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免費 » 浩然之氣小說全文免費

浩然之氣小說全文免費

發布時間: 2025-08-04 04:57:55

Ⅰ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教學設計選修(2)

浩然之氣是孟子所特用的一個名詞。但其確切的意義,孟子卻又說是難言。後人對這個名詞的解釋,亦多未妥。如董仲舒說:“陽者,天之寬也。陰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於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之。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趙岐《孟子注》說:浩然之氣是“浩然之大氣”。焦循《孟子正義》據《後漢書·傅燮傳》李賢注引趙注,以為大氣應作天氣。顏師古《漢書敘傳上》注,說:“浩然純一之氣也。”朱子《孟子集注》說:浩然之氣,是“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又引程子說“天人一也,更不分別。浩然之氣,乃吾氣也。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一為私意所蔽,則欿然而餒,知其小也”。朱子又解釋程子此言雲:“天地之氣,無處不到,無處不透。是他氣剛,雖金石也透過雲,人便是稟得這個氣,無欠闕,所以程子曰雲雲。”(《語類》卷五十五)這些講法,都以所謂浩然之氣,是天地間所本有者。似乎都不妥當。

……因此我們所謂另一講法,有提出的需要。

我們從孟子本章開頭講起。

(註:由“動心與否”引出“不動心”之“道”)

公孫丑問孟子:“不動心有道乎?”(註:課文第五段)孟子曰:“有。”此下(註:課文第六段)忽接論養勇。從北宮黝養勇,說到孟施捨養勇,又說到曾子的大勇。歸結說:“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註:課文第六段末句)

此所謂氣的意義,以前人也未講清楚。照我們的講法,此所謂氣,是我們所謂“士氣”之氣,例如我們說:“前線士氣極旺”,又如《左傳》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都是說這種氣。這種氣可以說是“一股勁”。有這種氣者,可以說是“憋一股勁”。這股勁在軍隊打仗,或個人打架中最可看見。所以孟子舉養勇為例。勇士養勇,是養這股氣,這股勁。有了這股氣,這股勁,則可以“躬冒矢石”,而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即不動心也。勇士們的不動心,全靠有這種氣,這股勁。保持著這種氣,這股勁,即所謂“守氣”。

北宮黝、孟施捨都是以守氣得不動心。孟子說:“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捨守約也。”(註:參見課文第六段)朱子說:北宮黝“以必勝為主”,孟施捨“以無懼為主”,“黝務敵人,舍專守己”。所以孟施捨為守約。此話固然不錯。但從另一點看,亦可見孟施捨高於北宮黝。因為“守氣”於勝時易,於敗時難。小說上描寫勝兵,常用“無不以一當十”等語,描寫敗兵,常用“望風而逃”等語。勝兵敗兵,事實上確是如此。孟施捨“視不勝猶勝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捨於不勝的情形下,仍能守氣,不使之餒。以視北宮黝之豎眉橫目,只可勝不可敗者,自然是高一層,進一步了。不過此二人之不動心,從守氣得來,則是一樣。

孟子此下(註:參見課文第六段)又說到曾子的大勇。《左傳》說:“師直為壯,曲為老。”壯者,其氣壯也。老者,其氣衰也。我們亦常說:“理直氣壯。”北宮黝、孟施捨之養勇,注意在氣壯。曾子等養勇,則注意在理直。“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正是“理直氣壯”的態度。理直則氣不期壯而且壯,所以與孟施捨比較起來,曾子更為守約。曾子以此方法養勇而得不動心。其得不動心的方法,可以說是“守義”。

孟子此下(註:參見本文第七、八段)又說到告子的不動心。心孟子說:“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朱子《集注》以為“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十六字為告子的話。其餘皆孟子之言,而“持其聲,無暴其氣”,且為孟子得不動心的方法,然持其志無暴其氣上,有“故曰”二字,此曰是誰曰呢?孟子本章下文說:“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當然是孟子自引其以前所說的話。但此只曰:“故曰”,而未曰:“我故曰”,則此“故曰”或是承上文“告子曰”而來,如此則“持其志無暴其氣”,似亦是孟子引告子的話。單就文法上看,這不過是一假設。但再就文義上看,有兩點可與此假設以證實。

