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游小說 » 反革命網路小說

反革命網路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5-16 15:24:40

1. 紅岩小說的主要內容

《紅岩》小說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關於《紅岩》這部小說大家有讀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紅岩小說的主要內容_紅岩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意義,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錄

紅岩的作者簡介

紅岩的主要內容

紅岩的創作背景

紅岩的歷史意義

紅岩的作者簡介

羅廣斌(1924—1967),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學時代,因為與一個家境貧窮的女同學戀愛,遭到封建地主家庭的反對,憤然出走,去昆明求學。1945年,參加地下黨領導的革命外圍組織「民青社」。1946年初,被派往滇南以教書為名,開展農村工作。旋又調回重慶。1948年3月在重慶西南學院由江竹筠介紹入黨;同年9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先後被囚禁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1949年11月27日越獄脫險。重慶解放後,曾在重慶團市委、長壽湖漁場擔任領導工作。為了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 教育 ,他經常講述革命戰士在獄中堅持斗爭的 故事 ,並利用業余時間,編輯出版了重慶集中營烈士詩集《囚歌》(1950年)。與楊益言、劉德彬合寫了 報告 文學《聖潔的血花》(1950年)、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1958年)。1958至1961年,與楊益言合著長篇小說《紅岩》。1962年調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任創作員。「 文化 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得到平反昭雪。

楊益言(1925—2017),原籍四川省武勝縣,生於重慶市。曾在同濟大學讀書。因參加反對美蔣的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1948年8月在重慶被特務機關逮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營。重慶解放後,曾在中共重慶市委、團市委工作。在「文化革命」中,楊益言被誣陷為「叛徒」「特務」「反革命」,粉碎「四人」後,楊益言才徹底平反,後擔任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專業作家。

<<<

紅岩的主要內容

1948年,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為了配合工人運動,重慶地下黨工運書記許雲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書店,作為地下黨的備用聯絡站。甫志高為了表現自己,不顧聯絡站的保密性質,擅自擴大書店規模,銷售進步書刊。

一天,區委書記江姐要去華鎣山根據地,甫志高到碼頭為江姐送行,江姐囑咐他要注意隱蔽,他嘴上答應,心裡卻不以為然。江姐到離根據地不遠的一座縣城時,發現自己的丈夫、華鎣山縱隊政委彭松濤的人頭被高掛城頭。見到縱隊司令員「雙槍老太婆」後,她忍住悲痛,堅決要求到丈夫生前戰斗的地方工作。

甫志高又自作主張吸收了一名叫鄭克昌的青年人入店工作,許雲峰知道情況後大吃一驚,幾經分析發現鄭克昌形跡可疑,便讓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員迅速轉移。甫志高卻根本不聽勸告,反認為許雲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績,結果被捕並成了可恥的叛徒。由於他的告密,許雲峰、成崗、余新江和劉思揚等人很快相繼被捕。特務頭子徐鵬飛得意忘形,妄圖藉此將重慶地下黨一網打盡。然而,他使盡各種伎倆,都沒能從許雲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東西。兇殘的敵人為了得到口供,瘋信襲茄狂地折磨被捕的共產黨員,給他們食用霉爛的食物,並且在炎熱的夏天限制飲水數量,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獄中難友趁放風時在牆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護泉水的斗爭中,龍光華英勇犧牲,全獄難友絕食抗議敵人的暴行,敵人不得不妥協讓步。

叛徒甫志高帶領特務竄到鄉下,江姐不幸被捕,被關押在渣滓洞里。在獄中,她受盡了折磨,兇殘的敵人把竹簽釘進了她的十指。面對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秋去冬來,轉眼到了年底。全國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國民黨當局在受到沉重打擊後開始放出和談空氣。陰歷年三十,渣滓洞全體難友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聯歡會。更令人高興的是,地下黨派人與他們取得了聯系。敵人為了表示和談的「誠意」,假意釋放了一些政治犯,來自資本家家庭的共產黨員劉思揚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劉公館的第二天夜裡一個自稱姓朱的人潛入劉禪含家,說他受區委書記李敬原的委派,前來了解劉思揚在獄中的表現,並要他詳細匯報獄中地下黨的情況。正當劉思揚對此人懷疑時,李敬原派人送來情報,揭穿了這個偽裝特務鄭克滑察昌的真面目。劉思揚來不及轉移,又被抓起來關進另一所監獄「白公館」。鄭克昌在誘騙劉思揚失敗後,又偽裝成同情革命的記者高邦晉打入渣滓洞,他妄圖通過苦肉計刺探獄中地下黨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識破了他的偽裝,並借敵人之手除掉了這個陰險的特務。

