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需要什麼心理描寫
『壹』 寫小說究竟能不能多寫一些心理描寫呢
我在11周歲的時候上三年級買了一部法國的大作家雨果先生的悲慘世界。只記得灰藍色的皮三卷本。雨果先生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幾乎有幾千字。把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看得昏昏欲睡。終於沒有看完。我仍然記得那是名著而且是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
沒有心理活動的小說不是作品,那隻是在練字。
看寫什麼樣的小說了?
像懸疑類、恐怖類、言情類、職場類等等,可以加重心理描寫,能夠引起共鳴,將看的人很好的帶入你描寫的場景里去。
而類似現在網路的穿越類、仙俠類、玄幻類的(總結一句:裝B類的)就不要求那麼注重心理描寫,因為沒有多少人會認真看這些細節。
可以,但往往直接描寫心理會顯得過於主觀,單調,不高級。這個涉及到寫作手法,要表現人物的心理,可以直接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描寫環境,描寫人物的動作姿態等側面信息,來表現人物心理。
比方說:我感到特別緊張,心裡害怕極了。——這是直接的心理描寫。
但是你還可以這么說:第一次在這夜黑風高的山溝溝里站著,四處無人,遠處傳來一陣狼嚎,我咬緊嘴唇,心臟砰砰直跳,手心也不停地冒出冷汗。——這是間接的心理描寫。你會發現豐富很多。
如果是網路小說,心理活動要慎重考慮!寫多了,讀者不願意看!網路小說,因為讀者群的關系,需要討巧一些,這是現實!
小說屬於文學類型的一種。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的描寫,廣泛地反映 社會 生活。根據反映生活規模的廣狹和篇幅的長短,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小小說;根據內容題材的不同,可分為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科幻小說等。
心理活動雖然是表現一個人的特點性格等很好的方式,但一旦寫多了就會使得文章過於繁瑣,沒有具體的動作語言來襯託人物,這就更加會使讀者沒有興趣看下去,畢竟讀者大多看的是情節,所以說故事情節很重要,心理描寫適當就可以了。
接下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心理描寫,以此來判斷自己寫的小說究竟適不適合多寫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就是對人物內心的思想 情感 活動概念進行描寫。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寫也是刻畫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描寫,能夠直接深入人物心靈,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可供運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其目的都是為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徵。心理描寫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寫能夠直接敘寫人物的七情六慾,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奧秘,把單靠外部形象難以表現的內心感受揭示出來,使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體化。
心理描寫的形式有哪些呢?
1、內心獨白
一般使用第一 人稱。猶如電影中人物思考時的畫外音,是傾吐衷腸、透露」心曲」的一個重要手段;
2、動作暗示
人的動作、行為總是受心理活動的支配,從行動中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世界,是心理描寫的又一表現形式;
3、景物烘托
即繪景而顯情。作品中出現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滲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4、心理概述
