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游小說 » 嘉興網路小說家

嘉興網路小說家

發布時間: 2023-06-15 10:39:13

A. 著名小說作家有哪些

1.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2.
古龍:原名熊耀華,籍貫江西,1938年6月7日生於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

說泰斗,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

3.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4.3.22~2009.1.22),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

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4.

溫瑞安
:1954年01月01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美羅埠火車頭,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

區,港台武俠小說作家,也是新武俠四大宗師(金、古、梁、溫)之一,馬來西亞華僑,

香港戶籍。

5.

司馬翎
:原名吳思明,廣東汕頭人,將門之後,台灣「綜藝俠情派」武俠小說代表家,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

6.

蕭逸
:台灣新派武俠小說作者。山東菏澤人。著有《鐵雁霜翎》、《飲馬流花

河》、《甘十九妹》、《長劍相思》等多部武俠小說。

7.

卧龍生:原名牛鶴亭,河南鎮平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但自幼喜讀武俠小說,

頗有才思。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

B. 文風類似顧漫的小說家..

辛夷塢,女,1981年生於廣西桂林,原名蔣春玲,北京白馬時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金牌作家,畢業於廣西師范學院。專職作家,現簽約北京白馬時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當下最受歡迎的80後女作家之一,青春文學新領軍人物,獨創"暖傷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說,其所有作品均長居銷量排行榜冠軍位置,並陸續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累計銷量突破300萬冊
藍淋鮮網耽美男男駐站作家,其文風熟練,描寫細膩,她的文章在帶給讀者精神上的享受時,也給讀者一些感悟。著有《不可不愛》、《請勿靠近》等多部作品。藍小咩,藍淋的言情小說筆名,記憶坊簽約作家。其作品在《仙度瑞拉》雜志上連載,已出版長篇小說《浣熊幫幫忙》《失戀陣線聯盟》。
顧西爵(Celine,1986年—),女,浙江嘉興人,現居杭州,晉江文學網專欄作家,寫有《今夕何朝》、《何所冬暖》、《何所夏涼》、《豈言不相思》、《錯過》等多部作品,新作《最美遇見你》已出版。

C. 矛盾的簡介與作品

1、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2、作品: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3)嘉興網路小說家擴展閱讀

筆名趣事:

現已獲得證實的沈雁冰的筆名有98個,然而在眾多筆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這個筆名的來源也有一個小小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敗,沈雁冰被迫隱居在上海,鬱郁不得志的他開始用筆來宣洩心中的情感,於是創作了小說《幻滅》。小說完成後沈德鴻開始投稿,可許多的報社卻不敢登他的文章。這使得他內心十分矛盾,於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後交給了《小說月報》的編輯葉聖陶,葉聖陶認為小說很好,但是看了這個名字卻提出了意見,認為這個名字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

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D. 帶顧字的小說作家

顧漫,生於江蘇宜興 ,晉江原創網的駐站作家,曾是《仙度瑞拉》雜志編輯,作品風格輕松浪漫,大多敘述都市愛情。
2005年以《何以笙簫默》一舉成名,2010年憑借《微微一笑很傾城》獲得第三屆中國網路文學節最佳作者獎,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第44名。至2014年,已出版過《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杉杉來吃》《驕陽似我(上)》四本暢銷言情小說,其中由《杉杉來吃》《何以笙簫默》改編成的電視劇《杉杉來了》《何以笙簫默》一經播出廣受好評,收視口碑雙收。近期,同名改編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在上海進行拍攝,並於2015年11月24日殺青。同名電影也已進入籌備階段。

顧西爵,女,,浙江嘉興人,現居杭州。活躍於四月天、晉江文學城等文學網站,暖萌青春代言人。處女作《最美遇見你》溫馨輕松,一經推出便贏得千萬讀者好評。其後出版的《我站在橋上看風景》獲辛夷塢首次作序力薦,並高居各大書店青春文學暢銷榜前列。自傳體小說《滿滿都是我對你的愛》以其超有愛的暖萌風紅遍新浪微博、豆瓣,被讀者稱為「最具萌點和笑點的愛情小劇場」。

