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漳州為背景的網路小說
『壹』 關於漳州的故事
漳州
漳州市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毗鄰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與台灣隔海相望,是福建最南端的一個地級市,轄一市二區八縣,有 120個鄉、鎮、街道。全市土地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8萬人,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 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萬人。
漳州位於北緯23.6—25度,東經117—118度,是個依山傍海、有江、有平原的富庶寶地,自然條件優越,農業基礎較好。全市擁有耕地面積250萬畝,山地1230萬畝,內陸水域、淺海灘塗180萬畝。海岸線680公里,有眾多天然良港,招銀港區、古雷港區和東山港區都是深水港灣,多處可供建設 10萬噸級以上泊位碼頭。全省第二大江—一九龍江橫貫全境 。漳州平原是全省最大的沖積平原。漳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21℃,無霜期達330天,是個天然「大溫室」,四季常青,物產豐富,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的美稱。盛產「六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扇貝等海珍品。天香麗質的水仙花、「國寶神葯」片仔癀、「國貨之光」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
漳州是福建的重點僑鄉之一,台僑優勢突出,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台灣現有人口中有1/3祖籍在漳州。漳台兩地民間傳統文化如歌仔戲、燈謎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漳州地處閩南金三角,面對台灣,南臨港澳,介於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自古以來就是連接閩粵贛三省與通向台港澳、東南亞地區的交通要沖,區位獨特,有利於對外開放。
文章來源:網路
2005-9-22 22:22:49
『貳』 漳州木版年畫的內容題材
漳州木版年畫門神題材廣泛豐富,內容多種多樣,尺寸大小差異較大。一般的大門神分印在兩張紙上,最大的單幅尺寸達到53×28厘米,小的門神印於一紙,尺寸僅有18×20厘米。各種門神年畫都有從大到小幾種規格,以適應各層次和建築物的需求。
(一)武將型
主要有「神荼郁壘」「秦叔寶尉遲恭」兩類。「神荼郁壘」著戎裝、身披盔甲、頭戴虎皮冠、手執金瓜錘(象徵瓜瓞綿綿)、執鞭鐧兵器,或騎馬,或站立,雙眼鳳眼環睛等多種式樣和規格。「秦叔寶尉遲恭」造型受民間戲曲中武將造型的影響,都身穿甲胄,背插靠旗,手執雙鐧、單鞭。秦叔寶鳳眼五綹長髯,尉遲恭環睛方臉滿髯,相對而立。此兩種門神在民間流傳較廣,成為明清以來門神中主要角色。意在鎮守門庭、驅逐鬼魔、祈福納祥。此類門神多貼於宅院大門。
代表作有:《神荼郁壘》(43×23cm·明代雕版)、《神荼郁壘》(清代雕版)、《秦叔寶尉遲恭》(42×23.5cm·明代雕版)、《秦叔寶尉遲恭》(32×20cm·明代雕版)。
(二)祈福型
主要有「加冠進祿」「簪花晉爵」,以及尺幅較小的「梅花福」「梅花壽」「魁星春」「五虎銜錢」等幾個品種。以一品朝官為門神的年畫既含有「加官進祿」高升之意,又有「天官賜福」的吉利象徵。畫中人物為朝官打扮,頭戴官帽,身穿蟒袍,腰橫玉帶,足踏朝靴,五綹長髯。一手持笏板,一手托盤,盤中有牡丹、爵、冠、鹿等物,寓意富貴盈門、官運亨通、福星高照、家族興旺、金榜題名,反映了求富求貴的心理。此類門神多貼於正廳大門。尺幅較小的「梅花福」「五虎進寶」等主要張貼於「門格」、米缸、廚房門、箱櫃等處,帶有漳州地方特色。
代表作有:《天賜平安福·人迎富貴春》(31×19cm·清代雕版)、《簪花晉爵》(50×28cm·清代雕版)、《簪花晉爵》(清代雕版)、《加冠進祿》(22×20cm·清代雕版)、《銜錢進寶》(18×20cm·清代雕版)、《梅花福》(22×20cm·清代雕版)、《魁星點斗》(清代雕版)。
(三)祈財·送子型
1.祈財型
漳州木版年畫表現的財神,迎合民眾求財思想的體現。因正財神位尊權隆,民眾只能設神像,以香火供奉,所以門神上出現都是偏財神,主要有「財神獻瑞」「日日進財」「春招財子」「招財王」等等。年畫中多設計有金元寶、金錢、如意等各種財寶。在漳州以童子為財神的民間信仰流行較廣,這類仙童(和合二仙)為主要形象的吉祥門神受閩南民間喜愛。「招財王」表現的是傳統的「回回進寶」主題,舊時稱西域人為回回,他們善於經商而致巨富,且回回又有每回每次含意,圖中財神騎獅,手持蕉葉、銅錢,卒前聚寶盆或身邊「番仔」,都有金元寶、金錢、珊瑚、如意等各種財寶展現,寓有眼前大發財源富裕吉利之意,又增添了喜慶意義。這類門神多貼於廂房門。
2.送子型
此類門神在漳州主要有「天仙送子」「年年添丁」「百子千孫」「蓮招貴子」等等。其「天仙送子」描繪了保護人間幼童,並有「送子」功能的張仙,一身華麗打扮,五綹長髯,騎馬或站立,一手持金弓銀彈(「彈」於「誕」同音,暗含「誕生」之意),一手抱手持靈芝的嬰童(靈芝暗含長生)。「年年添丁」富有閩南特色,畫中嬉戲童子兩人,手捧花燈,閩南有新年時為出嫁之女送燈(「燈」與「丁」同音)的風俗,祝女兒早生貴子。此類系與祈財型的「財神獻瑞」「日日進財」組合一起,貼於新婚夫婦的房門或內房門。
代表作有:《財神獻瑞天仙送子》(41.5×23cm·明代雕版)、《財神獻瑞天仙送子》(32×20cm·明代雕版)、代表作之三《招財王》(49×40cm·清代雕版)、代表作之四《春招財子》(清代雕版)、《年年添丁日日進財》(42×23cm·明代雕版)、《連招貴子》(19×24cm·清代雕版)、《百子千孫》(17×22cm·清代雕版)。
