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與名著議論文
⑴ 網路小說和名著相比,到底差在哪
小說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比較熱衷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小說里精彩的內容和故事能夠引人入勝,吸引了大批的讀者來閱讀。隨著現在網路的普及,網路小說成為了當前比較熱點的話題。那麼網路小說與經典名著中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那麼對於現在的很多網路小說來講它的很多都是非常的隨意,很多錯別字也很多病句,雖然他的故事有時候是特別吸引人,但是在文學性方面是不嚴謹的。現在也有小說是批量生產的或者是通過機器人進行生產的,這種讀起來就更加的沒有任何的水平了。所以小說是現在快餐文化的一個產物,而名著才能夠帶給自己更多的收獲和感悟,就像酒一樣越沉的越香。
⑵ 網路小說和經典名著的差異是什麼
已至弱冠之年的盆友們,相信對讀書都不陌生。但是在這個網路風暴的時代,網文的發展已經如同野火一般,把古典文學擊打的體無完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網路小說與文學的差異。
文學作品如成為經典名著最重要的還需要時間的累積,文學作品都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時代的巨作,需要經過時間的經驗方可成為人類永恆的經典,而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伴隨著文化快餐盛行,良好的文學著作想要流傳下來往往也是不易的,這需要作者本人的努力和社會大眾的認可。
⑶ 名著和網路小說的本質區別,名著的真正作用
主要是價值觀世界觀,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很大程度並不是文采,而是代表了普世價值觀。
越偉大的,流傳范圍越廣的,就說明社會以及時代的接受度更高。
通讀一遍世界文學史,基本上就能發現,基本上名著都是在解釋或者揭示一些生活常識和基本的道德原理,甚至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⑷ 網路小說相對於世界名著而言,究竟缺乏的是什麼呢
網路小說在現在的社會上越來越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看網路小說。因為在網路小說裡面,許多人心中沒有實現的夢,都可以在裡面實現。現實之中沒有的東西在小說裡面都會存在,因而現在有很多的人都將自己的感情寄託於網路小說上。所以現在大部分人喜歡看網路小說,卻不喜歡看世界名著。但如此火爆的網路小說,為什麼卻沒有成為文學界認可的經典。
無論對於什麼,我們都要理性的看待。網路小說能夠火,也是因為它存在的合理性。但讀世界名著能夠給我們更多內心中的豐富。
⑸ 《看網路小說的利與弊》作文500字
利與弊嘛
弊端有:
第一,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扭曲我們的世界觀。大部分的網路小說充斥著暴力,血腥,黃色,自私,自大,自戀,殘酷等等不良的內容,有的人看了,不知不覺的接受了這一種價值觀。
第二,網路小說很多都是快餐小說,作者的文學水平普遍偏低,所以對讀者往往會造成惡劣的影響。比如,錯別字,成語的誤用,對我們提高文學修養沒有絲毫幫助。
第三,閱讀網路小說的時候,讀者因為經常都是快速閱讀的,快一點的話一天可以看一百多萬字,久而久之,便會對我們的閱讀能力產生影響,我們會養成這一種閱讀習慣,丟失細心閱讀的能力。
第四,網路小說往往是很吸引人的,像毒品一樣讓人慾罷不能,這樣一來便會花很多的時間來閱讀小說,浪費時間。我周圍的很多人就是這樣,整天讀小說,什麼都幹不了。
第五,讀網路小說的時間多了,那麼讀真正的名著的人相對就會少了。快餐文化的盛行,間接的導致了正餐文化的消失。
好處
利處真的太少了,充其量可以消磨時間,勉強一點可以說拓展知識面,豐富想像力
區別嘛:
網路小說就不說了,沒什麼好處,價值不大,但它吸引人,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是他的一個特點。
文學小說方面很多,但都是一些積極向上,能讓人反省,讓人反思的。文學小說還能陶冶人們情操,增加人們的涵養等等。
⑹ 小議「怎樣處理讀流行作品與經典名著的關系」作文,,,是議論文哦!!!
