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清江壯歌第一集
A. 重慶市忠縣 忠州這個名字的「忠」貌似是一個皇帝賜名,是哪個朝代的,誰知道啊,最後有點史料證明一下
唐貞觀八年(634年)置忠州,以意懷忠信為名。
當時唐太宗為了紀念巴曼子和嚴顏,所以就賜忠縣為忠州。以示對忠縣忠義精神嘉獎。
如果你要寫忠義精神方面的論文的話,。還有很多題材的。。你去看下忠縣2010招商宣傳片吧。希望能夠幫助你
人傑地靈出才俊 古今名人耀神州
——「話說忠州」系列之人物篇
忠州新聞網12月24日報道 記者 鍾 彤
忠州,總是讓人魂牽夢繞,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盡管它在當今時代只是一個縣,而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比起不少地級市區卻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人之豐」。有據為證—— 2006年,忠縣躋身66個「中國文化旅遊大縣」之列。只要知道全國有2000多個縣,就知道忠縣文化的分量了。
今天單說與忠州有關的人。說人就說名人。說漏的歡迎補正。
與忠州相關的名人最早的或許應該算治水的大禹了。東溪鎮一些歲數大的老年人說,很多年前,翠屏山有一座不大不小的禹廟,是當地人用來紀念在這里治水做過短暫停留的大禹的。禹時期是夏朝的開端,歷史上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傳說是存在的,真假只有「鬼」知道。禹的出生地據說是在汶川,他一路順小江進大江治水並非不可能。至今鍾溪口有老者還記得一句諺語:「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走鍾溪口。」說的是,淹沒前的中壩子附近行船很危險,每當三月三、九月九,這一帶就有大旋渦,吞沒行船。當然,禹時代的船相比現在來,肯定是不大的。但在他們那個時代,也不是小的。特別是群眾安全,責任如山。所以,大禹在忠縣治過水,我們相信比不相信有價值些。何況我們多少有些人證物證,比起有些旅遊地把說什麼也不像的山說成是猴山還是要「誠實」得多。
忠州名人之豐,在於名人史之不斷檔。
戰國時期,忠縣就出了赫赫有名的斷頭將軍——巴蔓子。那時巴國內亂,請楚國派兵幫助平息,並許諾楚國包括忠州在內的三座城池為酬。內亂平息,楚國派使臣索城。守土臨江城(今忠縣)的巴蔓子對楚國使臣說:「借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可將吾頭往謝,城不可得也!」言畢,刎頸自盡,滿座大驚。
使臣無奈,捧蔓子將軍頭顱歸。楚王唏噓:「吾得臣如巴蔓子,用城何為?」遂以上卿之禮葬其頭顱;巴國也以上卿之禮葬其身於今重慶市七星崗。
巴蔓子,是巴人精神的化身,為大義凜然、救國救民的楷模。可以說,巴蔓子是忠州人篤誠篤信的集中體現。而其之後的歷史長河中,「忠義」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忠州人。
物轉星移,若干年以後,巴蔓子的精神感染了另一位忠州人——嚴顏。
東漢末年,嚴顏出生於巴郡臨江(今忠縣)。東漢建安16年(211)劉備取益州,派張飛攻打江州,嚴顏死守其土,張飛施計引嚴顏夜出襲營。城破被俘,他站立不跪。張飛喝問:「你為何不降?」嚴顏回答道:「是你們不守信義,侵奪我州。我州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喝令將嚴顏斬首。嚴顏面不改色,說道:「砍頭就砍頭,還發什麼怒呢!」張飛被其無畏精神所動,便釋放了嚴顏,並將其引為賓客。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璋兵敗失益州,嚴顏聞訊後自刎於守土。唐貞觀八年(634),朝廷謚嚴顏為「壯烈將軍」,並追封嚴顏為忠州刺史。後來,忠州人為了紀念他,將其出生地取名將軍溪,即現在的烏楊鎮將軍村。縣城有嚴顏路、嚴顏橋、嚴顏碑等。
三國時期,東吳出了一名大將——甘寧,就是而今東溪鎮甘家田人。據《三國志》記載:甘寧頗讀諸子,行俠仗義,20餘歲投奔劉表、黃祖,不見進用,於是投奔吳國,周瑜、呂蒙共同向孫權推薦他,頗受重用。屢立戰功,大敗黃祖,隨周瑜攻曹操於烏林,攻曹仁於南郡,升為西陵太守。207年升為折沖將軍。甘寧敬賢士、重信義、輕錢財,深得部下愛戴。215年,甘寧幫助孫權攻打合肥,大戰張遼,選100名精兵強將,夜晚突襲曹營,取回首級數十個,被譽為「江表虎臣」,深受孫權器重。如今想來,在那個混亂的時期,甘寧還真有點「良禽擇木而棲」的味道。
忠州之人傑,不僅有武將,同樣還有文官。
