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網路小說書單
『壹』 推薦幾本有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網路小說
人間凶器
搜神記
仙楚
朱雀記
墮落血天使
重生之我是後翌
長生界
佛本是道
嘯傲封神之我是紂王
洪荒舊事
中國神話傳奇一一昆侖之歌
混沌神話
情迷洪荒
神話之七竅玲瓏心
敖縭傳
魔偵探洛基
『貳』 求推薦好看的有關中國神話的小說
有關神話的小說很多!從盤古開天 到龍漢初劫 在到巫妖大戰 到7聖封聖 在之後的 封神 西遊 都有描寫 推薦
鴻蒙心尊
鴻蒙之中有一物,名曰:鴻蒙夢幻心蓮。內涵無上心道,能實現無數人的夢想,成就無上尊位,同時也是鴻蒙破碎後唯一一件存在下來的寶物。
青蓮太初
「我乃天道之下的一線生機,重臨這個時代,玄門大道的道統,東皇太一他們的期盼。。。我都將一一重現輝煌。」一個有著現代人的靈魂,混沌時得道的先天神?,經過數萬年的沉睡,帶著仙島山門弟子和無數先天靈寶重現在現代的地球,他會做些什麼,會給這個時代、修真界、天界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這兩本推薦看下不喜歡的話 在問我
『叄』 中國古代神話小說有哪些
中國古代四大神怪小說:《封神演義》《鏡花緣》《聊齋志異》《濟公傳》
其他還有:
《山海經》》
《西遊記》
《搜神記》
《搜神後記》
《閱微草堂筆記》
《上古神話演義》
《淮南子》
《神仙傳》
《中國道教諸神》
《中國民間神話故事》
《造神史話》
《神宵雷法》
《歷代神仙通鑒》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上古神話演義》
《子不語》
《太平廣記》
《雲笈七籖》
《博物志》
《蒿庵閑話》
《神異經》
《軒轅本紀》
《歸藏•啟噬》
《嶺南異物志》
《訴異記》
《神農經》
『肆』 求推薦好看的有關中國神話的小說
英雄志,武俠小說,本人覺得最經典的一部小說,一定要看哦~~
紫川,差不多和英雄志一樣經典~~
極度推薦~~
誅仙,仙俠小說,雖然虎頭蛇尾,但一開始還是比較好看的,不要錯過了.
還有兩本舊一點的,也好看,不知你看過沒,是古龍的絕代雙嬌和金庸的天龍八部,,好好看哦~~
昆侖,已結局,也和英雄志一樣,好看得沒話說~~~
滄海,喜歡看昆侖的話再看吧,都是鳳哥寫的,都是一樣的風格.截教小徒
我為紂王之傲嘯封神
西遊記之我成了唐僧
重生成妖
重生混元道
重生西遊
白蛇新傳之我是許仙誅仙御劍蒼穹山海經》,《搜神記》,《中國古代神話》,《中國古代神話辭典》
《中國神話傳說》、《中國神話選》、《中國傳說故事》、《山海經校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異篇》、《巴蜀神話》
『伍』 推薦幾本有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的網路小說
《西漢竊龍》
天青色非酋創作的一部玄幻小說。背景是西漢時期,設定運用了一些中國的神話體系,但是有挺大區別的。
故事講的是主角王邙穿越到西漢時期,成為了一條小白蛇,與歷史上的少年王莽相識,後離別,主角王邙機緣巧合下化身一條小白蟒,現在正在猥瑣發育,為化龍做准備。
可以簡單概括一下就是開局一條蛇,化龍全靠莽。雖然有的劇情想一想有些套路,但是看起來還是比較爽的,設定也比較吸引人,值得一看。題主可以直接在有毒小說網直接搜索看到。
『陸』 關於中國神話故事的書有哪些
1、《搜神記》
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
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了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
2、山海經
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庄》、《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3、洞冥記