經典名著要讀,流行作品也要讀。但是無論是哪種作品都要讀出自己的獨特的感悟。這需要我們好好考慮經典與流行的問題。經典名著可以熏陶你的情趣,培養你的正確的審美觀念,還可以幫助你形成正確的評價標准。流行作品可以讓你視野開闊,獲取更多的新知識。但是因為流行作品沒有經過時間的沉澱所以你不能持一種完全欣賞的眼光,相反你更多需要的是批評的眼光,要做到這些沒有大量的名著閱讀積累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想閱讀大量的流行作品還是先好好讀讀經典作品。
讀圖和讀文各有什麼長處和局限性?中學生應該怎樣處理這兩者的關系?
我覺得讀圖有利於培養寫作的畫面感和細節,並且讀圖的話應該每個人看出的東西都不太一樣,所以應該更有啟發性,而且也比較利於思維的培養。但是讀圖的時候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得到的啟發觀點比較紊亂來著。
讀文就要讀那種觀點啊寫作技巧比較新鮮而不是老生常談的那種,讀文能讓人安靜下來調整思緒,並且能讓學生有效的吸收好文中條理分明的觀點,但是限制了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所以也不是完美。
我覺得最好是圖文並茂吧。而且讀起來也比較有趣味性。
中學生如果要培養思維就讀圖,要吸納經典就讀文。
下面是方法、思路
處理讀流行作品與讀經典名著的關系
流行作品反映了現代的流行趨勢,富有現在的生活氣息,但是因為現時太平,而很難有很深刻的內涵,但是也為它向寫作技巧或者是現時社會問題的發展和討論做出了鋪墊。 經典名著很好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物刻畫寫作技巧都是當時的巔峰之作,並且很多名著都反映了當時社會之後的一些變化趨勢,也是現代的人們應該掌握並且學習的經典呢。
初三議論文練習:怎樣處理讀流行作品與讀經典名著的關系?
品經典名著,鑒流行作品
應該多讀流行作品還是多讀經典名著?我的觀點是:多讀經典名著。
理由一:時間有限,精力有限,選擇作品的時間更有限。知識浩如煙海,書籍汗牛充棟,僅中國每年出版的書籍,光書名就有幾十萬字。再如莎士比亞一人就為我們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再如半部《紅樓夢》,幾百年來多少中國人仍津津樂道,爭論不休,紅學著作層出不窮。試以一人之力,如何從書海中披沙礫金?若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只怕一個人從生至死,一百年不眠不休,也難以閱書海之一粟。而經典名著則是歷經時間篩選留下的碩果,是古今中外的精華。讀之,有以一當十的價值,它們是軍事上的制高點,節省了我們從書海中淘金的大量時間。
理由二:精讀與略讀的要求。
首先是時間和精力有限,其次是書籍本身的價值有高有低。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培根曰:「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像那些對身體有害的東西我們當然要舍棄。而流行作品良莠不齊,未經時間檢驗,怎能保證其質量?怎麼樣才能知道哪些值得精讀,哪些只需翻閱?哪些是文字垃圾?不如讀名著保險。何況,即使都是名著,我們也難以通讀,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精讀與略讀呢。
理由三:現今中國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急功近利唯利是圖成風,流行作品成為名著的比例更少。
從歷史的觀點看,好書應當先是流行作品,經久不衰則成為名著。然而現今中國文壇同樣躁動不安虛誇成風。作品未出而炒作已熱,風頭過後煙消雲散。尤其是網路作品,低級庸俗嘩眾取寵者越演越烈。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仍無一人。我為中國文壇悲哀。
理由四:經典名著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
有人說名著艱深難懂,我們可以逐步深入,循序漸進。我建議大家採用倒逆法。先讀比較淺顯易懂的明清小說,再讀元劇本——宋話本——唐傳奇——魏晉詩——漢賦——楚辭——詩經,由易到難。你會發現其中的珍貝,「輾轉反側」「君子好逑」「逃之夭夭」等詞語至今仍鮮活地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這才是中華民族的根啊!
理由五:我推崇經典名著,並非完全摒棄流行作品。
厚古薄今並不可取。流行作品用的是現代生活中鮮活的語言,反映的是當代人的思想感情,讀起來輕松省力,有興趣,吸收快。像韓寒的《三重門》,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華》,不論其思想性如何,至少其語言很有特色,有不少精彩之筆值得我們欣賞。我們應從中挑選精華者,為我所用。
總之,以經典名著為本,以流行作品為輔,書香陣陣,其樂融融!
