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游小說 » 卡夫卡小說靈感游戲

卡夫卡小說靈感游戲

發布時間: 2022-10-04 16:03:25

❶ 卡夫卡小說的意義

近年來,學者們又從各個不同的層面,運用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對卡夫卡的總體創作特徵進行分析和概括。當然,對卡夫卡的總體特徵的研究最終必定落實在對具體作品研究的基礎上。多年來,我國學者對卡夫卡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和長篇小說《訴訟》、《城堡》上。
《變形記》是卡夫卡最早被譯成中文的小說,在中國影響最大,通常被認為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早在1980年就有學者指出,「一般認為這是一篇表現『異化』主題的代表作。」[26]有學者概括道,「《變形記》的價值就在於它是兼備變形藝術手法和人的異化的文學主題、因而也是最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這一主題的第一個作品。」[27]90年代後,學者們漸漸拋開「異化」說,開始從心理學、社會學、敘事學等多種角度來分析和闡釋這篇小說,從而使我國的卡夫卡研究出現了一種新氣象。
《城堡》是卡夫卡最受評論界關注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早在1980年就由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成中文出版。據譯者湯永寬介紹,他在60年代初就已譯完全書,但譯稿在整整塵封了15年後才得以問世。湯永寬說,這部小說「最富有卡夫卡特色」,它「籠罩著卡夫卡特有的那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小說「描繪社會等級森嚴,權貴高居於平民之上,使人可望而不可即,官僚機構密密層層,像迷宮一樣,顯得強大而神秘。」[28]葉廷芳曾多次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論及《城堡》,但他最為滿意的論述《城堡》的文章,還是發表於1988年的《尋幽探秘窺<城堡>》。這是一篇研究《城堡》的力作。作者從多種角度分析和闡釋了《城堡》的寓意和價值:內心經驗的總結、恐怖權威的魔影、「異化」世界的速寫、猶太人尋找家園的譬喻、人類尋找上帝的寓言、可望而不可即的真理的象徵[29]。葉廷芳先生的這種評述應當是比較全面而又符合作品實際的。這以後,論述卡夫卡《城堡》的文章層出不窮。朱也曠認為,《城堡》符合「混沌學」的原理,「《城堡》中的混沌現象集中地表現在第5章及第15章」,「混沌現象改變了我們對理性世界的某些認識」[30]。劉國屏則認為,「《城堡》的最大特點在於它自始至終專注於某種人生景況的狀寫。[31]」曾艷兵、趙山奎則認為,《城堡》是一出「失重的悲劇與尷尬的喜劇」,一個「幻想的真實與真實的噩夢」,一場「形而上的疼痛與疼痛的游戲」[32]。
評論界對《訴訟》(又譯作《審判》)的關注僅次於《城堡》。1981年周建生就寫了《試論<審判>》(《外國文學研究》1981年第2期),對小說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述評。一般認為,這部小說至少包含著以下三層意思:即小說中的「審判」既被人看作是對無罪的審判,也被人們讀作是對有罪的審判,同時還被人們解釋為對「審判」的審判。主人公約瑟夫·K 莫名其妙地在自己的寓所里被捕了,最後被判處死刑,這是對「無罪」的審判;K在上訴的過程中漸漸認識到,在這個罪惡的世界裡,自己作為其中的一分子,作為這個罪惡世界中的一個環節,雖然為罪惡勢力所害,但自己也在有意無意的為害他人,這便是對有罪的審判;在所有這些審判的背後還有一個最後的總審判,卡夫卡說:「我們發現自身處於罪孽很深重的狀態中,這與實際罪行無關。《審判》是遙遙無期的,只是永恆的法庭的一個總訴訟」,[33]這就是對「審判」的審判。從「對無罪的審判」來看,小說主要具有的是社會批判意義;從「對有罪的審判」來看,小說的主要意義就在於它的自覺的倫理道德意識;從「對『審判』的審判」來看,小說的意義便主要在宗教方面。

❷ 卡夫卡的小說在藝術上有哪些主要特徵

一、卡夫卡小說情節中帶有荒誕色彩
二、卡夫卡的小說主要是一種寓言式小說,不求社會生活面得豐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內涵包蘊其中
三、卡夫卡常使用象徵的或隱喻的形象來表達他對現實社會關系的理解
四、佯謬也是卡夫卡小說中常用的一種手法
五、為了表現世界的非理性和存在的痛苦無望,卡夫卡把荒誕作為他的最基本的藝術方法