晉朝時期,東溪文家溪出了一名文人叫文立。文立蜀漢時游於太學,博覽群書,官至尚書。晉武帝泰始二年(266)拜濟陰太守,後來入朝中給太子當老師。上書請求晉武帝敘用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的子孫,以慰藉巴蜀人之心,傾吳國人之望。泰始10年(274)轉任散騎常侍,在皇帝左右規勸過失,以備顧問。並擬典章奏詔,常參與機要。後升為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咸寧末年(279)病故,朝廷派人送柩回鄉厚葬。
唐代的忠州,被貶至此為官者眾多。名相劉晏,是中國歷史上「十大理財家」之一,曾主要負責國家的經濟工作。歷任京兆尹、戶部侍郎兼度支使、鑄錢使、轉運使、宰相等職。他體察民情,寬惠為政,平斂賑救,發展農業,改革漕運,整頓鹽務,實行常平倉制度以調劑糧食、平衡物價,注重商品經濟和養民,建立高效率的管理體系。後因奸臣楊炎陷害,780年正月被貶為忠州刺史,半年後,奸臣假傳聖旨賜死。抄家時,「僅書籍兩車,米麥數斗而已。」劉晏長期主持全國經濟,每年過手的錢物何止億萬?楊炎原以為通過抄家可以揭出劉晏腐敗的問題,沒想到反倒證明劉晏是個清官。劉晏屈死,全國震動。
出生於浙江嘉興的陸贄,也與忠州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生命中的最後10年就是在忠州度過的。陸贄18歲時就中了進士,20歲開始進入政治場,39歲開始擔任宰相輔佐帝王。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他一生憂國憂民,直言敢諫。不幸的是,後來由於奸臣裴延齡陷害,42歲時從宰相的高位一下貶為忠州別駕——一個比縣官還小的官職。
陸贄不因個人的沉淪而頹廢,他在翠屏山上鑿洞讀書,繼續研究學問,仁心自守,保持著自己的節操。時值忠州瘟疫流行,百姓呻吟,陸贄搜集醫方50卷以解民間疾苦。唐順宗即位後下詔召還陸贄,詔書未到陸贄已經病逝。唐順宗追賜陸贄謚號為「宣」,葬於忠州南岸翠屏山,現存有陸公墓。
陸贄的學識和品德風范,深受後人稱贊。他的道德文章不僅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整個東方。在日本,1000多年來,陸贄一直受到頂禮膜拜,歷代天皇都把陸贄的文章作為必讀的經典,把陸贄尊為「聖哲中的聖哲」。1997年8月15 日,日本東洋文化振興會會長鬼頭有一教授不遠萬里專程前來尋訪陸贄的遺蹤,當他在烈日下找到了殘缺的陸贄墓碑後,激動得一頭跪了下去。第二年春天,鬼頭有一教授率領一個由33位日本學者組成的訪華團,冒著瀟瀟春雨再次來到翠屏山,在新落成的陸贄墓前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他們在墓前擺上特地從日本帶來的供品,全體肅立,由鬼頭有一教授朗聲誦讀《祭陸宣公文》,然後列隊依次到墓前跪拜敬酒,一杯又一杯的酒澆濕了墓前的石壩。
然而「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陸贄在位時,也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伙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浙江寧波)做員外長史。不久,陸贄卻被奸臣所害罷相,被貶到了忠州當別駕。後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如此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通過李吉甫之手除掉陸贄。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反而禮待陸贄,因此六年不徙官。而今忠州大多市民不曾想到,被傳為千古佳話「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典故,原來出自忠州官員。
忠縣人文歷史不但有以保家衛國的英雄而傳世,而且還有一些光耀史冊的大詩人於此助輝。位於忠州鎮城西的白公祠,就是為紀念唐代大詩人、忠州刺史白居易而建的祠堂。白居易,官至翰林學士,太子左贊善大夫,他有開明的政治態度,在他的詩文中尖銳地揭露和抨擊官僚的荒淫、腐敗,因而遭到打擊和排斥,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被貶任忠州刺史。
在忠州任職兩年期間,白居易簡政安民,植樹修路。他在城郊東坡土質肥沃之地,遍植花樹,在城東嚴顏橋河邊遍種柳樹,在城西鳴玉溪畔植木蓮樹,在城西南種荔枝。(有傳北宋大詞人蘇軾後來到忠州,專程參觀了東坡花樹林,出於對白居易的崇拜,便改號為「東坡居士」。)白居易為忠州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實事,他寬刊均稅,鼓勵農桑,身先躬行、與民同苦樂,他創制的「香山蜜餅」成為忠州傳統名點。在忠州任職期間,寫下了百多首詩、詞,其中《荔枝圖序》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唯一描寫荔枝的專文。忠州人民崇敬他,把他同劉晏、陸贄、李吉甫並稱為「四賢」,在宋代修建了「四賢閣」以紀念。
