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硬傷
1. 如何使小說克服華而不實這種硬傷
1 小說不波瀾是不行的 小說三要素 人物 環境 故事情節 一部好的小說無論文風是華麗是平淡都要有吸引人的情節 真正會寫作的人不會為了什麼原因生硬的加入某狗血且無聊的情節 沒人讓你加無聊的情節 但你要努力想出新奇的情節吸引讀者
2 可以適當運用環境描寫烘托氣氛 這是一個簡單但極其有效的方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
3簡練也是一種語言風格 但他不意味著不能很好的表情達意 這就需要你在細節上下功夫 言簡意賅的描述表達 甚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祝你早日進步~
2. 在紅袖添香小說網發了一部小說,但編輯說作品有硬傷,請教前輩寫手,作品如何才能寫好呢
硬傷一般是文章骨架上的問題,這是新手常出現的,比如虎頭蛇尾、比如各種文章的結構邏輯不合理。我個人建議你寫小說前打詳細的提綱,不要把寫小說只當成是一種感性抒發,寫手要很理性對待自己的靈感和創作情緒,腦袋裡有故事,還要學會如何慢慢把故事講清楚,講入神,吊著讀者的胃口,欲罷不能。
還有,若邏輯、語言、手法、情節設置、人物性格只是搬抄言情劇里的東西,寧可不寫,因為除非你的文筆好的一塌糊塗,不然這樣的文難有出頭之日。
建議你把作品鏈接補充上來。
3. 小說中,「硬傷」和「軟傷」分別指什麼
硬傷——是指直接的傷害,和接觸性的傷害,也是指看得到的傷害,
軟傷——泛指氣功一些功力,不接觸身體的傷害,同時,軟傷的傷害一般大於硬傷,而硬傷也可以指皮骨肉,而軟傷則是精氣神和內部的傷害。
舉例:他一鐵沙掌打在對方的肋骨,讓對方動彈不得,而且皮開肉綻;此為硬傷,實實再再的傷害,
軟傷——他一運掌,一股氣打在對方的胸口,使對方噴血而倒,此就是軟傷,也是內傷。
硬是指直接,接觸,軟是指非直接接觸或者是內部的傷害。
4. 你認為嚴肅小說作家去寫網路文學,能成功嗎
能成功,但很難,甚至我覺得比一個普通人沒有寫作過的人都難。傳統小說和網路小說其實是兩種東西,通俗一點來說,傳統小說就是酒店大廚做出來的美食,而網路小說就是街邊小吃,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讓大廚去做小吃是很容易,可是他卻不一定能夠收獲很多的顧客。酒店大廚做的美食並不比街邊小吃高級到哪裡去,它們是兩種不同的類型,但不得不承認街邊小吃更受普通大眾的歡迎,或者說吃街邊小吃的人總是比到大酒店去吃飯的人多。
字數……這是個很大的硬傷。“水字數”不是說隨便增添幾個無聊的文字就能夠做到的,網路小說的“水字數”和傳統小說的能刪一個字是一個字的寫作習慣剛好是沖突的,因此說傳統作家去寫網文在我看來還不如一個普通人呢!
5. 網路類小說
建議樓主不要去看什麼所謂的排行榜,那都是靠更新快點擊高弄上來的。
還是最喜歡《紫川》呢。它的好我就不過多的說啦,或許它的思想性不是最高的,或許它的文筆不是最好的,但是一部小說能夠連載8年,任然有無數的書迷痴痴等待,就知道它到底占據了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呵呵。不過確實結尾寫得不是很好,其中也有很多硬傷。但是依然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第一次買實體書。。哈哈!終於可以收藏啦!想當初班上只有我一個人看好紫川的時候,推薦大家去看。。真是有點辛酸啊。
ps:紫川的貼吧非常出名。有人甚至說,紫川的經典,有一半來自於貼吧。裡面的書迷作品甚至不低於很多一流的作家。
《誅仙》文筆很好,情感描寫細膩,但是確有名氣大於實力的嫌疑。
《褻瀆》有點晦澀,陰暗,不適合大眾,不過我喜歡風月。。
我也看了《聖徒》,個人感覺很多時候有點牽強,雖然高於市面的三流小說,但是也難以躋身一流小說。
《慶余年》看著是很舒服的書,適合休閑的時候看。因為沒有什麼讓讀者感到很糾結的事情,除了陳萍萍死掉那裡。
《彈痕》也看了,看的時候非常熱血,但是仔細想想主角有點過分的強悍了。。不過依然是一本優秀的小說。
《家園》《龍蛇演義》和《知北游》久聞大名。不過是在不願意再陷深坑,還是少看一點小說咯!