參考資料 一書的比喻 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我愛書,我常常站在書架前,這時我覺得我面前展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一個浩瀚的海洋,一個蒼茫的宇宙。(劉白羽)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 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都德)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是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二書山有徑 學者陳善的「出入法」:既能鑽得進去,又要跳得出來。 理學家朱熹的「三到法」: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古文學家韓愈的「提要鉤玄法」: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勾其玄。 教育家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思想家伏爾泰的「再讀法」:重新再讀一本舊書,就彷彿與老友重逢。 兒童文學家冰心的「創新法」:讀書恨與古人同。 史學家侯外廬的「熱處理法」:讀書學習都應趁熱打鐵。 孟軻的「獨立思考法」:盡信書不如無書。 史學家顧炎武的「新舊法」:每年用三個月復習舊知識,其餘時間學新書 三關於「網上閱讀」 互聯網採用「超文本鏈接」,就是用復雜的網狀交叉索引方式將不同來源的信息鏈接在一起,所鏈接的內容不僅包括文字元號,還包括圖像、聲音、動畫、電影等多媒體信息。互聯網交全球的網上圖書館、網上報刊雜志、網上書店、網上藏書屋、網上資料庫、信息資料中心、實驗中心、計算中心以及遠程教學機構、專家系統等鏈接成巨大的多媒體信息庫,構成一本沒有頁碼的按照多線索多層次交叉編輯的巨大的「天書」,供讀者按個人最感興趣的路徑或線索來組織瀏覽閱讀。 「網上閱讀」的主要方法有:第一,瀏覽。按照「上網閱讀→尋找資料→摘錄」的程序進行快速閱讀,查閱文獻,選取所需信息。第二,檢索。按照「提出搜索任務→確定檢索標志→選定檢索工具→輸入檢索途徑→查找原始文獻資料」的程序搜尋查閱信息。第三,下載。把所需信息從網上下載,進行分類、整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貯處理,使之系統化、簡明化,便於進一步查閱。此外,還有網上討論、交際等。
⑺ 如何看待經典名著與網路文學
經典名著與網路文學都是時代的產物,每一個時代的文學風格都有不同的地方和相同之處。就像現在中國的網路文學有很多地方都有經典名著的影子。經典名著現在看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也體現了經典名著中也有些內容是過時了的。就比如《簡愛》這本書,當時這本書火起來不僅是因為書里的故事,也因為書里的社會環境、貴族禮儀之類的外在因素。但這些放到現在明顯是相當的不合適的,甚至是糟粕(例如里邊的奴隸制度),但書的故事情節直至今日還是受歡迎的。
所以說兩種文學是沒有具體的好壞之分的,看你怎麼選擇而已。
⑻ 求助一篇以「面對文學名著「為話題的作文 800字
800字,全寫出來我是沒那個本事。。。給點意見希望給你點靈感。
就論點給幾個觀點。你可以直接給出你自己的論點也可以有一個話題引出。
例如:「面對文學名著,我心有所悟。」下文就寫悟出了些什麼。
但切記下面的段落要圍繞一個話題來討論,不可以多話題。
全文的中心要圍繞你所領悟的是什麼,
是某個品質(堅強、勇敢……)?
某個現象(網路小說的日漸泛濫,讓我們淡忘了那些名著;「崇洋媚外」的思想一味關注國外名著而拋棄中華的五千年的文學精粹……)?
某個心情(震驚於他們才華,可以純粹的寫一部、一類作品的優點、當時映射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
開頭部分,可以用的是「開門見山」直接引出,就是太過簡單(可以說是簡陋了)不過如果明確觀點後可以適當的運用些修辭手法加以潤飾(個人建議排比,強調且有氣勢裡面最好加上比喻等)或者用些名人名言(讀書可以明志……之類的);既然是以「面對名著」為話題,那麼如果可以用名著里的原話來做開頭就更好的(好處麽,自然是文章整體更統一啦~)
結尾!
