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芙圖書館網路小說書目
1. 大學圖書館里有網路小說嗎
有,大學圖書館什麼書都有,科幻、驚悚、網游、文學等。一般來說大學圖書館就像是書店一樣。什麼樣的書都應有盡有
2. 圖書館有小說4000冊,圖書館一共有圖書多少冊
4000÷20%=4000÷0.2=20000(本)答:學校圖書館一共存有圖書20000本,故答案為:20000本。
3. 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文獻綜述
一、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研究
1.文獻研究的數量
關於我國「網路信息服務」的文獻研究起步於1998年,1998年上海醫科大學圖書館莫梅琦、徐一新在《圖書館雜志》上發表的《網路環境下用戶教育模式研究》,探討了網路環境下的用戶教育模式,指出網路環境改變了用戶獲取信息的傳統方式,用戶教育成為當今網路信息服務中的熱門。1998年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張立發表了《高校用戶潛在網路信息需求的顯化》,指出隨著社會信息化、信息網路化的推進,網路化的信息服務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由此,開始出現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
1998~2009年間,共發表有關「網路信息服務」的論文319篇,這些論文分別來自包括圖書館學專業及人文社會科學其他專業167種國內公開出版的學術期刊,從論文年代分布來分析發展進程,12年的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8~2000年,起步階段,有18篇論文發表。
第二階段:2001~2005年,高峰階段,研究論文逐年增多,5年中共有208篇論文發表,占總文獻量的65.2%,並逐漸形成研究熱點,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網路信息服務研究的高峰平台期。
第三階段:2006~2009年,穩步階段,4年共發表論文93篇,占總文獻量的29.2%。
2.文獻研究的內容
網路信息服務的理論研究方面。隨著社會信息的網路化,圖書館已不再是獲取信息的唯一場所,信息資源的社會化、信息服務手段的現代化、信息服務資源的網路化、信息服務效率的高效化已成為時代的主流,圖書館依託互聯網這一數字化信息手段,利用信息處理技術與計算機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多方位的遠程服務。通過對12年來發表的319篇論文主題的歸納分析,發現關於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的理論研究占論文大多數(60%以上),如《文獻信息服務業何去何從?——網路環境下的重組和功能實現》(祁延莉等,2003)、《網路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朱雅蘭,2001)、《圖書館網路服務縱橫談》(高賢,2001)、《網路環境下圖書館網上信息的特色服務》(徐衛星,2002),等等,都從網路信息服務的概念、意義、作用、內容、方式、手段及館員知識結構等諸多方面,對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作了充分論述。
網路信息服務的模式方面。用「網路信息服務*模式」為關鍵詞,對319篇論文進行再次檢索,共檢索到25篇文獻,佔7.8%。這些文章都對網路信息服務模式進行了研究論述,尤其是其中的6篇碩士學位論文,研究論述得比較深入。《基於Internet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模式及應用研究》(常昕,2007),首先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了個性化信息服務的理論基礎,由於信息服務模式是隨著信息服務的主要支撐技術發展而變化的,所以在對個性化信息服務的主要支撐技術基礎上,對個性化信息服務基本模式進行了研究,並提出個性化信息服務功能模型;《現代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模式研究》(沈英等,2007),在充分調研和對國內外圖書館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問卷調查、文獻調研和實例研究等多種科學研究方法,對現代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的發展模式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從運營機制、服務類型、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和用戶管理等方面詳細論述了現代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的發展模式;《網路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的探討》(章麗華,2001)一文中,論述了網路環境下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戰略性轉變的有效途徑;《中南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羅新星,2008)一文中,重點闡述了中南大學圖書館現有的聯機公共目錄查詢、虛擬閱覽室閱覽、網路參考咨詢、網路資料庫服務、輔助性讀者服務、信息資源導航、統一平台跨資料庫文獻檢索等多種服務模式,分析了7種服務模式的功能、技術和流程,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
