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特級教師
Ⅰ 國家級數學特級教師資料
儲瑞年
兼任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中學數學審查委員;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學數學學科指導專家。在中學第一線從事中學數學教學和研究工作46年,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形成獨具特色的教育教學風格。在承擔中學數學教學工作的同時,致力於中學數學教材的研究和改革, 參與了《高中數學教學大綱》和《高中數學課程標准》的編訂和審議工作; 參與了多套教材的審查工作;參與了十餘本教材的編寫工作;參與了《中國中學教學網路全書(數學卷)》、《中學網路全書(數學卷)》、《中學教師實用數學辭典》、《高中數學學習辭典》等書的撰稿。悉心研究數學教學及數學高考,在不斷學習教育和教學理論,更新觀念,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了多本高中數學教學輔導用書和高三數學總復慣用書;長期在中央電視台、中央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主講數學教學和數學高考節目;撰寫了數十篇論文,發表在《數學通報》、《中國考試》、《考試》、《中國青年報》、《中學數學教與學》等報刊上。參與撰稿了《中學生數學學業測試研究》與《中學數學思想方法》等。
馬芯蘭
北京市朝陽區星河實驗小學校長.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馬芯蘭從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與實驗四十年,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指引下,創造了以「開發學生智力、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目標的「馬芯蘭教學法」。她從教材教法的改革入手,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重新組合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形成了使數學知識處於運動中的、蘊含著有較高思維價值的、具有生命力的知識網路。這一教學法上的創造,為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與經驗,為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柏繼明
北京市昌平區城關小學校長潛心研究小學數學教學理論,撰寫教學論文,特色教案二十餘篇並獲獎,分別刊登於《小學數學教育》、《北京市優秀教案選》、《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參考書》等省、市國家級報刊、雜志上。出版了《教師的情懷》《快樂課堂》兩本專著,與他人合編了《名師作業設計經驗》《名師教學機智例談》《特級教師成長之路》《給青年教師的建議》等著作。 她大膽改革勇於創新,從1986年起,就嘗試著不給學生留筆頭家庭作業,向四十分鍾要質量,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為同行們創出一條新路。 由於她的課堂教學獨具特色,先後被二十多個省市邀請去講課,做報告。近幾年為全國各地教師做觀摩課二百八十多節,報告二百三十多場,聽課人數達八萬多人次。尤其是經常隨中國希望工程,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到祖國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送教下鄉,被一線教師們譽為「平民專家」。
常毓喜
國家級骨幹教師,北京工業大學附中數學教研組組長,北京市朝陽區高考模擬考試命題專家組成員。主編的著作:《樂學易考》(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以」優質教與學》(新課程人教A版)(人民日報出版社)、
《綜合素質能力提高「三新」叢書》(山西教育出版社)、
《優質課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整合優化180》(人民日報出版社)、
《數學總復習》(北嶽文藝出版社)等,
參編的著作有:
《考點精析精練》(延邊教育出版社);
《名校、名師、名作叢書》(數學分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吳正憲
女,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部主任,北京市優秀教師,市政協委員,特級教師。多年來,吳正憲致力於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在教學中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並取得顯著效果。她曾在我國二十多個省市作觀摩教學課,得到專家和教師的好評。
她還作為原國家教委首批推薦的優秀教師為中國教育電視台《名師講壇》節目攝制教學錄像片,通過衛星向亞太地區播放。《小學數學教師》編輯部等單位為她聯合舉辦過教學藝術研討會。她發表教學論文三十餘篇,專著有《吳正憲數學教例與教法》等。
李 烈
女,蜚聲國內的小學數學特級教師,現在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兼黨總支書記,是第七、八、九、十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兼任教育部「全國教育幹部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等;她也是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北京教育學院的兼職教授和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她還獲得過全國和北京市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北京市首屆十大傑出青年、首屆首都楷模、香港柏寧頓孺子牛金球獎之傑出獎等榮譽。
華應龍
男,1966年6月出生,江蘇南通人,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教導主任,2001年參加了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1995年,獲江蘇省中青年小學數學教師優秀課評選一等獎;。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獲得江蘇省「教海探航」徵文一等獎;2000年,獲《北京教育》「素質教育徵文」一等獎;2002年,獲北京市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研究會評審論文一等獎。先後被評為江蘇省優秀中師畢業生,江蘇省教書育人先進個人。近年來,經常應邀到全國各地上觀摩課、做講座,中國教育電視台曾播放我的教學錄像。先後在《光明日報》、《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級以上報刊上發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編、參編了20多本教學用書。先參加了「蘇教版」、 「北師大版」的編寫和實驗指導工作。
