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作家大仲馬武俠
⑴ 大仲馬、小仲馬的奇葩情史:「每個男人都應該有個情婦。」
在安娜•博凱爾和艾蒂安•克恩所著的《法國文人相輕史》中,小仲馬問父親:「 您知道嗎,您讓我使用您的舊情人,讓我穿您的新靴子,我扮演了一個很蠢的角色!」
他的父親大仲馬說:「 你有什麼好抱怨的?我讓你使用我的舊情人,試穿我的新靴子,你應該感到榮幸。這恰恰證明你的那玩意兒很大,腳很小。」
是不是感覺這兩個世界著名作家很奇葩?
其實,這對父子奇葩的事多了去了。
19世紀的法國有很多傑出的作家,比如巴爾扎克,司湯達、雨果、左拉、喬治·桑、波德萊爾、大仲馬、小仲馬、加繆、薩特、普魯斯特等等。
大仲馬和小仲馬的父子組合是最為特別的存在。
大仲馬是世界上最早採用連載模式發表文章的作家之一,被人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他自學成才,作品有《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後》、《瑪戈皇後》、《紅屋騎士》等。
其代表作 《基督山伯爵》 被公認為是世界通俗小說中的扛鼎之作,在全球范圍內發行了幾億冊,出版過很多個版本,每個版本的豆瓣評分都在9分之上,最高版本達到了 9.6分 ,堪稱世界最早的現象級小說。
毫不誇張地說, 大仲馬才是爽文的鼻祖 。
現在很多影視劇、網路小說都逃不開他小說的影子,就連武俠宗師金庸都是他的忠實粉絲。
金庸曾被法國政府授予騎士團榮譽勛章,贊詞中稱他為 「中國的大仲馬」 ,他坦誠自己正是受大仲馬啟發才開始寫武俠小說的:「在所有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歡的是大仲馬,從十二三歲時開始喜歡,直到如今,從不變心。在所有大仲馬作品中,《俠隱記》【即《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一書對我一生影響極大,我之所以寫武俠小說,可說是受了此書的啟發,《三劍客》教了我怎樣活用歷史故事。」
除了金庸,還有很多知名作家都是大仲馬的忠實讀者。
俄羅斯思想家別林斯基、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童話作家安徒生等等都對大仲馬推崇備至。
但是,主流文壇對大仲馬的態度卻十分曖昧,反倒更喜歡他的兒子小仲馬。
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才被遷入先賢祠。
小仲馬生前就進入了當時最高榮譽的法蘭西文學院。
跟父親不同的是,小仲馬擅長現實題材,他是法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先驅者之一,代表作 《茶花女》 是世界經典名著,豆瓣評分8.2,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
除此之外,他還寫20多部劇作,比如《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等等。
文學評論家們將父子倆的作品進行對比,對大仲馬說:「你所有的作品加起來也比不過你兒子一本《茶花女》。」
大仲馬回答道:「 我從我的夢想中汲取題材,我的兒子從現實中汲取題材;我閉著眼睛寫作,我的兒子睜著眼睛寫作;我繪畫,他照相。」
1802年7月24日,大仲馬出生在離巴黎不遠的縣城維勒科特萊。
他的爺爺是伯爵和黑人女奴的私生子,父親是拿破崙麾下的將軍。
父親英年早逝,大仲馬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窘迫。
1823年,21歲的大仲馬告別了母親來到了巴黎闖盪,靠著父親老戰友的幫助,他得到了一份在劇院謄寫劇本的工作。
在此期間,他接觸了大量的劇本,也經常利用職務之便到劇院看戲,為今後邁向作家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4年,大仲馬和漂亮的女裁縫卡特琳娜·拉貝相愛並生下了兒子亞歷山大·仲馬,後人稱兒子為小仲馬。
