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網路小說語言特色
⑴ 網路文學的特點有哪些
創作群體不固定,過於鬆散。雖然很多論壇和網站都是以網路文學為主題,不過,網路具有的較大的自由性導致了創作群體的鬆散。鬆散型和隨意性是網路文學非常普遍同時也是很難避難的一大問題。
缺乏創作的動力。網路文學創作者中,職業是非常多元化的,他們由於熱愛而進行網路文學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獲利知名。由於沒有相應的物質回報,所以網路文學創作者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創作,從而對網路文學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
網路寫作水平較低。隨著網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而促進了網路文學的生成和發展,很多網路文學創作者僅僅是愛好者而非專業作家,其中不乏一些較為膚淺,隨意性強的作品,很大一部分作品情節混亂、結構鬆散、缺乏熟練的文學技巧,不能被推敲。
沒有恰當的保護創作者的著作權。對於網路文學而言,侵佔著作權是一件很容易發生的事。尤其是網路作品的署名,保護是很難實現的一件事。網路文學不會受到地域和時空的限制,這作為一種優勢因素的同時也使網路上抄襲、剽竊的現象時常發生,所以不能有效的保護創作者的權利,因此,網路文學的發展幾乎是在紙上談兵。這種現象是對作家權利的一種侵犯,同時也是在挑釁傳統的著作權。
文學品味缺乏一種導向作用。很多人將網路文學稱作「快餐文學」,這是因為它出爐快。相當一部分創作都是即興創作,根本沒有深思熟慮,因此炒作的成分就很難避免,因此這就導致了很多捏造事物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和傳統文學的紀實文學有著天壤之別。
所謂網路文學,就是以網路為載體而發表的文學作品,其本身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如果強求網路文學的客觀底線,那就是對網路沒有了解和接觸的人所寫出的作品,以及沒有官方人士在網上發表過(或者說網友流傳上來的文字信息)這類的作品在傳播形式之上大致不屬於網路文學,僅此而已。
應該注意的是,網路文學所具有的特徵並不是局限於所傳播的一個媒介,更重要的則是這樣的一個文學載體在網路傳播之中,形成的一種寫作特徵和行文方式,符合現今網路文學作品所應當具有的商業化價值。
⑵ 網路文學有哪些特點
首先,是文學創作的平民化。
其次,是作品發表和信息反饋的快捷化。
再次,是創作意圖的自由化。
第四,是新詞彙不斷涌現,語言風格鮮明。
以上四個特點只是一種不完整歸納,深入探討,還可以列舉一些。網路文學雖然發展很快,但還只是一個新生兒,它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弱點。題材過窄是當前大家公認的網路文學流行病。在網路誕生然後回歸到傳統書刊熱銷的作品,題材多以言情為主。
不管怎麼說,網路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存在樣式,給文壇帶來了一陣清新之風。就文學發展的歷史規律來看,一切文學門類都是由最初的大眾創作、民間創作走向文人創作,從而走向成熟的,雖然網路文學目前尚處在大眾寫作的階段,但隨著時間的演進,傳統作家會進一步融人網路,網路也會產生自己的作家,在新的規范產生之後,網路文學必將進一步走向成熟。
⑶ 網路小說與傳統小說的語言特色可以從哪些方面分析
內涵
語言
⑷ 90年代重要小說現象及其特點
新寫實小說、新體驗小說、新市民小說、新生代小說、新現實主義小說。
1、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是以描寫現實生活中平常瑣事為題材的小說,筆墨淡雅,缺少激動人心的故事。
新寫實小說之「新」,在於更新了傳統的「寫實」觀念,悖離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真實觀,改變了小說創作中對於「現實」的認識及反映方式。
