言的媒介方式在人類技術演變過程中的更替以及對文學的生產、傳播、文本結構及接受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傳統的文學研究中,人們往往忽視了語言藝術的媒介自身所具有的審美屬性,以及基於媒介自身特點所引發的傳播方式、接受方式的深刻變化.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克羅奇的相關主張,他認為藝術活動與媒介無關.事實與此恰恰相反,媒介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藝術創造活動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媒介活動,正如美學史學者鮑桑葵所說,任何藝術家都對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賞識自己對媒介的特殊能力,藝術家靠媒介來思索,來感受;媒介是他的審美想像的特殊身體,而他的審美想像則是媒介的唯一的特殊靈魂.實際上,從媒介的角度來探究文學藝術早已有之,如亞里士多德在對藝術進行分類時就採用了媒介作為其中的一個標准,認為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眾所周知,媒介自身的歷史性演變有賴於新技術的問世,而技術的影響不是發生在意識和觀念的層面,而是要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覺比率和感知模式.
對此問題,西方學者已作了富有成果性的理論探索,比如,麥克盧漢理論的核心在於,探究技術媒介影響人類感知的方式,這構成了今天媒介研究的最為重要的理論問題;與麥克盧漢在媒介問題上的樂觀主義相反,博德里亞持悲觀論,對擬像和超現實的探究是其理論的核心;哈羅德·伊尼斯其理論的獨創性在於,探究媒介在西方文明興衰過程中的作用,與麥克盧漢把媒介分為冷媒介、熱媒介不同,他著重探討媒介與空間、時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文明與社會組織、結構的影響.對我們的文學研究而言,應該著重考察的是語言藝術在口傳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三大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傳播、文本結構、接受方式等存在的諸多顯著差異和內在聯系.概而言之,從作為媒介的語言來看,口傳媒介的文化主要是聽覺文化或聽說文化,聽覺生活壓制著視覺價值,比如,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手抄本和早期的書籍是被用來高聲朗讀的,詩歌是被用來吟詠和歌唱,與音樂緊密聯系在一起.印刷媒介的文化主要是一種讀寫文化.與口頭傳播時期通用的那種重復性的對話思維方式截然不同,印刷媒介能將事件以有序的、合乎邏輯的和客觀的方式進行組織,促成了線性的、序列化的因果思維方式.此外,以頁面文字所具有的物質性與口傳文化中言辭的稍縱即逝相比,印刷文化以一種相反但又互補的方式提升了作者、知識分子和理論家的權威.印刷媒介也使文學生產與接受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不再說書—聽書,而是寫書—讀書,從而營造了一種更鼓勵人們思考的文化環境,培育了自我反省的概念,書被靜靜閱讀的過程中,審美靜觀、審美沉思的審美觀念也得以形成.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口頭傳統蘊含的是精神,文字和印刷的固有屬性卻是追求物質,口頭傳統之式微,意味著對文字的倚重(因而倚重眼睛而不是耳朵).
從印刷人到現代的圖像人,完成這一重要轉變的標志是照相術的發明.此後,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影、電視相繼出現,同時也伴隨著影視文化的蓬勃發展,昭示著我們社會進入了電子媒介文化階段.電子媒介文化不是聽說文化,也不是讀寫文化,而是視聽文化或視看文化.而傳統的讀寫文化如何在這一階段生存與發展,則是需要我們格外關注的理論問題.語言藝術不僅可以使用紙質媒介,也可以使用電子媒介作為載體、傳播方式等等,以及由此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性與美學品格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探究.這是因為,新媒介、新技術的問世,在改變人的存在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對世界、現實生活的感覺方式與審美心理,自然也就改變著對原有文學的認知模式,比如19世紀到20世紀小說敘事模式的深刻變革.現代人要求一種快捷、直觀的生活節奏與方式,而這些與印刷文化所要求的寧靜、平和形成鮮明的對比,對絕大多數現代人來說,即使閱讀文字性的藝術品,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樣以一種悠然的心境咀嚼、品嘗、沉思藝術,而是一種隨意性的瀏覽、掃描,要求的不是永恆的審美體驗,而是瞬間的心領神會.現代人的這種內在需求,必然導致文學書寫模式、傳播模式、接受模式等方面的變革,而文學研究則需要從當代視覺文化這一主導格局中來思考文學面臨的挑戰.
面對文學在視覺文化時代所遇的困境,文學研究者的應對策略不應是紛紛轉向文化研究,甚至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學研究,這樣最終就取消了文學與文學研究;不應是只研究廣告、服裝、影視等流行文化.這些確實需要我們去研究,但目前更需要我們研究的是,文學研究如何面對視覺文化的全面挑戰.文學研究要突破,一個可能的方向就是需要從媒介的角度來思考語言藝術在口傳媒介、印刷媒介,尤其是電子媒介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語言藝術在每一階段,其文學生產機制、傳播方式、文本結構、敘事模式、接受方式等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這就要求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範式進行相應的改變,在以媒介因素為核心的前提下,充分考慮社會組織結構、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因素,把文學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作者簡介】張永清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
從藝術的「生產工具」方面考察,文學的「生產工具」或者說媒介就是「語言」.我國傳統文學作品,從遠古的龜甲簡牘文學發展到現代的紙介質文學,語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網路文學的存在也是以語言的形式存在,只不過是一種特 殊的計算機語言,我們稱之為是數碼,即「bit」(數位)和「byte」(位元組)的轉換與解碼.從人性化語言到智能化語言,文學生產工具發生了比較大的變遷,這種變遷改變了書寫者與閱讀者的范圍,反映了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建立了新的文學社會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生產工具以及文化傳
Ⅵ 如何看待網路玄幻小說的敘事模式
網文不需要文筆這是錯的。網路小說不需要多麼優美的文字,但它對小說的技法卻極為坎坷。通俗點講就是套路。但技法並不是套路。我很難用幾句話便解釋清楚他們的區別。我只能說,套路是死的,技法是活的。日更萬字,完本成神,這也是錯的。作為職業寫手,萬字的目標量也是很難做到的,更別說新人了,除非你有特別的注水技巧。完本能積攢信譽,但不一定成神,有時候你堅持完本是在浪費時間。
Ⅶ 如何評價網路小說的審美特性,以類型小說為例進行分析
摘要 天的網路文學,人才輩出,涌現出了慕蓉雪村、安妮寶貝、明曉溪、步非煙、滄月、醉魚等一大批影響巨大的網路作者與寫手,創作出了大量令人矚目的作品。但是對於「網路文學」這詞至今為止依然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
Ⅷ 跪求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各種題型和解題方法
高中語文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提取碼:1234
簡介:高中語文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合集。
Ⅸ 小說的敘事都有哪些視角
1、以第一人稱為主視角,既「我」的自述,這樣的講述能夠讓讀者快速地進入故事的情節中,感受人物的情感。
2、以第三人稱為主視角,既以故事中的某一個主人公為主,使故事更加飽滿真實。
3、以整篇故事的所有主人公展開敘述。這樣的敘述讀者能夠了解整個故事的所有人物的全部背景,情感等,也能全面了解故事整體的時間線、情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