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文學的網路小說有哪些
A. 中國近代、現代的嚴肅文學作品有哪些
中國近代文學作品包括朝花夕拾、沉淪、春、春華秋實、而已集、彷徨、寒夜、集外集、集外集拾遺補編、家、京華煙雲、李自成、且介亭雜文末編、傾城之戀、人間詞話、三閑集、四世同堂、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圍城、偽自由書、寫在人生邊上、啼笑姻緣、燕山夜話、野草、子夜、二馬、
B. 看過什麼相見恨晚的嚴肅文學作品
必須是余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這兩本。其餘的嚴肅文學我看不下去,唯有這兩本書,好看到了極致,又平常到了極致。生命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C. 嚴肅文學小說
望門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狀。
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看重他的聲望品行,都冒著危險接納他。
這一句是設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救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東漢安帝時郎中,因要求臨朝聽政的鄧太後還政於皇帝,觸怒太後,被命摔死,因執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隱身酒肆,鄧太後死後,復官為侍御史。
去留肝膽兩昆侖-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象昆侖山一樣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
變法失敗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大肆迫害維新派人士。譚嗣同不願出逃避難,毅然決定以自己的熱血喚醒民眾。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絕筆詩。一二句巧用典故,對流亡的戰友寄予厚望,表達變法事業終會成功的信念。後二句則抒發笑對死亡的滿腔豪情,同時為維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驕傲。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獄中題壁》別解
首先,趙文的解釋使譚詩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義有所重復,這在絕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這樣解使得整首詩尤其詩的後兩句的詩意表達總是不那麼暢快淋漓,不僅不甚吻合詩人寫作該詩時的悲壯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異於先對象性描述後自我性抒說的絕句表達方式。再者,趙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觸。他一下子說「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為,一下子又說「去留」是指代出走與留下之行為的行為者,究竟指代什麼,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確地認為:其一,「昆侖」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昆侖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並列式動詞片語,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並列式動詞片語;其三,「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其四,「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留得肝膽若昆侖」的意思。—— 此詩頗近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為什麼這樣解?因為本人認為,解詩不能僅著手於詞字,更要著手於詩的總體寓意,並且要尤其著手於詩人寫作該詩的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狀態。特別是對這樣一種反映重大歷史事件,表達正義呼聲和抒說自我胸懷的作品,更要從作者當時所處的背景、環境和心情、心境出發去仔細揣摩。
大家知道,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就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並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為經上海逃往香港,梁啟超經天津逃往日本),決心一死,願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詩的前兩句,表達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門投止」地匆忙避難出走,使人想起高風亮節的張儉;一些人「忍死須臾」地自願留下,並不畏一死,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樣高風亮節的杜根那樣,出來堅貞不屈地效命於朝廷的興亡大業。詩的後兩句,則意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揚;仰笑蒼天,凜然刑場!而留下的,將是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
「去留」的「去」字,這里是指一種行為趨向,意為「去留下」,「去留得」,沒有很實在的意義。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據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現在的普通話一樣,下面這種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輔助另一個動詞構成一個動詞片語或動詞短語,而這個動詞片語或動詞短語的含義大致就是後一個動詞的含義,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麼」等等。這里的「去」字,並不表示空間上的去這里去那裡,而是表示時間上的行為、事態之趨勢和傾向。也就是說,「去」可表空間意義上的位移,也可表時間意義上的發生。從整首詩的意思來看,「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去」,應是時間意義上的「去」,而不是空間意義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趙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當作空間意義上「去」。而我們所流行的各種解釋,都是這樣思維定勢。我想,那時的官話或北方話也應有這種用法吧?「去」字的這種重要語義,《現代漢語詞典》、《辭海》都有記載。
當然,「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樣寫,是詩句表達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義在於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實際上,直接從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侖一樣的「肝」(一昆侖)和如昆侖一樣的「膽」(一昆侖),這不也一樣表達了詩人的視死如歸、浩氣凜然和慷慨悲壯嗎?正是那種強烈的崇高感和悲壯感,激勵著詩人不畏一死、凜然刑場。而這句所表達的,正是那種震憾人心靈的、自赴一死的強烈崇高感和強烈悲壯感。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等六人慘害於北京菜市口。譚嗣同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這,是一首絕命詩,是一首表達作者全部所有的絕命詩,是一首在獄中為自己寫就的祭死之詩!詩的後兩句所寫,都是指詩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侖」當然不是指人,「昆侖」也沒有自比自賦、自狂自傲之義。而「去留」,我認為不是有些人說的,是指一去一留或一生一死。試想想,「我自橫刀,肝膽昆侖」,這所表達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壯!而這,不恰是詩人那時的真實心理寫照嗎?
肢解「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語詞和語義,並去尋找兩個相應的對應者,這種思路我認為是背逆詩人的原意的。這首詩的重心不是事況敘說,而是心態敘說;詩的結構,也恰是句句遞進,直至末句嘆然收尾,盪氣回腸!因而,梁啟超、符逸公、趙金九以及其他人的解釋,本人都不敢苟同。而所有他們的解釋,我認為關鍵的都在於誤解了「去留」一詞。
另外要指出的是,「侖」和「根」韻母發音的差異(現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詩吟詠時(現代)的藝術效果,雖然其仍合格律詩的用韻要求(古代);倘若都同押「en」韻或「un」韻,那其詩意表達將更是一氣呵成,暢快淋漓。
D. 在現有的網路文學中,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作品我說的是嚴肅文學,不是單單劇情虐就可以
內容好,文筆也好的網路小說很多呢。
Priest寫的小說就很不錯,文筆老練大氣,人物感情細膩,發乎情,止乎禮,像紅燒肉,肥而不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大神是也,當之無愧!
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