《搜神記》確實寫得非常好,文筆和情節均臻一流。狐狸確實很厲害。
《悟空傳》我看了半天不知所雲。腦袋被弄得混亂不堪。但是經典就有一種魅力,即使你讀不懂它,你依然知道它是經典。這就是我對悟空傳的感受。那句「我要讓滿天神佛都煙消雲散」印象很深。
至於《無限恐怖》《從零開始》《小兵傳奇》其優秀程度都頗有爭議,我也沒有讀過。呵呵。
其他的小說
除了上邊我看過的,再說說其他我覺得好的吧。。
最喜歡的小說是《三國演義》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古人留給我們的神作,其次就是《紫川》,在我心中最珍視的小說。就不評論了。。嘿嘿。。
總的來說我看的書不是很多,但基本上都是經過錘煉的小說:
先是武俠小說:
首推《大唐雙龍傳》,黃易大師的巨作,確實有著非凡的實力,講兩個市井混混到一代天驕的過程絕好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精彩絕倫。
再說《英雄志》,以明朝為歷史構架,重新鑄造出一個江湖,但是江湖構造上不如金庸大俠的嚴謹,但是英雄志在人物的描寫,思想的深刻個人感覺甚是高於金老。其中顧思遠的正道,盧雲和顧倩兮的章台柳,原來生再為一劍客的卓凌昭,都是讓讀者甚至潸然淚下的。尤其喜歡聖光盧雲。
人傳: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余英雄志。或有誇大之嫌,但也說明此書並不下於金古的非凡實力。
再次《昆侖》,都說昆侖開創了另一種武俠風格,確實如此。由術數,知識來進入武學,確實是開一代先河,其中主角在民族方面的立場更是異於我們熟知的金庸大俠的立場,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民族,並不只我們一個。
再說《杯雪》,或許很多人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吧。。呵呵。約50萬字的篇幅,比起前幾部都似乎不值一哂。但是不得不說小椴的功底實在深厚,無怪有人將他譽為新一代的金庸。在如此小的篇幅裡面開展了一幅宏偉的畫面,無論是易杯酒,駱弧,袁辰龍。都是讓人耳目一新。在這里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之分,有的只是各自的立場,各自進行自己的奮斗。其中尤其朱妍那一段舞讓人驚心動魄,也慶幸乎有易杯酒,讓這樣一位風華絕代而又不幸的女子有了最終的歸宿。
《大唐行鏢》,金尋者並不是專業的作家,但是卻給我呈現出了在大唐盛世來臨前的武林社會,主人公的一身浩然正氣,是小說之中最讓人撼動的地方,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讓人不禁熱血沸騰。不過也確實有點缺點,因為過於表現主角,配角寫的就不是那麼出彩。
至於金古的小說,就超越了網路小說的范疇,我就不再贅言了。不過有一點,即使是金庸和古龍這樣的被公認的優秀小說家,寫出來的作品也未必是不能超越的。不可盲從於大眾的觀點。至少個人看來《俠客行》就不能算是一部好的作品。看完了完全不知所雲,沒有得到一點內涵性的東西。
再說玄幻小說:
最近在看《風姿物語》,這本被稱為玄幻小說之首的小說或許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但是不得不佩服羅森的飛揚文采,將這樣一本著作贈與了讀者。雖然我也曾經因為它佔了三分之一的外傳而停止閱讀,但是當我耐著性子仔細閱讀的時候,才真的發現這本小說的經典之處。這本書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寫得非常出彩,而作者以一個台灣作家的眼光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沒有偏見的世界。即使是放在現在的眼光來看,依然沒有玄幻小說能超過。
