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離我太近小說鄭玄免費閱讀
1. 徐溫文言文
1. 李叔正,字克正文言文翻譯
李叔正,字克正,初名宗頤,靖安人。十二歲時能作詩,長大後知識越發淵博。當時江西有十個才子,李叔正就是其中之一。被舉薦為國子學正。洪武初年,請求回鄉。
不久,再次舉薦為國子學正,晉升為渭南丞。同州蒲城人爭奪地界,長年得不到解決,行省將此事委託給了叔正。他單槍匹馬趕到現場,只用幾句話就裁決清楚了。渭南每年上交糧食二萬石,豪右和猾吏狼狽為奸,田地又無定額。叔正丈量土地,立法精密,各種弊端皆被剔除。
李叔正晉升為興化知縣。不久,召為禮部員外郎,他以年老為由請求歸鄉,沒有得到批准,改任國子助教,至此,叔正三次進入太學。太祖銳意文治,對國學人才尤為重視。然而諸生大多是貴族的後代,不遵守教規。叔正嚴立教規,朝夕端坐在課堂,督促諸生學習而毫無怠倦,朝廷認為他賢良。
提升為監察御史,奉命巡行嶺表。瓊州府吏誣陷知府踞公座簽表文。叔正訊問,真相大白,把他們抓到官府治罪。太祖嘉獎他說:「有人說老御史懦弱,他斷案竟是如此明察。」累官為禮部侍郎。十四年晉升為尚書,死於官任上。他的妻子夏氏,陳友諒攻陷南昌時,投井而死。叔正深為她的大義所感,終生不娶。
2. 秋,七月,吳越王錢鏐遣錢傳 譯文
秋,七月,吳越王遣錢傳將兵三萬攻吳常州,徐溫帥諸將拒之,右雄武統軍陳璋以水軍下海門出其後。壬申,戰於無錫。會溫病熱,不能治軍,吳越攻中軍,飛矢雨集,鎮海節度判官陳彥謙遷中軍旗鼓於左,取貌類溫者,擐甲胄,號令軍事,溫得少息;俄傾,疾稍間,出拒之。時久旱草枯,吳人乘風縱火,吳越兵亂,遂大敗,殺其將何逢、吳建,斬首萬級。傳遁去,追至山南,復敗之。陳璋敗吳越於香彎。
譯文:秋季,七月,吳越王錢派錢傳率領三萬多士卒向吳國的常州進攻,徐溫率各軍將領抵禦,右雄武統軍陳璋率領水軍從下面的海門跟在吳越軍的後面。壬申(初七),兩軍在無錫交戰。這時恰好徐溫生病發燒,不能統率軍隊。吳越軍攻打吳軍主力,射出的箭就像雨一樣密集,鎮海節度判官陳彥譜把主力部隊的戰旗戰鼓遷在左邊,找了一個長相和徐溫一樣的人,穿上鎧甲,指揮作戰,這樣徐溫才得以休息一陣。一會兒,徐溫的病稍的好轉,就出去抵禦吳越兵。這個時候,由於久旱草枯,吳軍乘風放火,吳越的軍隊亂成一團,被吳軍打敗。吳軍殺死了吳越軍的將領何逢、吳建,斬殺了一萬人。錢傳逃跑,吳軍追到山的南面,又把吳越軍打敗。陳璋在香彎也擊敗了吳越軍。
3. 李升,字正倫文言文翻譯
李升(888年-943年),字正倫,小名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建立的人。
李升原名徐知誥,這是南吳大將徐溫的養子,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來掌握南吳政,多次加授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
937年(天福三年)。,李升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改變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升因此丹葯中毒而死,這是南唐先主,廟號烈祖,謐號為光文肅武孝高皇帝,葬在永陵。
4. 結合選文,分析徐溫是一個怎樣的人
徐溫是怎樣的人:
1. 從他利用李遇最小的兒子來使李遇不忍出戰,看出他有計謀,善於抓住對方軟肋;
2. 從他派何蕘說服李遇投降,卻又出爾反爾,看出他老奸巨猾;
3. 從他殺李遇全家,看出他心狠手辣。
全文:
李遇少子為淮南牙將,遇最愛之,徐溫執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號求生,遇由是不忍戰。溫使典客何蕘入城,以吳王命說之曰:「公本志果反,請斬蕘以徇;不然,隨蕘納款。」遇乃開門請降,溫使柴再用斬之,夷其族。於是諸將始畏溫,莫敢違其命。徐知誥以功遷升州刺史。知誥事溫甚謹安於勞辱或通夕不解帶溫以是特愛之。
5. 感恩父母的古詩文有哪些
1、《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2、《別老母》【清】黃仲則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3、《十五》【宋】王安石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4、《歲末到家》【清】蔣士銓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5、《母別子》【唐】白居易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6、《慈母愛》【元】楊維楨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櫃書.7、《墨萱圖》【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8、《誰氏子》【唐】韓愈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又雲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聖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嗚呼余心誠豈弟,願往教誨究終始.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9、《短歌行》【唐】王建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百年三萬六千朝,夜裡分將強半日.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於今日時.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無樂聲.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張謂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徵兵.