除白居易外,唐代大詩人杜甫、元稹也於此駐足留詩,宋代大詩人陸游、蘇軾、蘇轍都有詩跡傳承下來,當然文人墨客以及官員在途旅長江中,大多數會來忠州懷古,以憑吊忠縣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們登巴子台,觀嚴顏碑,贍仰白公詞,觀東坡花樹林。明人姚夔有詩曰:「人生一死終難免,落得忠州骨也香」,由此可見歷史上的許多過客們都十分看重忠州這塊神奇的土地。
忠州自古忠臣良將輩出。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忠州人高倬中進士。任浙江德清知縣。崇禎4年(1631)征授御史。大理右寺副,南京太僕卿,1644年提升右僉都御史。同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福王在南京稱帝,拜高倬為工部右侍郎。1645年任刑部尚書,5月清兵攻破南京,高倬痛罵福王昏聵、群臣腐敗造成亡國之災,仰天捶胸,自縊殉國。
出生於忠州的俠女秦良玉,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列傳的女將軍。明神宗萬曆元年,秦良玉出生在忠州城西秦家壩,這里山環水繞,地勢雄奇,風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親秦葵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秦邦屏,秦邦翰,下有弟弟秦民屏。
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從小生得如花似玉,聰慧伶俐,深受父母寵愛。父親不僅教良玉詩書字畫,還從小訓練她舞槍弄棒、騎馬射箭。良玉與兄弟們一起長大,不但詩書造詣上倍出於兄弟,就是論起武功,也決不會輸給他們,父親常誇她是一個奇女子。
秦良玉24歲時,嫁給了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訓練出一支能征善戰的「白桿兵」。1599年,秦良玉與丈夫一起率兵平亂,丈夫戰死,秦良玉代領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封為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去世後謚號「忠貞」。其兄秦邦屏、邦翰,弟民屏,侄翼明、拱明、祚明、佐明分別做官至總兵、副總兵,其中五人為國捐軀,其子馬祥麟和兒媳張鳳儀也戰死沙場。真可謂「秦氏八將,滿門忠烈」。
忠州歷史上,不乏文人騷客,清代詩人李士棻,曾經名震海內外。少年李士棻家住忠州鎮鳴玉溪,13歲能作詩,1850年赴京會考以第一名及第,受到曾國藩的獎賞,贈詩贊他「太白醉魂今尚存」、「時吟大句動乾坤」,一時名震京師,曾國藩納其為幕僚,並親自書寫兩副巨作贈與李士棻。李士棻後來出任彭澤、臨川等四縣知縣,棄官後寓居上海、南昌。著有《天瘦閣詩半》6卷收詩1066首。
在近現代,中國積弱日甚,外侮內患,民不聊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也造就了不少志士仁人。現拔山鎮金家河爾塬金家大院人金少穆,青年時留學日本,與孫中山同學。兩人關系密切,十分友好。後孫中山組織同盟會,金少穆大力支持並加入同盟會,全身心投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是辛亥革命發起領導人之一。
民國三年(1914年)孫中山致電金少穆,請他再赴日本一起討論救國救民大事。金少穆約好同在日本留學回國探親的馬仁庵一起赴日,並帶了不少現洋以供革命活動之需。不想船至奉節,金少穆突患急症,經醫治無效,不幸逝世。孫中山得知這一噩耗,十分悲痛,題寫輓聯一副:「天不許再到東京生還忠郡,君豈忍遠離西蜀死在夔門。」金少穆英年早逝,尚未婚配無子息。但他的民主主義思想和追求光明,獻身革命的精神影響全家子侄多人。十幾個侄兒都相繼走上革命道路。其中最有名的是金泣儒、金繼堯、金煥若,他們都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共黨員。
忠州鎮人吳恩洪,清光緒四年(1878)生於忠州名門望族。二十世紀初,不少有志之士相繼出國尋求救國之道,吳恩洪也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將興中會、日知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改組為中國同盟會。胸懷救國之志的吳恩洪成為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
1910年,吳恩洪回到忠州,組織同盟會員於宣統三年十月五日起義,被推舉為忠縣臨時軍政府總理,後就任辛亥革命後萬縣第一任知縣、重慶府知府、巴縣首任縣知事。曾參加護國討袁,1920年9月18日,暴卒於萬赴渝的外輪中。
