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御夜麟林笙歌
⑴ 江采蘋:冷宮深處解花語
江采蘋(公元710年-公元756年),號梅妃,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寵妃之一。在今莆田亦稱江東妃。帝王後妃八大才女之一。
江采蘋就像綻放在福建原野上的一樹梅花,楚楚動人,清麗出塵,風華絕代。
江采蘋的美,是福建莆田的一方山水所獨賦,更是秉承了家族遺世獨立之風。其父親江仲遜是個詩書滿腹的秀才,同時也是個懸壺濟世的醫生。
江采蘋是家中獨生女,自小聰慧靈秀,能詩能文,九歲就能背誦許多詩歌名篇,十五歲時即已寫得一手好文章,所寫的八篇賦文,更在地方上傳誦一時,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福建第一個女詩人。
開元十四年(726年),宦官高力士奉命到閩地選美,在見到江采蘋的一瞬間,驚為天人。被選中的江采蘋,當時年僅十六歲。
江采蘋姿態明秀,豐神楚楚,秀骨姍姍,令唐玄宗驚艷不已。於是在寵妃武惠妃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身故之後,江采蘋繼而得到專寵。因為幽嫻貞靜的江采蘋素愛梅花,玄宗皇帝下旨封她為梅妃。
玄宗在長安地方大內、大明、興慶三座宮中和東都地方大內、上陽兩座宮中,共有妃嬪宮女四萬人,梅妃江采蘋自被高力士選進宮來,這數萬女子就都被玄宗丟到了腦後。一時間,玄宗和梅妃甜蜜纏綿,宛似新婚夫婦。
為這愛梅的妃子,唐玄宗用心良苦,下詔令天下地方官員貢上梅株。眾地方官員聞得皇上詔書,急忙承辦。近至漢中深山,遠至洛陽、開封,連根帶泥將梅樹以車馬運至長安宮中,盡是老樹老樁,古貌枝虯。大唐芙蓉園里便出現一片梅園。林中有一處梅屋,專供梅妃賞花。
莫恨丹青廢畫工,不須求異只須同。玉容不及寒鴉色,故托緇塵異漢宮。
唐玄宗與梅妃恩恩愛愛,常流連於梅林之中,雙影徘徊。其間,梅妃曾作《絢窗》一詩,大抵詩意是夫妻恩愛,永到白頭。可惜已經失傳,《全唐詩》僅收錄了她寥寥的幾首詩。
大祭之期,李林甫進宮去面請聖上祭祀皇陵。一刻也不能離開梅妃的玄宗如今要出宮十多日,就想把梅妃也帶去。可祖宗定例,非皇後不能親與祭祀。
玄宗早就有心想把梅妃立為皇後,只是怕臣下不服。誰知梅妃已有了三個月身孕,不耐車馬之勞。玄宗滿心歡喜,就放梅妃在宮中靜養,滿心期待梅妃產下皇子來,就立她為皇後。
誰知只與玄宗離別了十多天,梅妃就害了相思病。玄宗見她雙鬢飄蓬,眉峰翠損,粉腮也消瘦了許多,不禁非常心疼,就終日陪伴著梅妃,在房中料理湯葯,寸步不離。可一連五六天的高燒,到底還是讓梅妃腹中的皇子小產了。
小產後的梅妃身體愈見虛弱,玄宗一面痛惜這個流產的皇子,一面傳御醫給梅妃服葯調理。梅妃這一病不要緊,她不能與皇帝尋歡作樂,把這位風流天子久曠起來,大事可就鬧出來了。
世事的無常讓所有信誓旦旦承諾永恆的故事,總是黯然收場,天長地久,只是一個華美而不堪一擊的字眼。
當年梅妃自製《驚鴻曲》,婉轉動人,且兼玄宗又賜玉笛一支,每在清風明月下一吹,玄宗就感覺飄飄欲仙。梅妃又作驚鴻舞,和著樂拍進退疾徐,如繁花滿眼錦綉無邊。
那時候的玄宗對她簡直愛得不能再愛了,說梅妃事事皆能,戲稱她為梅精。從此,後宮那些妒梅妃得寵的妃嬪,就把梅精當成了她的綽號。
後來因梅妃病弱之體不能供玄宗皇帝盡歡,使楊玉環得以乘虛入宮。天寶四年(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梅妃的地位急轉直下。
一個新歡,一個舊愛,梅妃有此絕世才華,楊玉環又秉天姿國色,在玄宗的心中,原是兩個都丟不下的,常把梅妃和楊貴妃召在一處,好言撫慰她二人仿效娥皇、女英,親若姐妹,和比骨肉。
可是兩人背地裡卻各避著路,不肯見一面兒。楊貴妃生性狷苛,很容易嫉妒吃醋。楊貴妃常常暗地指責江梅妃為「梅精」,江梅妃同樣也常常暗地稱楊貴妃為「肥婢」,後來因楊貴妃嫉妒而失寵。
江采蘋生性柔和清高,而楊玉環卻心機靈利,乘著玄宗皇帝沉醉在纏綿的溫柔鄉中,楊玉環在枕上說盡了梅妃的壞話。於是漸漸地梅妃那裡就皇恩冷淡下來,再後來,玄宗竟聽從了楊妃的話,把梅妃遷入上陽東宮,從此一入長門,永無雨露恩及。
也許玄宗猶豫過,至少在他下旨之前,想起她清雅絕倫的笑靨,有過一絲不忍,但這並不妨礙他親手擬下冰冷的旨文: 因梅妃不守婦道,撥弄是非,擾亂後宮秩序。今令梅妃搬入上陽東宮思過,不得隨意出入。
漢代長門宮陳阿嬌千金買司馬相如一賦,江采蘋受此啟發也付諸行動,極富才華的她親自寫了一首《樓東賦》。可唐玄宗看來這篇賦後,雖然也略微有所觸動,但也只是派人悄悄賞了梅妃一斛珍珠,梅妃見了,傷透了心,寫了一篇《謝賜珍珠》,並將詩與珍珠一起送還給唐玄宗,其清高與矜持格外光芒奪目。
寂寞冷清的上陽東宮,只有梅妃一人守著,恨壓眉峰,愁損桃面,昔日橫波目,今做流淚泉。展紅箋不由得寸心如剜,想當初陪歡宴何等纏綿。論深情似不應藕絲輕斷,難道說未秋風團扇先捐。但到今年幾回翠華不見,待何日訴相思淚落君前。
公元755年,安祿山謀反,接著上演的就是玄宗攜楊貴妃倉皇西逃。
月移梅影,萬籟無聲,這時的翠華東閣上獨倚著一個梅妃。可憐她遠隔繁華喧囂地,如今大禍臨頭,六宮妃嬪走得一個也不留,梅妃卻還蒙在鼓裡。
忽聽得遠遠地起了一片喧擾,接著火光燭天,起自南內。梅妃不禁一聲長嘆:「這群妖姬徹夜笙歌,只圖自身的寵愛,也不知體貼憐惜萬歲爺的精神。」
本來唐宮中常常深夜歌舞,又在御苑夜遊,高燒庭燎,照徹霄漢,梅妃在冷宮東閣上,是常常能望見的。有時一歌,曲音纏繞,傳到枕上,由不得梅妃落下幾許傷心淚,濕透綉枕。如今合宮妃嬪連夜逃出京去,這樣大的一陣紛擾,梅妃聽了,還誤認作是深宮歌舞。
直到次日清晨,服侍梅妃的一個老宮女慌慌張張地奔上閣來,把安祿山造反、萬歲爺已於昨夜率領六宮妃嬪遷幸西蜀的事說了一遍,梅妃才知情。
如今這一小股強人,遭遇了千嬌百媚的梅妃,如何能輕易干休。可憐暈過去的梅妃一醒來,恰見自己被賊人扛在肩頭走著,素性清高又倔強的梅妃狠命地啼哭著掙扎著,無濟於事地反抗著那伙賊人一路上對她的捏弄、調笑和戲謔。
看看到了華清池邊,那伙賊人擎刀威逼著梅妃,要她脫去衣裙,下池洗浴去。梅妃如何肯依,賊漢們見梅妃哭罵著,抵死不肯脫衣,不由得惱怒起來,上去就要動手強剝梅妃的衣服。嚇得梅妃慘聲呼號,說:「且饒我一命,待妾身自己脫衣。」