隨後,大仲馬開始自己創作劇本,他的劇本《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演出後,大獲成功,27歲的他一戰成名。
成名後,大仲馬開始嫌棄卡特琳娜沒有文化,沒有顯赫的家世,對於年幼的小仲馬,他同樣缺乏溫情,小仲馬偶爾哭叫打擾到他寫劇本時,他總會抓起小仲馬,狠狠扔到房間的另一端。
後來,他借口鄉下空氣好,將小仲馬母子倆安置在一個叫帕西的農村裡,自己和上流社會的女性打得火熱。
可憐的卡特琳娜起早貪黑辛苦勞作,勉強維持母子倆的生計。
雖然生活貧困,但她從沒在小仲馬面前抱怨過大仲馬,所以這時的小仲馬精神富足,對父親充滿了崇敬之情。
1831年,小仲馬7歲,大仲馬的情婦貝爾·克萊爾塞梅爾為他生下了私生女瑪麗。
貝爾逼著大仲馬承認了女兒的身份,為了公平起見,大仲馬也順便承認了小仲馬的身份。
同年,小仲馬和母親一起觀看了大仲馬的戲劇《安東尼》的首場演出,這部劇的女主瑪麗·多瓦爾是大仲馬的情婦,大仲馬很喜歡以劇作家的頭銜勾引劇院的女演員,然後把人寫進劇本,寫完了就會跟她們分手。
不久,大仲馬提出讓另一個情婦撫養小仲馬,小仲馬的母親為了和兒子在一起,總會在大仲馬來的時候把小仲馬藏起來,或者叫他跳窗逃走,但最終大仲馬還是通過打官司從她手中搶走了兒子。
對於這個陪伴他走過貧窮日子的女人,他不僅不感激,反而極盡嘲諷:
卡特琳娜失去了男人,也失去了一手撫養長大的兒子。
小仲馬失去了愛他如命的母親,得到了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
跟著大仲馬生活後,小仲馬發現父親每晚都會帶著不同的女人回家,經常和別人交換情人。
大仲馬的情婦們對小仲馬很不友好,其中有位叫伊達·費里埃的女人尤其過分,小仲馬後來曾寫道: 「在我童年的時候,由於伊達小姐的態度,我要容忍很多事情。」
大仲馬只顧風花雪月,顧不上小仲馬,便把兒子扔到了寄宿學校。
小仲馬頂著「私生子」的身份,在寄宿學校備受歧視和凌辱。
他在小說《克萊芒索事件》中曾描寫過他和母親分手時心中的痛苦和同學們對他的虐待。也在《克洛德的妻子》的前言中,提到過自己曾經不堪受辱經常和人打架的經歷。
漸漸地,小仲馬的性格變得陰郁,敏感,多疑。
這種精神上的創傷影響了他的一生。
03.浪盪父子
1842年,18歲的小仲馬脫離了放盪的父親,過上了獨立的生活。
因為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在感情上也十分隨便,經常帶妓女到自己的單身公寓,甚至荒廢了學業,沒能通過中學會考。
不久,小仲馬開始了創作之路,他取了十幾個不同筆名向報社投稿,都被退回了。
大仲馬對他說:「如果你在寄稿時附言說你是大仲馬的兒子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拒絕了:「 不,我不想站在你的肩膀上摘蘋果,那樣得來的果實沒有味道!」
同年,小仲馬在劇院遇見了諾曼底姑娘瑪麗·杜普萊西,對她一見鍾情。
她出生於農村,15歲輾轉到了巴黎,先在衣鋪帽店打零工,最後淪為了交際花。
小仲馬花費巨資跟她一起去跑馬、赴宴、逛舞廳、進劇院,以至於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大仲馬聽聞此事,立刻出面干涉,但小仲馬正熱衷於「勸風塵女子從良」,對於父親的干涉十分反感。
但沒過多久,小仲馬就和瑪麗鬧翻了,他要求瑪麗與其他男人斷絕來往,卻沒有能力負擔瑪麗的開銷,想和她擁有體面的生活,還不想付出勞動,竟然跑去賭博,覺得這是來錢最快的方式。
瑪麗看透了他的幼稚和自私,不肯離開社交圈,這讓他十分憤怒。
寫完信,小仲馬跟著父親去了國外旅行。兩年後,他回到法國,發現年僅23歲的瑪麗去世了。
他開始反省自己對待瑪麗過於苛刻,覺得自己在這段感情里也並不清白和無辜。
為了懷念瑪麗,他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茶花女》。
1844年,大仲馬發表了《基督山伯爵》。
42歲的他從窮困潦倒的「巴漂」逆襲成了暢銷作家,每年光是稿費和版稅就有24萬金法郎,在當時算是大富翁了。