❸ 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卡夫卡的小說在藝術特點上與19世紀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小說明顯不同,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基本上沒有發展變化,也缺乏現實主義作家極為重視的環境描寫.作者平鋪直敘地在講述一個內容嚴肅的故事,語調平淡冷峻,很難碰到繪聲繪色的描述.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遇往往虛虛實實,飄忽不定.總之,卡夫卡的小說不講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環境描寫的具體性.小說一般不交代具體的地點,沒有確切的時間,也不說明具體的社會背景.所有這些特點都是由小說內容的寓意性而來.卡夫卡的小說是寓言小說,不求社會生活畫面的豐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蘊其中.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誕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絕望的.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種力量巨大的權威所覆蓋.這個權威高高在上,神秘莫測.它使人感到壓抑和窒息.這是一個不可理喻的世界.卡夫卡小說中那種滯重、淡漠和沉悶的氣氛,和這樣的一個世界正相對應.為了更好地顯示小說的哲理內涵,更深刻地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他習慣於採用以下幾種藝術表現手段:
一是象徵.卡夫卡常使用象徵形象來表達他對社會關系的理解.如《審判》中K的被捕、企圖申訴,以及案件的起因與內幕,始終是籠罩在雲霧之中.那個法庭更是帶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彷彿設在閣樓上,但它卻有無限的權力,能決定人的生死命運.它無疑象徵著一種與人類為敵的異己力量.再如《城堡》,小說中那個時隱時現、神秘莫測的城堡,對村民是一直縈繞在腦際的權力巨魔,它就是專制政權官僚機器的象徵.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裡.這象徵著專制統治者與普通人民之間存在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❹ 試論「卡夫卡式」小說的基本特徵在《變形記》中的體現

卡夫卡的小說以其特有的現代主義文學表現手法反映著「現代人的困惑」。一篇篇風格迥異的卡夫卡小說組合成一個扭曲的非理性的世界。每篇小說都寄寓著卡夫卡對現實的特有理解,寄寓著他的獨立價值觀。以下的文字,是對他的一些小說進行的無疆界的隨想。隨想的馬車,就是卡夫卡的語言;馬車在蒼茫大地留下的轍痕,就是卡夫卡的思想軌跡。

在行程的起點,是無數弗蘭茨.K的崇拜者,並駕齊驅,你追我趕;在行程的終點——也許誰也無法找到真正通往終點的正確道路——荒涼蕭索,一個孤獨的卡夫卡孤獨地蟄伏在地面上,孤獨地聆聽在塵世的聲音。他的臉上,有著他哪個時代特有的風霜和疲憊,他的眼裡,卻映射著未來的風雲和希望。也許一切如同卡夫卡在《鄉村醫生》中的話:「在這最不幸時代的嚴冬里,一個老人赤身裸體,坐在人間的車子上,而駕著非人間的馬,四處奔波,飽受嚴寒的折磨。」

《判決》:卡夫卡本人最早也是喜愛的作品之一。可以理解為卡夫卡的傳記。對父親——一個成功的猶太商人的敬仰和畏懼,投射在文字間,表現了「原父」的恐懼感。一個小小的沖突,一次小小的欺騙,一句小小的判決,主人公在熱鬧的馬路旁跳河了。其實,他跳進的是一條荒誕的扭曲的思想河。

《鄉村教師》:非理性的目的,理性的過程,矛盾的情節。

前言或前沿的觀點:卡夫卡小說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結合體。

對卡夫卡小說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各個方面。但可以看到,這些研究的主題還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從作品的文學價值出發,探索卡夫卡相對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性意義;二是從作品的思想價值出發,探索他的作品中表露或深藏的社會批判意義和歷史寓意;三是從作家本身的創作行為著手進行研究,用「解迷」的熱情考究作家生前的寫作以及身後作品的流傳之間的關系。
但對卡夫卡作品(特別是小說)本身的具體文本分析尚少有閱及。其實,對具體文本的文學要素進行分析,才可以真正窮盡卡夫卡作為現代主義大作家的奧秘,也才可以明示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濫觴所在。同樣,對具體文本進行分析,把其思想價值建構到文本表述的基礎上,才可以真正發現「現代主義社會批判方式」與現實主義文學的鴻溝。更重要的是,卡夫卡在作品中流露無余的個人價值觀和意識,是對作家本身寫作生活進行分析的前提所在。舉例說,看過《地洞》,卡夫卡的幽居生活的潛意識才能令人理解,看過《飢餓藝術家》等,才會真正觀察到作家對自己寫作生涯的認識,以及為何有那樣一份震驚人寰的遺言。
其實目前,對卡夫卡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小說上,而其中的重點又是兩部長篇《城堡》和《審判》,以及名聲在外的《變形記》。卡夫卡的文學地位來自於他的小說,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但在比較閱讀過他的大量小說之後,私認為《城堡》等三部小說雖然思想價值和文學表現力很強,但只能代表卡夫卡小說風格的一個或幾個方面,並不能概括卡夫卡小說藝術的全部。所以,本文圍繞著卡夫卡作品的具體小說文本進行分析時,將會著眼於其他一些中短篇小說。
特別值得說明的一點,這里的小說指的是「卡夫卡式的泛小說」,從我們對文學體載的傳統劃分標准來看,卡夫卡的小說有一些應屬於「寓言」、「隨筆」或「雜文」,很難歸入小說類,但從文學表現力的角度看,確實又屬於小說。作為一種探索性的文體,為它們找一個具有概括性的合適名稱又相當困難,所以我們權且就稱它們為「小說」。