賊人們信以為真,就放了手。梅妃趁勢一轉身,倉皇逃進錦屏去,就把門環兒反扣住,賊人在外面射門打得急切,卻一時進不來,梅妃見前面一座院落,恰種著數十株梅樹,悲傷萬分的心中不禁暗暗嘆息一聲:
「這便是我的歸命之所!」前塵往事不可追,一寸相思一層灰。來世化作采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
而門這時正被打得震天響,梅妃急忙解下白羅帶,到一株梅樹下就往上掛,可她還沒來得及把頭吊進去,只聽山崩似的一聲響,那一帶錦屏的門已被賊人打倒,梅妃才要轉身逃,腿卻已經軟了,一跤倒在蒼苔上。
賊人趕上前來,手起刀落,可憐梅妃肋下立時就被深深地重重地砍了一刀,一聲慘號,兩眼上翻,梅妃的魂兒,就歸離恨天去了。
梅妃死時,享年四十六歲。一代麗人才女將梅品的清雅脫俗、孤傲高潔融入了靈魂,到頭來遭遇卻是如此不幸。
⑵ 含四的古詩詞
《秋夕書事寄友人》李中
信斷關河遠,相思秋夜深。砌蛩聲咽咽,檐月影沈沈。未遂青雲志,那堪素發侵。吟餘成不寐,徹曙四鄰砧。
《黃家洞》李賀
雀步蹙沙聲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鏃。黑幡三點銅鼓鳴,高作猿啼搖箭箙。彩巾纏踍幅半斜,溪頭簇隊映葛花。山潭晚霧吟白鼉,竹蛇飛蠹射金沙。閑驅竹馬緩歸家,官軍自殺容州槎。
《宴陳十六樓》李頎
西樓對金谷,此地古人心。白日落庭內,黃花生澗陰。四鄰見疏木,萬井度寒砧。石上題詩處,千年留至今。
《海邊遠望》施肩吾
扶桑枝邊紅皎皎,天雞一聲四溟曉。偶看仙女上青天,鸞鶴無多采雲少。
《除夜言懷,兼贈張常侍》白居易
三百六旬今夜盡,六十四年明日催。不用嘆身隨日老,亦須知壽逐年來。加添雪興憑氈帳,消殺春愁付酒杯。唯恨詩成君去後,紅箋紙卷為誰開。
《贈歌人》武元衡
林鶯一哢四時春,蟬翼羅衣白玉人。曾逐使君歌舞地,清聲長嘯翠眉顰。
⑶ 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
春眠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送郭司倉 王昌齡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洛陽道 儲光羲大道直如發 春來佳氣多 五陵貴公子 雙雙嗚玉珂獨坐敬亭山 李 白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登鸛鶴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觀永樂公主入番 孫 逖邊地鶯花少 年來未覺新 美人天上落 龍塞始應春伊州歌 蓋嘉運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左掖梨花 丘 為冷艷全欺雪 余香乍入衣 春風且莫定 吹向玉階飛思君恩 令狐楚小苑鶯歌歇 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 翠輦不曾過題袁氏別業 賀知章主人不相識 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 囊中自有錢夜送趙縱 楊 炯趙氏連城璧 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 明月滿前川竹里館 王 維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送朱大入秦 王 維避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 平生一片心*《孟浩然集》與《全唐詩》作孟浩然長干行 崔 顥君家在何處 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詠史 高 適尚有綈袍贈 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猶作布衣看罷相作 李適之避賢初罷相 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 今朝幾個來逢俠者 錢 起燕趙悲歌士 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 前路日將斜江行望匡廬 前 人咫尺愁風雨 匡廬不可登 只疑雲霧窟 猶有六朝僧答李瀚 韋應物林中觀易罷 溪上對鷗閑 楚俗饒詞客 何人最往還秋風引 劉禹錫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秋日 耿 湋 返照入閭巷 憂來誰共語 古道少人行 秋風動禾黍秋日湖上 薛 瑩落日五湖游 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 誰與問東流宮中題 文宗皇帝輦路生秋草 上林花滿枝 憑高何限意 無復侍臣知汾上驚秋 蘇 (廷+頁)北風吹白雲 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 秋聲不可聞尋隱者不遇 賈 島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蜀道後期 張 說客心爭日月 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 先至洛陽城靜夜思 李 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秋浦歌 李 白白發三千丈 離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贈喬侍郎 陳子昂漢廷榮巧宦 雲閣薄邊功 可憐驄馬使 白首為誰雄答五陵太守 王昌齡仗劍行千里 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 不負信陵恩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 參強欲登高去 