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11、《除夜作》【唐】高適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別老母 黃景仁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西上辭母墳 陳去疾 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 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 鳳棲梧/蝶戀花 廖行之 吾母慈祥膺上壽.福庇吾家,近世真希有.丘嫂今年逾六九.康寧可嗣吾慈母.我願慈闈多福厚.更祝遐齡,與母齊長久.鸞誥聯翩雙命婦.華堂千歲長生酒. 謝五開府番羅襖 黃庭堅 疊送香羅淺色衣,著來春色入書帷. 到家慈母驚相問,為說王孫脫贈時. 初望淮山 黃庭堅 風裘雪帽別家林,紫燕黃鸝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祿意,一年慈母望歸心. 勞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見夕陽三徑里,亂蟬嘶罷柳陰陰. 寄張仲謀 黃庭堅 好在張公子,清秋應苦吟. 衣穿慈母線,囊罄旅人金. 早晚辭天闕,歸來慰陸沈. 黃花一樽酒,期與爾同斟. 墨萱圖 其一 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哭母詩 瞿秋白 親到貧時不算親,藍衫添得新淚痕. 飢寒此日無人問,落上靈前愛子身. 四言詩·祭母文 ***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 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餘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 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 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 愛力所及,原本真誠. 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 頭腦精密,擘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 潔凈之風,傳遍戚里. 不染一塵,身心表裡. 五德犖犖,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 精神痛苦,以此為卓. 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 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 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齎. 總茲所述,盛德所輝. 必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於所恨,必補遺缺. 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春輝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 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 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 此時家奠,盡此一觴. 後有言陳,與日俱長.「燕詩示劉叟」白居易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
6. 用來形容母親慈祥的文言文
祭母文(四言體詩)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遭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只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
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凈之風,傳遍戚里;
不染一塵,身心表裡。五德犖犖,乃大其端。
合其人格,如在人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
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
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心秉悃懮,則效不違。
致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
此時家大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7. 《資治通鑒•後唐紀五》 的譯文
資治通鑒第二百七十六卷 後唐紀五 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中之上天成二年(丁亥,927) 後唐紀五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公元927年) [1]秋,七月,以歸德節度使王晏球為北面副招討使。
[1]秋季,七月,任命歸德節度使王晏球為北面副招討使。 [2]丙寅,升夔州為寧江軍,以西方鄴為節度使。
[2]丙寅(十七日),把夔州升為寧江軍,任命西方鄴為節度使。 [3]癸巳,以與高季興夔、忠、萬三州為豆盧革、韋說之罪,皆賜死。
[3]癸酉(二十四日),以上年給高季興夔、忠、萬三州一事定為豆盧革、韋說的罪行,把他們賜死。 [4]流段凝於遼州,溫韜於德州,劉訓於濮州。
[4]把段凝流放到遼州,溫韜流放到德州,劉訓流放到濮州。 [5]任圜請致仕居磁州,許之。