《惡魔狂想曲之明日驕陽》,因為有人說它像紫川,所以我去閱讀它。看後才知道並不是,文筆風格像。但是紫川寫的是一部史詩,但是明日驕陽寫的是一個英雄(或許不能稱之為英雄吧)的故事,個人感覺比紫川低一個檔次。但是仍談不失為一部好作品,特別是語言的幽默。但是很不喜歡裡面的女主風雅玲,而且。。。女生確實有點多,但是又不如風姿物語裡面寫得個個出彩。這是一個好故事吧。
對咯!還有一些我聽說非常好的,但是我都沒有看的,分享一下吧。都不是很出名哈。。但是水準都是比較高的。我看了數千帖子總結出來的。
《知北游》《缺月梧桐》《天行健》《銀河英雄傳說》《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歷史的塵埃》《韋帥望的江湖》《慶熹紀事》《若星漢》《此間少年》《新宋》《大風歌》《魚龍變》《亂世銅爐》《羽傳說》《家園》《都市妖奇談》《被遺忘國度之神秘徽章》《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不知道你看過多少部哈!其中有幾部在評論的時候基本上是完敗現今的網路文學,都是書友們推薦出來的文筆非常好的書籍。其中有好多可能都沒有聽過吧,我也是最近才聽說的呢,那些推薦的人都是經過好久的論戰,我最後發現這幾本廣受好評,當然有基本是另外加進去的,可能不是很好。但是每一本都是很多老書友推薦過的。。。。相信不會有很差勁的。。不過其中還是有幾本有遺憾,因為沒有寫完。。比如說最受好評的《慶熹紀事》,老書友都說它字字珠璣,但是可惜了。。哎!!
最後哈,還是少看點小說哈,不是很好。閑來打發時間也還可以。
想想長這么大,感覺最名副其實的書籍還是《三國演義》,出了它和其他三本名著,即使是金庸等人的作品,都和名氣差的太遠了。。
6. 大家覺得劉慈欣的《流浪地球》有哪些硬傷
背景硬傷,對這類硬傷作者在寫小說時是心知肚明的,但只能硬頭頭皮寫下去,因為這種硬傷是故事賴以存在的條件,否則小說就沒法寫了。這樣的硬傷在中外科幻中比比皆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用身體透明方式來隱形,稍有常識的人都能想到,即使其折射率與空氣相同,在現實環境中也不可能隱形,更別提隱形人的視覺問題了。威爾斯肯定想到了這些,但他還是把小說寫出來了,現在已成經典,在所能見到的的評論中,很少提到些硬傷,倒是現在又出了個,雖然評價界有說它是垃圾的,但與其硬傷無關,這方面同樣很少被提及。
7. 劉慈欣的作品有哪些硬傷
作者:人神共奮的李剛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讓作者本人來回答更好,先列舉一下大劉對《流浪地球》硬傷的看法:
對於小說中的人類逃亡,從科幻或科學角度講,我是百分之百的飛船派,因為推進地球的能量絕大部分消耗在無用的荷載上,也就是構成行星的地殼內部的物質,這些物質最大的意義就是產生重力,但重力也可由飛船的旋轉來模擬。但從文學角度看,這篇作品的美學核心是科學推動世界在宇宙中流浪這樣一個意象,而飛船逃亡則產生一個完全不同的逃離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遠低於前者。
不過後來的一次經歷差點兒使這篇小說流產,那是我因公外出,第一次坐飛機,從萬米高空看大地時,仍然一點兒都覺察不出地球的曲率,行星的表面仍然是一個無際的水平面,推進這樣的世界簡直是痴人說夢!但回去後還是堅持把小說寫出來,最初只有發表時的一半長,後來應編輯的要求加長了一倍。王晉康老師在筆會上看到該文時說這應該三十萬字才夠,可在當時是沒有機會發表長篇的。
