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入大東溝小說全本免費
❶ 中日大東溝海戰有何歷史意義
1894年9月17日(清光緒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下午,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巨浪翻滾,炮聲震天,一場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戰正在進行。交戰雙方是被迫應戰的中國北洋水雹羨師和早有虎狼之心的日本海軍。
在這場戰斗中,雙方共投入了二十二艘戰艦,源拿拍五千六百多人。其敏凱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戰斗之激烈在當時為世所罕見。這便是著名的中日大東溝海戰。在這場激戰中,中國北洋水師的廣大愛國將士面對強敵,英勇頑強,以生命和熱血在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❷ 北洋艦隊的定遠艦,在那時候究竟處於世界上什麼水平
定遠艦或許在當時並非處於世界最頂尖的艦隊行列,但是它絕對是一流的艦隊水平。定遠艦艦長94.5米,寬配戚18米,排水量高達7335噸。要知道我國解放軍海軍現有超過7000噸的驅逐艦,一直到2012年才出現。
可以說甲午海戰的失敗是早已註定的,因為慈禧在身上所花的錢足夠購買十一艘定遠艦這樣的艦船。而且在清朝建立好海軍艦隊之後,海軍艦隊的艦船數量便基本沒有變過。芹悔而日本那一方則是早早定下來要成為海軍強國的目標。在清朝政府還沉浸在亞洲第一海軍的夢想當中的時候,日本早已後來居上了。可以說亞洲第一海軍對於清朝政府來說,一開始就是個笑話。
❸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陸毅、夏雨、楊立新、孫海英、龔潔主演的歷史、戰爭電影。影片從主角鄧世昌的童年講起,從尊重還原歷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空答猜講述了甲午年間我們的先輩抗擊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跡。該電影於2012年7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並獲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1
120年前,那些人物、事件在熒幕上浮現時,盡管我不喜歡辮子裝,也不願去復習那場慘敗,內心不由得嚴肅、沉重。
這部片子導演讓我想起老年的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馮小寧真的老了,滿篇是老人的固執、嘮叨——讓人辛酸。在敘事方面,大東溝海戰之後和電影前半部分相比顯得急促了,略感凌亂。但是前期的重重鋪墊、鄧世昌的壯烈殉國,以及劉公島海戰中劉步蟾、楊用霖的自殺,已將整部電影的情感帶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亂,也毫不破壞觀感,無損電影的激情。光緒皇帝在風雪中面對頤和園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鴻章在病床上含淚概嘆「千古罵名」,算是給這段歷史以蒼涼的結筆。
我們經常會因為它過於沉重而不去面對,可是這段歷史遠遠沒有結束,它註定深深的影響著國家的進程,當電影結尾處,解說人在海上回憶往昔,解說一百年後中國以三千五百萬人的犧牲為代價,取得抗日的勝利,奪回因甲午之敗、馬關條約而失去的澎湖列島和台灣;鏡頭中,碧藍的大海深處,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艦艇銹跡斑斑的船體,海面上人們在和平的陽光下盡情歡笑。這是一段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和現實,從釣魚島到黃岩島,從黃海到南海,那些沉澱在海下的遺骸是有著和自己相同的血脈,他們默默地守護著祖國的海疆。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2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銹的炮台、古老的遺跡,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於民族的恥辱,屬於兩岸的哀傷。
電視機里一個一個學者教授都在述說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們難過、憤恨,但是我們手中卻拿著印有」MADE IN JAPEN」字樣的0.38記下我們的感想。經過了一世紀這么漫長的歲月,現在的我們能說傷痛嗎?或許在那40分鍾,我們是吧。
軍國主義像是一頭瘋狂的野獸咬噬著中國的人民,但是我們祖先流的淚流的血,終將被時間沖淡。我們可以傷痛,但那不是重點。「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理,落後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卷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戰爭》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
《甲午戰爭》講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師的基地——山東劉公島軍港。丟了魂似的李鴻章命令:「海軍艦隊不要遠出,靠山巡走,略張聲勢……」
清晨, 日本「吉野」號軍艦要攻佔小島,北洋水師前去迎戰,可是鄧世昌他們船好、裝備差、彈葯少,抵不過日本的軍艦。他們不放棄,炸船的要害,炮彈百炸不穿……有舉祥的'船還升起了白旗,雙手抱頭,還有的跳水逃跑。看到這里,我非常生氣,幾千年來的歷史,全部都給侮辱了。鄧世昌沒有退縮,對水手們說:「我們一定要打掉倭寇。」這時船開的越來越快趕上「吉野」,突然一聲巨響,兩艘軍艦撞在一起,鄧世昌和水手們都死了…斗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軟弱,不要落後,落後必將挨打,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不受欺凌……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3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甲午大海戰》。
