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小說免費閱讀網
① 齋月日記 六
齋月第十四天 海奧華預言
之所以能夠大量閱讀,其實是受益於喜馬拉雅,我把做家務的時間全部用來聽書,海量的免費音頻任意選擇,令人大快朵頤!
這幾天聽的是《海奧華預言》,像科幻小說,又像穆聖*登宵的故事,有趣極了!讓意識跟著書中的主人翁一起去遨遊太空,跟外星人交流,站在更高的緯度看地球,看人類,看人生。
[圖片]
他叫米西,一個普通的園藝工人,據說,1987年的某個深夜,米西被一股神秘力量喚醒,他不由自主地在冰箱門上寫下了留言:「我要離開十天,請不要找我,也不要擔心我。」
隨後,他走出了房門,被一片藍光罩住,面前出現了一個身高三米的巨人!米西很害怕,卻邁不開步子,他以為在做夢,捏了自己一下,結果發現這一切都是真的。
巨人告訴米西:自己是外星人,名叫「濤」,來自海奧華星球,說老米很幸運被選中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中,進行一次特殊的旅行。
緊接著,濤採用「時空鎖」技術將老米的肉身停留在一個特定的時空,即使老米在外太空旅行了50年,實際在地球上只過了10天。
就這樣,濤帶著老米來到了海奧華星球,並告訴他:這個星球是宇宙中最高級的9級星球,地球是最低級的1級星球。
地球上的人族就是135萬年前從巴卡拉星球上移民過來的,也就是今天黃種人和黑種人的祖先,開始他們都有兩三米高,但由於地球的引力的影響,他們慢慢進化變矮。
白種人則是25萬年前從天狼星移民的地球,那裡人口過剩,無法再滿居住需求,他們定居在亞特蘭蒂斯,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可不幸的是,後來爆發了核戰爭,亞特蘭蒂斯最終沉入海底,人類文明被重置。
接下來,米西在海奧華星球待了五十年,但由於海奧華的時間和地球上是不同的平行時空,也就相當於地球上的十天時間。
回到地球後,米西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叫《海奧華預言》。
這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轟動,很多人對他的經歷半信半疑,質疑這只是一場騙局。
為了證明自己並沒說謊,老米解釋說:「我發誓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我沒什麼文化,更沒有這么豐富的想像力!我寫下這本書,也是因為外星人的要求,你可以不相信,但你應該知道。」
心理學家說,人們之所以會有恐懼心理,是因為對恐懼的事情無知。一旦知道,恐懼就會消失。比如,在黑暗中你看到一個晃動的人影,當你不知道他是誰的時候,心中會產生「那是不是鬼?」的想法,恐懼就是從自己編造的幻覺中產生的。一旦人影叫出你的名字,你聽出那是你的好朋友的聲音,恐懼立刻就被擊碎。因為此時你心中已經明白了。
所以,探討未知領域,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人生會淡定和坦然很多,也會快樂很多。
2022.4.16
齋月第十六 天 我為什麼喜歡文藝表達一
靜靜的齋夜,細細品讀宗融藝文館發布的新文——金博寫的《我所了解的端莊文藝》,心潮澎湃,雙眼濕潤。《端莊文藝》已成為記憶中的流星,劃過夜空,消失無蹤影。而《宗融藝文館》則是夜空中恆久的啟明星。在嘆息過去的同時,引起我對《宗融》的倍加珍惜。
我為什麼喜歡宗融文藝?為什麼喜歡回族文學?為什麼喜歡文藝表達?細細想來,還得從小時候說起~
我出生在教門世家,父親以上四代先人都是阿訇,家鄉禹州市宗教志上稱我們家為「四代經師」之家。小時候,我們村還沒有清真寺,我家就是臨時的清真寺,幾位禮拜的老人每天都來我家跟著父親禮拜,清晨我常常是在父親的誦經中醒來,那音調庄嚴、神聖而優美。父親也常給我們講一些神奇的經典故事,小小的心靈對未知的秘境產生一種敬畏而美好的想像。
記憶中最早的齋月,是在我八九歲的時候,那時的齋月是在酷熱的暑假裡。村子裡有很多人封齋,我們小孩子也跟著大人學封齋。母親說我們的齋是「狼齋虎齋,見飯就開。」不管怎樣,我們喜歡跟著大人們吃「五更飯」,跟著禮拜湊熱鬧。父親說這是先「練習練習」。
假期趕上齋月,我家就成了「文化中心」,小夥伴們都喜歡到我家玩,父親趁機給我們講故事、唱經歌、學禮拜、學字母「艾利府、憋、鐵、歇……」。一到下午,餓得沒力氣了,母親就讓我們去睡覺,說:「床是一盤磨,躺上就不餓。」我們拉一張晾席鋪在樹蔭下睡覺,睡到黃昏時分,一雙雙小眼睛圍著鍾表盯著秒針「滴答、滴答」不緊不慢地走著,我們著急地為秒針喊「加油、加油」,催它快快走到開齋的時間。聽到打更人敲響了開齋鑼,我們便一窩蜂地跑到我家的壓井旁,乾渴的小嘴爭先恐後地對著出水口,「咕咚咕咚」大口喝起剛從井裡抽出的冰涼的井水,然後,一群小麻雀似的嘰嘰喳喳喊著「開齋了!開齋了!」跑回各自的家裡吃開齋飯去了。
吃完開齋飯,男人們去鄰村的清真寺禮拜了,女人和女孩們又聚到我家來,院子里鋪上席,跟著母親禮拜。
我和小夥伴們聽了父親的講道,也會私下談論教門的事情。信仰已紮根於幼小的心靈,它始終對我的人生起著指導性的作用。
我們長到少年時期,就不怎麼聽父親講了,我們都鑽進了小說里,小說里的故事比父親講的精彩。60、70後的少年時代,沒有電子產品,業餘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讀小說。一部小說在夥伴們之間爭先傳閱,少年時期心靈的成長如身體的快速成長一樣渴望著大量的精神營養品,我們讀的最多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和瓊瑤的言情小說。