首位呼應!
這個我首推!
為什麼吶,那些什麼拋個設問引人深思,或者總結上文簡練概括,其實如果加個首尾呼應(開頭用名句,結尾也來個。開頭說小故事引人入局,結尾就說小故事結局給人答案),這個老師。。。(上海的閱卷老師很喜歡的。。07年的高考形勢,現在應該也差不多吧。。。)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文章整體統一性,完整性很重要。還建議可以再呼應一下論點。
如果不太熟練這些手法的,單純的重申論點也還是不錯的!
中間(3~4段)
用什麼結構要看你選什麼為論點。
遞進比較好寫先1,再1推2,寫2,再2推3,寫完3結尾。
並列也很好寫。如果開頭是排比,就吧排比的內容轉變一下,變成沒段論證的開頭。
正反對比也很好寫,就是不停的反駁。(不過真的要寫的不俗還是……)
寫3段是我推薦的。你可以把第四段寫成反思型的,但意思點一下就可以了。
不過是不是話題作文不適合吶(?好久不寫了。。。有點忘記了。。。不好意思。。。)
差不多了。希望有所幫助。
⑼ 起一個閱讀經典,反對讀網路小說作文
老師家長對網路小說看法的調查http://bbs.ht88.com/dispbbs.aspboardid=34&id=4895關於高一(1)班學生網路小說閱讀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摘要:在網路盛行的今天,網上閱讀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學生對此尤感興趣。我們要抓住契機,引導學生網上學語文,發揮網路閱讀的優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反映了高一(1)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分析了學生閱讀網路小說的現象及原因,進行了引導閱讀的探索和思考。關鍵詞: 課外閱讀 高中生 網路小說引言21世紀是信息網路時代,書籍閱讀正與網路在彼此沖擊中逐漸融合,網路小說勢如破竹地發展起來。閱讀范圍逐漸擴大,閱讀內容紛繁復雜,這就要求我們引導中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篩選閱讀資料。因此對高中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提高閱讀效率,是信息時代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中國有句古話叫:"開卷有益。"那麼,高中生究竟應該如何對待網路小說?網路小說給高中生帶來的究竟是什麼?就此,我展開了調查。一、概念的界定:什麼是網路小說我認為網路小說就是以網路(Internet)為傳播媒介,用平等的、雙向的、互動交流方式提供給普通受眾的網路文學。網路文學這個概念,從文學體裁的角度上看不存在;而從文學內容的角度上看又含糊不清,究竟是指像《第一次親密接觸》這樣的以網路生活為內容的文學作品呢?還是指所有原創於網路上的各類文學作品的集合呢?我的理解應該是後者。我想,現在我們沒有必要給這個東西一個明確的定義,它僅僅是對一件事物的理解,而理解是千姿百態的,現在就來統一這些理解有些為時過早了。在"網路小說"到底是不是"文學"這個問題還沒有弄清的時候,"網路小說"卻已經成為了一種不知定義的文化,一個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接受的文化。校園網路小說有《愛爾蘭咖啡》、《一光年的距離有多遠》、《一杯熱奶茶的等待》、《愛的魔咒》、《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戀》等等。二、調查問卷情況本次問卷主要對高一(1)班48名同學、書店報亭和部分家長進行了調查。高一(1)班屬UEI實驗班,班上學生大都有條件上網且經常進行網上閱讀。在與同年級班級對比中,該班學生的閱讀量和信息攝取需求也較大,居中等水平,因而選取該班作抽樣問卷調查所得出的結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情況:1、你是否讀過網路小說?A、有98% B、沒有2%2、你認為閱讀網路小說對你有用嗎?A、有用,98% B、沒用,2%3、你讀網路小說的主要目的是什麼?A、消遣64% B、隨大流30% C、拓寬知識面2% D、盡早了解社會4%4、你喜歡讀哪一類網路小說?(可多選)A、青春類(36人次,75%)B、游戲類(16人次,33%)C、言情類(18人次,38%)D、網路類(20人次,42%)E、時尚類(22人次,46%)F、武俠類(12人次,25%)G、偵探類(6人次,13%)H、卡通類(22人次,46%)I、經典類(4人次,8%)J、綜合類(10人次,21%)5、你覺得現在網路小說有哪些優點?