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對中醫的評價
⑴ 魯迅是如何看待中醫和西醫的
魯迅曾說過:
「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
但他真的是反中醫人士嗎?
魯迅究竟是如何對待中醫的呢?
趕快來看看!
魯迅對中醫的態度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既猛烈抨擊亦研究應用
在魯迅著作中,最早出現的中醫形象是1918年4月《狂人日記》里的何先生 ,被描寫為吃人的「劊子手」:「我大哥引了一個老頭子,慢慢走來,他滿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頭向著地,從眼鏡橫邊暗暗看我。
大哥說:「今天請何先生來,給你診一診」
我說:「可以」!
大哥說:「今天請何先生來,給你診一診」
我說:「可以」!
其實我豈不知道這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
1920年6月的小說《明天》里也有一個中醫的形象:「何小仙伸開兩個指頭按脈,指甲足有四寸多長。」他並不關心勞動婦女單四嫂子小兒子「寶兒」的病情,只是懶懶地「伸開兩個指頭按脈」,「說了半句話,便閉上眼睛」了。
然後,輕易地將單四嫂子「每天節省下來的十三個小銀元和一百八十銅錢」奪走了 。結果, 「寶兒」的命並沒保住!
1922年12月魯迅在《吶喊·自序》說了一段被反對中醫者引用較多的話:「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葯,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引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大致在1925年之前,魯迅作品中出現的中醫都是反面人物,都是被諷刺挖苦的對象。
從時代背景來看,魯迅是當時反對傳統封建文化的先鋒,從反封建的原則立場出發,對舊的傳統文化思想體系勢必給予批判和否定。
1925年,他曾經在《忽然想到》里說過:「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中醫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當然也不例外地要被「打倒」。這與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系。在反封建文化,倡導科學、民主的潮流中,一些文化名人如胡適、陳獨秀、梁啟超、陳寅恪等都反對中醫,梁啟超甚至被西醫割錯腎臟亦無悔無怨。
從個人生活經歷來看,魯迅的父親曾因當地中醫治療無效而亡,「不但自己被弄得狼狽不堪,而且家庭也由小康而墜入困頓」。這些慘痛的記憶和沉重的負擔,在幼年魯迅的心裡,曾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魯迅在1925年寫的《墳·從胡須說到牙齒》也談到自己先前對中醫的不滿:「其中大半是因為他們耽誤了我的父親的病的緣故罷,但怕也很挾帶些切膚之痛的自己的私怨。」心存怨恨,在作品中對其鞭撻諷刺也就不奇怪了。
盡管魯迅早期對中醫進行抨擊,但他並沒有與中醫絕緣,反之還有所應用與研究。
從《魯迅日記》中可以看到,他在相當長的時期中時不時地用中醫方法療病。如日記載:1912年11月10日「飲薑汁以治胃痛,竟小愈」;1912年11月23日「下午腹痛,造薑汁飲服之」;1916年1月22日「晚因肩痛而飲五加皮酒」。