E. 當紅的網路原創小說作家有哪些

耳根是起點中文網白金作家,喜愛中國古典神話故事,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網路小說的創作。現已成為起點仙俠類小說的一面旗幟。其主要代表作《仙逆》,受到無數讀者的喜愛,為之傾倒,並長期占據起點仙俠類小說月票榜的前列。
代表作《仙逆》《天逆》《求魔》《我欲封天》。

唐家三少,本名張威。1981年1月10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網路小說作家,炫世唐門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代表作《光之子》《狂神》《善良的死神》《琴帝》《絕世唐門》等。

天蠶土豆,本名李虎。1989年出生於四川,中國內地網路小說作家、80後著名作家、浙江省網路作家協會副主席。
代表作《斗破蒼穹》《武動乾坤》《大主宰》等。

南派三叔,本名徐磊,1982年2月20日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中國作家,南派投資公司董事長。
代表作《盜墓筆記》系列。

丁墨,人又稱「老墨」、「黑土」,以獨特的甜寵懸愛風格自成一脈,被讀者贊譽:「又甜又刺激,又萌又感動」、「開創了全新的言情小說模式」。
代表作《如果蝸牛有愛情》、《他來了,請閉眼》、《你和我的傾城時光》、《美人為餡》《他與月光為鄰》等。

天下霸唱,「天下霸唱」筆名來源於網路游戲,原名張牧野,性別男,天津人,學美術出身。為人性格豪放,不拘小節,待人坦誠熱情。喜歡自由自在地干自己的事情,不喜歡受過多束縛,也不喜歡什麼都上綱上線的思維方式,尤其討厭別人在自己面前提「文化」。
代表作《鬼吹燈》系列 《謎蹤之國》系列 《鬼不語》等。

桐華,女,原名任海燕子,中國言情小說作家、影視製作人、詞作者。中國文壇言情小說「四小天後」之一,被封為「燃情天後」。
代表作《步步驚心》《雲中歌》《大漠謠》等。

步非煙(原名辛曉娟),1981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獲得北京大學古代文學碩士學位,中國內地女作家。
2004年獲得溫瑞安神州奇俠獎,2005年、2006年獲黃易武俠文學獎。
代表作《華音流韶》系列、《武林客棧》系列、《昆侖傳說》系列、《玫瑰帝國》系列、《修羅道》等。

天下歸元,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瀟湘A級簽約作家,生日2月10日,水瓶座,現居江蘇鎮江。
天下歸元,當代中國古風文壇上最大氣、最具暢銷力的金牌作家之一。
代表作《燕傾天下》、《帝凰》、《扶搖皇後》、《凰權》、《千金笑》、(天定風流系列)《鳳傾天闌》、(天定風華系列)《女帝本色》(天定風華系列)等。

吳雪嵐,筆名流瀲紫。浙江湖州人,1984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05年末開始從事業余寫作,陸續在各大雜志發表短篇小說及散文,並成為各文學網站專欄寫手。
代表作 短篇小說《有一種愛,與婚姻無關》《嚴小心的超市愛情》《鴨架粥》《如是今日,願不再相見》
中篇小說《後宮·玉簟秋》
長篇小說《後宮·甄嬛傳》《後宮·如懿傳》等。

顧西爵,女,1986年出生,浙江嘉興人,現居杭州。活躍於四月天、晉江文學城等文學網站,暖萌青春代言人。
代表作《對的時間對的人》《最美遇見你》《我站在橋上看風景》等。

十四夜,80後水瓶座女子,美籍華人作家,生於山東青島,現定居美國波士頓
代表作《醉玲瓏》《歸離》等。

麥洛洛,本名楊奧。1992年9月生於湖南。
代表作《小小麥田》《精靈歌》《塵寰》《野人》等。

安意如,原名張莉,1984年6月20日出生於安徽績溪,現代作家。
代表作《美人何處》《人生若只如初見》等。

Fresh果果,女,超人氣新興小說作家,出生於貴州銅仁,L和N不分,常作「雙農戲豬」講。頭腦簡單,四肢不勤,可以坐著就不站著,可以橫著就不豎著。喜歡大口喝果汁大口吃肉,晝伏夜出,每日睡眠決不能少於八小時,否則站著都能睡著。
代表作《花千骨》 《十萬狂花入夢來》 《脫骨香》《琉璃般若花》等。

