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網路小說作家
㈠ 找一本小說,名字似乎叫《大海》,作者似乎是雨果,不太確定
海上勞工
㈡ 海底兩萬里的作者個人簡介是.................................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2.8.??1905)生於法國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構成市區一部分的勞阿爾河上的菲伊德島生活學習到中學畢業。父親是位頗為成功的律師,一心希望子承父業。但是凡爾納自幼熱愛海洋,嚮往遠航探險。11歲時,他曾志願上船當見習生,遠航印度,結果被家人發現接回了家。為此凡爾納挨了一頓狠揍,並躺在床上流著淚保證:「以後保證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許正是由於這一童年的經歷,客觀上促使凡爾納一生馳騁於幻想之中,創作出如此眾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18歲時,他遵父囑,去巴黎攻讀法律,可是他對法律毫無興趣,卻愛上了文學和戲劇。一次,凡爾納自一場晚會早退,下樓時他忽然童心大發,沿樓梯扶手悠然滑下,不想正撞在一位胖紳士身上。凡爾納非常尷尬,道歉之後隨口詢問對方吃飯沒有,對方回答說剛吃過南特炒雞蛋。凡爾納聽罷搖頭,聲稱巴黎根本沒有正宗的南特炒雞蛋,因為他即南特人而且拿手此菜。胖紳士聞言大喜,誠邀凡爾納登門獻藝。二人友誼從此開始,並一度合寫戲劇,為凡爾納走上創作之路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位胖紳士的名字是??大仲馬。畢業後,他更是一門心思投入詩歌和戲劇的創作,為此不僅受到父親的嚴厲訓斥,並失去了父親的經濟資助。他不得不在貧困中奮斗,以讀書為樂。他十分欣賞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和英國的莎士比亞。在巴黎,他創作了20個劇本(未出版)和一些充滿浪漫激情的詩歌。
後來,凡爾納與大仲馬合作創作了劇本《折斷的麥稈》並得以上演,這標志著凡爾納在文學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繼續創作的過程中,凡爾納感到文學創作似乎缺乏出路,而且他發現當時文壇上的人都在找出路,都在試圖把其他領域的知識融進戲劇。比如大仲馬是將歷史學融進文學,而巴爾扎克則把社會倫理學融進文學……這時凡爾納發現,只剩下地理學還沒有被開發。
於是凡爾納利用一年的時間進行試驗,創作出《冰川上面過冬》等作品,但未發表。
1856年凡爾納乘火車來到北部城市亞眠,遇到一名帶著兩個孩子的漂亮寡婦,一見終情並求婚,繼而結婚。接著凡爾納搬家過去,從此開始認真創作。其時29歲。
凡爾納創作出《氣球上的五星期》後,16家出版社無人理睬,憤然投入火中,被妻子搶救出來,送入第17家出版社後被出版。賞識此書的編輯叫赫茨爾,從此凡爾納遇到了知音,與之結下終身友誼。黑格爾與凡爾納簽訂合同,一年為其出版兩本小說","%u79D1%u5E7B%u5C0F%u8BF4","http%3A//search.paipai.com/cgi-bin/comm_search%3FBeyondClass%3D23501%26HidWord%3D%25D0%25A1%25CB%25B5%26KeyWord%3D%25D0%25A1%25CB%25B5%26sClassid%3D23501%26sf%3D0%26ADTAG%3D192.1.1")' style='color:blue;cursor:hand;font-weight:normal;text-decoration:underline'>科幻小說。
《氣球上的五星期》出版之後,凡爾納的創作進入了一個多方面的探索時期,他試驗多種寫法,朝多種方向進行探索,一發不可收拾。每年出版兩本,總標題為《奇異的旅行》,包括《地心游記》《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海底兩萬里》《神秘島》等等,囊括了陸地、海洋和天空……此後探索停止,開始成熟,進入平穩的發展時期,創作出《80天環繞地球》《太陽系歷險記》(中譯《大木筏》)《兩年假期》等優秀作品。隨著聲望的增高,凡爾納的財富也在迅速增長。
凡爾納的晚年不是十分幸福,創作減少並進入衰弱期,其《卡爾巴阡的古堡》有一定的自傳性,表現了生活中隱秘的側面。
1905年3月17日凡爾納出現偏癱,24日失去知覺,25日晨8:00去世。
1905年3月28日大出殯,全世界紛紛電唁,悼念這位偉大的科幻作家。
凡爾納的故事生動幽默,妙語橫生,又能激發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熱愛科學、嚮往探險的熱情,所以一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歡迎。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表明,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凡爾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通俗小說作家,有一種能夠把自己的幻覺變得能夠觸摸的本領,其感覺是全方位的,從平淡的文學中傳達出某種人類的熱情。但凡爾納的小說中人物除了少數幾個外都是一模一樣的,他似乎塑造不出更重要的人物,人物都是臉譜化的簡單的好人壞人,沒有什麼心理活動;從其作品人物性別單一化上還可看出他對女人的偏見,隱隱流露出深受其苦的心態。此外凡爾納的作品中充滿了明顯的社會傾向,是一個愛國者(法國人最好)、民族解放主義者(支持被壓迫民族斗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從某些作品中表現出無秩序者),最後還是一個銀河帝國主義者(有締造宇宙帝國的慾望)。