《流浪地球》還有許多方面不得不在科幻的嚴謹上做出妥協,比如氦閃,只是恆星步入晚年初期的一種活動,在漫長的時間里反復發生後,恆星才能進入紅巨星狀態。另外,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動機的具體參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道都不可能。
——選自《流浪地球》:尋找家園之旅】(《科幻世界增刊·30周年特別紀念》)
簡單一點說這個硬傷,從科學的角度看,地球派是,飛船派是更現實的選擇,但從文學的角度看,地球派的象徵意義使其成為一部極具美學價值的科幻小說——事實上,很多人都認為在《三體》之前,《流浪地球》是大劉最好的作品。
在科學硬傷和文學性的選擇中,大劉選擇了後者——一個死硬的科幻作者是發表不了任何作品的。
在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再系統的看看劉慈欣對於科幻硬傷的看法,大劉認為,科幻的科技類硬傷可粗略地分為四類:
一、疏忽硬傷:這類硬傷都是由於作者粗心馬虎所造成的,如《鄉村教師》中的行星文明測試數量、《流浪地球》中地球繞太陽公轉卻不產生日夜、《郵差》中歐洲第二天知道亞洲戰況等。這類硬傷沒有什麼討論的價值,它是不應該出現的,反映了作者寫作的不認真態度。
二、知識硬傷:這是科幻作品中出現的最多的一類硬傷,是作者的知識水平所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鯨歌》中鯨長著牙,這已到了讓人無法容忍的地步,但筆者寫的時候確實不知道,所以也沒有辦法。
創作科幻文學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十分怪異,是一種頂天立地型的結構。頂天是說作者需要對最前沿最深刻最抽象的知識內核有透徹的理解,立地是需要作者對最低層最繁瑣的技術細節要有生動的感受,而對於目前理工科專業學得最多的中間層次的知識反而要求不多。
以計算機為例,要寫出好的作品,就要求科幻作者理解人工智慧的哲學含義,從哲學層面上理解機器意識的深刻內涵,以及這種內涵對人類文明將產生的深遠影響。他必須去涉獵像圖靈機中文房間哥德爾定律之類的普通計算機專業涉及不多的東西;另一方面,他還需要知道當主機房斷電時,UPS發出的聲兒聽起來像什麼;咖啡潑到鍵盤上時屏幕上有什麼反應……而學得最多的實際工作中最有意義的C和JAVA編程倒是不太重要。
三、背景硬傷:對這類硬傷作者在寫小說時是心知肚明的,但只能硬頭頭皮寫下去,因為這種硬傷是故事賴以存在的條件,否則小說就沒法寫了。這樣的硬傷在中外科幻中比比皆是。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用身體透明方式來隱形,稍有常識的人都能想到,即使其折射率與空氣相同,在現實環境中也不可能隱形,更別提隱形人的視覺問題了。威爾斯肯定想到了這些,但他還是把小說寫出來了,現在已成經典,在所能見到的對《隱形人》的評論中,很少提到些硬傷,倒是現在又出了個《透明人》,雖然評價界有說它是垃圾的,但與其硬傷無關,這方面同樣很少被提及。
這種硬傷可以看做是科幻的作者和讀者的一種約定,對於神話來說,那全是約定了,你只有先無條件認同作者寫的全部再去讀他的書,在科幻中,這種約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為了給那些真正科幻的東西搭一個舞台,如果非要去深究就沒什麼意思了。
四、靈魂硬傷:這是對於科幻來說最重要的一類硬傷,重要到它就是科幻的靈魂。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僅從科幻意義來說,最高級的科幻小說是什麼?
