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作者大仲馬
① 大仲馬簡介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19世紀上半期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是法國乃至世界文壇上少有的多產作家,他的作品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撰寫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
網路幫你漲姿勢
大仲馬
曾參與法國大革命 一生著作多達兩百七十餘種 以小說戲劇著稱
是繼伏爾泰 盧梭 雨果等人之後 第六位進入巴黎先賢祠的法國作家
代表作《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 與其子小仲馬同為文壇巨匠
② 大仲馬是哪個時期的作家
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他出生於巴黎附近一個縣城,父親是法國大革命中的一位將軍。他只上過幾年小學,靠自學成才。由於父親有黑人血統,他飽嘗種族歧視之苦,也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格。大仲馬一生著述豐富,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他的浪漫主義戲劇《亨利第三及其宮廷》比雨果的《歐那尼》問世還早一年,完全破除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最著名的足《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害》)和《基督山伯爵》。他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
③ 大仲種馬的所有作品有什麼
大仲馬的作品有:《紅屋騎士》、《阿爾芒塔騎士》、《奈斯爾之塔》、《三個火槍手》、《煉金術士》、《昂熱·皮都》、《路易十五時代的婚姻》、《瑪戈王後》、《貝里斯爾小姐》、《王後的項鏈》、《基督山伯爵》等等。
大仲馬,即亞歷山大·仲馬,他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也是當時法國浪漫主義學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大仲馬一生所創作的作品頗豐,各種體裁均有涉獵,其中以小說和劇本的成就最高。因為他的兒子也是法國著名的作家,為了將他和他的兒子區分開來,世人就分別稱這對父子為大仲馬和小仲馬。
在大仲馬的小說作品當中,他一般都是以真實的歷史作為背景來進行創作的,又因為他的作品往往故事情節十分的曲折,因此後人也將他的小說作品稱為是「歷史驚險小說」。在大仲馬的作品當中,語言的生動和通俗也是他的一大特色,用對話來交代故事的背景和發展具有非常獨特的表現效果。
④ 大仲馬的簡介
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由於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種族主義的困擾。
家世與生平
其祖父安東尼-亞歷山大·達維·德·拉巴葉特里侯爵曾在法國政府任職炮兵總軍需官;1760年移居聖多明各(即現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一個名叫塞塞特·仲馬的女黑奴為他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托馬-亞歷山大,即大仲馬之父。
1780年前後,侯爵和他的兒子回到巴黎。1786年托馬-亞歷山大從軍,他以仲馬為姓入伍。在不久之後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中,他以自己過人的勇武與膽識,從行伍的最底層,成為了拿破崙麾下的一名將軍。
大仲馬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法國的維勒-科特萊(靠近巴黎)。
家族
大仲馬的兒子小仲馬也是法國著名的作家,善於寫戲劇,其中《茶花女》等為代表作。
作品
達太安三部曲
《三劍客》(舊譯《三個火槍手》,《俠隱記》)(第1及2卷)
《二十年後》(舊譯《續俠隱記》)(第3至5卷)
《鐵面人》(舊譯《布拉日隆子爵》,《後續俠隱記》)(第6至11卷)
《基度山恩仇記》
《亨利三世及其宮廷》(1829年),浪漫主義戲劇,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
瓦洛朝三部曲
《瑪戈皇後》(1845年,法文名為La Reine Margot)
《四十五衛士》
《蒙梭羅夫人》
《殺手與俠盜》,原名《耶羽的夥伴》
大仲馬小說的特色
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
⑤ 大仲馬的作品是什麼
大仲馬的作品是《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1、《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844—1846年。
故事講述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百日王朝」時期,法老號大副愛德蒙·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期間獄友法利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
被陷害入獄十四年後,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爾莫勛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
2、《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故事主角為達達尼昂,三個火槍手分別是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
大仲馬小說的創作特點:
以真實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為敘述的對象並加入大膽的虛構和想像是大仲馬歷史敘事小說的顯著特色。在大仲馬的歷史敘事小說中,歷史追求的目標不再是真實與客觀,而是以娛樂為唯一的旨趣。因此,將歷史進行通俗化的描寫是大仲馬在其文學創作生涯中的最主要成就。
而他獨特的創作理念卻與追求客觀真實的再現歷史的史學目標相迥異。所以大仲馬在法國文學史上並不擁有崇高的地位,卻擁有與同時代的許多作家相比數量眾多的讀者。
大仲馬在通俗歷史敘事小說的創作領域取得的成績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盡管許多的文學史的撰寫者在評價他的歷史敘事小說時給予充分的肯定,而且他在世界上擁有的讀者數量眾多,但是在法國文學史上卻不享有崇高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他在創作歷史敘事小說時的態度。
他曾經公開的表示歷史只是一枚用來懸掛他的小說的釘子,同時他在文學上也從來不承認自己從屬於什麼流派或者樹立了什麼樣的旗幟,娛樂是他進行歷史創作的唯一旨趣。
⑥ 大仲馬的作品有哪些
一、作品:
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二、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年),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
由於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種族主義的困擾。
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
⑦ 法國作家大仲馬怎麼介紹
給您提供一些資料,自己匯總吧!