今何在,原名曾雨,1977年生,江西南昌人,1999年畢業於廈門大學。
代表作《悟空傳》《西遊日記》《若星漢天空》等。

F. 除鄧友梅.蔣子龍.梁曉聲.張賢亮.賈平凹.張抗抗.池莉外,當代還有哪些小說家比較優秀

洪峰、余華、格非、

葉兆言、林白、陳染、

史鐵生、陳忠實、張潔、

方方、張煒、張承志、

王蒙、從維熙等等等等。

另外,你的當代是指現在還活著的還是指1945年至今的?
如果是後者,更多。

更多資料見此: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dangdai/xd_02/csh_ddwxs/042901.html

阿城(男)(1949- )
原名鍾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於北京。高中一年級逢「文革」
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
北京,曾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工作,後任《世界圖書》編輯。1984
年發表處女作《棋王》(《上海文學》1984年7 期),引起廣泛關注,
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小說《樹王》、《孩
子王》相繼問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
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
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
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淀。這些
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發表的關於「尋根」的理論文章《文化制約著人
類》使他成為當時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在海外
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90年代後定居美國,有不少雜感散文作品發表,
依舊沿襲了他直白沖淡的語言風格。

艾青(男)(1910-1996)
原名蔣澄海,筆名還有莪伽、克阿、納雍、林壁等。浙江金華人。
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但自五歲起被寄養在一位貧苦農民「大堰河」
家裡,這段經歷成為他日後詩歌創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
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次年赴法留學,修繪畫。1932年回國,
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 月被捕入獄。以在獄中寫成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成名。1935年出獄。抗日戰爭爆發後,
加入中華全國文協。1941年3 月赴延安,任教於魯藝文學系,主編
《詩刊》(延安版)。1945年10月任華北聯大文學院副院長、華北大
學第三部副主任等職。1949年隨軍進京,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軍代表、
中國文聯籌備委員會常委、中國作協理事、中國美協理事、《人民文
學》副主編等職。1957年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調往新疆生
產建設兵團。1975年回京治眼疾。1978年重新發表詩作。1979年平反。
後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筆會中心理事等職。他的早期創作《大堰
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陽》、《火把》等詩集,
多寫勞苦大眾、民族命運和社會黑暗,呈現悲愴、高昂、亢奮的重彩
格調,由於在詩歌創作中強烈表達對光明的嚮往和洶涌澎湃的革命激
情,在青年中產生極大的號召力,並使他得到「火把詩人」的稱號。
50年代發表了一些圖解政策和歌功頌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
顯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寫域外題材的作品則得到評論界的肯
定。70年代末復出後,發表了大量詩作,使詩壇震驚,包括《光的贊
歌》、《古羅馬的大鬥技場》和許多短小篇什,延續了三四十年代的
創作風格,並且更為凝練、深沉。1949年以後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
《寶石的紅星》、《海岬上》、《黑鰻》、《春天》、《歸來的歌》、
《彩色的詩》、《雪蓮》、《域外詩集》等。其中,《歸來的歌》和
《雪蓮》分獲全國第一、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獎。另外著有理論集《
詩論》、《艾青談詩》、《艾青論創作》等。譯作有凡爾哈侖《原野
與城市》等。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享有廣泛聲譽。1985年,獲法國
藝術最高勛章。

巴金(男)(1904- )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餘一、黃樹
輝等。原籍浙江嘉興,出生於四川成都。1918年入成都青年會的英文
補習學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國語專業學校。在學期間,接受「五四」
新文化洗禮,並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這構成了他前期創作的
底色。1927年至1928年在法國留學,開始文學創作,1929年《滅亡》
的發表並引起轟動,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此後20年,他創
作、翻譯了大量深受青年喜愛的作品。1949年以後,歷任中國文聯常
務委員、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和作協上海分會主席。
「文革」中受迫害,1973年自「幹校」回上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
全國政協副主席。他的作品經歷了幾個變化,30年代發表的長篇小說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噴發傾吐對不合理社會的痛恨和對理
想社會的執著追求。而後對現實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開始關注小人物
的生存悲劇,發表了《寒夜》、《憩園》等感情更蘊藉、思想更深刻
的作品,為後來的批評界更為推崇。50年代開始從小說創作逐漸轉向
散文創作,跟隨政府號召寫新題材、新主題,寫出了不少遵命文學,
喪失本來的藝術個性,但也有像《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這樣
在當時獨具一格的報告文學集。經歷「文革」後,思想又有了新的認
識,感情更內斂,一部拷問自我和現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隨想錄》
閃爍著一個歷經苦難的世紀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該作1989年獲
全國優秀散文(集)、雜文(集)榮譽獎。一生堅持人道主義的追求,
常年卧病在床卻筆耕不輟,近年仍繼續他的「隨想系列」的創作。享
有廣泛的國際聲譽。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1983 年獲法國
「榮譽軍團勛章」.1990 年獲蘇聯「人民友誼勛章」,日本「福岡亞
洲文化獎特別獎」.