讓我們剝開科幻這個洋蔥:最外層的是那些把科幻做為外衣的武俠和言情;然後是把現有的技術進行超前一步的應用所產生的故事;再向里是可能出現的技術和世界;以上三類是目前最常見的科幻,它們的共同點在於,其中所描寫的世界都是運行在已知宇宙規律之下的。洋蔥的心兒是這樣一種科幻:它幻想的是宇宙規律,並在其上建立一個新世界。
這是最高級的科幻,因為沒有比幻想宇宙規律本身更純粹的科學幻想了;同時也是最難寫的科幻,比如把萬有引力與距離的關系改一下,成線性或3次方,那宇宙會變成什麼樣?這絞盡腦汁也難想出來。縱觀世界科幻史,這類作品很少,成為經典的更少,目前科幻界評價較高的有《重冰》和《博彩世界》兩篇,都是美國人所作,前者描述冰的比重突然變得比水大對世界產生的後果(同志們可想想會有什麼後果?呵呵。),後者則描寫一個以打賭為基礎的社會,但以上作品所改變的自然和社會規律都不太基本。《巴比倫塔》也有這方面的影子,克萊門特寫了一些類似的小說,且此公科學功底深厚,很少出錯,但那些小說並不好讀,看它們比看《第一推動》都費神。這類科幻與神話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要在自己創造的宇宙規律下使世界自洽,這是寫科幻時最難的思想體操,是造物主的活兒。
硬傷成了這類科幻的靈魂,它本身就是科幻,這類科幻的理念就是要考查宇宙帶傷運行時是什麼樣兒,這也只有科幻能做到。
綜上所述:出現疏忽硬傷,格殺勿論;知識硬傷,指出來,給作者一個學習的機會(雖然再學恐怕也改善不了多少);背景硬傷,裝著沒看見;靈魂硬傷,您很幸運,這是最棒的科幻了!
——選自《無奈的和美麗的錯誤——科幻硬傷概論》
綜上所述,這條問答中大部分的回答都屬於第三類、少數屬於第二、四類。第二類是無法避免的,第三類是出於科幻設定的需要,沒有這些硬傷的話,小說的可讀性要下降不少,第四類只是對未知截的不同科學見解,屬於有益無害的硬傷。
8. 對網路小說總的評價
看了2年的網路小說了,也浪費了不少的時間,回頭想想,有得有失!書看了好些:(什麼誅仙、異人、飄渺,差不多有30多本了吧),差不多比較熱門的,大家推薦的都看了看,有些好書當時沉浸其中,食不知味,連看幾天,也當是減肥了,呵。
至於說好書推薦,前面這么多人都談了,怎麼也包括進去了,見仁見智。
倒是想把一些排名靠前,網上熱門的書,但自己看了後,感覺真是不怎麼地,談談。(排名不分先後)
一是,<天魔神譚>,這本書到處都有推薦,我是今年才看的,或許是看得多了,要求也高了,感覺此書前段還好,到後面已經不能看了,一味的求爽,象主角和周圍世界很不協調。
二是,<邪神傳說>,作者:雲天空。書一開頭,就讓我大倒胃口,主角最喜歡自言自語:他是什麼10歲就雙博士學位。雖然說網路小說大都YY,但你也不要每過幾章就跳出來提醒讀者該主角是雙博士學位吧???到後來再看到這幾個字,只覺得身上「寒」啊!
雲天空本人知道博士學位的授予條件嗎?要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什麼,而雙博士學位又需要什麼?你的主角在地球上10歲得到的具體是哪2個學位呢?唉!