從1912年起,在《魯迅日記》中,多處可見這種活動的記錄。這與魯迅身體多病有關,許廣平回憶:「以三十三歲的青壯年時代的魯迅,就因『無日不處於憂患中』,折磨得他『胃痛』『神經亢奮』『頭腦岑岑然』『齒痛』『頭痛身熱』『咳嗽』,僅以1913年為例,這一年的1月、2月、3月、5月、8月、10月、11月、12月各月中都有害病的記載。」可見,魯迅因身體多病,亦不斷在中醫里尋找辦法,表明他並沒有否定整個中醫學。
魯迅雖然有嘲諷中醫的言論,但同時也在讀一些中醫古籍,做過一些研究。
如《魯迅日記》載:1914年9月12日「買《備急灸方附針灸擇日》共二冊」,;1915年2月21日「至書肆買《毛詩稽古編》一部八冊,景宋王叔和《脈經》一部四本」;1923年2月2日「午後往留黎廠買景元本《本草衍義》一部二冊,二元八角」;1923年2月26日「下午其中堂書店借到《巢氏諸病源候論》一部十冊」;1923年4月27日「上午往高師校講。往直隸書局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部二本,一元四角」;1927年8月2日「買《六醴齋醫書》一部二十二本」,此套醫學叢書包括《褚氏遺書》《肘後備急方》《元和紀用經》《蘇沈良方》《十葯神書》《加減靈秘十八方》《韓氏醫通》《痘疹傳心錄》《折肱漫錄》和《慎柔五書》等。
魯迅不僅多次去書局購買中醫書,而且還自己修補中醫書籍。
如1927年8月12日的日記中寫到「下午修補《六醴齋醫書》」;同年8月17日「下午修補《六醴齋醫書》訖」。魯迅還將中醫古籍與其弟分享,如1915年7月29日記:「上午寄二弟信並本月家用百元(五十二),又《脈經》四本。」
由上可見,魯迅對中醫的病因學、脈學、針灸學、方葯學都有涉獵,購買這些中醫古籍恐怕不是為了批判而下此功夫的。
觀念漸變,評價客觀
1930年以後,幾乎未再見魯迅對中醫的批評,更多的是以平實的態度對待中醫:在生活中利用中醫葯為家人治病,將有效的方法向親友推薦,對中醫給予客觀的評價。
1930年8月30日~9月6日的日記里,有4次魯迅寫到為兒子周海嬰往仁濟堂買葯。周海嬰在《魯迅與我七十年》中談到魯迅為其治病的往事。魯迅用帶有「薄荷味」的「安福消炎膏」及芥末糊熱敷背部治療兒子的哮喘病,芥末糊更是他的一張「王牌」,往往「經過這一番熱敷,感到呼吸大為通暢」,其效頗佳。
⑵ 中醫類小說
推薦《思考中醫》這本書 作者 劉力紅(我學中葯的大一時看的感覺還不錯)
《思考中醫》又名《傷寒論導論》,作者以其對中醫經典的執著和熱愛,致力於《傷寒雜病論》的研究解讀和疑難病症研究。為了避免深奧晦澀,作者竭力將學術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超越對《傷寒雜病論》的研究,是個案特點和學術規律結合研究的典範。該書名為「思考中醫」,是取思考時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醫書,也是傳統文化學術書,更是一本超越了時空與領域的人文社科書。
內容簡介:
四氣調理人論篇第二--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晩乎。
⑶ 對中醫的評價
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一碗葯湯,一根銀針,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中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醫學之一。」
⑷ 十部頂級耐看中醫小說
十部頂級耐看中醫小說如下:
1、《醫道坦途》
一個普通的醫學院畢業生,被分配到邊疆偏遠小城,因為一個異能系統,開始一段醫療傳奇。這本書看的很燃,喜歡醫學小說的進。
2、《中醫許陽》