凡爾納的作品裡充滿了知識,但他本人卻是一名宇宙神秘主義者,對世界有一種神秘的崇拜。在他的小說中,有時候思考問題不夠深刻,主題也常常重復。
但總的來說,凡爾納的嘗試仍然是偉大的。他寫的雖然都是平凡小事,但讀後仍使我們激動不已。正如1884年教皇在接見凡爾納時曾說:「我並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學價值,但我最珍重的卻是它們的純潔、道德價值和精神力量。」
儒勒·凡爾納作品集
--------------------------------------------------------------------------------
《八十天環游地球》 《海底兩萬里》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環繞月球》 《神秘島》 《世界主宰者》
《米歇爾·斯特羅哥夫》 《氣球上的五星期》 《空中歷險記》
《墨西哥的「幽靈」》 《佐奇瑞大師》 《牛博士》
《一個在冰雪中度過的冬天》 《征服者羅比爾》 《兩年假期》
《從地球到月球》 《八十天環繞地球》 《奧蘭情游》
《升D先生和降E小姐》 《隱身新娘》 《昂梯菲爾奇遇記》
《大海入侵》 《烽火島》 《太陽系歷險記》
《巴爾薩克考察隊的驚險遭遇》 《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 《大木筏》
《喀爾巴阡古堡》 《金火山》 《魯濱遜叔叔》
《多瑙河領航員》 《魯濱遜學校》 《馬丁·帕茲》
《旅行基金》 《漂逝的半島》 《桑道夫伯爵》
《黑印度》 《南非洲歷險記》 《突破封鎖》
《沙皇的郵件》 《印度貴婦的五億法郎》 《小把戲》
《迎著三色旗》
--------------------------------------------------------------------------------
從某種程度上說,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預言了20世紀宇航科技的諸多成就,只不過他的這些預言是以科幻小說來表達的。凡爾納生於法國南特,從小對航海有濃厚興趣,系統地研讀過數理化專著,1865年發表的《從地球到月球》,及1870年發表的續集《環繞月球》,這兩本小說幾乎是現代「阿波羅」登月工程的原始性預演。
《從地球到月球》及它的續集,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巴爾的摩城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提議向月球發射一顆炮彈。法國探險家米歇爾·阿當建議造一顆名為「哥倫比亞」的空心炮彈,並乘坐它到月球去。巴比康、米歇爾和尼丘爾船長在炮彈里裝了溫度計、氣壓表、月理圖和槍支彈葯,又隨身帶上兩只狗和幾只雞,乘坐由270米長的大炮發射的炮彈出發,但在途中遇到流星而偏離軌道,在離月球4500千米處繞月飛行。三位探險家利用繞月飛行的機會,仔細觀測了月球的面貌,最後因炮彈速度越來越快而脫離了月球的引力范圍,從而進入了地球的引力圈,終於濺落在太平洋。三位月球探險家被美國軍艦救起受到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1877年,凡爾納又發表了一篇星際旅行小說《太陽系歷險記》。在凡爾納筆下,一顆彗星突然與地球相撞,地中海附近的36位居民被帶到彗星上,從此開始了太陽系的漫遊。在上尉塞爾瓦達克帶領下,戰勝了重重困難,途經了土星、木星等天體,終於在兩年後趁彗星與地球再相遇的機會,重返地球。經過近一個世紀之後,人們驚奇地發現,儒勒·凡爾納小說中的主人公飛向月球的出發地坦帕城,竟然距今天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不遠。
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前的50年,凡爾納就「發明」了直升飛機�他還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電視稱為「電聲像機」。霓虹燈、自動人行道、空調、摩天樓、導彈、坦克、潛艇、飛機,這些20世紀的奇跡也早在他的故事中出現。現代潛艇之父西蒙·萊克在自傳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的總舵手。」
㈢ 老人與海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國人
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 1961)
《老人與海》,美國作家海明威著。《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徵性的小說。主人公聖地亞哥是一位老魚夫,他經過重重艱險,捕獲了「一條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馬林魚」,但這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蠶食光了,聖地亞哥只拖回了一副魚的骨架。
《老人與海》精彩語言:
1.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准備了。