第一,如“持其志無暴其氣”為孟子,得不動心的方法,則不但與下文所說“配義與道”的方法重復,且此二方法亦大不相合告子得不動心的方法為強制其心,使之不動。朱子《集注》說:告子的不動心,是“冥然無覺,悍然不顧”,是矣。然若專說“不得於言”等十六字說,似尚不能見其強制之跡。如“持其志無暴其氣”,為告子的話,則告子得不動心的方法,為“持志”。持字,將把持強制之意,盡行表出。朱子《語錄》雲:問:伊川論持其志,曰:“只這個也是私。然學者不恁地不得。”先生曰:“此亦似涉於人為。”然程子之意,恐人走作,故又救之堅貞不屈:“學者不恁地不得。”(《語類》卷五十二)“持志”是一種把持強制的工夫。所以是“自私”,是“涉於人為”。說孟子以這種工夫,得不動心,朱子伊川似亦覺有未安,但因滯於文義,故又只得說:“學者不恁地不得。”

第二,《孟子》原文此段下,是公孫丑問:“敢問夫子惡乎長?”此一問亦可證明:上文所謂“持志”,是告子的話。如照《集注》,則孟子已將全副本領說完,公孫丑又何必再問?惟上文所說,都是別人的得不動心的方法,所以公孫丑有此問,而孟子亦答:“我知言,吾善養我浩然之氣。”此下方是孟子自述所以不動心的正文。

由此諸方面看,我們可以斷定,此段俱為孟子述告子得不動心的方法的話。“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持其志,無暴其氣”,為孟子直引告子的話。“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為孟子於敘述告子的話時,所夾入批評之辭。“夫志,氣之帥也,所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及“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是孟子代告子解釋之辭,此段述告子得不動心的方法,其方法為“持志”。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者,朱子說:“告子於言有所未達,則當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於心。於心有所不安,則當強持其心,而不必更求其助於氣。”此解似得之。但如以“持志”為告子得不動心的方法,則“強持其心”四字,即更有著落。孟施捨、北宮黝以“守氣”得不動心。是其不動心,得助於氣也。告子則不求助於氣,而但強制其心,使之不動。其強制的方法為“持志”。小說中常說:某人“把心一橫,將生死置於度外”。“把心一橫”即持志也。“將生死置於度外”,即不動心也。如兵在戰場,其為“一股勁”所鼓舞,而志危險者,即如孟施捨等之“守氣”也。其明知危險,而“把心一橫,將生死置於度外”者,即如告子之“持志”也。孟子本不贊成孟施捨等之專以“守氣”得不動心,故對告子之“勿求於氣”,亦稱之曰可。朱子說:“凡曰可者,亦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

孟子以為,即使錯誤的言,亦須知其錯在何處。若不能如此,而只“把心一橫”,一切不理,固然是亦可以不動心。但其不動心,“殆亦冥然無覺,悍然不顧而已爾”。(朱子《集注》語)

孟子又替告子解釋,何以不求助於氣,而即能強制其心。因為照告子的說法,志是“氣之帥”,氣是“體之充”者,大概因為如北宮黝等所守之氣,可以鼓舞人的精神,使之勇往直前,好像把人的身體,充實起來。我們現在謂,與人以鼓勵為與之“打氣”。垂頭喪氣的人,我們謂之為“泄氣”。大概亦是同樣的比喻。志為氣之帥,所以志之所至,氣亦隨之,即所謂“志至焉,氣次焉”。所以告子主張“持志”。所以他說:“持其志,無暴其氣。”趙岐注說:“暴,亂也。”“持其志,無暴其氣”,正與“不得與心,勿求與氣”,有相似的作用。

不過志既是氣之師,則只說“持志”即可,何必又說“無暴其氣”呢?公孫丑又一追問。(註:可參見課文第九段)孟子又替告子解釋(註:可參見課文第十段)說:“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例如一人本有殺敵報國的志,固可因此志而有所謂“敵愾同仇”的氣。但如用軍樂或演講,動了人的“敵愾同仇”的氣,亦可因此氣而使之有殺敵報國的志。一個“一股勁”往前奔跑的人,其氣甚盛甚銳。但他如忽然跌了一交,這不止挫了他的銳氣,他的心亦要受點影響。此所謂“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或問:孟子原文此段上文是:“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上文既如此問,則此段的答,應亦是兼說二者。如以為此段是專說告子得不動心的方法,則與上文的問話不合。於此我們說:公孫丑如此問,孟子亦如此答。但因孟子於說告子的方法時,夾敘夾議,公孫丑亦插了一個小問題,以致打斷了孟子的話頭。