錢守望
男,1967年4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數學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現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先後榮獲市、省小學數學教學大獎賽一等獎第一名,1993年代表河北省參加在江西南昌舉辦的「首屆全國小學數學優化課堂教學觀摩課交流會」榮獲二等獎,2000年在全國小學數學說課競賽中榮獲一等獎,2002國家級研究課題《小學數學教材呈現策略研究》榮獲全國一等獎。近年來,應邀赴全國各地做課百餘節,作報告60多場,特約為河北省電教館、全國義務教材研討會、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單位錄制了多節示範課。在全國多家教育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百五十多篇,所寫論文多次獲各級論文評比一等獎。在全國多家小學生課外讀物上發表輔導性文章近200篇,主編和參與編寫各種教學輔導用書二十幾本。
劉可欽
女,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第三屆全國「十傑」教師。現任中關村四小校長,同時兼任海淀中心學區副校長、國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准研製組核心成員,新世紀版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兼職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潘小明
男,1960年生,中共黨員,現任上海市寶山區實驗小學校長,上海市數學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學高級教師。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等稱號,連續三次被中共寶山區委、區政府命名為「寶山區青年尖子」。他專注於「小學數學課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研究」。自主探究學習專輯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名師講壇》欄目播放。他曾獲上海市小學數學青年教師教學觀摩一等獎;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年會論文評比一等獎,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文章70餘篇。還應邀去全國十多個省市講學。98 年被命名為「寶山區首批小學名師」,出版有《潘小明論文教案選》。
曹培英
男,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教師,特級教師。上海市教育學會中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多年來,單獨編著或參加編寫的已出版的數學教學專著、教材、輔導書有《計算教學》、《小學數學教育學》、《小學教師之友.數學卷》等15種,先後在多家教育報刊上發表數學教學研究文章38篇,累計逾百萬字。參與研究的教改課題曾獲全國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並有論文獲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論文評選一等獎。
黃愛華
男,1966年生,江蘇金湖人,廣東省特級教師、深圳市十大傑出青年、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特等獎)、全國優秀教師等稱號。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深圳市福田區教研室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育研究中心多媒體教學研究部副主任。1985年從教,一直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應邀在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近百場學術研討會上上觀摩課、示範課並做專題講座。曾三次獲全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參與編寫少兒讀物計15冊約100多萬字,編寫教學論著和教學參考用書120多萬字。策劃小學數學專業網站-華博士小學數學熱線在國內有一定影響。
錢金鐸
男,41歲,特級教師,浙江省舟山市小學數學教研員。從教20多年,曾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省「電化教育先進工作者」、舟山市「十佳新人」等榮譽稱號。多年來,錢金鐸老師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從事教學工作,致力於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八十年代他就注意到學生課業負擔偏重,思維機械,能力不強,因此他開始了「愉快活動操作,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能力」的教改實驗。6年的汗水換來豐碩成果。畢業成績人均96.4分,優秀率100%。在輔導學生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也取得明顯成果。近年業,他20多次去省內外進行學術交流和示範課,聽課教師達幾萬人次,在省內外有較高知名度。
朱樂平
男,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特級教師、從事數學教育和教師教育研究20餘年。主要業績:國家《教學課程標准》研製組核心成員,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數十篇教育研究論文發表和多項科技課題獲獎。
朱德江