一、卡夫卡小說現代性的具體表現——理性和非理性
卡夫卡在那份著名的遺囑中說道:「請燒毀我的一切能找到的文稿」。但是這份遺囑卻引出了兩個矛盾的思考:一是卡夫卡對其創作投入的極大熱情和極度懷疑之間的矛盾;二是遺囑的本意和馬克斯·勃洛德背叛遺囑後造成的客觀影響力之間的矛盾。在其中我們又可以看到卡夫卡對自身作品的態度:一方面是理性的投入,執著近乎癲狂的投入,另一方面卻又無時不籠罩在非理性思考的陰霾中,懷疑、否定、恐懼、迷茫,與讀者之間關系的淡漠、疏遠、不自在。
一切正如他在《飢餓藝術家》、《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中所反復暗示的那樣,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飢餓藝術家荒誕的行為是非理性的,難免被吞噬於世俗的理性觀念中,而女歌手的演唱行為是理性的、利眾目的的,但在那群眼光荒誕的聽眾看來,她的行為既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卻又譏諷「象吹口哨一樣難聽和平庸」,反而成了非理性的行為。
卡夫卡的小說與其說是有意寫給讀者看的,不如說是寫給自己,寄發心中的意念的。小說中流露的強烈的主體意識和對讀者閱讀的排斥,也只有他這樣的現代主義大家才能表現,也只有他這樣孤獨的矛盾的人才能表現。但同時,他也深深明白,他的小說和其他作家的文學作品一樣,逃脫不了作為讀者的欣賞品的命運。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卡夫卡在他的小說中有意無意地製造著閱讀障礙,把傳統的閱讀經驗統統顛覆。也不難理解,卡夫卡為什麼會寫下那份遺囑,以徹底地斷絕與讀者之間的精神聯系,孤零零地前往另一個《地洞》的世界。
卡夫卡小說不是為討好讀者而寫作的,相反,在創作過程中,他總是保持著與讀者的距離。這是卡夫卡小說中表現出的理性和非理性,也是他的小說現代性的來源所在。
把卡夫卡列為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創式作家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在現代主義流派歸屬之間仍有分歧,一般認為象徵主義或表現主義的居多。但我們不可迴避以下兩個事實:一是卡夫卡小說里,有其後涌現的意識流、存在主義、荒誕文學甚至結構主義、黑色幽默等各種流派的影子,而且這個影子是前置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其後作家的文學創作方法;二是卡夫卡小說的文學特徵不是單一的,各類文學要素幾乎在他的筆下進行了全新的各種組合,折射出風格多樣的特徵。
因此,僅僅把卡夫卡拉入某個門派似乎是不合適的。考慮到卡夫卡的文學史地位,把他稱為「現代主義的先知型作家」倒更合適一些;而具體到卡夫卡小說,這種現代性的體現,在於其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二、卡夫卡小說的背景和作家主體價值觀——理性和非理性
在深入卡夫卡小說的文本分析之前,還是不可避免地要觀察作家本身的背景和價值觀。
卡夫卡生於「被放逐的天才誕生地」布拉格,隸籍於奧地利。他的一生正值奧地利近代史上發生深刻社會變革的時期。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面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危機,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沖擊下東搖西晃,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盡處徹底解體。資產階級共和製得到確立,但舊的矛盾還未盡數妥善解決,各種新的社會矛盾又層出不窮,這些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的特點。在卡夫卡小說里出現的凌亂經常變換的時代背景,甚至乾脆「無時代背景」,以及復雜的社會秩序觀念,其實恰恰都是這樣的時代背景的觀照。
在這動盪年代的各種矛盾中,在新舊觀念的搏擊中,在當時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啟發下,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目光認識著這個異化的世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批判著這個充滿罪惡和醜陋的世界。這種認識和批判以及體現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構成了他的創作基調。」(《卡夫卡短篇集譯序》)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人的歷史、人的本質、人的命運、人的處境、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思考,可以看到他對人的前途的憂慮和不安。
卡夫卡一生基本未曾遠離布拉格(這一點和同代的里爾克有區別),作為一個猶太商人的兒子,在布拉格工人事故保險公司的工作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光。這層業余作家以及普通社會職員的背景,使他能夠脫離典雅文學的思想控制,開創出自我思維的寫作風格,同時也能夠站在小人物的角度上,表現出小人物的社會地位、社會立場。
卡夫卡的思想軌跡以及文學修養對他的小說的影響卻是讓人費解的。閱讀他的履歷,可知:他從小愛好文學,中學時就大量閱讀易卜生、尼采、斯賓諾莎、達爾文、柏格森等人的作品。大學時結識了終身好友、作家馬克斯·勃洛德,並同他參加一些布拉格文學界的活動,這時期他最喜歡法國作家福樓拜和德國戲劇家赫勃爾。工作以後,卡夫卡對丹麥哲學家克爾凱戈爾的思想產生了強烈共鳴,同時對中國老莊哲學產生了很大興趣。但是,我們窮盡卡夫卡小說的全部篇章,也無法詳細找出上述作家的准確思想痕跡。除了達爾文的進化論被在《致某科學院的報告》稍稍調侃、克爾凱戈爾的思想在某些小說的人際關系描述方面有體現之外,卡夫卡幾乎是全新地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學習但不繼承,共鳴但不響合,這又是卡夫卡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所在。
在上述的回顧中,我們無疑發現了一個現象:卡夫卡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是最適合培育出現實主義作家、現實主義作品的土壤,而卡夫卡,確實也像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家一樣認識世界、思考社會、以描摹社會關系為作品主旨。但是這種種思考、種種觀察,竟因了作家自身的獨立價值觀以及和讀者的復雜關系,使用了全新的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
也正因此,卡夫卡的小說才更值得人去探詢,去發掘。