亞歷山大·仲馬(法語:Alexandre Dumas發音:[a.lɛk.sɑ̃dʁ dy.ma], 原名 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dy.ma da.vi‿d.la pa.jə.tʁi]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世界文學名著《基度山恩仇記》的作者。
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基督山伯爵、三劍客、二十年後和布拉熱洛納子爵,後三部通稱為達爾達尼央浪漫三部曲。
家世背景:
大仲馬的同名兒子也是法國著名文學家、《茶花女》的作者。為區分,遂稱呼為大仲馬(法語的Dumas, père)。仲馬的譯名,是清末翻譯家林紓依福州音所譯。
大仲馬的祖父安東尼-亞歷山大·達維·德·拉巴葉特里侯爵曾在法國政府任職炮兵總軍需官;1760年移居聖多明各(即現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一個名叫塞塞特·仲馬的女黑奴為他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托馬·亞歷山大,即大仲馬之父,仲馬是這位女黑奴的姓。
1780年前後,侯爵和他的兒子回到巴黎。1786年托馬·亞歷山大從軍,他以仲馬為姓入伍。在不久之後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中,他以自己過人的勇武與膽識,從行伍的最底層,成為了拿破崙麾下的一名將軍。
生平:
大仲馬於1802年7月24日生於法國的維勒-科特萊(靠近巴黎),與母親相依為命,到了十三歲還沒念過什麼書,整天在森林游盪,肚子餓了有野鳥飽腹。
後來在公證人事務所當見習生的差,大仲馬認識了一個叫阿道夫的貴族朋友,引導他進入文學的殿堂,阿道夫帶著大仲馬認識戲劇,以及拉馬丁等詩人作品,於是大仲馬立志要成為一個作家。大仲馬拿了打彈子贏來的九十塊法郎,前往巴黎打天下。一位將軍看在他父親的面子上,又見他寫得一手好字,推薦他到奧爾良公爵府裏當文書,使他能勉強糊口。他經常替法蘭西劇院謄寫劇本,貼補家用,後來忍不住也自己寫上劇本。三年後他的第一出劇本《亨利三世與其宮廷》使他在文學界嶄露頭角。1844年的《基度山恩仇記》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從此聲名不衰。他一生著有150多部小說,90多個劇本,文集250卷,創作量驚人,作品多達兩百七十餘種,甚至還寫了一部《烹飪大全》,在法國通俗文學的魅力歷久不衰。
原本生性豪爽的大仲馬在成名後就更加奢侈,他經常游歷四方,足跡遍及整個歐洲,他以「基督山伯爵」自居,不惜花費巨資二十萬法郎,在巴黎附近的聖日爾曼昂萊森林裡蓋了一座新哥德式的基督山城堡,在那裡款待朋友和情婦們,舉行盛宴和舞會。1847年7月25日,美食家大仲馬宴請50位客人,也包括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他又在一片森林中以同樣名稱建造了另一個城堡式的別墅。
生活上一擲千金,使他常常大量的負債,必須靠大量的作品賺取巨額的片酬,託人代寫捉刀成為必要的手段,因此他的作品普遍良莠不齊,飽受研究者的批評。因為揮霍成性和創造力的枯竭,晚年的大仲馬非常貧困,為了抵債,他將兩座城堡都拍賣了。他的最後一位情婦是一位美國女演員阿達·孟肯,後來演戲時墜馬摔死,大仲馬埋葬了她,撐著一把藍色的雨傘,醉醺醺的來到小仲馬家裡,大聲說道:「孩子,我是來到你這里等死的。」半個月後,大仲馬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小仲馬整理他的遺物,發現遺產只剩下最後幾塊錢。
2002年,法國總統席哈克宣布,將大仲馬移靈巴黎的先賢祠,從而與作家維克多·雨果、左拉等人共享此殊榮。
文學特色:
大仲馬有句名言:「什麼是歷史?就是給我掛小說的釘子啊。」他的小說大多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並非小說的唯一筆者,有一位中學教師奧古斯特·馬凱也參與創作。馬凱經人介紹,把三幕劇《狂歡節之夜》送去請大仲馬修改潤色,改名為《巴蒂爾德》,在巴黎舞台上公演獲得好評。馬凱又寫歷史小說《老好人杜韋》,將手稿送給大仲馬過目。大仲馬把內容單薄的《老好人杜韋》改寫成《德·阿芒達爾騎士》,在《新聞報》上連載大獲成功。大仲馬從此欲罷不能,一生寫下數百部的小說。英國學者、詩人安德魯·蘭說過:「大仲馬在一展歌喉之前,先得有個音叉定一下音;而他一旦認准了音高,就能一瀉千里地唱下去。」
一本大仲馬的傳記說:「如果您只要讀一本大仲馬的小說,那請讀《三劍客》;如果您有時間讀上三本,那麼請加上《基督山恩仇記》和《瑪歌王後》;如果您要讀五本,再加上《二十年後》和《蒙梭羅夫人》;如果您選擇十冊大仲馬的作品,那麼便再加上《大野心家》,《四十五衛士》,《我的回憶錄》,《安東尼》和《波治倫子爵》。如果這十本書您都看過了,那麼您鐵定已經上了癮,毋需我們推薦您閱讀其他的作品了……」
主要作品:
歷史小說-
達達尼昂三部曲(背景為路易十四時代, 法國鼎盛時期):
《三個火槍手》(或譯《三劍客》,舊譯《俠隱記》)(第1及2卷)Les Trois Mousquetaires [法],The Three Musketeers[英]