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 應傍戰場開婕妤怨 皇甫冉花枝出建章 鳳管發昭陽 借問承恩者 雙蛾幾許長題竹林寺 朱 放歲月人間促 煙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 更得幾回過三閭廟 戴叔倫沅湘流不盡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 蕭蕭楓樹林易水送別 駱賓王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別盧秦卿 司空曙知有前期在 難分此夜中 無將故人酒 不及石尤風答人 太上隱者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 寒盡不知年千家詩卷二 信州謝疊山精選五 律幸蜀回至劍門 玄宗皇帝劍閣橫雲峻 鑾輿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 丹嶂五丁開灌木縈旗轉 仙雲拂馬來 乘時方在德 嗟爾勒銘才和晉陵陸承相 杜審言獨有宦遊人 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 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 歸思欲沾巾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杜審言北斗掛城邊 南山倚殿前 雲標金闕回 樹杪玉堂懸半嶺通佳氣 中峰繞瑞煙 小臣持獻壽 長此戴堯天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銀燭吐清煙 金尊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 別路繞山川明月懸高樹 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一本作隱高樹長甯公主東庄侍宴 李 嶠別業臨青甸 鳴鑾降紫霄 長筵鵷鷺集 仙管鳳凰調樹接南山近 煙含北渚遙 承恩咸已醉 戀賞未還鑣恩賜麗正殿書院賜宴應製得林字張 說東壁圖書府 西園翰墨林 誦詩聞國政 講易見天心位竊和羹重 恩叨醉酒深 載歌春興曲 情竭為知音送友人 李 白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篷萬里征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斑馬鳴送友人入蜀 李 白見說蠶叢路 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 雲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 春流繞蜀城 升沈應已定 不必問君平次北固山下 王 灣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蘇氏別業 祖 詠別業居幽處 到來生隱心 南山當戶牖 澧水映園林竹覆經冬雪 庭昏未夕陰 寥寥人境外 閑坐聽春禽春宿左省 杜 甫花隱掖垣暮 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 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 因風想玉坷 明朝有封事 數問夜如何題玄武禪師屋壁 杜 甫何年顧虎頭 滿壁畫滄州 赤日石林氣 青天江海流錫飛常近鶴 杯渡不驚鷗 似得廬山路 真隨惠遠游終南山 王 維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何處宿 隔水問樵夫登總持閣 岑 參高閣逼諸天 登臨近日邊 晴開萬井樹 愁看五陵煙檻外低秦嶺 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凈理 常願奉金仙寄左省杜拾遺 岑 參聯步趨丹陛 分曹限紫薇 曉隨天仗入 暮惹御香歸白發悲花落 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 自覺諫書稀登兗州城樓 杜 甫東郡趨庭日 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岱 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 荒城魯殿余 從來多古意 臨眺獨躊躇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送崔融 杜審言君王行出將 書記遠從征 祖帳連河闕 軍麾動洛城旌旗朝朔氣 笳吹夜邊聲 坐覺煙塵少 秋風古北平扈從登封途中作 宋之問帳殿郁崔嵬 仙游實壯哉 曉雲連幕卷 夜火雜星回谷暗千旗出 山鳴萬乘來 扈從良可賦 終乏掞天才題義公禪房 孟浩然義公習禪寂 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 階前眾壑深夕陽連雨足 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 方知不染心醉後贈張旭 高 適世上漫相識 此翁殊不然 興來書自聖 醉後語尤顛白發老閑事 青雲在目前 床頭一壺酒 能更幾回眠玉台觀 高 適浩劫因王造 平台訪古游 彩雲蕭史駐 文字魯恭留宮闕通群帝 乾坤到十洲 人傳有笙鶴 時過北山頭觀李固言 杜 甫方丈渾連水 天台總映雲 人間長見畫 老去限空聞范蠡舟偏小 王喬鶴不群 此生隨萬物 何處出塵氛旅夜書懷 杜 甫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星隨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 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登岳陽樓 杜 