[5]任圜請求退休居住在磁州,後唐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6]八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6]八月,己卯朔(初一),出現日食。 [7]冊禮使至長沙,楚王殷始建國,立宮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翰林學士曰文苑學士,知制誥曰知辭制,樞密院曰左右機要司,群下稱之曰殿下,令曰教。
以姚彥章為左丞相,許德勛為右丞相,李鐸為司徒,崔穎為司空,拓跋恆為僕射,張彥瑤、張迎判機要司。然管內官屬皆稱攝,惟朗、桂節度使先除後請命。
恆本姓元,避殷父諱改焉。 [7]冊禮使到達長沙,楚王馬殷開始建國,他建立宮殿,設置百官,都和天子一樣,有的稍變更一下名稱,翰林學士叫文苑學士,知制誥叫知辭制,樞密院叫左右機要司,臣下稱國王為殿下,國王下的命令稱教令。
任命姚彥章為左丞相,許德勛為右丞相,李鐸為司徒,崔穎為司空,拓跋恆為僕射,張彥瑤、張迎判管機要部門。然而管內官屬都稱為攝,只有朗、桂節度使是先任命後請求國王批准。
拔跋恆本姓元,為避馬殷父親諱才改為拓跋。 [8]九月,帝謂安重誨曰:「從榮左右有矯宣朕旨,令勿接儒生,恐弱人志氣者。
朕以從榮年少臨大藩,故擇名儒使輔導之,今奸人所言乃如此!」欲斬之;重誨請嚴戒而已。 [8]九月,後唐帝對安重誨說:「李從榮身邊有人假傳朕的旨意,讓他不要接近儒生,恐怕削弱人的志氣。
朕因為李從榮年輕,又管理大藩,所以給他選擇了名儒來輔導他,沒想到現在這些奸人們竟講出這種話!」後唐帝想把這些假傳聖旨的人斬掉。安重誨請求對這些人只是嚴加防備而已。
[9]北都留守李彥超請復姓符,從之, [9]北都留守李彥超請求恢復他姓符,後唐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10]丙寅,以樞密使孔循兼東都留守。
[10]丙寅(十八日),任命樞密使孔循兼任東都留守。 [11]壬申,契丹來請修好,遣使報之。
[11]壬申(二十四日),契丹來人請求互通友好,後唐派遣使者回報契丹人。 [12]冬,十月,乙酉,帝發洛陽,將如汴州;丁亥,至滎陽。
[12]冬季,十月,乙酉(初七),後唐帝從洛陽出發去汴州。丁亥(初九),到達滎陽。
民間訛言帝欲自擊吳,又雲欲制置東方諸侯。宣武節度使、檢校侍中朱守殷疑懼,判官高密孫晟勸守殷反,守殷遂乘城拒守。
帝遣宣徽使范延光往諭之,延光曰:「不早擊之,則汴城堅矣;願得五百騎與俱。」帝從之。
延光暮發,未明行二百里,抵大梁城下,與汴人戰,汴人大驚,戊子,帝至京水,遣御營使石敬瑭將親兵倍道繼之。 民間謠傳後唐帝打算親自率兵攻打吳國,又傳說要制服東方諸侯。
宣武節度使、檢校侍中朱守殷對此疑懼,判官高密人孫晟勸朱守殷反叛,於是朱守殷登上汴州城堅守。後唐帝派遣宣徽使范延光前去告示朱守殷,范延光說:「如不及早攻打他們,汴州就會越來越堅固。
我希望率領五百騎兵一起前往。」後唐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范延光在太陽落山時出發,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就走了二百里,直抵汴州城下,和汴州的人交鋒,汴州人感到非常吃驚。戊子(初十),後唐帝到達京水,派遣御營使石敬瑭率領禁衛軍日夜兼程去增援范延光。
或謂安重誨曰:「失職在外之人,乘賊未破,或能為患,不如除之。」重誨以為然,奏遣使賜任圜死。
端明殿學士趙鳳哭謂重誨曰:「任圜義士,安肯為逆!公濫刑如,何必贊國!」使者至磁州,圜聚其族酣飲,然後死,神情不撓。 有人對安重誨說:「那些被免除官職而在外面的人,乘亂賊還未被擊敗,或許能成為禍患,不如把他們消滅了。」
安重誨認為說得對,於是上奏請求派遣使者賜任圜死。端明殿學士趙鳳哭著對安重誨說:「任圜是個講道義的人,怎麼肯叛逆呢?你如此濫用刑法,怎麼能輔佐國家。」
前往賜任圜死的使者到達磁州,任圜把他的家族集合起來喝酒,然後死去,表情沒有屈服的樣子。 [13]己丑,帝至大梁,四面進攻,吏民縋城出降者甚眾。
守殷知事不濟,盡殺其族,引頸命左右斬之。乘城者望見乘輿,相帥開門降。
孫晟奔吳,徐知誥客之。 [13]己丑(十一日),後唐帝到汴州,四面向汴州城發起進攻,官吏和百姓從城上縋繩出來投降的人很多。
朱守殷知道事情不能成功,於是把他的家族全部殺掉,又伸出脖子讓左右把他殺死。登上城的人們望見了後唐帝聖駕,都爭著打開城門出來投降。
孫晟逃奔到了吳國,徐知誥以客相待。 [14]戊戌,詔免三司逋負近二百萬緡。
[14]戊戌(二十日),後唐帝下詔免去三司拖欠的賦稅近二百萬緡。
8. 用來形容母親慈祥的文言文
祭母文(四言體詩)嗚呼吾母,遽然而死。
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歷。
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間萬萬,皆傷心史。
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
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
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
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凈之風,傳遍戚里;不染一塵,身心表裡。
五德犖犖,乃大其端。合其人格,如在人焉。
恨偏所在,三綱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獲。
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
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
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
心秉悃懮,則效不違。致於所恨,必補遺缺。
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
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
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大奠,盡此一觴。
後有言陳,與日俱長。尚饗。
9. 民國時期的文言文
舉好找的例子:魯迅的作品。
