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怎麼埋伏筆
⑴ 網文寫作如何鋪墊
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小說中的常用技法,也是三個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分別是:懸念、伏筆和鋪墊。
為了表述清楚和方便,我做了個表格,希望對大家理解上有幫助。
小說創作中,為了避免情節上的平淡,吸引讀者追看,我們通常都會使用到埋伏筆,設懸念的創作技巧,而為了使情節發展更加合理和豐滿,鋪墊也是必不可少的。
關於懸念,玄派發過有關文章,可點擊。如果讀者不愛追你的文,問題可能是...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埋伏筆的技巧,下一次再講鋪墊的技法。
一、什麼是伏筆
伏筆是文學創作中一種很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通常情況下,作者為了表現某段重要劇情,在先前便設置了相關的橋段或提示,這個提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一段對話,到故事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再將這個暗示揭示或者呼應出來,讓讀者恍然大悟。這便是伏筆。
二、寫小說一定需要埋伏筆嗎
小說創作者,為了持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通常都會埋設伏筆。可以這么說,伏筆是一種重要的工具,能夠有意識的在故事中埋設伏筆,將為作品增色不少。
但是埋伏筆的作用又具體體現在哪裡呢?
從作品本身看,是為了避免劇情的突兀,增強合理性和真實性。
避免劇情突兀,比起天降神兵的橋段,如果前面早已交代和徵兆,不但使邏輯上更加嚴謹,讀者也能更好的接受。
比如,
埋設一個人物的伏筆,一個辦事能力強但心腸極軟,經常幫助老弱婦孺的人,到最後被敵人用苦肉計騙過導致行動失敗,這樣就顯得很自然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讀者其實並非是一定只喜歡埋了伏筆的小說,只是一種閱讀體驗的問題。
一般有經驗的讀者,把發現作者埋下的伏筆作為一種智力上的快感,如果後面的劇情確實如他們所料,這會為他們帶來充分的成就感。
若是讀者沒有發現作者早埋下的伏筆,到故事發展到關鍵地方才猛然醒悟,這樣的讀者會為被作者巧妙的設置拍手叫好,從而對該作品或者作者作出一個好的評價。
三、怎麼設置伏筆
伏筆可以是一個人,一件物品,一個不經意的橋段或者一段對話。
人物和橋段,
比如《琅琊榜》中夏冬的丈夫聶峰這樣一個反復被提到但已經「死了」的人,最後卻起死回生。此處作者埋下的伏筆是,在山林中反復出現的野人,作者為什麼會描寫野人這樣一個與主線無關的劇情呢?原來野人就是多年前被謀害的赤焰軍前鋒大將聶峰。
物品,主角得到某個物品,這個物品剛開始並沒有展現出什麼特別的地方,許多人不以為然,但
⑵ 怎麼埋伏筆
伏筆,指的就是文章前段為後段埋伏的線索。伏筆不同於懸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對文章情節的發展,做事先的說明、鋪墊,以使後來發生的事情不至於讓讀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沒有交代,後文冒出來」的現象。
怎樣設置伏筆呢?伏筆的位置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在篇首設置伏筆,二是在篇中設置伏筆。設置伏筆的方法靈活多樣,具體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點而定:
①通過描寫環境設置伏筆。
這是運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在介紹志願軍潛伏部隊周圍的環境時寫道: 「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敵人的前沿陣地,不但可以看見鐵絲網和胸牆,還可以看見地堡和火力點,甚至連敵人講話都聽得見。敵人居高臨下,當然更容易看見我們。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 這就為故事向高潮推進作了鋪墊,為「我」為什麼看到親愛的戰友被烈火整個兒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雲為什麼「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埋下了伏筆。
②通過描寫人物外貌設置伏筆。