名利雙收的他花費了60萬法郎修建了一座「基督山城堡」,將城堡內外按照《基督山伯爵》的風格裝修得極其奢華,並在大門懸掛上基督山伯爵的箴言:我愛愛我的人。
從此,他在城堡里舉辦宴會,醉生夢死。
當時有名的作家、演員、文藝圈的名流都是城堡的常客。
有錢後,他也開始贍養現在的情婦,過去的情婦,情婦們的家庭,情婦們的孩子。
除此之外,他對朋友、合作者,以及向他獻殷勤的人也很大方,這些人組成了山莊里龐大的食客大軍。
大仲馬嚮往小說中窮奢極欲、快意恩仇的生活,然而,現實卻不是小說。
小說中,他極盡歌頌忠貞的愛情,花費大量筆墨描述基督山伯爵的專一和痴情,並對上流社會的婚外情極盡嘲諷。
現實中,他花心浪盪,不知忠貞為何物。
小說中,他塑造慈父。
現實中,他是名副其實的渣爹。
小說中,基督山伯爵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現實中,他很快將萬貫家財揮霍一空,陷入了反復破產之中。
破產後,他無法忍受貧困的生活,建立了龐大的代筆團隊,利用自己的名聲批量生產小說掙錢,繼續花天酒地,四處泡妞。
然而,他的團隊掙錢的速度趕不上他花錢的速度,最後,他不得不低價賣掉了基督山城堡。
同時,因為他發表的很多激進文章,法國當局向他發出了通緝,他只能過著躲避債主和追捕的日子。
但他流亡途中,依然色心不死,在1851年還讓情婦安娜·巴於埃生下了私生子亨利。
《茶花女》發表後,小仲馬收獲了很多女性仰慕者,她們都是上流社會的貴婦人。
1850年,小仲馬認識了伯爵夫人莉佳·涅謝利羅傑。
這位夫人很有錢,但跟自己的丈夫沒有感情,認識小仲馬後,就對他展開了瘋狂的追求,不久,小仲馬成了她的情人。
兩人的感情並未持續太久,夫人的丈夫得知此事,把夫人帶回了俄國。
小仲馬帶著幾百法郎前去尋找情人,輾轉於各個國家,好不容易到了俄國,卻因為伯爵的命令被卡在了海關無法入境,只能失望地回到巴黎。
後來,他將這段感情寫成了 《珠光寶氣的太太》 。
1854年,小仲馬認識了俄國貴婦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
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出身顯赫,是亞歷山大·納雷什基公爵的妻子,在為丈夫生下一個女兒後,她開始放飛自我,同時擁有一個法國情人,和一個俄國情人,她的俄國情人就是著名的戲劇家亞歷山大·蘇霍林沃·科貝林。
後來,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的法國情人被害,她的戲劇家情人成了嫌疑人,鋃鐺入獄。
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懷著情人的孩子帶著女兒逃到了巴黎避風頭,在巴黎的頂級沙龍里結識了小仲馬,因為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的丈夫不肯離婚,所以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和小仲馬開始了非法同居。
1860年,大仲馬的情婦科爾第埃太太為他生下了私生女米卡埃拉。
1864年,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的丈夫去世,小仲馬在當年的12月遠赴莫斯科迫不及待地跟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舉行了婚禮,並承認了自己四歲的私生女。
1870年,68歲的大仲馬愛上了漂亮的美國女演員阿達·孟肯,風流了一輩子的他,一眼就認定了光彩照人的阿達·孟肯是他最終的情感歸宿,於是停止了創作,想要認真享受真正的愛情。
不幸的是,阿達·孟肯在演戲時意外去世。
安葬完心上人後,大仲馬喝得酩酊大醉,在大晴天里打著一把藍色的雨傘,來到小仲馬家裡,一坐下就大聲說:「 我的孩子,我是到你這兒來等死的。」
小仲馬見他負債累累,口袋裡只剩下一個銅板,不禁悲從中來,他卻豁達地說:「 那是我初到巴黎時之所有,試想想,過半個世紀的奢華生活而沒有花掉一個銅板,那豈不是很便宜嗎?」
半個月後,大仲馬去世,享年68歲。
1875年,50歲的小仲馬進入了雨果千辛萬苦才進去的法蘭西學院,而他父親大仲馬一輩子都沒能進去。至此,他的文學事業功德圓滿。
