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游小說 » 關於網路小說論文的開題報告

關於網路小說論文的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9-27 14:50:26

A. 急!求高人指點《網路文學對傳統文學的沖擊》的開題報告,文獻綜述,論文的寫作等等!

隨著互聯網在國內的日益發展推廣,網路文學也越來越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許多網站(如網易的文化頻道)還曾就網路文學問題專門開展過討論。對於什麼是網路文學,人們的看法各異。在我看來,首先在網上發表並以互聯網為主要傳播媒介的文學作品,就屬於網路文學。那麼,網路文學對傳統文學會有什麼影響呢?筆者認為,網路文學能夠對傳統文學的話語權力形成很大沖擊,從而對未來文學的發展方向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法國著名學者福柯認為知識是一種權力,可謂見解深刻。權力實際充斥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傳統的文學領域也是如此。在官本位的中國傳統社會里,文學與現實的政治權力聯系緊密。那時候是學而優則仕,讀書是為了將來做官,文學創作絕對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夠隨便從事的事。翻一翻浩若煙海的傳統文學典籍,我們就會發現,那些能夠把作品流傳下來的,沒有幾個是沒做過官的。我們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柳宗元王之煥孟浩然歐陽修辛棄疾陸游等等,都曾經是政府官員。杜甫很不濟也做過一個小吏,陶淵明也還做過一個縣長呢。經史子集里雖然也有在野文人的作品與民歌和傳奇等流傳,但那畢竟是很少數。文學的權力在這里是顯而易見的,它通過政治權力得到了更強的凸顯。

即使是在現代,文學的權力也不是隱微難察的。現代文學的權力主要是一種話語權力和話語資源霸權。現在某些作家和寫手相互爭風吃醋,漫罵攻擊和大肆炒作,實際就是在爭奪這種話語權力和話語資源霸權。在讀者和市場有限的情況下,一個寫者有了更大的名氣,他(她)便能夠更容易地推出自己的作品,從而也能夠獲得更多的金錢和更高的地位。同時,一旦他(她)的寫作成就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他(她)也便對文學問題有了更大的發言權,從而他(她)也就掌握了一部分文學話語權。

在這種話語資源和話語權力的形成和分割過程中,有兩部分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部分就是文學出版物的控制者(如報社、雜志、出版社的編輯、編審等等),另一部分就是文學評論者。文學出版物的控制者能夠決定你的作品能否發表,從而也就決定了你能不能夠參與話語資源與話語權力的爭奪。很明顯,如果他們不給你發表作品,你就別想讓別人知道你的文學,那麼你什麼也不會得到。這些人的話語控制權是相當有力的。無數曾經對文學懷有夢想的人,很可能就因為自己沒有名人推薦或在編輯部沒有熟人,便無法使自己的作品被發表,在輾轉碰壁之後,他們灰心地另投它途了。這其中可能不乏一些實際很有文學天賦的人。文學評論者也是強有力的話語權力所有者。憑借社會賦予他們的特定權威(他們被看作是文學家或評論家等),他們有資格來判斷哪些文學作品是好的文學作品,哪些文學作品是壞的文學作品。靠這種話語權力,他們能夠捧紅一個寫者,也能夠棒殺一個寫者。在傳統文學中,話語權力在這兩部分人的維持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規限文學的發展方向和規模。所謂文學的主流和非主流,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他們來決定的。

然而,網路時代來臨了,網路文學的崛起將會猛烈的沖擊傳統文學的話語權力。因為網路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路文學是大眾參與的文學。網路文學不僅將會引開一大批傳統文學讀者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網路文學將會通過網路的特點,侵蝕傳統文學話語權形成和分割的流程。在網路上,發表作品不僅不需要先做官,甚至任何人都不需要生花妙筆,都不需要名人推薦或編輯部熟人,只要你能有一台還不算太差的電腦,再加一部電話一個解調器,你就可以上網自由地發表你的文學作品,發表你的文學評論。雖然網站上也有編輯和管理者,他們有一些類似傳統文學話語權所有者的生殺予奪的權力,但一則他們相對要有更多的寬容性,另外各類網站的繁多也足以使不同的網路文學寫作者為自己的作品找到發表的地方。

在網路文學中,傳統文學中編輯和評論者所擁有的話語權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剝奪了。編輯沒有能力阻止別人在網上發表作品,專職評論者在網上發表評論時,也無法使自己比一般讀者的發言更理直氣壯。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在這里,人們更少相信和服從所謂的權威,人們不僅有更多自己說話的權力,也有更多自己判斷和鑒賞的能力。在這里,一部作品能有多大的價值和多高的地位,與傳統文學的編輯無關,也與專職評論家的評論無關。發言權的平等,將使網路文學中更少一些話語權力,更多一些民主。從這種角度來看,網路無疑是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天地。在網路上,任何作者都可以自由地進行文學試驗,選擇他(她)所喜歡的題材和寫作手法,表達他(她)想表達的思想。在傳統的文學話語權力缺席的情況下,網路文學將更有利於促成文學發展的多元化和繁榮局面。應該說這是時代的一種進步。

隨著網路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網路文學無疑也將會更加發展壯大。以書刊報紙為主要媒介的傳統文學,失去的將不僅是部分讀者,更重要的是還有話語權力。這一進程的發展演化可能是比較緩慢的,但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它的影響必將會越來越清晰。

此日樓台鼎鼐,他日劍履山河。

B. 開題報告中研究小說主題的現實意義怎麼寫

突出研究小說對現實有哪些作用,有利於什麼。。比如:諷刺了哪些現象 有利於哪些風氣的修正等

C. 論文的開題報告

我畢業的是《論網路編輯的規律》
裡面內容都是抄的,應該對你有用!!

論網路新聞編輯規律
——兼析網路新聞受眾的多元需求

欒 軼 玫

中、英文摘要

二、前 言:

第一部分: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維度

第二部分:理論基點——網路傳播特點與網路新聞編輯基本規律

第三部分:宏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第四部分:中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策劃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第五部分:微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實務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結束語:

八、索引與參考書目:

論文:(以下為索引鏈接列表)

題目:《論網路新聞編輯規律——兼析網路新聞受眾的多元需求》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維度;

二、網路傳播特點與網路新聞編輯基本規律

1、 網路傳播的特點;

2、 開放式——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

三、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網路受眾的多元需求;

1、 網路新聞編輯定位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2、 網路新聞編輯功能分析與受眾心理的引導;

3、 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多層次需求的滿足;

四、網路新聞編輯策劃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1、 網路新聞編輯策劃的定義、內容;

2、 網路新聞編輯策劃的功能分析與受眾需求的滿足;

3、 網路新聞編輯策劃的特點;

五、網路新聞編輯實務與網路新聞受眾的需求;

1、 網路新聞編輯內容研究與對受眾的「迎合」與「引導」;

2、 網路新聞編輯形式研究與有效傳通局面的形成;

3、 網路新聞編輯中的特殊手段;

網路媒體——這一二十世紀最後幾年才出現的全新媒體,被人們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它的出現給傳播領域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一個全新的媒體、一個全新的傳播領域正吸引著學界對它的深入研究。 「網路新聞編輯學」是網路傳播學眾多研究內容中的一個重要且實用的方面。本文選取它作為研究的主題, 以受眾的多元需求作為研究的出發點,文中的所有考察都與受眾密切相聯。

本文從三個層面: 「宏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 「中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 「微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提出網路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指出「『開放式』是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此外,本文還從「網路新聞策劃的內容」、「網路新聞策劃的功能」、「網路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入手,探討了經濟功能在網路新聞策劃中的「度」的把握的問題;本文微觀方面,通過對網路新聞編輯「內容建構」、「形式呈現」兩方面現狀的考察,提出相應的內容與形式的良性建構標准。