男,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教研室副主任、數學教研員。他擔任過10多年的一線教師和班主任,也擔任過校長。嘉興市首批名師、嘉興市新世紀專業技術帶頭人、浙江省優秀教師。近幾年來,他在各級各類活動中上公開課30多節,曾獲嘉興市中小學「高質量、高效率」課堂教學評選一等獎、浙江省小學數學錄像課評比一等獎等;先後在省「名師名校長論壇」和全國新世紀第三屆課程改革研討評比活動中執教觀摩課;多次應邀到外地上觀摩課或作講座,並獲一致好評。
徐 斌
男,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著名特級教師。曾獲江蘇省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第一名,國小學數學觀摩課評比獲一等獎,應邀為全國第五屆小學數學年會上觀摩課,先後到北京、浙江、上海等20多個省市作公開教學100多次,在《小學數學教師》等省級以上教育刊物發表論文160餘篇。
夏青峰
男,1971年出生,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江陰市華士實驗學校副校長、國際部主任、黨支部書記。先後被評為江陰市十佳青年、江陰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無錫市師德高尚好園丁、無錫市學科帶頭人、無錫市名教師。1997年獲全國第三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會一等獎第一名,應邀到北京、廣東等地上課講學60餘次,課堂教學實錄多次在中國教育電視台播放。在省級以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近百篇,曾4次榮獲省級以上教育論文評比一等獎,參與了新課程標准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工作,參編教育書籍幾十萬字。2003年在《江蘇教育》連續發表了十篇《全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學習輔導講座》的進修文章,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朱玉如
女,1959年12月出生,特級教師。1980年畢業於南通師范學校。現任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副校長。二十多年,她默默耕耘,在小學數學教學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和改革,把知識、智能與情感編織成一堂堂科學而富有藝術魅力的數學課。早在1988年,朱玉如就在市小數年會上上了觀摩課,在「雛燕杯」競賽中奪冠,在省創新教育研討會、省「現代小學數學」優課評比中兩次摘金。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實驗課《求相差數應用題》得到人教社張衛國主任、著名特級教師盛大啟的贊許和評析,並作為典型課例推介到《小學數學教師》展示。她還多次在國家、省、市數學骨幹教師培訓班上示範課,作了二十餘場講座,並應邀去浙江、陝西、上海、徐州、揚州上課、講學,參加全國精品課展示。
羅會元
男,1952年6月出生,湖南邵陽人,全國知名小學特級教師,湖南邵陽縣梽木山中心完小校長,羅老師長期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和教研工作,他重視對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提倡"在後退中前進"和"跳出數學教數學",逐步形成了"自然而不隨便,規范而不死板"的課堂教學風格。2001年參加了湖南省省級骨幹教師培訓。1995年,獲湖南省中青年小學數學教師優秀課評選一等獎;1997年、1999年先後榮獲市、省小學數學教學大獎賽一等獎第一名;2000年,獲《湖南教育》「素質教育徵文」一等獎;2002年,獲邵陽市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研究會評審論文一等獎。先後被評為湖南省優秀小學校長,湖南省邵陽市教書育人先進個人。
吳金根
男,1961年出生,大專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1980年12月,畢業於江蘇省洛社師范學校。81年1月,分配至東山實驗小學任數學教師工作。2000年7月,調任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實驗小學,任校長、書記工作。曾獲得「蘇州市青年教師『雙十佳』、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蘇州市數學學科教改帶頭人、蘇州市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蘇州市名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師德模範」等30多項榮譽稱號。得到過《江蘇教育》、《蘇州教育》等報刊雜志和電台、電視台多次先進事跡的報道。在省、市、區級數學評課選優中5次獲獎,應邀赴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廣西、河南、陝西、江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內外講課、講學和師資培訓等100多次。曾赴澳大利亞教育考察,為「香港教師赴大陸培訓團」作「課堂教學的評價」學術報告。
張齊華
男,1976年出生,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教導處副主任,小學一級教師,曾多次獲南通市和海門縣數學教學評比一等獎。2003年獲江蘇省小學數學評比一等獎。連續三次在「教海探航」徵文評比中獲一等獎,50餘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在省級以上刊物,參與蘇教版數學國標本教材的編寫。曾獲「南通市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海門市學科帶頭人」等稱號。
Ⅱ 有哪些適合小學生讀的書
適合小學生讀的書有:《窗邊的小豆豆》、《列那狐的故事》、《城南舊事》、《夏洛的網》、《唐·吉訶德》。
1、《窗邊的小豆豆》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徹子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首次出版於1981年。
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里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5、《唐·吉訶德》
《唐·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
故事發生時,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卻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恰」,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蘇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Ⅲ 「全國特級教師網」這個網站怎麼樣