又稱心理剖析,是作者對人物內心活動的直接描述,-般使用第三人稱。由於作者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剖析、評介,因此不但便於比較細膩地表現人物當時當地的思想活動,還可以有進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時間內的感情變化,內心斗爭,在行文中比較靈活方便。
如果是注重心理學方面的小說,多些無妨。如果是平常的小說,還需注重情節的精彩程度的,適當的心理描寫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細膩,有助於情節發展。過多的描寫就會像老太太的裹腳布。
適當的寫點還是好的
可以啊。有心理描寫,環境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凡是能積極的表達出主人公特點和人物內心的都可以用。
凡事都以恰到好處為宜,既不能欠火候,更不能過猶不及。
小說創作亦如是,不能過多羅列相關的描述,也盡可能的不要減少此類書寫,兩種情況都會造成對文本最佳表現的無辜傷害。
心理活動是目前小說創作的一條法則,近似於軍規律令,已然被更為廣泛的創作群體所接受,所掌握,並運用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
我們也不妨從過與不及兩個角度分析探究一下心理活動之於小說創作的重要性和泛化指導意義:
一、稀缺性心理描述
這是指在創作實踐中,最大程度地減少和制約了心理活動的描述,通篇採用大規格、多面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言行描繪,而沒有深入主人公的內心,挖掘人物內心的獨到感受,總是游於表層的言行反饋,讓人物的言行來反饋其內在的心理活動。
當然這也是一種創作手法,而且在最新的創作實踐中頗得新銳作家的親睞,並逐漸形成了以此為規矩的創作群體,又被稱之為新現實主義表現途徑。
這種客觀性、第三人立場上的觀察描述,採用寫實式文本語言記錄人物的客觀變化,全視角的客觀敘述,而不摻雜個人的主觀臆斷或者心理暗示,只是在表象上進行刻畫,這種近乎於白描式敘述體驗,也是目前較為流行和佔主流地位的表現形式。
傳統的人物塑造,在心理層面有很多深入的描繪,且是多角度、多側面的監控式描述,就像一個全知全能的全能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無不知曉,無不暢達。
二、泛濫性心理描述
所謂的「泛濫性」,當然是指過度地渲染了心理層面的內容,擴大了心理活動的表現意義,幾乎在每一個接近變化或者突兀的場合或節點,都會插入一段近於不合時宜的長篇大論,對文本的有效進展實質上有了制衡和限制的意味。
這種近於濫用的心理活動描寫,有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文本的原有計劃進展,使得文本顯得拖延而冗長,會令讀者感到一絲近於窒息的煩悶和厭惡,是對文本實質性傷害的罪魁禍首。
一個近於成熟的作者,不會採用這種費力不討好式的頻繁敘述。
而在早些年較為流行的意識流創作中,則經常會插入這樣的橋段,使得原本就不流暢的內容變得更為晦澀拗口,且很容易產生歧義,令一篇文章事倍功半。
這種不討好的寫作方式,已經不被重視和採納了,甚至有一種近於排斥的力量,在驅逐這樣的心理描繪,並逐漸風行為一種創作模式。
無論是心理活動過濫還是過度收縮,都會影響到文本的實際運行速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文本的有效表達,不是一個創作過程中的明智之舉,也不符合今天大眾讀者的欣賞口味。
那種純粹為了羅列而堆積的湊字數式心理描繪,只能令文本走向深深的誤區,遭到讀者的強力抵制和堅決排斥。
每一個為文者必須切忌這種濫觴與不足。
這也是一個過來人的由衷之言。
『貳』 網路小說人物外貌,神態,心裡,動作 ,語言等描寫
我自己打的。我自己寫小說!!
1、小說開場不要太唐突!要慢慢有代入感。
2、外貌不需要多寫,幾個輪廓就行,不過要借外物側寫突出特點!
3、神態,簡簡單單的,例如;肖力抬頭看著天空,微微皺眉,唇都有些發苦!這是遇到什麼樣的事情的神態,寥寥幾筆,大概能寫出!
4、心裡是很重要的,可以不要外貌,但心裡是一個活生生的豬腳是否樹立成功的絕對條件!不過不要寫得太露,看你小說的人也不是小學生,不要膚淺的暴露!例;霄力心中苦水,但他還是那樣的堅持自己的想法!這已經是心裡描寫!
5、動作,可以藉助外物達到當時的氣氛,動作在於其次,多用一些外物,形容詞來表現這個動作!
6、語言,這是一門藝術。要明白不容易,是一本書的風格表現!
例;「我不認為彌撒克斯是錯誤的,你說對嗎,親愛的朋友。」{西方}
「肖某直言,千家這是做得有些過分了,'{古風}
我自己手打的,你看著給吧,自己的見解!!