主題詞: 網路新聞編輯規律、編輯思想、編輯策劃、編輯實務、開放式、受眾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 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網路傳播是一個全新的傳播模式,基於「技術」而生的網路特點賦予網路傳播一些全新面貌,對網路傳媒這樣一個「嶄新的、上升的」媒體進行研究有著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文在網路傳播學眾多的研究方向中,選取其中一個方面——「網路新聞編輯學」作為研究主題; 在眾多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中,選取目前網路傳播研究中選用較少的心理學視角,從受眾的多元需求出發,探索網路新聞編輯規律。

為了全方位反映「網路新聞編輯學」的各個方面,本文從三個層面: 「宏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與受眾的多元需求」、「中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策劃與受眾的多元需求」、「微觀視角——網路新聞編輯實務與受眾的多元需求」進行分類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過對網路傳播特點的深入分析,提出「『開放式』是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這一論點。文中各個部分的論述都是基於對這一基本規律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討網路新聞編輯工作中「編輯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網路新聞編輯應該具有「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編輯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對於「網路新聞策劃」的研究是網路編輯研究中一個嶄新的領域,學界目前對這一命題的研究還顯不足。文中從「網路新聞策劃的內容」、「網路新聞策劃的功能」、「網路新聞策劃的特點」等幾方面展開論述。 特別注意到了「經濟功能對於網路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路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路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問題,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路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本文第五部分將研究聚焦於「網路新聞編輯實務」這一微觀層面,通過對「網路新聞內容媚俗化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 「網路新聞編輯內容建構標准與規律」;通過對「網路新聞形式呈現方面不良現狀」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 「網路新聞編輯形式呈現標准與規律」。文中還首次提出了一些基於技術而形成的網路新聞編輯中的特殊手段——「郵發之最 / 閱讀之最新聞之上的新聞」、「推銷內容」等。

研究過程中,注重「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研究」、注重「傳受雙方『良與不良』的互動研究」、注重「傳播理論與新聞實例相結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維度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論題的選定與論述的確立基於這樣一個現實層面:自1995年網際網路在全世界出現,此後數以萬千計的大小網站雨後春筍般地成長、發展。盡管各網站主營內容、經營模式紛繁復雜,但是提供信息與服務幾乎是所有網站共同的目標。在這期間,誕生了一個全新的職業:網路新聞編輯——以向受眾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務為工作任務的全新職業。伴隨著新興事物而來,學術領域可能更為關心「受眾的需求對網路新聞編輯工作的影響」以及「受眾的需求在網路新聞編輯過程中的具體體現」這一命題。具體來講,就是要求學界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以下問題展開研究:「什麼樣的信息及服務是受眾關心的?怎樣提供這些信息與服務被證明是有效的?有沒有一些切實可循的標准可供參考?網路新聞編輯應涉及和不應涉及的領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廣度是怎樣的?網路新聞編輯過程中所涉及的受眾、傳者(編輯)、傳播技術、信息等諸要素之間是何種關系?如何在它們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研究網路新聞編輯——這一網路傳播中的重要內容,源於現實的需要與緊迫性:

網路傳播是一個全新的事物。 對於整個互聯網來說,它至今仍然處於兒童期(從

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對於傳統媒體來講,缺乏經驗的累積與規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猶如空白的紙張,充滿著待墾的誘惑。

二、網路傳播是一個上升的領域。 全新充滿著懸疑,而「上升趨勢」則意味著研究更有價值。不論從全球還是我國范圍來看,整個網路事業仍然處在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網民數量連月增加、網頁內容不斷翻新、網路普及范圍日益深廣。這一切都說明,對於網路傳播的研究有前瞻與實際意義。

三、網路傳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較於傳統媒體,對於網路傳播這樣一個全新領域,國內外的研究都比較薄弱。台灣學者在1997年曾經做過一項對「全球資訊網傳播學術資源」的研究,他們利用關鍵詞查詢「與大眾傳播相關的網站」,在亞太地區共找到56個中英文傳播研究和教育網站,其中台灣有38個,澳大利亞有9個,香港有3個,新加坡2個,日本2個,泰國1個,紐西蘭1個。至於中國大陸則未找到任何網站。(參見:雷躍捷、辛欣著《網路新聞傳播概論》第16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雖然到目前國內也有了類似「中國傳播學評論」的傳播學術網站,但關於網路傳播的學術研究與日益增多的網路傳播現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方面依然顯得不足。

心理學視角研究網路新聞編輯規律有自身優勢與獨特性。 本文在研究網路新聞編輯規律時選擇心理學視角,從受眾多方需求的角度審視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在論述中,更為關注受眾需求的多樣性特徵、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機制、以及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在滿足受眾需求方面的「足」與「不足」 等問題。

我們知道,技術賦予網路的交互特徵,使得傳、受者的心理互動較之傳統媒體而言更為經常更為深入,而傳受者的心理互動深刻影響著網路傳播過程的各個方面,因此,從這一視角研究網路新聞編輯規律更易貼近與深入問題的實質。從另一方面來講,目前學界對於網路傳播的研究仍較多地停留在宏觀層面的理論探討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討第四媒體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2)探討第四媒體與傳播新聞傳媒的關系;3)探討新聞媒體網路的建設與經營;4)對國內外網路法規的評介;5)調查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路的狀況。」(參見《網路新聞傳播概論》第16頁)而對於微觀層面,比方說用心理學視角、從受眾需求的角度對網路傳播實務進行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本文則試圖從這一角度進行一些學理意義的嘗試性探討。

由於技術的密切介入,與傳統新聞編輯不同,網路新聞編輯從誕生之日起就決定著它的內容、趨勢等都將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術的影響,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將影響網路新聞編輯工作的內容與方式方法。這種影響可能表現為漸進式,也可能表現為瞬間突破性。正是技術的深度介入,使得網路新聞編輯工作表現為更多的動態性、開放性。因此,對它的研究也必然應該選取動態、多維、開放的視角。

二、研究的維度:

傳統意義上的編輯研究一般關注報道方針、報道策劃、報道實務等三方面。這三方面立體地構成了編輯學的全部內容。 網路新聞編輯雖然是一門全新課題,但對它的研究依然離不開上述三個層面的內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維度的選擇上採用了傳統編輯學的方法,從宏觀網路新聞編輯思想、中觀網路新聞編輯策劃、微觀——網路新聞編輯實務三個層面進行研究。

宏觀——網路新聞編輯思想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本文將「編輯思想」做為論述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編輯思想」是傳統編輯學研究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網路傳播過程中,「編輯思想」一度被人忽視或者說從來被人重視不夠,這或許由於網路傳播的「技術決定論」或許是「傳播主體多元化」導致的網路編輯工作的「唯技術」或「人人皆為傳者,無需編輯」的現實傾向;而對網路編輯工作理解上的錯覺與誤讀已經並且還在給現時的網路編輯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正本清源——從源頭上的重新認識將有助於網路新聞編輯具體操作的良性發展。本文從「更好地滿足受眾多樣性需求」出發,提出「全歷史、全社會、全受眾、全天候」的網路新聞編輯思想,著重強調了網路新聞編輯應該具有的對歷史、對社會、對受眾的全面負責態度。

中觀——網路新聞編輯策劃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長期以來,對於編輯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策劃的研究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近些年來,隨著媒介產業化進程,這一問題又重新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毫無疑問,對於網路新聞編輯研究來講,網路新聞策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網路新聞策劃的目標是為了讓自己的新聞產品能被更多的受眾接受、喜愛,因此,對於它的研究一定是基於對受眾的心理特點、多元需求仔細分析基礎之上的。

網路新聞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立於媒介產業化的前沿,較傳統媒體而言,它帶有更強的商品屬性、經濟功能。這使得網路新聞策劃在功能與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本文試圖探討「經濟功能對於網路新聞策劃的要求與影響」、「網路新聞策劃中如何實現經濟與社會雙收益?」「網路新聞策劃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問題。目的就是嘗試通過粗淺的論述探索「經濟功能在網路新聞編輯策劃中『度』的把握」這一命題。

微觀——網路新聞編輯實務和受眾的多元需求:

對宏觀編輯思想與中觀編輯策劃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網路新聞編輯工作應有的一種寬廣視界與胸懷,它們是隱性的、穩定的,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常態。而具體到「每篇稿件的選擇、每個網頁的建構、每條鏈接的設計」這些屬於編輯實務方面的具體編輯工作,則更多表現為顯性的、動態的、受眾能夠直接感受到的編輯成果。因此,對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現實指導性。

通過對網路新聞編輯內容選擇方面的「長與短」、「新與舊」、「軟與硬」、「深與淺」「真與假」、「原創與整合」的研究;通過對網路新聞編輯形式呈現方面的「網頁空間」、「信息編排」「版面色彩」「導航結構」的研究;通過對基於網路技術而形成的特殊編排手段——「新聞之上的新聞」、「推銷內容的編輯手段」等等專題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回答「什麼是受眾討厭的?」「什麼是受眾喜歡的?」、「如何滿足並提升受眾的喜好?」等一系列問題。 從而為傳受良性互動與網路新聞的高效傳播找到實現途徑。

網路新聞以網路為傳播平台。一方面,網路傳播的特點勢必影響著網路新聞編采特點;另一方面,網路新聞在編采過程中也要時時刻刻注重網路傳播的特點,只有這樣網路新聞才能更好地發揚技術帶來的優勢,才能有別於傳統媒體的新聞形式,有獨立存在的理由與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將通過對網路傳播特點的分析、以及網路編輯與傳統媒體編輯工作的對比研究,探索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開放式規律。以下各部分的論述都將建立於這一基本規律之上。

一 、 網路傳播特點分析

關於網路傳播的特點,目前存在多種解說。

例如:有將網路媒體特點歸結為:1)超越時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體;4)交互性;5)小眾化(實質上強調的是個性化服務);(參見:張海鷹、騰謙編著《網路傳播概論》第77頁----第8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有將網路傳播特點歸結為:1)傳播主體多元化;2)傳播方式多媒體;3)傳播關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個人化和主動化;5)信息傳播的快捷性;6)傳播內容的廣泛性;7)傳播環境的全球化;(參見:雷躍捷、辛欣主編《網路新聞傳播概論》第54頁---第70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還有將網路傳播特點歸結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時性;4)超文本信息檢索方式;5)媒體個人化;(參見:《網路季風叢書:人人都是國王》,山東文藝出版社)

將散見於各報章、論著中的表述歸結起來,盡管各方表述在選取詞彙與著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網路傳播的基本特點方面,大家還是有一定的共識。簡言之,就是普遍承認網路傳播在如下方面擁有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特點:交互性、海量性、多媒體、即時性、個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傳統媒體將信息單向傳遞給受眾,網路傳播則提供一種雙向傳輸的信息渠道。用「邏輯拓樸結構」(它是描述不同網路系統中信息傳輸邏輯過程的方法)分析,傳統媒體的邏輯拓樸結構是星型結構,即中心製作,四面傳輸。其特點是1)中心節點:報社、電台、電視台是傳播中的唯一信息來源;2)單向流動:信息由信息源向終端點「受者」流動;3)終端點彼此孤立,沒有聯系;4)中心節點批量復制同樣信息,單向傳諸終端點。這種結構使得傳統媒體基本上只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什麼樣的信息,受眾只能照單全收,形成了「我傳你受」的傳播定勢。網路媒體基於完全不同的一個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網路傳播的邏輯拓樸結構是環形分布式的,其特點為:1)拓樸結構中無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可向其他節點發送信息成為信息源;2)雙向流動:任何節點都可以向發送信息的節點傳回反饋信息;3)網路各節點之間不是孤立的,任意兩點可以通過網路進行雙向信息交流;4)任意兩點間的交流路徑不只一條。採用這種邏輯拓樸結構的網路傳播本身就具有雙向交流的特點,這使得傳受雙方較之傳統媒體而言,雙向交流的發生更為經常也更為深入。(參見:雷躍捷、辛欣主編《網路新聞傳播概論》,北京廣播學院)

2)海量性:網際網路將全世界的計算機和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資料庫。世界上任一時間任一地點發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為網路的信息被廣泛傳播。與傳統媒體相比,由於它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它可以逃脫報紙版面、廣播電視固定時段、節目容量等諸多限制。技術創造的電腦網路時空,幾乎可以將全世界的新聞信息全部包攬;此外,由於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為信息源」——使得網路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斷;其次,由於資料庫的存在,得以縱向保存歷史新聞信息,正是信息集納的廣度與深度形成了網路傳播的海量特點。

3)多媒體:報紙通過紙質媒介利用文字和圖片傳遞新聞,廣播以聲音發送信息,電視藉助聲畫播放節目。網路媒體則兼容了文字、圖表(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傳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現信息、發送信息。網路傳播的多媒體特點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各種傳播形式的「兼容並包」,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手段。受眾也有了眾多的自由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有字無聲、有聲有像、圖文並茂等多種形式,各種感官得以充分調動。

4)即時性:報紙使用紙質媒介傳遞信息,傳遞速度受制於交通手段和零售環節;廣播電視採用無線電磁信號的形式,由於受到信號傳輸覆蓋面的限制,傳輸范圍之外的地方還需其他手段幫助來獲得信號,增加環節會大大影響傳播速度; 網路新聞傳播的載體是光纖通訊線路,光纖傳遞數字信號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瞬間可達世界上任何地方,從而在技術環節上保證了網路新聞傳播的即時特點。此外,傳統媒介需要製作周期,有截稿時間的限制。而網路新聞傳播則不受此限,新聞稿件可以隨到隨發,24小時不間斷發稿,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知道所發生的一切。

5)個人化: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眾傳媒應該重新定義為「發送和接收個人化信息和娛樂的系統」。網路傳播的個人化特徵非常明顯,技術帶來的優勢可以使得受眾從容地利用各種檢索工具在各類資料庫中「各取所需」;受眾還可以自由的選擇信息接收的時間、地點以及媒介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作為網路傳播另一端的傳者也可用一種「信息推送技術」,根據用戶的需求為他推送信息的專門化服務。信息的傳播在網路中顯得個性張揚、特色鮮明。

6)超文本:與傳統媒體不同,網路傳播是建構在超文本、超鏈接之上的全新傳播模式。超文本,與用字元串來表達,以線性形式進行組織的傳統文本信息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元,而是以結點(Node)為單位組織各種信息,一個結點是一個「信息塊」,結點內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圖像、圖形、動畫、聲音或其組合;它的信息在組織上採用網狀結構,結點間通過關系鏈加以鏈接,從而構成表達特定內容的信息網路。它對信息的存儲可以按照交叉聯想的方式,從一處迅速跳到另一處,打破了原文本系統只能按順序、線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靈活的檢索。超文本賦予網路傳播許多優勢,比如說,形成網狀的復雜信息結構,系統能按不同查詢條件鏈接,從而使網路傳播擁有強大的檢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編輯功能,可以進行多窗口編輯,使得網路編輯可以方便地容納更多元素。

二、 開放式——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

對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新聞編輯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諸如宏觀的「把關」、「發言」以及微觀的「文稿(聲像)通順」、「節(欄)目整體感強」等編輯規律外,它們還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說,報紙編輯突出「版面和諧」,廣播編輯強調「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編輯則非常重視「聲畫合一」。正是這些特性構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編輯規律,那麼網路新聞編輯的根本特點、基本規律是什麼呢?

網路是一個平台,它本身可以容納報紙、廣播、電視的所有的傳播功能,因此,可以說,在網路新聞編輯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網路報紙)則要重視「版面和諧」、偏向聲音(如網路廣播)則要重視「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偏向聲像(如網上電視)則要重視「聲畫合一」。從這一角度講,網路新聞編輯要遵循傳統媒介編輯的所有規律。但是它有沒有自己的規律呢?有沒有自己區別與他者而獨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規律呢?