1887年,小仲馬在63歲的高齡,出軌了比他小四十歲的亨利埃特,當時的亨利埃特也是一個有夫之婦。
三年後,亨利埃特與丈夫離婚了,她要求小仲馬離婚和她結婚,但小仲馬以怕影響女兒出嫁為理由拒絕了。
1891年,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無法忍受小仲馬的婚外情,獨自搬到了女兒那裡。
1895年,娜捷日達·納雷什金娜去世,三個月後,小仲馬和亨利埃特舉行了婚禮, 新婚五個月後,小仲馬去世,享年71歲。
臨終前,他要求把自己的遺體安葬在巴黎蒙馬特公墓,那裡距離瑪麗的墓地只有100米。
墓碑上刻著一句話:「 我的死比我的生更重要,因為生只是時間的一部分,而死亡卻屬於永恆。」
在《茶花女》中,男主他爹說: 「每個男人都應該有個情婦。」
這是所有男人的夢想。
大仲馬將這個夢想實現到了極致。
他一生擁有500多名情婦,加上一夜情,露水情緣的女人,人數可能會破千。
他曾自誇說:
「 我不想誇大數字,但我估計,我扔在這個世界上的孩子超過五百個。」
「我有多個情婦是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如果我只有一個女人,那麼不用一周時間,她就會死去。」
別人是浪子,他是一生都在浪尖上。
在他身上,世間百態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遭受過歧視和冷眼,感受過最底層的生活,了解過民間疾苦,享受過被萬眾敬仰的榮耀,體會過被通緝流亡的狼狽,有過萬貫家財,最終貧困潦倒。
他是好作家、好朋友,卻不是好父親、好丈夫。
他將情婦圈擴展到了美國,攻略了比自己小三十多歲的馬克·吐溫的前女友。
他搶走兒子的女朋友,讓她當小仲馬的後媽。
他將自己玩膩的情人扔給小仲馬。
他甚至說:「儒勒凡爾納比小仲馬更像我的兒子。」
他睡著別人的情人,同時還追求伊達·費里埃並和她結了婚。
婚後他到處劈腿,妻子離他而去。
他大嘴巴,將喬治·桑和梅里美床事不合、梅里美性能力不行的事宣揚得人盡皆知。
總之,他的奇葩事跡多到數不清……
晚年時,他良心發現,告訴小仲馬:「輪到你有兒子的時候,像我愛你那樣愛他,可是不要像我撫育你那樣撫育他。」
可惜的是,他所謂的父愛,不過是說說「你是我最好的作品」這類的漂亮話打動人心而已,並未付出過任何實際行動。
小仲馬幼年被逼和母親分離,少年時見證父親的種種風流事件,中年時親眼目睹父親的晚景凄涼,對父親又愛又恨,又鄙夷又崇拜,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對女性又同情又厭惡。一方面,他寫小說歌頌命運多舛的女性,渴望純潔的愛情,另一方面,他熱衷於給有夫之婦當「情夫」,雙標加「厭女」。
他說: 「女人從來不會在理智和證據面前讓步;能使她們讓步的只有感情和暴力。愛或者被殺死。」
當時,法國發生了一起丈夫殺害出軌妻子的案件,最終法院只判處了丈夫五年的刑期,人人紛紛譴責法院縱容罪行,只有小仲馬跳出來說:「在婚姻中的丈夫是一個最終意義上的道德審判者,他有權處死一個出軌的,對丈夫不忠的妻子。」
他忘記了,他自己既是出軌者又是第三者。
大仲馬雖然私生活混亂,但他至少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知,從不標榜自己道德高尚,算是一個坦坦盪盪的渣男,而小仲馬滿口仁義道德,實際卻挖人牆角,始亂終棄,可謂是個十足的「偽君子」。
小仲馬情人眾多,跟父親比起來不遑多讓,但這並不耽誤他站在道德高地上譴責父親,他根據父親的故事,寫出了《私生子》和《放盪的父親》,對父親的私生活不遺餘力的批評,有時候簡直像是父親教訓兒子的口吻。
1852年,《茶花女》被改編成話劇,首場演出時,小仲馬給正在布魯塞爾流亡的父親發了一封電報:「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
大仲馬很會蠱惑人心,他知道兒子崇拜自己,渴望得到自己的認同和關注,便回電說: 「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小仲馬等了很多年,終於等來了父親的肯定,但一句話就能抵消掉過往的種種虧欠和缺失嗎?