「全國特級教師網」這個網站 全國特級教師網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北京市教育學會與北京金龍兆業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創建。目前網站已初步建成精品課程庫、特級教師資源庫,並配以在線學習平台(包括直播課堂、在線答疑、考試系統及考試等)及信息發布系統等,逐步建設成為教育教學精湛、服務理念領先、功能使用便捷、教學服務周到的中小學遠程教育示範網站。2011年3月27日,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北京市教育學會與北京金龍兆業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全國特級教師網」開通儀式。
「全國特級教師網」立足首都北京,在全國建立數字化學習體驗中心,服務對象面向全國中小學在校師生、家長、以及相關行業系統。網站同眾多國內知名學校開展合作,業務范圍涵蓋小學網路教育、初中網路教育、高中網路教育、中考網路輔導、高考網路輔導等。
「全國特級教師網」利用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降低了學習成本,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
Ⅳ 求幾本好看的都市小說,看介紹
一夢到北大,重生之錦書、一夢到軍營、天才少女重生記……
Ⅳ 米伊林《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章讀後感
米伊林《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
這本書是著名的前蘇聯作家米·伊林寫的,裡麵包含了許許多多生活中的知識。例如,電燈、森林、煉丹爐等,每一個知識里都會演變一個小故事,使讀者看得簡單、清晰、明了。
米·伊林寫的十萬個為什麼不想平時看到的,只是乾巴巴地講其作用,或是聯想到另一個事情了。他把燈稱作「桌上的太陽」,利用了孩子的`理解方法去思考。可是這里並不顯幼稚,而是博學,但是其中又帶有一絲童趣,令我百看不厭。
伊林先生的《十萬個為什麼》里,有圖片相照應,不論多麼簡略的回答,多麼詳細的介紹,只要一看圖,立刻就明白了不少。裡面圖片不少是伊林先生寫書時就手繪的,我想,伊林每走到哪裡,都會有一名畫家跟著他吧。只要一說「畫電燈」畫家就「沙沙」地在紙上畫起來,不同形狀的電燈顯現在紙上。也有可能是伊林先生自己畫的圖,同樣是畫家,但是卻在看伊林畫的圖,看看漂不漂亮哩。
高爾基先生評價伊林:「伊林,他以前的許多著作早已為許多讀者所熟知。這些著作非常成功,是因為作者那種'把復雜深奧的事情講的簡單明了'的稀有的天才。」而另外一個有趣的語句則來自盧·吉卜林,這句話只有簡短的幾句話:「五千個哪裡,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麼。」
Ⅵ 朱占奎的江蘇教師
朱占奎(1961年—)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數學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國家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江蘇省高考數學試卷的命題,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名師工作室高中數學領銜人,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教授級特級教師。
主要獲得的榮譽:一九八九年被評為揚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一九九三年被靖江市人民政府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人員;一九九五年被評為靖江市總工會「靖江市五一標兵」;一九九六年被靖江市人民政府評為「江山杯」十佳教師;一九九七年被授予江蘇省「紅杉樹」園丁獎銀獎;一九九九年被授予靖江市名教師稱號;二OOO年被授予泰州市數學學科帶頭人;二OO一年參加了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二OO四年被國家人事廳和教育部聯合表彰為「全國模範教師」,二OO五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級教師」,另有四次被評為靖江優秀教師。現為江蘇省「333」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學校教科室副主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江蘇省考試研究會首屆理事。
主要教研成果:具體實施了省級課題《網路教育和師生素質培養》和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的小課題《數字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的研究。在省級雜志或論文評比中有三十多篇論文發表或獲獎,主編的《華羅庚學校數學課本》(高三分冊、《華羅庚學校數學課本訓練與驗收》(高三分冊)。作為副主編編寫了《高中數學奧林匹克讀本》,他與其餘5人還合編了《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優化解題題典》。多次為全國數學競賽命題組提供優秀試題,受到了全國數學會的表彰。
Ⅶ 有什麼好看的都市小說 比如極品警察 和超級教師這類型的
《異界教師》文 / Smile776
小皮先生2011最新猥瑣流作品《異界特級教授》出世!!!諸神公認的諸神之子的特聘教師!!!大陸享譽盛名的特級公共教授!!!大戰之下兵不血刃的秩序者!!!獸人們的開化先行者,精靈們的優雅禮儀師!!皮不理:我有一個夢想,獸人的兒子和精靈的兒子能在生命之樹下把酒言歡!我有一個夢想,我的幾個兒子生活在一個不是已種族而是已人品為評論標準的國度里生活,我有一個夢想,盜匪橫行的北武帝國能成為和平的綠洲,我有一個夢想,人人生而平等!我只是個教師,但是,請叫我皮教授!!!!
Ⅷ 如何進行小說教學
