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顯關雎免費小說
『壹』 關雎和蒹葭改成散文 300字左右
蒹葭
清晨,晶瑩剔透的露珠點綴著河邊白茫茫的蘆葦,一個身影躲在那一片朦朧之中,你回眸一笑,頓時引起了我不盡的相思。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你又肯給我那個機會嗎?我所愛的人兒,你還記得我們的初遇嗎?雖然你站在水的那一邊,卻不難勾起我對你的無限遐想,一個轉身讓我驚嘆於你的超凡脫俗,「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想來也就是這樣的了。可美好的事物往往很容易破滅,突然間你從我眼前消失得無影無蹤,空氣里只留下你身上胭脂的余香。我不得不在這蘆葦叢里找尋你那一抹美麗的倩影,我願逆流而上,卻看見那道路的艱險與漫長,順水而下,你又彷彿在那水的中央。蘆葦還是如此的茂盛,露珠依然沒有逝去,不同的是你站在河岸邊淺淺的對我微笑,令我沉醉。如果說思念是一種錯的話,我願意永遠的錯下去,只因美人如玉。
長相思兮,長相憶。歸去的路上腦子想的全是你。你的一顰一笑都深深地烙在我心上,沒有你的時間就像寒冬沒有春天依偎,少了你陪在身邊我的四季也就只剩下冬天。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除了想你,我幾乎無事可做,一面之緣的相遇令我就這么墜了進去,我下定決心要給你一個承諾:我們要永遠在一起!
在蘆葦河邊你卻仍然和我捉著迷藏,漫天飛舞的蘆葦令我迷茫,也許上天早已知曉了我的心意,你拿著一支蘆葦與我擦肩而過。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身而過。既然你我在前世有了這么多次的錯過,今生的我怎會輕易放棄。為愛而傷,為情而苦,我只對你一人,就讓那蘆葦成為我們之間的信物,你的信物刺穿我心,卻也透出了你的寂寞。我想緊緊地抓住你不放,將你擁入懷中,我要的並不是愛得轟轟烈烈,死去活來,我只要我們之間能夠相濡以沫,細水長流。你可曾知道當你害羞地將蘆葦交予我時,我是多麼的驚喜,風中翩翩起舞的蘆葦給我們助興,你臉紅地跑開,你的羞澀令我心動,我知道你是逃不掉的,我們也再不用分隔於兩岸,因為,我們之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幸福才剛剛開始!
『貳』 有本小說男主叫關雎
異界保鏢
作者: 豬蹄
簡介:
普通小職工失業了,大醉特醉之後不得不又重新求職,找到了一個女明星的保鏢職位。為了保護的對象,與異界魔物展開廝殺。凡是我要殺的,誰也保護不了;凡是我要保護的,誰也殺不了。
『叄』 《關雎》是怎樣表達愛情的
《毛傳》對這一句的看法是:
雎鳩就是王雎,是「摯而有別」的水鳥。
然後鄭玄先生就解釋:「摯」就是「至」,就是說這種鳥情義至,然而有別。
《關雎》中心思想:這首詩通過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個採摘荇菜的姑娘,並為姑娘的勤勞、美貌和嫻靜而動心,隨之引起了強烈的愛慕之情,在夢里也會夢見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過程,充分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追求,突出表達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摯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詩經的首篇,更加表明了關雎在古代人們心中的地位。
『肆』 通過蒹葭和關雎,談論詩經不僅是經學經典還是文學經典,不少於1500字
《詩經》作為一個文本的出現在中國很早,距現在有3000多年。當然,他成為經典要晚一些,大約是在距現在2000年的時候,即漢代。為了適應漢代中央集權的社會制度,當時的執政者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把孔子思想作為統一規范全國上下思想的一種標志,於是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個很著名的事件,叫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這個時候起,孔子就被作為「聖人」,與孔子有關的一切都被塗上了神聖的色彩。孔子在生前作為教材來用的一些古代的文獻,也被稱為「經」,包括《詩經》在內還有《書》、《易》、《春秋》、《禮》,一起被稱為「五經」。同時,從漢代開始,在政府設立了「博士」,立「五經」博士來教授有關的人員。 什麼是「經」?