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對網路小說的影響
Ⅰ 《山海經》:一部讓史學家、文學家、醫學家、民俗學家驚嘆的奇書,有何奇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最具有獨特風格的一本「奇書」,就是從上古時期開始流傳至今的《山海經》了。這本書的具體作者不詳,成書的目的不詳,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也無從考證。
不過《山海經》的影響很大,魯迅先生認為這本書是「、方士之書」,那麼《山海經》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山海經》的成書由來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最重要的古籍之一,最早的版本是近代郭璞的《山海經傳》,流傳至今的版本有18卷,其中14卷是戰國時期的作品,4卷是西漢初年的作品。現在的學者大多數認為此書的成書作者不止一人,但也有說,這是從上古炎黃二帝時期,大禹和伯益共同著成的,但這種說法並沒有歷史證據可以作為考證。
那麼,《山海經》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後世是沒辦法來從客觀角度上進行評判的,它其中包含著中國上古時期的人類智慧,是先人留給世人的文化瑰寶。所以要評價這本書,就不能單純地選擇某一個角度來看。
不管是在地理、歷史、文化方面,這些眾所周知的影響之外,《山海經》短短的三萬字中,還包括了許多讓歷史學家、文學家、醫學家、民俗學家等等各個方面的學者都為之折腰的經典。曾經有學者甚至說過:如果能夠將《山海經》中所有的記載找到存在的證據,那麼就會影響全世界的歷史文化研究和發展。
Ⅱ 《山海經》的出版對後代有什麼影響呢
山海經可以說無不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小時候經常在電視裡面看精衛填海,誇父逐日等等神話小說,這些在山海經裡面都有記載,可以說山海經不僅影響著我們每個人同時也給後人在文學歷史上創造除了很高的價值所在,山海經不僅有神話傳說,也有動漫影視,游戲作品以及文學創作等優秀作品,我們應該能夠明白和意識到山海經的作用,對於後代的影響是多麼重大,特別是對於當代文學依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那麼山海經都影響著那一方面呢,首先,山海經對文學作品創作的影響,其次,山海經對游戲作品文學的影響,最後山海經對神話傳說的文學作品影響。
第三,山海經對神話傳說中文學作品的影響,山海經對神話傳說我們都看過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或者是神話傳說電視劇,在誇父逐日中了解到原來我們的太陽不是只有一個的,在精衛填海中我們了解到大海可以填滿的,等等這一系列的神話是不是在我們的腦海,影響著我們對神話的認知。
Ⅲ 山海經是什麼書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由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全書記載的內容涵蓋了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領域,堪比網路全書。
山海經是什麼書
《山海經》主要是由《山經》與《海經》兩部分組成,並又分為了四大部分,分別是《五藏山經》、《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
《山海經》中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對後世文學影響非常巨大。
在最近幾年流行熱播的各種電視劇、電影中,還有以東方歷史做背景的網路小說,凡是與玄幻、神話沾邊,在行文間都可以找出《山海經》的痕跡。
Ⅳ 山海經對聊齋志異的影響
間接影響是對中國「志怪小說」的影響。中國古代神話小說中,或多或少都與《山海經》有所關系。這些小說並不是直接改編《山海經》,它們都源自中國的神話傳說,而《山海經》的特質在於對中國神話傳說進行了系統化的記載,才使得神話故事有著傳承下來的可能。《山海經》中包含著豐富的神話思維,對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傳統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些神話傳說中所囊括的豐富的直觀想像力和巨大的想像空間常常成為文學的創作素材。因此便有了《西遊記》、《封神演義》等著名的古典神話小說。而中國古典名著中的神話元素催生了大批根據那些神話、志怪故事改編的魔幻之作,包括著名IP「西遊題材」,以及徐克的《新蜀山劍俠傳》。這就是《山海經》對中國魔幻電影的間接影響,並不是直接地「就地取材」,而是其中豐富的神話素材為中國神話小說和魔幻電影提供了一個創作的平台。直接影響則是《山海經》之後的各種奇幻類著作中,對玄幻異獸的「拿來主義」了。中國神話故事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形形色色的妖物,比起富有浪漫主義特色如《白蛇傳》、《牛郎織女》等神話故事,那些盛行於明朝的志怪文學中,更是直接從《山海經》中尋找靈感。就拿耳熟能詳的《西遊記》來說,其中粉墨登場的妖怪們就有不少風流人士直接從《山海經》中串門而來。比如太上老君的板角青牛,來源於《山海經·海內南經》中的異獸「兕」,形容為「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甚至著名九頭蟲,更是照搬《山海經》中九頭怪蛇「九嬰」。同理《封神演義》中的九尾狐,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等,都是《山海經》神話的一脈相承。而這些志怪小說被改編為影視劇後,也讓玄幻異獸得到最直接的展現。Ⅳ 《山海經》看似荒誕不經,它對我們現在的影響有多大
《山海經》對我們的影響首先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可以說對孩子們的啟蒙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眾所周知,《山海經》中記載著許多的遠古神話故事,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在《山海經》中就有類似內容。所以說,我們小時候聽的很多故事的雛形都來自於《山海經》,這些奇異的故事豐富了我們的童年。