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經典文學作品」無論在教師口語還是學術專著中出現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1)在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語言障礙應當是最為突出的,因此教師要在學生讀通文章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利用各種手段解決閱讀中的難題,如上網查閱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資料,通過語義分析法理解成語等等。 (2)通過朗讀,讓學生感知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事或人,獲得情感體驗。首先,課堂上必須要保證足夠的朗讀時間。根據要求,一堂課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多種閱讀方法,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課堂朗讀方式。其次,教師要注意對朗讀的指導。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礎,經典文學作品更是如此。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朗讀,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從朗讀中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作者是帶著高興、愉快的心情進行遊玩的,學生在朗讀時的語氣就應帶有輕松、歡快的味道,從而對金華雙龍洞產生好奇、聯想等更進一步的感受。 (3)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價值,能夠對學生的感悟和理解產生積極的作用,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師生對話具有師生互相欣賞、互相啟發、渴望交流的愉悅性,學生天性中存在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意向,如果教師設計的話題適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內在需要,他們就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悅感,繼而產生一種『高峰體驗』,與教師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共振,達到教學效果。」①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往往受思維的局限,不懂得對文本進行整體認讀與思考,這一點在小學中低階段尤為明顯,因此在一些教學的關鍵點上教師的引導、點撥就尤為重要了。教師的點撥為學生架設了一條深入閱讀的橋梁,引導學生以一種逐步前進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平等對話關系,「教師應改變『後喻社會』(即年輕人向年長者學習的社會)的教學觀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形成『前喻社會』(即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的社會)。」②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閱讀教學方式,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課程允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多樣性,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是開放的,不應該只拘泥於一種理解。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體驗、認識方法等來理解作品,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現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千萬不可居高臨下,對學生的閱讀指手劃腳,這樣只能進一步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當然,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遷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觀點,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 (二)以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為中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現代多媒體發展的趨勢下,閱讀教學活動中越來越多地運用這種手段幫助學生更形象生動地了解文本。而條件較差的學校在平時的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什麼樣的手段進行教學、達到課標要求呢?這里推薦幾種有代表性的經典閱讀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注意。 1.活動教學法 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內容,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基本手段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最常見的比如表演、做游戲、競賽等形式的課堂活動。經典閱讀教學中引入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閱讀變得有趣,使抽象的經典變得容易理解,激活學生的興趣,使被動變為主動,把機械的訓練變成創新性學習。案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在教「聰明」一詞時,設計了謎語: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一顆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腦子)學生猜出這四件寶之後,她在黑板上先寫下「耳」字,然後在右邊依次寫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寶構成「聰」字,再寫下「明」字,告訴學生要想變得聰明起來,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學,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詞義,而且思想認識上也長進了。 由於經典文學作品與孩子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因此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變得喜歡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感受經典作品帶來的樂趣,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2.