我想說的是,由於把孔子當作聖人,把孔子思想當成了國家、政府推行的統一全國上下思想行為的標志,這個「經」,就具有「神聖」的意思,「聖人」的意思,表明其中包含了許多恆常不變的真理,有了實實在在應當遵循的規則。正是由於「經」具備了這樣的意義,它就被一般人看做非常高深,非常玄妙,是與我們離得很遠很遠的東西。但是我想,如果經典離人們太遠,把它樹得高,那麼經典的意義就會逐漸地消失。經典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應當說它總是在不同的層面上影響著人的生活,人們會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來接受它。 就《詩經》而言,我想我們許多的同學在許多成語裡面,甚至在中學語文課本裡面都已學過它。這種了解,大部分同學都會有。但是我要說的是,我們還會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談話中,在我們日常教育中,經常用到《詩經》的一些詞語來表達我們的一些認識。在這里,我再舉一些我們平常生活中遇到的,大家可能知道但沒有察覺到的例子。 最近十多年來,內地常常隔個一兩年、三五年就會有一個港台的作家被內地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所喜歡。最早的一位為內地人所了解的作家,是一個女性作家,叫瓊瑤。我想這個大家也是知道的。她的好幾部小說被拍成了電視劇,其中有一部電視劇,叫《在水一方》。大家也許知道,她的名字以及電視劇《在水一方》,都和《詩經》有關系。《詩經》的一首詩叫做《木瓜》,它的第二章「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瓊瑤的名字是從這里來的。《蒹葭》,這是一首很有名的詩,「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應當是一首情詩,一個青年男子,或者是一個青年女子,在秋天的早晨,10點鍾之前,想追求心愛的人兒而追求不到,心情苦悶,這種感情在這里表現得很充分。我想,這個表明了我們現代人還不斷地在運用《詩經》這一古老的形式來表達一種感情,乃至它的詞彙、它的語言還會出現在我們生活中。順便我想說一下,在生活當中也有常常用「投桃報李」表達禮尚往來的意思,「投桃報李」這個成語並不是從這首《木瓜》詩中出來的,而是出自《詩經》的另外一首作品,即「大雅」中的《抑》。在這篇作品中,有兩句,就是「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禮尚往來」的意思。《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這首詩應當是人們所熟悉、所了解的。為什麼把《關雎》放在《詩經》的第一首?必然有很多人討論這個問題,我想之所以把《關雎》放在《詩經》的第一篇,表示了中國的先人對男女婚姻乃至於家庭的重視。因為在中國人看來,男女婚姻、家庭乃是一個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社會的開始。《關雎》表現了人們對於美好的婚姻、幸福家庭的祝福。所以《關雎》這首詩的第一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四句就成為人們在祝賀新人的時候對美滿婚姻的贊頌,對幸福家庭的贊頌,這已經是我們生活中常常能夠聽到的。除了這個之外,在婚姻上還常常出現「天作之合」 這種祝福。「天作之合」也出自《詩經》,即出自「大雅」的《大明》。這首詩是贊美周代的創始人周文王和他的妻子的夫妻關系的,所以後來人們用「天作之合」來表示對一對新婚夫婦的祝願。在《關雎》中還有四個字也成為了我們的口頭語,這就是「輾轉反側」。這四個字在詩中是用來形容男子追求女子沒有得到那種焦急不安的心情,它很生動地描繪了男子因相思之苦,在夜裡睡不著覺,不斷地翻轉自己的身體的情形。所以後來在生活當中也用這四個字來表現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不能睡得很安穩的情況。《詩經》裡面還有好多作品談到相思之苦,有一首詩叫做《采葛》,它描繪相思之苦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種表現也是很貼切、很生動的。 除描寫愛情之外,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在和朋友、同事交往當中,也常常有用到《詩經》的時候。比如說我們有些朋友買了新房子、搬了新居,大家祝賀他「喬遷之喜」。「喬遷之喜」的「喬遷」兩個字也是出自《詩經》,出現在「小雅」的《伐木》中,「出於幽谷,遷於喬木」,是講鳥從低地方飛到高地方,喬木是高大的樹木。用這個來祝賀人們喜遷新居,應當是我們常常會碰到的。此外,祝賀一個朋友生了一個小孩,如果是一個男孩,就叫做「弄璋之喜」。