(四)辟邪型
閩南、閩西、台灣一帶民宅門額常貼「八卦」「獅頭銜劍」「天師鎮宅」「姜尚在此」等門神畫,目的在於辟邪制煞。「八卦」圖通常由太極二字或太極圖,乾、兌、坎、震、坤、艮、離、巽八字和八卦形組成,邊角裝飾以及蝙蝠和八寶圖樣,四角頭刻有「元亨利貞」四字。「獅頭銜劍」圖以獅頭作正面,獸毛正張,雙目圓瞪,口銜七星劍,額頭印有八卦。「天師鎮宅」圖張天師身穿道袍頭戴道冠、騎虎、手執道板、上方刻有籙符。「姜尚在此」圖為姜子牙騎「四不像」,手持杏黃旗、打神鞭,下方手書「姜尚在此」四字。此類年畫多在逢年過節時貼在門額上或船艙上,或建房安梁時貼於上樑。以示驅災鎮邪,以求安泰。
代表作有:《獅頭銜劍》(34×45cm·清代雕版)、《八卦》(清代雕版)、《姜尚在此》(45×35cm·近代雕版)、《光明鎮宅》(34×17cm·清代雕版) 。 漳州瀕海靠山,對外溝通活躍,民風民俗在保持閩南本色的同時又與外部文明相聯系,成為漳州木版年畫一大特色。
(一)燈畫、紙扎畫
燈畫、紙扎畫是漳州木版年畫的一大門類。漳州地區歷來月月有節,民間歷來都有逢節制燈的習俗。全年十二月民眾都有製作迎神花燈:一月掛麒麟燈,二月掛博古四屏燈,三月掛孝子燈,四月掛猴鹿圖燈,五月掛長八仙燈,六月掛荔枝燈,七月掛皇都市燈,八月掛大八仙燈,九月掛龍燈,十月掛祈求平安燈,十一月掛獅子燈,十二月掛富貴壽考燈。花燈用的年畫,按其所需內容需求設計圖案,形式多樣。分為故事類燈畫如「皇都市」「富貴壽考」「李淵救駕」「輸華山」等等;人物類燈畫如「飛天仙女」「八仙」「四聘圖」「奉祀仙女」等等;裝飾圖類燈畫多以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圖案為主,如「博古花窗」「六鶴同春」「丹鳳朝陽」「猴鹿斗」等等。因花燈用的年畫尺幅較小,需求量又大,題材多樣,用法廣泛,所以在印製時採用單獨印製,或成套印製。印好後再剪裁分開使用,有的作為花燈畫,有的作為牆窗的裝飾,也可以供紙扎鋪裝飾「靈厝」時使用,用法較為靈活。
代表作有:《八仙慶壽》(29×30cm·清代雕版)、《飛天仙女》(30×30cm·清代雕版)、《博古花斗》(34×25cm·清代雕版)、《丹鳳朝陽》(26×25cm·清代雕版)、《加冠進祿》(清代雕版)、《秦叔寶尉遲恭》(35×27cm·清代雕版)、《龍鳳呈祥》(27×37cm·清代雕版)、《六鶴同春》(36×30cm·清代雕版)、《猴鹿斗》(29×36cm·清代雕版)、《九子登科》(19×22.5cm·清代雕版)、《郭子儀上壽》(19×32cm·清代雕版)、《皇都市》(32×22cm·清代雕版)。
(二)世俗生活畫
世俗生活畫涉及到了風俗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此類年畫採用民間傳說、過節習俗所需而設計刻制。如故事連環畫的《說唐》《反唐》《孟姜女》《雙鳳奇緣》《封神演義》《二十四孝》《陳三五娘》等等;風俗年畫的《老鼠嫁女》《九流圖》《端午節慶》《大聖練兵》等等;娛樂玩意的《葫蘆苯》(分海、陸兩種)。故事連環畫尺寸一般為30×40厘米左右,採用連環畫形式,分前後本二張,每張以8-9回目反映小說、戲曲精彩重要情節,分割鋪陳,一目一回次第推進,成為長輩對兒孫「講古」的輔助畫面。風俗年畫《老鼠嫁女》是漳州風俗年畫的代表作,表現了百姓畏鼠恨鼠的心理,又表現民眾祈福的願望,故事具有一定諷喻性。《九流圖》《端午節慶》等年畫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場景,特別是年畫中那些打拳賣膏葯、剃頭師等行商小販。娛樂玩意的《葫蘆笨》是閩南一帶流傳的一種古游戲,它既有娛樂功能,也有識字的功用。在逢年過節和農閑時作為消遣玩具,在漳、廈一些地方仍有存在。
代表作有《老鼠嫁女》(28×44cm·清代雕版)、《九流圖》(28×44cm·清代雕版)、《二十四孝》(26×42cm×2·清代雕版)、《雙鳳奇緣前、後本》(30cm×43cm×2·清代雕版)、《說唐前、後本》(33cm×44cm×2·清代雕版)、《孟姜女前、後本》(30cm×40cm×2·清代雕版)、《荔枝記》(30cm×41cm×2·清代雕版)、《三國前、後本》(清代雕版)、《雷峰塔前、後本》(32cm×49cm×2·清代雕版)、《端午節慶》(32×44cm·清代雕版)、《大聖練兵》(26×42cm·民國雕版)、《葫蘆笨》(34×40cm·清代雕版) 。 漳州木版年畫中神像較多,是因為漳州宗教信仰和祭祖民俗風氣較濃,有很多敬天驅災和求神保佑的常供神像和焚化紙馬,只在祭拜之神與祈禱儀式時,根據各自信仰和從事行業有所不同,但都是表現了一種宗教信仰。
(一)寺廟年畫
寺廟宗教使用的木版年畫是漳州的一個獨特品種,它是在特製黑紙上套印白、黃、藍、紅等色,宛如漆畫效果,為中國木版年畫中獨有的品種。圖案多為吉祥寓意。如「四季花卉」(荷花、梅花、牡丹、蓮花)、「四獸」「四靈」「福祿壽喜」、歷史故事等題材,專供寺廟道觀做功德使用。另有一種以玉扣紙印製年畫,既可粘貼花燈之用,亦可作為糊制「靈厝」用彩畫。如「騎馬武將」(亦稱「迷魂吹」),「四季斗」「花邊」「花堵」「螭虎窗」等等。
代表作有:《四瑞獸》(30×22cm×2·清代雕版)、《福祿壽喜》(25×19cm×2·清代雕版)、《四瑞靈》(25×36cm·清代雕版)。
(二)祭拜神像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中也有常供祭拜神像,這類年畫多以求財、求平安、求高官厚祿為主要題材,如「總尪」「關帝君」「玄天上帝」「大道公」「福德正神」「光明鎮宅」「灶君」(另有一種僅用文字的司命灶君)、「三仙姑」等等。此類年畫不用在門上,多貼或掛於室內供祭拜。
代表作:《三仙姑》(43×39cm·清代雕版)、《觀音、灶君、土地公像》(32×22cm·清代雕版)、《福德正神》(46×39cm·清代雕版)、《關帝君像》(36×22cm·清代雕版)、《南極仙翁》(25×16cm·清代雕版)、《玄天上帝寶像》(70×26cm·近代雕版)、《司命灶君》(19×12cm·近代雕版)。