雖然很多人都在懷疑《山海經》的真實性,但不得不說,《山海經》作為文學作品,在寫作上還是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想像和修辭手法的運用,直至今天,也讓人嘆為觀止。大學時候,老師經常提起《山海經》,每次都會提到它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即使《山海經》的內容荒誕不經,但並不妨礙它成為經典,因為它的價值不止在這些內容上。
Ⅵ 《山海經》對古典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山海經》是先秦重要古籍,它的作者無從考證,但後世普遍認為並非一人著作而成。因為這本書是三皇五帝時期具有濃郁的神話傳說色彩的一本奇書,所包含的內容無奇不有,涉及多個領域。毫不誇張的說,《山海經》對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有著重要的貢獻,它的出現讓中國古典文化更加絢爛。
一、影響了傳統神話小說
《山海經》中有大量的精怪陸離的神話故事,譬如我們熟知的誇父追日、精衛填海、後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等,都出自其中。《山海經》記載的神話故事不僅為後世留下了先秦時期上古神話珍貴的文字資料,其中蘊含的原始文化信息更是為後來的神話小說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後世人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工與創作,才逐步演變成全面、系統的古典神話小說。
《山海經》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文化瑰寶,其集多種類於一體,包羅萬象,反復閱讀都不會覺得乏味。
Ⅶ 《山海經》中的神話是如何影響後世的
首先《山海經》開啟了先民思維方式的轉變,對後世的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山海經》不僅記載了大量的山川、水路、國家等地理信息,還記載了古人的創造、發明和實踐活動,特殊的自然現象和宗教祭祀活動等。,具有非凡的文學價值。其內容的廣度和覆蓋面讓後代感到驚訝。
《山海經》塑造的人、獸、奇獸等形象和“怪誕變形”的敘事方法由此出發,經過晉唐志怪小說向明清小說的過渡,特別是《西遊記》和《聊齋志異》,將怪誕敘事發展到了極致。《山海經》無疑進一步證明了這種巫術世界觀的客觀存在。比如《山海經》里,大柱子是昆侖山,分上中下三層。人到中層可以不死,到上層可以成神。簡直就是簡單的平行世界理論,原始的多維空間理論。
Ⅷ 《山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前幾天有粉絲在後台問我,《山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這么說吧!
《山海經》是古代口傳文學的成文紀錄,保留中國古神話最多的一部書,影響後世文學非常巨大。
《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地位相當於玄學里的《易經》,醫書里的《黃帝內經》,能看懂的人不多,但並不影響大家對它們的崇拜。這種感覺有點像你逛知乎,很多回答你都看不懂,可你依然覺得寫這回答的人牛逼出了天際。
《山海經》全書特別短,一共三萬四千多字,卻涵蓋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領域。全書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座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諸多訊息。
僅在文學方面,中國五千米的文化幾乎都受《山海經》影響。近幾年流行、熱播的各種電視劇、電影,熱度非常高以東方歷史做背景的網路小說,只要與玄幻、神話沾邊,在行文間都可以找出《山海經》的痕跡。
可以說,文學之於神話的關系,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系。傳說中,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岳,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發化為草木。在傳說中,盤古死了,而他的身體發膚化為世間萬物,日月江海、草木蟲魚……都有盤古的影子。
中國神話發展到今天,絕大部分都散失了,或者融入文學變為其他形式,遺留下來的殘篇根本沒法像古希臘、印度、歐洲神話一樣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大自然對我們不夠優厚,所以自打文化發源開始我們就是一個務實的民族,把絕大多數精力都放在農耕上面,沒有精力把那些傳說神話收集整理成鴻篇大作。
2、中國歷代都以儒家為尊,儒家也是一個實干門派,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整那些虛的,因而神話在尊儒的統治階級管理下又進一步佚失。
3、秦始皇為了實現思想統治的目的下令焚書坑儒,很多先秦以前的書籍都在這次事件中被焚毀,造成神話傳說以及很多有價值的書和思想進一步流失。
4、神鬼不分,歷史傳說里神、鬼雖然看起來區別很大,實際仔細一考究,就會發現中國神話里其實是神人鬼不分的,人和鬼通過修煉可以轉換為神,三者之間可以轉換。再比如城隍屬於鬼一類分支,卻和神級人物一樣收到人們的供奉。新的神不斷從人鬼中轉換出來頂替掉舊的信仰,而新的傳說有因為太新,無法發出璀璨的光芒,很快就消失了。就這樣舊的傳說沒有保存下來,新的傳說又沒能放出光彩,造成神話進一步佚失。
5、神話傳說歷史化,這也是特別重要的一點。神話最開始衍生,是從普通勞動人民生活艱苦,渴望神一樣的人來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然而發展到了後期,統治階級為了壓迫和統治勞動人民,他們進行了非常無恥的精神壓迫,把一個個天神占為己有,成為自己的祖宗。
而儒家這些實干派,進一步把這些祖宗都寫進歷史,把神話人物成人化。比如一開始傳說里皇帝是有四張臉的,卻被孔子曲解為皇帝派了四個人去鎮守四方;再比如夔,在山海經里他是一隻只有一條腿的怪獸,到了《書.堯典》里卻變成了舜的樂官。
夔一足這個梗也被孔子曲解為夔這樣的人,只要一個就夠了!
