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戲小說與電影的不同
㈠ 比贏得勝利更重要的是贏得勝利的方式——安德的游戲
根據美國科幻小說家奧森·斯科特·卡德同名小說改編的《安德的游戲》劇情承襲原著。初看內容介紹,這部片子簡直可以說中規中矩,很容易落入窠臼的青少年科幻故事:擊敗進攻地球的蟲族後,人類厲兵秣馬,為下次襲擊備戰。主角安德作為人類重要計劃的佼佼者,將接受難以想像的歷練,成為人類艦隊的領袖。電影改編相當保守甚至可以說平庸。單純從電影本身上來只是一部爆米花電影,不過看一部電影的好壞不只是看它講了什麼故事,而是看它通過故事想表達什麼。從這方面來說,這部電影可以稱的上佳作。
作為一部有關戰爭的電影,熱血戰爭卻並不是它的主題。通過劇情層層遞進,來不斷折射人物對於戰爭、對抗、毀滅等方面的思考。
有人觀看這部電影得出了這是一部職場進階寶典,有人看出了文明進化的內涵,有人看到了悲劇,有人甚至看到了人性的劣性。我們不談這些,我們只從主人公來談起,談談安德的戰爭哲學。
作為科幻迷,這部電影一開場就讓我喜歡上了。不得不說,Asa的表演給這部電影加了不少分,也讓安德這個人物讓人印象深刻。
安德在電影一開始就給電影的情節加了光環。簡簡單單的游戲表現出了他的成長中的兩種掙扎:面對問題,守規則還是打破規則;面對麻煩,是以暴制暴,還是和平解決。電影中做了解答: 就是他, 他就是那個「The one」。 他有策略天賦;他可能假裝謙虛,以避免招惹自大狂。 但同時也有了第一個沖突:他也許是天才,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引人追隨的領袖,一個人沒法獲勝。
面對安德的選擇,把一個孩子打進醫院,他給出了解釋: 打倒他只是第一場戰役,我要贏得今後所有的戰爭。這樣他們就不會再煩我。 希倫上校對此滿心贊賞:關鍵不是他幹了什麼,這是動機,這是戰術,杜絕後患的策略。這是一個上位者應有的品質,這樣安德才能成為人類的救世主。
之後的心理測試中,安德做了選擇,同時也給出了答案: 這就是他們的目的,遵守規則必輸,暴力才能贏。 而測試的結果是:完美,他很完美。然後就被晉升了。
一個人持有武器不動聲色,他是你的敵人么?你該打倒他嗎?他是想攻擊你,還是想從你的攻擊保護自己?如果他攻擊了你,你該徹底毀滅他嗎?安德通過的測試,安德與同學的沖突,都是關於這個題目。同時也是電影最大的沖突,安德和上校的相悖的觀點,也是對於蟲族的態度:怎麼面對傷害了自己的人。毀滅了蟲族之後的安德以為這是游戲,但現實殘酷地擺出了真相: 這不是游戲。 這也是安德杜絕後患策略的解釋,徹底打倒,而非徹底摧毀。
如果有人對你先動手,你如何反應。希倫上校滿意的答復就是,放倒他。這導致了最後滅絕性的悲劇。
其實安德的哥哥和姐姐,一個太暴力,一個太軟弱。安德是二者的平衡,他才是正確的,關於他對教官滅絕性攻擊策略的反駁,他對蟲族的同情心。故事裡三個孩子比喻了三種關於戰爭的態度。因為安德是平衡完美的孩子,所以關於戰爭,他做出任何決定都是從客觀角度正確的。
故事將安德塑造成人類的英雄,正在宣揚這樣一種對待人類世界戰爭應如何處理的態度,捍衛自己的同時保持同理心,去了解你的敵人,愛你的敵人。就像安德說的那樣: 「當我充分了解敵人,同時我會愛上他。」
面對孤立,對他的觀察結果是:他對上級的態度很復雜,他想取悅傲慢的父親,卻因無法溝通而心生厭惡。他必須一直被孤立,他必須堅信沒人會幫他。
這也是面對權威的態度: 我不會因為軍銜高就會尊重 。同時,希倫上校對他的期望就是也許自己喜歡發號施令,因此給了他一支小隊。電影版安德的心智和手段太過成人化,用語和行動都是體現其堅強和隱忍一面,所有軟弱的橋段均被刪除。其實與電影相反,原著著意強調少年天真和脆弱的一面。這個精英少年或許更精明,但也比普通的孩子更溫柔。在希倫上校的孤立政策最初實行後,安德並沒有像電影中那樣質問他「你讓他們恨上我了」,而是委屈地指責說「我還以為你是我的朋友」。這與電影中站定立場豎起大旗式的抗爭實在太不相同了。
安德之所以成為最好的領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天生的合作者氣質,他從不主動挑戰規則,而是盡最大努力在規則之內做出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用「取悅」來形容安德,也實在是一個不太合適的選擇。
再之後誤殺了一個孩子之後,安德滿心愧疚,同時想要退出。對此希倫上校他的目的只在於讓安德完成任務,為此「等戰爭結束我們才有閑情討論我們是否道德。就算他被毀又怎樣」。而在此之後的決戰,安德最後才知道自己屠滅了一個種族。面對希倫,他憤怒地指責「你欺騙了我「,「我屠殺了,整個蟲族」,「我會永遠因為滅絕而蒙羞「我會被視為殺手」,最後,「 贏的手段最重要 」。