3.總結與分析
當前,國內許多學者在研究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從網路信息服務的概念、意義、作用、服務方法、人員培養、運行模式及服務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探討,取得了許多有意義的理論成果。
一是網路信息服務研究文獻增長迅速。從「中國學術文獻網路出版總庫」以「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為檢索策略,檢出文獻(1998~2009年)319篇中可以明顯看出增長的概況。
二是網路信息服務研究的熱點。網路信息服務研究在不同時期的研究熱點、熱度有所不同,研究成果的數量也有起伏變化,特別是2001年以來,國內對網路信息服務研究的論文呈明顯增長趨勢。主要表現為:第一是信息服務手段現代化。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圖書館信息服務賴以生存的內外環境,使圖書館成為全球網路中的一個節點,以網路為基礎的電子化、虛擬化、數字化成為圖書館的發展方向,眾多的論文都從這一點出發,研討了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手段的現代化。第二是信息服務資源網路化。網路環境下的圖書館不但要加快、加強資源庫的建設,還要依託互聯網環境,以網站為開發與服務平台,以豐富的電子資源、數字化的館藏和購買的商業資料庫為主要內容,以信息傳遞、資源共享為特色的新型服務模式。第三是信息服務人員高素質。人員素質是決定信息服務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要提高信息服務人員的素質,除需要引進人才外,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對現有的服務人員進行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為他們參加各種培訓、學術研討提供方便,從而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水平和檔次。
三是網路信息服務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用戶缺乏網路知識和檢索知識。圖書館用戶對網路知識和檢索知識缺乏深入的了解,一些用戶與網路之間存在知識與技能障礙,用戶所需的信息無法從網路上獲得,豐富的網路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第二,網路信息資源缺乏規范化統一標准。圖書館在信息加工、信息處理、數據錄入等方面標准各異,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統一的目錄及統一的發布標准。第三,圖書館缺乏復合型人才。在網路信息服務環境下,圖書館館員需要掌握現代網路信息檢索知識和技術,在服務中起到網路信息導航員、網路系統維護專家、信息資源協調者等不同角色的作用,而實際上由於網路化建設、運行超前於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鍛煉,所以形成了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的局面,直接影響網路信息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第四,網路信息服務缺乏合作。資源共享、服務共享是信息服務網路化發展的最終目標,網路的開放性和分布性決定了用戶地域的分散性和廣泛性,導致用戶需求繁雜多樣,依靠任何一個單一館藏都無法從根本上滿足讀者需求,而許多圖書館競相發展自己的網路系統,由於互不溝通,重復組網建庫,使大量信息重復存儲在各館系統內,又因數據格式、標准體系不同及信息服務能力的差異,形成了一處處的資源割據。第五,理論探討多,應用研究少,缺乏深度和創新。我國的研究者從各個方面對網路信息服務進行了探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論探討多,應用研究少;研究的學科特色不夠突出;理論研究的文章觀點大量重復、雷同;研究成果較為空泛,實用性不強;缺乏有說服力的實例。
二、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研究
信息服務是圖書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職能,信息服務是通過不同的信息服務模式來完成的,所以信息服務模式的研究也具有很長的歷史。不過深入系統的研究是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我國信息服務模式的研究還落後於國外信息服務模式的研究。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新的服務模式也同步發展並處在不斷探索中。
