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免費 » 免費讀小說先鋒

免費讀小說先鋒

發布時間: 2022-06-24 22:56:35

1. 求一個完全免費看小說的軟體。希望小說儲存量多點,宜搜可以。就是小說太少了

網路搜4399不負少年時,這個網站的小說都是免費的,不過就是需要用瀏覽器直接在線看,不是軟體

2. 求徐坤小說《先鋒》!急!!!

去圖書館,查徐坤的作品集里都有,復印即可。

還可查《人民文學》1994年第6期卷首語評介。

參考文章如下:
《沉浮在語言之河中的真實---徐坤小說論》 吳義勤
《作家報》1995年12月23日
《香港作家報》(《HONG KONG WRITERS》)1996年10 月1 日
《徐坤:嬉戲諸神》 戴錦華
《山花》1996年第1期
《遭遇愛情·跋》, 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8 月
《當下的寫作》 張頤武 《熱狗·跋》, 華僑出版社,1996年 1月
《知識分子寫作----徐坤小說的讀解之維》 邵 建
《作家》 1996年第2期
《曠野上的碎片:關於知識分子的報告——讀徐坤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 陶東風
《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4期
《香港大公報》1996年12月4日
《知識階級的使命與追求——記新進作家徐坤》 [日本]上甲晃
《致知雜志》 [日本] 1996年10月號
《告別八十年代的光榮與夢想---徐坤小說論》 王干
《文學評論》1996年第5 期
《徐坤:性別與僭越》 黎慧 《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1期
《荒唐里的真摯——90年代作家徐坤解讀》[日本]栗山千香子
[日本]野草 1997年2 月第59 號
《無法超越的頹敗——評徐坤》 陳曉明
《灕江》1997年第5 期
《「後現代」與徐坤小說「誤讀」策略》 何銳 翟大炳
《當代文壇》1998年第2期
《在顛覆和嬉戲之中——徐坤訪談錄》 林舟
《江南》1998年第3 期
《從徐坤看中國當代女性創作的前途》 萬燕
《文藝爭鳴》 1998年第4期

3. 介紹幾部先鋒文學的必看作品

1.《平凡是世界》,應該看過了吧,恢弘大作,路遙老師的
2.張宇,河南作家,文字很有可讀性,作品也很多
3.我最喜歡的作家余華,什麼《生活》阿《兄弟》阿很多,每一部都很經典
4.孔慶東的,文字幽默,很有些意思
5.正在看《白鹿原》。其實你可以網上搜下矛盾小說獎那些小說,每部都很棒,平凡的世界就是,紅旗譜也不錯