通過天堂地獄的鬼神生活,展示了清末民初在革命風潮中死不悔改的封建地主階級藉助鬼神迷信自我麻醉的惶恐心態。該書攻擊義和團、辛亥革命,意欲將進步人士、開明學者及軍械學家皆以鬼神法力打入地獄。
又鼓吹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欲等待真命紫微天子下世,以重造一個地主們所期望的中世紀聖賢國度。
4、中國神話
是由王新禧所編寫,2010年5月1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這本好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傳統神話里的故事和人物。暮靄昏沉的夜晚里,溫暖而迷濛的燈下,老人們徐徐道來的一個個充滿奇情幻想的精彩故事,勾勒出我們兒時最美麗的夢。穿越神話的天空,在雲之彼端,一個神話就是蓮花一朵,一個神話就是明珠一穎。
中華神話就如一本讀不完寫不盡、博大精深的書,令人一世痴迷,一生探究。
5、佛門故事 神異篇
收入了歷代僧人在傳播佛教的過程中,或為拯救危困,或為教導行善,或為闡揚佛法,或是救人治病,或是祈福興雨,或是預言世事,所留下的一百餘則神奇事跡,均是典籍中影響深遠的故事。全書分為五輯,每輯二十餘個故事。文字流暢,內容通俗。
70
『柒』 推薦幾部中國神話為背景的小說
大大喜歡中國神話?我也對這個很感興趣。一直在研究。
我看過最好的是不動的《河圖洛書》不過這個現在只到第二部《眾神涅盤》,還沒寫完~網上應該可以下到TXT的全本。如果找不到我這里有可以傳給你。
很佩服不動的腦子,明明是那麼久遠的神話,那麼模糊概念,卻在她手中變的那麼鮮活。神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象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迂迴曲折的故事緊緊的抓著讀者的心,時而被逗的捶書,時而被感動心中的陣陣酸楚,時而被吸引的目不轉睛,幾經周折之後大呼: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都市妖奇談》也是不錯的,不過那個裡面涉及神話的主要是那些妖怪,其實就是《山海經》里的那些。我發現現代背景的神話小說主要都是與這些妖精,山怪之類有關的,也許這樣比較好把握把,其實這個好像人物設定,只是借用了這些《山海經》里妖怪,山脈,花草什麼的特性,這個一些修真小說里也有,事實上真正的神話背景小說我看過的好像也只有《河圖洛書》了。
...
展開全文
大大喜歡中國神話?我也對這個很感興趣。一直在研究。
我看過最好的是不動的《河圖洛書》不過這個現在只到第二部《眾神涅盤》,還沒寫完~網上應該可以下到TXT的全本。如果找不到我這里有可以傳給你。
很佩服不動的腦子,明明是那麼久遠的神話,那麼模糊概念,卻在她手中變的那麼鮮活。神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象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迂迴曲折的故事緊緊的抓著讀者的心,時而被逗的捶書,時而被感動心中的陣陣酸楚,時而被吸引的目不轉睛,幾經周折之後大呼: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都市妖奇談》也是不錯的,不過那個裡面涉及神話的主要是那些妖怪,其實就是《山海經》里的那些。我發現現代背景的神話小說主要都是與這些妖精,山怪之類有關的,也許這樣比較好把握把,其實這個好像人物設定,只是借用了這些《山海經》里妖怪,山脈,花草什麼的特性,這個一些修真小說里也有,事實上真正的神話背景小說我看過的好像也只有《河圖洛書》了。
小說嘛~還是有點新意好,有一篇《上古神話演義》的,很系統,我忘了是誰寫的了,不過好像是個研究神話的學者,但這個當資料還可以,不太有意思。
我喜歡現代背景的東西,不過當然也有遠古的東西,不動的小說就是分古代篇和現代篇,她還有篇《筆誅》原來是作為河圖洛書的番外,不過事實上是單獨的故事,是寫倉頡和文字精靈的,呵呵,就是造字的那位!
收起
『捌』 中國神話類小說排行榜完本
真正的中國本土新神話小說——《神斧》,即將在2016年1月出版上市!!!