1.國內信息服務模式研究綜述
(1)信息服務模式的分類
第一,三模式分類法。①傳統的信息服務。在網路環境下,傳統的信息服務還將繼續存在。傳統的信息服務包括館藏文獻的外借、閱覽、復制、宣傳報道服務、參考咨詢服務、定題信息服務、專題信息服務、科技查新服務等,以及二次文獻的書目、索引、文摘等形式的文獻信息服務等。②網路化的傳統信息服務。在網路環境下傳統的信息服務的內涵和外延得到進一步擴展和延伸。文獻信息機構利用網路進行外借、閱覽、定題、專題、參考咨詢,以及書目宣傳、報道和檢索等信息服務。③新型的信息服務。在網路環境下,出現了許多新的信息服務方式:網路資料庫服務、搜索引擎、文獻信息的全文檢索服務、光碟信息服務、信息推送服務等。
第二,四模式分類法。①聯機公共目錄查詢(OPAC)。通過聯機書目查詢系統,用戶可以查詢圖書館的館藏書目信息。②資料庫檢索服務。包括光碟資料庫、在線資料庫、自建特色資料庫、鏡像資料庫。③輔助性讀者服務。包括簡訊要聞、讀者指南、網上咨詢、讀者反饋等。④電子化參考咨詢服務。包括定題服務、虛擬圖書館、網上科技查新。
第三,二模式分類法。①傳統信息服務在網路環境下的應用。這實際上是傳統信息服務網路化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基於文獻檢索的流通服務、基於網路閱覽的文獻傳遞服務、網上參考咨詢服務、光碟遠程檢索服務。②新型的網路信息服務。包括基礎網路信息服務、資料庫服務、搜索引擎服務、網路信息資源導航服務、信息推送服務、數字圖書館服務及其他。
第四,還有一種基於網路范圍的另一種三模式分類法。①基於圖書館內部區域網的信息服務。主要有提供圖書館書目文獻聯機目錄和索引、網上預約服務、新書通報、定題服務、光碟資料庫檢索服務。②基於校園網開展信息服務。建立圖書館信息伺服器、光碟區域網上網服務。③基於互聯網開展信息服務。主要是建立各館的網上在線目錄體系,鏈接外部的虛擬圖書館開展館際合作,利用互聯網網路資源開展服務。其重要的標志就是數字化圖書館的出現和廣泛應用。
(2)信息服務模式其他研究
研究者的主要觀點有:①網路環境的形成,不僅使以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得以廣泛應用,而且使傳統的文獻信息服務在網路環境中進一步得到拓展,網路信息服務將成為主要的服務方式。②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資源建設已初具規模,初級網路信息服務如簡單瀏覽與檢索服務已較為成熟。③新的信息技術不斷涌現,如信息轉播技術、指引庫技術、智能代理技術和推送技術等。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新的服務模式也同步發展並正在不斷探索中。④面對社會信息化和信息服務產業的挑戰,高校圖書館存在如何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產品來革新其服務內容與服務形式,加大信息資源開發力度,更好地利用網路開展信息服務的問題。
2.國外信息服務模式研究綜述
美國作為世界上信息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其高等學校圖書館的綜合服務水平也很高,具有代表性。美國網路信息服務項目相當豐富,主要有下面幾類特色鮮明的服務模式:
(1)專題數字館藏服務
美國許多高等學校都根據其學科特點,對館藏的特色文獻進行了數字化,並且在網上提供組合利用。
(2)電子參考服務
不少高等學校都設有研究咨詢服務,為信息用戶在識別和定位最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方面提供深入的幫助。
(3)網路出版
美國各高等學校圖書館積極和出版機構合作,探索新型學術信息出版和交流形式。
(4)用戶培訓教育
提供館藏使用培訓,還提供對用戶研究和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培訓。
(5)網路教參服務
提供教程和學習資料兩類電子信息。這些教材版本均與教育支持軟體集成,以便學生進行註解和討論。
(6)個性化主動信息推送服務
實時推送用戶定製的專業信息或其他想要的信息。
(7)提供學習研究用的各種工具
集成各種對校園學術研究和教學有價值的信息資源與工具。
(8)聯機目錄查詢
提供萬維網模式的館藏目錄查詢。
三、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演變
1.國內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演變
圖書館信息服務觀念隨著時代的演變不斷發展、完善。我國是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縱觀歷史,圖書館服務的理念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機械到科學、從片面到全面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公開藏書」服務觀念的萌芽
