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免費 » 主角叫唐振理的免費小說

主角叫唐振理的免費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4-17 13:35:22

『壹』 西遊記25集所有台詞

西遊記25集所有台詞

唐僧: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徭役寶剎,拜求真經。

如來:你那東土大唐物廣人稠,多欺多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造下無邊罪孽。

唐僧:阿彌陀佛。

如來:我有經文三藏,共有三十五部,15144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唐僧:忘佛祖垂恩,賜弟子三藏真經,以造福大唐生靈。

如來:猴兒莫嚷,此事我早已知曉,經不可輕傳,不可輕取呀。

唐僧:論壇功德佛,孫悟空:斗戰勝佛,八戒:凈壇使者,悟凈:金身羅漢,白龍馬:八部天龍。

悟空:「師父,天地本不全,經文豈無殘缺之理。」

(1)主角叫唐振理的免費小說擴展閱讀:

《西遊記》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為第一部分,講述了孫悟空的出身,經歷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鬧天宮。第二部分是江流兒的故事,講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徵夢斬涇河龍、唐王入冥,為取經做伏筆。第三部分從第十三回到全書的末尾,寫八十一難,取經成佛。第三部分為全書的重點,八十一難的描寫,包括四十一個小故事,前後聯系、互相串聯。

《西遊記》創作了一個光怪陸離、神奇瑰麗的虛幻神話世界,有真陪逗並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的天堂地獄、道教的天宮神仙、民間的土地神、廟王,還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動物原型的特點,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有浪漫主義的幻想,也有細節的合理和真實。

浪漫主義的一個指茄特點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無底洞;蠍子精有個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獅子王一口吞入十蘆跡萬天兵;蜘蛛精的肚臍眼冒出蜘蛛絲,都符合動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像。浪漫主義的另一個特點是誇張的描寫方法。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金箍棒可長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萬四千里,同時又可以含在嘴裡;流沙河,飄不起鵝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參果是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