巴人(男)(1901―1972)
原名王任叔。筆名屈鐵、行者、八戒、趙冷等。浙江奉化人。1920
年畢業於浙江省立寧波第四師范學校後,曾擔任過小學、中學教員和
編輯工作。1923年開始文學創作,參加文學研究會。1926年參加北伐,
任北伐軍總司令部秘書。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國,參加左聯。後在
南京交通部任職。抗戰爆發後,在「孤島」上海從事抗日救亡工作,
曾主編《譯報》、《譯報周刊》、《民族公論》等刊物。1941年去印
度尼西亞。1948年進入華北解放區,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第二處副處長。
建國後歷任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社長、社長兼
總編輯。主要從事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研究,有自己的見解。1954年
修訂出版文藝論著《文學論稿》。50年代中期在《人民日本》、《文
藝報》、《人民文學》發表雜文,提倡人道主義文學。其中《況鍾的
筆》、《論人情》傳誦一時。部分編輯出版為《遵命集》。還創作了
歷史長篇小說《莽秀才造反記》等。在50年代反傾運動中,因提倡
「人性論」遭批判和撤職處分。1960年又被指為修正主義再受全面批
判。晚年從事東南亞歷史研究工作,編成《印尼史稿》。「文革」中
被迫害至瘋而死。

白樺(男)(1930- )
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人。1938年因日軍佔領信陽逃難,1939年
父親被日軍殺害。1942年入河南潢川初中,1945年入信陽師范藝術科。
1946年夏入潢川高中,開始文學創作,詩歌處女作發表在信陽的《中
州日報》。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中原野戰軍宣傳員。1952
年調任昆明軍區創作組長。1955年調總政創作室。1958年因《森林裡
的故事》被劃為右派,開除軍籍、黨籍。後在上海當鉗工3 年。1961
年調上海電影製片廠。1964年重返軍隊,任武漢軍區創作員。「文革」
期間曾在新疆度過數年。1979年恢復名譽。1985年轉業,調中國作協
上海分會。歷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湖北分會副主席、作協上海分會
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等。五十年代在西南邊疆時期出版詩集
《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之歌》,長詩《鷹群》、《孔雀》,小
說集《邊疆的聲色》、《獵人的姑娘》等,以單純、明凈的熱情將斗
爭生活與邊疆風物融匯一體。1977年開始文革後的創作活動。著有詩
集《情思》、《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等,小說《遠方有個女兒國》
等,電影劇本《苦戀》(與彭寧合作)、《今夜星光燦爛》、話劇
《吳王金戈越王劍》等。其中詩歌《春潮在望》獲1979-1980年全國
中青年詩人優秀詩歌獎。1979年10月他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發言《沒有
突破就沒有文學》,引起許多文藝工作者的共鳴。他的後期作品尖銳
地對社會現實、歷史文化進行批判,引起較大爭議。1981年,電影
《苦戀》受到批判,但仍堅持創作不止。他是中國當代作家中為數不
多的能進行多種文學體裁創作的作家。

殘雪(女)(1953- )
原名鄧小躬。原籍湖南耒陽,出生於長沙市。1966年小學畢業。
四年後,進長沙一街道小廠當銑工十年。後為服裝縫紉個體營業者。
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參加中國作協。出版有小說集《天堂里
的對話》、《黃泥街》,長篇小說《突圍表演》等。她的具有「先鋒」
色彩的小說《山上的小屋》、《天窗》、《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
思》等在讀者和批評界中反響頗大。她的創作具有鮮明的個性,形式
上受到西方現代派作品的影響,以臆想、夢囈的手法組織神秘荒誕的
敘述氛圍,造成朦朧晦澀、離奇可怖的審美意象。小說有一種對人性
丑惡的近乎殘酷的透視力,對人類生存的悲劇本質進行無可保留的暴
露,表現其獨特的生命體驗。

