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路小說有毒
⑴ 網路小說到底有多害人
科技飛速發展,已經進入信息化的時代。其中,網路小說異軍突起。而我作為資深讀者來和大家談談網路小說的危害。
鳳清,是瀟湘書院的簽約作者,在這方面算是領軍人物。我曾看過她的文章。其中我就《盛世嫡妃》,做簡單說明。
有一段情節是女主角被逼落山崖,男主說「本王不信鬼神,不求蒼天。她若殉命,本王便將這天下化為煉獄,讓這山河為她作祭!」
這不正是報復社會嗎?
豪言壯語固然很爽,但卻與現代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嚴重不符。即使這天下很多人對不起他,但至少百姓們都是無辜的,活在世上總還是要有點感恩之心的。而這種報復社會的心理也不只出現在這一本小說中,其他小說也多有體現。
往小了說只是讀者讀過便罷了;往大了說是嚴重的毀三觀。必將在青少年的心底留下一道 陰影。
我還追過另一個作者的小說,西子情,也是瀟湘書院的簽約作者,作品眾多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紈絝世子妃》,第一遍看完這本書時,覺得很好看,尤其是文章內容,囊括了朝廷、後宮……。等到第二遍的時候,就覺得男主有些矯情,,太浮誇了。
冬天捂暖一株桃樹,有何意義? 浪費了無數人力、物力、財力。而其中不合理之處更是顯而易見。眾所周知,古代的生產力是十分低下的,而如此奢侈的事情只怕在現代都無法做成,何況是在古代呢!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⑵ 長期看網路小說的危害
網路小說,是以爽為主線的小說,這種爽可以是多方面的,升級,打臉等等。所以,長期看網路小說,容易對現實世界產生一定的偏差,比如人情世故方面,待人接物,自身的實力和狀況等,對年齡小的人來說,這種影響可能會更大,就會引發各種笑話。此外,還有健康方面的,視力,頸椎等。所以,網路小說還是少看為好。
⑶ 網路小說危害大么
這個問題得一分為二來看,不能主觀臆斷地一味說他好或者是不好,因為每一件事物都有兩面性。
利:1 可以增強你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2 可以增長你的閱歷、知識(這個你看關於歷史題材的小說最有效果)
3 可以使你的心靈得到安慰,可以從小說中找到自己滿意的關於人生答卷的答案(這個答案比較抽象,你可以理解為當你看了小說後,心裡總會有所感觸,從而增長對人生的理解,比如我看了一部關於清朝統治者委曲求全,對列強侵犯國家主權的行為放縱不管,只為自己活的安逸的小說,當我看完這部小說後,我便會唏噓不已,痛恨當時清朝統治者自私自利,置國家安危而不顧的行為,從此決心發奮圖強,為中華之繁榮昌盛而讀書)
弊:1 大家都知道,看網路小說很容易上癮的(想要克服這一點就得看個人的意志力了)
2 一些不和諧因素會極大程度地影響讀者的心境(你懂得,比如暴力、H方面,想要克服這一點也很簡單,盡量不去看、不去想關於這方面的事就可以了,說到底還是要看個人的意志力問題)
⑷ 為什麼中國的網路小說都那麼低俗,文筆也爛,可是卻還有那麼多人看
你看日本的輕小說一樣標題詭異,內容重復,劇情望一章知百章,一樣有人看。什麼老美的《五十度灰》也是網路小說,不也是小黃文嗎?古時亦有蘭陵笑笑生,世人皆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⑸ 為什麼大多數網路小說讓我惡心的要死
1:它本來就是快餐式的產品、不少作者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大多在情節上沒有創新、導致雷同的作品層出不窮。
2:它的市場定位本身就是中低端、原本就不是寫給有一定文字功底或者文學修養的人看的。
3:看網路小說的人、不少人都是有閑卻沒有錢的情況、或者是有點錢卻沒閑的人、前者渴望一夜暴富、存在諸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後者則懶得動腦子、於是為了迎合受眾群、把作品寫成那樣也是故意的。
⑹ 你知道嗎看網路小說可以戒毒!
最近聽了羅輯思維的第666期分享,它的主題是網路小說為什麼會讓人上癮?
裡面提到有一個國外的讀者,他在一個專門連載中國網路小說(翻譯版)的網站留言區講了自己的經歷。
他因為失戀心情低落,染上了毒癮,可是後來看到網路小說,竟然靠著它的強大吸引力把自己的毒癮給戒掉了。
雖然聽起來有點玄乎,網路小說真得有這么大的魅力嗎?如果有哪又是從何而來?
作為一名資深宅男,我立刻回想起我曾經的書蟲生涯。
我大概是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接觸網路小說,那個時候手機都還是磚頭機,所以我看的網路小說都來至於路邊的租書店。
那時隨便一本質量不高的網路小說,我都可以看得如痴如醉,最後連上課也開始看,直接導致了我的學習成績直線下滑。。。
最瘋狂的時期是初三畢業後的暑假,我宅在家裡每天從早到晚用電腦看網路小說,除了吃喝拉撒基本上我都坐在電腦面前,足足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
現在想想也不知道我哪來的毅力,好像在看網路小說這件事上,我的堅持是與生俱來的。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斷得給我的學生家長傳輸,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堅持。一定要按時上課,完成作業,不能輕易的半途而廢。
我不禁開始思考,為什麼學習很難堅持,而看網路小說卻很容易堅持?堅持到底是與身俱來的?還是靠培養出來的?