所以下面公孫丑又提起原來問題的未經回答的部分:“敢問夫子惡乎長?”(註:可參見課文第十一段)因上文已講過告子的方法,故此專問孟子的'方法。孟子答(註:可參見課文第十二段):“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是孟子得不動心的方法。照我們的講法,浩然之氣之“氣”,與孟施捨等“守氣”之氣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其不同在其是“浩然”。浩然者,大也。其所以大者何在?孟施捨等所守之氣,是關於人與人的關系者,而浩然之氣,則是關於人與宇宙的關系者。有孟施捨等之氣,則可以堂堂立於人間而無懼,有浩然之氣,則可以堂堂立於宇宙間而無懼。浩然之氣能使人堂堂立於宇宙間而無懼。所以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註:可參見課文第十四段)

孟施捨等的氣,尚須養以得之,其養勇即養氣也。浩然之氣,更須養以得之。怎麼養法呢?孟子曰:“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註:可參見課文第十四段)道者,趙岐注說是“陰陽大道”。朱子《集注》說是:“天理之自然。”趙注因不對,朱注亦似未得其解。這個道即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之道,亦即是義理。養浩然之氣的方法,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於宇宙,有正確的了解,此了解即是道;一方面是力行人在宇宙間應有的義務,此義務即是道德的義務,亦即是義。合此兩方面,即是“配義與道”。常行義即是集義,集義既久,則浩然之氣,自然而然生出。一點勉強不得。此所謂“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註:可參見課文第十四段)朱子說“襲如用兵之襲,有襲奪之意。”(《語類》卷五十二)此句正是孟子說明其自己與告子的不同。告子以“持其志,無暴其氣”得不動心,正是“義襲而取”。所以下文即說:“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註:可參見課文第十四段)告子是從外面拿一個義來,強制其心,而孟子則以行義為心的自然的發展,行義既久,浩然之氣,即自然由中而出。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註:可參見課文第十四段)者,理直則氣壯,理曲則氣餒。浩然之氣,亦復如是。上文(註:可參見課文第六段)說;曾子得不動心的方法是“守義”。孟子的“集義”,與曾子的守義,有相同處。朱子集注,謂,孟子之不動心,原出曾子,是矣。然曾子與孟子,仍有不同。蓋曾子的“守義”,是就一件一件的事說。而孟子的“集義”,則是就一種心理狀態說。就一件一件的事說,遇事自反,不直則屈於“褐寬博”,直則“雖千萬人吾往”。(註:可參見課文第六段)此所謂“守義”也。就一種心理狀態說,此狀態是集許多道德的行為而自然生出者。此所謂“集義”也。又曾子由守義而得的大勇,雖大,而仍是關於人與人的關系者。孟子由集義而得的浩然之氣,則是關系人與宇宙的關系者。由此方面說,孟子的集義,雖原出於曾子,而其成就則比曾子又高一層,又進一步。因此孟子的不動心,與曾子又不同了。如照《集注》以“持志”為孟子得不動心的方法,則其不動心,即不見得與曾子有何顯著的不同。

養氣的工夫,要在“勿忘勿助”。(註:可參見課文第十四段)此點宋明道學家言之甚多,大要得之,茲不再論。

《孟子》下文公孫丑又問:“何謂知言?”(註:可參見課文第十五段)照我們的講法,知言即明道的另一方面。孟子說:“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註:可參見課文第十六段)何以能知?即因其對於義理已有完全的知識也。亦可說:對於詖辭,如知其所蔽;對於淫辭,如知其所陷;對於邪辭,如知其所離;對於遁辭,如知其所窮;則對於義理,更有完全的知識。

孔子曰:“智者不惑,惑者不憂,勇者不懼。”不惑、不憂、,不懼,即是不動心也。我們常說:疑懼,憂懼,疑即是惑。此三者本是相聯帶的。不過孔子此言,亦惑只就人在人間的不惑、不憂、不懼說。人在社會間能不動心,固亦非易,然尚不是由浩然之氣所得之不動心也。浩然之氣,就其是氣說,使人不懼。知言使人不惑。浩然之氣,是配義與道所生者,故有浩然之氣者,不懼亦不惑。不懼不惑,尚何憂之有?此不惑、不懼、不憂,又不是只限於在社會間者,此有浩然之氣者,所以能“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也。