曹禺(男)(1910-1996)
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原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1923年入南開
中學,是南開新劇團的活躍分子。1926年發表沒有引起注意的處女作
《今宵酒醒何處》(中篇小說)。1929年升入南開大學,次年轉入清
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此期間,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話劇劇本《雷雨》
(《文學季刊》1934年1 卷3 期),復雜的戲劇沖突和卓越的藝術魅
力立刻引起轟動。大學畢業後入清華研究院深造,後因故輟學,開始
教育活動,先後在保定中學、天津河北女子師范、上海復旦大學、南
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等處任教。在《雷雨》之後,他又創作了《日出》、
《原野》等多部影響巨大的話劇劇本,確立了其中國現代話劇大師的
地位。抗戰期間,在重慶參加文化界抗敵活動,寫了《蛻變》、《北
京人》等作品,並改編巴金的《家》,都獲得了廣泛好評。1946年應
邀赴美國講學,同年底回國。1947年在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任教,
在上海文華影業公司工作。1949年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當選為第
一屆中國文聯常委,後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1950年任北京人民藝
術劇院院長。建國後,積極參與黨領導的各項文藝運動,寫過一些迎
合政策的散文,收入《迎春集》。1954年創作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多
幕話劇《明朗的天》,在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中獲劇本一等獎。
1960年完成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歷史劇《膽劍篇》(與梅阡、
於是之合作)。「文革」中受到沖擊,在人藝門房工作。1978年完成
受周恩來委託的描寫民族團結的歷史劇《王昭君》,在慶祝建國三十
周年獻禮演出中獲戲劇創作一等獎。後歷任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人大
常委、中國劇協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中國文聯執
行主席等。總的來說,他的早期戲劇創作成就突出,是中國現代話劇
成熟的標志。然五十年代以後的創作因多應時事、政策而作,受各種
限制,沒有取得前期作品所達到的成就。他吸收了傳統戲劇和西洋戲
劇的雙重營養,善於應用各種創作技法,擅長對戲劇沖突的把握和人
物心理的刻畫,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以及戲劇氛圍的詩化處理更是其劇
作獨具一格的要素。對於人性和命運的探索是其劇作的永恆主題,也
使得他的劇作的藝術生命長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雷雨》等劇作至今還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為底本的電視、電影作
品也不斷出現。

G. 中國當代微型小說名篇賞析的作者簡介

汝榮興,浙江嘉興人,著名微型小說作家頃銷、評論家,中國微型小說學會理事,迄今已在國內外400多家報刊上發表微型小說作品800多篇、微型小說評論300餘篇,同時出版有《下雪的黃昏》《汝榮興幽默小小說雀信游選》《汝榮興哲理小小說選》等多部個人微坦斗型小說作品選集,並主編有《中學生必讀的100篇校園小小說》等多部微型小說精華選本;其許多作品被《小說月報》《讀者》等選刊轉載或入選國內外大、中學教材,多篇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介紹到國外,並曾獲《微型小說選刊》由讀者評選的「我最喜歡的微型小說作品獎」等全國性大獎,其評論被收入《微型小說鑒賞辭典》等權威書籍;曾入選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文藝報社等聯合評定的「中國當代(1982~2002年)小小說風雲人物榜」,獲「小小說星座」榮譽稱號;其個人傳略被收入《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多部大型辭書,其作品集《下雪的黃昏》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永久收藏,其主編的《小學生必讀的100篇校園小小說》《中學生必讀的100篇校園小小說》榮獲2009年度「冰心兒童圖書獎」。

H. 金古梁溫黃 ,這是怎麼個由來

金古梁溫黃分別是指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這五位武俠小說大家。當時小說作家眾多,被人們認可的寫武俠的宗師只有五位,他們每一位都創作了大量的武俠作品,雖然寫作風格不一樣,年代也不一樣,但都是經典,被人們尊稱金古梁溫黃。

1、古龍

古龍,原名熊耀華,新派武俠小說泰斗。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靜脈出血,古龍在台灣去世,終年48歲。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2、梁羽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代表作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