甫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月浮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江南旅情 祖 詠楚山不可極 歸路但蕭條 海色晴看雨 江聲夜聽潮劍留南斗近 書寄北風遙 為報空潭橘 無媒寄洛橋宿龍興寺 綦毋潛香剎夜忘歸 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 珠系比丘衣白日傳心凈 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 處處鳥銜飛破山寺後禪院 常 建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惟聞鍾磬音題松汀驛 張 佑山色遠含空 蒼茫澤國東 海明先見日 江白迥聞風鳥道高原去 人煙小徑通 那知舊遺逸 不在五湖中聖果寺 釋處默路自中峰上 盤回出薜蘿 到江吳地盡 隔岸越山多古木叢青藹 遙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 鍾磬雜笙歌野望 王 績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惟落暉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採薇送別崔著作東征 陳子昂金天方肅殺 白露始專征 王師非樂戰 之子送佳兵海氣侵南部 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 歸邀麟閣名攜妓納涼晚際遇雨 杜 甫落日放船好 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 荷凈納涼時公子調冰水 佳人雪藕絲 片雲頭上黑 應是雨催詩其二 杜 甫雨來沾席上 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濕 燕姬翠黛愁纜侵堤柳系 幔卷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 陂塘五月秋宿雲門寺閣 孫 逖香閣東山下 煙花象外幽 懸燈千嶂夕 卷幔五湖秋畫壁余鴻雁 紗窗宿鬥牛 更疑天路近 夢與白雲游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李 白江城如畫里 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臨洞庭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過香積寺 王 維不知香積寺 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鍾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送鄭侍御謫閩中 高 適謫去君無恨 閩中我舊過 大都秋雁少 只是夜猿多東路雲山合 南天瘴癘和 自當逢雨露 行矣順風波秦州雜詩 杜 甫鳳林戈未息 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峰峻 懸軍幕井乾風連西極動 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 何時議築壇禹廟 杜 甫禹廟空山裡 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 古屋畫龍蛇雲氣生虛壁 江深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 疏鑿控三巴望秦川 李 頎秦川朝望迥 日出正東峰 遠近山河凈 逶迤城闕重秋聲萬戶竹 寒色五陵松 有客歸歟嘆 凄其霜露濃同王徵君洞庭有懷 張 謂八月洞庭秋 瀟湘水北流 還家萬里夢 為客五更愁不用開書帙 偏宜上酒樓 故人京洛滿 何日復同游渡揚子江 丁仙芝桂楫中流望 空波兩岸明 林開揚子驛 山出潤州城海盡邊陰靜 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 淅瀝度秋聲幽州夜歌 張 說涼風吹夜雨 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 能忘遲暮心軍中宜劍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 誰知恩遇深千家詩卷三 信州謝疊山精選七 絕春日偶成 程 顥雲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春日 朱 熹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宵 蘇 軾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 鞦韆院落夜沈沈城東早春 楊巨源詩家清景在新春 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 出門俱是看花人春夜 王安石金爐香盡漏聲殘 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欄桿初春小雨 韓 愈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元日 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上元侍宴 蘇 軾淡月疏星繞建章 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 一朵紅雲捧玉皇立春偶成 張 栻律回歲晚冰霜少 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 東風吹水綠參差打球圖 晁無咎閶闔千門萬戶開 三郎沈醉打球回 九齡已老韓休死 無復明朝諫疏來*《宋詩紀事》為晁說之作宮詞 林 洪金殿當頭紫閣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 五色雲車駕六龍其二 