「弄璋」這個詞也出自《詩經》,是在《詩經》的《斯干》中。《斯於》裡面說「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表示對一個家庭、一個朋友生了個男孩子的祝願。此外,祝壽,我們常常祝人「壽比南山」,這個詞彙也是出自《詩經》。過去人們祝封建社會的皇帝「萬壽無疆」,「萬壽無疆」這個詞也出自《詩經》裡面,而且出現不止一次。在「小雅」里,有一首叫《天保》,這首詩是一篇祝壽的詩,一共有六章,其中,第四章就出現了「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總之,以上所說表明,《詩經》盡管是經典,在其長期流傳過程中確實有它神聖的一面,有與人民大眾相疏遠的一面,但是另外一面作為一個文化傳統的集中表現,它又在不同層面上,在不同情況下,會以不被察覺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對於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來說,我們不僅要在不知不覺當中接受它的熏陶,同時我想我們更應該自覺地去理解作為中國文化傳統的精華的《詩經》,我想這樣不僅會提高我們對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是我們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全面素質的體現,這就是我們在大學里開設中國文化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這是我想講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想講的是《詩經》作為經典是怎樣成為經典的。要了解《詩經》是怎樣成為經典的,首先要了解《詩經》在成為經典之前,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實際上,《詩經》里的作品本來是我們中國的先人在不同場合下所寫的詩。什麼是詩?我想從現代意義上來講有很多的解說。中國人的傳統認為詩是言志的,即「詩言志」。所謂「載行為志,發言為詩」,就是說,把心裡所想的東西說出來就是詩,也就是說,詩是人們表達的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感受。所以《詩經》就它本來的形態來說,和我們現代人寫的詩並沒有什麼不同。現在的《詩經》文本一共有305首,它分成了三個部分,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國風」,有160首,這160首大部分是當時的下層的人們所寫的。古人又講「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就是詩表達了人們在生活當中或者做事的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其中也有一些,按照朱熹的講法是出於「禮」。一般的生活,除了人們的喜怒,男女相愛,「歌言其情」,男女交往過程中用詩來表達他們之間感情的叫「情歌」、「戀歌」。除了「國風」之外,另外145首,叫做「雅」和「頌」。「雅」和「頌」的作者大部分是當時上層的公卿、大臣,相當於今天的高層人士;也有一些作者是農民、政府的一般公務員。「雅」、「頌」中有一些作品表達了這些作者對當時的社會問題的意見;也有些作品是他們奉命——奉國家的命令——來寫的有關祭祀祖先、神靈的作品,用這些作品表達一種對祖先、對神靈的稱頌,也希望通過祭奠這些祖先、神靈使之給予人們以保護。總的來說,古代這些作品與現代作品一樣,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是,這些作品是可以歌唱的。所以這些作品在我們現代人看來,並沒有什麼神聖的地方。 《詩經》中的這些作品可以說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寫的,當時的社會並沒有出版機構,也沒有我們現在所謂的諸如電視台之類的傳媒機構,那麼,這些作品是怎樣集結在一起呢?為什麼這些作品集結在一起叫做《詩》?正如我剛才談到的,《詩》成為「經」是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歷史事件,《詩》為什麼會匯編在一起,就要說到另外一個歷史事件,這就是所謂周代的「制禮作樂」。周公「制禮作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國成為禮儀之邦,我想應當說是從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開始的。那麼什麼是禮?