解放軍日益逼近重慶,地下黨准備組織獄中暴動。在白公館裝瘋多年的共產黨員華子良與獄中黨組織聯繫上了。同時,關在地窖中的許雲峰用手指和鐵鐐挖出了一條秘密通道。當解放軍攻入四川,即將解放重慶的時候,徐鵬飛等狗急跳牆,提前秘密殺害了許雲峰、江姐、成崗等人。就在許雲峰等人被害的當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館同時舉行了暴動。劉思揚等一些同志犧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終於沖出了魔窟,伴隨著解放軍隆隆的炮聲,去迎接黎明時分燦爛的曙光。

<<<

紅岩的創作背景

《紅岩》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曾於1948年先後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並囚禁在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里。他們和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經歷了那些驚心動魄的斗爭生活。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把這里的斗爭告訴後代」,他們先後寫了《聖潔的鮮花》《江姐》《小蘿卜頭》等報告文學與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接著,又在這些敘寫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和藝術概括,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從准備到成書,前後費時十年之久,寫了三百多萬字稿子,徹底返工過三次,大改過五六次。

<<<

紅岩的歷史意義

紅岩,這一史詩般的稱號,是重慶的光榮象徵。

《紅岩》這一神品般的小說,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質最高度的概括。紅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我們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紅岩》小說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我們不能否認,藝術的東西有些可能要比生活的真實更完美一些,但當真實地接觸白公館、渣滓洞革命先烈斗爭史實材料時,不能不承認沒有誇大的真實很多時候要比加工過的藝術更具沖擊力量。

作品一經面世,立即引起轟動,先後被改編成電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劇《江姐》等,從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發行800多萬冊,是發行量最大的小說;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該書被中宣部、文化部、團中央命名為百部愛國主義教科書。

<<<


紅岩小說的主要內容相關 文章 :

★ 小說《紅岩》讀書筆記

★ 《紅岩》的主要人物介紹

★ 紅岩的讀書筆記10篇

★ 紅岩小說讀後感5篇

★ 革命文學紅岩讀書筆記5篇

★ 革命文學紅岩讀書筆記範文300字

★ 關於紅岩這本書的讀後感

★ 革命小說紅岩讀書筆記300字

★ 小說《紅岩》讀後感優秀範文800字大全

★ 革命小說紅岩讀後感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 紅岩的簡介

《紅岩》是現代作家羅廣斌、楊益言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61年12月首版。

《紅岩》描寫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形勢下,重慶的國民黨當局瘋狂鎮壓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革命斗爭。著重表現以齊曉軒、許雲峰、江雪琴等共產黨人在獄中所進行的英勇戰斗,雖然最後慘遭屠殺,但卻充分顯示了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紅岩》結構錯綜復雜又富於變化,善於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和烘托氣氛,語言朴實,筆調悲壯,作品一經面世,立即引起轟動。

2019年9月23日,《紅岩》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2)反革命網路小說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1948年,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為了配合工人運動,重慶地下黨工運書記許雲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書店,作為地下黨的備用聯絡站。甫志高為了表現自己,不顧聯絡站的保密性質,擅自擴大書店規模,銷售進步書刊。

一天,區委書記江姐要去華鎣山根據地,甫志高到碼頭為江姐送行,江姐囑咐他要注意隱蔽,他嘴上答應,心裡卻不以為然。

江姐到離根據地不遠的一座縣城時,發現自己的丈夫、華鎣山縱隊政委彭松濤的人頭被高掛城頭。見到縱隊司令員「雙槍老太婆」後,她忍住悲痛,堅決要求到丈夫生前戰斗的地方工作。

3. <<鐵流>>講的主要是什麼

《鐵流》是蘇聯作家綏拉菲莫維奇在1921——1924年間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了十月革命後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支由農民和手工業者組成的紅軍隊伍,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通過跟古班的哥薩克富農和白軍的斗爭,鍛煉成為具有鐵的革命紀律的隊伍的故事。在1931年,曹靖華先生將《鐵流》翻譯成中文
,魯迅親自加以校訂並自己出資,以「三閑書屋」的名義印行了此書。
魯迅計劃創作的中國式的《鐵流》,要反映的內容是中央蘇區紅軍反「圍剿」的斗爭。說到這部作品的創作起源,必須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著名的陳賡將軍。