(可多選)A、情節生動(47人次,98%)B、語言幽默(40人次,83%)C、貼近生活(46人次,96%)6、你認為網路小說的閱讀對你產生哪些影響?(可多選)A、思想上、心理上的轉變與成熟(46人次,96%) B、語言應用、寫作風格上的轉變與提高比較大(40人次,83%) C、沒有影響(2人次,4%)7、讀後你會和別人交流嗎?A、會(98%) B、不會(2%)8、你會和什麼人交流?(可多選)A、朋友(20人次,42%)B、同學(46人次,96%)C、老師(2人次,4%)D、家長(0人次,0%)E、兄弟姐妹(2人次,4%)F、網友(36人次,75%)9、怎樣交流?(可多選)A、網路聊天(36人次,75%)B、平時閑聊(46人次,96%)C、書信隨筆(12人次,25%)D、編輯簡訊(2人次,4%)E、文學沙龍(0人次,0%)F、課堂作文(2人次,4%)(2)對書店的調查情況:我利用周末分別對本市的兩家國營書店(朝陽路新華書店、海州新華書店),三家私營書店(席舒書屋、先鋒書店、鴻國書城),新浦步行街、華聯、南小區的四個報亭進行調查,並對書店報亭相關人員進行訪問,以此針對影響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客觀因素進行另一角度的分析。以下是書店報亭中書籍類型的分配情況:校園網路小說 33%名著 29%競賽、輔導 31%科普類 7%書店受利益驅使,根據銷售量而進書的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網路小說的市場份額,卻減少了其他特別是科普類書籍的份額。學生書籍市場趨向於單向化。(3)對家長的訪問:我利用高一家長會的機會與高一(1)班部分學生家長進行了有關的交流。我們通過問答形式了解現代家長對高中生閱讀書籍的看法,所問問題諸如"你是否經常陪子女逛書店購買輔導書""你的孩子看網路小說嗎""你允許他看網路小說嗎"之類。我們發現,大多數家長不同意中學生閱讀網路小說,他們認為網路小說僅僅是一種文化垃圾,不僅沒有益處,而且容易使中學生沉迷於其中的情節而不能自拔。而且大部分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多買輔導書,甚至有家長不同意學生購買和閱讀文學名著,認為太浪費時間。三、調查分析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和分析,我作了如下思考:(一)學生為什麼喜歡網路文學?原因之一:網路文學貼近生活與傳統文學相比較,網路文學更貼近生活。它不僅情節簡單,敘述方式自由,而且大都寫個人經歷,讀起來讓人倍感親切,且多抒寫同齡人內心感受,寫的那些話好像就是自己心裡想說的,讀後讓人心裡一陣舒暢。正如「GGMM」們所說:「網是虛擬的,但擁有是真實的。」另外,網路文學還富於意象的塑造,它常以它豐富、幽默、前衛的對白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贏得學生青睞,有關專家分析,中學生喜愛網路文學,與中學生好奇心強,渴求溝通了解,追求前衛、追求自由不羈等心理特點有關。在我們所調查的高中生中,96%的中學生認為,網路文學貼近生活,其語言、情節都是基於現實生活的提煉,其形象是現實人物的簡縮。受此影響,學生們的作文,主題貼近生活,准確、真實地反映內心世界,語言生動活潑,娓娓敘來,輕松自然。較過去學生作文的程式化和千人一面的狀況,這個變化讓許多語文老師都很是驚喜。原因之二:網路交流的隱秘性通過調查我們還了解到,中學生在與網路文學的接觸中,有96%認為受到它影響最大的就是思想上、心理上的轉變與成熟。眾所周知,中學生處在一個思想發展的特殊的年齡階段——心理斷乳期,生理與心理發展的矛盾時時痛苦著他們的心靈,他們有豐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內心,他們渴望傾訴,渴望交流,但又不願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現在眾目睽睽之下讓別人評頭論足。這樣,隱秘的網路文學就成了他們心靈張揚的理想場所。看別人的文章,心靈得到回應,思想受到沖擊;寫自己的文章,沒人知道你是誰,卻給了自己一個傾訴的空間,不經意間,學生的自我關注加深了,自我意識增強了,思想也日趨成熟,多了一份對於人生的思考。許多中學生(尤其是女生)對安妮寶貝的文章非常喜愛,認為那樣的文字很深刻很現代很能觸動人心;大多數的男生則對俞白眉的《網上論劍》持有極大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也有了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原因之三:網路文學的多元性世界是多元的,惟其豐富才會精彩。