三、卡夫卡小說的文本分析——理性和非理性
卡夫卡小說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結合體。
卡夫卡小說的寫作目的是明確的,而且反映的是現實的本質,使用的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純客現敘述方式,筆下描寫的多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更重要的是,他所有的作品各自都勾勒出一個單獨的主題,盡管這個主題有可能是不明確的,但卻作為一個個零件,構成了卡夫卡眼中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又是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惶恐,不安,孤獨,迷惘,「異化」,行為怪誕,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而這個世界實際上就是抹去了色彩的底片,我們生活的世界實際上就是沖洗加工出來的彩色照片。看卡夫卡的小說,就有如看到這張底片,一陣陣震驚和恐懼由心底湧起,因為他彷彿在為人類的明天敲起陣陣急促的警鍾。
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文本分析,考察卡夫卡小說的理性和非理性:
(一)對諸文學要素的隨意擺弄、丟棄。
傳統小說的文學要素,人物、時間、地點、敘事、前因、後果是為六根柱子,按照力學作用,支撐著一座座宏偉的或低矮的小說殿堂。當然也有例外的,抽空一兩項,不妨礙小說的美感。但要把六根柱子全部顛倒打亂或全部拆去,卻仍然保持房子的站立姿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但卡夫卡的小說卻以獨特的方式做到了。
卡夫卡小說從來不出現任何時間、地點的描述,甚至連暗示都沒有,看起來更象寓言。這種把敘事背景抽空的「無時空寫作」,竟然就那麼「堂而皇之」地鋪陳開來。倒不是因為作者有意聳人,實是依照卡夫卡的文學理解,文學要素實在是多餘的,只有文學內在的寓意才是真正的生命力。《在流放地》一文,按理解,應該是某個國家某個特殊時代的流放地,但是讀完全文,沒有人再會去追索流放地的彼時彼地,無論是圍觀刑具的人數熱鬧還是稀疏,都使人驚栗於人性深處的嗜血和恐怖,而無意於特定的時空指向。《鄉村醫生》、《鄉村教師》、《鄉村婚禮的籌備》豈是單指一個「鄉村」?《法的門前》通篇故事發生在一個不名所以的「門」前,《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在一個古怪的抽幹了時間的「綠洲」旁進行著他們所謂的互相仇恨。《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應該是有大致的時空針對的吧,在中國某地,在某個封建王朝,可是裡面連具體的敘事、人物都喪失了,保留時間、空間還有何意義?
喪失敘事的還不只《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包括《一隻狗的研究》、《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鄉村教師》、《十一個兒子》、《視察礦井的先生們》等等,這些小說共同的特點是敘事沒有脈絡,沒有前因,沒有後果,大段的文字在論談和獨白、獨思的過程中流淌,有些乾脆更近乎於「雜文」的特點。而其他一些小說,盡管敘事是有進展的,但卻是矛盾的、徘徊的、重復的、跳躍的,帶給讀者失重的感覺,以及無窮的閱讀障礙。矛盾如《與醉漢的對話》、徘徊如《老光棍布魯姆·費德》、重復如《鄉村婚禮的籌備》、跳躍如《判決》,等等。
卡夫卡小說對傳統小說最大的迥異或者叛逆,就是對小說敘事方式的顛覆。但是,我們驚奇地發現,卡夫卡深入人心的作品,卻恰恰是那些敘事相對較為完整的小說,盡管這些小說比例不大,例如《審判》、《變形記》等等。
卡夫卡小說大都以單主人公的敘述方式展開,小說人物,無論是主人公,還是出現的敘事對象很多是古怪的,有時是站在非人類的角度上觀察的,例如《變形記》里的大甲蟲、《地洞》里的莫名其妙的小動物,《致某科學院的報告》里的猿猴,又例如有篇《新來了一位律師》,內中的主人公布采法盧斯博士,誰也說不清楚此物是人,或是馬?而《鄉村醫生》圍繞著大鼴鼠的話題展開,《老光棍布魯姆·費德》中寫了兩個被賦予了生命的氣球。我認為,正是這些非人的擬人化,以及常人的非人化,豐富了小說的藝術表現力,把非理性的特徵張揚得怪異、扭曲。
(二)趨輕的主題、趨重的內涵
大凡批判現實主義作品,重視主題的選擇,圍繞特定主題鋪設背景、進行敘事。然而,卡夫卡的小說已經是敘事背景抽空的「無時空寫作」,主題已經不再重要,甚至很多他的小說已經訣別了任何主題,是一種純客現的敘述,是一種畫面、現象的積累。
但同時,卡夫卡小說的內涵卻反主題之道而逆行,趨於沉重。在反映時代帶給人類困惑的方面,卡夫卡甚至超越同代的所有作家,正如美國作家W·H·奧登所說:「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系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的小說是無聲的吶喊,盡管是他本人忍無可忍的囈語,盡管那吶喊在逝後多少年後才經由他人之口響徹天籟。
因為輕的主題,他的小說在生前未被重視;
因為重的內涵,他的小說在身後風行天下。
為了解開卡夫卡小說的主題和內涵之結,讓我們選擇看一篇短篇小說:《往事一頁》。
《往事一頁》寫的是一個小故事,因為「保衛祖國的時候許多事情被忽視了」,一夥野蠻的游牧人突然出現在某個國家的首都,出現在皇宮前的廣場上,事實上「佔領」了這個國家,可是奇怪的是誰也不知道他們怎麼來的?為什麼來?來干什麼?
根據主人公的觀察:這些游牧人不住房屋,把廣場弄成了馬廄。而且這些游牧人拒絕語言,拒絕交流。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們的馬也吃肉,經常看到騎士躺在馬的旁邊,與馬同食一塊肉,各啃一頭。」「游牧民從四面八方撲到牛身上,搶著用牙齒從它溫暖的身上撕下一塊肉吃。」然而國王和他的衛兵盡管看到了這一幕,卻蝸居在皇宮內,鐵窗里。於是「我們這些工匠和商人就肩負了拯救祖國的使命,」語言剛剛落下,主人公卻又惶恐起來,「然而這樣的使命我們卻擔負不起。我們也從來沒有誇過口,說自己有這般能力。這是一場誤會,而我們卻要毀於這場誤會。」