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恆的《伏羲伏羲》,劉震雲的《新兵連》、《單位》,葉兆言的《棗樹下的故事》、《狀元境》等,都曾被有些評論劃入「新寫實」小說。
2、新體驗小說
「新體驗小說」以其「非虛構性」、「親歷性」特徵突破了傳統的小說觀。思辨性、哲理性的鋒芒在主體的壓抑自控下更深地潛沒於耳聞目睹的花草蟲魚人生百態之中,生活與藝術的界限亦更難以梳理。
3、新市民小說
「新市民小說」中的「新市民」具有鮮明的特徵:
一是徹底告別傳統,空前強烈地追求世俗化生活和拜金主義;
二是情愛觀念令人詫異的變化。
「新市民小說」表現了一種對現代城市既嚮往又恐懼的心態,表現出了一種「另類」的姿態。他們具有他們應有的存在價值,然而,其中某些消極、遁世乃至自甘墮落應引起讀者的注意。
4、新生代小說
新生代小說把中國文學現代性敘事中許多被壓抑、被省略、被遮蔽、被犧牲的敘事因素重新開發、呈現出來,這既使得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敘事變得更為豐滿、更為完整。
同時也使得中國文學在處理國家民族現代性、人的現代性與文化現代性的關系時不再那麼機械、呆板,而是具有了更為從容、更為理性的模式。
5、新現實主義小說
新現實主義小說是在20世紀末社會轉型期這個特定歷史階段出現的,這就自然決定了它不同於以往的現實主義文學形態,有它獨特的現實品格。
從現實的社會境況和文學自身發展的角度看,它既是對以往現實主義文學現象的繼承和超越,也是對其他文學現象的糾正和批判。
⑸ 網路文學的特點
我們知道,傳統文學是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文學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強調教化作用,實用功能,表現性突出,講求"形神兼備"及題材的多樣性、風格的豐富性等特徵。網路文學從一開始就呈現了與傳統文學不同的特點。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很大不同。相同的方面是,文學的教化作用是一樣的,但網路文學似乎更強調它的娛樂性;實用功能也一樣,網路也更強調實用性;風格的多樣性也沒變,網路文學的作者廣泛,風格更加多樣化。不同的是,網路文學表現力更強,傳統文學不能表現的事物,網路文學都能表現。比如詩歌舞的一體化,使表現力增強。網路文學的題材更加豐富,傳統文學由於嚴格的審稿制度和報刊雜志審查制度,使有關題材不能涉及,有的甚至給槍斃。網路文學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在政治上不違法亂紀,所謂的性問題、個人隱私心理秘密都可在網路上表現。傳統文學強調文以載道,網路文學出現了許多無主題、無思想作品。文學的娛樂性在網路文學中體現得更充分。從文學樣式來看,網路文學出現了許多新樣式,如小說接力,散文詩接力、詩歌跟貼賽等。當然,必須看到,目前絕大多數網路文學作品大多是轉發作家的現成作品,即便不是著名作家,也是在下面寫好再貼上來的。只能說是傳統文學作品的數字化、網路化,只是在傳播方式、存在媒介上截然不同。只有部分網路文學作品則只存在於互聯網路的虛擬空間之中,其創作手法、風格、傳播與接受方式是特有的。
網路文學有一部分是把原來的傳統文學作品貼上來,供大家閱讀欣賞。這一部分作品不是原創,卻滿足了大眾的欣賞與收藏慾望。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不再是離自己的居所相當距離甚至自己完全不能抵達的場所,這些場館里的文學藝術作品,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而是通過個人電腦,輕點滑鼠就可隨時欣賞的"虛擬收藏品"。文學藝術世界從外在進入室內,從實在進入虛擬,從公共進入個人,從過去進入現在,從經驗進入體驗,從鑒賞進入瀏覽。這也是二者不同的功能。
概而言之,網路文學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徵。
一是創作主體的平民性。
個人性。由於網路上的藝術作品都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因此它們都可以被隨意復制而且易於改造。個人主觀意願能夠更大程度地得以實現。