網路文學就是一個多元的空間,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文字,展示不同的靈魂與心態,不同的個性生活與社會景象。這對於喜愛幻想並充滿好奇、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的、追求時尚追求個性的中學生而言,無疑是一面多棱鏡、一個萬花筒。他們可以體驗不同的生活,他們可以擁有許多理想中的現實、現實中的色彩瑰麗的理想世界。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展示自我空間,任自己的思緒馳騁。於是,自由、活潑、多姿多彩的作文便出現在了語文老師的面前。(二)目前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中存在如下誤區:一是功利性閱讀:在應試教育升學就業壓力下,家長在為孩子選擇課外讀物時,80%的家長急功近利,首選教材輔導類書,對網路小說持否定的態度,甚至否定文學名著。二是隨意、盲目性閱讀:高中生自主選擇課外讀物時,首選消遣類讀物,如言情小說,武打小說等通俗讀物;網路閱讀絕大多數首選純娛樂類讀物,網路游戲,卡通,幽默等。三是在網路文學作品中,成年人的文章居多,且大多講男女之間的感情糾葛或愛情游戲,有的甚至是靡靡之音,這一部分作品對中學生而言,絕對還為時過早。如果中學生讀多了這些文章,勢必會影響中學生的觀念,不排除有中學生因模仿而做出不利於中學生健康成長的事情,這對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型最重要時期的中學生來說是不利的。四是由於網路是一個傾訴的空間,是一個宣洩的角落,當人們想著淡褪的往事,想著曾經的美好與單純,想著現實的殘酷與尷尬;或許就會生出些許的無奈與滄桑。就如《祈禱擁抱》一般:孤獨的人祈禱一個擁抱,給天下所有孤獨的靈魂。網路文學消沉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導致許多中學生感染了這一病毒。五是錯誤不合時宜地運用網路語言,並將它摻雜於作文當中。在高一(1)班學生的作文中,我們隨處可以看見「恐龍」「青蛙」「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掛了(了)」等等的網路語言,網路語言究竟是新新人類的文字游戲,還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①高中生學習壓力大,騰不出時間。②家長望子成龍,給學生購買大量的輔導書。③即使抽出時間,高中生為了放鬆身心,首選還那些網路小說中的娛樂雜志、漫畫等非知識類書籍。④高中生佔有信息量大、求知慾強,個人感情上的考慮增多,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要求閱讀此類愛情題材的網路小說。⑤高中生面對殘酷的升學現實,壓力巨大,同時由於教育人文性的增加,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裡承受能力明顯下降,此消彼長之下,自然需要一個傾訴、宣洩、逃避的心靈空間,網路小說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⑥高中生生活緊張單調,因而更喜歡簡單、新奇的字眼。而對於使用這些字眼的合理性,學生顯然還無法辨別。四、思考與對策:目前國內中學教育界對學生熱衷閱讀網路小說的問題大都持排斥態度。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兩種:「堵」和「疏」。所謂「堵」,就是通過學校行政命令,使網路小說禁讀令成為學校的規章制度,再通過班主任、課任教師和家長的合作,禁絕學生閱讀。這種作法的弊端顯而易見。這不僅違背了中學生的客觀認知規律,而且也有悖於新課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理念。從當年中學校園「瓊瑤」「金庸」禁絕令的禁而不止可見,「堵」是行不通的。另一種對策是「疏」。所謂「疏」,就是引導學生閱讀所謂高品味的文學作品,使學生自然疏遠網路小說。這種作法又太過理想化。事實上,這種方法,我們中學語文教師一直在做,但收效不大。在研究過程中,我也做過這樣的嘗試,向學生推薦一些情節性強的文學名著,如《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但學生並無太多感受和體驗。