我以前回答人家的,個人也比較喜歡看先鋒小說,來求點分吧哈哈

4. 官場先鋒最新章節,小說全文免費閱讀,求txt下載

書名:官場先鋒

作者:岑寨散人

狀態:連載中

最後更新時間:2022/6/4

最新章節:第2852章 代筆之作

鏈接: https://pan..com/s/1LaE_NGgsR4sytYAUgesicA?pwd=pdjr

5. 先鋒小說的文學青春

張新穎
1985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叫《伊甸園之門》(GatesofEden),作者是MorrisDickstein。原本是1977年在美國出版的,副標題是「美國六十年代文化」。這個書在80年代中後期非常風行,好像大學中文系的很多學生都在讀。
先鋒小說
書的前面有一些黑白的照片,大致上可以看出這本書的內容。第一張是馬爾庫塞的照片,我們知道,馬爾庫塞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代表人物,他對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理論的綜合成為西方60年代反文化的一個理論基礎。第二頁的照片是三個作家:一個是小庫爾特·馮尼格,另外一個是諾曼·梅勒,最下面的大鬍子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詩人艾倫·金斯堡。第三頁是搖滾樂時代最有名的歌手:一個是滾石樂隊的米克·賈格爾,另外一個是鮑勃·迪倫,接下來的一張是甲殼蟲樂隊剛剛在利物浦開始他們演唱生涯的照片,那個時候他們都還是窮光蛋。還有一張是1968年8月在紐約40萬人集會的伍德托克搖擺舞節,一個反文化節,亂糟糟的場面。接下來的兩張是反戰遊行的照片。最後一張是在60年代美國的大學裡面經常看到的場面,柏克萊大學學生和警察的對峙。從馬爾庫塞的理論到諾曼·梅勒、艾倫·金斯堡這樣的文學創作,到搖滾樂,到學生的反文化運動,到整個社會的反戰,大致上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概括了一個非常混亂的、但是又充滿生機的、而且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一些新的東西在不斷生長出來的這樣一個時代。好像一個社會從50年代突然地發生了變化,一個社會的典型的感情、人們典型的意識,都發生了變化,有一些新的東西在生長出來。
當時,有一個學生就說,讀了這本書,就想寫一本書,仿照這本書來寫一本中國文學、中國社會發生變化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叫「一九八五年」。很多人有這樣一個願望,要把1985年這一年表述出來。其實對這一年的描述,就可以像MorrisDickstein描述美國60年代文化一樣,從社會的各個方面,從普通人的感情,從大眾文化,從文學創作,甚至包括新聞等方面來著手。這是1985年剛剛過去不久以後說的話。說明這一年,1985年,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文學知識分子包括文學學生的心裡,留下的沖擊非常大,而且它是來自多方面的。這種沖擊裡面肯定還包括一些很混亂的,當時摸不清,後來可能也說不清的一些東西。
先鋒小說
先講《伊甸園之門》這本書,不是說要把美國60年代文化和1985年發生在中國的事情做一個類比。沒有這樣簡單的事情。但是確實有一些相像。比如,很多的事情就是那樣從社會的各個角落冒出來,就那樣發生了。也不是說,是這本書影響了中國1985年的變化。當然不是。想說的是,如果要講先鋒小說,講先鋒文學,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去理解先鋒文學的途徑,就是能夠進入到1985年的現場。如果能夠對那一年,那一年的前後發生的一些事情有一個感受的話,那麼大致上就可以理解先鋒文學。今天,我們在講先鋒小說的時候,拿出幾個作家或者幾個文本來分析,其實,這幾個作家或文本看起來都是乾巴巴的,不能還原到當時歷史情境當中去的東西就很難讀出什麼意思來。說老實話,重新讀這些先鋒小說,那些當年曾經激動人的很多東西沒有了。不是說它不好,而是說當年先鋒小說非常奮力地去爭取來的,很多東西,在今天已經變成了常識。當年讓人驚奇的東西,變成了日常寫作當中常見到的東西。所以,它不會讓你激動,引起你的陌生感,也不至於對你的閱讀構成什麼樣的挑戰。但這個是它最大的成功,它把當時一些還沒有的東西拿進來,當時一些非常陌生的東西今天變成了常識,「常識化」,它要做的就是這樣一個事情,就在於你今天再回頭讀那些文本的時候,你不那麼激動了。比如說,我們看棉棉———70年代出生的代表性女作家———的小說《糖》,裡面寫到了吸毒,她引用了艾倫·金斯堡在他的《祈禱》裡面提到的他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他母親臨死的時候寫給他一封信,這封信是在他母親死的第二天金斯堡收到的:「鑰匙在窗檯上,鑰匙在窗前的陽光下———我帶著鑰匙———結婚吧,艾倫,不要吸毒———鑰匙在窗柵里,在窗前的陽光下。」這其實是80年代常被引用的東西,《伊甸園之門》也引了;到了90年代末,到了21世紀,在棉棉的小說裡面出現,自然也很感人,不過,在反復的引用過之後,它的沖擊力當然不會有當年那麼強烈。

6. 什麼叫先鋒小說

先鋒小說文化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
先鋒含義
「先鋒」的原義來自法國著名的《拉魯斯詞典》——所謂「先鋒」是指一支武裝力量
的先頭部隊,其任務是為這支武裝力量進入行動做准備(軍事術語),「先鋒」這個術語的歷史,始於法國大革命,再轉向文化和文學藝術術語(始於19世紀初);無論是軍事先鋒還是政治先鋒,抑或是文化先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起源於浪漫主義烏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熱,它所遵循的發展路線本質上類似比它更早也更廣泛的現代性概念。」後來借用在小說藝術性質的概定,先鋒小說屬於純文學之一種,因此,先鋒也必須建立在純文學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要達到一定的先鋒性,小說必須首先具備純的品質。
「謊言去盡之謂純。」(墨人鋼《就是》題詞),必須先把藝術作品中的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剔除干凈才具備往先鋒邁進的可能。歷代西方先鋒流派的崛起都是建立在「去謊言'的基礎上,然後在小說的語言、形式、內在等方面產生各種先鋒探索性。在「去謊言」的基礎上,小說產生的各種不同於傳統的創新性一般被認為是具備了先鋒性。