五千年中華文明,無數魁寶傳承其中。中醫是神秘的,也是需要傳承創新的,這本關於中醫的小說,滿足你對中醫的渴望。
3、《我真是實習醫生》
實習醫生開始開掛。
4、《手術直播間》
主角獲得一個逆天系統,想了解關於手術的可以進。
5、《全職國醫》
一段時間很是迷戀中醫小說,喜歡都市裡身懷絕技,救人水火的那份瀟灑。
6、《功夫神醫》
當武功遇上中醫,裝出什麼火花,本書情節可以,多年後還記得。
7、《首席御醫》
懷絕世醫術,是中隱與世,還是大隱與朝。
8、《妙手玄醫》
有穿越,有愛情,更有醫術,可以一看。
9、《都市俗醫》
山村小神醫,進都市多年後仍有印象。
10、《大醫凌然》
這本書曾經一直每天追更,有最純粹的醫術,也有穿插的都市愛情,非常值得一看。
關於中醫小說:
據說是醫類的醫生寫的,專業人才寫小說考據嚴謹,引用講究。好多案例都是查閱專業文獻或者以真實事件來改編的。
⑸ 有什麼好看的醫書類型的網路小說么
推薦我自己看過的五本中醫小說,絕非復制。
1《中醫天下》作者:青斗
醫乃仁術,濟世活人之本,入大道之門。
主人公宋浩在幼時被父母神秘地「拋棄」,跟隨一位老中醫學習醫術。
失蹤了近千餘年的絕世奇珍,醫中至寶——宋天聖針灸銅人竟然在現代出世……
真正的中醫在民間,在江湖。宋浩開始了他人生的傳奇。
奇人、奇葯、奇方。失傳了的華佗麻沸散,以禁咒治病的祝由十三科…… 古老的文明,古老的醫術,還有那神秘的少數民族醫術……
江湖恩怨,情感糾纏……
江河草原,大漠雪山……
探危游險,搜異獵奇,盡展人生之幻……
詳解中醫學,望聞問切,理法方葯……
經絡之迷,診脈之迷,葯物性味歸經之迷,天人同一之迷,種種醫學迷案,我來破解……
幾百處穴位,幾百味中葯,幾百首方劑,幾百列病案……
以傳奇法,寫以中醫學。
2《絕代中醫》作者:濤海
一次離奇的意外,造就了絕代中醫; 一個傳奇的崛起,帶領中醫走向輝煌! 且看主角依靠異能和醫術,縱橫天下,揚名世界,妻妾成群。
3《庸醫》作者:蕭禹
我們都知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中醫雖然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但是在世界上卻沒有被廣泛的承認和接受。
玄而又玄的穴位經脈以及陰陽五行理論,現代科學要解釋,也束手無策。
本書的主角,面臨著這樣的環境,卻在兩個中西醫學大師的教育之下,融合兩家所長。
行走世間,治病救人,其中又有許多旖旎故事。
要看中醫如何成為了世界矚目的醫療手段,且看這一段《庸醫》的精彩故事。
4《黃帝內經》作者: 晏子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
自然界,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形成雲,霧,雷電,雨露,生命才得以誕生,從而化身出萬物。在陽光雨露的沐浴滋潤下,萬物才得以成長。
人類,男女媾精,新的生命個體誕生,人類得以繁衍。
精氣,五行,陰陽,中國古代人們最傑出的思想成果,不是迷信,而是最為樸素的哲學觀。
五千年過去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著,五千年後,中華民族文化必將大放異彩。
用科學解釋過的,不代表解釋完整,不能或暫時不能用科學解釋的,不代表將來不能。
中華民族智慧是不容任何生物小看的,且看《黃帝內經》。
5《不死醫神》作者:幽谷聽泉人
大陸和平百年,六族精靈向百族聖王漢帝獻上不死之酒。
聖、鬼兩族之帝垂涎不死之酒……
一場爭斗千年之後,一位山村少年手捧醫書葯典走向成神之路。
⑹ 寫中醫的小說
柳下揮的「天才醫生」倒是有不少針法,比如太乙神針,五龍針法等等,小說的思路也是根據學成太乙神針從第一針燒山火到最後一針太乙針為線索的,不知道是不是這本書?