2.不過話得說回來,沒有一樁事是容易的。
3.「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
《老人與海》
文學史上不可戰勝的硬漢精神的彰顯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歷練做題材
只有精神的勝利才能使我們感動,為其悲壯而落淚
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
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
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他最優秀的作品《老人與海》。這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創作中的瑰寶。
該書出版僅48小時就銷量驚人,當年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1954年,因為海明威"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海明威又獲諾貝爾文學獎。"每一句話和每一段落,都要盡量寫得簡潔。"這是海明威寫作的信條之一,這使得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數量比任何其他一位獲獎者都多。當他被宣布為當年的普利策文學獎得主時,評論界一致稱好。"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戰勝。"海明威在《老人與海》里所說的話,不僅打動了讀者,也征服了評論者。
小說以寫實手法展現了捕魚老人桑提亞哥在重壓下仍保持的優雅風度,這種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者成為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硬漢"形象之一。對於《老人與海》這本被譯成幾十種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認為 "是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與海》是一首田園詩,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倫式的,不是麥爾維爾式的,好比荷馬的手筆;行文又沉著又動人,猶如荷馬的詩。真正的藝術家既不象徵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藝術品都能散發出象徵和寓言的意味,這一部短小但並不渺小的傑作也是如此。
--美國藝術史家 貝瑞孫
海明威有著一種強烈的願望,他試圖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強加於我們,以便塑造出一種硬漢的形象……當他在夢幻中嚮往勝利時,那就必定會出現完全的勝利、偉大的戰斗和圓滿的結局。
--美國作家 索爾·貝婁
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老人與海》一再強調的論點。真正的大師都是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歷練做題材,《老人與海》所刻畫出來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輩子最好的畫像,正如海明威所說,"我一直讀過200多遍,每讀一次,我就多一份收獲,好像我最後得到了我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東西"。
--台灣學者 陳人孝
海明威的作品把敘事的准確性與簡潔性統一起來,但是主題卻異常深刻地印在讀者的腦海里。《老人與海》是中國讀者中閱讀最多的諾貝爾獲獎作品,是海明威的經典之作。
--青年作家 李湃
難忘海明威
我在想,男人的骨子裡缺少一點什麼的時候,就自然會想到海明威。
80年代初,開始讀海明威。那份新奇和驚異,至今想來,仍令我心旌搖盪,鮮亮如初。從此,海明威進入了我的閱讀視野,且常讀常新。20餘年來,閱讀的渴求始終揮之不去。
最先讀的是《老人與海》。如海明威自己所說"是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書未及讀完,主人公桑提亞哥的形象就鐫刻在我的頭腦里。這是一部描寫人與大自然搏鬥的小說。老人在海上拚鬥了兩天兩夜,最後僅僅贏得了一具空空的魚架。作品的寓意是象徵性的,老人雖敗猶榮。正如老人所說:"人生來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我一直將這句話看做是海明威的自白,看做是海明威硬漢精神的一種標志。多少年來,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曾經讀過幾種不同版本的海明威傳記,知道他是一個酷愛打獵、釣魚的作家。他到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他的身上中過237片彈片,頭上縫過57針,他曾在非洲兩度遭遇飛機失事,嚴重的腦震盪使他的視力和健康每況愈下。
這就是海明威。他的經歷孕育出他那硬漢的性格。在他的小說中,反復出現了拳擊、鬥牛、狩獵、捕魚、戰爭等題材,這些都是力量的象徵。當然,還雜糅著酒、暴力、性、孤獨和死亡。
海明威讓我知道,人的經歷是何等的重要,這是無價的財富。誰都無法輕視自己的經歷。