7. 什麼是先鋒小說

先鋒小說

--------------------------------------------------------------------------------

作者:李銳

大約十年前,所謂「先鋒小說」正在中國大陸興起,並且很快從一種「優勢」變成一種時髦,按照當時流行的看法,好像凡不是「先鋒」的也就不是好小說不是好文學,起碼是陳舊、落後、過時的貨色。

先鋒小說家和先鋒批評家,在當時的中國和所有的進口貨一樣,代表著「先進」「高級」「時尚」和不容置疑的優越。(當然,進口貨如今已經沒有這么風光了。)那時候能被列入「先鋒小說家」的行列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於是,在某些批評家的筆下就出了一批很風光的「中國的卡夫卡」「中國的博爾赫斯」「中國的羅伯格理耶」。似乎在每個中國先鋒小說家的前面,都必須有一個外國的大師做比照做招牌,才夠檔次,才夠先鋒。(成一先生有個精彩的比喻,他把這叫做「副本效應」)

當然,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實在是有點奇怪,本來先鋒或前衛就意味著和潮流的對抗,與社會主流的疏離,被大多數人拒絕;而絕無可能成為風光的時髦。想想當時中國的政治背景,這事情就更奇怪。(在我的認識中,中國真正的先鋒小說絕不只是這種流行的東西,他們對於中國當代文學敘述形式的突破,對於文學觀念的創新,對於現代漢語文體的豐富都是有相當貢獻的。尤其是當流行的觀點把先鋒小說簡化成「中國的某某某」的時候,除了他們淺薄的臣服心態而外,更忽略了中國先鋒小說對中國人精神處境和中國文化傳統深刻的內省與表達。而且我相信,有些先鋒小說的作者,恐怕也很難接受那個流行的標簽。)

很湊巧,我就在上面那樣的流行氣氛中離開中國,去了美國,沿密西酉比河南下,來到福克納的家鄉。

與我同行的美國朋友是我的翻譯,是南方人,很為南方出了福克納這樣的大作家而自豪。因為我是個寫小說的,所以一路上免不了小說的話題,也就提到了中國先鋒小說。也許是因為來到了福克納的家鄉吧,他也談論起他對先鋒小說的理解。

一天的午飯之後,我們兩人走進一家書店。他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嘰喱咕嚕地念一陣英語,然後問我「這本書讀過嗎?」,他知道我不懂英語,即便他大致翻譯的書名,也無法和我讀過的譯作對上號,我只好搖頭。他又抽出一本,又嘰喱咕嚕地念一陣,然後又問「這本書讀過嗎?」,我只好再搖頭。就這樣重復了四五次。他忽然很決斷地說,「這么多都沒有讀過,寫什麼先鋒小說?」我立刻明白眼前這位美國人說的不是小說,也不是什麼先鋒小說,他在說一種權力,他在表達這種權力分出的等級。我也立刻就明白,一路上所有關於文學的話都算是對牛彈琴。為了讓他能明白他自己說了什麼,我只好又提起他深感自豪的福克納。我說,福克納當年也是一位先鋒小說家,而且是一位了不起的先鋒小說家。他很自豪,也很贊同。他說,是,當然是。我說,可惜,福克納當年在美國文學藝術界根本得不到認可。他當時在美國默默無聞,他的一些書在美國甚至都已經絕版。福克納是在歐洲轟動、出名以後,美國人才明白自己家裡原來有個大師。我這樣說的時候,那位美國朋友的臉忽然很紅,不過他很誠實,他說,是……是這樣。我們關於先鋒小說的話題也就到此為止。

我知道我們當時所講的都不是文學本身的問題,似乎更像是一個權力和等級的問題。可是,關於文學的權力和等級,卻從來都無法從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中排除,甚至無法從文學創作中排除。文學的權力和等級,從來都是一個文學必須面對的非常尖銳的問題。本來是超功利的審美,卻常常被權力和等級的陰影遮蔽了眼光。我自己雖然在中國無幸列入「先鋒」的「光榮」行列,但卻如此強烈地感受了一次中國先鋒小說在國外的等級和地位,或者也可以說感受了一次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的等級和地位。