花橋鎮人沈芷人,1918年9月與鄧小平同船赴法國留學,並與鄧小平、李富春、聶榮臻等人同窗,獲機械學博士和化工碩士、比利時電機碩士等學位,通曉英、法、德、拉丁等4種語言。回國後創辦重慶第一個無線電台,任劉湘兵工廠總工程師,為抗戰作出了重大貢獻。1941年創辦忠州大道中學(拔山中學)。1948年僑居馬來西亞沙巴州,大辦實業,被譽為「開發沙巴州的巨人」。
後來,沈芷人之子沈聯濤,遺傳其父聰慧的秉性,成為香港證監會主席、著名經濟學家、國際資本市場知名專家。
同是花橋鎮的余永藻,1921年考入北京中國大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大學黨支書、北京九區區委委員、共青團北京市委負責人。1927年,他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方局書記王荷波等從武漢返京,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准備武裝暴動。10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忠貞不屈,說:「要殺就殺,怕死不是共產黨員。」11月11日,余永藻與王荷波、吳可等18位北京市黨團組織重要負責人集體殉難。1949年12月,周恩來總理親臨主祭,將十八烈士忠骨移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三匯鎮泰來人羅廣文,1925年東渡日本,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29年回國。歷任黃埔軍校教官,98師少將師長、18軍軍長。抗戰時期參加淞滬抗戰、武漢會戰、宜昌保衛戰、鄂西大戰、常德會戰,多次負傷。1947年任國民黨4兵團中將司令,108軍中將軍長,1949年兼任川鄂綏靖公署副主任,15兵團司令。同年12月率部在成都郫縣起義,促進川康和平解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54年12月當選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3月任山東省林業廳廳長。
羅廣文同父異母的弟弟羅廣斌,1948年經江竹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被組織派往成都對其兄長羅廣文做統戰工作,8月因叛徒出賣被捕,關入白公館,1949年「11·27」大屠殺中突圍脫險。建國後歷任共青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長,市青聯副主席。1961年與楊益言合著長篇小說《紅岩》。已63次印刷達360萬冊,成為教育中國一代人的紅色經典。
石寶鎮人吳毅,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的秘書,1927年4月任廣州市委第一書記,11月任廣州起義總指揮部秘書,協助張太雷、周文雍,參與領導廣州起義。1928年4月任廣東省委常委兼廣州市委書記,8月不幸被捕犧牲,終年21歲。老一輩革命家陸定一在《紀念吳毅同志》中稱贊「他是個忠誠而極有才能的黨的幹部」、「是忠縣人民的光榮。」
在忠縣眾多革命人士中,還出了一名女革命家秦德君。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馮玉祥尊稱她為「秦良玉第二」。1919年,秦德君到成都求學,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在吳玉章、李大釗領導下創辦上海平民女校,1923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時期與鄧小平等在馮玉祥部工作。大革命失敗後,與茅盾同船東渡日本,成為茅盾的紅顏知己,被茅盾稱為「北歐命運女神」。1930年回國任劉湘司令部參議官,抗戰後任民盟中央常委。建國後任2—7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中受江青迫害關進北京秦城監獄8年,平反後撰寫出版回憶錄《火鳳凰》,為海內外珍藏。
新中國成立後,忠縣涌現了不少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新立鎮人黃萬波,就是一名古人類學家,「巫山人」的發現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巫山龍骨坡古人類研究所所長。1950年由現在的拔山中學考入長春地質學院,1954年畢業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從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參與或主持全國多處古遺址發掘,科研成果累累,其中「巫山人」的發現是中國和整個世界人類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國200萬年前人類演化的空白,而且為研究整個亞洲人類的起源與演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提出「長江大三峽是人類演化的搖籃」這一全新課題。