本文認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現,更深入研究網路新聞編輯,我們發現「開放式」是網路新聞編輯的基本規律,是滲透到網路新聞編輯工作各個環節中的一條主線,它是網路新聞編輯區別於他類媒體編輯工作的一個基本特點。

網際網路實質上是一個時空開放的網路空間。正是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最大限度開放」賦予網路傳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等眾多特徵。通過對網路的這些傳播特徵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開放式」是它們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筆者以為,如同報紙的「版面和諧」、廣播的「口語化、符合聽覺規律」、電視的「聲畫合一」等為上述媒體的基本編輯規律一樣,「開放式」規律是網路媒體的基本規律。

這里指出的「開放式」包含三個層面:時間層面的開放、空間層面的開放、技術層面的開放。下面我們依次對網路傳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時性、多媒體、個人化、超文本」6大特徵進行分析:以此論證 「開放式」規律是網路媒體的基本規律這一命題。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時間層面、空間層面上的開放性帶來的。時空開放,從而可以實現「此時與彼時、此地與彼地、此人與彼人」的共時或異時、同地或異地傳播,時空的開放賦予傳播更多的深度與廣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徵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其一、網路傳播實現了地域上的全球覆蓋(這是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其二、網路傳播實現了信息的海量存儲(這是時間上與空間上的開放性導致的——網路傳播可以橫向容納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資料庫可以縱向容納歷史信息);其三、網路傳播中信息存儲的質的多樣性(網路傳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存儲,這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結果)

3)即時性:得益於技術帶來的優勢,網際網路可以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實現信息的「瞬間」傳輸,傳播速度快、時效強。時間上的開放性是新聞即時傳播的前提與保證;此外,每一個網民都是一個新聞線索提供者,也是新聞發布者。「地球上沒有一家報社、廣播公司或電視機構有實力把他們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區,去應付突發事件」 (參見:網路季風叢書---《人人都是國王》----山東文藝出版社), 從這個意義上講,網路傳播即時性的前提正是在於「空間上的開放性」。

4)多媒體:網路傳播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組合的多媒體傳播,這正是技術開放性帶來的直接成果。技術的開放增強了網路本身的容納力,技術的開放延伸並調動了人類的各個感覺系統。

5)個人化:個人化特點意味著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時收看」(時間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世界各地、古往今來的內容」(時空上的開放性)、「可以自由地選擇接收模式(有聲有像或有聲無像或圖文並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組合)」(技術上的開放性)。正是時間、空間、技術上的開放性使得「個人報紙」、「我的新聞」等個人

D.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在畢業論文課題選定後,在研究工作開始之前,向導師作出是書面報告。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希望能提供幫助。

篇一: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無為之教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初探

一、選題的根據:

1)本選題的理論、實際意義。

2)綜述國內外有關本選題的研究動態和自己的見解。

1.傳統語文教學使得師生在課堂中均處於被動地位,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率不高。尋求一條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成了現代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文作者從新形勢下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無為之教的策略,並研究了採取無為之教的原因,分析了當前課堂教學中無為之教實施的狀況和原因,最後重點探討了實施這一策略的原則和策略!

2.不可否認,迄今為止,完整、系統地用純理論來論述無為之教的並不多見,但無為之教也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西方,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和兒童中心論以及中國孔子的“因材施教”法,老莊的“無為而治”和“北魏南李”(魏書生和李鎮西)教學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與無為之教相通或類似。筆者在詳閱其它相關資料,並借鑒成功的教育典範的基礎上,運用綜合、提煉、類比等方法完成了此文的創作,意義深遠!

二、研究內容:

擬將本文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闡釋無為之教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徵。

第二部分分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無為之教的必要性、優越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指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無為之教的現狀及其造成現狀的原因。

第四部分探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無為之教的原則與策略。

三、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2.行動研究法(教育實習)。

3.調查研究法。

(二)可行性分析

1.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

2.符合現代教育的“主導”、 “主體”理論

3.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外因辯證關系

4.成功的教改經驗和先行者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四、進程安排和採取的主要措施:

3/1--3/20 廣泛搜集材料,確定論題范圍,最終確定論題,撰寫開題報告。進行開題報告,並認真聽取答辯組老師的意見。

3/20--4/7 圍繞選題,撰寫提綱,並完成初稿,並交指導老師審閱。

4/7 --4/23 充分聽取指導老師的建議後,修改論文,完成二稿。

4/23--4/30 在老師指導下,在二稿的基礎上對論文的各個方面,尤其是論文格式規范予以完善,基本定稿。

5/1以後 准備論文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不少於10篇):

1.韋志成。語文課程教育學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熊生貴。理想的語文課 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3.張鵬舉。顏振遙初中語文自學輔導教學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4.蔡澄清、張鵬舉、陳軍。蔡澄清中學語文點撥教學法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5.語文課程標准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陳夢稀。現代教育學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7.紀大海。教育漫語:現代教育生活的領悟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8.閻廣華。“無為”而教:網路環境下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另類”謀略[J]電化教育研究,2015

9.李鎮西。民主與教育:一個中學教師對民主教育的思考[D]四川: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

10.B、A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二: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 花開三生,情深緣淺--淺析網路小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寫作藝術

flowers of three lives ,deep love bute good luck is shallow--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riting《the ten mile peach blossom of three life》

(1) 本選題研究現狀

隨著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平台越來越開放,網路也越來越普及,國內自20世紀末,興起一種文學新形勢--網路文學,從而一發不可收拾。眾多網路小說平台不斷發展擴大,網路小說的門檻越來越低,玄幻、武俠、仙俠、言情、都市、歷史、穿越等小說類型在網路小說中不斷創造數量極為龐大的文學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為新的文學經典。縱觀當今文學現象,網路文學的發展一日千里,而對於網路文學的研究還缺少系統而全面的論著,網路上也僅有文學愛好者進行簡單對網路小說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

網路文學在數十年的光景中逐漸呈新型之勢,發展成為巨大的.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網路文學覆蓋的讀者已達2.74億人、注冊寫手200多萬人、市場年收入40多億元。並且男頻和女頻不相上下,男頻諸如起點中文網、幻劍書盟等,女頻諸如紅袖添香、錦江中文網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雖然在言情小說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稱不上巨著。然而它獨有的寫作藝術與文學模式,開創了仙俠言情體裁的一個新境界,為眾多女性讀者為之痴迷,並稱之為“仙俠言情之紅樓”,在心中的地位沒有其他書可以比擬。因而選此為題。

(2)本選題的意義、重點、難點及創新點

意義:自網路文學興起以來,雖然大部分讀者都為之喜愛,進行書評或者在貼吧論壇抒發意見看法,但是鮮少有人對新興的網路小說文本進行具體的解讀分析論述。因為這些小說沒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也沒有諸多作家學者的關注與認可,甚至在茫茫網路文學中一逝而過,但不能否認在數年之後,網路文學也能歷經沉澱,出現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較新的論文選題。

重點:本選題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語言寫作藝術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題目意義和在文中的體現,以及小說寫作模式與敘述方式的獨特性三個方面。

難點:怎樣在沒有任何研究資料的情況下,依據文學語言分析模式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全面而有意義的研究。

創新點:能夠脫離傳統論文對於文學著作的研究僅限於經典傳統或者大眾認可的文學文本,關注網路文學,關注新型小說構成。

(3)論文的結構及簡要說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學意義

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寫作藝術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語言藝術特色

2.1.1以詼諧寫悲涼

2.1.2以無情襯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結構藝術特色

2.2.1錯雜但合理的倒敘

2.2.2繁復但合情的插敘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結構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卻無情的白淺

2.3.2無情卻有情的夜華

2.3.3形象生動的其他角色

3.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點與瑕疵

3.1創新點與亮點

3.2瑕疵與局限

4.總結

(4)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寫作藝術剖析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內涵及意義

(5) 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1、課題研究步驟:

(a)查閱並研讀相關資料及參考文獻;

(b)撰寫開題報告及上交審核;

(c)撰寫本課題論文;

(d)修改提交審核。

2、課題研究方法措施:

(1)資料收集方法

除了圖書外,數據資料的研究成果和結論對本課題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資料收集的方法主要為上網查尋、借閱圖書、查閱報刊雜志等。