《二十年後》(舊譯《續俠隱記》)(第3至5卷)Vingt ans après [法],Twenty Years After [英]
《布拉熱洛納子爵》(又譯《布拉日隆子爵》,舊譯《鐵面人》《後續俠隱記》《小俠隱記》)(第6至11卷)Le Vicomte de Bragelome[法],The Vicomte de Bragelonne[英]
瓦洛朝三部曲(也作:「三亨利之戰」的三部曲, 背景為法國宗教戰爭時期)
《瑪歌王後》(又譯《瑪戈王後》,1845年,La Reine Margot [法])
《蒙梭羅夫人》La Dame de Monsoreau [法]
《四十五衛士》The Forty-five Guardsmen [英]
描寫法國君主制崩潰的系列小說(背景為法國大革命時期):
《約瑟·巴爾薩莫》(又譯《風雨術士巴爾薩摩》)Joseph Balsamo [英]
《王後的項鏈》Le Collier de la Reine [法],The Queen's Necklace [英]
《紅房子騎士》(又譯《紅屋騎士》)Le Chevatier de Maison-Rogue [法],
The chevalier de Maison Rouge [英]
《昂熱·皮都》Ange Pitou [法]
描寫拿破崙時期的小說:
《雙雄記》(《又名殺手與俠盜》,《耶羽的夥伴》)Les compagnons de Jéhu [法],The Companions of Jehu [英]
《白與藍》Les.Blancs.et.les.Bleus.[法] White and Blue[英]
《最後的騎士》Le Chevalier de Sainte-Hermine[法]The.Last.Cavalier[英]
《基督山伯爵》(或譯《基度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 [法],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英]
為數罕見的愛情小說:
《黑鬱金香》(又譯《黑色鬱金香》)Tulipe noire [法],The Black Tulip [英]
其他小說:
《阿斯加尼奧》Ascanio [英]
《末日暴君》
《裙釵之戰》
《惡狼司令》
《俠盜羅賓漢》
《蘇後瑪麗慘史》
戲劇[編輯]
《亨利三世及其宮廷》(1829年):開創了新的文學體裁--歷史劇,浪漫主義戲劇,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
《安東尼》(1831年)
《拿破崙》(1831年)
英文:
Alexandre Dumas ,born 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24 July 1802– 5 December 1870), also known as Alexandre Dumas, père, was a French writer. His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nearly 100 languages, and h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French authors. Many of his historical novels of high adventure were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serials, including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The Three Musketeers, Twenty Years After, and The Vicomte de Bragelonne: Ten Years Later. His novels have been adapted sinc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or nearly 200 films. Dumas' last novel, The Knight of Sainte-Hermine, unfinished at his death, was completed by a scholar and published in 2005, becoming a bestseller. It was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8 as The Last Cavalier.
Prolific in several genres, Dumas began his career by writing plays,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proced from the first. He also wrote numerous magazine articles and travel books; his published works totaled 100,000 pages. In the 1840s, Dumas founded the Théâtre Historique in Paris.