官壩鎮人方文培,1921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生物系,結業後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1934年考入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所深造,1937年獲博士學位。同年歸國任四川大學生物系教授,直至去世。曾任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網路全書編輯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等職。還是荷蘭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2年以來,發表植物學專著8部、論文50多篇,發現植物新種100餘種,其中由他命名的有40多種,是世界上公認的槭樹科、杜鵑花科專家。
現已90高齡的文學家馬識途,1915年1月出生於今塗井鄉一書香門弟。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中文系。馬識途現任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四川省「作協」主席職務,享受省長級待遇。作為革命家與文學家雙重身份的馬識途,16歲便負笈出峽尋求救國之道,游學於京滬寧,投身於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冒著生命危險在「國統區」從事地下工作。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和抗日戰爭,領導了昆明「一二·一」運動,與胡繩同志一起創辦了《大眾報》。
馬識途又是一位傑出的作家。自1935年起至今,馬識途已在全國報刊雜志共發表長短篇小說等文學作品19部。他少年時代曾聆聽過魯迅先生的講演,20歲時在上海參加了葉聖陶主持的徵文比賽並獲獎。從1959年起,馬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創作發表了短篇小說《老三姐》、《找紅軍》等作品。1961年,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出版發行,震動全國,從而奠定了他在忠縣人物中國文壇的地位。70歲後,馬識途以驚人的毅力和意志開始學習電腦,並很快熟練掌握,成為中國作家中年齡最長的換筆人。 87歲以後,30萬字的電視劇本《沒有硝煙的戰線》就是他以電腦打字完成的。由於他對於文學的傑出貢獻,四川省已決定編輯出版20卷本《馬識途文集》,並組織專人完成研究專著《馬識途生平與創作》,該書稱:「馬識途在巴蜀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和作用,他是繼郭沫若、巴金、何其芳之後最具影響的作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湘西剿匪記》、《模範丈夫》熱了一代人,可少有人知道,這些電影的編導就是出生於原甘井鎮的周康渝。1957年,周康渝由忠縣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61年畢業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作演員、副導演,與趙丹合演《青山戀》等影片。1981年調任瀟湘電影製片廠副廠長、湖南省電影協會主席、省文聯副主席。編導《天國恩仇》、《雍正皇帝》、《秋收起義》等30餘部影視劇。2001年11月21日在青島拍攝電視連續劇《執行局長》時,不幸因車禍而殉職。
在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不斷涌現的時期,忠縣相繼出了白石鎮兩河的陳正富、三匯鎮人李啟科、汝溪鎮人蔣崇安、黃金鎮人吳玉金等四名少將,成為忠縣人的驕傲。
一部《飢餓的女兒》被譯為25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暢銷,在當代文學史上,不得不稱為奇跡,其作者虹影出生在忠縣。如今,虹影是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作家、詩人,中國新女性文學代表之一。出版40餘部小說、詩集、散文集。作品在大陸、台灣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地數十次獲獎,2000年被評為中國十大人氣作家之一,2001年被中國圖書商報評為十大女作家之首。