並且我們給學生的書單和指導意見有很多隻是一廂情願,並未考慮學生的實情。因而,「疏」也是很難操作的。對此,我是這樣看的。網路小說的獨辟蹊徑與異軍突起,是文化多元化中的一支生力軍,是文學景觀中新添的芳園,但她與文學"正規軍"的分野不可能、也不必要形成擠壓空間的較量和一爭高下的抗衡。事實上,誰也不可能取代誰。你可以巨樹參天,我可以灌木蔥蘢;你可以花團錦簇,我可以淡姿輕搖;你可以典雅華貴,我可以朴實清新,如此「面向未來」,才符合人們審美要求的多樣化和多層次,才符合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經典文學的互補交流、相得益彰,多元並舉、相映生輝,是網路小說的正確取向,也是其走向成熟與繁榮的最佳選擇。作為一個處於新世紀與舊世紀交替時期的高中生,學生們強烈地感受到教育制度的變化,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它對課外書的容納度。那麼,作為語文老師,怎樣面對網路小說的沖擊?我認為應該既疏且導。(一)檢視我們給學生開的書單,為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時代色彩又有較強可讀性的書目。不要非經典不讀,不要非「正經」不讀,不要非文學書不讀。時下流行的韓寒等人的校園文學可讀,《心靈雞湯》之類的暢銷書可讀,《窮爸爸-富爸爸》之類有關經濟方面的書可讀……讀什麼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加強指導,讓學生學會自己辨明什麼是好書,有用的書。(二)給學生提供一些專題性的「豆腐塊」文章。這是解決中學生課業繁重,課余時間少卻又要增大閱讀量的較好方法。當然,《語文讀本》在這方面已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我以為,《語文讀本》里的文章還是有太過經典之嫌。文章不在多而在精,結合現實生活和學生關心的問題,自編自選一部分美文範文指導學生閱讀。比如郭敬明的《幻城》,其中的語言能很好的完成對意境的烘托,聯想豐富。那麼,我就將它與古詩詞一起講。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老師都有這種感覺:古詩人的心境、遭際是現代中學生特別是閱讀量極少的學生沒有體驗過的,因而理解很困難。單純從語言角度賞析又太乾巴生硬。結合了學生愛讀想讀的《幻城》再來講語言,課就生動多了,學生的思維也自覺地動起來了,他們對古典文學的理解也深入了。實踐證明學生僅用少量的時間,卻一樣增長了見識,拓展了視野,提高了鑒賞能力,得到了美的熏陶。(三)主題性的文學欣賞校本課的開設。許多文學名著失去了他的學生讀者群,並不是它不經典,而是它不適應學生的閱讀情趣和需要了。因而我們在引導時也沒必要一定指出哪本書好,而是結合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聯系有關的受學生歡迎的網路文學切實指導學生閱讀。新課程給我們開了個好頭,我覺得還要把校本課程與之相結合才能更有效。總之,能讓學生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安靜地讀幾本好書,讀幾篇好文章,便是我進行這項調查的初衷。正如飲食一樣,讀書需要人們的細細品嘗,有些東西看起來不好吃,可是很有營養;有些呢看起來美味誘人,可是只不過是垃圾食品;還有一些色香味俱全。那麼,我們也應當且必須在意識到課外書的重要性的同時,克服新世紀相應產生的浮華的新事物的誘惑,爭取在這個還不需徒傷悲的少壯時期,獲取更多的保用一生的知識與才能,並成熟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在今後能更適應人生的起伏與時代的變遷。參考文獻:《中國青年報》《高中生閱讀》2學生的看法http://www.gzubbs.com/index1/bbs/dispbbs.aspboardid=22&id=25707還有一些 如下http://hi..com/xsxbzxj/blog/item/f7dfbdf218bb4912b17ec52d.htmlhttp://iamywd319.spaces.live.com/blog/cns!65EC20E51344D30B!159.entryhttp://www.waok.net/wyjj/19722/355750.asp
⑽ 你認為看網路小說與看名著有什麼差別
我看網路小說與名著的差別就是,名著上面的詞語和句子用的比較華麗有文化典籍可以尋,但是小說就比較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