由於受到封建社會制度的影響和制約,早期的藏書樓將藏書保存起來,作為其工作的主要職能。起初的藏書通常只允許封建統治者使用,平民百姓無從閱覽。到宋朝以後,一些個別藏書者同意平民百姓借閱圖書。為了擴大藏書的流通范圍及傳播力度,明末的曹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要用傳抄和刊刻的方法促使書籍實現傳播、流通,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反響力並不是很大。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出現了以藏書樓為原型的「共讀樓」,「共讀樓」的作用是可以允許少量讀者進入其中進行閱覽,其管理者還制定了借閱細則,在細則中規定了開館時間、借閱數量、管理辦法等,這個借閱細則是當代圖書館工作準則的最早形態,也是早期較為完善的借書規則。古代公開藏書的目的是啟迪大眾的智慧,所以古代信息服務的特點為:第一,服務局限性較大,服務對象僅僅是少數有文化的人,但對平民百姓的服務卻十分匱乏;第二,空間局限性較大,閱覽范圍僅限於室內,室外閱覽無從提及;第三,出現了早期借書制度和規則。
(2)「面向大眾」服務觀念的產生
在1901年至1905年期間,書刊借閱活動及有關借閱方面的宣傳活動被大力開展,其主張擴大讀者服務范圍,並採取積極熱情的服務態度,體現了進步、新潮的服務思想。到1909年,《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由清政府頒布,它的宗旨是全面開放,供人閱覽。「五四」運動之後,革命先驅李大釗提出自己對圖書館的教育職能的理解,他認為圖書館不單單是存放書籍的地方,而且是教育人的地方;李大釗提倡將圖書館的藏書進行對外開放,讓更多的人享受閱讀書籍的快樂。有了先進思想的指導,當時的圖書館服務工作開展迅速,少數圖書館可以不定時地延長開館的時間,為讀者提供更多的閱讀空間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有些圖書館還設置了流通代理處等設施和場所,並開展種類繁多的閱讀指導活動。讀者服務工作隨著近代圖書館的產生而產生,它的服務工作特點是:第一,服務對象廣泛,涉及社會各階層人員;第二,服務方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第三,服務時間延長,服務空間擴大。
(3)「讀者第一」服務觀念的形成
1949年以後,圖書館在服務理念及服務方式上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圖書館逐漸摒棄影響圖書館發展的落後思想,形成了資源共享的服務理念。圖書館服務工作類型日趨多樣化,服務范圍和服務效率不斷擴大和提高,圖書館服務工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現代圖書館服務工作表現為:第一,讀者成為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重心,圖書館已經徹底脫離了「藏書樓」的概念,已成為服務大眾的文化教育場所和機構;第二,網路信息服務發展日趨完善,有替代普通流通服務之勢;第三,服務手段及方式日趨現代化。
2.國外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的演變
自從有了語言文字,人類就開始以泥板、竹、木為書寫的載體,將最初的知識信息以符號文字的形式記錄在載體上,這就產生了早在公元前2600年前,位於伊拉克境內的巴爾撥爾圖書館。從世界范圍內看,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圖書館經歷了產生、發展、繁榮的過程。例如,希臘在雅典創建了第一個圖書館,亞述帝國在尼尼微建立了皇宮圖書館,阿拉伯文化鼎盛時期,巴格達城圖書館的數量高達30多所等。當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改革運動開展時期,也就是西方近代圖書館起源時期。當歐洲進入資本主義時期,迫於機器生產需要高素質工人的實際情況,教育開始在歐洲廣泛普及,從此文獻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原來封閉的圖書館向社會大眾開放。與此同時,近代大學圖書館和專業性質的圖書館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歐洲中世紀之前,西方並沒有「大學」這一概念。這一時期之後,大學隨之出現。但是,西方早期的大學並沒有設置圖書館,但是教授可以擁有自己的私人藏書。所以,學生只能向書商買書或者向自己的老師借書。15世紀與16世紀之交時期,西方大學圖書館迅速發展,並且服務內容與規模也隨之發展。
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公共圖書館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當時,公共圖書館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二戰之後,信息技術在歐洲等發達國家發展迅速,計算機等技術的應用,使圖書館向自動化、集成化、現代化邁進。全新、先進的技術使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方式得以改變,圖書館在各個方面有了本質的飛躍。20世紀的20~30年代,這一時期是圖書館理論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世界圖書館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因為,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出版了《圖書館學五定律》,這一定律為世界圖書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20世紀的40~60年代,也發生了對圖書館發展來說較為有意義的事件。