三是,<傭兵天下>,老實說這本書開始部分很是吸引人,我有2晚看到半夜4點,但當寫到從精靈森林出來後,感覺主角性格有較大的變異,而且作者對人物描寫、場景細節也開始交待流水賬。是因為場面鋪開太大,把握上吃力的緣故嗎?我看到第五卷,奇襲漢陽部分,就看不下去了,現已放棄。
四是,<光之子>,該書文筆太差,沒什麼可說的,看了開頭就直接丟開。
五是,<神魔>,血紅所寫。怎麼說呢,主角雖說經歷了恐怖的戰爭,但性格轉變還是太大,對於後面幾次斗爭,都給人全盤在手的感覺,沒有什麼驚異。最失敗的是對罪民的描寫,剛出場時描寫罪民如何如何厲害,沒有任何裝備和神城武士戰斗就有占上風,但後來罪民佔領神城後,有了精良的裝備,卻好象一下子變差了,令人不解。作者對於轉折處理很是不到位,生硬的感覺,讓我無法看下去。
最後說,<赫氏門徒>,此書情節牽強,要求讀者和書中的角色一樣白痴才能忍受那些莫名其妙的小事而引起的一連串事件。看完書的前部分本人就受不了放棄。
以上各書的通病:邏輯混亂,一味YY,都想把主角寫得不是先知先覺,就是運氣極好。書是要經過精心雕琢的,如果老是硬傷不斷,讀者的耐心遲早會被磨滅。如:邪神傳說,寫主角在學院殺人不斷,
數量達到成百上千。作者有沒有想過,這已經不是在戰場,而是在學院,來這上學的,很多都是有背景的吧?可這么多人死去後,竟然沒一個人的家屬前來報復,說不過去吧,即使該院長再霸道,再有實力,先不說家屬在道理上站住了腳,就是一個「雙拳難敵四手」,恐怕主角已經死了100次了吧(這時主角的定位還屬於「較弱」)!!!
由於各人愛好不一樣,可能我的觀點不被大家贊同,只當是自己看了這么多書後,一次小結吧:每次看完一本後,總是痛心疾首想到要奮發了,不能在浪費時間在小說上。可過一段時間又總是忍不住找一本來看,幸好真正的好書不多:),還能有些時間來做自己的事吧!
9. 求虐身硬傷小說
天涯的帖子,西祠和網路也有很多
一、《倚天屠龍記》第16回:「(張無忌)在矮樹上摘了幾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裡,已聞到一陣甜香,咬了一口,更是鮮美絕倫,桃子無此爽脆,蘋果無此香甜,而梨子則遜其三分滑膩。」 蘋果原產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及南高加索一帶,傳入我國在元朝末年,當時只有在宮廷才可享用。張無忌其時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絕不可能吃過。何況「蘋果」這一名稱,更是直到明朝以後才有的。所以,張無忌不可能拿從未聽說的「蘋果」與「不知名的果子」相比較,更不會知道「蘋果無此香甜」。
二、《神鵰俠侶》第6回:「他(楊過)自幼闖盪江湖,找東西吃的本事著實了得,四下張望,見西邊山坡上長著一大片玉米,於是過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玉米亦非我國本土作物,也是舶來品。玉米原產美洲,1494年哥倫布從美洲回來後才傳入歐洲,輾轉傳入中國的時間最早估計也在16世紀中期(現在對玉米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肅《平涼府志》,當時叫「番麥」)。 南宋末年的楊過想要在陝西的山坡上找到一片玉米地,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
三 、《射鵰英雄傳》第1回:「(曲三)慢慢燙了兩壺黃酒,擺出一碟蠶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乾,另有三個切開的鹹蛋。」 「楊鐵心見一壺酒已喝完了,又要了一壺,三人只是痛罵秦檜。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蠶豆、一碟花生。」「兩人有時也仍去小酒店對飲幾壺,那跛子曲三仍是燙上酒來,端來蠶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金庸在此把蠶豆、花生、南瓜子寫成尋常的下酒物,但這三種作物也都是中國本土所無而很遲才由國外傳入的。蠶豆大概在元朝時才由波斯傳入中國,到明朝時才普遍種植。 花生、南瓜則是美洲植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在美洲之外的地區傳播。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蠶豆遲得多,大約1530年代傳入中國,由沿海傳入內陸地區的速度很慢,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稀見的筵席食品。 《射鵰英雄傳》中,1199年臨安鄉下的一個窮村破店,跛子曲三居然能夠擺出波斯和美洲的進口食品(蠶豆、花生),郭、楊二位大俠對這樣驚世駭俗、連當時大宋皇帝也沒見過的新奇食物,居然毫不在意,按理他們至少要揪住曲三大喝一聲:「兀那跛子,你哪來的外國食品?」