『叄』 小說心理描寫
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
1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2 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
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3情節心理化
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肆』 如何寫好網路小說的三個核心要素【網文寫作技巧】
網路小說的三個核心要素——『人物』『故事』『設定』。
傳統小說的定義里,也可以將其比作人物,情節,環境,道理其實是相同的,只是網路小說在具體意義上稍微有那麼一點差別。
一,人物。
所有的網路小說都建立在『人』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講述人物的故事。
分析人物,塑造人物,鋪設人物,代入人物 是人物創作的基本技巧,當然,順序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排列。
所謂 分析人物 ,有兩層意思,一是只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現實人物,搜集素材,二是分析自己筆下的人物,做深入了解之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創作。
思考人物的 所思,所感,所悟,所為 ,分析人物的 關系,動力,目的,能力 。
這是基礎中的基礎,也是以人物為主要核心創作小說的一個入門技巧。
然後是 塑造人物 ,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需要為人物分清 主次,定位,意義 。
根據之前所分析出的結果,進行合理的整合,使人物 圓融,飽滿,靈動,立體 。
創作的關鍵在於 鋪設人物 ,通俗的說法就是,把腦內構想的人物呈現在紙面(文檔)之上。
鋪設人物需要根據之前理清的動力與目的,主次與定位融入具體的劇情之中。
不僅如此,你需要通過切實的情節將之前塑造好的諸多人物特點表達出來,比如 性格,外貌,背景,能力,風格,以及人物關系 。
最後則是代入人物,這里的代入同樣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作者自身代入人物,另一個則是說通過文字引導讀者代入人物。
具體方法有兩種,類似戲劇表演藝術中的 『體驗派』『表現派』 。
這在人物創作中有觸類旁通的地方,體驗派指的是「 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進入人物,然後表達出人物。 」這種方法放在小說創作中也同樣適用。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作者將自己當成主角,去考慮主角因該怎麼做,會怎麼做,因該怎麼想,會怎麼像,然後通過主角的視角,將其描繪出來。
表現派則是指:「 通過外在表現形式突顯人物個性,包括道具,特定的表情,標簽式的動作。 」
轉換成網路小說的創作中,即是指用具體的描寫去設計情節,由此達到表達人物的特點,代入人物的內核。
當然,戲劇表演藝術中還存在方法派,其內核依舊是體驗派,區別在於一個小技巧。
這個技巧對於網路小說創作同樣也非常有用,「 記住類似的情感,然後使用情感替換的犯法去代入人物 」。
當你想要刻畫一個人物的憤怒的時候,心裡去想著最讓自己憤怒的事情,仔細體會,描繪出來。
這三種方法中,體驗派和方法派淺嘗即可,對於視角的調整非常有好處,真正需要仔細琢磨的其實是表現派,因為你一本小說不是只寫一個人物,而是需要考量上百位角色的言與行。
表現派中的很多技巧,都可以直接拿過來作為塑造人物的小訣竅。
二、故事
故事是所有小說的中心,我們經常說想要寫好網文,你需要先學會講故事。
我們經常耳熟能詳的大多數小說技巧,大多都是為了創作故事而服務。
不管「 起、承、轉、合。 」
還是「 起因、經過、結果。 」
亦或「 開頭、鋪墊、發展、高潮、結尾。 」
這些都是在表達一個故事的組成部分和基本排列順序。
小說之所以區別與其他文學載體的根本,即使小說講求故事,描繪故事,述說故事。
所以,故事性的重要性,不用多言,想來大家也能夠輕易理解。
如何寫出一個好看的故事,其中有五個關鍵: 有趣、突然、合理、完整、通俗。
如果一篇故事,想要吸引到讀者,首先你要保證自己有趣。
如何表現有趣,你可以新奇,你可以古怪,你可以製造困境,你可以提出疑問,你可以營造恐懼,你可以異想天開。