事實證明:不能。
小仲馬的作品《私生子》的劇本結尾,私生子終於知道了他一向稱之為「叔叔」的人,原來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最後一幕,父親對兒子說:「當我倆單獨在一起的時候,你一定允許我叫你兒子。」
兒子回答: 「好的,叔叔。」
這部劇在巴黎上映時,劇院老闆要求小仲馬將結尾改成父子二人擁抱的場面,小仲馬斷然拒絕,說:「我就是為了這兩句話才寫這個劇本的!」
不難看出,他一生都在為「私生子」的身份而耿耿於懷,所以他的虛偽歸根結底還是大仲馬的不負責任造成的。
在知乎問題 「作為私生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下面,有位過來人這樣回答: 「看到有人說私生子是一種宿命,感覺說得挺對,可能我們這種人上輩子犯了不可饒恕的罪,上天今生將我們重新降生於這個世界就是來懲罰的。有種無間道的感覺: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大仲馬和小仲馬的情史告訴我們,男人有婚外情,出軌、花心對於家庭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不僅會導致家庭破裂,還會影響幾代人。
所以,奉勸男人們,既然選擇了家庭和婚姻,就應該承擔責任,千萬不要讓伴侶和無辜的孩子為你的風流花心買單。
⑵ 《三個火槍手》是大仲馬的代表作,這本書寫作背景是什麼如何評價這本書
寫作背景:為了寫《路易十四史》,大仲馬在皇家圖書館搜尋資料,偶然發現了達達尼昂先生的回憶錄。和那個時期的大多數作品一樣,這本書是在阿姆斯特丹的紅石書店出版的,因為那個時期的作者必須堅持講真話,達達尼昂敘述說,當他第一次拜訪國王的火槍隊隊長德·特雷弗先生時,他在等候室遇到了三個年輕人,他們在他要求受雇的著名軍隊工作。他們的名字分別是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
同時,這部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謳歌人類友誼的作品之一。他們志趣相投,樂於合作,可以為對方獻出生命。「人人為我,人人為我」是他們的座右銘。它們是友誼、青春和勇氣的象徵。在劍與劍中,大仲馬的火槍手傳奇展現了善與惡、忠誠與背叛的永恆主題。這部小說的情節引人入勝,故事的歷史背景與小說的情節沒有什麼關系。在網上看到有網友把大仲馬比作法國的金庸,他的書是外國武俠小說。事實上,它很生動。《三個火槍手》是一部精彩的武俠小說,他們很好地詮釋了江湖兄弟的情誼。
⑶ 大仲種馬的所有作品有什麼
大仲馬的作品有:《紅屋騎士》、《阿爾芒塔騎士》、《奈斯爾之塔》、《三個火槍手》、《煉金術士》、《昂熱·皮都》、《路易十五時代的婚姻》、《瑪戈王後》、《貝里斯爾小姐》、《王後的項鏈》、《基督山伯爵》等等。
大仲馬,即亞歷山大·仲馬,他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也是當時法國浪漫主義學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大仲馬一生所創作的作品頗豐,各種體裁均有涉獵,其中以小說和劇本的成就最高。因為他的兒子也是法國著名的作家,為了將他和他的兒子區分開來,世人就分別稱這對父子為大仲馬和小仲馬。