諸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正式通過,情報學的誕生,計算機技術在圖書情報界的應用等。到了20世紀70~80年代,國外圖書館的發展由於受到信息技術的沖擊,幾乎呈停滯狀態。到了90年代,數字圖書館應運而生,數字圖書館的出現無論對當時、現在乃至未來,都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3.結論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信息的數量越來越龐大,信息需求的多樣化、時空化對信息的整序和有效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內外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演變研究對圖書館服務的理念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機械到科學、從片面到全面進行了完整的剖析,從而進一步對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創新研究,並且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4. 有誰知道 中山市板芙鎮圖書館要進去看書有什麼要求嗎是不是免費的如果不是的話那是要辦卡還是要交錢
只看書不借走是不用證的。
而且裡面有好多位置,就在那裡看也是不錯的。
開館時間:9~21點,不過周一上午閉館,下午14:00開才。千萬別吃了閉門羹哦~
5. 圖書館里的書都有哪些種類
1、勵志類:勵志類書籍對兒童的成長非常重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多看勵志類書籍可以加強孩子的心理素質,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正能量」,促進孩子陽光健康的成長。
2、啟蒙類:這一類的書籍適合3-5歲的孩童閱讀。這一類的書籍有《爺爺一定有辦法》、《好餓的毛毛蟲》等,適合啟蒙孩子的智慧,塑造孩子正確的生活習慣,給孩子溫暖、讓孩子充滿創造力。
3、繪本類:繪本類圖書在兒童閱讀生活中大行其道,是現今兒童閱讀的一個重要標識。眾所周知這個年齡段兒童閱讀首先追求的是有趣、好玩以及新鮮、刺激的閱讀感受,而對於知識和文字表達的興趣則較為次要。
因此,他們對於圖畫書、漫畫有一種天然的愛好。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孩子一直停留在簡單、直觀的圖畫閱讀,他們的思維能力將很難提高,也很難進入更高層次的文字閱讀。所以,這個類型的書只適合較小的兒童。
4、科普類知識讀物:孩子的閱讀經歷和知識結構的搭建尤其重要。這時,科普讀物的藝術優勢就極為有效地凸顯出來。眾多科普讀物以溫和而中性的語言為孩子建立了一個充滿趣味的文字空間,並使這個空間不失童心的魅力。
這是一般的文學作品難以企及的,而且科普讀物的教育內涵和趣味性的結合更是兒童小說、童話無法做到的。事實上科普讀物在對少兒的知識熏陶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像竺可楨、梁思成、華羅庚等許多科學家的作品成了幾代人童年的美好回憶。
快速找到圖書館所需書籍的方法:
1、利用圖書館里的網上查詢系統。一般情況下,圖書館都有一台或者幾台電腦,以供借閱者利用網上查詢系統,快速查找自己想要找的書。可以在系統里輸入自己想要找的那本書的名字,然後看看它的庫存情況,是否還有剩餘,快速定位到某某書架上,減少找書的時間。
2、利用圖書館里書架上面的類別標簽。每一架都會有一個類別標簽,可以根據類別標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那本書的類別,然後在書架上尋找它。
3、向管理員咨詢。管理員對圖書館裡面書籍的分類情況比較了解,你可以直接向管理員咨詢,通過管理員的指導,快速定位到所找書籍的具體位置,大大減少尋找時間。
4、提前預約借閱書籍。圖書館大多都有提前預約借閱的服務,如果不想花費時間去慢慢尋找自己想要的書籍,那麼就直接提前預約借閱,讓管理員把書給你准備好,然後直接去管理員處報名取書就行了。
6. 求網上圖書網站,類似圖書館的資源
因為涉及到版權問題,完全免費的資源是有限的。以前有 亦凡公益圖書館、百萬圖書 等免費的網路圖書館, 但是估計也是版權原因,現在好像已經關閉。網路文庫裡面的免費資不也是版權原因吃官司了嗎?
現在我知道的免費資源:
1、超星數字圖書館。其資源包括社會科學如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等,自然科學如數理化、工業技術、交通、建築等各門類都有免費閱讀的電子圖書。
2、我現在在廣州,我知道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可以免費注冊賬號,閱讀其中一些資源。不知道其他省級圖書館是否有免費電子資源。
3、如果是做科研,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有很多科研人員未正式發表的論文在該網站交流,國外的有DOAJ、OPEN J-GATE等網站,都可以閱讀期刊論文,其中不乏SCI、EI收錄的論文。
7. 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的100部網路小說有雪中悍刀行嗎
有。