3、黃易

黃易,原名黃祖強,1952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香港作家。2017年4月5日中風,於醫院病逝,享年65歲。代表作有《大唐雙龍傳》、《尋秦記》等。他求學期間專攻傳統中國繪畫,一心專注寫作的黃易,1989年辭去豐厚工資的工作,隱居大嶼山專心從事創作。終於在九十年代,作品風靡港台地區。

4、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代表作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雪山飛狐》、《書劍恩仇錄》等。

金庸所創作的小說中無處不體現了對歷史意義及價值的探尋。他通過在小說中塑造武林門派之間、人與人之間、宗教與世俗之間、正教與邪教之間、國家民族之間以及朝代與朝代之間的恩恩怨怨,最終造就了不同個人、門派、國家、民族、教會、朝代的各種悲劇。

5、溫瑞安

溫瑞安,原名溫涼玉,港台武俠小說作家。代表作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刀叢里的詩》、《布衣神相》等。他在新馬以文學評論和散文起家,在台灣地區以詩人著稱,小學時已在港台地區發表詩作、評論,20世紀70年代已寫玄幻、驚悚、推理、心理、現代言情小說,但在內地則以武俠小說著稱。

(8)嘉興網路小說家擴展閱讀

武俠小說是中國舊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造反行為。以金庸、梁羽生、古龍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崛起,則是近幾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造就了不少金庸迷。

金庸也不愧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他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精彩的敘事與描寫,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確有許多過人之處。

香港是新派武俠小說發源地,50年代初期,出現第一部現代武俠:《虎鶴雙形》。

50年代屬於梁羽生,梁開創了一個時代,其古典文學素養很扎實,小說中詩詞隨處可見。但尚沒有完全脫離近代武俠的窠臼。

50年代中後期金庸的出現。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在當時港台政治壓抑的年代,讓武俠小說變成暢銷書。並把武俠小說上升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

與金庸同時代香港另有金鋒、張夢還、牟松庭、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人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但是,金庸這座山太高,與他同時代的武俠小說作家是不幸的。

70年代初,金庸封筆後,香港武俠小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台灣武俠與香港有所區別,在金、梁同時代有司馬翎、卧龍生、獨孤紅、陳青雲、蕭逸等數十位武俠專業作家。司馬翎在當時影響力最大。博學多才,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

真正讓台灣武俠走向世界華人圈的人是古龍。一個可以在台灣武俠小說界大書特書的名字。是台灣武俠小說界可以與金、梁比肩的人。古龍於60年代初期開始寫武俠小說,在1965-1967年間古龍完成了他創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開始走紅。

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溫瑞安在1970年以「溫涼玉」筆名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處女作《追殺》(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時年僅十六歲;雖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像豐富,已見潛力。其早期作品頗受古龍影響,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均可見古的痕跡。

但由1987年開始,溫瑞安卻以「現代派」自居。從此武俠小說的創作進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黃易從《大劍師》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或者說科幻小說,其間有明顯的田中芳樹的痕跡。到《尋秦記》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開創了玄幻武俠小說時代。

2000年後出現大批網路作家從事武俠創作,是好事也是壞事,好是大大豐富和繁榮了讀者的可看種類和數量。但由於網路小說多數是連載,必須按時交稿,以及網路作家的不可見和隨意性,導致大量太監作品出現。另有部分作家因為網站倒閉等原因導致作品連載出現中斷。現代武俠小說是紙上武俠的新階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熱點內容
父親短篇小說是誰寫的 發布:2025-07-19 16:58:50 瀏覽:296
最新的短篇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9 16:57:51 瀏覽:210
言情小說吧稿酬和福利 發布:2025-07-19 16:50:40 瀏覽:346
有關游戲的女生小說 發布:2025-07-19 16:35:22 瀏覽:34
都市小說完結有點黃 發布:2025-07-19 16:24:28 瀏覽:16
言情小說中富有哲思的句子 發布:2025-07-19 16:22:04 瀏覽:538
女主是妖婆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9 16:21:53 瀏覽:917
玩中秋遊戲的小說 發布:2025-07-19 16:20:33 瀏覽:333
我有億萬神話基因免費小說 發布:2025-07-19 16:17:55 瀏覽:636
女主是護士二婚嫁總裁的小說 發布:2025-07-19 16:16:28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