在大仲馬的小說作品當中,他一般都是以真實的歷史作為背景來進行創作的,又因為他的作品往往故事情節十分的曲折,因此後人也將他的小說作品稱為是「歷史驚險小說」。在大仲馬的作品當中,語言的生動和通俗也是他的一大特色,用對話來交代故事的背景和發展具有非常獨特的表現效果。
⑷ 大仲馬和金庸:《基督山伯爵》與《連城訣》
傳說大仲馬的基督山城堡
最近在讀《基督山伯爵》。感觸頗多,不吐不快。隨便寫點。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吧。不到之處,大家不吝賜教。
在讀《基督山伯爵》中埃德蒙唐代斯被誣陷投入伊夫獄堡一段情節時,初讀居然覺得有些似曾相識,很奇怪,自己怎麼會有這種感覺。後來越看這種疑惑越盛,當我看到法里亞神甫傳授埃德蒙學識,並贈以巨額財富,這才恍然大悟,突然就想起了金庸先生,和他的《連城決》,二者真的有太多相似之處,下面就簡單談談本人的淺見。
就內容上講,二者相似之處主要集中在獄中一節。
相似一:主人公都是被誣陷含冤入獄的。《基》中埃德蒙是被情敵菲爾南和丹格拉爾合謀陷害,《連》中狄雲則是被情敵萬圭設計。
相似二:二人都是在獄中人生最低谷的時候,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埃德蒙遇到了法里亞神甫,教以學識,贈以寶藏;狄雲則是碰上了丁典,授以武林絕學《神照經》,同樣贈其大寶藏;
相似三:出獄後發現自己的女友都嫁給仇人為妻。梅色苔絲成了莫爾賽夫夫人,並有了兒子阿爾培;戚芳則成了萬家的媳婦兒,生下了女兒空心菜;
相似四:二人出獄後都有報恩復仇行為。埃德蒙報答了莫雷爾一家,並窮八年之功處心積慮的復仇;狄雲將丁典與凌霜華合葬,完成其生前遺願,他的復仇卻只是臨時起意。
相似五:同樣讓人意外的乞丐。安德列亞@卡瓦爾凱蒂(也就是貝內德托)參加伯爵的宴會出來,在歐特伊別墅門外碰上了乞丐卡德魯斯,讓我想起《連》中狄雲在萬家門口見到的乞丐言達平。卡德魯斯抖出的秘密和言達平的「連城劍法」,同樣讓人吃驚。
此外,兩者同樣都是寫人性的陰暗面。《基》里,丹格拉爾,菲爾南,維爾福出於貪婪,仇恨和自私,不惜犧牲無辜的人,所作所為令人發指;《連》中就更慘烈,為了劍譜和寶藏,師傅害徒弟,徒弟害師傅,父親害女兒,兄弟自相殘殺,實在不忍卒讀。倪匡先生說這是一本「壞書」,其實書並不壞,這樣的事我們身體經常發生,只是對人性卑劣丑惡的一面刻畫的太過真實,讀者不願意承認罷了。
個人認為在對於人性的剖析方面,《連城決》實在要高出《基督山伯爵》一籌;人物刻畫方面,《連》中的狄雲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十足的傻小子,連反面人物血刀老祖和花鐵桿都比他出彩的多,反觀《基》中的伯爵,其慷慨磊落,其學識風范,其恢泓氣度,俱都讓人折服,這卻是狄雲所不能比的了。
金庸先生是本人很喜歡的一位作家,這次偶然從《基督山伯爵》中偶然發現了他和大仲馬的相似之處,很興奮,苦於左右無人能傾訴一番,無奈之下只好去網上尋求慰藉。這一查不打緊,心裡暗叫一聲慚愧。你道為何?原來,網上不僅對《連城決》和《基督山伯爵》相似的爭論早就甚囂塵上,對於金庸和大仲馬的討論也已經是連篇累牘,人家北大教授嚴家炎還曾對此作過專門的講演。只嘆自己孤陋寡聞,差點鬧了笑話,著實汗顏無地。
