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學與現代網路小說的對比
Ⅰ 農村小說和鄉土小說的區別是什麼
鄉土文學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
農村生活小說是以農村的森余現實、歷史和農民的生活為題材范圍的小說。這類小說通常描寫獨具特色的農村環境,農民的勞作、斗爭、心理和民間生活習俗,刻畫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而有典型意義的農民形象,反映不同歷史時者豎期農民的命運、理想和追求首春大,揭示特定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的動向、經濟形勢、階級對立和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凸顯農村社會發展歷程中的某些本質、歌頌農民的優秀品質和艱苦創業精神,也暴露其特定生產方式和認識范圍的局限性。
兩者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是以鄉間生活為載體進行創作,後者則是完全描寫農村農民的生活。
Ⅱ 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與五四鄉土小說的異同
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與五四鄉土小說的「同」在於:
(1)兩者內蘆寬容都取材於中國農村,描述的主體對象都是中國的廣大農民。
(2)兩者根本上都不會脫離農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而且還會不同程度圍繞土地問題展開故事情節。
(3)兩者創作時都基本遵循了嚴謹的現實主義風格,塑造了一批有時代特色的人和事。
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與五四鄉土小說的「異」在於:
(1)作品創作者社會地位的不同導致對小說主體認識的差異。
簡單地說,五四鄉土小說屬於「知識分子寫農民」,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屬於「農民作家寫農民」;所以前者有思想深度,但對農民的缺點有片面放大的趨勢,而且語言「文縐縐」,有著獨特的書卷氣,並非為當時廣大社會百姓所能理解,而只是「留給精英去閱讀」;後者語言相對要通俗易懂,但處理問題容易簡單化理想化,對農民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分析不夠辨證。
(2)作品矛盾沖突內涵的區別。
五四鄉土小說主要揭露的是農民的悲慘生活,揭示的是當時農民與地主、土豪、兵匪等的矛盾;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主要反映的時五六十年代農村的新生活、新風尚,矛盾主要集中於農民群體中新舊思想的沖突(屬於農民自身認識問題),即使後來有「兩條路線斗爭」的內容,那也羨茄和五四鄉土小說揭示的矛盾有區別,即「敵人」是暗藏而非公開化的,不像五四鄉土小說反映的矛盾那樣尖銳、赤裸裸。
(3)作品創作時所受思想指導的區別。
五四鄉土小說,主要是在文兄嘩察學研究會「寫實化」、「血與淚的文學」等理論指導下進行創作的,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主要是在當時「體制化」的思想引導下進行創作的,所以五四鄉土小說顯得要更有時代特色與鮮明性,出現了不少有作家個性特色的作品(因為社團內部可以存在不同認識的緣故),但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單看每一部作品會覺得不錯,但總體看起來有千人一面的感覺(「體制化」的桎梏所致)。
草草寫了些,並非大學中文專業水平,如有不當之處歡迎各位多多指正。
Ⅲ 五四鄉土小說與建國後的農村題材小說異同比較<答案詳細一點>
所謂「鄉土文學」,往往讓人聯想到某種奇趣盎然、野氣撲人的田園詩意,月下小景、水鄉夜色或空靈雨景常常成為鄉土文學恬靜怡人的意境,黃泥的牆、烏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黃狗更是時常作為一種鄉土文學的典型背景,昭示著鄉土文學所可能具備的某種超然的美學特徵。不過,鄉土文學中也亦時常出現粗獷的民俗,剽悍的民風,甚至是野蠻的陋俗、愚昧的鄉規和殘酷的階級壓迫,所以,如果認為鄉土文學只是敘述心靈的凈土或只描寫詩意的田園風光,顯然不夠全面。鄉土文學中,粗獷的陽剛之氣與纖細的陰柔之美同在,化外之境的淳樸人性和波瀾壯闊的階級斗爭都可以為鄉土文學所容納,而愚昧與文明的沖突,在中國鄉土文學的發展歷程中,更是形成了一個越來越突出的主題。至於鄉土文學的作家,如沈從文,自命為「鄉下人」,劉紹棠,自稱為「土著」,他們的鄉土作品的視野,表面上看,似乎只專注於鄉土間的純美故事;細究起來,現當代跡臘任何一位以鄉土文學為題材的小說家,幾乎都無法完全迴避關於現代意識和外部世界對鄉村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以直接沖突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在另一些的鄉土文學作品中,作家的敘述可能間接地表達對於現代文明的某種否定態度。但是,不管以鄉土為題材的作家對現代文明取何種態度,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鄉土文學」並非封閉的「鄉土文學」,這一題材的文學類型,總是直接或間接應對著現代文明的挑戰。