方法多種多樣,難以盡述,這也是我們通俗意義上講的『靈感』,但同時,衡量一個靈感的好壞,也因以『有趣』作為唯一評判標准。
然後是突然性,好的故事不能始終保持平緩,畢竟我們不是在寫事件報告。
『起承轉合』中的『轉』,既表達了故事中的突然性,這是構建故事整體節奏的重要力量。
哪怕你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點子,可中間毫無一絲波折的敘述,也會讓作品淪為平庸,因此我們需要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突然性轉折。
這個過程就好像做拉麵一樣,在面條沒有斷裂的情況下,甩動的幅度越大,面就越筋道。
轉折也是同樣,在邏輯自洽的前提下,突然性越強,轉折的效果越好,讀者情緒的起伏越大。
轉折講求一個切入點,合適的切入點可以製造『爽點』,不合適的切入點只能淪為『毒點』。
選擇切入點大致有兩個方法,一個是『計算』,精密的計算讀者的情緒流,據此找出最適合的切入點。
另一個則是『設計』,有意識的去設計適合的切入點,控制讀者情緒的起伏,埋坑之後判斷讀者的適應期,然後巧妙的引爆。
計算與設計純熟之後,可以演變成作者的直覺,讓轉折信手拈來,可以歸入『經驗』一欄。
好的故事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合理,一是普世觀念的合理,一是自身邏輯的自洽。
普世觀念的合理,非常容易理解,也就是所有人普遍存在的觀念,包括已被證實的科學。
然而雖然我們盡量遵循普世觀念,但也不要被它牽絆住手腳,必要的時候可以為了劇情忽視這種合理。
邏輯自洽大於普世觀念。
當你符合自身的邏輯自洽時,可以為了劇情需要忽視普世觀念的合理性。
簡單的說,只要你能自圓其說,可以一定程度上揭翻牛頓的棺材板。
但反過來,如果你不能自圓其說,就請不要勞煩牛頓他老人家了。
合理性的好處在於能夠為故事提供真實感,環境層次的真實感對於讀者代入劇情是非常有幫助的一個因素。
哪怕你說純架空的異世界,也盡可能的不要讓設定與環境發生嚴重的沖突。
出色的合理性能夠使你的世界觀更加圓融,也是一本優秀網文作品的前置條件。
完整性對於故事的意義在於提升其飽滿性和閱讀體驗。
這個不用拆開來講,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盡可能的去保證一個故事從頭到尾能夠寫完整。
不要半途而廢,不要挖坑不填,不要中途跳車。
你可以多線並列,你可以插敘倒敘,你可以打亂敘述節奏,這些都可以,不管是線性敘事,還是非線性敘事,一定要保證故事的完整,在讀者還沒有完全忘記前面那些情節之前,將他組合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這在之後的講『情緒』的時候還會提到,就不展開說了。
小說的定位是通俗文學,如果你都不通俗,那還談什麼文學。
好的故事需要通俗的理解,網文尤其如此,你要考慮到你的讀者並非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所以不要去賣弄辭藻,製造閱讀障礙。
哪怕是你所熟知的世界名著,也同樣強調用通俗易懂的預言去書寫故事。
不去談東西方的文化壁壘以及語言差異,我們單看中國的四大名著,三國、水滸、西遊、紅樓。
每一本的語言都非常的簡練通俗,語言流暢。
這是他們能夠流傳千百年的基礎,也是一個好的故事能夠廣為流傳的基礎。
如果你對文字的要求高,這是好事,但前提是,你需要考慮這是真的美感,還是你的臆想。
哪怕烽火和貓膩這兩個被稱為文青的作者,他們在小說中對故事的描述,也沒有一絲一毫文字艱澀的問題,這個時候,文字的美感才是加分項。
千萬不要捨本逐末,賣弄辭藻,繁雜敘述。沒有任何讀者會覺得無病呻吟的文字存在所謂美感,包括喜愛詩歌散文的純文學讀者。
三、設定
優秀的設定可以支撐一本書么,答案自然是可以的。
網文中也存在設定流這樣的說法,往細的說,深受大眾喜愛的《三體》其實就是一部設定流作品。
同樣,設定也是網文非常鮮明的一個標志,往往新的門類開創,都源於某本優秀小說的設定,比如《縹緲之旅》的修真境界,《無限恐怖》的主神空間,《佛本是道》的洪荒世界。《我的老婆是楊玉環》的穿越。
世界名著中有沒有設定流小說呢,其實也有,《海底兩萬里》、《格列佛游記》這些都是以設定作為內核驅動故事劇情的。
從這些書籍中,我們可以知道,設定大致分為 『世界觀設定』『體系設定』 。
世界觀設定,他的包含范圍很廣,大到一本書中對宇宙的認知,小到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
不管是勢力,格局,作品特色,都可以算作世界觀設定。
體系設定,這大概算是網文獨有的一個特色,通常也被叫做力量體系設定。
標志性的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修真小說中關於境界的劃分,『練氣、築基、金丹、元嬰、渡劫、化身、飛升』諸如此類的設定都可以算作成長體系設定。