林 洪殿上袞衣明日月 硯中旗影動龍蛇 縱橫禮樂三千字 獨對丹墀日未斜詠華清宮 王 建行盡江南數十程 曉風殘月入華清 朝元閣上西風急 都入長楊作雨聲清平調詞 李 白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題邸間壁 鄭 谷酴醿香夢怯春寒 翠掩重門燕子閑 敲斷玉釵紅燭冷 計程應說到常山絕句 杜 甫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海棠 蘇 軾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清明 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清明 杜 牧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社日 張 演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對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寒食 韓 (雄右換羽)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江南春 杜 牧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上高侍郎 高 蟾天上碧桃和露種 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東風怨未開絕句 僧志安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宋詩紀事》作僧志南遊小園不值 葉 適應嫌屐齒印蒼苔 十扣柴扉九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宋詩紀事》作葉紹翁客中行 李 白蘭陵美酒鬱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題屏 劉季孫呢喃燕子語梁間 底事來驚夢里閑 說與旁人渾不解 杖藜攜酒看芝山漫興 杜 甫腸斷春江欲盡頭 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舞 輕薄桃花逐水流慶全庵桃花 謝枋得尋得桃源好避秦 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 怕有漁郎來問津玄都觀桃花 劉禹錫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後栽再游玄都觀 劉禹錫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滁州西澗 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花影 蘇 軾重重疊疊上瑤台 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 卻教明月送將來北山 王安石北山輸綠漲橫陂 直塹回塘灧灧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 緩尋芳草得歸遲湖上 徐元傑花開紅樹亂鶯啼 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 夕陽簫鼓幾船歸漫興 杜 甫糝徑楊花鋪白氈 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稚子無人見 沙上鳧雛傍母眠春晴 王 駕雨前初見花間蕊 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春暮 曹 豳門外無人問落花 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 青草池塘獨聽蛙落花 朱淑貞連理枝頭花正開 妒花風雨便相催 願教青帝常為主 莫遣紛紛點翠苔春暮游小園 王 淇一從梅粉褪殘妝 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蘼花事了 絲絲天棘出莓牆鶯梭 劉克庄擲柳遷喬太有情 交交時作弄機聲 洛陽三月花如錦 多少工夫織得成暮春即事 葉 李雙雙瓦雀行書案 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 不知春去幾多時*《宋詩紀事》作葉采作登山 李 涉終日昏昏醉夢間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又得浮生半日閑蠶婦吟 謝枋得子規啼徹四更時 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歸晚春 韓 愈草木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傷春 楊 簡准擬今春樂事濃 依然枉卻一東風 年年不帶看花眼 不是愁中即病中送春 王逢原三月殘花落更開 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三月晦日送春 賈 島三月正當三十日 風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 未到曉鍾猶是春客中初夏 司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 惟有葵花向日傾有約 司馬光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一作趙師秀作初夏睡起 楊 簡梅子流酸濺齒牙 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 閑看兒童捉柳花*一作楊萬里作三衢道中 曾 紆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一作曾幾作即景 朱淑貞竹搖清影罩幽窗 