先鋒小說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義

中國當代文學中先鋒精神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詩歌與小說領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葉文學中激進的實驗才形成了強大的陣容和聲勢。所謂先鋒精神,意味著以前衛的姿態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極端的態度對文學的共名狀態形成強烈的沖擊。
80年代中期馬原、莫言、殘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鋒小說歷史上的大事,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把它當作先鋒小說的真正開端。這一開端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生存狀態三個層面上同時進行。馬原是敘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並因之被某些批評家稱為「形式主義者」1.在他創作的頂峰期,他寫了許多在當時讓人耳目一新的小說,如《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塗滿古怪圖案的牆壁》等作品。這些小說中,元敘事手法2 的使用在打破小說的「似真幻覺」3之後又進一步混淆現實與虛構的界限;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本名出現在小說中,並讓多部小說互相指涉,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效果;設置了許多有頭無尾的故事並對之進行片斷連綴式的情節結構方式似乎暗示了經驗的片斷性與現實的不可知性,產生了似真似幻的敘述效果;作為一個敘事革命者,馬原保持著對神秘的煞有介事而又並不專心的愛好與探索——這些探索常常有頭無尾,又進一步加強了這種不可知性與不確定性……馬原的這些敘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馬原的敘事圈套」4 ,並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們所熟悉的現實主義手法所造成的真實幻覺,成為以後的作家的模仿對象和小說實驗的起點。與馬原相比,莫言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小說形成了個人化的神話世界與語象世界,並由於其感覺方式的獨特性而對現代漢語進行了引人注目的扭曲與違反,形成一種獨特的個人文體。這種文體富於主觀性與感覺性,在一定意義上是把詩語引入小說的一種嘗試。這在他的中篇小說如《築路》、《白狗鞦韆架》、《爆炸》、《球狀閃電》等小說中表現尤為明顯。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說則以一種丑惡意象的堆積凸現外在世界對人的壓迫,以及人自身的醜陋與無望,把一種個人化的感覺上升到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寓言的層次。莫言與殘雪是在尋求表達自己的感覺方式的時候顯示出其在形式方面的先鋒性的,這一點與馬原形式主義的創新不同,但他們確實基本涵蘊了以後的先鋒小說的基本方面的萌芽。
稍晚於他們也被人們看作是先鋒小說家的有格非、孫甘露、蘇童、余華、洪峰、北村等人。我們著重介紹其中的格非、孫甘露、余華三位,他們代表了先鋒小說在以上三個方面的探索的發展。格非的小說也致力於敘事迷宮的構建,但他的方式與馬原不同。馬原是用一些並置的故事塊搭成一些近於「八陣圖」的小說,在每一個路口他又加上一些讓人誤入歧途的指標;格非則主要以人物內在意識的無序性構築出一團線圈式的迷宮——其中有纏繞、有沖撞、也有意識的彌散與短路。如在《褐色鳥群》中,「我」與女人「棋」的三次相遇如夢似真,似乎有幾個不同的「棋」存在於一個共時的世界中,但在小說進行的歷時層面,每一個「棋」都對前一個「棋」起著解構的作用。這標志了格非對現實的懷疑,如同他所說的:「現實是抽象的,先驗的,因而也是空洞的。」5 所以他著重描寫人與物的相互脫離,「在這樣的『錯位』式的情景中,人物彷彿已變成了若有若無的鬼魂,身歷的事件則比傳聞還要虛渺,人就是這樣的從未證實過而又永遠也走不出『相似』的陷阱的一種假定狀態中。」6 《青黃》可以說是這種情境中的世界圖像的一個寓言,在這里「青黃」到底是指代什麼?不同的記載與不同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迥然不同的敘述與解釋,而敘述者根本無法判斷誰是誰非,這種敘述與判斷的不確定,使得小說的世界變得恍惚起來。另一篇小說《迷舟》敘述由於一次偶然的事件使得軍人蕭喪生並導致戰爭局勢的轉變,瑣屑微末、毫不相干之事竟引起意想不到的結局,從而展示了歷史與現實的無序狀態。先鋒小說家都很重視小說的語言,但在語言實驗上走得最極端的是孫甘露的《信使之函》、《訪問夢境》、《請女人猜謎》、《我是少年酒壇子》等作品。孫甘露的這些小說徹底斬斷了小說與現實的關系,而專注於幻象與幻境的虛構,但這些幻象與幻境又都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瑣屑與線索,無法構成一個條理貫通的虛構世界。他著力於使小說語言詩化的詩性探索,詞語被斬斷了能指與所指7 的關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搭配起來,使能指自我指涉與相互指涉。