Dumas' father, General Thomas-Alexandre Davy de la Pailleterie, was born in the French colony of Saint-Domingue (present-day Haiti) to a French nobleman and an enslaved African woman. At age 14 Thomas-Alexandre was taken by his father to France, where he was ecated in a military academy and entered the military for what became an illustrious career.
His father's aristocratic rank helped young Alexandre acquire work with Louis-Philippe, Duke of Orléans. He later began working as a writer, finding early success. Decades later, in the election of Louis-Napoléon Bonaparte in 1851, Dumas fell from favor and left France for Belgium, where he stayed for several years. Upon leaving Belgium, Dumas moved to Russia for a few years before going to Italy. In 1861 he founded and published the newspaper L' Indipendente, which supported the Italian unification effort. In 1864 he returned to Paris.
Though married, in the tradition of Frenchmen of higher social class, Dumas had numerous affairs (allegedly as many as forty). In his lifetime, he was known to have at least four illegitimate or "natural" children; although twentieth-century scholars found that Dumas fathered another three "natural" children. He acknowledged, and assisted his son, Alexandre Dumas to become a successful novelist, and playwright. They are known as Alexandre Dumas père (father) and Alexandre Dumas fils (son). Among his affairs, in 1866 Dumas had one with Adah Isaacs Menken, an American actress then less than half his age and at the height of her career.
The English playwright Watts Phillips, who knew Dumas in his later life, described him as "the most generous, large-hearted being in the world. He also was the most delightfully amusing and egotistical creature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His tongue was like a windmill – once set in motion, you never knew when he would stop, especially if the theme was himself.
Personal Life:
On 1 February 1840, Dumas married actress Ida Ferrier (born Marguerite-Joséphine Ferrand) (1811–1859).[17] He had numerous liaisons with other women and was known to have fathered at least four children by them:
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 son of Marie-Laure-Catherine Labay (1794–1868), a dressmaker. He became a successful novelist and playwright.
Marie-Alexandrine Dumas (5 March 1831 – 1878), the daughter of Belle Krelsamer (1803–1875).
Micaëlla-Clélie-Josepha-Élisabeth Cordier (born 1860), the daughter of Emélie Cordier.
Henry Bauer, the son of a woman whose surname was Bauer.
About 1866, Dumas had an affair with Adah Isaacs Menken, a well-known American actress. She had performed her sensational role in Mazeppa in London. In Paris she had a sold-out run of Les Pirates de la Savanne and was at the peak of her success.
These women were among Dumas' nearly 40 mistresses found by scholar Claude Schopp, in addition to three natural children. Schopp has been researching Dumas for decades, primarily his writings.
⑧ 大仲馬有哪些作品
1、三個火槍手
《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故事主角為達達尼昂,三個火槍手分別是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
2、黑鬱金香
《黑鬱金香》是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黑鬱金香》以17世紀荷蘭的激烈的政治斗爭為背景,通過培植黑色的鬱金香這條線,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的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3、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844—1846年。故事講述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百日王朝」時期,法老號大副愛德蒙·鄧蒂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
獄友法利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鄧蒂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爾莫勛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
4、二十年後
《二十年後》,Vingt ans après 法,Twenty Years After 英,法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大仲馬所作長篇小說,是《三個火槍手》的續集。《二十年後》,從書名便能知道,寫的是距離《三個火槍手》結束時的一六二八年二十年以後發生的事情。
這時已是一六四八年。黎塞留和路易十三相繼棄世,原籍義大利的馬薩林,繼承了黎塞留的衣缽,做了紅衣主教和首相,由於路易十四年幼,馬薩林獨攬了大權。此人專斷貪財,橫征暴斂,引起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各方面的不滿。這年八月,終於在巴黎發生了投石黨運動。
5、瑪爾戈王後
《瑪爾戈王後》是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傑作之一,取材於法國歷史上重要的時期——宗教戰爭。可以說它是大仲馬為聖巴托繆節慘案撰寫的一部精彩無比的史詩,為讀者提供的法國宮廷的政治風俗畫同樣是罕見的佳作。而瑪爾戈王後和拉莫爾的戀愛故事尤其被後世傳為趣談。
⑨ 大仲馬是誰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年),又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
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以小說和劇作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宮廷》(劇本)、《基督山伯爵》(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長篇小說)等。
大仲馬信守共和政見,反對君主專政。先後參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對那不勒斯王國的征戰等活動。
由於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種族主義的困擾。
2002年,大仲馬去世132年後遺骸移入了法國先賢祠。
大仲馬小說大都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情節曲折生動,往往出人意料,有歷史驚險小說之稱。結構清晰明朗,語言生動有力,對話靈活機智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大仲馬也因而被後人美譽為「通俗小說之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