(三)紙馬
紙馬又稱「甲馬」或「甲馬紙」。紙馬各地有不同稱謂,「天地紙」「月神紙」「財神紙」「喜神紙」「利市紙」「神馬」「壽金」等等,無統稱。盡管各地稱謂不一,但其用途均是作為一種焚化或棄置在路旁橋頭的祛災祈福之物。閩南一帶紙馬稱為「壽金」,系採用錫箔紙上印黃色,代表金箔,再以紅色印上紙馬應用對象的圖案。漳州民俗每月有節,故紙馬以敬天、法祖、驅災和求財為主要內容,常見的《三星圖》(福祿壽三星),形式都是天官抱笏,壽星捧桃,祿星懷抱男孩。圖呈正方形為多,尺幅大小不一 。
『叄』 誰能介紹一下漳州弘揚的五種精神
龍溪精神,是當年西溪洪災,龍溪人民發揚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避免了洪水的泛濫。
女排的拼搏精神吧
我就知道這么多了
唉,回答你這個問題
我發現我只是龍海人而已
對漳州還不完全了解。
『肆』 廈漳泉大都市區的簡介
廈門、漳州和泉州的同城化,建立廈漳泉大都市區,這是一個老命題,不過這次終於擺上了議事日程,還是很鼓舞人心。
廈門無疑扮演主要角色,左右兩翼對接漳州和泉州,形成一個位居長三角與珠三角之間的東南沿海具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區,這或許就是未來大廈門的藍圖。它對廈漳泉三市都是一次歷史的機遇,但是,對於漳州而言尤為重要,這座在廈門和泉州影子里生存並沉寂了好多年的城市,將徹底「解放」。
據說,閩南人的祖先最早從中原河南一帶遷入時就是在漳州和泉州落腳的。兩個文化、歷史、背景、語言、民俗相同的閩南兄弟,漳州一向是以老大哥自居,插一根扁擔都能發芽的肥沃土地,足以讓泉州人妒忌一輩子。可是,近幾十年來兩地的經濟發展大相徑庭,無論是GDP、財政收入等,漳州如今都已被遠遠地撇在後面。傳統的「廈漳泉」次序排列突然間被顛倒,漳州被擱在一個頗為尷尬的位置,除了農業示範區,外加一個文化名城的美譽,在工業經濟上則是乏善可陳。既生瑜,何生亮?讓漳州人很無奈。
很多在漳州居住過的人都感覺,漳州是一座不溫不火、安於現狀的城市。漳州人的心態總是知足常樂、小富即安,像他們喜歡看布袋木偶戲一樣,靜靜享受,細細品味,生活很輕松。包括漳州的女人也很小資,早晨從菜市場回家,菜籃子或自行車的前框里總忘不了捎帶幾支艷麗的鮮花,看上去就像生活在北歐某個有序而寧靜的小鎮。
漳州時常沉浸在昔日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的「農業立市」的輝煌當中,始終割捨不了傳統的「百般武藝,不如鋤頭鋤地」的農業情結。曾幾何時,九龍江畔的「花果之城」、「魚米之鄉」。沉甸甸的龍眼、荔枝、香蕉、菠蘿和盛開的水仙花,無不成為電視主持人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漳州還是一座很「宣傳」的城市,善於在找尋「感動漳州的人物」中,提煉出各種鼓舞鬥志的精神榜樣。很早的時候朋友就告訴我,漳州人總結了好幾種「精神」,很了不起。屈指數來,有龍江風格的大局精神、谷文昌的創業精神、女排的拼搏精神以及漳州110的服務精神等等。並相繼修建了「谷文昌精神教育基地」,「龍江風格」紀念館,女排「五連冠」陳列室等。
漳州人絕對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遺餘力地努力挖掘特色精神資源,也曾豎立過一位身殘志堅的小學鄉村教師的典型,轟轟烈烈到全省巡迴報告演講,人們都樂觀地期待著能在全國范圍泛掀起一股強大的學習熱潮。
一座城市確實應該有其立市的精神,那是靈魂。但是,一座城市的發展如果只有精神也還不夠,還需要機遇,以及對機遇的充分把握。泉州有沒有什麼精神呢?泉州人也許習慣埋頭做生意,來不及總結。從石獅小鎮的「三來一補」到「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再到享譽海內外的柒牌、七匹狼、富貴鳥、特步、九牧王和利郎等知名品牌企業。這大概也能折射出某種精神,總結起來應該是一種「愛拼才會贏」的敢於拼搏、敢於冒險的海洋精神。
人的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著生產力的解放程度,泉州這輛經濟快車永遠是在「綠燈快行,黃燈慢行,紅燈繞道行」的「交通規則」中高速前進。漳州不乏人才,漳州也不乏機遇,國內知名的萬利達集團正是從南靖一所中學的校辦工廠起家。漳州人經營文化市場很有前瞻性,當年在民主路上那很不起眼的「曉風書屋」,上世紀90年代初竟然長驅直入廈門書市,如火如荼,盛極一時。那時候,堂堂廈門特區還沒有一家像樣的民營書店。
漳州最需要的是對機遇的把握。在打造廈漳泉大都市區中,抓住了機遇,這座海濱城市將被激活,失去機遇,它只能在精神世界中繼續美妙地冬眠.
《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發展總體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昨日,有關部門提供的這份意見稿透露出一個消息:廈漳泉三市擬共同爭取同城化發展規劃報批國務院,納入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版圖,形成國家戰略。
意見稿長達53頁,由十二部分組成,從廈漳泉同城化的基礎和條件著手,制定了三城同城化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就廈漳泉三地的空間格局與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同城化、建立共同市場、推薦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10個方面做出規劃,形成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同城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按照意見稿,廈漳泉三市計劃利用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時間,共同建設一個核心區面積達7772平方公里的大都市區。這一面積比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的面積還大,相當於7個香港的大小。