傳統藝術更多體現"公共性",藝術是為更多的人服務的,藝術創作完成之後要進入公共場所或公共媒介,而網路藝術由於更為強烈的開放性、隨意性,反而更具有"個人性",個人的隨感,一點點靈感,一點點藝術的火花,都可以記錄下來、製作出來,放入個人主頁中去,被人瀏覽,接受他人的反饋意見。網路釋放了人們的"寫作情結",實現了人們的"發表慾望"。
如尼葛羅龐帝描繪的那樣,計算機網路技術將使"已經完成、不可更改的藝術作品"的說法成為過去。給蒙娜麗莎臉上畫兩撇鬍子不再是藝術大師的專利。現代藝術大師馬塞爾·杜尚在一張復制的《蒙娜麗莎》上為蒙娜麗莎畫上了小鬍子。這幅被修改了的"蒙娜麗莎"被冠以新的標題,成為杜尚的藝術"名作"。在互聯網路上,將能看到許多人在"據說已經完成"的各種藝術作品上,進行各種數字化操作,將作品改頭換面,隨心所欲地復制、塗抹與刪改。
從欣賞角度看,網路藝術把電影劇場、音樂廳、圖書館等藝術鑒賞的公共場所縮小、拉近到個人計算機的"桌面"上來。
網路軟體研製也正向這個方向發展。電視的特點是所有觀眾看到的節目能夠針對特定的團體或個人播出,甚至能夠把節目送到你的尋呼機或者蜂窩電話中。這種"窄范圍廣播"正在把互聯網路變成一種個人廣播系統。
網路藝術語言具有平面化、大眾化、公共性的特點。網路藝術是開放的、可修改的,考慮到作品要面向廣泛的大眾,網路藝術創作語言上更為平實,更具有公共特點。目前網路藝術的創作絕大多數都是一種面向大眾的個人自我展示。
電腦繪畫產生以來,專業畫家和業余愛好者的界限也趨於消失。如,電腦使一些有鑒賞力而美術基礎不夠好的人進行藝術創造成為可能。有時候,用電腦從事繪畫創作,常因一時疏忽而獲得一種意外的效果,這種偶發效果是傳統技法不能帶來的。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員通過電腦進入藝術創作領域,電腦使非專業藝術創作人員的潛在才華有了極大的釋放空間。
綜合性。網路藝術是一種交融性的綜合藝術。計算機技術使信息的物理性從模擬信號變為數字信號,存儲形式同時發生改變。網路藝術的存在,使藝術的保存、傳播發生了質的變化。多媒體技術把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達到圖、文、聲、像並茂。在網路上,詩歌、小說、廣告、戲曲、散文、繪畫、動畫、流行音樂、電影(畫面)、電視等均可相互交融,相互拼湊、剪切、粘貼在同一主頁上,或者建立起從一種藝術樣式到另一種藝術樣式的超文體鏈接。
由單文本轉為超文本是這種綜合藝術的一個根本特點。以往,讀者、研究者面對的是某一個單一的文本,而進入網際網路後,藝術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不再僅僅是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形式,而是一個"超文本"。超文本是這樣一種文本文件,其中的某些字、詞、符號、短語或圖像起著"熱鏈路"的作用,顯示在屏幕上,其字體或顏色發生變化,或者有下劃線,以區別於一般正文。當用滑鼠器的游標移至該字詞或圖像時,游標的形狀由箭頭變成手的形狀,點擊滑鼠,屏幕顯示主頁會跳到鏈接的新內容上,亦即鏈接到另一個文本。超文本的另一種鏈接方式是將信息按類別鏈接到Map圖上,Map圖實際上就是萬維網www導航地圖,使用者可根據圖示的引導來查找信息。網路搜索引擎就是按信息分類的形式提供信息查詢的便利的。
這樣,超文本成為文本之間相互鏈接所形成的文本網路。
各種材料、媒介的綜合運用,現代藝術家們已經操作得很熟練了。1998年夏天,北京的炎黃藝術館舉辦了一個"圖像藝術展",從平面效果看,類似於繪畫作品,但每幅圖像都是攝影、計算機繪圖、噴塗等多種藝術手段的結合。與這種現代圖像藝術的特點相類似,大雜燴藝術、大拼盤藝術將普遍流行於網路之中。
動態性。網路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同的另一特點是:從靜態到動態。甲骨文、金文和鉛字一經造就,除非毀壞,永世不變;電影電視製成拷貝、錄像帶,難以更改;網路上的一篇小說,一幅畫,明天就有可能因為網站主人的修改而發生變化。在某種意義上,網路藝術作品是永遠創作中的作品,隨時有瀏覽者加以評述、修改、補充,這些評述修改意見可以被附加在文本之後,成為超文本的一個鏈接,也可以由製作者根據瀏覽者的意見對文本加以修改,使文本以新的面貌出現。這樣,網路藝術就成為一種動態藝術。