在今年的奧運會上,不少忠縣人每遇中國男排的賽事必看,只因為國家男排主教練周建安是忠縣人。周建安自小在忠州二小讀書時,就參加了縣少年體校排球隊,現任北京市長的郭金龍成了周建安的啟蒙教練。1987年,周建安進入中國男排,曾獲得1990年北京亞運會冠軍和1998年曼谷亞運會冠軍、1997年和1999年亞洲錦標賽冠軍,這四項冠軍是迄今為止中國男排在亞洲重要賽事上所獲得的所有冠軍。1998年,周建安出任四川男排主教練,2005年12月任中國男排主教練。
2002年,因主演電影《生活秀》,囊括金爵獎、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的最佳女主角陶紅是新立鎮人。他6歲隨母離忠到寧夏大學與當教授的父親團聚。1989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主演《女警官》等7部電影,《中英街》等20多部電視劇。
後記:翻開任何一本關於忠州文史資料的前言,無一例外都講述「忠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簡短的文字介紹暗示著忠州歷史文化之厚重。在這里,我們也無法用有限的文字記錄更多的歷史,只不過是蜻蜓點水般跳躍式拾掇,旨在引出更多的人與我們一道挖掘、研究、弘揚。
B. 鄭州市有賣馬識途的小說 清江壯歌的嗎
不知道。
但是我感覺到應該還是可以的。
說的過去的。
應該不會出現什麼問題的。
C. 《夜譚十記》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夜譚十記》(馬識途)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bUhSYFeWY-mfrlYi6jvFRg
書名:夜譚十記
作者:馬識途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1
頁數:403
內容簡介:
《夜譚十記》是著名作家馬識途的代表作。內容為上世紀四十年代四川某地衙門,十個仕途失意又窮極無聊的小科員以擺「龍門陣」的方式,輪流講述自己經歷的種種奇遇……
本書因其中的《盜官記》被改編為電影《讓子彈飛》而廣為人知。
作者簡介:
馬識途 重慶忠縣人。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從事中共地下黨革命活動。歷任鄂西特委書記,川康特委副書記,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省建委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西南局及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第六、七屆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省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理事、顧問、名譽委員等。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1945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196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巴蜀女傑》《魔窟十年》《滄桑十年》等,長篇紀實文學《在地下》,中篇小說《三戰華園》《丹心》,短篇小說集《找紅軍》《馬識途諷刺小說集》等作品。出版《馬識途文集》(12卷)。
《夜譚續記》為馬識途先生創作的新品,時齡104歲。
《夜譚十記》因其中的《盜官記》被改編為電影《讓子彈飛》而廣為人知。
D. 小說《夜譚十記》的作者是
《夜譚十記》作者是中國著名作家、革命家馬識途(1915—),全書包含十個故事,以舊中國衙門里的十位窮科員為主人公,通過十人輪流講故事的獨特敘述方式,真實再現了三十年代的社會百態。其形象生動靈活,情節跌宕起伏,語言通俗幽默,一段段奇聞趣事更是令人瞠目結舌,抗戰時期重慶治下的縣鎮世相就此一覽無遺;2010年,由該書章節改編的電影《讓子彈飛》上映,周潤發、葛優、姜文、陳坤四大性格男星加盟,在第63屆戛納電影節的片花首映會可謂引爆全場,國際六大電影節主席更是邀請該片參賽,各國影人均表示此片可創下華語電影之最。
E. 《夜譚十記讓子彈飛》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夜譚十記》(馬識途)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l5oPA4boKZKF-YUgHdYmSg