(2)資料研究方法

結合圖書館圖書與數字資源,搜集相關文章,然後進行篩選整理,歸納整和,總結已有的研究動態,分析得出結論和啟示。

3、研究工作進度

第一階段(20xx.12——20xx.2)

查閱並研讀相關文獻;在對相關文獻資料熟練把握的基礎上,撰寫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20xx.2——20xx.4)

研究資料、擬定論文寫作結構;撰寫論文初稿。

第三階段(20xx.4——20xx.5)

根據指導老師的意見,做論文修改,定稿。

;

E.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題者把自己所選的課題的概況(即開題報告內容),向有關專家、學者、科技人員進行陳述。然後由他們對科研課題進行評議。亦可採用德爾菲法評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門綜合評議的意見,確定是否批准這一選題。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研究方案,就是課題確定之後,研究人員在正式開展研究之前制訂的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計劃,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研究方案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對於我們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我們避免無從下手,或者進行一段時間後不知道下一步干什麼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YX4OsZYzCGvPRcP-37_4Ug

?pwd=catj 提取碼: catj


F. 關於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精選

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專門人才。我為大家精選了一些關於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篇1

1.本課題的目的及研究意義

研究目的:

張愛玲與電影有過長期親密的接觸,在小說寫作中創造性地化用了電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組合帶有豐富的視像性和表現力。文本以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為切入口,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並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在體會張愛玲語言的“現代性”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1種獨特的審美方式,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張愛玲小說的表現手法。

2.本課題的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表現手法的研究主要從小說的電影畫面感、電影造型、電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張愛玲作品對電影藝術手法的借鑒技巧:

(1)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畫面感:《猶在鏡中——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造型:《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申載春);《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張江元);《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屈雅紅)等;

(4)研究張愛玲小說的死亡意識: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等

國外研究現狀:

海外研究對張愛玲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標等人對她作品的介紹與評述”“第2階段1985年至今,輻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華文文學的影響研究分析和評價”。1995年9月後,她在美國辭世後,海外學者多運用西方現代文藝理論來剖析。

3.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內容:

張愛玲的小說映照了1個陰陽不分、鬼氣森森的世界,恐怖鏡頭繁復繽紛,在她的作品裡以人擬鬼,她筆下的人物均飄盪在凄冷荒涼的宿命軌道上。本文嘗試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並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在學術界既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張愛玲小說、相關的研究書籍及其評論等出發,分析整理資料,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當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

4.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及預期效果

方案、進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資料。重讀作品,確定論文題目,查閱相關資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師的指導下,擬定寫作提綱和開題報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論文修改。聽取老師意見,撰寫論文初稿,並交指導老師評審。

2007年4月——:定稿。

預期效果:

本文結合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闡釋,嘗試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並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5.已查閱參考文獻:

書籍:

1、張愛玲,《張愛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達,《華麗影沉》【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M】。北京:3聯書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類時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吳戰壘,《電影欣賞》【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陳衛平,《影視藝術鑒賞與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聶欣如,《類型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學術論文:

1、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頁。

2、 李祥偉《“丑”趣———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象》,學術論壇, 2005年第6期第140頁。

3、 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報,2004年第4期第38頁。

4、張江元《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涪陵師范學院學報, 第26卷第4期,第54頁。

5、屈雅紅《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頁。

6、何文茜《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4年02期,第39頁。

7、何蓓《猶在鏡中 —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頁。

8、申載春《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頁。

9、吳曉,封玉屏《電影與張愛玲的散文寫作》浙江社會科學報, 2004年第1期第204頁。

網路資料:

1、《恐怖情節心理分析》

2、《綻放在暗地裡幾個唯美的驚惶意象》

3、陳文珊《女性·月亮·鬼氣——試論《聊齋志異》對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影響》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院(系)審查意見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

關於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篇2

一、“臨川四夢的”諷世內容

“臨川四夢”都本於小說,但比小說內容豐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傳奇都增添了小說所沒有的具有諷刺意義的人物和情節。其諷世內容大致可分為官場社會、時事政治、禮教和人性三個方面。

(一)官場社會之刺

做官幾乎是古代所有讀書士子的夢想,因為出入官場就意味著擁有盛名、權勢和利益。然而湯顯祖對明代官場社會有清醒和深刻的認識,在“臨川四夢”中對官場社會進行了辛辣的嘲諷,總體上否定了明代官場社會並給予了深刻的鞭撻,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第一,“四夢”塑造了陰險毒辣的“權臣”系列形象。如《紫釵記》里的盧太尉、《南柯記》里的丞相段功和《邯鄲記》里的宰相宇文融。這些權臣位高權重,可都是老奸巨猾,品行卑劣,面目可憎。盧太尉將權力用來滿足私慾,書生李益中了狀元,只因未參拜他,就被貶為玉門外參軍;他豢養特務和刺客,誰讓他不滿就陷害誰。段功和宇文融都與盧太尉是一類的人物。“權臣系列”表現了高層官場之黑暗。第二,“臨川四夢”塑造了一批貪贓枉法的大小官吏。譬如《南柯記》中的府幕錄事官,他自言“為官只是賭身強,板障。文書批點不成行,混帳。權官掌印坐黃堂,旺相。勾他紙贖與錢糧,一搶。”(第二十一出)他與手下的小吏都不務正業,貪贓枉法,《大明律》的作用就是幫助他們撈銀子。《邯鄲記》中的崖州司戶則是枉法酷吏中的典型。湯顯祖生活的嘉靖、隆慶、萬曆年間,貪贓枉法成了普遍現象。“四夢”刻畫的貪官污吏,是對中下層官場社會的諷刺。第三,“臨川四夢”諷刺了科場弊端。在湯顯祖的年代,科場的不正之風相當嚴重,科場弊端也是“四夢”的諷刺矛頭所指。《邯鄲記》中盧生便是通過結拜高官和行賄而一舉獲得狀元的。《牡丹亭》中的識寶使臣苗舜賓不懂文字,卻因能辨珠寶,被任命為科舉考官。他判卷草率,如同兒戲,因與柳夢梅有舊而判他為狀元。科舉考試的嚴肅性輕易地被消除了。此外,“臨川四夢”還描摹了走裙帶關系、徇私舞弊等官場丑惡現象以及一些官場陋習。如《南柯記》里的淳於棼做的便是“老婆官”,憑其妻瑤芳公主的關系當上了南柯太守,二十年掌一方大權,地位顯赫。

(二)時事政治之刺

湯顯祖關心時政,在“臨川四夢”的創作中諷刺了當代時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諷刺明政府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在《牡丹亭》中用了很大篇幅講述李全夫婦作亂和杜寶平亂之事,但李全作亂之事與《宋史》很少相符,多為虛構,劇中李全怕老婆楊氏,楊氏掌握軍政大權,杜寶通過賄賂楊氏才得以平亂並立下軍功。湯顯祖實乃藉此人物與情節譏諷首相張居正支持邊將王崇古、吳兌、方逢時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事件。[1]明建國後北方邊地受到蒙古騷擾兩百餘年,隆慶四年(1570),邊將上疏主張對蒙古首領行安撫政策,大臣對此意見不一,張居正等支持安撫主張,對蒙古首領俺答賜封,對深受俺答寵愛和器重的三娘子封為“忠順夫人”。倡議此策的邊將此陞官,主戰官員受到處分。湯顯祖支持主戰,寫過多首詩明確表示對明與蒙古關系的關心及妥協政策的不滿。二是諷刺明政府對日本關繫上的無能。萬曆二十年(1592),日軍出征朝鮮,朝鮮向明朝請求援助,明朝派軍作戰,不能決勝,直至七年後日方豐臣秀吉病死戰爭才結束,明朝大臣對日和戰之爭不休。《牡丹亭》中科考試卷的題目是對金策略“和戰守三者孰便”,柳夢梅的回答名為主戰,實為主和,“生員也無偏主,天下大勢,能戰而後能守;能守而後能戰;可戰,可守,而後能和。如醫用葯,戰為表,守為里,和在表裡之間”(第四十一出),得到主考官苗舜賓的表揚。試答的內容乃借插科打諢嘲諷無能又虛偽的明政府。三是諷刺最高統治者之腐敗。明朝中後期的最高統治集團對內憂外患視若無睹,荒於政務,日益腐敗。如明世宗朱厚熜、神宗朱翊鈞皆貪財好貨登峰造極,《牡丹亭》以識寶大臣苗舜賓收集到奇異珠寶而受寵提拔為科舉典試官;明武宗朱厚照好色荒淫,多次到民間搶奪婦女,《邯鄲記》第十三出《望幸》編述唐玄宗東巡的情節對武宗南巡揚州擄掠民女之事進行諷刺,可以肯定,湯顯祖“絕非隨意點染,其矛頭分明是對准明代皇帝”。[2]