從小就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從「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到改編的影視作品,到《袁崇煥評傳》,《金庸評傳》,再到金老參加的訪談節目,一個不落,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按說對於金庸先生,自襯了解的也不算少,怎麼也想不到他和大仲馬竟然還有如此深厚的淵源。
說到淵源,有人可能不大信。地域上兩人相隔萬里,一個生在法國巴黎郊區,一個生在浙江海寧;時間上更是差得離譜,大仲馬生於1802年,金庸生於1924年,前後相差近一個世紀,金庸是在大仲馬逝世後近半個世紀才出生的,兩人根本沒有交集。是的,所謂淵源,只能是精神上的。
金庸曾豪不諱言大仲馬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他言道自己從小就喜歡看《俠隱記》和《基督山伯爵》,看的熱血沸騰,後來之所以寫武俠也是受了大仲馬的影響。由此看來,在寫作技巧和風格上自然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大仲馬的影響,作品有相似之處也就不足為奇了,不但所講述的故事大都曲折離奇,引人入勝,主角們的身上也都有種俠義精神,以除暴安良,懲惡揚善為宗旨。
熟悉金庸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有種「歷史癖」,最善於在歷史的縫隙之處作文章,以虛構人物參與到歷史中去,並不刻意改變歷史,人物形象因此變得更加豐滿。(如陳家洛和乾隆,郭靖和鐵木真,朱元璋和明教,袁承志和袁崇煥,小寶和康熙)。由於布局精巧,筆法細膩傳神,常常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聽說台灣學生考歷史,還會寫「自韋小寶簽在雅克薩訂了《尼布 楚條約》後怎麼怎麼樣,」令人莞爾。)金庸先生自己坦言,這種寫作技巧也是師自大仲馬。
據說大仲馬有句名言:歷史是什麼?是我用來掛小說的鉤子。(據說這點在《三個火槍手》表現的最為明顯,描寫法國路易十三時代達爾大尼央、阿多斯、波爾朵斯和阿拉密斯幾個火槍手也是參與到宮廷斗爭中。可惜我只看過動畫片,有機會定要將大作拜讀一番。)於是就有人說金庸這種行為是「剽竊」大仲馬的創意,還有人說金庸駕馭歷史的功力已在大仲馬之上,比後者走得更遠。可是我覺得更應該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過於抬高或者過於打壓都不免有些過激。畢竟兩人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有相似之處,可比性卻不是很大。只能說,歷史這個鉤子,他們用的都非常好。
不過要說金庸先生的行為屬於「剽竊」,請恕我不能苟同。金庸才如煙海,學貫中西,他並非生搬硬套,能把前人的經驗吸收借鑒,並大膽創新發展,這不就是夫子所說的「擇善而從」嗎,怎麼就成「剽竊」了?
要說「剽竊」的話,那他「剽竊」的可多了去了,君不見《雪山飛狐》中類似黑澤明電影《羅生門》的敘事方式?