讀到第一部回族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是又驚又喜!驚的是回族生活也可以寫得那麼美,喜的是回族人走進了大眾視野,此後便開始關注和思考回族文學。遺憾的是,我沒有接觸到很多回族文學作品,而是讀了很多信仰方面的文字,幾乎所有的穆斯林雜志我都訂閱。直到網路興起,才在中穆網上讀了一些沒有出版的回族小說。
後來,遇到了《誰的月亮爬上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於是就大量轉發,並試著在我們的讀書群為書友朗讀電子版的《月亮》。由於轉發《月亮》,被邀請到了石老師的讀者群,受寵若驚,猶如進入一所虛擬大學,在群里學到了太多太多,我收藏了很多群友們精彩的言論。
2022.4.18
齋月第十七天 我為什麼喜歡文藝表達 二
2020年4 月的某一天, 石彥偉老師在藝文館讀者群里說了一段話:
「我擱置創作與畢業,病假失業,卻樂此不疲的事業,它大於我,包含我的一切:文學、評論、影視、朗讀、口述史、圖書館……假如卑微的我在這孤獨愴然的世界果然有粉絲這碼事,我希望,他們不必追逐著我,而是追逐著我所倡導並為之犧牲的理想。藝文館,就是這個理想的化身。」
這段話,貴如千金,重如泰山!
藝文館,是夜空中的啟明星。
我在民間生活、在土地上耕作,卻也常常抬頭看看天空——漆黑的夜空一片死寂,死寂得可怕!但,夜空中還是有幾顆星時不時地亮一下,有的亮著亮著就消失不見了,有的星光很微弱卻頑強地閃爍著,就像受了重傷的病人的呼吸,求生的本能使它「生命不息,呼吸不止。」它們呼出的不是空氣,是光!那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閃爍著希望。
《宗融》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閱讀它,牽掛它,渴望它。哪怕它的文章不是我所喜歡的類型,但只要它更新了,我就會長長地舒一口氣:噢,它還好,它還「活」著。
我還收藏了達老的一段話,每每讀起,就會淚眼模糊~
「曾與李佩倫先生在回族學會的年度學術研討會上,相遇過幾次。李先生和張巨齡先生是好友,他們在大會上的發言,不同凡響,他們都是傲骨清風,才氣逼人。現在李佩倫先生把這根接力棒傳遞到你們手裡,這付重擔可不輕啊!
我的老同學黃成俊前些天曾跟我說:「我管了30多年的大學生和碩士博士聯誼會,其中不少回族青年人,我沒遇到過石彥偉這樣的博士生,有信仰,有才幹,能張絡,我除了稱贊,不知說什好!」(這是他的原話,我粘貼過來的。)石博士,你帶領你的這些小夥伴們已經站在了時代的起跑線上了,我們十分欣慰。我們要視野開闊,不能只在自己回族的小天地里自說自話。回族是個優秀的民族,回族人骨頭最硬,回族人最愛國,回族人還是個充滿才智的民族,現在在各個戰線都有回族人的身影,但是經常不為外人所知罷了。我們要讓社會上知道回族不是僅有美食,在社科界,科技領域,回族人都有傑出的貢獻。回族將成為令人刮目相看民族。」——達理
2022.4.19
② 我想再看一部以前看過的小說,裡面的主人公叫新月,請問有知道這部書的名字的嗎
應該是,穆斯林的葬禮吧,前兩個月剛看過,附上這部小說的內容介紹,希望是你要找的~~
古都京華老字型大小玉器行「奇珍齋」的梁亦清,原是回族底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璧和次女冰玉。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因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碗而決定留下當學徒。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買賣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著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梁家將奇珍齋轉給落井下石的匯遠齋老闆,韓子奇則為了報仇潛伏到「匯遠齋」當了學徒。
三年後,他學有所成,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璧,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碰巧遇上農村裡被日本人帶走中途逃走的中年婦女,便認這婦女為大姐,讓長子天星喚她姑媽。
之後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執意離開,便不顧姐姐反對,與姐夫一起前往英國。在倫敦,亨特的兒子奧利弗愛上了冰玉,但奧利弗在倫敦大轟炸中不幸喪生,冰玉在孤獨、傷心的情況下愛上了韓子奇,並生下私生女新月。
戰後一同回國,姐姐君璧不容母女倆,冰玉決定帶女兒遠走他鄉,韓子奇苦求,留下女兒。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這是文章的主要內容。而哥哥也因母親的心計所使,沒能和自己喜歡的同事結婚,而是娶了新月的同學,當發現時,一切都來不及了。新月紅顏薄命,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絕。哥哥,嫂子挑起了家裡的擔子。後來韓子奇,梁君璧相繼去世,韓天星也有了一雙子女。多年以後,冰玉回來了,但一切都也已經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