今天的男人,對於海明威的那種生活,自然是無緣也無法企及的。所以,人們曾經發出"尋找男子漢"的呼喚。一種男性的強悍、堅韌的陽剛之氣,已變得越來越稀有。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一種精神,敢於承受痛苦,蔑視死亡。
我想,一個作家的成名,不在於他寫了多少,而是他有什麼獨特的創造。海明威以其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漢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而且,人們極易在文學大師的群像中辨別出他的聲音。
無法否認,與海明威硬漢精神相吻合的是,他那具有鮮明個人特點的寫作風格--簡潔利索。他放棄了無關的素材,技巧的花招,感情的泛濫,蹩腳的形容。正如英國作家歐·貝茨所說:"他以誰也不曾有過的勇氣,把英語中附著於文學的'亂毛剪了個干凈'。"據說,《老人與海》他校改了兩百多次,本來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長,最終只剩下幾十頁的一個短中篇。假如仍是一千多頁,那就不是海明威了。諾貝爾文學獎史也將抹去他的名字。
海明威的魅力在於,他凈化了當時的文風,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也因此,他被同時代及後來的許多作家奉為典範,並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目光。其春風化雨般的影響,經久不衰。
海明威是不朽的�我想,很難再有像海明威這樣的作家,他的經歷與作品,讓我一讀再讀。因為,海明威是一個無法窮盡的話題。
㈣ 我看見了大海寫作背景 即作者阿真簡介
原名王洪榮,女,山東榮成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2年畢業於曲阜師大中文系。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女大學生》《鬼屋》《霧中麗人》等;短篇小說《我看見了大海》被改編為電視劇,並獲得中央電視台星光獎;短篇小說《傘》獲1981年山東省大學生優秀作品獎,《唉,青林崗》獲1982年《泉城文藝》獎,《沙冢》獲1989年山東省泰山文藝獎,中篇小說《無色的虹》獲1990年《時代文學》優秀小說獎所著中短篇小說多次受到媒體評介並轉裁。
㈤ 滄海一笑是什麼意思滄海一笑解釋
1、滄海一笑釋義:就是在大海上的一聲大笑。形容人豪爽、樂觀、灑脫,無拘無束,行走天涯。滄海:大海;粟:穀子。大海里的一粒穀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2、滄海一笑,網路小說作家。代表作品有《混沌祖龍訣》。
㈥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出自哪裡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這句話出自日本作者田中芳樹1982-1987年首次出版的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
《銀河英雄傳說》講述的是原本銀河宇宙三分天下的微妙關系,被帝國內崛起的天才戰略家萊因哈特打破,率領兩萬艘艦隊踏上征途的他,遇上了他畢生的夙敵——同盟軍的楊威利,並展開了首次的智謀激斗……亞姆立札星域被同盟軍的鮮血所染遍。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が征ゆくは星の大海)正是由該小說男主角萊因哈特講出。1988年的《銀河英雄傳說》首部劇場版亦以此作為副標題。
現在這句話普遍認為是用來指少年英雄的廣闊胸懷。
(6)大海網路小說作家擴展閱讀:
2010年今何在的同名小說《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出版,與田中芳樹原著同樣是一部太空題材的幻想小說。
而可能其他的中國網文作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引用過這句話,使得這句話很早就在網文圈流傳開來,而且流傳度非常廣,網文愛好者們經常以「鐵甲依然在」、「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類成句來抒發自己胸中的遠大抱負。
2013年發行的游戲《Fate/EXTRA CCC》吉爾伽美什END中吉爾伽美什的台詞,「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らが征くは星の大海)」,被認為是Neta自銀河英雄傳說或另一部美國科幻小說《The Stars My Destination》。
由逆光飛行創作的中國近代史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中曾使用該句,用於描述其種花家復興之「大國夢」、「強國夢」。隨著此漫畫動畫化,此種用法在中國大陸互聯網下更加流傳開來,使其不僅作為ACG名梗,也成為了一個網路群體的「口號」。
另外,網路作家花千芳也以此作為他的一部中國近代史作品的書名。
㈦ 我看見了大海的作者是誰
阿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女大學生》、《鬼屋》、《霧中麗人》;小說集《傷心的海灣》、《無色的虹》;小說《我愛你,孩子》被介紹到國外;《我看見了大海》被改編為電視劇,並獲得中央電視台星光獎;所著中短篇小說多次受到媒體評介並轉裁。近年來,作者致力於懸念小說和推理小說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