(三)禮教和人性之刺

明統治者尊崇孔子,加強禮教,推崇理學,均為鉗制思想,加強其專制統治。“臨川四夢”揭示了禮教和理學對人的危害性,這集中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女性的壓迫,它剝奪以杜麗娘為代表的女性正當的權利,通過婦女教育壓制其思想,在行動上則嚴密禁錮,使女性完全淪為男性的工具;二是對普通民眾尤其是讀書人的精神戕害,如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思想荒蕪,迂腐可笑,他言必稱教條,而其教條不出《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的范圍。“四夢”還有對假道學者的嘲弄。《邯鄲記》對假道學者的刻畫尤為入神。盧生既得高官,既要貪享淫盪生活,但嘴裡又要維護道學,他的下場是可憐的,縱欲淫樂使他一命嗚呼。關於“臨川四夢”禮教與理學之刺,學界論述較多,本文不多贅述。明代虛偽的禮教和理學統治,並未培育人性之善,反而彰顯了人情人性的庸俗與丑惡,明中後期社會風尚不象前期那樣樸厚,“人情以放盪為快,世風以侈迷相高”(張瀚《松窗夢語》卷之七《風俗記》)。“臨川四夢”對人情人性也多有思考和諷刺,如薄情負心者,這主要由《紫釵記》中的李益來表現。李益與霍小玉定下終身,但後來盧太尉挾持他並欲以女妻之時,他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後決計拋棄小玉而依附有權有勢的盧府,最後歷經變故卻仍然回到小玉身邊,李益的軟弱和薄情受到了感情和道德的雙重批判。再如卑劣勢利者,在《南柯記》和《邯鄲記》中,人們在主角淳於棼和盧生得意時畢恭畢敬趨之若騖,失意時則唯恐避之不及。“臨川四夢”還諷刺了人性的墮落。《南柯記》中的淳於棼、《邯鄲記》中的盧生都演述了人性墮落的過程。富貴之時他們都喪盡了善美之性與羞恥之心,淪為腐朽沒落的人,這既與黑暗齷齪的官場環境有很大關系,同時亦由本人的“惡”性所決定。

二、“臨川四夢”的諷世特徵

首先,諷世意識貫穿於“臨川四夢”始終。“四夢”的創作時間從萬曆十五年(1587)到萬曆二十九年(1601),作《紫釵記》時作者三十七歲,作《邯鄲記》時五十二歲,前後十五年。四夢的創作正是作者思想從發展到成熟的過程。“臨川四夢”一以貫之的諷世意識反映出作者持久的否定態度和批判精神。作者感受到種種丑惡的現實,失望逐漸加深,有時乃至產生絕望和幻滅的情感,這在後“二夢”的佛道傾向中可見一斑。《南柯夢記題詞》中說到“世人妄以眷屬富貴影像執為吾想,不知虛空中一大穴也”(湯顯祖詩文集卷三十三《南柯夢記題詞》),將世人尋常追求的目標都視為空虛,實際否定了現實人生和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從這個角度說,湯顯祖是社會和時代的叛逆。但另一方面,湯顯祖畢竟是深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熏陶浸染,古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信念根深蒂固,他的社會地位和禮教的修養都限制他,使他不可能與舊觀念完全決裂從而擺脫其束縛。所以“四夢”中的諷世意識局部又是有所波動起伏的,有時是較為軟弱的。這些復雜情形反映出作為士大夫文人和思想者的湯顯祖心靈的痛苦和思想的矛盾。

第二,“臨川四夢”對仕宦人生和官場有最多的表現,其諷刺矛頭指向最多的也是仕宦人生和官場。做官原是湯顯祖青少年時期奮斗的目標,他中年以後大部分時光都在官場度過,但是仕途並沒有給他提供治國安邦、大展宏圖的機會,他在仕途上顛簸多年後出局。仕途經歷讓他見識了形形色色的貪官污吏,以及統治集團和國家機器的黑暗腐敗。相對於封建禮法和傳統文化,湯顯祖對仕宦人生和官場的批判和否定是最徹底的。這既由他正直的個性和高潔的操守決定,也與他對官場的清醒認識和深刻體察有關。當然這里也有一個逐漸轉變和深化的過程。在“臨川四夢”中,《紫釵記》對政治的嘲諷僅限於個別權貴,《牡丹亭》里有的高官如苗舜賓、杜寶並無十分可惡的表現,而到了後二夢里,貪官污吏都在官場中腐爛而不可自拔,本性並不很壞的人只要沉浸其中就被同化染黑喪失本性,《南柯記》里的淳於棼和《邯鄲記》里的盧生的經歷就說明了這一點,這是因為“症結不在個別官僚士夫的道德品質,而在整個統治集團的政治風氣。”[3]如果說“四夢”之首篇《紫釵記》的否定對象只是官場個別權奸的話,到了“四夢”之末篇《邯鄲記》的否定對象便是整個官場;《牡丹亭》對時政的譏刺中還夾雜了些許對功業的期待,《南柯記》和《邯鄲記》則完全否定了仕宦人生。湯顯祖罷官回臨川居家後,對官場人物往往不接待,“居家……中丞惠文,郡國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4]

第三,“臨川四夢”的諷刺是多指向的,不僅包括時事政治、官場科場,還有文化和人性,反映出湯顯祖思考的廣泛性。這顯示了他對其所生活的時代的深刻體察,也反映出他對更深遠的問題的積極探索。由於其思考的廣泛深入,湯顯祖被人們列為思想家。但“臨川四夢”是一組文學藝術作品,不是單純的哲學思考的演繹,而是對現實世界的描繪和人生感受的抒發,這其中包含、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因為“四夢”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它在某些某些方面反而超越了當時的哲學思考。譬如《牡丹亭》中杜麗娘“驚夢”“尋夢”的行為以及陳最良的形象,生動地展示出理學思想和禮教文化違背自然和戕害生命的真實面目,這比任何簡單的批評和蒼白的論證都要深刻。再如後二夢通過對社會丑惡現實和人性墮落過程的描摹以及夢醒成空的結果,揭示了人之存在的荒誕性和人生意義的虛無性。當然這里有佛道出世思想的影響。“臨川四夢”諷刺的多指向特徵反映出湯顯祖多方面的廣泛的思考。

三、結語

“臨川四夢”的諷世意識既是作者個性和思想的反映,也是戲劇傳統精神和時代革弊的強力表達。湯顯祖個性耿介,精神不欺,操守高潔。儒道釋思想的混合使他既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包括對政治、社會和人生的參與,又具有距離意識。因而“臨川四夢”雖然對社會現實集中描摹,敏銳地透視其中的丑惡人事並予以否定,但並不採取時事批判劇嚴肅寫實與激烈的風格,而是採用“怪怪奇奇,莫可名狀”(湯顯祖詩文集卷三十二《合奇序》)的寫夢手法,藉助夢境外殼和諷刺筆法表達了他對社會世態和人性特徵的感受與理解。從時代特徵來看,明代中期以後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社會丑惡情形,促使晚明作家較多地強烈否定客觀世界,暴露社會現實的陰暗面,譬如色情文學和公案文學就盛行一時。就戲曲來說,明代中後期戲曲一反明前期粉飾太平、道學氣濃的作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諷刺戲曲,內容豐富,諷刺的矛頭指向各個方面。諷刺成了時代主題之一。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作為一組傳奇作品,憑借藝術大師的高水準創作,唱出了時代最強音,其諷世意識正是時代主題的強力表達,部分內容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