回到家,眼淚就不爭氣的從我的臉上往下流,那感人的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
這部電影的內容是這樣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鄧世昌的人,他很愛國,也很好學。從廣東到北京的一個叫「船政學堂」的校園來求學,最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入學考試。全校師生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一致決定去英國留學,而鄧世昌並沒有和他們一起去,因為他是一個有骨氣的人。
十幾年後,鄧世昌到英國的軍校來尋找自己的好朋友劉步檐,而再去英國軍校的路程中碰到了劉步檐的表妹小妹(化名),兩人相見,互相都覺得曾經好像見過一樣。一問,兩人正好同路。當小妹去攔車時,英國人嘲笑鄧世昌,說鄧世昌是中國人,不應該得到尊重,而鄧世昌卻冷靜的對這位英國人說:「如果我們中國人不應該得到尊重,那麼你們英國人更不應該得到尊重,難道不是嗎?」鄧世昌的話激怒了這位英國人,這位英國人就想拿刀來刺鄧世昌,而鄧世昌不僅靈巧的躲過了英國人的暗器,還拿著刀對英國人說:「如果有下次,你認為我會放過你嗎?」
就這樣,小妹和鄧世昌去英國軍校找到了已經畢業的劉步檐,湊足了兵力,開始了海上大戰。
在中國湊足了兵力時,也就是中日兩國開戰之時。鄧世昌帶領著自己的「致遠號」在中國的海疆開戰了,在中國一籌莫展的時候,鄧世昌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為了戰爭的勝利,他決定用自己的「致遠號」去撞擊日本的「吉野號」,可是,由於撞擊的裂縫非常的大,所以當時船上所有人都淹沒在海中,只有十幾人活了下來,這些活下來的人不惜自己的生命代價,打出了最後一戰。他們用已經破損的「致遠號」,對著正在得意洋洋的「吉野號」發出了一顆魚雷,可是讓「吉野號」跑掉了,真可惜,然後中國又向日本連續發出了兩顆魚雷,在發出第三顆魚雷的時候日本已經無路可逃了,被我們中國的魚雷炸毀了!最後我們還是失敗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被鄧世昌的愛國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的感想是:我們小學生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學習,長大以後做祖國的棟梁!
❹ 甲午戰爭鄧世昌下令撞向敵艦,其中有何緣由百年後才知他的苦心
甲午戰爭鄧世昌下令撞向敵艦,其中有何緣由?百年後才知他的苦心
抗日戰爭勝利距今已經70多年了。抗日戰爭足足持續了8年,那場戰爭極其慘烈,犧牲了無數的人,無數人民不怕苦不怕累,英勇的浴血奮戰在前線,以他們的脆弱的血肉之軀,築起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堡壘,雖然陣地已經化為了灰燼,但軍心仍然堅如磐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足以證明著我們中華民族獨立的精神,奠定了中華復興的基礎。
在八年的抗戰中,國共也暫時放下私人恩怨達成了合作,中國的所有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抵抗外敵。總之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無數英雄人物的拋頭顱灑熱血,又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和無私付出,才能擁有我們今天的美滿與和平。
比如經常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的手拿炸葯包的董存瑞和英烈邱少雲都一直被我們後人所紀念著,從未忘記。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位為了我們國家英勇犧牲的一位烈士,他就是在比較出名的一個戰爭中去世的偉大人物,就是甲午戰爭。就是那個下令帶著軍隊撞向日本軍艦的英雄人物鄧世超。
在說鄧世昌前面我們先來幾句李鴻章,李鴻章在我們中國的近代史中銀雹的一個關鍵。當時的朝廷已經極其腐敗,但他卻保持著清醒。他也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他派人去出國留學,去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特別是在海軍方面的一些知識,除了這些之外,還學習鐵路,翻譯等等其他的知識,為我們中國帶來了很多先進的知識經驗。
而鄧世昌很巧的是,他上過的學校就是李鴻章創辦的,因為鄧世昌學習比較努力,比較刻苦。他在學校的成績特別好,而且能力出眾,有膽識,就做了致遠艦的艦長。同時他擁有著一顆非常愛國的心以及擁有著非常出色的能力。鄧世昌在很小的時候就去上海學習洋人的一些知識,後來他終於有機會去學堂進行學習,而且還有過兩年開船的實習經歷,最後終於畢業。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1894年,把位置定點在大東溝,鄧世昌幾個人率領戰艦與日本的軍隊進行戰斗,但是因為北洋戰艦已經舊的不靈了,而且炮彈的武器的數量比較少,甚至有些炮彈甚至都打不出去了,因為有些人做這些炮彈不認真,偷工減料,而且作戰的士兵們平時也不怎麼鍛煉,所以在激烈的戰斗中處於弱勢。
致遠艦已經被日軍的軍隊給炸到了好多處,船上都是火,這個時候鄧世昌心中做了一個決定,下令鼓勵大家一直沖向敵軍的軍艦,但是很不幸運的被敵軍的魚雷給擊中,整個船都爆炸了,最後沉入了海底,但是鄧昌當初並沒有選擇帶著部下用救生圈逃走,而是選擇留在了致遠艦上面一起撞向敵艦共赴死亡。