揭秘華夏萬年封存的歷史記憶,再現中土冰河神話的傳說場景。中國第一部以史前傳說天地混沌為題材的長篇神話歷險傳奇小說一部「神話現實主義」小說,講訴天地混沌時期,混沌人怎樣從一個末落氏族,經歷了歷險、戰爭、氏族聯盟、尋找神器,最後成為王族的小說,小說素材取源於古史記載、民間口述史詩《黑暗傳》,其中包含有史料記載中的原始野人,以及來自赤面血目之地的羅剎人,北冥之北的極地人,從中土到西土,從「江沽造水」傳說到「盤古殺霧神」……故事以民間漢族史詩《黑暗傳》中的史前人物「江沽、盤古」為主人翁,描寫從天地混沌時期的「混沌十六路」中的最後一支部落,遇到滅頂之災,被迫離開領地——中土地,歷經千辛萬苦,穿越峽谷、洞穴、魔鬼域、沙漠,找混沌族的母族。《神斧》是一部有一定歷史依據的現代神話小說,不沾仙、道、佛、俠的元素,帶著一種較嚴肅的態度去講訴上古神話傳說。
『玖』 誰能給我推薦一本涉及中國神話的小說
中國最早的神話小說是先秦時期的《山海經》。
《山海經》簡介
《山海經》奇書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山海經》[1]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於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後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馬倡議(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 劉宗迪(3)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後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瞭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琅滿目,那隻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像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餘不敢言之也」。
也正因為《山海經》的所謂荒誕不經,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裡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裡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裡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隻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餘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西漢劉向(歆)《上〈山海經〉表》(6)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後人大多從其說。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序》稱《山海經》相傳「作於禹益,述於周秦」。但後人研究認為,《山海經》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齊人、楚人之說。而劉宗迪(7)認為,盡管「古人關於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雖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來風」。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系事跡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詰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根據以上背景和原則,我們通過研究魯東南地區龍山時期(伯益為龍山文化後期東夷部落首領)考古資料和歷史地理文獻,考察魯東南地區沿海一帶人文風物山川地理形勢,發現《海外東經》描述的地域與《尚書》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分布極為一致,現報告如下:
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分別於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根據遺址分布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里地理環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境同現在差別較小。考古發現表明,這里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
堯王城類型也稱兩城類型。張學海(11)在《試論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國》一文中指出:「莒地龍山文化屬兩城類型。該類型的范圍大體在沂蒙山東南,尼山以東,以魯東南地區沂沭河流域為中心,北包魯東膠州、嶗山、青島市區等地,南含江蘇淮北東部地區,是龍山文化的主要地方類型之一。除莒地的四個龍山聚落群以外,尚有臨沂東部沂沭河中游群,臨沂西部、費縣東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流域群,沂南東部、臨沂北境、莒縣西南端沂河上游群,蒼山南半部、棗庄東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膠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東的膠州東北部、青島市區尚有少數遺址,不足10處,未作群體對待;南面的臨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蘇贛榆、東海、新沂也應有兩三個小群,總計達11個聚落群,僅山東境內就有遺址450處以上,佔山東境內龍山遺址總數的三分之一強」。
因此,龍山文化堯王城(兩城)類型的分布區域為南起江蘇灌雲縣,北到山東青島市的東部沿海一帶。而這一帶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區,比如堯王城遺址、兩城遺址、段家河遺址、東海峪遺址、另外還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遺址如凌陽河遺址和丹土遺址。因此日照地區是堯王城類型中的重點區域。
《尚書》中嵎夷的地望
據《尚書.堯典》,羲和浴日的湯谷(暘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孔安國注雲:「東夷之地稱嵎夷。」
而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於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於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於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12),日照地區應屬於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
嵎夷的北部邊界大約在青島市區一帶,附近的膠州市三里河曾經是古莒國的國都—介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山東地區四個地理單元中,華北平原與膠萊平原地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膠東丘陵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在龍山文化時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屬淮河和濟水兩個水系,兩個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膠東地區,由於膠萊平原古代為海洋、河湖、沼澤地帶,影響著膠東地區與山東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特點」。膠東地區的龍山文化為楊家圏類型。也就是說,龍山文化時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的膠萊平原阻斷了魯東南與膠東丘陵地區的聯系。堯王城類型為《禹貢》中的嵎夷,而楊家圏類型為《禹貢》中的萊夷,所以青島市區一帶成為堯王城類型的東北部邊界。