簡單地說,禮就是維持社會秩序的一些基本規則。從大一點來說,像國家的典章制度,小一點來說,是社交的各種規矩。周公在制禮的時候,特別強調「樂」。他強調禮樂配合,用樂來配合禮的實行。這種情況我們現代生活中也還會遇到。比如說兩個國家交往,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到異國去訪問,在迎賓場合,要奏雙方的國歌,要檢閱儀仗隊,檢閱儀仗隊過程中也要奏樂。這些都可以說是禮樂的配合。在古代也是如此。正是由於這種禮樂配合的需要,就必須製作在禮儀場合上使用的音樂。當時有主持這個工作的專門機構,而主持這個工作的人大多數稱為「太師」。太師一方面把從各地收集起來的民歌整理出來,一方面把當時的公卿、大臣所作的詩配上樂曲,以便能夠在各種場合下使用。所以所謂「風」、「雅」、「頌」實際上就是在不同場合演奏的樂曲的歌詞。所以最初並沒有《詩經》這個名稱,而是簡單地稱為《詩》,或者叫做「詩三百」。由於各種原因當時的音樂我們聽不到了,但是歌詞卻保存下來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詩》裡面的作品。在當時的等級社會里,有所謂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規定,所以一般人並不了解「詩」。禮和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在當時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學習它,掌握它。貴族也只有掌握了禮,掌握了樂,才能夠參與社會活動。因此可以說,對禮樂的了解,是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標志。在行禮過程中,也唱樂,同時必須對樂的歌詞有所了解,懂得這些作品,所以在人們交往過程中也要會運用這些作品。所以在春秋時代我們常常在一些記載、一些古代文獻當中,有這種所謂「布詩」、「言詩」的記載,就指的是引用《詩》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能夠恰當地引用《詩》的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當時社會也被看做是一個人的能力、修養的一種表現。這就是《詩》在未成為《詩經》之前它所起的作用。 那麼,孔子與《詩經》有什麼關系呢?孔子用這種官方文獻來教育學生,因此《詩經》會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得以流行。孔子本人也特別強調學習《詩》的重要性,他說,「不學《詩》,無以言」,就是說你要不學《詩經》的作品就不會講話,也就是說會表達得不很深刻、不很准確。學習《詩經》之後可以運用《詩經》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認識,同時也可以用《詩經》來聯絡感情,來喚醒、啟發人們的認識。可見孔子對《詩經》的重視。同時孔子也對《詩經》的內容做了簡要的說明。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是講《詩經》表達的是非常純正的感情、認識。孔子也對《詩經》的第一首詩《關雎》下了評語,叫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正因為孔子與《詩經》有這么一種關系,《詩經》才具有了經典意義。但是這才只是開始。《詩經》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被作為官方的一種思想被提倡,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在重視之後,就會把孔子所說的話,孔子所用的教材、各種文獻經典化、神聖化。這個神聖化、經典化的過程就是上一講張隆溪教授所說的「闡釋」。《詩經》是當時的人所寫的詩,和我們現代人所寫的詩並沒有不同,但是要經典化,就必須把《詩經》的作品從普通的文學作品提升到儒學經典的地位。這個過程就是把一般人寫的詩變成經典的過程。在經典化過程中,人們對「詩」的闡釋就附加了許多並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內容。也可以講,在《詩經》經典化的過程中,講了不少歪理。下面我還想再舉兩首詩來說明《詩經》是怎樣被經典化了的。「國風」中的一首詩,叫做《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下面是「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稠,寔命不擾!」這首詩現代人是這樣認為的:詩的作者或者主人公是一個小吏。