同時,也強烈推薦這本書,也是網路小說中難得的一本優秀小說,故事嚴謹,情節細膩,不足之處也只是少了一些環境描寫罷了,有一些搞笑,有一些熱血,當然,也有一點小慾望,一貫筆鋒嬉笑的老柳,這本書卻令許多「近衛軍」笑過之後心懷惆悵,或許你會從中發現曾經不經意間丟掉的東西。
⑺ 如何評價小說《中醫許陽》
作者基礎挺扎實的,看的書很多,脈學走的也是正途,但給人感覺是僅僅入門,缺少自己真實的感悟。針灸這方面差很多。
因為裡面內容是真實和虛構的混雜在一起,起碼治療急危重症的基本都可以肯定是中醫名家的醫案,所以不好分辨作者的真實水平,但從這樣提倡中醫治療急危重症來看,估計作者臨床經驗較少,不在臨床一線懸著膽幾年是很容易抱著復興中醫的幻想。
簡介
像對孕婦用生半夏,初學的時候我是敢的,效果好不錯,現在慫了,也精明了,大劑量赭石一樣可以代替生半夏,沒必要冒險。
所以中醫界不堪是真實的,充滿希望就未必了。書里寫的治療思路和方法沒錯,可惜這年代沒什麼人敢去嘗試了。
⑻ 小說中醫的內容簡介
中醫之學不僅追求真,追求善,同時還追求美的完滿。中醫學的美是醫道中超越了真,超越了善的最高層次,是為醫之道的至境峰顛。你苦醉心於中醫學中,學會感到美的震撼,美的感染。
中醫的診療過程與其說是技術操作,毋寧說是藝術創作。中醫診療過程觀察周全,靈活善變。醫生思徹天地,心游八極,個人之學識經驗,性格靈感並參與其間。似是隨心所欲,而實則終不逾距,為醫理所涵。這為醫生獨特風格的充分展現,提供廣闊的畫面。歷代成熟的大醫家,多形成了的獨具風格,在診療過程中鮮明地展現:「扁鵲醫如秦鑒燭物,妍媸不隱,又如弈秋遇敵,著著可法,觀者不能察其神機;倉公醫如輪扁斫輪,得心應手,自不能以巧思語人;許叔微醫如顧愷寫神,神氣有餘,特不出形似之外,可摸而不可及;張公度醫專法仲景,如簡齋賦詩,並有少陵氣韻……」這是中華美學與中國醫學的融會貫通,是技術操作與藝術創作的璧合珠聯。
⑼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對中醫的看法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對中醫的看法是厭惡和痛恨的,
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魯迅的父親患水腫,長年無法康復,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神醫」的來看。開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葯,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
體現了當時舊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故弄玄虛,這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
⑽ 有沒有好看的中醫類小說
神醫聖手,懸壺濟世,這三本好看的中醫類小說,不容錯過!
1.《天才醫生》 作者: 柳下揮
簡介:本書是柳下揮大神2012年完本的都市小說,堪稱柳大神巔峰之作。本書講述了中醫世家的天才秦洛,為了退婚,孤身入京,一身絕學救世人,為中醫正名,發揚中醫的故事。本書故事跌宕起伏,從開篇「為了三十六個孩子的生命」開始,男主秦洛登場,一言斷生死,銀針救萬人。「燒火山」,「透心涼」……各種中醫救人手段,展現在讀者眼前,讓人大呼過癮。在國內,他一身所學毫無保留,傳道受業解惑;在國外,他力斗韓醫,祛瘟疫,為中醫揚名……除了讓人酣暢淋漓的救人治病,柳大神筆下的感情描寫也堪稱一絕,眾多女主,各有千秋……
2.《首席醫官》 作者: 銀河九天
簡介:本書講述了玄醫曾毅在機緣巧合之下,步入官場,進入半官半醫的「御醫」之列,展現發揚了中醫強大的魅力。本書既有中醫的博大精深,也有官場的爾虞我詐。主人公曾毅,藝高人膽大,一句話斷人生死,一帖葯起死回生……他救人,從來都兵行險著,一杯茶解決女王舊疾,一碗酸辣湯,使風寒無影無蹤……這些經典的案例,讓人拍案叫絕,佩服不已。除了救人,主人公曾毅為官處事,也讓人敬佩,從醫療衛生系統、招商局、開發區,到公安系統,從科長、縣長到市長,曾毅憑借一腔熱血,造福於民,實現了「大醫醫國」的理想。
3.《醫道官途》 作者: 石章魚
簡介:隋末第一聖手張一針穿越到醫學院學生張揚身上,開始了一段美妙的故事。主人公張揚,其貌不揚,憑借著一手銀針,救死扶傷,意外混入官場,從小小的計生辦主任開始,一手行醫救人,一手官場翻雲覆雨。本書對官場的描寫真實自然,人物形象立體飽滿,故事情節生動曲折,是本不錯的中醫流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