四 、《天龍八部》里有這樣一個情節:老英雄蕭遠山也給兒子蕭峰捎帶了若乾花生作為下酒之物。花生至少在四五百年後才傳入中國,真不知北宋時的蕭老英雄是從哪裡搞來的。
五 、《天龍八部》第11回:「自此一路向東,又行了二十餘日,段譽聽著途人的口音,漸覺清雅綿軟,菜餚中也沒了辣椒。」 顯然金庸認為雲南、貴州四川、湖南一帶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卻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煙草等一樣,是美洲農產品,明末才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並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放進菜餚中的時間更遲,史料記載貴州、湖南一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 《天龍八部》小說寫的是宋哲宗時代的事,所以段譽在一路東下時,不是菜餚里「也沒了辣椒」,而是當地人從來就沒吃到過辣椒。
六 、《天龍八部》中,段譽在蘇州燕子塢還喝到了600年後才出現的碧螺春茶,真叫人啼笑皆非。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你值得擁有。
10. 如何看待近年來網路文學的興盛,並試述其發展趨勢
最近,某知名網路社區宣布發起大型網路徵文大賽,為優秀網路寫手做嫁衣,協助他們將網路文字變成電子圖書和實體圖書落地出版。
有學者認為,這個「宣言」的出台,標志著網站、書商、出版社對於網路寫手的態度,已經由「紅一個出版一個」的被動階段,走向專業包裝造星的主動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禁要問,該如何看待網路寫手?
網路寫手風生水起
「現在網路小說在大學里很流行。」山東某高校的一位大三學生告訴記者。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學生在網路寫手中占很大比例,因為他們具備一定文字功底,同時又有充足的上網時間。據了解,許多高校中都有一批學生網路寫手,有的甚至已在網路上小有名氣。
「網路寫手」是在網路文學蓬勃興起之後產生的一個詞彙。1998年,伴隨互聯網用戶的普及,一部中文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出現。許多人由此開始認識到,原來還可以通過網路來書寫和傳遞自己的真實感受。自此,每年數以千計的網路寫手和數以萬計的網路作品噴涌而出,宣告了網路文學的崛起。近年來,隨著當年明月(blog)等新一批作者的紅火,網路文學經過了前幾年的沉寂,再度活躍。
「網路正在為中國文學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寬闊、且與國際接軌的創作平台。」身為一名文學愛好者的盛大網路總裁陳天橋說。
網路作品是如何賺錢的
日前,2007年作家富豪榜出爐,頗為引人注目的是,以《鬼吹燈》系列和《明朝那些事兒》系列一舉成名的網路寫手「天下霸唱(blog)」和「當年明月」也雄踞榜上,分別以280萬元和225萬元的版稅收入位居第19位和第22位,超過了劉心武、石鍾山(blog)等知名作家。
據了解,網路寫手主要分為IT類寫手與情感(網路雜文)寫手。IT類寫手主要寫些軟體應用、數碼設備使用心得、IT時評、硬體攢機經驗等。而網路情感寫手則經常會寫一些網戀方面的文章,或者一些搞笑網文。
記者了解到,大多數網路寫手是先在一些付費閱讀的網站上發表部分作品,待作品得到網民賞識後,便與這些網站簽約。簽約之後,這些網站會付給寫手們工資底薪,另外再加上付費訂閱提成和網站稿費。還有一些網路寫手,主要通過在各大網站上廣發作品,期待成名後能夠與出版社簽約,出書賺錢。
宋海清是計算機專業學生,他告訴記者,自己業余時間就幫一些公司寫一些軟體,只有通過試用,才能拿到薪酬。他做這行,只是「出於自己的專業愛好,不是以此為生」。