「嘒彼小星,三五在東」,指晚上黃昏時或黎明之前,星光閃爍,但不是很多。「肅肅宵征,夙夜在公」,是講宵征是在夜裡,「夙夜在公」是講不管早晨、白天、夜裡,都要為公操勞,所以「寔命不同」,感到自己的待遇、遭遇特別不一樣。這首詩實際上是一個小吏對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嘆。漢代人講這首詩就是另外一種說法,叫做「惠及下女」,所謂「惠及下女」,是指國君的妻子對國君的妾能夠容忍,她不去陪伴國君,而讓妾去陪伴國君。而妾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地位與妻不一樣,所以是「寔命不同」。「寔命不擾」,也就是妾能體會夫人的恩惠。這樣一種解釋就完全離開了這首詩的本意,而是在強調當時社會的那種道德倫理觀念。所以「小星」這個詞在過去就被看成小妾的代名詞。 《子衿》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首詩也是一首情詩:一個女子在思念、埋怨自己喜歡的男孩子為什麼不來?不來也可以,為什麼連個信也不給我?但是漢代有人認為它不是情詩,而認為這首詩表明對學校被廢除的不滿意。為什麼學校廢除了呢?因為當時戰亂的關系,學校沒法正常上課。他怎麼看出來這個學校不能正常上課呢?因為「青青子衿」,學生的衣服比較簡朴,可以說是衣服。同時指出學校停課有一部分學生離開了學校,有一部分學生還在學校,這首詩是留在學校的學生對離開學校、逃課的學生的一種譴責。這樣一種解說實際上是批倒了作者的思想的層次,可以讓人們通過他的解說來遵循社會的、他所認為的必須遵守的規矩。在封建時代這種解說是很多的,延續的時間也很長。最終導致《詩經》越神聖,就越離開作者,就越不真實。 《詩經》本文一共不到三萬字,但是後來的解說越來越多,就成為一種經學。經學是一種專門的學問,是兩千年封建社會學術的主流。這種解說本身就造成了《詩經》的嚴肅的、神聖的意義。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經》正是建立在這層層結疊的解說之上,而要想看到《詩經》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化解這些異樣的解說。所以,《詩經》的經典意義,源於對它的解說過程之中。以上所說的是第二個內容。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今天應該怎麼看《詩經》的作用?中國自從漢代以後倡導所謂的「尊古讀經」。一個人要立足於社會;要實現自身的價值,「尊古讀經」是他的主要手段。一個人要成就自己的功名,成就自己的事業,「尊古讀經」就是他的基礎。19世紀之後,中國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動,這個過程中也帶來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評,最嚴厲的批評是對儒家思想的批評,其中包括對儒家經典的批評。中國社會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引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同時也引起了對如何改變中國從19世紀以來對比西方相對落後的局面的思考。1919年「五四運動」提出了兩個口號:一是「打倒孔家店」,一是「歡迎德先生、賽先生」。德先生是「democracy」,賽先生是「science」,即「民主」和「科學」兩個口號。從這兩個口號來看,我們對傳統的認識要在新的基礎上進行。對傳統的批評主要是運用從西方引進的科學和民主的武器。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經學就瓦解了。經學成為哲學、歷史學和文學研究的對象。所以現代人的研究,不再把《詩經》看成是傳統經學的一本書,而把它看做是詩歌總集。所謂詩歌總集,實際上是與傳統的書籍分類有關系。傳統的分類,經就是指儒家經典,五經也好,十三經也好,只要是儒家經典就屬於經。「史」就是歷史。除了儒家之外的那幾家,道家、法家等等,叫「子」。「集」是個人作品,「總集」是一個時代,一個文體的匯集。現代人不再把「詩」放在「經」的部分,而放在「集」的部分。也就是說,實際上人們不再把「詩」稱為經了。 接下來我想說,雖然現在不再把孔子看成是聖人,但是,孔子是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經」不再稱為經典,但它是一部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著作。我想經典性就是指這個。把經學化解為哲學的、歷史學的、文學的,那麼《詩經》應該是一部文學作品。