如《夜鶯之歌》一文,開頭寫小夜鶯「光著頭,穿著一件顏色和樹葉差不多的綠上衣」。這就為下文小夜鶯把敵人引入游擊隊包圍圈後順利擺脫敵人埋下了伏筆―正因為他的衣服是綠色的,跟樹葉差不多,所以鑽進樹林就不易被發現,便於隱蔽。
③通過描寫人物言行設置伏筆。
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寫五壯士完成掩護任務之後,「為了保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這就告訴我們:五壯士將面臨後有追敵,前是懸崖的絕境,暗示故事結局將是五壯士英勇跳崖,壯烈犧牲。
④通過描寫人物心理設置伏筆。
如《窮人》一文,開篇講漁夫的妻子桑娜焦急等待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時,寫道: 「桑娜沉思著: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可是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麵包,菜只有魚。……桑娜傾聽著風暴的聲音,„他現在在哪兒?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劃著十字。」 這段心理描寫,既講了桑娜一家家境窮困,又講了她對丈夫十分疼愛。這就為她收留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時,所產生的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作了很好的鋪墊。
設置伏筆需要注意的是:設置的伏筆要與文章主要內容有密切的聯系,是文章重要的組成部分——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或埋設事情發展過程的「誘因」、「條件」,或暗示事件結局、為人物安排後路,等等,總之不能節外生枝。
⑶ 怎樣區分伏筆和懸念寫小說時怎樣埋伏筆和設置懸念
伏筆要在前面
懸念要在後面
伏筆可以是一件事、一個人、一句話、一個東西
懸念是一件事
⑷ 小說的伏筆怎麼埋
列出提綱,把整體的思路走向大概弄出來。然後,不要寫著寫著寫著就忘了自己寫了什麼。古到今的文倒是蠻少見的,可以多積累一些素材,閱讀時多留意一下,既然是古到今的應該比較忌諱主角莫名其妙就突然成了個現代通。伏筆的話,你可以從很多方面埋下來,這要靠你自己了,總之想埋伏筆應該是要有個比較清晰的思路,而且在埋下伏筆之前需要好好構思一下,伏筆一般是長篇,而長篇內容多很容易會遺忘一些東西,所以要小心。總之這是要靠你自己構思出來的,伏筆也不要太明顯簡單。
好吧我不知道我在寫些什麼。。。希望你能看懂。。。
⑸ 九年網路小說寫作經驗、心得和技巧,能助你快速上路
寫,不停地寫,寫到吐都繼續寫。
也許你文采不錯,能寫出漂亮的文章;或者你腦洞比較大,能編出很精彩的故事。
但是這都無法支撐你寫出一部長篇小說。
兩萬字與十萬字,是全然不同的境界。而十萬字與百萬字之間,更是天淵之別。
你不寫幾十上百萬字,你就根本不會知道怎麼把握節奏,怎麼把控劇情,怎麼鋪墊怎麼收場。這些都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慢慢摸索,才能掌握。
起點上的那些大神們,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
第一本書就火了的,只是極少數天賦異稟之人,他們完全是老天爺賞飯吃。而更多的,則是那些撲了一本又一本,寫了大幾百萬字,卻仍然堅持寫下去的。
寫網路小說,最重要的天賦,其實就是堅持。
不要以為堅持很容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日更萬字,你能做到?書寫了百萬字都沒簽約成功,讀者寥寥無幾,但卻仍然堅持寫完不爛尾,你能做到?
做不到,就別提寫小說了,你不是這塊料。
另外,如果你只是想靠這個賺錢,那我勸你死了這條心。你看到新聞里說誰誰誰寫小說一年賺幾百上千萬,你就以為這個很容易賺錢。錯,死人不會說話,這是倖存者偏差。寫文得不到一分錢回報的,佔了絕大多數,而勉強能賺到的,投入產出比也非常低。
但如果你說我就是喜歡寫,我就是能做到,我就是要這么炫酷這么屌。
那麼,小夥子,
功不唐捐,你的努力不會白費。
一,結構
有人開過一個玩笑,一部歐洲片的典型開頭:天邊一片華麗的雲彩,然後下一個鏡頭,是一片更大更華麗的雲彩。
再下一個鏡頭,把鏡頭拉近,讓雲彩更大,更華麗,
更真實。
而好萊塢的大片開頭呢:第一個鏡頭一樣,
也是天邊一片華麗的雲彩。
但下一個鏡頭就不一樣了,
因為雲彩里飛出了一架飛機。再下一個鏡頭,飛機爆炸了。
下面舉個例子
火影世界,木葉村。
夕陽的光輝落進忍者學校中,一片恬靜優雅的氣息。
但在這其中,有一個孩子卻顯得格格不入。
「分身術!」
噗哧!