『貳』 孫悟空封斗戰勝佛,唐僧封旃檀功德佛,有什麼淵源嗎

旃檀功德佛旃檀功德佛,是三十五佛之一,記載於佛經《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以及《決定毗尼經》。在三十五佛中,位於佛陀的西北方,其身藍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此佛名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阻止齋僧的罪業。
中文名旃檀功德佛
出處《大寶積經》卷九十
屬性三十五佛
拼音zhān tán gōng dé fó
快速
導航
介紹旃檀功德佛,旃: zhān【名】(形聲,本義:赤色的曲柄旗)檀: tán 。旃檀功德佛,是佛經《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以及《決定毗尼經》所載的三十五佛之一。為《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所列。在三十五佛中,位於佛陀的西北方,其身藍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此佛名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阻止齋僧的罪業。另外,在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在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據說在唐代時,楚地有個文通塔,供奉旃檀佛。吳承恩認為旃檀佛應是一個了不起的佛,於是在創作《西遊記》時,最後運用了生活中鮮活的素材,確定唐僧的佛家封號為旃檀功德佛。需要注意的是,所謂成佛不是封官職,是修行達到一定程度的稱謂。也是一種授記。 授記,就是佛以無礙天眼,遙見無量劫的未來,得知某弟子應在某世界,化度若干眾生,成佛時名號是某佛,住世多久時間。然後給面前的弟子授記,你將來過多少劫在什麼世界成佛叫什麼住世多中模久,等等。三十五佛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尊法、賢聖僧
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納檔、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 南無龍尊王佛南無精進軍佛 南無精進喜佛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月光佛南無現無愚佛 南無寶月佛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垢佛南無勇施佛 南無清凈佛南無清凈施佛 南無娑留那佛南無水天佛 南無堅德佛南無旃(zhan)檀功德佛 南無無量掬(jū)光佛南無光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功德華佛南無蓮花光游戲神通佛 南無財功德佛南無德念佛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南無紅焰帝幢(chuáng)王佛南無善游步功德佛南無斗戰勝佛 南無善游步佛南無周匝(zā)庄嚴功德佛南無寶華游步佛南無寶蓮花善住娑羅樹王佛。(選自《佛說決定毗尼經》)五十三佛南無普光佛
南無普明佛南無普凈佛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南無栴檀光佛南無摩尼幢佛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南無摩尼幢燈光佛南無慧炬照佛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南無大悲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慈藏佛南無栴檀窟庄嚴勝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善意佛南無廣庄嚴王佛南無金華光佛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南無虛空寶華光佛南無琉璃庄嚴王佛南無普現色身光佛南無不動智光佛南無降伏眾魔王佛南無才光明佛南無智慧勝佛南無彌勒仙光佛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南無世凈光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南無慧幢勝王佛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南無妙音勝佛南無常光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慧威燈王佛南無法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須曼那華光佛南無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南無大慧力王佛南無阿閦毗歡喜光佛南無無量音聲王佛南無才光佛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南無大通光佛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西遊記節選卻說八大金剛,駕香風,引著長老四眾,連馬五口,復轉靈山,連去連來,適在八日之內。此時靈山諸神,都在佛前聽講。八金剛引他師徒進去,對如來道:「弟子前奉金旨,駕送聖僧等,已到唐國,將經交納,今特繳旨。」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職。如來道:「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賣茄緩,汝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於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斗戰聖佛。豬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帥,為汝蟠桃會上酗酒戲了仙娥,貶汝下界投胎,身如畜類,幸汝記愛人身,在福陵山雲棧洞造孽,喜歸大教,入吾沙門,保聖僧在路,卻又有頑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凈壇使者。」