當然體系並不只是力量體系,同時也包括傳統的勢力體系,人物體系等方方面面。
設定這根支柱是網路小說展現自己特色和賣點的主要戰線,同時也是想像力的加工廠。
然而設定本身其實也分為『腦內設定』、『真實設定』、『創作設定』這三個分類。
腦內設定,既是只存在於作者腦海之中,不為讀者所知,或者暫時不為讀者所知的設定。
一個構思,如何傳達給讀者才是關鍵,創作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分清什麼是腦內設定,千萬別將自己還未做交代的設定當做讀者已經知道的設定。
舉個例子,如果《三體》之中的羅輯還沒有得出黑暗森林理論,就跑去威脅三體人,你敢來咱們就同歸於盡,讀者會是怎樣的反應?那絕對是典型的『爽點』寫成了『毒點』。
很多網文中讓人嘀笑皆非的情節,都是因為作者沒有仔細的區分開腦內設定與創作設定的區別。
真實設定,既是作者與讀者普遍默認的規則 ,比如『人被殺就會死』、『萬有引力』之類。
這類設定是小說不用去寫出來,但卻始終存在的默認設定,如果你在其中某一點上因為劇情需要而做出了更改,那麼就要特別交代,也就是將其轉換為創作設定。
創作設定,即是情節中明確交代,讀者已經認知的設定。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設定如何從腦內設定轉換為文字,如何鋪設設定,說明設定。
這就像一場棋牌類游戲,你必須先將規則說明白,才能夠產生對局的勝負,比如你要跟人玩『二十一點』,你首先要告訴他怎麼抽牌,怎麼下注,輸贏如何判定,這樣才能產生牌局。
如果換做是象棋,你要告訴他車馬炮分別怎麼走,怎麼用,將和帥只能在田字格里移動,不能越界,只有將這些規則講清楚,才能夠開始下棋。
小說也是一樣,設定就相當於規則,你要描述一個故事的時候,先要告訴對方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即簡單的『時間』『地點』『人物』。
你要將書中的規則告訴讀者,讀者才能體會到劇情,而這就需要認真的鋪設。
設定的鋪設方式通常來說有四種,說明式,對白式,推測式,劇情式。
說明式 也就是最簡單的平鋪直敘,利用旁白直接闡述設定,好處是簡單易懂,壞處是缺乏代入。
適用類型:環境設定的描繪,比如地點,人物外貌,地圖框架。
對白式 也就是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引出設定,好處是注意力集中,壞處是比較忌憚大段式的設定說明,那樣同樣會缺乏代入感,而且還會影響對話本身的趣味。
適用類型:人物設定的描繪,比如性格,動機,目的,背景。
推測式 是偏向心理描寫的設定鋪成,大多數源於主角對某件事物的猜測,好處是代入感比較強,壞處是難以掌握,需要以比較深刻的代入主角,考量思維邏輯。
適用類型:劇情設定的描繪,比如勢力,人物關系,目的,動機,背景,世界規則。
劇情式 則是直接通過事件進行側面刻畫,好處是無聲勝有聲,壞處是表達的比較隱晦,最好配合推測式加以說明。
適用類型:客觀設定的描繪,比如力量體系,勢力構成,地形地圖。
設定需要 明暗相間,邏輯自洽 ,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 最好都不要長篇大論,因此中斷故事的敘述節奏 。
並且 部分關鍵設定需要反復提及,不斷加深讀者印象 。
比如主角的性格,小說中的力量體系,最主要的世界觀,這些都不是說上一遍就丟在一邊不管的設定。
鋪設定的時候最好採用 多種方式互相切換 的方式,關鍵點在於 融入到字里行間 ,順著劇情將其不引人注目的刻繪到讀者印象里。
『伍』 《小說寫作》之心理活動描寫
1、通過心理活動描寫,讀者可以進入小說人物的內心,從源頭上感受人物內心的矛盾、反思,並了解人物的決定和發現這兩個至關重要的過程。
2、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通過三種方式表現:1)總結概況;2)間接心理活動描寫;3)直接心理活動描寫。可以交替使用,具有即時性效果,又控制角色行為的節奏。
3、人物心理是人物行為的核心中樞。
亞里士多德說,人即「人之慾望」。
1)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是由他的終極目標決定的,不管這種目標是好是壞。
2)心理活動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人以他的終極目標為出發點,進而決定他應該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採取什麼樣的行為,以便一步步地向著目標靠近。
4、故事的主要人物在小說結尾想做什麼?