下面的例子可從《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在線閱讀查到(如:/sztushu/sztu/%C2%B3%D1%B6%C8%AB%BC%AF/lxqj)。 一九二六年寫的《漢文學史綱要》用的是文言文,現錄其第一篇開頭的三小段: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
聲音繁變,濅成言辭,言辭諧美,乃兆歌詠。時屬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於內,則任情而歌呼,天地變於外,則祗畏以頌祝,踴躍吟嘆,時越儕輩,為眾所賞,默識不忘,口耳相傳,或逮後世。
復有巫覡,職在通神,盛為歌舞,以祈靈貺,而贊頌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廣大。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獉,未有衣服宮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呂不韋雲,「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1〕(《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鄭玄則謂「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詩譜序》)〔2〕雖荒古無文,並難徵信,而證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間之心理,固當以呂氏所言,為較近於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猶風波也,激盪既已,余蹤杳然,獨恃口耳之傳,殊不足以行遠或垂後。
詩人感物,發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隨訖。倘將記言行,存事功,則專憑言語,大懼遺忘,故古者嘗結繩而治,而後之聖人易之以書契。
結繩之法,今不能知;書契者,相傳「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辭》) 「神農氏復重之為六十四爻。」
〔3〕(司馬貞《補史記》)頗似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於《易》〔4〕),積畫成象,短長錯綜,變易有窮,與後之文字不相系屬。
故許慎復以為「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說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也。
《吶喊》中一九一八年四月寫《狂人日記》前的小序,用的是淺易文言文: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
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
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記中語誤,一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
至於書名,則本人愈後所題,不復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識。
《且介亭雜文》中的《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魯迅日記》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午後為靖華之父作教澤碑文一篇成。」) 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 夫激盪之會,利於乘時,勁風盤空,輕蓬振翮,故以豪傑稱一時者多矣,而品節卓異之士,蓋難得一。
盧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義方,長懷大願,秉性寬厚,立行貞明。躬居山曲,設校授徒,專心一志,啟迪後進,或有未諦,循循誘之,歷久不渝,惠流遐邇。
又不泥古,為學日新,作時世之前驅,與童冠而俱邁。爰使舊鄉丕變,日見昭明,君子自強,永無意必〔2〕。
而韜光里巷,處之怡然。此豈輇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
中華民國二十有三年秋,年屆七十,含和守素,篤行如初。門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潛德,亦報師恩雲爾。
銘曰: 華土奧衍,代生英賢,或居或作,歷四千年,文物有赫,峙於中天。海濤外薄,黃神徙倚〔3〕,巧黠因時,鷃槍鵲起〔4〕,然猶飄風〔5〕,終朝而已。
卓哉先生,遺榮崇實,開拓新流,恢弘文術,誨人不俺,惟精惟一〔6〕。介立或有,恆久則難,敷教翊化,實邦之翰,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會稽後學魯迅謹撰。 《古籍序跋集》中的文字多用文言文,如寫於一九一三年十月的《跋》 《嵇康集》跋〔1〕 右《嵇康蒙》十卷,從明吳寬叢書堂鈔本〔2〕寫出。
原鈔頗多訛舛,經二三舊 校〔3〕,已可罶讀。校者一用墨筆,補闕及改字最多。
然刪易任心,每每塗去佳字。 舊跋謂出吳匏庵手,殆不然矣。
二以朱校,一校新,頗謹慎不苟。第所是正,反據 俗本。
今於原字校佳及義得兩通者,仍依原鈔,用存其舊。其漫滅不可辨認者,則 從校人,可惋惜也。
細審此本,似與黃省曾〔4〕所刻同出一祖。惟黃刻帥意妄改, 此本遂得稍稍勝之。
然經朱墨校後,則又漸近黃刻。所幸校不甚密,故留遺佳字,尚復不少。
中散 遺文,世間已無更善於此者矣。癸丑十月二十日,周樹人鐙下記。
以上只是舉數例。 另外,寫於辛亥革命前的一九〇七年的《科學史教篇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文化偏至論》當然用的是文言文,後收入雜文集《墳》中。
別人的當然也很多,舉一例賦體的 *** 《祭母文》(寫於1919年10月8日 ) 祭母文 作者: ***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