據馮雪峰迴憶,1932年夏秋之間,中共鄂豫皖蘇區紅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師長陳賡秘密抵達上海養傷時,曾經談到紅軍反「圍剿」戰爭的慘烈、艱苦和英勇。聽到陳賡介紹情況的人覺得,紅軍的反「圍剿」要超過綏拉菲莫維奇《鐵流》中所寫的內容,如果有人能把它寫成作品該有多好呢,於是就想到了魯迅先生。在馮雪峰看來,讓魯迅來寫至少有兩個理由:「第一,當時外國的記者或作家,例如史沫特萊,根據從我們這方面得去的材料寫成文藝性的報告,也都成為很寶貴的東西,而以魯迅先生的文筆來寫,當然更能高出一等的,況且他是中國人,社會經驗又豐富,無論怎樣,可以寫得不同一些的。第二,寫不成小說,只寫成像報告文學一類東西,也就很好了,因為在政治上的作用是一定很大的,尤其由他來寫。」(馮雪峰《回憶魯迅》,見《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第614頁,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於是,馮雪峰便把這事跟魯迅說了,魯迅當時也覺得這是一個任務,雖然沒有立刻接受,但也沒有拒絕,只說看看罷。後來,魯迅專門通過馮雪峰把陳賡請到自己家裡(馮雪峰也去了),和陳賡談了一個下午,還讓夫人許廣平準備了豐盛的晚飯,直到夜深才把他們送走。陳賡在和魯迅談話的過程中,不僅向魯迅詳細介紹了紅軍四次反「圍剿」斗爭的情況,還隨手用青蓮色的鉛筆在一頁稿紙的背面畫了一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形勢圖供魯迅參考理解,這張圖現在就保存在上海魯迅故居里。

對於陳賡提供的情況,魯迅十分重視,也由此對中華蘇維埃和工農紅軍有了初步了解,打算根據這些非常驚人的材料,像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那樣,也寫一部反映中國革命戰爭的小說。不過,據馮雪峰迴憶,魯迅當時跟他說的是要寫一個中篇小說,而且,魯迅說:「要寫,只能像《鐵流》似地寫,有戰爭氣氛,人物的面目只好模糊一些了。」(出處同前)

另外,魯迅的朋友許壽裳在《亡友魯迅印象記·雜談著作》一文中曾說:「有人說魯迅沒有做長篇小說是件憾事,其實他是有三篇腹稿的。」這里,許壽裳所說的三部長篇小說,就包括這部計劃中要創作的中國式的《鐵流》。

但是,這部作品最後為什麼沒有問世呢?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魯迅缺少切實的親身感受,創作準備不足。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是中國現代戰爭史上波瀾壯闊的革命畫卷,但由於魯迅先生長期生活在北京、廈門、廣東、上海這樣一些大城市裡,主要進行的是文化戰線的批判與斗爭,所以他對中央蘇區的革命斗爭情況缺少感性的親身經歷,加之「他又不是說故事那樣的作家」(出處同前,第615頁),所以最後中國式的《鐵流》最終胎死腹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魯迅長期在文化戰線上與反動當局和黑暗勢力進行斗爭,不僅實際的斗爭生活限制了他的長篇小說創作,而且缺少創作長篇小說的客觀條件。我們知道,魯迅56年的人生歷程中,雜文是其創作主流,特別是南下及至定居上海後,文化戰線的斗爭形勢日益嚴峻,雜文便成為他與裂笑慧敵人進行斗爭的最便捷最迅速最銳利的武器,用他的話說:「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魯迅《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見《魯迅全集》第4卷第576——577頁)魯迅還說:「升絕現在是多麼迫切的時候,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肆答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潛心於他的鴻篇巨制,為未來的文化設想,固然是很好的,但為現在抗爭,卻也正是為現在和未來的戰斗的作者,因為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見《魯迅全集》第6卷第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所以,其他形式的文學創作及學術研究,便都讓位於雜文創作,讓位於嚴峻的文化斗爭。也正因如此,魯迅長期生活在反動當局的通緝與迫害之中,是反動當局恨之入骨的人物,既不能像郁達夫那樣活得瀟灑,也不能像周作人那樣活得輕松,更不能像胡適之那樣活得隨意,很難有條件靜下心來潛心於長篇小說的創作,而長篇小說的創作恰恰又是最需要良好的寬松的穩定的創作條件的,不能和形制短小的雜文寫作相提並論。

