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之志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Ⅰ 志在四方的意思
志在四方 [zhì zài sì fāng]
基本釋義
四方:天下。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志在四方,即指有遠大的志向。出處:「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變而來。「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鮒編撰的《孔叢子》(記述孔子及其後代言行的一部書)。
出 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志在千里
反義詞
鼠目寸光
Ⅱ 李白一輩子沒怎麼工作過,整日遊山玩水,他的錢從哪兒來
李白二十五歲離開四川時,是懷抱著遠大理想的。他自己後來說:
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劍去國,辭親遠游。
後來的事實表明,李白他遠游很有一手,四方之志嘛。
咱不提也罷。
關於李白如何去了長安,有三種說法。
一說道友吳筠舉薦,一說唐明皇妹妹玉真公主舉薦,還有一說只講了李白面見唐明皇,而沒說有人引薦。
然而無論如何,李白此時聲名在外是毋庸置疑的。
Ⅲ 人生則有四方之志,豈鹿豕也哉而常聚乎
人一生下來就有遠大的志向
往後我也不會了
Ⅳ 四方之志是何意·出自於哪
「四方之志」比喻一個人有遠大的理想。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春秋時,晉公子重耳逃亡到齊國,齊桓公很優待他,給他吃好的、住好的、還為他娶了妻子,即姜氏。這時的重耳,僅駕車的馬就有八十多匹,生活過得舒適安逸,也就不再作長遠的打算了。但重耳的隨從人員卻不滿意他如此沒有志氣。一天,他們偷偷來到桑園商議用什麼方法使重耳離開齊國。不料姜氏的一個女僕正在採桑葉,偷聽了他們的話,連忙去稟報了姜氏。姜氏聽了,當即殺死女僕,然後對重耳說:「你有遠行四方的大志,偷聽到消息的女僕已經被我殺掉了。」
當時重耳非常驚訝,他說:「我並沒有打算離開你,也沒有打算離開齊國啊!」姜氏說:「你應該去游說各國,在各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你要知道貪圖安逸,生活圈子狹小隻會害你的。」但是重耳仍然不聽她的勸告。姜氏就和狐偃(重耳的舅舅,隨同重耳一起出逃的人之一)想出了一個計策,灌醉重耳,趁他昏睡時,把他抬上車子,立刻離開齊國。等他酒醒來,早已走了很遠的路程了。
Ⅳ 人生有四方之志的譯文
魯國的子高去趙國。趙勝門下食客的鄒文、季節,他們和子高相處十分友善。等到他回魯國時,和那些老朋友道別,即將告別時,鄒文、季節十分傷心,淚流滿面,子高只是拱拱手而已。分離後就上路了,他學生問他:「您和這二位公子要好,彼此捨不得,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才能見面,這真讓人傷心;而您高聲說話,這恐怕不能算是親愛親密吧?」子高說:「開始,我認為他倆是大丈夫,可現在不覺得了。人生有許多志向,哪能像豬鹿一樣經常聚堆? 」他徒弟說:「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們的哭泣是不對的嗎?」子高說:「這兩個人,是好人,有仁慈的心腸,可是在決斷方面,就不夠了。」
Ⅵ 自南自北自東西,欲到天涯誰作梯,遇鼠逢牛三弄嘴,好將名勝榜頭題。此簽如何解
摘要 自南自北自東西,欲到天涯誰作梯,遇鼠逢牛三弄笛,好將名姓榜頭題。轉自911cha.com
Ⅶ 初二文言文優勢人生有四方之志答案
王充①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②,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③。好博覽而不守章句④。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⑤,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日久,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
注釋
①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東漢著名唯物主義學者。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約卒於東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青時到都城洛陽求學,拜班彪為師。後來回鄉教書,曾任過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閉門潛心著書,終於完成了不朽之作--《論衡徙焉:遷居到這里。
②京師:首都。東漢的首都是洛陽。
③班彪:漢代著名學者,史學家,班固的父親。《漢書》是他草創的。
④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⑤市肆:書鋪。
翻譯
王充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因孝順在鄉里被稱贊。後來到京師,在太學求學,扶風人班彪(漢代著名史學家)做了他的老師。王充喜歡廣泛的閱讀書籍而且不摘章守句。由於家裡窮,沒有書可讀,他常在洛陽的書鋪上遊走,看人家賣的書,看過一次後就能記住並背誦,於是,(不久)就廣泛地通曉了眾多流派的各家學說。王充後來回到鄉里,隱居從事教學。
Ⅷ 四方之志的出處與詳解
指遠大的志向
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2、《舊唐書·李靖傳》:「會高祖擊突厥於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將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
3、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四回:「姜氏曰:『知公子有四方之志,特具一杯餞行耳。』」
4、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不敢展足,其無四方之志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