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 困人天氣日初長夏日 戴復古乳鴨池塘水淺深 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 摘盡枇杷一樹金晚樓閑坐 王安石四顧山光接水光 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 並作南來一味涼*一作黃庭堅作山居夏日 高 駢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田家 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村莊即事 范成大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題榴花 朱 熹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 顛倒蒼苔落絳英*《全唐詩》與《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皆作韓愈作村晚 雷 震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茅檐 王安石茅檐常掃凈無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烏衣巷 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送使安西 王 維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題北榭碑 李 白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題淮南寺 程 顥南去北來休便休 白蘋吹盡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 一任晚山相對愁秋月 程 顥清溪流過碧山頭 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 白雲紅葉雨悠悠七夕 楊 朴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幾多立秋 劉武子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葉月明中七夕 杜 牧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 卧看牽牛織女星中秋 杜 牧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江樓有感 趙 嘏獨上江樓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 風景依稀似去年西湖 林 洪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宋詩紀事》作林升作西湖 蘇 軾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一說楊萬里作湖上初雨 蘇 軾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入直 周必大綠槐夾道集昏鴉 敕使傳宣坐賜茶 歸到玉堂清不寐 月鉤初上紫薇花水亭 蔡 確紙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拋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 數聲漁笛在滄浪禁鎖 洪 遵禁門深鎖寂無嘩 濃墨淋漓兩相麻 唱徹五更天未曉 一墀月浸紫薇花*《宋詩紀事》作洪咨夔作竹樓 李嘉佑傲吏身閑笑五侯 西江取竹起高樓 南風不用蒲葵扇 紗帽閑眠對水鷗直中書省 白居易絲綸閣下文章靜 鍾鼓樓中刻漏長 獨坐黃昏誰是伴 紫薇花對紫薇郎觀書有感 朱 熹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泛舟 朱 熹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冷泉亭 林 洪一泓清可沁詩脾 冷暖年來只自知 流出西湖載歌舞 回頭不似在山時*《宋詩紀事》作林稹作冬景 蘇 軾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楓橋夜泊 張 繼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寒夜 杜小山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霜夜 李商隱初聞征雁已無蟬 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嬋娟梅 王 淇不受塵埃半點侵 竹籬茅舍自甘心 只因誤識林和靖 惹得詩人說到今早春 白玉蟾南枝才放兩三花 雪裡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煙濃著月 深深籠水淺籠沙雪梅 盧梅坡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又 盧梅坡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井作十分春答鍾弱翁 牧 童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卧月明秦淮夜泊 杜 牧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歸雁 錢 起瀟湘何事等閑回 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 不勝清怨卻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