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朗讀者是網路小說嗎
⑴ 你怎麼評價董卿的節目《朗讀者》
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結合
《朗讀者》的節目定位是文化情感類,不止步於單純的讀書節目,導演的用心更在文字背後「人「的故事:「朗讀者」將情感與作者當年的境遇連通,讓那些作者不能夠充分展現於世人面前的情感,通過朗讀,穿越生命和時間,重新擁有靈魂。
成功收官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競技之上,更生動展現了詩詞之於民族心靈的盪滌,告訴我們「現象級」的延續,需要創新的同時也要持續保持戒備。
而《朗讀者》不失為是央視最出彩的一次出擊。幾年的堅守,艱難的探索,不忘的初心,希望文化類節目這股清流能泉水不斷,越走越遠。
從某天起,身邊朋友們用於表達情緒的詞說來說去就那幾個,突然發現,我們的情感正愈發走向單一蒼白。
當泛濫的網路語言入侵生活,我們被粗暴的、千篇一律的表達捆綁,逐漸開始隨著潮流用「high」,「爽」,「猴開心」表示快樂;用「藍瘦香菇」,「寶寶不開心了」表達低落;用「毀三觀」,「人設崩塌」,表達不認同。情緒失去了豐富表達,情感自然也淡漠起來。
別忘了,文字之美,可以言志,亦可傳情。我想《朗讀者》最大的意義便是,對我們已經麻木的情感,給予最溫柔的喚醒。
⑵ 從「遇見」到「選擇」,董卿的《朗讀者》為什麼火了
因為它能直擊人心。
當我們看到某人在幹活時總能爆發出最強動力,已經寫好的稿子上面又層層疊疊地改過很多遍甚至扔掉重寫的時候,就說明他是在為了自己的抱復而沒有一絲怨言和鬆懈地專研著。家人對她從小就有最強要求只因成為藝術界大佬的願望已經深入她的血液,她的全部生活純粹的只能用吃飯看書這幾個字來詮釋。我們的眼睛還停留在最後一刻她在大舞台上扭轉局面持危扶顛,下一秒就看到她已經站在了風格完全不同的節目上,並且完全參與了製作。
拒絕和眾多無營養節目規行矩步式的創作方式和環節,充滿嚴肅中透露出一絲生機的背景可以瞬間將人煩躁的內心變得風平水靜,再加上早已聽了很多年那個充滿儒雅格調的聲音娓娓談來今天的主題,這樣的節目才是當下最需要的。
⑶ 《朗讀者》董卿讀後感
《朗讀者》是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小說,
《朗讀者》讀後感
。《朗讀者》先後獲得了漢斯·法拉達獎,以及"世界報"文學獎。《朗讀者》被譯成35種語言並且使德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志的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得2009年電影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
⑷ 為什麼董卿《朗讀者》又火了
《朗讀者》,給它取了個外號——《見字如面》2.0版。如果說就《見字如面》9.0的豆瓣高分堪稱驚艷,那麼《朗讀者》9.2分,則可以說是幾近完美。才看個序幕,就被董卿由內之外的,極具知性的魅力吸引住了。「朗讀時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關注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打開一本書,節選一段文字,把它朗讀出來,看似簡單的形式其中包含無窮的故事。朗讀者未必是名人,而是有過經歷的,具有內在底蘊的,真正「有故事」的人。
鮑勃·迪倫曾說過一段話——
我認為最有罪的
是那些看不到對的東西,心裡也知道那不對但就是不願正規的人。
只要去讀書,你就會明白:一樣東西是否存在,與你是否擁有、是否見過毫無關系。只要去讀書,你就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局限。
是的《朗誦者》《見字如面》等優質綜藝節目,歸根結底是在倡導閱讀,不得不承認,在這些節目中,那些嘉賓們,以及董卿本人,全都那麼優雅。觀眾不禁問,他們是怎樣做到 的?而答案,就是節目最核心的主題:人遇見文字,即「閱讀」。
《朗誦者》為什麼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因為現在,上至領導『公知。下到百姓『小資。都在倡導同一個主旋律——讀書。《朗誦者》的格調之所以高出其他綜藝節目一大截,歸根結底一句話——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
⑸ 董卿的《朗讀者》為什麼火了
個人覺得,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朗讀者》是一檔真實、富有文化內涵和文化熏陶感染力、能引起觀眾心靈震顫和共鳴的文化情感節目。這個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
2. 這檔節目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國人的內心訴求和價值觀。節目總流露出的溫情、責任感和感動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引起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共鳴。節目講述的故事情感真摯,感人至深。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沖講他年輕時為追求女孩翻譯過才女林徽因的詩《別丟掉》的「獨家趣聞」,還是無國界醫生志願者蔣勵講她在阿富汗槍林彈雨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眾,也帶給了觀眾無限的思考。
3. 最後,我覺得這檔節目很平淡、真實,不像許多浮誇而無意義的娛樂綜藝節目,它更能以別人的故事鼓舞,啟迪我們自己的生活,讓我們靜下來反思自己,反思生活,尋找真實而生活。
⑹ 董卿攜《朗讀者》3回歸,此次加盟的人員都有誰
《朗讀者》這檔綜藝節目正式播出之後,就立刻在網路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呼聲,得到了很多的贊美。網友們都覺得能夠聽很多的演員和前輩朗讀一些先人是書信,能夠帶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於這檔綜藝節目非常受歡迎,所以2021年《朗讀者》第三季也將正式地和觀眾見面了。那麼關於董卿攜《朗讀者》3回歸,此次加盟的人員都有誰?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張桂梅
張桂梅校長是感動中國的一位偉大的人物,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在貧困地區開辦學校,改變了很多學生的命運。張桂梅校長是值得所有人敬佩的,這一次,張桂梅校長能夠來參加《朗讀者》這個節目,真的讓人覺得非常驚喜,也非常期待。
關於董卿攜《朗讀者》3回歸,此次加盟的人員都有誰?以上是我的看法。你還知道此次加盟《朗讀者》第三季的人都有誰呢?歡迎留言交流!
⑺ 如何評價董卿主持的《朗讀者》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於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
⑻ 董卿朗讀者朗讀作品是什麼
董卿在朗讀者中朗讀的作品是:
1、《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朴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在節目中由林兆銘朗讀。
2、《我願意是急流》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陀爾於1847年創作並題獻給戀人的一首抒情詩,詩中用一連串的「我願」引出構思巧妙的意象,反復詠唱對愛情的堅貞與渴望,向戀人表白著自己的愛情。該詩20世紀在中國引起了青年中的愛情詩熱潮。在節目中由喬臻、唐國妹朗讀。
3、《百合花開》是中國台灣作家林清玄創作的散文。收錄於《心的絲路》中。被收入《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同步閱讀·四年級下·百合花開》,滬教版語文六年級第二學期第12課。在節目中由蔣雯麗朗讀。
4、《願你慢慢長大》是作者劉瑜寫給自己剛滿百天的女兒的信。文章細膩、深情,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愛躍然紙上,令讀者感動至深。2017年2月18日央視《朗讀者》第一期節目中,由張梓琳朗讀,再次引起廣泛關注。
5、朱生豪《朱生豪情書》,該書將全部書信分成1933年到1934年、1935年暑期以前、1935年暑期以後、1936年暑期以前、1936年暑期以後到1937年五部分,以及附錄「1943年春一封未寄出的信」。在節目中由周小林、殷潔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