我突然發現其實生活當中是有很多事情根本就不需要堅持,嗯,不對堅持不應該是一個動詞,它應該是名詞,它是一種結果而非一種狀態。
應該這樣說,生活當中其實有很多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毅力,就可以輕松得做到堅持。比如:吃喝拉撒睡,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會堅持地去滿足我們的生理需求。
看網路小說也不需要毅力,甚至可以做到為了把小說看完忘了吃喝拉撒睡。(相信我,宅男經常這樣。)
按羅胖分享,每一部成功的網路小說都具備以下三點:
1 一上來就介紹了主人公的終級目標
2 一上來就介紹了達成終極目標的路徑圖,比如若終極目標是修煉成仙,那麼就會有四層境界: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3 有一個金手指(俗稱升級外掛)
主人公在金手指的幫助下,按著路徑圖一步一步完成終極目標,期間的每一次升級都會給讀者帶來成就感,好像自己也隨著主角逐漸變得越來越強大,這種代入感帶來的成就感,就是網路小說成癮的緣由。
我們作為讀者,跟隨著主角去冒險,只要我們花時間往下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收獲小成就感。隨著離終極目標越來越近,我們越發等不及,想一次性到達終點,收獲成就感果實,於是就會不吃不喝不睡看網路小說。
所以說,網路小說之所以好看,很大部分就是因為它滿足了我們對即時成就感的需要(大部分網路游戲也是如此)。
而對即時成就感的趨之若鶩是我們的本能。
那麼為什麼學習很難堅持呢?
因為學習所帶來的成長,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的,反饋時間太長,我們等不及就放棄了,學習這種活動它不能給我們帶來即時成就感。
但是類似於學習這種長遠目標完成後的,他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是更強烈且持續的。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學霸這種生物存在,他們是對這種雖然不易獲得但是更加誘人的長遠成就感上癮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學霸可以忍受寂寞,等待花開,而學渣做不到呢?難道學渣就只能去打游戲嗎?
我認為學霸和學渣之間最大的差異是耐心,學霸可以延遲成就感滿足的慾望,而學渣做不到。
那麼這種耐心的差異是天生的嗎?
NO,我認為人類這個物種天生就是不耐心,之所以造成後面的差異,是後天塑造的。
怎麼去培養這種耐心呢?
首先培養的最佳時機當然是從小開始啦,小的時候我們有教練(父母)在,培養任何素質和技能都會比長大了容易。因為長大了之後,沒人管了,全得靠自己,而工作和生活當中的誘惑又多,於是就很難去靠自己去把耐心這種心性給塑造出來。
其次培養耐心的方式呢,我認為我一直以來提倡的體驗式教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比如幫助孩子定目標,先從一個容易完成開始,只需要付出很少時間去等待就可以收獲果實。
然後逐漸得去提高需要等待的時間周期,讓孩子養成只釣大魚,對小魚看不上的性格。
所以想要變成學霸,我們應該去培養的不是堅持,甚至也不是毅力,我總覺得毅力這詞不準確,耐心才是最適合的詞語。培養出足夠的耐心,我們才能去完成較大的目標,成就非凡的人生。
⑺ 有哪些由中國網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
《花千骨》,改編自fresh果果同名小說
《戀戀不忘》,根據藍白色的小說《無愛承歡》改編
《琅琊榜》,根據海宴同名網路小說改編
《華胥引之絕愛之城》,改編自唐七公子所著小說《華胥引》
《羋月傳》,改編自蔣勝男同名小說
《甄嬛傳》,改編自流瀲紫所著的同名小說
《大漢情緣之雲中歌》,改編自桐華所著長篇小說《雲中歌》
《盜墓筆記》,改編自南派三叔所著的同名小說
《示鈴錄》,改編自尾魚所著小說《怨氣撞鈴》
《風中奇緣》,改編自言情作家桐華的長篇小說《大漠謠》
《步步驚心》,改編自桐華的同名長篇小說
《千山暮雪》,是根據小說家匪我思存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杉杉來了》,由作家顧漫的短篇小說《杉杉來吃》改編而成
《何以笙簫默》,改編自顧漫同名小說
《泡沫之夏》,改編自明曉溪原作小說《泡沫之夏》
《傾世皇妃》,改編自慕容湮兒的同名小說
《寂寞空庭春欲晚》,改編自匪我思存的同名小說
《最美的時光》,改編自桐華小說《被時光掩埋的秘密》
《小時代之折紙時代》,改編自郭敬明小說《小時代1.0》
《幻城》,根據郭敬明小說改編
《青雲志》,改編自福建工程學院蕭鼎著作的小說《誅仙》
《錦綉未央》,改編自秦簡同名小說(又名《庶女有毒》)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根據唐七公子同名小說改編
《微微一笑很傾城》,是根據顧漫同名小說改編
⑻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網路小說質量差成這樣
你好
這是實情,寫小說就是為了順應潮流,寫的弱智說明看的人更弱智,真正精彩的作品反而會因為「不夠大眾化」而不受歡迎,這種現象到處都有
例子一,國產抗戰劇,越來越假了,真的有那麼厲害的話,抗戰就不用打八年了,這樣分明就是敵弱我強,但為什麼要那樣拍?順應潮流!
例子二,改變的古裝武俠劇和名著類的劇本,大量使用特技,不注重人物本身的刻畫,還有不管什麼電視都要搞一些男女關系,連西遊記的唐僧也不例外!還有女人跟著,為什麼要這樣呢?順應潮流!
現在已經沒有多少像樣的小說家了,各個領域,已經沒有以前的「大師」級人物了,中國文化正越來越被外來文化所侵襲!
但除了嘆氣,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