小組活動法 小組活動法是根據國外經驗而提出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在實踐中,閱讀教學中的小組活動法已經頗有成效。現在大多數教師都能很好地運用小組討論法,在這里就不多介紹了。筆者介紹的是另外兩種小組活動法,一種是小組完形法,又稱之為「小組填充法」,這是一種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完形填空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內容進行研究,刪去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留出空餘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填空。學生先是自行填寫,後在組內討論互相報出答案進行核對,並且要求提出自己為什麼要這么填的理由,最後教師公布答案。這種小組活動法的優勢在於適合小學生有好奇心和求勝心理的特點,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自己的夥伴們進行競賽,互對答案,討論正誤,在尋找正確解答的閱讀活動中得到樂趣。③ 另一種是小組預報法,上課時教師只出示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己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推測尚未見到的下一部分內容,在小組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當個小作家,並且談談自己這樣設計的原因。接著讓學生對照課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學生填對了,說明他對語言的感受和運用能力已經有了進步;如果填得不一樣,也可以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有明顯的效果。此方法適合於課堂閱讀或是《同步閱讀》的教學。這種預報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創造機會,而且還能間接提高語文寫作能力,增添學生的信心,獲得成功體驗。 3.同伴閱讀法 同伴閱讀是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在閱讀活動中運用的一種方法,筆者認為運用到經典文學作品閱讀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閱讀是合作學習在閱讀方面的應用,在同伴閱讀中,兩名同年齡或是不同年齡的學生一起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強化和掌握閱讀技巧,共同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充分利用課堂閱讀的時間向二至六年級學生傳授基本閱讀策略,並讓他們以合作閱讀的形式不斷強化這些閱讀策略。首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當學生看到文章的題目後讓他們思考「你會想到什麼」,再通過快速讀文章,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其次,當學生遇到不認識的詞或字時,可以和同伴一起從文章中尋找線索,還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來理解意思。再次,在學生默讀文章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停下來,預設故事將如何展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調動讀者的想像,對已經7閱讀和將要閱讀的內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記憶。然後,學生要對故事發生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進行初步了解。再次,學生在讀經典文學作品感覺到文章比較難理解時,可以停下來回味一下,理解之後,再接著閱讀。最後,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學校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文學閱讀活動 很多學校的教師只是急於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給孩子們,不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理解、記憶、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增加,閱讀能力也在不斷發展,所以閱讀活動的進行必須尊重讀者的年齡特徵。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對文學經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級主要以閱讀中外著名的童話、寓言故事為主,當然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淺顯、易懂的小說;中高年級則以閱讀中外著名的游記、散文、短篇小說為主,逐步引導學生閱讀純文學,不斷提高文學閱讀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學校和家庭互動的過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在家中為孩子做一個閱讀的榜樣,孩子們自然耳濡目染。在國外,從幼兒園起孩子和家長就開始了共同的閱讀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在閱讀完一本書或一些新聞之後互相交流,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使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國內,家庭教育對孩子閱讀的影響明顯不足,有的家長自己都很少進行閱讀,更不用說關注孩子的閱讀了。筆者認為,學校可以嘗試和家長合作,提供盡可能多的經典作品閱讀信息供家長參考,而家長配合老師對孩子的課外經典閱讀進行監督,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提供支持。與此同時,這些家庭閱讀活動不僅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毅力,使學生們在面對經典文學作品時產生持久的動力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