原著小說值得說的東西太多太多,而改編的電影卻試圖將這本厚重的小說改編成短短的一部電影,由此造成了一些不恰當的取捨。原作的容量,分成多部絕對不成問題,再不濟也上下部吧,兩個小時實在太短了,所有劇情設定人物都點到為止,倉促間結尾。但比起其他一些改編電影來說還是要好很多。從電影的直觀表現來說,好看的特效和主角的演員選擇及其成功,Asa的演技和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完美的詮釋了主人公安德。
從最終電影票房和評分結果來看,《安德的游戲》還算勉強過關。原著並不像一些人說的是青少年科幻,絕對值得一讀。
㈡ 如何評價小說《安德的游戲》
《安德的游戲》這本書,當初草率的看過,屬於匆匆一讀,沒有像《三體》系列那樣細細品味,這本書我其實更願意評價為披著科幻外衣的社會小說。如果有好事者把他更換為玄幻魔法類背景的小說,也毫無違和感。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一部好的小說,要擁有好的點子。其中點子又分為科技點子(如三體),哲理點子(如阿西莫夫基地系列),還有方法點子。《安德的游戲》,更像是方法點子。
㈢ 安德的游戲三部曲和8部區別
安德的游戲三部曲:《安德的游戲》、《死亡代言人》、《安德的影子》。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之一,你在全球幾乎每家書店的書架上都能找到本書。 1985年首次出版後即輕松摘取了當年的「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次年,《安德的游戲》續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奪取三冠。這在科幻文學史上從未有過先例。結局很反轉!如果還沒被劇透過,務必按捺住好奇心,親自讀到最後!《安德的游戲》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世界上所有喜愛科幻的讀者都會津津樂道。這本書探討了世界末日,探討了人類命運,探討了宇宙中其他文明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講述了一個少年在極限困境下如何成長。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美國青少年必讀的小說。你可以認為它是美國的《新世紀福音戰士》。
《安德的影子》主角是豆子(有的翻譯的是比恩),安德的小徒弟。從小就被基因改造,智力遠超常人,一歲多藏在馬桶水箱里躲過了變態基因改造博士的殺害。之後流浪在街上。四歲被卡蘿塔修女發掘,送到指揮官培訓學校。因為出色的智慧和冷靜的分析能力,被作為安德的替補指揮官,雖然他比安德的年齡還要小。在這里,他收獲了一個兄弟:尼古拉。雖然總覺得安德的智慧水平不太滿意,但不影響豆子對安德的崇拜。安德的飛龍艦隊隊員就是他挑選的人,事實證明,那是一群優秀的人。之後安德指揮對抗蟲族的那場戰斗里,豆子時刻俯瞰全局,隨時提醒幫助安德,並且關鍵時刻他可以接替安德繼續做指揮。小夥伴們都不知道他在那場戰役中的角色。戰勝蟲族之後,被送回地球。得知自己父母的消息,竟然和尼古拉是異卵雙胞胎。父母深情的擁抱了他們。豆子有了自己的家人,也有了自己的人生。
看完之後感覺非常酣暢淋漓,同時又引人深思。這樣一個孩子的現場,太殘酷了,不管是解剖活松鼠的彼得還是變態殺人狂阿喀琉斯,孩子們形成這種心理扭曲都反映了社會的陰暗,我們該怎麼避免進入那樣一個社會呢?
㈣ 安德的游戲的本書特點
★ 本書剛出版就獲得次年的科學幻想文學最高獎項星雲獎和雨果獎,在美國和歐洲有強大的知名度和號召力,同名電影已經被好萊塢搬上熒幕。
★ 本書內容雖為科學幻想小說,但有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內核。從安德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勇敢挑戰自我和命運的精神,他的成長無論對青少年還是成年讀者來說,都是令人激動、引導人向上的榜樣。
★ 《暮光之城》的作者、facebook的創始人和NBA巨星科比都是作者和本書的忠實粉絲。
★ 本書文字優美,細節描寫引人入勝,安德和其他天才少年的心理變化牽動人心,關於安德與他的家庭的關系既能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又令人唏噓。天才安德的命運會讓每個讀者牽腸掛肚,期待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