一部小說的內容簡介或部分章節在網上發表後,作者和出版部門可以對訪問該小說的讀者進行調查,分析他們的文化程度、信仰、愛好、反饋意見等,據此判斷該小說適合的讀者進行調查,分析他們的文化程度、信仰、愛好、反饋意見等,據此判斷該小說適合什麼樣的讀者群、小說暢銷程度、再版時需要作哪些修改等。
閱讀印刷藝術作品時,順著句子、章節、段落,從一頁翻到下一頁,一個情節到下一情節,一個故事進入下一故事,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線性閱讀過程;而網路藝術作品,瀏覽時往往可以鏈接到相關主題、情節、故事,類似於電影畫面蒙太奇式的切換,導演是瀏覽者本人。
傳統藝術是一種"只讀藝術",只可被動觀看,空間上有一定距離,網路藝術是一種"可讀寫藝術",空間上距離縮短為不到1米,一旦操起滑鼠進行修改、反饋,距離消失為零。
網路上與藝術有關的許多站點也是日日更新、甚至時時更新的,只要網路藝術作品傳播者願意,可以隨時對這些作品進行修改、補充與完善。
交互性。網路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參與者、製造者,只要用戶有參與、製造的興趣。其它電子媒介傳遞信息的方式是發布→傳輸→接受,而網路媒介的信息傳遞是發布←→傳輸←→接受,是雙向的、可逆的、互動的。每個不同的網路用戶由於性格、趣味的不同,對接受的信息有不同的反應,也可以有不同的信息反饋。這種交互性與電子游戲的特點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網路上的藝術作品都是極具個人特點的藝術。
網路藝術是一種交流藝術。這種交流,是創作者和欣賞者、製作者和瀏覽者、瀏覽者和其他瀏覽者之間的交流。正是這種雙向交流的特點,使原初的藝術作品被重新闡釋,被重新配置,被"翻譯",因而也使藝術作品有可能變得更豐富、更復雜、更精巧、更有意味。然而,在這種可能性實現之前,藝術作品創作時獨一無二的歷史性情境(原初語境)失去了,原初的真實被歪曲、修改了。藝術作品進入了現實情境之中,這種現實情境因為藝術接受者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網路進一步使日常生活科學化和藝術化,網路藝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尚未述說、尚未看見、尚未聽到的情境的展示,使瀏覽者體驗到別處的生活。
對於讀者可以對上網文學作品作任意修改的可能,亦即網路藝術的交互性與作家創作的個性化是否矛盾,多數作家認為並不妨礙他們自己的創作。有的作家說,在這一點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因為基本的文本是永遠存在的,經讀者修改過的已不是作家的東西。""正如100個人讀《紅樓夢》會有100種理解,但這種分歧同樣不妨礙曹雪芹自己創作的小說一樣。"來自網路上的各種批評、爭鳴對作家不會形成傷害。(劉震雲)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網路作為一種現代信息交流的方式,其操作過程缺少人文氣息,而讀書人仍喜歡對圖書的有形佔有。
短暫性。在美術領域,"既興作品"的創始人阿倫·卡普勞描述過"即興作品"與日常生活中"用過就扔"的文化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這種"即興作品"以展出一次最為理想,僅僅一次而已。即興作品就是美術的衛生紙。另一種"活動藝術"流派將創造最大限度的可就性和短暫性為自己的創作目的,其代表人物、以色列活動藝術家耶亞柯夫·阿甘姆闡述了他們的信念J:"我們與三分鍾前的自我不同了,再過三分鍾,我們又變了。……我試圖創造一種不存在的視覺形態為這種看法造型。形象一出現又消失,什麼東西留不住它。"(【美】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沖擊》148頁,149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與"即興"是"即興作品"流派的根本特徵相類似,"短暫"是當代大眾文化產品的普遍特徵,這一特性使多數大眾文化產品失去了持久的魅力。