小說寫成這樣,按理是一個民眾反抗入侵者的故事,然而這種種荒誕的畫面,種種誤會,種種敘事的「漏洞」,完全使人惶惑於小說的主題。弄不清楚小說是鞭笞野蠻的入侵者?是諷刺統治者的無能?還是寓意民眾的懦弱和麻木?由於敘事是自相矛盾的,各方面表現出的行為特徵以及彼此的關系是荒誕、無法解釋的,因此小說的主題已經無法被歸納了,已經退位了。這是典型的卡夫卡小說主題的「趨輕」表現。
而同時,我們卻隱隱感到文中巨大的震撼力,隱隱感到小說是有喻指的。這個喻指就是小說沉重的內涵。我們甚至迷信地認為游牧人指的是二十年後在英法縱容下入侵捷克的法西斯德國,因為一切情景是那麼的符合。如果執迷於這種認識,我們會說,卡夫卡已經提前預見到一個沙文大國將因某種莫名的理由來臨布拉格,他憎惡地把他們比成野獸一樣的不通語言的肉食者,而布拉格的統治者只能懼怕地躲在院子里,任憑自己的人民被侵略者奴役而無法反抗。
卡夫卡,神耶?非也。其實,卡夫卡只是在其中表現了對當代世界一些現實狀況的憂慮,對國家關系之間的戰爭趨向的擔心,並且以他特有的非理性的表達方式表達了他理性的思考。
然而,歷史進展竟和卡夫卡的小說如此地巧合,並且把卡夫卡的故鄉布拉格作為了第一個實踐的地點。這是卡夫卡的幸運,還是不幸?不得而知,但卡夫卡在結尾的一句平淡的話:「這是一場誤會,而我們卻要毀於這場誤會。」讓所有人震撼。
(三)獨特的語言,新奇的結構
對任何文學文本進行分析,語言和結構都是不能迴避的。作為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卡夫卡的小說語言不僅不同於所有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而且和其他的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也有很大區別。而他新奇的小說結構,直可以讓後來的結構主義小說家也驚訝不已。
有評論認為,「卡夫卡小說的語言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象徵意義很強。」我倒認為,卡夫卡小說的語言單從局部來看,是極為細致和准確的,尤其是有些描寫人物動作的部分,簡直象素描一樣的生動。至於給讀者帶來的閱讀障礙,我想主要是這些語言所承載的扭曲的內容所帶來的。
看看這篇小短文:《心不在焉的眺望》。因為很短,可以全文引用:
「在即將到來的這個春節里,我們干什麼呢?今天早上,天空是灰色的。現在我走到窗前,感到驚奇,將臉頰貼著窗戶的手柄。
下面我看到夕陽照在小姑娘臉上的光輝,她走著並且左顧右盼,同時人們在小姑娘身上看到一個男人的影子,這個男人在影子的後面走著。他走得比小姑娘快,然後這男人走過去了,小孩的臉又完全明亮起來了。」
這樣的文字,不能不說是極其巧妙和精緻的,對光和影的描寫、參照物的變化,簡直具有美術家明銳的觀察力,也具有詩人生動、恰倒好處的語言感。再想起《判決》中主人公生動的心理描寫,《司爐》中形象的人物動作描寫,讓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卡夫卡是一位真正的語言大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請注意卡夫卡小說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那往往是全篇的眼睛,起著「定標」的作用。例如《變形記》的第一句:「當格里高·薩姆莎從煩躁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他在床上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甲蟲。」,又如《忽然散步》的最後一句:「要是你在深夜去尋找一個朋友,去探視和問候他,還會加強一切。」
說到卡夫卡小說的結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卡夫卡具有高超的文字組合技巧,具有高超的駕馭文字結構的能力,他的一些小說的敘事結構,恰到好處地起到了承載小說內涵的作用。然而遺憾的是,在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模擬西方寫作的過程中,有些作家把卡夫卡的小說結構當成了現代派小說的精髓,而挖空心思進行模擬,反而失去了本義和深度,成了徒勞的文字游戲。
我們探尋卡夫卡小說結構的新奇,千萬不可以脫離了其本身的內涵,否則必然會陷入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怪圈。
《老光棍布魯姆·費德》是對應式結構的典型,小說前後基本分為對稱的兩部分結構。前面寫的是老光棍布魯姆·費德在寂寞難耐中,發現家裡出現兩個奇怪的有生命特徵的氣球,而且這兩個氣球調皮,給老光棍不停地逗樂。老光棍很快由喜歡轉為厭惡,想法設法擺脫了這兩個氣球,來到上班的制衣廠,然而卻有一大堆煩心事等這他,包括兩個實習生,和氣球一樣地麻煩不斷,和他開著煩心的玩笑。兩個實習生,和兩個氣球,作為文學描寫對象對稱地出現,幾乎構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形容了人在這個世界無時不在的孤獨和壓抑。
另一篇小說《鄉村婚禮的籌備》則要費解的多,描寫了主人公愛德華·拉班前往鄉村看望未婚妻的旅途。然而,他不停地在路上耽擱,不停地在觀察路人中流連,不停地懷疑自己,變換著交通工具,住宿、出店……在枯燥的敘述令人昏昏欲睡之時,突然驚醒,小說實際上把讀者帶入了文字迷宮,後面的場景、人物甚至主人公的行為其實是在重復前面的敘述,而且是一模一樣的。至此,讀者已經瞭然,這位主人公的此行是荒誕的,永遠不可能到達他的目的。就像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樣,人們有時為了一個目的出發,卻發現自己總在原地徘徊。這種徘徊,這種無奈,被卡夫卡用這種小說結構表現出來,更加震撼人心。