意見稿提出的發展目標稱,至2015年,廈漳泉初步實現同城化,三地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建成、社會管理政策基本接軌,市政、信息、能源、口岸通關等基礎設施全面對接聯網;資源要素市場體系一體化形成,綜合經濟實力與台北都會區的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到2020年,廈漳泉基本實現同城化,實現產業、空間和社會的高度融合。到時,廈漳泉將基本形成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功能,成為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國際性大都市之一,實現與台灣經濟文化的深度融合。
『伍』 許地山的生活背景
許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籍貫廣東揭陽。生於台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妻子周俟松,為晚清民初詩人周大烈的六女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台灣被佔領後,舉家遷回大陸,於福建龍溪落戶。三歲時,許地山隨父漳州定居。四歲時入私塾讀書。
不多時,許地山家道中落,開始自謀生計。他在石碼眉麓小學當過教員,也曾在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任教。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
許地山故居
許地山故居位於現徐聞縣署前街的許地山故居建於清代,為磚木結構住房,門前有小院。掩映在眾多民居中的許地山故居雖然不是十分醒目,而且帶有庭院的清式古屋有些破舊,但還完整地保留著原有的風貌。由於許地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這里必將成為文人墨客懷古之地。
『陸』 落花生的作者
許地山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許地山開始創作時,就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在古文中,「華」同「花」),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廣東揭陽,生於台灣台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范、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後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台、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
[編輯本段]許地山軼事
許地山對於印度的"詩聖"泰戈爾是十分崇敬。 他喜歡泰戈爾的作品,因此曾翻譯過《吉檀迦利》、《在加爾各答途中》、《小說月報》、《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爾的詩歌、小說、散文。許地山由於喜愛泰戈爾,又引起他對印度文學的濃厚興趣。1928年他翻譯了《孟加拉民間故事》, 1930年,出版了專著《印度文學》,1934年,又譯出印度故事《太陽底下降》、《二十夜問》......從而成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學專家。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許地山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結出了累累碩果。據統計,許地山從英國留學歸來後的幾年間(自1927年起,至1935年離開燕京大學止),寫有學術論文8篇,學術論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學》,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一部印度文學史專著。這本著作與他深厚的文學、翻譯功底是分不開的。
30年代初,北平中華樂社柯政和主編過《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冊,每冊十曲,其中第一冊的十曲歌詞都是許地山翻譯的,書前有許地山寫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書後有許地山寫的歌詞解釋。許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寫到的他演奏、研習、教授音樂和譜曲的事都鮮為人知。他在廣州文廟當佾生之前就開始研究音樂。他擅長琵琶,能譜曲編詞,雖然他所從事的工作似乎與音樂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樂和音樂教育,同時許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樂曲和西洋民歌,對英、德、法、俄羅斯、蘇格蘭、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音樂傾注的熱情尤其多,他譯的這十曲名歌就是一個證明。