據考證,關於「鄉土文學」的闡述,在現代中國,最早的是魯迅。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說 「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1)盡管魯迅對「鄉土文學」未做出正面的定義,但他勾畫了當時的鄉土小說的創作面貌。當時的鄉土文學的作家群體多寄寓在都市,沐浴著現代都市的文明,領受著「五四」新潮的洗禮。現代文明和進步思想的燭照,幾乎成為當時作家書寫「鄉土文學」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準備。1936年,茅盾更進一步指出「鄉土文學」最主要特徵並不在於對鄉土風情的單純描繪:「關於『鄉土文學』,我以為單有了特殊的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像看一幅異域圖畫,雖能引起我們的驚異,然而給我們的,只是好奇心的饜足。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而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於運命的掙扎。一個只具有游歷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給我們以前者;必須是一個具有一定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作者方能把後者作為主要的一點而給與了我們。」(2)如果以茅盾的「鄉土文學」觀念為圭臬,那麼,魯迅筆下的鄉土世界無疑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烏蓬船、咸亨酒店構成的鄉土環境中,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的眼光揭示著鄉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殘酷。在魯迅的鄉土小說世界裡,鄉土環境,絕對不是寄予著某種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扼殺民族生命力的所在。魯鎮和末庄幾乎可以等同於魯迅所說的「鐵屋子」。大概只有在回憶童年的敘述中,魯迅才對故鄉表現出些許的溫情。而魯迅對鄉土環境的嚴峻態度,實際上為現代的旅州臘許多進步作家所接受,所追隨。在鄉土生活和風習畫面中寄予重大的社會命題,顯示社會的變遷和變遷社會中的人物成為中國現代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種鄉土文學的敘事模式。魯彥、許欽文、蹇先艾、台靜農、許傑、彭家煌、沙汀、艾蕪等一批現代鄉土作家,以朴實細密的寫實風格書寫老中國兒女在各自的鄉土上發生的種種悲劇性故事:宗法制的農村中的世態炎涼和無產者的不幸,封建等級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邏輯和社會心理對賤者、弱者不動聲色的毀滅,封閉的邊遠鄉村中原始野蠻習俗對人民的播弄和控制,等等。在這些鄉土文學中,被台靜農稱為「地之子」的現代中國農村的老百姓們,承受著巨大的苦難,而小說敘述者所營造出的愚昧與冷漠、悲哀與陰郁交織著的鄉村氛圍,表現出這批鄉土作家對當時中國最低層社會的強烈使命感。當然,這批鄉土作家同時還是農村痼疾的解剖家,如沙汀,以尖銳的諷刺的拆滑筆法,寫出了「半人半獸」「土著」人物把持的鄉鎮中的黑暗和無常。
對鄉土世界中政治、經濟、階級斗爭問題的關注,乃是現當代中國的鄉土文學的相當重要的一個敘事潮流。從早期具有左翼色彩的鄉土文學創作開始,延續到抗戰期間的趙樹理、孫犁,形成了「山葯蛋派」和「荷花澱派」的鄉土小說流派。在趙樹理、孫犁的鄉土小說中,政治斗爭故事和戰爭故事已經成為主宰。不過,在關於政治和戰爭的敘述中,這些作家通常以普通農民為視角,所以,他們的敘述和思維依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特別是孫犁,他的鄉土小說,塑造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鄉村普通百姓的樂觀、無私和勇敢,具有一種鼓舞大眾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詩意向上的力量。而這種以革命為脈絡的鄉土文學,發展到合作化題材階段,事實上其敘述者都轉變為的具有敏銳政治意識的全知者,他們以鄉土小說為輸出革命和繼續革命理念的所在,並十分注意塑造鄉土世界中具有高度革命覺悟的農村「革命新人」,這些作家,以柳青和浩然為主要代表。
與具有進步色彩或直接參加革命的鄉土作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另一批陶醉於田園風光的現代鄉土作家,其中成名於20、30年代的廢名和沈從文最有代表性。廢名的鄉土文學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陽下逗留嬉戲,行人挑夫在楊柳樹下乘涼喝茶,農家樂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樂景象完全抹去了現代農村中血腥的一面,譜寫出一曲遠離塵囂的田園牧歌。至於沈從文的創作,也多注意刻畫鄉土中的「粗糙的靈魂」和「單純的情慾」。沈從文描繪的山寨、碼頭寧靜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樸奇幻的風俗畫。特別是在這些「化外之境」中發生的愛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嘆之妙。《邊城》中少女翠翠的愛情觀和愛情經歷,單純而美麗,有著未受現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世界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禽獸在做夢,草木能談吐,大自然的「神性」成為鄉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麼,沈從文意圖在他的寧靜超脫的鄉土作品中寄寓什麼樣的主題呢?是「人性」。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言明:「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那麼,我們有必要追問的是,沈從文是不是以「人性」的小廟的構造迴避可能存在的殘酷現實,從而「美化落後」「詩化麻木」呢?如果這樣看待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作品,確實是過於粗暴簡單了。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說著某種無法抗拒的悲涼。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親人的死亡和情人的離去的現實面前,不也宣告了詩意的神話的破滅了嗎?而沈從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幾乎完全可以將其視為關於鄉村底層人物的一曲悲歌。進入鄉土文學純美境界的沈從文,未必就不懂的社會的苦痛,只不過他是以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邊緣性異質性的鄉土文化的敘述,顯示處於弱勢的邊緣文化中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從而內在地對所謂文明社會的種種弊端構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時期的鄉土文學寫作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沈從文式鄉土文學寫作類型的延續。