一團白色的煙霧冒出之後,卻根本沒有分身出現。
「又失敗了啊……」
羽夜的臉上略微帶著一絲苦笑。
他來到這個世界,已經數年了。
這是一個忍者的世界,羽夜也曾幻想過能成為天才,一鳴驚人,傲視忍界。——火影之最強震遁
首先告訴你地點,鏡頭開始往地面拉伸,一座學校。然後出現主角。他在做什麼,開始描寫身世。
古龍的《蝙蝠傳奇》就是這樣。
楚留香看見枯梅大師在一艘船上,楚留香看見有一群身份不明的黑衣人在和枯梅大師沖突。楚留香看見整條長江燃燒起來了。
最後是高潮,楚留香跳進了火里。
然後戛然而止。下一章揭曉,楚留香還活著,因為火下面還是水。
這就是講故事的能力。
這種層層遞進的描寫套路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就算腦洞大開,也不應該偏離這種講故事的邏輯性,同樣,養成了這種講故事的邏輯性,也更容易把我們腦子的頭腦風暴寫出來,
而不是一味的去想主角一招有多厲害,怎麼這么厲害。很難有個具體的描寫。
有了這種思路,列舉一段玄幻武打。
顏淵身前出現大道圖案,周圍天地呼嘯,他雙手撐起,朝著虛空轟殺而去,宛若一座金色神壁,橫亘於天,擋在國師府的上空。
那攻擊垂落而下,兩道巨大的光環圖案碰撞,頓時天地都像是要崩塌般,一道道毀滅的金色閃電射殺而下,瘋狂的在這片天地間肆虐。
國師府一瞬間化為塵埃。—— 伏天氏
首先是招式,出了個什麼招,也就是所謂的招式名稱。
然後描寫主角自身是個什麼樣子。
攻擊打下來過程,什麼快如雷,一道紅光,天地崩塌之類的。不要有太多形容性場面,簡簡單單三個逗號,兩三行就足夠了。
攻擊過後,直接寫結果。
有了這種思路,我們就可以搞清楚大腦的場景是如何反映到描寫。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各種石破天驚的場面,如同游戲電影過場CG般宏偉壯麗的藍光超清。
寫出來,這TM就是個像素極低的超級瑪麗。
二,環境描寫
看網文,我覺得單純的環境描寫似乎不需要多大的功底,
甚至用寫初中作文的方法展示出來就好了。
三,埋伏筆,弄懸念
這種事情,我覺得多看看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更有幫助。才第一次寫小說,我們不需要那些大神在幾十章幾百章後解密時的震撼。
我們能做到《麥琪的禮物》和《項鏈》(這是莫泊桑的,我一直以為這也是歐亨利的)這種就可以了。
肯定不是讓你模仿他們文字,就算英翻中降一層我們也不可能寫出來。
我們也做不到一段描寫,把主角的性格外貌生活環境地位等等全部寫出來。
我的意思是,你在埋伏筆的時候,學習一下這兩篇的情節和關鍵的幾句話是怎麼做的。
順便一提,有很多人不喜歡歐亨利式的結尾。然後真讀的時候,各個都真香了。
這是我隨便寫的一些思路,當然能給你們一點靈光我也很開心。
⑹ 怎麼埋伏筆
一、埋伏筆:
「伏筆」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
二、使用伏筆應注意:
(1)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與應不宜前後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三、舉例:人教版語文五年級第二學期
第16課——《橋》的第17自然段:
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這里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不僅形象地寫出了木橋在洪水的沖擊中,在人們的重壓下即將斷裂的危機情景,也為下文寫木橋的轟塌埋下了伏筆。)
附:《橋》的第19自然段:
突然,那木橋「轟」地塌了,小夥子被吞沒了。
(這句話寫了木橋的轟塌。)
⑺ 028 | 網路小說情節的設計技巧
以下10個技巧是敘事性作品中增強情節性的慣用手法:
1. 轉折