《天龍八部》中蕭峰更是像極了希臘神話中的悲劇英雄,《碧血劍》里的青青簡直就是林黛玉的翻版,她甚至還說了句林黛玉式的對白:黛玉因湘雲與寶玉爭吵,氣道:「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貧民的丫頭。」袁承志救了阿九回宅中養傷躲敵,青青一氣出走,留的紙條上面便是說:「既有金枝玉葉,何必要我尋常百姓。」;
即便才如曹雪芹,也不否認《紅樓夢》式脫胎於《金瓶梅》,我們今天看不到的情榜,也是從《水滸傳》中梁好漢排座次獲得的靈感,原本就是為閨閣女子作傳嘛;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從人物造型,配樂,甚至台詞都和王家衛電影《東邪西毒》雷同甚多;那又如何呢?金庸先生封筆都幾十年了,依然是武俠小說界的泰山北斗,至今無人望其項背;《紅樓夢》就更不用說了,不僅在國內,就是在全世界的文學作品中來講也毫不遜色,莎士比亞筆下有三四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他用二三十本書才做到,曹雪芹一本《紅樓夢》就有了,書還殘缺不全;《大話西遊》至今被影迷奉為無厘頭經典之作,其達到的藝術高度不在《東邪西毒》之下。所以,不要再說「剽竊」這種話了吧,沒意思。
從《基督山伯爵》了解了大仲馬,甚至從一個側面了解了金庸,不能不說是意外之喜。以前看的外國作品不多,印象中真正看完的只有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飄》也只是捏著鼻子看了四分之一就被我束之高閣。所以,很感謝《基督山伯爵》,感謝大仲馬,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的生命更加充實,也期望,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和更美的風景。
多讀書,讀好書,人生幸甚。
⑸ 被譽為"中國武俠小說的一代師","中國的大仲馬"的是誰
活躍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武俠小說作家宮白羽。他被譽為「中國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中國的大仲馬」。
⑹ 大仲馬有什麼作品
LA CHASSE ET L'AMOUR, 1825 (play)
狩獵和愛, 1825 年(戲劇)
LA NOCE ET L'ENTERREMENT, 1826 (play)
婚禮和埋葬, 1826 年(戲劇)
CHRISTINE, OU STOCKHOLM, FONTAINEBLEAU, ET ROME, 1830
克里斯汀
ANTONY, 1831 (play)
安東尼,1831年(戲劇)
IMPRESSIONS DE VOYAGE, 1833
遠航印象, 1833 年
CATHERINE HOWARD, 1834 (play)
凱瑟淋.霍華德, 1834 年(戲劇)
LE CAPITAINE PAUL, 1838 (play)
保羅上尉, 1838 年(戲劇)
L'ALCHIMISTE, 1839 (play) - with Nerval
行動, 1839 年
LES CRIMES CÉLÈBRES, 1839
著名罪行, 1839 年
EXCURSIONS SUR LES BORDS DU RHIN, 1841
游覽在萊茵河的邊緣, 1841 年
LE CHEVALIER D'HARMENTAL, 1843
聖埃米納騎士,1843
GEORGES, 1843 - George
喬治, 1843 年- 喬治
LES TROIS MOUSQUETAIRES, 1844 -
三個火槍手
LA REINE MARGOT, 1845 -
瑪戈王後,1845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1844-45
基督山伯爵
VINGT ANS APRÈS, 1845
二十年後
JOSEPH BALSAMO, 1846 - suom.
約瑟夫.巴爾薩莫 (又譯成:風雨術士----巴爾薩莫男爵)
LE CHEVALIER DE MAISON-ROUGE, 1847
紅房子騎士(有叫:紅宮騎士)
LA DAME DE MONSOREAU, 1846
蒙梭羅夫人
LES QUARANTE-CINQ, 1848 - Five Guardsmen / The Forty-Five
四十五衛士
DIX ANS PLUS TARD OU LE VICOMTE DE BRAGELONNE, 1848-50
布拉日隆子爵(又名:布拉熱洛納子爵 或 小俠隱記)
LE COLLIER DE LA REINE, 1849
王後的項鏈
ANGE PITOU, 1849
昂日.皮都
LES MILLE ET UN FANTOMES, 1848-51
黑鬱金香
LE VAMPIRE, 1851
吸血鬼, 1851 年
MES MÉMOIRES, 1852-54
我的記憶, (也可能叫:我的回憶錄)
LA COMTESSE DE CHARNYI, 1852-55
薩爾尼伯爵夫人
Henry III and His Court, 1931 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
《俠隱記》(亦譯《三劍客》和《三個火槍手》)
《基度山伯爵》《黑鬱金香》
《王後的項鏈》
《布拉熱洛納子爵》
《雙雄記》
《三劍客》
《大仲馬精選集》《俠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