對諸文學要素的重建,對主題和內涵關系的重建,對小說語言和結構的重建,這一切構成了卡夫卡小說的獨特魅力,構成了卡夫卡小說現代性的主要特徵——理性和非理性。

❺ 卡夫卡小說的藝術特色

卡夫卡小說的謎語特徵體現在小說的不確定性特徵上。他的小說往往沒有起始,沒有結尾,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沒有明確的方向。

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題是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和孤獨,但它並非通過傳統的寫實或典型化的手法獲得的,而是突破了表象的或細節的真實,採用鮮明的象徵、淡化的情節和寓言性質的人物,通過象徵、暗示、誇張等手法予以表現。

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語言作「利斧」劈開蒙蔽人們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這冷峻的語言下又跳躍著一顆灼熱的心,於是形成了這外冷內熱悲喜交加的敘事風格。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但至死都無法對他的思考和探索給出令他自己滿意的答案和結論。因此卡夫卡也無法通過他的創作描寫生活的結局,無法給自己的小說一個滿意的結尾。

(5)卡夫卡小說靈感游戲擴展閱讀

卡夫卡成就

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上,他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作品對以後各種各樣的現代主義流派,都產生過強烈的影響。他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成就不只限於他的文學作品上,他的寫作手法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主要表現在他作品的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❻ 什麼是卡夫卡式小說

卡夫卡的小說以其特有的現代主義文學表現手法反映著「現代人的困惑」。一篇篇風格迥異的卡夫卡小說組合成一個扭曲的非理性的世界。每篇小說都寄寓著卡夫卡對現實的特有理解,寄寓著他的獨立價值觀。以下的文字,是對他的一些小說進行的無疆界的隨想。隨想的馬車,就是卡夫卡的語言;馬車在蒼茫大地留下的轍痕,就是卡夫卡的思想軌跡。

在行程的起點,是無數弗蘭茨.K的崇拜者,並駕齊驅,你追我趕;在行程的終點——也許誰也無法找到真正通往終點的正確道路——荒涼蕭索,一個孤獨的卡夫卡孤獨地蟄伏在地面上,孤獨地聆聽在塵世的聲音。他的臉上,有著他哪個時代特有的風霜和疲憊,他的眼裡,卻映射著未來的風雲和希望。也許一切如同卡夫卡在《鄉村醫生》中的話:「在這最不幸時代的嚴冬里,一個老人赤身裸體,坐在人間的車子上,而駕著非人間的馬,四處奔波,飽受嚴寒的折磨。」

❼ 弗蘭茨·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什麼

卡夫卡的小說與傳統的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在他的小說中,他充分地揭示了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在《判決》一文中,兒子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我現在判你去投河淹死。」他竟然真的沖下樓去投河自盡了。臨死前,他低聲說道:「親愛的爹娘,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呀。」這一對父子的非理性行為其實正是整個人類的非理性的一個縮影。卡夫卡小說的第二個內容是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所謂異化是指在外在的和內在的雙重壓迫下,人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異化為動物和機器。他的代表作《變形記》就突出表現了這種異化。主人公在精神和肉體的重壓之下,一夜醒來已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雖然他還一心想著幫助家裡人,但家人卻逐漸地開始厭棄他,最終他悲慘地死去了。另外,卡夫卡在他的小說中,還揭示了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描寫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專橫腐朽。在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作者以更鮮明的態度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行,以此來影射資本主義統治的血腥和殘暴。