《雪中悍刀行》是連載於縱橫中文網的一部玄俠類小說,並於2013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成實體書,作者是烽火戲諸侯。
該小說講述一個關於廟堂權爭與刀劍交錯的時代,一個暗潮湧動粉墨登場的江湖。榮獲首屆網路文學雙年獎之銀獎作品。
2017年7月12日,《2017貓片胡潤原創文學IP價值榜》發布,《雪中悍刀行》排名第17位。
離陽,西楚,西蜀,北漢,大魏,後宋、後隋,東越,南唐。徐驍滅六國,後隋,西楚,後宋,西蜀,北漢,大魏。顧劍棠滅東越,南唐。
離陽王朝:原有六州,滅春秋八國添十三州,共計十九州。
北莽王朝:佔地八州,分別是姑塞,龍腰,東錦,西河,金蟬,玉蟬,寶瓶,橘子。
西蜀:舉國兵卒不過十二萬,戰死九萬。被徐驍兩個月滅國。西蜀曾鑿開石壁掛了三條鐵索攔江試圖阻攔北涼臨時拼湊出的水師,不曾想那場水戰尚未開啟便落幕,大江沿岸天險就被北涼軍悉數摧破。
西蜀皇都一戰:離皇宮十里,趙軍師病死。徐驍率軍投鞭斷江,死戰西蜀皇都。西蜀國破,徐驍順勢滅去數個反復無常的南蠻豪強。
8. 有沒有大型網上免費圖書館
1、藏書館
這是一款手機APP,在裡面可以實現圖書館的一些操作,包括借書和還書等等。而且裡面有大量的書籍,包括一些名人傳記、歷史典籍、現代的一些書籍等等。是一款正規的APP,不過裡面借書日期只有15天,需要在15內把一本書看完。
這里幾個都是可以在線閱讀的,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需求進行選擇。平時閱讀建議選擇藏書館,寫論文參考資料等建議選擇國家數字圖書館,而一些小說名著可以選擇在線讀書。
9. 網路小說和圖書館里的書有什麼區別
網路小說只能稱為文字 但圖書館里的書是文學 這就是區別 雖說文字和文學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想找深度去圖書館 如果你想打發時間可以看看網路小說
10. 中國版本圖書館的書目出版
《全國新書目》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圖書館開始編印反映出版物動態的《每周新書目》。8月,《每周新書目》更名為《全國新書目》,10月改為季刊,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圖書期刊司編印,內部發行。1951年8月,《全國新書目》改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圖書館編輯,季刊。 1953年1月,《全國新書目》由季刊改為半年刊,由新華書店公開發行。1958年8月,再由半月刊改為旬刊。1964年,郭沫若為《全國新書目》正式題寫刊名。1966年,因「文革」爆發,《全國新書目》(半月刊)停刊。1972年復刊。1973年,《全國新書目》改為月刊,交郵局公開發行。2011年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完成轉企改制。
《全國總書目》
1956年3月,新中國第一部年鑒性的圖書編年總目《全國總書目》,由新華書店總店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編輯,內部發行,大32開本。書中收錄了1949年10月1日至1954年12月國內出版的所有圖書書目。此後雖然所屬機構多有變遷,但除因「文革」中斷編輯工作四年半外,一直以每年一本的頻率編輯出版,胡愈之盛贊《全國總書目》為子孫後代、為出版界作了一件大好事。從1981年6月出版的1977年本起,《全國總書目》由內部發行改為公開發行。2004年以後,停出紙質版,改出光碟版,每年一張。《全國總書目》曾獲中國圖書館學會科研成果評定委員會授予的二次文獻優秀成果獎。
《1911年至1949年9月回溯性國家書目》
1960年7月,為彌補民國時期書目空白,上接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下連建國後出版的《全國總書目》,中國版本圖書館開始編纂《1911年至1949年9月回溯性國家書目》,持續6年時間,共編制書目(卡片式)近10萬條,1966年因「文革」中斷編纂,1973年移交北京圖書館完成。1986年,由書目文獻出版社陸續出版,1995年全部付梓。
《全國發排新書半月報》
1994年1月,《全國發排新書半月報》(內部刊物)創刊,主要為上級機關和中央領導提供圖書出版信息。1999年1月,《全國發排新書半月報》更名為《中國圖書在版編目快報》(周刊),自辦發行。同時發行《CIP數據·機讀目錄》軟盤。2004年,《全國發排新書半月報》停出,其刊號用於出版新刊《中國新書》。
《中國新書》
2005年5月,由新聞出版總署信息中心(中國版本圖書館)主辦的《中國新書》雜志經兩次試刊後正式創刊。2007年1月,《中國新書》雜志增加主辦單位江西出版集團,同時更名為《資治文摘》出版。
《中國新書》(英文版)
2006年3月,由新聞出版總署信息中心(中國版本圖書館)主辦的《中國新書》(英文版)(英文名《China Book International 》)創刊。該刊為國務院對外宣傳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實施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用刊,是國內第一本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對外推介中國出版物的英文季刊,後改為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