《中庸》說:“故君子之道,本諸身,證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而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知人也。”此所謂知,即明道也。又曰:“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有浩然之氣者,堂堂立於宇宙間,雖只是有限的七尺之軀,而在此境界中,已超過有限,而進於無限矣。

到此地位者,在社會間自然“大行不加,窮居不損”。自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即是不動心也。其不淫、不移、不屈,又不是強制其心,而使之如此。若果如此,則其地位只是告子的地位。若有此等行為者,以為應該如此,所以如此,則其地位,只是曾子的地位。有浩然之氣者,自然不以富貴為富貴,貧賤為貧賤,威武為威武。所以其不淫、不移、不屈,是莫之為而為的。朱子說:“浩然之氣,清明不足以言之。才說浩然,便有個廣大剛果意思,如長江大河,浩浩而來也。富貴、貧賤、威武,不能移屈之類,皆低,不可以語此。”(《語類》卷五十二)朱子此言,正是我們以上所說的意思。到此地位者,真可以說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大丈夫”。所謂“頂天立地”,正是“塞於天地之間”及“上下與天地同流”的意思。

——選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課文難點討論

試分析本文的論證層次與說理藝術。

答:(可結合前面提到“四、3”的孟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來回答)本文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辯著稱,論證綱目清晰,說理形象生動、深刻透徹。文勢磅礴,感情激越。本篇也體現了這一特點。(1)論證層次:綱目清晰,層層鋪墊。① 全文為問答式;② 層層鋪墊:如第六段中關於“北宮黝”、“孟施捨”、“曾子”的論述;進而到第七、八段關於“告子”的論述;再到關於“孟子”本人的論述;(2)論證藝術:① 譬喻論證,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如“守株待兔”的故事。② 文辭富於鋪陳揚厲,句式善用排偶,文勢滂沱,酣暢淋漓。(如本文最後一段)③ 對比論證。(“北宮黝”、“孟施捨”、“曾子”之間的比較等)

4.對孟子文章的相關評論

蘇轍評:“今觀其文章,寬厚弘博,沖呼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劉熙載說:“文有本位,孟子於本位毅然不避。”(《藝概》)

趙岐:“孟子長於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孟子章句·題辭》)

六、練習

1.選擇題

(1)下面被稱為“亞聖”的人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孟子是戰國中期那個學派的代表人物:(C)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3)解釋加橫線的詞: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C)

A.嚴厲 B.嚴格 C.恐懼 D.厭惡

(4)解釋加橫線的詞:“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B)

A.統一 B.專一 C.一直 D.一起

2.填空題

(1)孟子與孔子並稱 。

(孔孟)

(2)揠苗助長的故事出自 。

(《孟子·公孫丑上》)

3.翻譯題

解釋以下句子: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寒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這種氣極為浩大,極為剛強。用正義培養而不損害它,他就能夠沖塞於天地之間。這種氣,必須與義和道相配合,沒有這些,它就會軟弱無力了。這種氣是正義的日積月累所產生的,不是一時的正義行為就能得到的。行為有一點愧欠之處,氣就軟弱無力了。)

4.簡答

試分析本文說理藝術。(參見上面難點討論部分)

七、研習與思考

1. 閱讀下列《孟子》中的文字,闡論孟子的身心及心性思想。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孟子·告子上》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參考答案:(1)第一則文字闡論了存心養性的思想。孟子為人性是全善的,這種善性的內容是仁義禮智,而仁義禮智又全是根於心的。所以人的善性美材,在道德上,人性是完善的,人心也是“良心”、“仁義之心”。但性不得所養,心不得操持,人的心性便如同樹木失去養護並被斧斤砍伐一般被毀壞。所以孟子又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

(2)第二則文字討論身與心的關系,孟子認為身心皆是天所與我者,即都是人的自然構成,但二者有大體與小體的分別,人要完成人的意義與價值,必先立其大體,培養自己的心。所以在《告子上》中,孟子又說:“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己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2.閱讀下列文字,說說你對文與氣的理解。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典度雖均,節奏同檢(法度),至於引氣(運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魏〕曹丕《典論·論文》)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北宋〕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參考答案:孟子講的養浩然之氣是指培養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曹丕《典論·論文》中的氣更多地指作家的個性氣質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而蘇轍則將二者綜合起來,討論如何培養作家的精神與氣質,提高作家的創作水平。他們都受孟子思想的影響,認為作家的精神與氣質決定了作品風格與境界。