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搖籃般底擺》之外,都是情歌。有寫熱戀時真摯而灼熱的情感:"炙熱的手互相執持。嘴唇顫動不息。微音優美直像歌樂,從我這里發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罷!》);有寫戀人別後的相思:"野鳥在清唱,野花正在開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靜如睡,雖然想見底歡樂可以消滅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歸"(《羅魯孟》);有寫生活中的戀舊情結:"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不放在心裡么?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和舊的時日么? 舊的時日,我愛,舊的時日,我們要為它喝一杯。"(《你能忘記舊時朋友么?》)。從他譯的這十曲歌詞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對生活的摯愛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間情懷。如果沒有對藝術的虔誠,沒有豐富人生經歷作基礎,是很難想像他能譯出如此雅緻多情的世界名歌。對許地山而言,翻譯也就是藝術的創作。所以許地山與他所敬佩的音樂家柯政和相會面後,談起音樂教育,有著相同的見解,柯政和約他翻譯西洋樂曲,他便一口答應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冊的《前言》中說:"民國十五年,我從歐洲回國,過擯榔嶼,到華僑辦底學校去找幾位舊同事,我們已經別離十幾年了。可是那學校所授底唱歌不但與十幾年前一樣,並且和我在小學時代所學底不差隻字,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教新的,他們反都問我那裡來底新的。這個越使我覺得非趕辦音樂學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樂興趣雖然有,我底音樂底知識卻夠不上提倡,這事非專門家去做不可。" 這里,我們不難體會到許地山對普及音樂教育的用心良苦,我們看到許地山確實用他的筆為我們翻譯,介紹了好的西洋音樂作品。
談及許地山的翻譯風格,我想引許地山《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中的一段話加以探討:"這譯本是依1912年麥美倫公司底本子譯底。我並沒有逐字逐句直譯,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寫出來。至於原文底辭句,在譯文中時有增減,因為編譯民間故事只求其內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餘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譯述這22段故事底動機,一來是因為我對"民俗學"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興趣,每覺得中國有許多民間故事是從印度輾轉入底,多譯些印度底故事。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必定很有幫助,二來是因為今年春間芝子問我要小說看,我自己許久沒有動筆了,一時也寫不了許多,不如就用兩三個月底工夫譯述一二十段故事來給她看,更能使她滿足。"
看了這段文字我們不難體會許地山翻譯的風格--樸素而真實,正如他的人一樣。當然,翻譯的風格是與翻譯文本的文體息息相關,許地山對此是駕輕就熟的,《孟加拉民間故事》一書的翻譯便是朴實的。這里另附一首許地山譯的德國民歌,以此我們可領略他熟捻的翻譯技巧以及扎實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鳴。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里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西天一片雲影,黑暗像要下臨。停住罷!別走近來遮片刻底愛光陰,停住罷!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嗚,是夜鶯底幽嗚,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里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許地山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傳播異域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其譯作《孟加拉民間故事》和《二十夜問》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西洋名歌的翻譯也對中國普及音樂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華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畢生從教,誨人不倦。他的早逝,確是文學界、學術界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他所熱情倡導的"落花生精神"是難能可貴、深入人心的。他的譯著也將永遠烙渭生輝。
[編輯本段]全面介紹