❽ 卡夫卡創作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卡夫卡的小說從思想內容看,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那些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作品。如短篇小說《判決》中,父親對兒子——青年商人本德曼進行指責是無禮的,而判決兒子投河更是荒謬之至,而兒子竟然執行了這荒誕的判決。人們的非理性行動正是整個人類存在非理性的表現。短篇小說《鄉村醫生》也是一篇描寫人類社會非理性表現的作品。小說的寓意是深刻的:人類患了重病,這病已十分嚴重,使人的肌體變得無可救葯。人們盲目地相信醫生的醫術即理性能治癒一切病患,事實並非如此,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理性所醫治不了的。到最後,連醫生本人也成了需要尋找家園的流浪者。
卡夫卡小說的第二個內容是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著名小說《變形記》突出地表現了這種現象。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在現實生活中當然是無稽之談,但是如果從他的工作已經使他變成了一架機器和工具來考慮,那麼就應承認他喪失人的特性、異化為動物,是符合邏輯的,從藝術的角度看,也是真實的。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也是一部有異化內容的作品。在這篇小說里,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揭示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是卡夫卡小說的第三方面的內容。這一類作品表現的主要是中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在這類作品中,短篇小說《地洞》最有代表性。卡夫卡通過一個小動物的心理活動,生動地展示了在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生命沒有保障、生活不得安寧的困境。長篇小說《美國》寫的基本上也是現代人的孤獨、失落和無家可歸的困境。
最後,卡夫卡在一些小說中還描寫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專橫和腐朽,短篇小說《在流放地》深刻地揭露了專制制度的殘酷和滅絕人性,也揭露了舊制度行將滅亡時它的信徒和衛道士們的冥頑不靈。在長篇小說《審判》中,作者以更大的力量揭露了官僚機構尤其是司法界的罪惡。

❾ 求:卡夫卡各小說的主題思想。。越全越好、

1、 《變形記》的主題思想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卡夫卡通過小說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2、《審判》的主題思想
長篇小說《審判》(1918年寫成),作品講述的是銀行襄理約瑟夫·K無故受審判並被處死的故事。約瑟夫·K在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醒來按鈴聲吃早餐時,進來的不是女僕而是兩個官差,宣告他被捕,並被法庭審判有罪,他雖被捕卻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有罪,認為一定是法院搞錯了,堅信自己無罪。約瑟夫·K不願屈就命運,他同這場明知毫無希望的訴訟展開了一生的交戰,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戰。在第一次審判時,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為自己的無辜理直氣壯地進行辯護,隨著訴訟的發展,他卻日益關心起他的案子,幾乎天天為案子四處奔波,找人幫忙,想搞個水落石出,親自動手寫抗辯書,從各個方面來說明自己無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個最微小的地方犯過什麼過錯,竭力去尋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終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K終於明白,要擺脫命運的安排,擺脫法律之網的束縛是不可能的。最後,他毫無反抗地被兩個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場的懸崖下被處死。

3、《城堡》的主題思想小說描寫了普通人與行政當局之間的對立。在森嚴的行政當局面前,在極度官僚主義和窒息人的社會關系面前,在腐敗的奧匈帝國統治下,普通人的普通願望也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們在層層機構的官僚作風下只得窒息而死。既然沒有聘請K,卻給他派來了兩個助手;K尚未到任,卻收到了城堡當局對他工作表示滿意的表揚信,而這封信是從廢紙簍里揀來的,信差也很久沒見過城堡官員了,而且他根本沒有資格主動見到那位高不可及的克拉姆。這是一座寒酸的、破敗的城堡,「既不是一個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穎的大廈,而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建築群」,但對於勞動人民來說仍然高不可及。城堡官員常常到專供他們淫樂的赫倫霍夫旅館來尋歡作樂,女侍者們竟以此為榮。巴納巴斯的妹妹阿瑪利亞拒絕了某官員的追逐,竟至於全家在村裡被人們看不起,因為她竟敢反抗威嚴可怖的統治者。K的失敗在於城堡當局驚人的官僚作風和森嚴的等級制度,也在於周圍人的冷漠。他周圍的人沒有一個向他伸出過援助之手,也沒有表示過任何同情心。既然如此微小的目標都難於達到,那麼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從這個角度看來,卡夫卡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刻的揭露。
4、《判決》的主題思想是卡夫卡最喜愛的作品,表現了父子兩代人的沖突。但作品的內涵顯然不在於僅僅表現父子沖突,更在於在普遍意義上揭示出人類生存在怎樣一種權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現人物為戰勝父親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兒子把看來衰老的父親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後,真的把他「蓋了起來」。從表面上看,他這樣做是出於孝心。在深層含義上他是想埋葬父親,以確立自己作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說在體現了卡夫卡獨特的「審父」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對家長式的奧匈帝國統治者的不滿。與此同時卡夫卡還通過這個獨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會中現實生活的荒謬性和非理性。
5、《致科學院的報告》(1971)描寫馬戲團試圖尋找「人類道路」而馴化猿猴成為會說話的人的故事。被關在狹窄籠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學人吐唾沫、學人喝燒酒、學人語喊「哈羅」。凄厲的哀號與悲鳴,傳遞出失卻自由、沒有出路的苦悶與悲觀絕望情緒。漸失猿性獲取人性的過程畸變,正是人類異化的一種反向印證。
6、《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描寫中國的老百姓受無形權力的驅使,去建造毫無防禦作用的長城,表現出了人在強權統治面前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
7、《飢餓藝術家》(1922)中歌唱藝人為了生存,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達到「最高境界」,竟把絕路作為出路,以絕食表演作為謀生手段,宣稱可以40天不進食而引吭高歌表演,進而發展到為絕食而絕食的「藝術」境界,彷彿飢餓真的就與人的肉體感覺離開了一樣。40天過去了,他仍堅持要絕食表演下去,後被經理強迫進食。藝術家深為他的飢餓藝術未達佳境而遺憾,更為人們對他的藝術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備感孤獨,他把原本作為生計手段的挨餓,當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藝術」而孜孜以求,最後被送進馬戲團,關在籠中與獸類一起供人參觀,無異於真正的動物。骨瘦如柴的藝術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異化、精神展品化和藝術異化的象徵,是現代人痛苦悲哀現狀的寫照。
8、《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隻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鼴鼠類動物。作品採用第一人稱自敘法,描寫了「我」擔心外來襲擊,修築了堅固地洞,貯存了大量食物,地洞雖暢通無阻,無懈可擊,防禦退逃自如,但「我」還是時時處於驚恐之中,惶惶不可終日。「我」又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輾轉不停地把糧食從地洞的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做好防禦工作以防外界強敵前來襲擊。它說:「即使從牆上掉下來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種未知的危險、向它周圍無窮的一切發動了一場殊死的戰斗:「我離開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沖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然而它永遠在挖掘新的地道,在這個沒有盡頭的迷宮里,面對「一種我始終應該擔心的東西,一件我始終應該有所防備的事情:有個人來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一次大戰前後,普通小人物失卻安全感、生活與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懼心態。