如《信使之函》中 「信是焦慮時鍾的一根指針」、「信是耳語城低垂的眼簾」、「信是錨地不明的孤獨航行」等等幾十個充滿了詩意的夢囈式的對「信」的述說,在每一句述說下摘錄一段信使所送的信中的段落,這些段落同樣華美、富於詩意而又沒有任何現實或者象徵的寓意。孫甘露的小說語言實驗,其實最接近的是超現實主義詩歌與繪畫,他的小說是這些語言的與視覺的幻象集合而成的恍惚曖昧的夢與詩,這比莫言著力於表現自己的主觀世界的語言探索更進了一步:在莫言那裡語言仍然有著主體的、現實的、與人文的意義,孫甘露則抽空了這些意義而只剩下純凈的言辭。與以上兩位相比,余華發展了殘雪的對人的存在的探索。他的小說以一種冷靜的筆調描寫死亡、血腥與暴力,並在此基礎上揭示人性的殘酷與存在的荒謬。在《四月三日事件》、《河邊的錯誤》、《現實一種》、《難逃劫數》等作品中,他細致地描寫人與人之間的殘殺,如《現實一種》「像是在說一種事物的因緣,人們雖然在彼此傷害、殺戮,生活的本相是如此的殘酷,但是人類卻仍然莫名其妙地繁衍。」8 他早期的這些小說中敘述者在表現這種冷漠與殘酷時,由於刻意追求的冷峻風格而使得作者的態度顯得曖昧,事實上余華的這種貌似超然而冷靜的敘述風格來源於作家與現實之間的一種緊張關系,他要與他筆下的人物及其代表的人性的殘暴與殘酷的一面保持距離。不論善惡,他都要保持一種理解之後的超然,並由之產生一種悲憫心,這也導致了他在進入90年代之後的在《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中的風格轉變:這些小說在描寫底層生活的血淚時仍然保持了冷靜的筆觸,但更為明顯的是加入了悲天憫人的因素。除過以上三位作家以外,北村的小說《施洗的河》、《瑪卓的愛情》等小說從神學生存論的角度來考察人在缺少了神性的一維之後的生存狀態,也值得重視。
所謂「一往無前」的先鋒作家其實只能是一種理想,至少在中國是如此,很少有作家能夠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態。等到90年代初,當初被人們看作是先鋒的作家們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採取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敘述風格,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這標志了80年代中期以來的先鋒文學思潮的終結。當然,我們應該相信,文學的探索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在先鋒文學作為一種思潮已經過去的情況下,我們回頭來看80年代中期先鋒文學的出現,就會發現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中,這並不是一件十分突兀的事情。文革後的中國文化界引進了數量相當多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西方現代的哲學、藝術與社會思潮亦相伴而來。以文學領域來說,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派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以及存在主義等等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家在80年代初便有意識地在自己的創作中移植西方文學中自現代主義以來的藝術手法與文學觀念。事實上,80年代以來的主流意識形態與知識界的新啟蒙主義思潮,都不能形成籠罩全局的「共名」狀態,給作家們在思想與藝術上的探索留下了一點空間——雖然這個空間一開始並不是很大,但卻已足以使得中國作家接受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並以之刺激自己的探索成為可能。先鋒文學先天地帶有西方文學影響的痕跡,如馬原、格非、孫甘露都承認博爾赫斯的影響。承認影響的存在卻並不等於抹煞先鋒作家們的努力,如馬原、格非等人不同於博爾赫斯對純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戀,帶上了一種傳統東方關注「現象」而不重視「真」與「幻」的區別的亦真亦幻色彩(馬原可能還受西藏宗教文化的影響);孫甘露的詩性探索也立足並著力於對現代漢語詩性功能的挖掘,等等。綜合來看,先鋒小說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與生存探索這三個層次上的推進,對以後文學創作的影響之大,是不應低估的。
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把先鋒文學看作是80年代的文學狀態向90年代的文學狀態轉化的契機,它的出現改變了已有的文學圖景與文學路向。在80年代前半期,文化界的啟蒙主義、人道主義思潮,雖然不可能形成「五四」時期那樣的絕對的強勢話語,但已頗有上升為「准共名」的趨勢。先鋒文學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是對啟蒙與人性的懷疑,打破了傳統的文學規范,使得極端個人化的寫作成為可能。以馬原的「敘事革命」為例,某些評論家加之於他頭上的形式主義、技術主義的標簽其實並不合適,因為藝術形式從來不可能僅僅是形式,馬原對傳統敘事的似真幻覺的破壞以及隨之而來的經驗的主觀性、片斷性與不可確定性,打破了任何一種宏大敘事重新整合個體經驗的可能性,這使得充滿個人性與主觀性的現實凸現了出來。先鋒小說正是這樣一種打破統一的世界圖像與文學圖像的努力。經由這條途徑,文學進入90年代的個人寫作與個體敘事的無名狀態。