此手法是敘事性作品中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一個技巧,用好了可以使情節搖曳生姿,產生觀眾意料不到的發展變化,進而更能引人入勝,增加藝術魅力。
比如有個笑話:
2. 抑揚,抑揚也是轉折,但它是一個極端的轉折。
給大家舉個例子,一地主之家為老太太做壽,一秀才上前獻詩,第一句是:「這個老太太不是人」,眾人嘩然,於是第二句出:「九天仙女下凡塵」,老太太得意而笑,不了第三句出的卻是:「生兒個個都是賊」,眾人色變,這時,秀才則緩緩的說出第四句:「偷來蟠桃獻母親」,眾人哭笑不得。
這就是抑揚所產生的效果,如果不用任何手法來表達其意的話,就那麼一句話「老太太乃是九天仙女下凡,個個兒子皆孝順,願老太太壽比南山」,可是這樣的話語跟用抑揚表達出來的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在此詩中,抑揚的運用便簡潔明了的體現了出來,情節一上一下,一束一放,相互對照!此手法最大的作用是帶來情感上的落差,我想在網路小說中,扮豬吃虎也是對此手法的一種很好的運用。
3. 發現和突轉。
這是一個組合手法,屬於讀者話語系統裡面的,發現+突轉,其實也算是轉折的一種,常用於懸疑推理劇。所謂發現,就是柳暗花明,守得雲開見月明,而突轉,則是迷霧重重!雲深不知處, 簡而言之就是,一件沒有頭緒的事情突然有了重大的發現,然而稍後便是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再按照以往的情節去發展,有了一個重大的改變。
舉個例子,一起兇殺案,刑警大隊毫無進展,可就在他們要放棄的時候,一個電話打進來,說他親眼目睹了兇殺案(發現),刑警們眼前一亮,決定立馬去找那個打電話的人,可當他們過去的時候,報警的那個人卻也被人暗殺了(轉折),不過這一次兇手進行的比較匆忙,留下了許多證據(發現),但這些證據指向的那個殺人兇手卻是第一個被殺的人(轉折)。
許多推理懸疑劇都是用的這樣的一個手法,發現+轉折+發現+轉折~就是有了新的進展,然後馬上給你改變!不僅是懸疑推理,許多類型的作品都可以用到!
4. 張弛
張弛是對於情節的控制而言的,換個通俗的說法,那就是節奏。張弛,就是節奏的舒緩~
張,緊張,馳,鬆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也!不管小說還是電影,一味的緊張,會對讀者造成審美疲勞,而一味的鬆弛,則難以引人入勝。所以說,小說應該注意張弛,盡量做到緩急錯落,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展現小說的魅力。
在我看來,張弛用的最好的當屬<水滸傳>,以武松的情節為例,武松見宋江,兄弟情深厚,分手時念念不舍,此段行文舒緩,接下來便是景陽岡打虎,此段驚險緊張,扣人心弦,再接下來,便是會兄嫂,情節又有舒緩,再後來,便是殺西門慶……武松這一章節,可謂是波瀾起伏,有急有緩,其藝術張力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這個張弛有度。
5. 蓄放
蓄,積蓄,積累,過程是緩和的。放,釋放,開放,過程是緊急的!如水庫蓄水,積累的時候是平緩的,然而積累到一定程度,水庫便會沖垮,洪水暴發!
蓄放就是這樣的一個技巧,前面緩,後面急,前面的舒緩部分全為最後的暴發。
比如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要過聖誕節了,德拉夫婦都想給對對方買一件聖誕節禮物,可是家裡窮,除了吃飯,都已經拿不出多餘的錢來買禮物了。德拉夫婦家有兩件寶貝,一件丈夫祖傳的懷表,另一件是妻子的一頭長發,故事開篇後一直很舒緩,都是講兩個人在為對方准備禮物,沒有什麼吸引人的,丈夫賣掉懷表給妻子買了一件禮物,妻子剪掉長發給丈夫買了一件禮物,當兩人互贈禮物的時候,高潮暴發了,丈夫賣掉懷表,用錢買了一把漂亮的梳子,配合著妻子漂亮的長發,而妻子剪掉頭發,給丈夫買了一個表鏈!