原名許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生於台灣台南,甲午之戰後全家遷居福建龍溪(漳州)。幼年隨父在廣東讀書,中學餓畢業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師范教書,1913年赴緬甸仰光中學任教,1916年回國。次年入燕京大學,得文學士學位後再入宗教學院,得神學士學位。1923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次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研習。他對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鑽研過印度哲學、人類學、民俗學,掌握梵文、希臘文和中國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學者。
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曾與鄭振鐸、瞿秋白共同編輯《新社會旬刊》。是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說《命命鳥》,發表於1921年1月《小說月報》,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對青年男女因愛情受阻而厭世。希望轉生「極樂國土」,以求解脫。小說以獨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藝術風格在讀者中引起很大的反應。收入第一本小說集《綴網撈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現對宗法禮教和封建習俗的不滿,同時也流露出濃厚的宗教觀念和虛無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靈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雜沓紛紜」。有主題明確內容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揚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學任教,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新文學學會理事等職。抗戰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這幾年寫的作品,主題和風格都有轉變,結合現實日益緊密。1934年的小說《春桃》塑造了一個勞動婦女潑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鐵魚底腮》寫了一個舊知識分子學無所用的苦悶心情及悲慘遭遇。這些現實主義作品和他逝世後編輯出版的《雜感集》都顯示出他的人生態度的積極變化。在抗日戰爭的洪流中,他積極參加進步文化活動,教學任務有十分繁重,勞累過度,不幸因心臟病逝於香港。
[編輯本段][著作書目]
語體文法大綱 1921,生活
綴網勞蛛((短篇小說集)1925,商務
商人婦(短篇小說集)呵住,1925,商務
空山靈雨(散文集)1925,商務
無法投遞之郵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學社
印度文學(論著)1930,商務
解放者(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道教史(上冊,論著)1934,商務
春桃(短篇小說集)1935,生活
落華生創作選(短篇小說、散文)1936,上海仿古書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務
螢燈(童話故事)1941,香港進步教育出版社
許地山語文論集 1941,香港新文學學會
國粹與國學(論著)1946,商務
雜感集 1946,商務
危巢墜簡(短篇小說集)1947,商務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51,開明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冊)匯編,1923,燕大圖書館編纂處
落花生
達衷集 編纂,1931,商務
[翻譯書目]
孟加拉民間故事 印度戴博訶利著,1929,商務
二十夜間 英國貝恩編,1955,作家
大陽底下降 英國貝恩編,1956,作家
[編輯本段]許地山譯作年表
1. 在加爾各苔途中 (泰戈爾著) 1921年4月 《小說月報》12卷4號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絲鳥 1924年6月 《小說月報》15卷6號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說月報》16卷5號
4. 歐美名人底戀愛生活 1928年11月《小說月報》19卷11號12號
5. 孟加拉民間故事 [據戴伯訶利編譯的《孟加拉民間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務印書館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爾著)1931年1月《小說月報》22卷1號
7. 樂聖裴德芬的戀愛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將來 1931年《北京晨報》