8. 影視先鋒_by龍升雲霄_txt全文免費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1c-8H5g5oyX8cG3f6cMOiQ


提取碼:tczn
小說名稱:影視先鋒
作者:龍升雲霄
類型:科幻
連載狀態:已完結
簡介:星海漫遊,時空穿梭,機械科技,目標是未知的星辰大海!上輩子上個警察的林耀,沒想到這輩子也是個警察,還是個卧底警察,卧底在這個融合了無數經典電視劇,經典電影的特殊世界內。死亡非是終結,亦或是無限開端。

9. 什麼是先鋒小說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不超過300字。

先鋒小說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反映中國現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質追求和底層人們生活的合理性,先鋒小說更趨向於人本主義的描寫,追求人格平等。

補一下: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見於弗?奧尼斯1934年編纂的《西班牙及西屬亞美利加詩選》一書。50年代美國「黑山詩派」的主要理論家查爾斯?奧爾生經常使用「後現代主義」一詞,使之影響日廣。此時的後現代主義概念,僅僅表現為文學中隱含的對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一種反拔,沒有明確的內涵界定。60年代,美國批評界對後現代主義進行了一場影響深廣的大討論。70—80年代利奧塔德與哈貝馬斯之爭,把這場源於北美批評界的討論爭鳴,提高到哲學、美學和文化批評高度,哈桑極力對後現代主義內涵本質及外延特徵等進行「概括性」闡述。80年代中期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先後籌辦三次國際研討會,正式將其作為一個前沿理論課題研究,使關於後現代主義的爭鳴達到高潮。從此,後現代主義成為西方家喻戶曉、廣為運用的一個文化術語,在哲學、美學和文學藝術領域被廣泛使用。一方面它包含對現代主義的繼續、發展,並走向極端傾向,具有荒誕、垮掉、徹底頹廢之意;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了「先鋒的」、「最新的」和現代化含義,成為後現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的人文語境和文化傾向。

10. 先鋒小說的主要作品

先鋒小說
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鳥群》;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塗滿古怪圖案的牆壁》等作品;《築路》、《白狗鞦韆架》、《球狀閃電》、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殘雪的《山上的小屋》;
相對來說後期的有:孫甘露的《信使之函》、《訪問夢境》、《請女人猜謎》、《我是少年酒壇子》;余華的《四月三日事件》、《河邊的錯誤》、《現實一種》、《難逃劫數》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說》、《劫持者說》、《聒噪者說》、《孔成的生活》.

熱點內容
未婚先孕小說總裁小說 發布:2025-09-19 01:58:40 瀏覽:502
主角叫軒轅晨和蘇韻錦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9-19 01:53:47 瀏覽:732
逍遙七郎最新小說 發布:2025-09-19 01:46:02 瀏覽:818
有本都市小說的主人公叫林梵 發布:2025-09-19 01:34:27 瀏覽:13
女神總裁吻上我小說 發布:2025-09-19 01:23:27 瀏覽:115
重生老婆多的現代都市小說 發布:2025-09-19 01:16:33 瀏覽:46
言情小說萌版圖片 發布:2025-09-19 01:12:53 瀏覽:949
短篇小說文本解讀名家 發布:2025-09-19 01:07:05 瀏覽:791
林天天洛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9-19 00:50:55 瀏覽:343
女主超級多的都市後宮小說 發布:2025-09-19 00:50:45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