前面的部分雖然最初讀的時候有些寡淡,但一旦爆發,卻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蓄放。
6. 跌宕
所謂的跌宕,就是先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期待感,然後情節推進的過程中卻有意的出現藝術性的延緩使節奏「拖沓」。令讀者著急上火的同時,更增加一種渴望。
這種手法在我國說書藝人的嘴裡,運用的十分純熟,那些說書藝人,總是在講到要緊關頭的時候,戛然而止,然而聽眾卻依然能「忍氣吞聲」的繼續聽下去,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已經被調動起來了,你越是不說,他們就越加的好奇。
其實蓄放跟跌宕是比較相似的手法,都是把你的好奇心吊起來,然後不急著告訴你答案。不過蓄放是舒緩的,但跌宕卻是緊張的。
7. 伏應(藏露)
這個手法就是埋伏筆,先設置一個似無特別意義的情節(一般而言,多是小的,細微的情節),讓讀者漫不經心地看過,並不認真覺察。而到後面,情節有了重大或奇異的突變時,才感到前面情節已有過鋪墊或暗示。這種技法的使用,可以使情節發展出人意料之外,又讓讀者覺得在情理之中。
修真和玄幻類網文最常用到此手法。比如可能主人公不經意的時候撿到一個小物件,後來主人公遇到困難,走投無路的時候,這個小物件卻能出其不意,拯救主人公於水火之中。
8. 倒鉤(反彈)
所謂的倒鉤是指:在自然隨意的行文的結尾處,猛地產生新的人物性格體現或情節陡轉,而使全文頓生深意。簡而言之,就是在結尾處,情節突然發生了一個逆轉,結局的意義一下子有了巨大的改變。
比如《警察和贊美詩》:冬天來了,流浪漢開始發愁了,這么冷的冬天,需要如何才能渡過,即沒有食物,又沒有棉衣,於是流浪漢想了一個辦法,就是進監獄,那裡既有房子住,還有食物供應,於是他就不斷地做壞事,搶東西,調戲婦女,吃霸王餐,但無一例外的是,他都沒有被送進監獄,當他來到一個教堂,聽到了裡面的贊美詩,頓時心靈得到了凈化,決定重新做人,好好地過日子。可就在快要結文的時候,他被一個警察逮捕了,理由是「流浪不歸罪」!
9. 巧合
10. 誤會
以上兩個技巧比較常見,就不再多解釋了。
⑻ 寫文章中怎樣埋伏筆才不突兀
好的伏筆一定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閱讀者們第一次看不是沒看到,而是被模糊了焦點。並且焦點的模糊一定是情景所致,而不是作者刻意降低主人公的智商。有些小說和電視劇看起來讓人很痛苦,就是主人公智商被刻意降低所致。要知道,當讀者第二次讀你的作品,產生的不是「我知道答案了」的厭倦心態,而是對那伏筆有更深的思考和感慨。這樣,伏筆才算是成功了。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才能給大家恍然大悟之後進行更深思考的機會。
⑼ 小說里怎樣埋伏筆
可以這樣子,比如說:
簡單的,主角慕辰早上起床遲了一個包子,他覺得肚子里有點怪怪的。(埋下伏筆)
到中午的時候,他拉肚子了。(伏筆浮現)
中級的,主角慕辰從小就比別人笨,別人要一天就能學好的東西,他要花三天。(埋下伏筆)
他雖然自卑,但是更用心地在學習。
終於有一天,一個老師發現了他的才能。發現他思考問題總是比別人深入,因此要比別人花的時間要多。(伏筆浮現)
然後這個時候大寫特寫,主角的思考能力。
-----------
以上是一些例子,你也許要問,我們應該怎樣來埋下伏筆呢。
是這樣的,寫文章之前,你得先問自己,你想出現什麼樣的效果。
比如說,你寫偵探小說,在你的故事中,慕辰是殺人兇手。
然後你就要在一些不經意的地方,透露出一些細節,這些細節就是伏筆。
就是用來證明慕辰是兇手(效果)的東西。
-------------
怎麼從別的作品中學習埋下伏筆
你看小說的時候,或者看電影的時候,你也許會感嘆,原來是這樣啊。
在有這個感覺產生的時候,你不妨去想一想,作者是怎麼來安排伏筆的。
-------------
我說了,你不一定懂,這個是要學習和實踐的。
希望對你有點用處
⑽ 小說的伏筆應該怎麼寫
小說的伏筆寫的具體要求如下:
一,要伏有應。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前面提到了「解腕尖刀」和「花槍」,高潮部分就寫到用「解腕尖刀」和「花槍」結果了仇敵。不伏不應,只伏不應,均是敗筆。
二,伏要「巧」。伏筆關鍵在於一個「伏」字,且要「伏」得不露痕跡。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沽酒禦寒、擋門遮寒,都是當時的實際需要,並且都又與風雪天氣有關,所以讀起來感到自然合理,不認為是有意設伏。由此可見,「伏」貴「隱」,忌刻意、顯露。伏筆要力求做到不讓讀者輕易察覺,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三,伏筆與照應,宜疏不宜密。即伏筆與其後面的照應不要緊貼。如果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小說顯得呆板,讀起來難免枯燥。
「伏筆」是文學創作中敘事的一種手法,就是上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者物,對下文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或者說是前文為後文情節埋伏的線索。好處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讓讀者看到下文時,不至於產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於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在戲劇創作中有稱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