9. 二十夜問 [據貝恩編譯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譯]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筆名落華生。是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於台灣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窺園里。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台灣籌防局統領。他激於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佔領台灣後,遂將全家遷回大陸。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台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戶。
許地山三歲隨父定居漳州,四歲入私塾讀書,由於好學聰慧,成績優異,在漳州城內被譽為「神童」。辛亥革命前夕,他的哥哥受新思潮的影響參加革命,年少的許地山也毅然剪掉辮子,誓與腐敗的清王朝決裂。此後,由於家道中落,許地山便開始自謀生活。他曾在石碼眉麓小學當教員,後來又到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任教。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後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於此。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後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並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並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遊行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
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並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冰心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後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集為《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後,先後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宗教學院任助教、副教授、教授,擔任《燕京學報》編委。他同時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兼課,並繼續從事文學創作。
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雲笈七簽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並著手編纂《道教辭典》。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為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後避居香港,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
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他先後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並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他積極提倡改良中小學課程,建議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小學教師討論會,並擔任「香港中小學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學校董。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為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走出書齋,奔波於香港、九龍等地,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許地山得知後,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輓聯。當天,香港學校下半旗,港九鍾樓鳴鍾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10. 太陽底下降[據同上書第8卷譯]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贊同0| 評論
『柒』 許地山的小說取材於哪個地區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台、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他的作品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
『捌』 「與漳州共成長,與新時代齊奮進」徵文800字怎麼寫
我是一位高中語文教師,曾參加及帶領學生參加各類徵文活動並獲獎,對於你說的這類徵文最好以散文的形式抒寫,可以通過直接感知或間接感知去歌頌漳州的人文變化,歌頌他們的幸福生活為主題,為了更好的寫好這篇文章,結合散文知識與能體現漳州有關特徵文化選材進行刮析。
總之,這類徵文要獲獎,必須用心用情去寫,寫入評委的心裡,引起他們的共鳴。歡迎交流,祝你早日上徵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