關於漢語言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篇3

課題名稱: 花開三生,情深緣淺--淺析網路小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寫作藝術

學生姓名: 李南蘭

學 院: 中文學院

專 業: 漢語言文學

指導教師: 蔣曉城

xx年 2 月 26 日

課題名稱:花開三生,情深緣淺--淺析網路小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寫作藝術

flowers of three lives ,deep love bute good luck is shallow--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riting《the ten mile peach blossom of three life》

(1) 本選題研究現狀

隨著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平台越來越開放,網路也越來越普及,國內自20世紀末,興起一種文學新形勢--網路文學,從而一發不可收拾。眾多網路小說平台不斷發展擴大,網路小說的門檻越來越低,玄幻、武俠、仙俠、言情、都市、歷史、穿越等小說類型在網路小說中不斷創造數量極為龐大的文學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為新的文學經典。縱觀當今文學現象,網路文學的發展一日千里,而對於網路文學的研究還缺少系統而全面的論著,網路上也僅有文學愛好者進行簡單對網路小說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

網路文學在數十年的光景中逐漸呈新型之勢,發展成為巨大的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網路文學覆蓋的讀者已達 2.74億人、注冊寫手200多萬人、市場年收入40多億元。並且男頻和女頻不相上下,男頻諸如起點中文網、幻劍書盟等,女頻諸如紅袖添香、錦江中文網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雖然在言情小說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稱不上巨著。然而它獨有的寫作藝術與文學模式,開創了仙俠言情體裁的一個新境界,為眾多女性讀者為之痴迷,並稱之為“仙俠言情之紅樓”,在心中的地位沒有其他書可以比擬。因而選此為題。

(2)本選題的意義、重點、難點及創新點

意義:自網路文學興起以來,雖然大部分讀者都為之喜愛,進行書評或者在貼吧論壇抒發意見看法,但是鮮少有人對新興的網路小說文本進行具體的解讀分析論述。因為這些小說沒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也沒有諸多作家學者的關注與認可,甚至在茫茫網路文學中一逝而過,但不能否認在數年之後,網路文學也能歷經沉澱,出現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較新的論文選題。

重點:本選題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語言寫作藝術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題目意義和在文中的體現,以及小說寫作模式與敘述方式的獨特性三個方面。

難點:怎樣在沒有任何研究資料的情況下,依據文學語言分析模式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全面而有意義的研究。

創新點:能夠脫離傳統論文對於文學著作的研究僅限於經典傳統或者大眾認可的文學文本,關注網路文學,關注新型小說構成。

(3)論文的結構及簡要說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學意義

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寫作藝術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語言藝術特色

2.1.1以詼諧寫悲涼2.1.2以無情襯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結構藝術特色

2.2.1錯雜但合理的倒敘

2.2.2繁復但合情的插敘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結構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卻無情的白淺

2.3.2無情卻有情的夜華

2.3.3形象生動的其他角色

3.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點與瑕疵

3.1創新點與亮點

3.2瑕疵與局限

4.總結

(4)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寫作藝術剖析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內涵及意義

(5) 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1、課題研究步驟:

(a)查閱並研讀相關資料及參考文獻;

(b)撰寫開題報告及上交審核;

(c)撰寫本課題論文;

(d)修改提交審核。

2、課題研究方法措施:

(1)資料收集方法

除了圖書外,數據資料的研究成果和結論對本課題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資料收集的方法主要為上網查尋、借閱圖書、查閱報刊雜志等。

(2)資料研究方法

結合圖書館圖書與數字資源,搜集。

G.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網路小說詞彙研究。求國內外目前對該論題的研究現狀。急急。

建議看看名家名作,少看那些網路小說。因為寫網路小說的人沒幾個能超越經典的。詞彙也可以創新啊,詞彙不一定要華麗,但一定要有內涵。所以,如何提升你作品的層次很重要。建議多看看各類書。如古代的詩詞歌賦,近代如張愛玲,沈從文什麼的都可以看。外國的詩集也不錯,像葉慈的葦間風、泰戈爾的園丁集什麼的。小說如百年孤獨,小王子,麥田裡的守望者、呼嘯山莊。或是莎士比亞的戲劇,特別是悲劇,很有味道的。以及等等,就不用我說了。這些不被時間拋棄的作品,只得你一生去收藏。內涵是很重要的,即使你想寫的是愛情小說。因為,要打動人,吸引人呀!在此,祝你成功了!

H.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文模板

你好啊,你的開題報告選題定了沒?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嗎?准備往哪個方向寫?
你的開題報告格式要求下載下來了沒有?學校開題報告要求看了沒有?因為每個學校開題報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最後祝你選題順利通過

提供一個範文模板範例,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範文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路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於網路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路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路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路環境下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路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路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路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路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路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路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路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路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cation Policy)於2000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准"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路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路教學的支撐平台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路教學的發展,提高網路教學的質量

由於網路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路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路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路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路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路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路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路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5、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路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體,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進行網路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體

開發《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和《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製作《網路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於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於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於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採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軟體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於網路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路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路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採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路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於網路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

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於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並形成基於網路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並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路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於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與製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研製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製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碟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體,並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體一等獎,並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體、網路教學應用軟體、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並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體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製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傑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學習--200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組織機構

本課題的研究人員由教學設計專家、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專家、網路技術專家、學科教學專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研究人員與研究生組成,以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所為核心,主要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的部分中小學以及西部一些網路環境較好的中小學為研究基地,輻射其他地區的中小學,藉助信息技術產業的技術力量,實現理論、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

總課題組顧問:南國農教授(我國著名電化教育專家,西北師范大學)

李運林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達教授(中央電化教育館原副館長)

蘇式冬教授(廣東教育學院原副院長)

許漢特級教師(廣州市教研室)

總課題組組長:謝幼如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李克東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總課題組成員:柯清超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陳品德副教授、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網路中心)

鄧文新講師(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余 紅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總課題組秘書:王冬青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高瑞利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劉鐵英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孔維宏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徐光濤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楊淑蓮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尹 睿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I. 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後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按成教處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准格式列印,禁止列印在其它紙上後剪貼,完成後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學生查閱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 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中國互聯網經過10年的持續發展。目前在普及應用上正步入嶄新的多元化應用階段。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寬頻用戶、網路國際出口帶寬、上網方式和途徑、網路應用服務更趨多樣化。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廣度、信用度、依賴度正在逐步提高。隨著網路提供的功能和服務的進一步完善,網路應用化、生活化服務正逐步成熟。互聯網的影響正逐步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角落。中國互聯網整體呈現較快的增長態勢。但中國地區之間互聯網發展水平、普及水平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呈現"東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點,因此,加大對於互聯網應用和發展的研究力度,借鑒國外互聯網應用的成功範例引入和普及互聯網應用的先進經驗是當務之急。

2.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第一,從全國人口來看,互聯網普及率還很低,僅有7.9%,與世界平均水平約14%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聯網,讓更多人來使用互聯網是任重道遠的事情。

第二,網上信息資源還不夠豐富,質量比較好的、能反映我國優秀文化的、對廣大網民有真正用處的信息還不夠多。根據國信辦的調查,截至2004年底,我國共有6.5億中文網頁,比2003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僅佔全世界網頁數量(300多億)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們需要網上有更多豐富的內容,特別是健康的、有質量的、有針對性的內容。

第三,目前,互聯網產業雖然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從整體上看網路應用水平和實效(即網民的用戶體驗)還比較初級。在技術驅動下產生的包括網路游戲、電子商務、無線寬頻、VoIP、P2P等新的應用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術發展遭遇機遇和挑戰。當前國外互聯網新技術層出不窮,一直處於互聯網發展的領先地位,而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頭趕上。