❿ 卡夫卡的成就有哪些 卡夫卡與意識流

卡夫卡成就
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上,他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作品對以後各種各樣的現代主義流派,都產生過強烈的影響。他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們生活在這種充滿矛盾的混雜世界裡,時刻感覺到恐慌,不安,孤獨,迷茫,遭受著強烈的壓迫卻從不敢反抗,一直嚮往著明天,卻又看不到出路。他的作品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會讓人們感覺到一陣陣震驚和恐懼,他一直在為人類的未來擔憂。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有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但是他的作品在他生前都均未發表,3部長篇小說也都沒有完成。也許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大遺憾,但是他開創了現代派作品書寫「非英雄」或「反英雄」的先例。此外,卡夫卡還留下了大量的書信作品,這些書信作品摻雜了卡夫卡個人大量思想性的東西,在文學和藝術價值上,絲毫不亞於他正規的文學作品。
卡夫卡意識流
卡夫卡意識流影響了其他一些文學派,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他的這種表現形式,在20世紀初流行歐洲大部分國家。卡夫卡的兩部長篇小說《城堡》和《審判》及許多中短篇都出色地運用了意識流技巧。
卡夫卡意識流技巧是以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活動為中心,而這些內心活動又都是由外部環境影響所導致的。它雖然傾注於人物的感覺和印象,但是這些感覺和印象都以濃厚的社會色彩為背景,並不具有抒情色彩。
卡夫卡小說的意識流基本特徵是:1、描繪的重心不在於客觀事物而在於人物對這種客觀事物的反映。2、卡夫卡所關注的焦點在於人物的意識和內心,並讓這種意識和內心直接呈現在讀者的面前。3、人的心理意識活動復雜而且非常混亂和多變,注重挖掘人的潛意識。4、在文體上大膽創新,打破常規。只有卡夫卡作品的主人公適宜用這種意識流,而對於那些正常狀態下的人運用意識流便會失去色彩。
卡夫卡運用意識流時,不論是第一人稱的內心獨白還是由第三人稱間接的表達內心獨白,意識的跳躍都是成「單元」式進行的,從一個意識流到另一個意識流交代的十分清楚,這讓讀者在兩者轉換時非常輕松。因此,內容雖然有跳躍,但是條理清晰。這也正是卡夫卡小說意識流的特點,也只有卡夫卡能將這種意識流運用自如。

熱點內容
當老師太爽了小說全本免費 發布:2025-09-14 10:12:31 瀏覽:948
游戲武器系統小說 發布:2025-09-14 10:12:29 瀏覽:909
中國經典短篇小說網站 發布:2025-09-14 10:06:44 瀏覽:997
最火總裁小說開頭普羅旺斯 發布:2025-09-14 10:05:47 瀏覽:390
天淚傳奇小說結局 發布:2025-09-14 09:57:38 瀏覽:906
怎麼下載總裁爹地惹不起聽的小說 發布:2025-09-14 09:57:35 瀏覽:645
女主叫顏兮的短篇小說 發布:2025-09-14 09:55:42 瀏覽:958
覆雨翻雲小說結局什麼意思 發布:2025-09-14 09:52:55 瀏覽:996
小歡喜原著小說免費 發布:2025-09-14 09:51:07 瀏覽:693
英雄重生小說短篇 發布:2025-09-14 09:50:28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