5、人物的行為可能是錯誤的。當錯誤的思想導致錯誤的選擇,或者人物的思想充滿了相互沖突的願望和始終存在的矛盾,或者人物壓抑的思想和表達出來的想法之間有著巨大的沖突時,思想會阻礙我們實現目標。
6、我們主觀能選擇的是我們行為。
『陸』 小說人物心理描寫
小說人物心理描寫
1、直接描寫
這是最為常見的運用最廣泛的一種人物心理描寫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關鍵的字眼作為明顯的標志。「想」字或出現在心理活動之前,或出現在心理活動之後。「想」字後有的用「逗號」,有的用「冒號」等做標示。
如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中的如下片斷:
推開房間,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猶豫「脫不脫鞋?」一轉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塊錢呢!」再也不怕臟,大搖大擺走了進去,往彈簧太師椅上一坐:「管它,坐癟了不關我事,出了五元錢呢。」
這樣的心理描寫就屬於直接描寫式,它非常恰當地將陳奐生患得患失、狹隘自私的小農經濟的心理描寫了出來。
值得強調的是,直接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一定要切合人物的年齡、身份和性格特徵。心理描寫的文段不宜過長,否則會使文章沉悶,有損人物形象的生動性。
2、抒情獨白
這種刻畫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筆法展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和思想斗爭。
我一邊跑一邊想:看樣子是難以逃脫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著用用糧食,捨不得丟,――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脫;不扔吧,叫敵人追上了也是人糧兩空。怎麼辦呢?……這時,洪七還緊跟著我,呼哧呼哧直喘氣呢。我聽著他的喘氣聲,驀地想出了一個法子。可是當我這樣想著的時候,我自己不由得渾身都顫抖了起來:兒子,多好的兒子……這叫我怎麼跟他媽交代呢。……可是,不這樣又不行,孩子要緊,革命的事業更要緊!也許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作者用抒情的筆法,寫「我」與兒子洪七給山上的紅軍送糧,在途中遇到了敵人。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是犧牲兒子保護糧食,還是保護兒子?「我」的內心斗爭非常激烈,心情極度矛盾、復雜。
生活不是一場賽跑,生活是一場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賞每一段的風景。不要只因一次失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3、夢境描繪
這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寫法。夢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現,它同樣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深化文章的主題等。如《紅樓夢》中就經常用到。
4、心理分析
這種心理描寫的方法通過剖析人物的心理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對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說《項鏈》的如下片斷:
她一向就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 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
5、行動表現
通過恰當的描寫人物富有鮮明個性的動作,傳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 施耐庵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林沖聽說陸謙追殺至滄州,不覺大怒,於是用了「買」「帶」「尋」等幾個連續的動詞,表現出林沖報仇急切的激憤心理。
6、環境襯托
襯託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寫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徵,緊扣人物的心理,最好從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方面著墨,將人物的悲喜之情恰當地襯托出來。
7、幻覺展現式
這種人物心理的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幻覺的展示,來刻畫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題。如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女孩》中的如下片斷: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亮光落在牆上,那兒就變得像薄紗那麼透明,她可以從那兒一直看到屋裡:桌上鋪著雪白的檯布,擺著精緻的盤碗,填滿了蘋果和葡萄乾的烤鵝正冒著熱氣。更妙的是,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可憐的小女孩走來――這時候,火柴又滅了,面前沒有別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