我們分析魯迅的長篇小說創作計劃不能付諸實施的問題,一方面要看到魯迅有著極其嚴肅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魯迅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在不倦地忘我戰斗,以致自己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實現。只有這樣來認識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紀念魯迅,緬懷魯迅。

4. 紅岩簡介

《紅岩》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基本情節以「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館)內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地展開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城市的地下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獄中斗爭以及華鎣山區的武裝斗爭,集中描寫了革命者為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後決戰,歌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操,塑造了許雲峰(許建業)、江姐(江竹筠)、成春爛崗(陳然)、劉思揚(劉國志)、余新江(余祖勝)等眾多可歌可泣,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輝。

小說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革命者的獄中斗爭,除了《獄中聯歡》所寫的新年聯歡活動外,還寫了獄中絕食斗爭的勝利,為龍光華烈士舉行追悼會,寫了江雪琴的從容就義,許雲峰在地牢里同徐鵬飛的最後一次交鋒,以及最後的武裝越獄斗爭等。

全書共三十章,《獄中聯歡》是從該伏侍書的第十六章節選下來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堅韌不拔的英勇斗爭和壯烈犧牲的場面。根據這些經歷,他們於 1957年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回憶錄的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註:《在烈火中永生》是人物回憶錄,雖都是真人真事,但也有不明之處,不能以此作為參考、學究;《紅岩》這本小說,有一些人物和情節是虛構的。)

小說《紅岩》問世以來,由此衍生的文藝作品很多,如被改編成電影《烈火中永生》、部分情節被改編為歌劇《江姐》以及多個版本的同名連環畫等為世人熟知。

小說名稱的由來:中美技術合作扒廳漏所就是在紅岩,離那裡不遠的地方是抗日戰爭時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紅岩的話,很容易被特務引到監獄裡面。後來辦事處撤走了,監獄還是用來關押政治犯人。

當然,作家用紅岩來形容還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紅是革命的顏色,岩石又是非常堅硬的物質;而革命者在獄中也堅持斗爭,堅韌不拔。所以理解成紅色的岩石也無不可。

作者簡介

羅廣斌同志

《紅岩》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為革命犧牲的壯烈場面。根據這些親身經歷,他們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

這部作品以驚心動魄的斗爭畫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廣大讀者的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稱為具有共產主義精神和革命氣節的教科書。

羅廣斌(1924—1967年),重慶忠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學運工作,並利用其家庭關系進行統戰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賣在成都被捕,先後囚於渣滓洞、白公館監獄。獄中堅持斗爭,拒絕其兄羅廣文(蔣介石嫡系,國民黨第15兵團司令)的保釋,寧願坐牢,也不寫悔過書,和難友一起秘密製作五星紅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殺之夜,策反看守楊欽典,帶領難友集體越獄成功。解放後歷任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市統戰部長、市文聯作協會員等職,積極從事宣傳烈士革命事跡的工作,是《紅岩》小說主創人之一。1967年被誣為叛徒,迫害致死。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看望楊益言(中)

楊益言(1925—),四川武勝縣人;1940年在同濟大學讀書,後因在上海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於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慶解放前夕被營救出獄。解放後在重慶市委工作,先後 任科長、辦公室主任、常委等職。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四川省重慶文聯專業作家。1979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1980年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

小說《紅岩》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文革」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作者亦備受摧殘,「文革」結束後小說重新出版發行。

歷史背景

解放戰爭正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前推進,反革命的最後堡壘重慶正處於全麵包圍之中,盤踞在這里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著垂死的掙扎,而被關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里的共產黨員則同他們展開了一場勝利前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搏鬥。

為了表現這種在全局上我們處於絕對優勢而在局部處於暫時劣勢的局面,作者將筆觸從渣滓洞、白公館伸展開去,把震撼人心的獄中斗爭、城市地下黨的活動和學生運動以及農村的武裝斗爭這三條線索交織成一個整體,描繪了重慶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敵人進行斗爭的最後一幕,從一個重要側面反映了解放戰爭走向全面勝利的斗爭形勢和時代風貌。

5. 《紅岩》這本書的簡介

紅岩》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基本情節以「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館)內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地展開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城市的地下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獄中斗爭以及華鎣山區的武裝斗爭,集中描寫了革命者為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後決戰,歌頌了革型團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操,塑造了許雲漏租余峰(許建業)、江姐(江竹筠)、成崗(陳然)、劉思揚(劉國志)、余新江(余祖勝)等眾多可歌可泣,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輝。