嵎夷的南部界限可達江蘇灌雲縣及其周邊地區。考古結果證明,魯東南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延伸到連雲港市的灌雲縣。《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13)在《東夷源流史》中認為郁州(江蘇連雲港附近雲台山,古稱郁州)大部分為郁夷(嵎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南部邊界在江蘇灌雲縣一帶。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結果的佐證。而這一疆域內的文化恰恰就是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范圍。
《海外東經》諸方國地望考證
(一)《海外東經》描寫的地理走向與魯東南沿海一帶的地理走向一致
《海外東經》:「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敘述了從東南方到東北方沿海一帶的方國。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由於《大荒東經》也是按東南到東北方向進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國(行政版圖)可理解為整個《大荒東經》描述的地域的總稱。
魯東南一帶龍山時期的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蘇灌雲縣北至青島市區一帶,是《尚書。禹貢》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東南至東北走向(圖2 夏代地圖),所以《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在東部沿海一帶方國的分布。
(二)在《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記載的方國中,有四個方國可找到比較清楚的史料佐證。
1、奢比屍國
《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郁州,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 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黃帝殺之於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系。
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谷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
《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 光緒《縣志》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值得擁有。
『拾』 神話小說的書名都有那些好聽的
我們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和想像力的,經過幾千年的繁衍生息,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龐雜的神話故事體系。要想全方位的了解中國神話體系,閱讀相關的書籍是一個捷徑。為了方便自己和他人,我整理了這個書單,不一定是最齊全的,但希望對想了解中國神話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一、《山海經》
作者:佚名
傳《山海經》乃戰國至漢初成書。在不到三萬一千字的篇幅里,記載了約四十個方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四百多神怪鬼獸,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話。後人研究校釋《山海經》者很多,著名的有晉人郭璞、清人畢沅、郝懿行、近人袁珂等。
二、《搜神記》
作者:東晉的史學家干寶
《搜神記》,是是古代民間傳說的總集,也是一部古代的神話故事集。《搜神記》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與民間傳說,是魏晉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對後世影響甚大。其中《干將莫邪》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殘忍,魯迅《故事新編》中的《鑄劍》即取材於此。還有《吳王小女》、《李寄斬蛇》等。它中間所收的傳說,有許多至今還流傳在民間。例如「蠶神的故事」,(卷十四)如「盤瓠的故事」,(卷十四)「如顓頊氏二子的故事」,(卷十六)如「細腰的故事」(卷十八)。它是古代民間傳說的總匯,而有一部分是後來民間傳說的根源。
三、《述異記》
作者:一是南朝齊祖沖之(429~500)撰,二是南朝梁任昉(460~508)
古代小說集,有兩本。所記多是鬼異之事。《隋書·經籍志》雜傳類著錄,共有10卷。現已失傳。魯迅的《古小說鉤沉》輯有佚文。
四、《神異經》
作者:東方朔(有爭議)
古代漢族神話志怪小說集。全書分東荒經、東南荒經、南荒經、西南荒經、西荒經、西北荒經、北荒經、東北荒經、中荒經等九章,顯然是模仿《山海經》的。「然略於山川道里而詳於異物」(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而且文字也不象《山海經》那樣古樸。書中保存了不少神話傳說,尤其是關於東王公、窮奇、昆侖天柱、扶桑山玉雞等的記載,更是珍貴的神話資料。
五、《太平廣記》
作者: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
《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書。因為它編成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所以定名為《太平廣記》。全書五百卷,目錄十卷,專收野史傳記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太平廣記》的分類,便於檢查,也很有研究的價值。書中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再加上道術、方士、異人、異僧、釋證和草木鳥獸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屬於志怪性質的故事。書中神仙的故事,共計七十卷,又排在全書的開頭,這是唐五代小說題材的重點所在。
六、《神仙傳》
作者:葛洪
《神仙傳》是東晉道教學者葛洪所著的一部古代中國志怪小說集,共十卷。書中收錄了中國古代傳說中的92位仙人的事跡,其中很多人物並不是道士但都均被葛洪「請入」傳中。神仙傳以想像豐富,記敘生動著稱。
七、《閱微草堂筆記》
作者: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是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主要搜輯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當時代前後的流傳的鄉野怪譚,或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
八、《三教搜神大全》
作者:不詳
《三教搜神大全》是敘述古代民間宗教和神仙事跡的著作。前後兩集,七卷。近人葉德輝據明刻繪圖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本(一說元板畫像《新編連相搜神廣記》的異名)翻刻,收入《麗叢書》,與《道藏》本《搜神記》略同,後者無圖,所收之神數量多於前者。卷首有葉德輝序,卷末有其跋。因搜集儒釋道三教聖賢及諸神,故此名篇。
九、《聊齋志異》
作者:清代蒲松齡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人人皆知,在此不需贅述。
十、《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它的內容就不需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