因此,下面我想談談《詩經》作為一部文學著作,它的經典性或經典意義,或者說它對後世的重要影響主要在哪方面?我想主要談三點。 第一點,《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體系的傑出的體現,也是後代詩歌體系的基礎。大家都知道,《詩經》的基本的體例是四言律詩,但《詩經》並不僅僅是四言的,除四言之外,還有三言的、五言的、七言的、八言的,還有一種雜三言、五言、七言、八言。可以說,中國的古代詩歌的發展基本是從二言體到四言體,過渡到五言體、七言體,乃至後來的詞和曲。而《詩經》中以上各種句式都存在,這為後來詩歌的發展在體繫上、在句式上奠定了基礎。《詩經》還形成中國詩歌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押韻。後代的詩歌,從韻腳的排列看,從韻腳的排列看,主要在雙句押韻,即二、四押韻,也有的時候是一、二句,空了第三句,接著在第四句押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光」、「霜」是押韻的,第三句是不押韻的,第四句「鄉」也是押韻的。也有的詩第一句不押韻,二、四句押韻。王之煥的詩,「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白日依山盡」的「盡」字不押韻,「黃河人海流」和「更上一層樓」,二、四句是押韻的。在中國古代詩歌有些雙押韻,有些一、三句押韻,也有全部押韻的。多種情況下是雙句押韻。《詩經》裡面基本上就是這樣一種押韻方式。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二、四押韻。所以中國古代詩歌的押韻形式在《詩經》裡面都可以見到。所不同的是,《詩經》的押韻並沒有什麼成法,沒有固定的一種規定,而是很自然的。所以我在前面沒有說到《詩經》中如後代詩那樣的平仄問題。後代詩歌講平仄,在每一句詩裡面和另外相對的詩里,平仄要錯開。《詩經》的一些作品乃至漢代的作品其實合乎平仄,但是並沒有硬性規定,所以《詩經》的時代是比較自然的時代,但它又確實是後代詩歌韻律的最早的體現。 第二點古代詩歌的藝術表現。談到藝術表現,從《詩經》來說,是和風、雅、頌相聯系的賦、比、興問題。關於賦、比、興,中學老師都講過,我就不想說很多,只是想說這在《詩經》裡面是和風、雅、頌相對而言。風雅頌是講《詩經》的分類問題,而賦比興是講詩歌的表現手法問題。賦比興是表現手法。賦比興的具體含義有很多解說,這里我想引用朱熹的說法,所謂賦,就是「敷陳其事」,用現代的話就是直接的敘述、描寫;比,就是比喻的意思,用一件事物來比喻另外一件事物,這是朱熹講的,「以此物比彼物」;所謂興,朱熹講,「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說之辭也」,是說寫詩要用另外一件事開個頭;賦,它是一個敘述的問題,不再舉例子。關於比,比喻,在《詩經》裡面有一些是整篇都用比喻,比如《相鼠》和《碩鼠》,都是用老鼠來比喻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更多的比喻是在句子裡面,如講一個女孩子的皮膚很好,叫做「膚如凝脂」。興是詩歌的開頭。比如《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這首詩的開頭寫了春天的美好,也會使人想起女孩子的漂亮,也會想到這首詩後面所寫的熱鬧氣氛。這就是「興」的手法。《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對後代的詩歌創作是有影響的。後代詩歌的表現手法盡管很豐富,但都可以用所謂賦、比、興來概括。 第三點,我想談談關於傳統的問題。中國的詩歌可以說有現實主義詩歌,浪漫主義詩歌。人們都把中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歸之為《詩經》。對社會的批評,對人們生活的不公正的待遇的控訴,這些在《詩經》的「國風」里有,在「大雅」、「小雅」里也有。而這種對人們、對社會的關心正是中國詩歌的主流。這個主流的開始是《詩經》。 我想,從這三個方面來看,《詩經》對中國詩歌發展的重大影響,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詩經》的經典性。
『伍』 關雎txt全集下載
《關雎》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g9pioklDMWSeqIuE2CaS8Q
《(BG/歡樂頌同人)關雎》的作者是小七爺。關雎爾雙手抱肩縮成小小的一團低頭打瞌睡,安迪看她一眼,無奈笑笑,並不打算叫醒她。
『陸』 誰能把關雎改寫成小說……
「關關, 關關.........」
熟悉的水鳥聲再次在耳邊響起。碧波盪漾的湖水在那一片荇菜的隨風搖擺下, 更加讓人迷醉,
就像她一樣......