不幸的是,這一特徵在網路藝術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從傳統藝術到網路藝術,由屏氣凝視到短暫瀏覽,沉浸其中的凝神浮想被"到此一游"的浮光掠影取代。碎片是後現代文化形象的基本形態。今天的網路藝術,是一種碎片拼貼起來的藝術,是一種拼盤藝術。美國作家保羅·羅伯茨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就為一些光碟只讀存儲器公司撰寫了1000篇"非線性文本"這樣的"碎片"--一種每篇不超過200字的短小文本,用於對有可能引起讀者興趣並輕點滑鼠作進一步瀏覽的某些詞句的短語的註解。傳統的"被鑒賞"的藝術變成一種"被瀏覽"的藝術。網路用戶在"碎片"上不再作長時間的逗留,只是跑馬觀花,匆匆瀏覽。為了吸引網路用戶的注意力,網路藝術的製作者刻意向瀏覽者的展現的,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各種新奇獨特的萬花筒藝術。一個主頁製作的好壞,由網路用戶的訪問的次數多少來衡量。絕大多數網的主頁都設置了一個自動計數器,自動統計網民點擊該主頁次數。史詩性的影片風光不再,類似《解放》那樣長達5個多小時的影片,恐怕今天的觀眾再也不會有看完的耐心。觀眾們饕餮的是像北京電視台"環球影視"欄目中10分鍾介紹一部的"電影精選"那樣的文化小吃、文化快餐。
虛擬性。網路藝術是一種數字化的虛擬藝術,它只存在電腦空間。這種虛擬性使藝術品的現場感不復存在。
就音樂而言,電腦里的音樂再美妙也無法與音樂廳里的演出相比,因為後者耳朵里捕捉現場音樂的"質感"在電腦上是無法捕捉的;就繪畫而言,顯示器里的真彩色畫面,再逼真也不會使人產生畫框前的那種真實、可觸的感覺。就電影而言,電影院里燈光暗下來,神秘的黑暗的氣氛,使觀眾一下子就融入影片情節之中。
正如電視問世之後,就有人提出電影將會消亡的論斷,面對最新的娛樂方式,面對虛擬現實技術,又有人對電影的未來憂心忡忡。在電影的一片哀歌聲中,人們沒有認識到,衰落的並不是電影藝術本體,而是已有的傳統電影技術與多媒體技術難以匹敵。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現有的家庭影院、高清晰度投影電視等電子媒介尚不具有高科技影院的特殊氛圍和視聽感覺。網路藝術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現場感的消失。
可下載性。一百多年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的藝術也從"復制藝術"發展到"下載藝術"。
工業革命為大規模復制藝術作品提供了條件。19世紀中葉照相術發明,19世紀末可以"拷貝"的電影藝術誕生。照相復印機雖然早在1907年就在美國紐約面市,但直到施樂914型靜電復印機於1959年推向市場後,復印技術才被廣為利用。從照片洗印到電影膠片洗印,從鉛字排版到激光照排,從復印到電子掃描,除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之外,使藝術由原創時代進入復制時代。
大多數花朵在開放過程中顏色都會發生變化。一般而言,多是由深色逐漸向淺色方向演變。這是由於單位面積花瓣所含的色素量下降所致。原來花朵開放時,花瓣的面積不斷擴大,而新合成的色素卻十分有限,供不上花瓣伸展的需要,這樣,隨著單位面積色素量下降,花色也變得越來越淡了。在日光下氧化變質,不斷分解,是造成花色變淡的另一原因。
當代藝術之花,花瓣的面積與一個世紀以前的相比已經擴大了無數倍,而單位作品的藝術含量也下降了,"花色"也越來越淡了。藝術作品數量日益增加,壽命卻日益下降。今天沒有哪一本書能夠象過去一樣具有珍品的價值。一本書所含的知識量正日漸縮小,書的閱讀時間也日漸縮短。現代科技的進步,創作手段的便捷,使藝術創作變得容易了,加上藝術品的大量的無限度復制,產生了大量的藝術膺品、藝術垃圾。
今天的網路藝術更使藝術進入下載時代:只需用滑鼠點菜單"選定"欄,再點擊"另存為",敲擊一個新的文件名,就能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存進個人電腦的硬碟,需要時再隨時調看,或者列印出來。大規模復制藝術是一種商業行為,使與原作一模一樣的藝術品進入消費市場。而下載藝術純粹是一種個人行為,使藝術品進入家庭的顯示屏。
⑹ 傳統小說和網路小說的語言和敘述風格上有什麼異同