小說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革命者的獄中斗爭,除了《獄中聯歡》所寫的新年聯歡活動外,還寫了獄中絕食斗爭的勝利,為龍光華烈士舉行追悼會,寫了江雪琴的從容就義,許雲峰在地牢里同徐鵬飛的最後一次交鋒,以及最後的武裝越獄斗爭等。

全書共三十章,《獄中聯歡》是從該書的第十六章節選下來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堅韌不拔的英勇斗爭和壯烈犧牲的場面。根據這些經歷,他們於 1957年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回憶錄的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註:《在烈火中永生》是人物回憶錄,雖都是真人真事,但也有不明之處,不能以此作為參考、學究;《紅岩》這本小說,有一些人物和情節是虛構的。)

小說《紅岩》問世以來,由此衍生的文藝作品很多,如被改編成電影《烈火中永生》、部分情節被改編為歌劇《江姐》以及多個版本的同名連環畫等為世人熟知。

小說名稱的由來:中美技術合作所就是在紅岩,離那裡不遠的地方是抗日戰爭時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紅岩的話,很容易被特務引到監獄裡面。後來辦事處撤走了,監獄還是用來關押政治犯人。

當然,作家用紅岩來形容還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紅是革命的顏色,岩石又是非常堅硬的物質;而革命者在獄中也堅持斗爭,堅韌不拔。所以理解成紅色的岩石也無不可。

作者簡介

羅廣斌同志

《紅岩》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為革命犧牲的壯烈場面。根據這些親身經歷,他們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

這部作品以驚心動魄的斗爭畫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廣大讀者的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稱為具有共產主義精神和革命氣節的教科書。

羅廣斌(1924—1967年),重慶忠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學運工作,並利用其家庭關系進行統戰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賣在成都被捕,先後囚於渣滓洞、白公館監獄。獄中堅持斗爭,拒絕其兄羅廣文(蔣介石嫡系,國民黨第15兵團司令)的保釋,寧願坐牢,也不寫悔過書,和難友一起秘密製作五星紅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殺之夜,策反看守楊欽典,帶領難友集體越獄成功。解放後歷任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市統戰部長、市文聯作協會員等職,積極從事宣傳烈士革命事跡的工作,是《紅岩》小說主創人之一。1967年被誣為叛徒,迫害致死。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看望楊益言(中)

楊益言(1925—),四川武勝縣人;1940年在同濟大學讀書,後因在上海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於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慶解放前夕被營救出獄。解放後在重慶市委工作,先後 任科長、辦公室主任、常委等職。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四川省重慶文聯專業作家。1979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1980年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

小說《紅岩》出版後在返滾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文革」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作者亦備受摧殘,「文革」結束後小說重新出版發行。

歷史背景

解放戰爭正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前推進,反革命的最後堡壘重慶正處於全麵包圍之中,盤踞在這里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著垂死的掙扎,而被關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里的共產黨員則同他們展開了一場勝利前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搏鬥。

為了表現這種在全局上我們處於絕對優勢而在局部處於暫時劣勢的局面,作者將筆觸從渣滓洞、白公館伸展開去,把震撼人心的獄中斗爭、城市地下黨的活動和學生運動以及農村的武裝斗爭這三條線索交織成一個整體,描繪了重慶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敵人進行斗爭的最後一幕,從一個重要側面反映了解放戰爭走向全面勝利的斗爭形勢和時代風貌。

熱點內容
虐心小說現言總裁長篇 發布:2025-08-05 08:33:29 瀏覽:260
元嬡經典小說 發布:2025-08-05 08:28:32 瀏覽:602
重生被賣了500元的小說 發布:2025-08-05 08:27:44 瀏覽:944
免費小說三世繁花與君絕 發布:2025-08-05 08:22:08 瀏覽:185
一世歡情總裁輕輕愛小說閱讀 發布:2025-08-05 08:21:51 瀏覽:948
經典短篇小說英文 發布:2025-08-05 08:11:12 瀏覽:917
網路小說田園小廚娘 發布:2025-08-05 08:05:24 瀏覽:178
重生在大家族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8-05 07:59:42 瀏覽:270
都市之幕後掌控者小說 發布:2025-08-05 07:55:31 瀏覽:787
與霸道總裁互換身體小說 發布:2025-08-05 07:54:09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