書名:夜譚十記
作者:馬識途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0
頁數:352
內容簡介:
書中故事以一個不負十年寒窗苦讀,終於贏得「洋翰林」尊號的主人公開篇,他從一所國立大學的中文系畢業了,以為從此以後,擺在他面前的就是鵬程萬里了。可沒想到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後,竟應了在大學里早已聽說卻總不肯相信的話:「畢業即失業!」最終他找到了一個縣衙門的工作,遇到了各色科員,故事由此展開。
置身於「冷衙門」這個濃縮的小社會中,他們整日「觀看」著一幕幕令人氣憤又同情的「奇聞異事」在面前輪番上演:老實會計為「五斗米」竟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窮小子拋妻棄女,成為大財閥後竟娶親女為妾;「梁山伯與祝英台」重現世間,母女相見不相識;官商一體,殺人奪命只為謀取暴利……黑暗的社會把人變成鬼,它逼迫著一些人由善良、單純逐漸變得麻木、自私,如行屍走肉一般苟活於世……難道這辛酸血淚就沒有流盡的一天?掙扎在苦難生活中的人們是否能遇到一位似羅賓漢一樣的俠士,帶領他們沖破黑暗的束縛,獲得光明與自由?
作者簡介:
馬識途,原名馬千禾,1915年1月出生於四川省忠縣(現屬重慶市)石寶鄉一書香門第。早年即投身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曾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和抗日戰爭,並領導了昆明「一二•一」運動。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曾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四川省建設委員會主任、廳長及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共中央西南局宣傳部副部長、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
自1935年起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雷神傳奇》等;短篇小說《找紅軍》、《接關系》、《最有辦法的人》等;長篇紀實文學《滄桑十年》等。被認為「在巴蜀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和作用,是繼郭沫若、巴金、何其芳之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
F. 問一本小說的名字.
我找了找,大概有兩本,不知你要哪本:
《清江壯歌》是反映恩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事革命斗爭的長篇小說,由著名作家馬識途所著。它以何功偉、劉惠馨烈士為生活原型,成功塑造了賀國威、柳一清等光輝形象。1979年,《清江壯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楓香樹》是上世紀50年代初恩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清匪反霸斗爭的真實寫照,作者王英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1964年出版,1979年再版。
G. 小說《楓橡樹》內容簡介
《楓香樹》中的故事發生在恩施東鄉,即現在的新塘、三岔、紅土一帶,如今的天池山仍然保留著當年剿匪的許多遺跡,如魏家大屋、抱素寺(奶奶廟)等。王英先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全部寄託在書中主人公王洪身上,將斗爭的矛頭直指以馬玉池為首的殘匪,生動詳細地再現了當時殘酷的斗爭情景。
《楓香樹》畢竟只是一部小說,書中的戰斗情景可能進行了必要的加工。但也有許多殘忍和血腥的場面不是文字都能再現出來的。我們看到的《楓香樹》只是那個年代許多戰斗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殘酷場面只有親眼目睹過的人才知道。作為讀者,我們只能到達事件發生地,結合事件當事人的講述,才會對歷史有較為清晰、深刻的認識。
時任恩施縣桅桿堡區公安員的王啟彥(退休時為恩施市政協副主席)向我們講述了一件震驚恩施的事件。恩施解放前夕,桅桿堡鄉車蓼壩在減租減息斗爭中,我6名政府工作人員被吳三剛等反革命殘匪殘酷殺害,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漫山遍野的楓香樹。他們分別是邱英傑(河南上蔡人),安福九、安賓九、鄧煉山(均系利川人),陳發揚(湖北棗陽人),康紀純(恩施人),另有一名農民積極分子受傷。他們都是剛從學校出來參加地方「清匪反霸、減租減息」斗爭的。6人中年齡最大的只有20多歲,最小的只有十八九歲。面對兇殘的土匪,6位年輕烈士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次日清晨,這股反動殘余勢力被我人民解放軍和地方武裝部隊徹底殲滅。在烈士犧牲後的第八天,土匪頭子吳三綱被到烈士墳墓前執行槍決,以祭烈士英靈。