傳統小說在用詞方面會很講究,形容詞也會很多,很深,而網路小說則會比較簡單,容易明白,只要是表達到自己想表達得就可以了
在語想像故事的情節的話,網路小說會比較容易,因為他們寫的東西非常的現實,如學院生活等
傳統小說注重於感情的描述,而網路多在於事情的描述
而最他的差別就是,故事裡的社會有很大的差別,傳統的小說里的社會也很傳統,而網路的則會比較科技,開放……
⑺ 90年代的余華小說有怎樣的文學特點
如果說余華80年代小說的美學價值在於對傳統小說寫作模式和審美慣性的根本顛覆,使先鋒實驗小說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那麼,90年代的余華小說則領導了先鋒派小說的又一次歷史性突圍:從顛覆傳統小說的寫作模式和審美慣性,到顛覆現代小說過於人為的敘事機制和過於矯情的情感流露。或許,歷史地看,余華在中國當代小說寫作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先鋒實驗小說寫作中,將可能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余華前」的寫作,文本的實驗意味體現在對「所敘之事」和「事之所敘」的極度關註上;而「余華後」的寫作,則體現出一種平實冷靜的平民立場,以「後現代主義」的日常經驗和冷漠敘事消解現代主義沉重的自我表現和隱喻象徵。「余華後」的作家們活躍在90年代的文壇,他們中有朱文、韓東、東西、皮皮、刁斗、棉棉、衛慧等。
⑻ 5.舉例分析九十年代小說的多樣化傾向和總體特徵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7
⑼ 網路小說興起的原因
恩 這個問題因為我感興趣 所以談談自己的觀點1 首先不得不說 是網路的大發展 中國的網路技術 從90年代後 才有了長足的進步 特別是在2000年後 網路逐漸開始普及 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網路和電話一樣 也成為了家庭和學習的必備品 這就為網路語言 網路交流 網路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石 網路小說 可以說是傳統文學小說的一個另類 但是卻也屬於其中的一個外延的形式 那麼 在各個領域深入同化 並不斷的交流融合的過程中 文學語言藉助網路平台而成為一種新的語言的大趨勢已經來臨 網路語言 就是新的時代的語言和新型小說的生力軍2寫作形式的變化和發展 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手稿方式 在一定的程度上 和80 90一代的成長的環境是有關系的 當代 這個X0後的說法已經被很多人廣泛的接受了 90的非主流不論知道其內核否 都已經承載了一種新的文化 和代表著更新的方向 對於小說藝術的多元化 也是一種更加明確而新鮮的創造3題材的增加 視野的開闊 品味的差異性 而歷史的發展 總是在一定的思潮下 不斷的向前推進的 比如我們中國文學70年代的傷痕文學的所謂稱呼 就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誕生出來的一個新的雛形 而現在 新的小說樣式和新小說的字樣 就不再陌生化 西方的主流文學越來越影響到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並且我們在吸收和學習中 也不斷地在保留傳統中國古典文學優勢的基礎了 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那麼 網路小說 就是生力軍或者是後起之秀簡單地說這么多吧 自己的感覺而已 不論對錯 只是一種選擇
⑽ 20世紀90年代,文學作品存在什麼特點
在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文學作品重點表現內容,不太重視文學形式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先鋒小說」,以及一些「先鋒」詩人對「敘事」和語言的自覺意識的強調,在20世紀90年代基本上已作為一種文學的「常識」被接受,融會在普遍的創作追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