秀麗的面容, 婀娜的身姿, 順水之流捋取荇菜, 夕之中纖手盈盈。 她正是我睡夢中尋找的佳人, 美得讓人窒息。
可笑的是, 第一次試著接近她的時候就被婉言拒絕了。一向自信的我突然找不到方向, 失落, 迷茫, 溶在酒里,燒在心裡。好幾個夜晚, 我無法入睡, 心裡只有她的樣子。但接下來的幾天里,我還是連一句話都不能和她說。
我想離去了, 卻不料臨行前又看到了她, 還是如仙子般在那一片荇菜里穿行, 還是一般纖手盈盈。 而我卻沒有資格伴她左右, 只是一個人想離開這心碎之地.......想到這里, 一股傷感湧上心頭, 解開系在背後的瑤琴, 獨奏一曲《美人憐》,本想宣洩心中的郁悶, 卻又難以抑制欣慕之意。一曲終了, 不由又嘆了一口氣,我想:是時候走了。
「剛才那一曲可是《美人憐》?」
我詫異地一抬頭, 原來她不知道何時已把船停在了我的身邊。當時簡直不知道說什麼好, 驚喜得都忘了回答。
她笑著看著我,「公子可否再奏一曲?」
「請姑娘賜教。」
此後的十餘天里, 每天夕陽西下的時候, 我總會坐在湖邊,為在荇菜中穿行的她彈奏, 她也開始和著旋律歡聲而唱。低飛鳴叫的水鳥,隨風搖擺的荇菜,回盪在湖面的歌聲和曲聲......我突然發現, 這里比以往更加美麗, 更加充滿希望。
但是現在, 沒有她的夕陽顯得那麼黯淡。
水鳥還在那裡低飛,荇菜依然隨風搖擺著,膝上的瑤琴已經許久沒有曲聲了,不知道它奏出的旋律是否依然動聽。
一陣風吹過, 那首往日的戀曲再次響起,給曾經流轉於荇菜中的她, 也祝福身處遠方的伊人........
蒹葭
清晨,晶瑩剔透的露珠點綴著河邊白茫茫的蘆葦,一個身影躲在那一片朦朧之中,你回眸一笑,頓時引起了我不盡的相思。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你又肯給我那個機會嗎?我所愛的人兒,你還記得我們的初遇嗎?雖然你站在水的那一邊,卻不難勾起我對你的無限遐想,一個轉身讓我驚嘆於你的超凡脫俗,「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想來也就是這樣的了。可美好的事物往往很容易破滅,突然間你從我眼前消失得無影無蹤,空氣里只留下你身上胭脂的余香。我不得不在這蘆葦叢里找尋你那一抹美麗的倩影,我願逆流而上,卻看見那道路的艱險與漫長,順水而下,你又彷彿在那水的中央。蘆葦還是如此的茂盛,露珠依然沒有逝去,不同的是你站在河岸邊淺淺的對我微笑,令我沉醉。如果說思念是一種錯的話,我願意永遠的錯下去,只因美人如玉。
長相思兮,長相憶。歸去的路上腦子想的全是你。你的一顰一笑都深深地烙在我心上,沒有你的時間就像寒冬沒有春天依偎,少了你陪在身邊我的四季也就只剩下冬天。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除了想你,我幾乎無事可做,一面之緣的相遇令我就這么墜了進去,我下定決心要給你一個承諾:我們要永遠在一起!
在蘆葦河邊你卻仍然和我捉著迷藏,漫天飛舞的蘆葦令我迷茫,也許上天早已知曉了我的心意,你拿著一支蘆葦與我擦肩而過。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身而過。既然你我在前世有了這么多次的錯過,今生的我怎會輕易放棄。為愛而傷,為情而苦,我只對你一人,就讓那蘆葦成為我們之間的信物,你的信物刺穿我心,卻也透出了你的寂寞。我想緊緊地抓住你不放,將你擁入懷中,我要的並不是愛得轟轟烈烈,死去活來,我只要我們之間能夠相濡以沫,細水長流。你可曾知道當你害羞地將蘆葦交予我時,我是多麼的驚喜,風中翩翩起舞的蘆葦給我們助興,你臉紅地跑開,你的羞澀令我心動,我知道你是逃不掉的,我們也再不用分隔於兩岸,因為,我們之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幸福才剛剛開始!
摘自佚名,望採納
『柒』 《關雎》最新txt全集下載
《關雎》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g9pioklDMWSeqIuE2CaS8Q
一朝直播,醉酒的前男友隊友把她馬甲扒了
線上線下,八卦聲起,宋再今對她舊情難忘情難自抑的謠言愈演愈烈,直到一天,宋再今推開游泳訓練場的門,牽著一隻貓:幫我照顧一下
啊……啊?
它叫參差。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捌』 關雎 蒹葭 寫散文急用
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繫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鍾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雲:「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並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於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雲:「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並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雲:「《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