正因為這樣,造成後來很多神話傳說到後來只能走曲線救國的路線,融入其他題材以求生存。而與之結合的最好,最成功的就是文學了。
神話融入文學後,雖然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卻在文學藝術性的沖擊力下大放異彩。
如先秦文學兩大代表:《詩經》與《楚辭》,都有古神話的痕跡,尤其是《楚辭》,保存了大量的古神話。《老子》、《莊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
《左傳》、《史記》、《尚書》,則是吸取神話而加以歷史化。例:誇父的神話故事見載於《山海經》,而《淮南子》與《列子》書中也都有記載,皆據《山海經》而寫就的。其後的《神異經》里那位在東南大荒的巨人樸父,由誇父、博父、樸父的音義來看,此樸父疑亦誇父演化而成的巨人。
又據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所說:《列子·湯問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誇父逐日神話演變而成,據「帝命氏二子負山」來看,誇娥極有可能是誇父演化來的。<中山經>姑媱之山的瑤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為《莊子》里藐姑射山的綽約神女寓言。其後再化為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朝雲。再化而為杜光庭《仙錄書》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瑤姬,再化而為曹雪芹《紅樓夢》里的絳珠仙草林黛玉。
《山海經》中北海海神變為風神的禺強即是《莊子》寓言的鯤鵬之變的根源。《莊子·應帝篇》「倏忽為渾沌鑿七竅」則是來自<北山經>渾沌無面目的天山神靈。莊周夢蝴蝶的寓言則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靈感。屈原<天問>、<招魂>、<九歌>、<離騷>與《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多所雷同。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是句句源自於《山海經》。浪漫詩人李白具遊仙思想的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梁甫吟>、<北風行>,甚至<清平調>……皆源於《山海經》神話。
李賀詩對《山海經》神話亦多所運用。李商隱更是大量運用《山海經》神話象徵、隱喻的個中翹楚。
魏晉以來的小說:王寶的《搜神記》所志之怪,幾乎是《山海經》神話的脫胎。唐傳奇如《柳毅傳》脫胎於《山海經》陵魚(人魚)的演化。宋名詩人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的祀歌:「騎龍白雲鄉、織錦裳的天孫、謳吟下招的巫陽」,都是直接源於<海內西經>的。
元劇《竇娥冤》、明小說《封神演義》、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都能在其中找到《山海經》的痕跡。
明清四大小說之一的《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神、獸雜揉的形性可以看出是由《山海經》所記載的一些人物變化而來。李汝珍《鏡花緣》的奇聞異事、四十一個神話國……則是海內外經遠人異國的改寫。例:女兒國、毛臉國分別是《山海經》的女子國、毛民國……
近代戲劇:《牛郎織女》、《白蛇傳》、《嫦娥奔月》……無不脫胎於《山海經》。
古詩詞、小說、戲曲……取材於《山海經》神話題材者比比皆是,數不勝數。
現代文學取材於山海經的就更多了,也有很多以《山海經》神話入詩的近現代學者世人,如楊牧、餘光中、郭沫若、覃子豪、吳瀛濤等,往往在將隱喻寫入詩中,神話通常為其解說主題服務。
總之,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山海經》創造了佔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朝歷代的文人學者收其影響者比比皆是。
《山海經》之於西歐神話,雖無完整體系,卻更容易讓人產生無數想像空間,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塊魅力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