賈樂也是一個較早接觸網路的「網迷」,也曾靠發表游戲心得來賺稿費。他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媒體都在宣傳網路寫手一年能賺上百萬元的暴富故事,其實那隻是金字塔尖的少數人。而且如果以此謀生,我覺得會很辛苦。」
有專家認為,盡管「一夜暴富」的網路寫手確實存在,可是畢竟寥寥無幾。尤其是大學生,如果不把握好當前的良好學習環境,網路寫作給他們帶來的損失可能會超過所得。面對網路寫作一夜成名的誘惑,大學生們需要保持自己的理性認知和價值判斷。同時,社會和媒體也有責任,做好對正處於從不成熟期向成熟期轉變的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讓網路更好地為他們所用,而不是讓他們為網路所用。
網路文學的功利之困
網路寫手風生水起的背後是網路文學的興盛。與傳統寫作相比,網路文學由於其獨特的網路寫作條件,能相對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迎合讀者口味,受到了網民的喜愛。
時下著名的網路連載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與網民之間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動。作者每天將新寫出的作品發表在網上,網民可以在文後跟帖,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和看法,其中不少意見很快就被作者採納,直接反映到第二天的後續情節中。
有傳播學專家認為,為了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作者和讀者進行互動溝通無可厚非。但是必須看到,隨著網路文學的大行其道,某些網路寫手為了贏得更多讀者以獲取更多利益,開始惡意炒作,甚至競相引入不良因素以吸引眼球,導致網路文學充滿浮躁之氣。「網路文學使很多草根作者成名,但也使自己不再純凈,色情、暴力開始充斥其中。」一位網路寫手對記者說。
與傳統文學相比,網路寫手並不忌諱談「名」或者「利」。「我最看重的就是利。名都是虛名,名只會唬人。寫書有利當然更好,但有名就沒必要。多賺錢才是實在的。」《鬼吹燈》的作者「天下霸唱」曾這樣說。一定程度上,正是這種對於名利的追求,導致網路文學逐漸速成化。
「以前也有很多人寫東西,只是沒有渠道發表,只能放在抽屜里。現在,有些文學網站扮演了公共抽屜的角色。」獨立出版人葉匡政認為,當文學置身於網路之中,也許會誕生一種通過互動和多人完成的超級文本。但是,「真正成熟的網路文學,目前還未誕生,已有的作品,絕大多數無文學價值。」
網路文學期待積極引導
發起這次網路徵文大賽的主辦方表示,本次活動旨在發掘傑出的寫作人才,出版和輸出可讀性強的優秀書籍,促進圖書出版和版權貿易事業,加強文化交流,滿足大眾知識需求。為此,他們邀請了鄧友梅、舒乙、蔣巍等知名作家、學者擔任大賽指導和評審團,就是為了推動原創網路文學健康有序、可持續性地發展下去。目前,很多寫手已經參與進來發表新作,網民們也紛紛參與閱讀和投票。不過還是有很多網民擔心,此次「造星」計劃能否正確引導網路文學?
「網上垃圾文學的泛濫,導致許多學生的作文主題明顯低調,缺乏時代青年應有的朝氣、活力和進取精神。現在網路在中學生中已經普及,如果學生從小看這種所謂『作品』,無法接受古典文學熏陶,負面影響不可避免。」一位資深中學教師告訴記者。不可否認,網路文學以輕松、貼近大眾的風格贏得了眾多讀者。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由於大部分網路文學作者缺乏基本的文字駕馭能力,也沒有接受過嚴格的寫作訓練,導致許多網路作品中充斥著大量重復、累贅的話語,用詞生硬、粗俗等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這類網路作品的泛濫,對我們的青少年教育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缺乏足夠的生活經歷也是網路文學的一個硬傷。很多網路寫手的作品以魔幻、玄幻題材為主,往往是網路游戲的小說化,或者直接從電影、漫畫中提取素材。這樣的作品,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和關注人類命運的負責精神,深度不夠。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套完善的衡量網路作品是非優劣的標准需要我們逐步地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