在汪曾祺等作家的鄉土文學作品中,沈從文式的清澈空靈被賦予更為樂觀明朗的特徵。另外,沈從文的鄉土文學,還開創了以展現「異質文化」中人性軌跡來表明文化成規對人的影響的寫作模式,這種模式在新時期為韓少功、李銳這樣的作家所承繼。不過,韓少功式的視角要比沈從文更「客觀」、更「中性」,他們更直接地也更熱衷於敘述、分析他們所看到的「異質文化」之內發生的種種故事。正如李慶西對韓少功的《爸爸爸》的敘述者態度的分析:「就審美主體而言,完全是局外人的態度,對一切都保持著老於世故的緘默。這倒並非自以為是的冷眼觀照,而是一種寬宏、曠達的心境。所以不奇怪,這里沒有魯迅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敘述者的意向,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認同。」(3)韓少功對於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是否認同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韓少功的確善於模擬「局外人」的視角,反復打量他眼中的鄉土人物鄉土習俗的種種文化規定性。這種冷靜的寫作態度,在韓少功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中達到了極為自覺的階段。《馬橋詞典》中,鄉土,特別是鄉土語言,成了鄉土文化中最有趣也有富有歷史深度的縮影和索引。表面上,馬橋是一個靜態的存在,惟有「局外人」的視角,才可能將現代文明對馬橋的影響看得如此透徹,並獲得豐富的詮釋。在「地球村」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的當代,以韓少功、李銳、張煒為代表的中國作家們,已經不再象劉紹棠那樣以自我情感的過分投入作為呵護鄉土文學的寫作姿態,而是站在一個更自覺更冷峻的制高點,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敘述著中華各地鄉土文化的變遷。
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傑《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台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於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於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Ⅳ 鄉土小說和尋根文學有什麼區別
中國文學自古以來都是十分的龐大擁有著許多的作家在進行核蠢文化鏈答創作。自從中國進入近期內以來,有著大批的一直在追隨著不斷的學習,描寫著自己經歷和過往。這種時候就誕生了許多小說文化題材,就讓我們平時最熟知的鄉土小說,這是一個擁有著很多年輕粉絲們所學習的模仿寫作的題材之一。那麼尋根小說也是一個常聽到的題材,那麼尋根小說和鄉土小說的他們兩者的區主要在以下幾點。
就這兩者來說他們在。農村生活都是用第三人稱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情,也是追求本初農村生活和農村風俗行為的來讓有些讀者對農村生活的嚮往。也正是這樣讓更多城市人了解農村現在的生活現狀。
Ⅳ 解析問題小說鄉土文學產生的原因,特點及缺陷
首先,問題小說和鄉土小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問題小說在中外都是存在的,它是伴隨著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而產生的一種文學形式。
問題小說始於19世紀中期,英國蓋斯凱爾夫人的《露絲》(1853)是較早的問題小說。有的作品非常注重對讀者施加影響,使之在某個問題上站在作者一邊,稱這種小說為宣傳小說更合適,如斯陀夫人的反奴隸制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
我國的問題小說出現在「五四」時期。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的《兩個家庭》、許地山的《春雨之夜》等。這些小說在藝術上採取「寫實」手法,多用口語,在思想內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種種黑暗,對「五四」文學革命的發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而冰心卻不僅僅是一個問題小說作家,她作為問題小說作家僅僅是在她的前期階段。而當社會環境發生變化之後,以冰心為代表的一批問題小說作家的寫作風正畝格也發生了變化。
就比如說冰心本人,她的風格就由初期的問題小說轉變成了小詩派作家 。她的代表作《繁星》、《春水》也是在這一段時間創作。其實我私認為《繁星》代表了冰心的創作巔峰。畢竟,她的風格以及成就是在這樣一段時間定型。
其他作家亦是同理。(每個人的風格都會在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表現,當初的問題小說作家也不一定會一直保持她或他最初的風格。)
而鄉土文學,它的出現溯源於魯迅的《故鄉》上個世紀20年代,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轎州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到魯迅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魯彥、許傑、許欽文、王任叔、蕭紅、台靜農,莫言、屈遠志等。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
魯迅可以說是五四時期的一個很偉大的領袖了。他的許多作品都具有開創性。同時,鄉土文學也是由魯迅帶引,盡管這只閉清蔽是無意為之。就像「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一樣。
雖然魯迅本人是希望盡快腐朽,但他還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