第五,網路安全和網路文明面臨嚴峻挑戰。網路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業自律、網民的自覺來維護,而最關鍵的應該是網民素質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樣,有交通法規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監管,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司機素質的提高,否則交通事故還是無法避免的。同時,提供內容、服務的企業也應當承擔其責任,實施行業自律。

3.論文提綱
我國互聯網在若干領域的應用
1.互聯網在政府中的應用
2.互聯網在企業中的應用
3.互聯網在消費群體中的應用
我國互聯網應用前景
1.互聯網將加速融入我們的生活
2.互聯網經濟逐漸產生效益
3.寬頻網路建設打通互聯網應用瓶頸
4.互聯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
指導教師: (親筆簽名)
年 月 日
系部審查意見:
系部負責人: (親筆簽名)
年 月 日

J. 文學類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天、成、論、文、

範文如下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1、選題依據:
隨著第一次文代會後,當代文學特別是小說的主題也隨之轉變。在時間、空間的推移下,作家們的創作思路以及審美意義也隨之慢慢變化。彼時的江南就存在這樣一批作家,他們小說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點的創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時代的主題,如實的記錄著時代潮流的走向。他們有的經歷了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這段苦難歷史,有的成長於這段歷史之中,他們將自己敏銳的視角寄託於江南想像之中,抒發著對於江南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反省,將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的審美意義及其文學史意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因此選此為題正是為了探尋中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的文學內涵,希冀發掘其文學史意義的變化。
2、研究意義:
經過建國後至七十年代初期的沉寂,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隨著一大批江南籍作家涌現,江南文學「邊緣化」的格局逐漸被打破。進入新世紀,關於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的研究逐漸興盛起來,這類研究的文獻雖然概述性的總結居少、個體研究居多,但透過這樣一個繁雜的參照系,中國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和文學史意義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確認。本文擬對以往的研究成果條分縷析,審視評估,以期有助於進一步推動中國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研究的發展。
選題研究現狀
當前對中國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的研究綜述有:
1、在時間、空間的推移下,江南想像的衍生變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
自九十年代後期起,學者們已經有意識的嘗試從江南作家及其小說里的江南意象和敘事手法著手,並以此探尋當代江南文學發展的新趨勢。而關於江南地域文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可看作為江南作家對於江南世界的一種「尋根」。正是在這種越發多元化的研究形勢下,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也逐步呈現出了新的文學價值。
相關的文獻有王德威的《當代小說二十家》、張炯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孫其勇的《論故鄉蘇州對蘇童創作的影響》、陳嬌華的《小巷文化的獨特鏡像——論蘇州小巷文化對陸文夫小說創作的影響》、高松年、沈文元《論葉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小說》等等。
2、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題材抒寫的變化
任何文學創作都是對一定時代的反映,關於第二個研究方向——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藝術風格的轉變,則是當代小說在江南想像這一領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關的文獻有崔致遠的《中國當代小說流變史》、方中的《童心觀照下的悲憫——評畢飛宇<彩虹>的人文關懷》、史國銘的《論蘇童小說與江南文化》、曾一果的《「南方」的復活——讀朱文穎的<莉莉姨媽的細小南方>》、張清華的《南方的細小、漫長與悲傷》等。
例如崔致遠先生所著的《中國當代小說流變史》從人文情懷與社會進程的角度來探尋當代小說的流變。他在書中便闡述了當代小說在不同時期藝術風格的流變,並從敘事結構出發,將當代小說分為「革命現實主義」、「啟蒙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走向,他認為在這一流變的過程中,江南作家的有關於「江南敘事」的創作手法和思路也因此發生了變化,他們作品的主題多以城市的興起與鄉村傳統文明的墮落為主,反映了在那個時期里江南作家對於江南意象的「苦難寫實」,以及現代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
3、關於江南社會的轉型中作家關於江南想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意義的變化的研究:
圍繞關於江南社會的轉型中作家關於江南題材的抒寫和審美意義的變化的研究,主要是趨向於城鄉意識的轉變、傳統與現代文明的觸碰、現代人心理的流變這三個方面。我個人認為,這一方向的研究是可行的,畢竟半個多世紀以來,城市與鄉村變化的關系所呈現出的現代意識,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又作用於當代作家的創作之中,從而推動著當代小說的發展。
相關的文獻有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張炯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李曉傑的《高曉聲小說中的現代意識論》、趙海的《在城鄉夾縫中生存——論新時期小說中的「農民進城」書寫》等等。
縱觀上述分析總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關於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研究仍處於整體上少,單篇研究居多的現實狀況,但學者們對於當代江南作家作品裡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意義已經有了成熟的認識。其研究也已經從單純地域文化影響和關於作家創作思路、作品主題的研究上升到對於「江南想像」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的層面,審美意義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而正是這些研究文獻的據理佐證從而推動了江南想像的文學史意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作為一個新興文學概念,對於江南想像的研究還是一個薄弱環節,已取得的成果也沒引起足夠重視。
研究內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1、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對中國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的研究著文,而關於「江南想像」這一新興文學術語的研究,我主要是以兩個方向即時間、空間的推移下,江南想像的衍生變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和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藝術風格的轉變,一個主題即江南社會的轉型中作家關於江南題材的抒寫和審美意義的變化的研究為主線,並以此為思路探析當前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的流變以及其賦予的新的文學史意義。
2、框架: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時空推移下江南想像的衍生變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
第三部分:不同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題材抒寫的變化
第三部分:關於江南想像藝術風格和審美意義的變化即文學史意義研究
第四部分:總結
3、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本課題採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定量實證分析方法、文化批評方法、比較分析方
法和心理分析方法,希冀以此為方法得出論文研究的結論。
論文提綱(含、論文主體框架)
1、題目:中國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及其文學史意義研究
2、論文結構:
1)引言
隨著第一次文代會後,當代文學特別是小說的主題也隨之轉變。在時間、空間的推移下,作家們的創作思路以及審美意義也隨之慢慢變化。彼時的江南就存在這樣一批作家,他們小說里的「江南世界」因各具特點的創作手法和反映不同時代的主題,如實的記錄著時代潮流的走向。他們有的經歷了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這段苦難歷史,有的成長於這段歷史之中,他們將自己敏銳的視角寄託於江南想像之中,抒發著對於江南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反省,將當代小說的江南想像的審美意義及其文學史意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 •••
2)正文
1. 時空推移下江南想像的衍生變化對於作家創作的影響
(1)「江南想像」與「江南文學」
(2)當代小說里的「江南想像」的衍生
(3)時空推移下其對作家創作的影響
••• •••
2. 不同時代背景下,江南作家創作思想、作品主題及其題材抒寫的變化
(1)建國以來江南作家創作思想轉變的原因
(2)中國當代江南小說的創作主題的流變趨勢
(3)江南社會轉型中江南題材抒寫上的變化
••• •••
3. 關於江南想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意義的變化即文學史意義研究
(1)「江南想像」的藝術風格多樣化與審美意義的擴大化
(2)「江南想像」的文學史意義研究
••• •••
4.總結
••• •••

熱點內容
懷孕play輕小說 發布:2025-09-15 01:58:23 瀏覽:793
哥特小說經典代表作 發布:2025-09-15 01:53:52 瀏覽:277
經典名人微型小說 發布:2025-09-15 01:18:23 瀏覽:345
車震的總裁小說片段 發布:2025-09-15 01:03:19 瀏覽:719
都市偵探破案小說下載 發布:2025-09-15 01:03:14 瀏覽:334
調教師學校短篇小說 發布:2025-09-15 01:02:17 瀏覽:918
歡迎來到彩蛋游戲1小說 發布:2025-09-15 00:58:59 瀏覽:50
鄉村少年玩轉都市小說 發布:2025-09-15 00:41:07 瀏覽:994
短篇小說羅扇 發布:2025-09-15 00:36:35 瀏覽:897
總裁與他的女性奴小說 發布:2025-09-15 00:22:26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