3.結合課外對《孟子》的閱讀 ,分析孟子善用譬喻的寫作特點。

參考答案:《論語·雍也》載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東漢趙岐《孟子章句·題辭》說:“孟子長於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己獨至。”《孟子》開篇與梁惠王論政治時便舉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可以從《孟子》中舉出五至六個譬喻的現象,加以分析。特別注意孟子對孔子“能近取譬”思想的理解,他的譬喻都是親切的,貼近生活的,而不是玄想與超驗的。

八、延伸閱讀

詳細文字見“備課資料”部分

(一)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二) 劉述先:《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

(三) 譚家健:《〈孟子〉散文的藝術特徵》

Ⅱ 浩然之氣秦曉曼是誰

是周天浩的妻子,根據好文推薦網查詢游迅,秦曉曼出自言情小說《浩然之氣》她在該小說里擔任女主角,《浩然之氣》該書主要講述了周浩天和秦曉曼的愛情故事,該小余磨叢豎櫻說目前在筆趣閣連載。

Ⅲ 秦曉曼周天浩然之氣大結局

《浩然之氣》大結局是秦吵此畢曉曼和周天最後在一起了。

小說簡介:

這是一部敘述少年高勝寒成長的辛酸史。不管你多苦,多累;不管你多委屈,多無奈;不管你多悲觀,多失望;讓我們心中留存一點浩然氣,無愧於祖宗,無愧於子孫,不負項上頭顱。

內容節選:

面對秦冰兒的聚合天劫,秦鳳鳴當然不會錯過,他的鬼道功法,也僅是修煉到了化嬰頂峰,距離聚合之境,也僅是半步之遙。面對陰氣天劫磅礴的能量,對秦鳳鳴而言,無疑是難得的機會。

有五行獸相幫,此次秦冰兒渡聚合天劫,根本就沒有絲毫危升芹險展現。在小丫頭的示意之下,秦鳳鳴並未將銀鞘蟲釋放,而僅是憑借秦冰兒自己之力,就硬抗下了那磅礴的雷電攻擊。

對於秦冰扒塌兒此時手段,秦鳳鳴當初曾經見到施展過幾種,但此次再見,就是他也不由為之大為咂舌。心中暗自思慮,如果在相同境界相遇,秦鳳鳴雖然自付手段眾多,但要說能夠穩勝秦冰兒,卻也未必能夠如願。

Ⅳ 誰推薦幾本好看的抗戰小說

抗戰小說:

1、《唯一戰勝國》-鈞申 2、《重生之徵戰歲月》-柳外花如錦 3、《重生之抗戰悍將》-雞雞燉蘑菇 4、《駐馬太行側》-寂寞劍客 5、《小軍閥》-西方蜘蛛 6、《民國投機者》-有時糊塗 7、《我的軍閥生涯》-千斤頂 8、《鐵血驃騎》-三十三層 9、《重生之紅星傳奇》-豫西山人 10、《抗日之鐵血軍魂》-長風

望採納,謝謝!

Ⅳ 浩然之氣小說秦曉曼又叫什麼

《浩然之氣》小說秦曉曼又叫《醫世聖手》。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顯示,《浩然歷告之氣》是一本現代言情肢迅明風格的小說,小說的主角是秦曉曼周天浩昌簡,文中感情敘述細膩,情節跌宕起伏卻又順暢自然。

熱點內容
偷窺系列短篇小說 發布:2025-08-04 07:26:20 瀏覽:641
公子腹黑穿越重生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04 07:24:53 瀏覽:692
一篇網路小說的收益周期 發布:2025-08-04 07:22:01 瀏覽:582
百合輕小說收錄 發布:2025-08-04 07:16:02 瀏覽:686
小說推薦虐心言情肉 發布:2025-08-04 07:15:28 瀏覽:678
有沒有男女主都有身手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04 07:01:51 瀏覽:22
中國第一部白話文短篇小說是什麼 發布:2025-08-04 06:49:39 瀏覽:467
我有一群神隊友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04 06:44:53 瀏覽:632
都市小說財從天降 發布:2025-08-04 06:29:17 瀏覽:866
權力的游戲小說進度和電視劇 發布:2025-08-04 06:17:36 瀏覽: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