邱英傑、安福九、安賓九、鄧煉山、陳發揚5位烈士安葬在現盛家壩鄉大集場街上,另一位烈士康紀純安葬在桅桿堡村。在大集場烈士墓重新刻立的墓碑上,寫道:「為慰藉烈士的在天之靈,讓人民敬仰,原縣政府第十四區公所於1955年5月9日專為五烈士塑碑立墓,時今半個世紀,英靈匯集,人民安居樂業,熱血澆灌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忠骨撐起一代代棟梁才茁壯成長。新紀元之春,再度緬懷先烈,為寄託哀思,慰其恩澤,仰其遺風,昭後進取,我政府再塑此碑,讓烈士的英名與事業永垂青史,與日月同輝。」
從碑文的字里行間,我們讀懂了我們偉大祖國的今天來之不易。從《楓香樹》這部小說中,我們也清晰地看到了恩施的革命斗爭史。緬懷先烈,痛定思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建設偉大祖國的歷史進程中,新時代的人要秉承先烈遺志,貢獻自己的力量。
長篇小說《楓香樹》自1965年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公開出版後,和《清江壯歌》一樣,影響了幾代恩施人。人們爭相閱讀,並以有這兩部反映恩施革命斗爭的長篇小說而自豪。
楓葉染紅了漫山遍野,楓香樹的故事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H. 馬識途的著作書目
《清江壯歌》(長篇小說)1966,人民文學出版社
《找紅軍》(短篇小說集)1978,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遊散記》(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
《景行集》(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
《三戰華園》(中篇小說)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夜譚十記》(長篇小說)1983,人民文學出版社
《馬識途短篇小說選》 1984,四川少兒出版社
《巴蜀女傑》(長篇小說)1986,中國青年出版社
《她,一顆閃光的流星》(長篇小說)1986,四川少兒出版社
《在地下(地下黨工作總結)》1987,四川大學出版社
《京華夜譚》(長篇小說)1987,四川文藝出版社
《雷神傳奇》(長篇小說)1992,人民文學出版社
《盛世微言》(雜文集) 1994,成都出版社
《路》(長詩)1995,四川人民出版社
《馬識途諷刺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96,人民文學出版社
《滄桑十年》(長篇紀實小說) 1999,中央黨校出版社
《焚余殘稿》(詩集) 1999,重慶出版社
《馬識途詩詞鈔》(傳統詩詞集)2000,天地出版社
《在地下》(長篇紀實小說)2005,人民文學出版社
《黨校筆記》 2011, 中央黨校出版社
《沒有硝煙的戰線》 2011 四川文藝出版社
I. 《讓子彈飛》那本小說是誰寫的
書 名: 讓子彈飛
作 者:馬識途
馬識途,原名馬千禾,1915年1月出生於四川省忠縣(現屬重慶市)石寶鄉一書香門第。早年即投身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曾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和抗日戰爭,並領導了昆明「一二•一」運動。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四川省建設委員會主任、廳長及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共中央西南局宣傳部副部長、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自1935年起開始文學創作,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雷神傳奇》等;短篇小說《找紅軍》、《接關系》、《最有辦法的人》等;長篇紀實文學《滄桑十年》等。馬識途「在巴蜀現當代文學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和作用」,被認為「是繼郭沫若、巴金、何其芳之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