甲午戰爭鄧世昌下令撞向培鋒敵艦,其中有何緣由?百年後才知他的苦心。一直等時間到了2013年的時候,國家意外在海底發現一艘船,最終經過科學家的鑒定核查,確定這就是甲午戰爭中沉船的致遠艦,在調查途中,很多專家都是興致勃勃,就是致遠艦的魚雷管裡面,都裝滿了魚雷,也就是說當時是要發射的。可是當時的科技只能讓魚雷在近距離的情況下進行攻擊,也就是說明當時鄧世昌下令把軍艦撞向敵軍,可能就是為了配搏晌發射准備好的魚雷給敵人致命一擊,真是良苦用心啊!我們應該永遠紀念鄧世昌等人為我們國家作出的偉大犧牲。
❺ 致遠艦是什麼戰役 什麼戰役有致遠艦參加
1、致遠艦是甲午戰役。
2、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戰中,致遠號在彈葯將盡且遭受重創後,由管帶租此腔(艦長)鄧世昌下令沖向日本艦隊的主力艦吉野號,欲與敵同歸於盡,不幸被敵擊中魚雷發射管引發管內魚雷爆炸沉沒,全艦官兵246人為國殉難。
3、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號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號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弊衫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扒陪,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❻ 致遠艦是什麼戰役
簡槐1、致遠艦是甲午戰役。
2、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戰中,致遠號在彈葯將盡且遭受重創後,由管帶(艦長)鄧世昌下令沖向日本艦隊的主力艦吉野號,欲與敵同歸於盡,不幸被敵擊中魚雷發射管引發管內魚雷爆炸沉沒,全艦官兵246人為國殉難。
3、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號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號多處受傷全艦燃起沖穗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散咐卜,自己亦同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❼ 中日甲午海戰是怎麼回事
中日甲午戰爭,是指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1]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穗笑和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猜盯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升鏈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❽ 真實的甲午海戰:鄧世昌的「致遠」艦沉沒真相
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戰爭。9月初,平壤吃緊,戰火眼看就要燒到中國境內,李鴻章被迫增兵朝鮮。9月17日,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艦隊完成護送援軍任務准備返回旅順時,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黃海海面上與日本艦隊遭遇,雙方展開激戰。這就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黃海大戰。史稱「黃海海戰」、「甲午海戰」。
戰斗剛一打響,主帥丁汝昌就身負重傷,艦隊失去統一指揮。危急時刻,「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挺身而出,擔負起指揮艦隊作戰的重任。「致遠」激戰5小時後彈盡,在船體多處受傷的情況下,鄧世昌駕艦全速撞向日本「吉野」艦,不幸被魚雷擊中,沉入海底,全艦官兵250餘人壯烈殉國。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個細節之一橡皮老化讓鄧世昌壯志成空
關於「致遠」艦的沉沒鬍渣,中日雙方史料有如下記載:中方「鎮遠」艦槍炮官曹嘉祥和海軍守備高承錫等參加黃海海戰官弁的呈文,皆稱「致遠」等艦都是中炮沉沒。日方川崎三郎《日清戰史》第3卷的「漢納根書信」中有一段話:「2300噸的護衛巡洋艦「致遠」號,被日艦32厘米加農炮的榴彈擊中吃水線,炮彈從艦體的一側打穿到另一側,軍艦立即沉沒海中。」
淺野正恭所寫的《日清海戰史》對「致遠」艦的沉沒作了記載:「一邊游擊隊與「致遠」戰,「致遠」忽出陣沖突「吉野」,於是「吉野」以紐狀火葯連彈裝入快炮擊之,密如雨下,三點三十分遂沉沒。」也就是說,在日方記錄中,日本聯合艦隊於整個黃海海戰期間並未施放魚雷。核皮
致遠號的沉沒,出版於1895年的《普拉茨塞海軍年鑒》對導致「 致遠」 艦沉沒原因的記述較為合理:「 日艦第一游擊隊見致遠奮然挺進, 便以群炮萃於致遠, 連連轟擊。有數顆榴彈同時命中致遠水線, 致使其舷旁魚雷發射管內一枚魚雷爆炸,右舷隨即傾斜」。另外日艦用毫米口徑巨型榴彈穿透了軍艦水線下的兩舷, 大量進水使損害管制很困難, 尤其是水密門因橡皮墊老化而鄧世昌在戰前曾多次提出換新而有關部門置之不理不起作用,最後導致海水迅速灌滿各艙室, 這是很致命的。
戰後, 海軍官弁於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奉命總結海戰失敗之教訓, 鎮遠艦槍炮官曹嘉祥等人呈文稱「 譬如致、靖兩船, 請換截堵水門之橡皮, 年久破爛, 而不能修整, 故該船中炮不多時,立即沉沒。 (《盛檔· 甲午中日戰爭》下第401頁) 如果及時跟換橡皮,那麼致遠號也許不會如此迅速沉沒,鄧世昌也不會壯志成空。
當時,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改做差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 *** 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