旃檀功德佛且不言他四眾脫身,隨金剛駕風而起,卻說陳家莊救生寺內多人,天曉起來,仍治果餚來獻,至樓下,不見了唐僧。這個也來問,那個也來尋,俱慌慌張張,莫知所措,叫苦連天的道:「清清把個活佛放去了!」一會家無計,將辦來的品物,俱抬在樓上祭祀燒紙。以後每年四大祭,二十四小祭。還有那告病的,保安的,求親許願,求財求子的,無時無日不來燒香祭賽,真個是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盞常明萬載燈,不題。卻說八大金剛使第二陣香風,把他四眾,不一日送至東土,漸漸望見長安。原來那太宗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至十六年,即差工部官在西安關外起建瞭望經樓接經,太宗年年親至其地。恰好那一日出駕復到樓上,忽見正西方滿天瑞靄,陣陣香風,金剛停在空中叫道:「聖僧,此間乃長安城了。我們不好下去,這里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孫大聖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傳了經與汝主,即便回來。我在霄漢中等你,與你一同繳旨。」大聖道:「尊者之言雖當,但吾師如何挑得經擔?如何牽得這馬?須得我等同去一送。煩你在空少等,諒不敢誤。」金剛道:「前日觀音菩薩啟過如來,往來只在八日,方完藏數。今已經四日有餘,只怕八戒貪圖富貴,誤了期限。」八戒笑道:「師父成佛,我也望成佛,豈有貪圖之理!潑大粗人!都在此等我,待交了經,就來與你迴向也。」獃子挑著擔,沙僧牽著馬,行者領著聖僧,都按下雲頭,落於望經樓邊。太宗同多官一齊見了,即下樓相迎道:「御弟來也?」唐僧即倒身下拜,太宗攙起,又問:「此三者何人?」唐僧道:「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大喜,即命侍官:「將朕御車馬扣背,請御弟上馬,同朕回朝。」唐僧謝了恩,騎上馬,大聖輪金箍棒緊隨,八戒、沙僧俱扶馬挑擔,隨駕後共入長安。真個是:當年清宴樂昇平,文武安然顯俊英。水陸場中僧演法,金鑾殿上主差卿。關文敕賜唐三藏,經卷原因配五行。苦煉凶魔種種滅,功成今喜上朝京。唐僧四眾,隨駕入朝,滿城中無一不知是取經人來了。卻說那長安唐僧舊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見幾株松樹一顆顆頭俱向東,驚訝道:「怪哉!怪哉!今夜未曾刮風,如何這樹頭都扭過來了?」內有三藏的舊徒道:「快拿衣服來!取經的老師父來了!」眾僧問道:「你何以知之?」舊徒曰:「當年師父去時,曾有言道:『我去之後,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松樹枝頭若是東向,我即回矣。』我師父佛口聖言,故此知之。」急披衣而出,至西街時,早已有人傳播說:「取經的人適才方到,萬歲爺爺接入城來了。」眾僧聽說,又急急跑來,卻就遇著,一見大駕,不敢近前,隨後跟至朝門之外。唐僧下馬,同眾進朝。唐僧將龍馬與經擔,同行者、八戒、沙僧,站在玉階之下。太宗傳宣:「御弟上殿。」賜坐,唐僧又謝恩坐了,教把經卷抬來。行者等取出,近侍官傳上。太宗又問:「多少經數?怎生取來?」三藏道:「臣僧到了靈山,參見佛祖,蒙差阿儺、伽葉二尊者先引至珍樓內賜齋,次到寶閣內傳經。那尊者需索人事,因未曾備得,不曾送他,他遂以經與了。當謝佛祖之恩東行,忽被妖風搶了經去,幸小徒有些神通趕奪,卻俱拋擲散漫。因展看,皆是無字空本。臣等著驚,復去拜告懇求,佛祖道:『此經成就之時,有比丘聖僧將下山與舍衛國趙長者家看誦了一遍,保祐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止討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意思還嫌賣賤了,後來子孫沒錢使用。』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只得將欽賜紫金缽盂送他,方傳了有字真經。此經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檢了幾卷傳來,共計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數蓋合一藏也。」太宗更喜,教:「光祿寺設宴,開東閣酬謝。」忽見他三徒立在階下,容貌異常,便問:「高徒果外國人耶?」長老俯伏道:「大徒弟姓孫,法名悟空,臣又呼他為孫行者。他出身原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因五百年前大鬧天宮,被佛祖困壓在西番兩界山石匣之內,蒙觀音菩薩勸善,情願皈依,是臣到彼救出,甚虧此徒保護。二徒弟姓豬,法名悟能,臣又呼他為豬八戒。他出身原是福陵山雲棧洞人氏,因在烏斯藏高老莊上作怪,即蒙菩薩勸善,虧行者收之,一路上挑擔有力,涉水有功。三徒弟姓沙,法名悟凈,臣又呼他為沙和尚。他出身原是流沙河作怪者,也蒙菩薩勸善,秉教沙門。那匹馬不是主公所賜者。」太宗道:「毛片相同,如何不是?」三藏道:「臣到蛇盤山鷹愁澗涉水,原馬被此馬吞之,虧行者請菩薩問此馬來歷,原是西海龍王之子,因有罪,也蒙菩薩救解,教他與臣作腳力。當時變作原馬,毛片相同。幸虧他登山越嶺,跋涉崎嶇,去時騎坐,來時馱經,亦甚賴其力也。」太宗聞言,稱贊不已,又問:「遠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總記菩薩之言,有十萬八千里之遠。途中未曾記數,只知經過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嶺,遇林不小,遇水寬洪。還經幾座國王,俱有照驗印信。」叫:「徒弟,將通關文牒取上來,對主公繳納。」當時遞上。太宗看了,乃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給。太宗笑道:「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獅駝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又有鳳仙郡印,玉華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覽畢,收了。早有當駕官請宴,即下殿攜手而行,又問:「高徒能禮貌乎?」三藏道:「小徒俱是山村曠野之妖身,未諳中華聖朝之禮數,萬望主公赦罪。」太宗笑道:「不罪他,不罪他,都同請東閣赴宴去也。」三藏又謝了恩,招呼他三眾,都到閣內觀看。果是中華大國,比尋常不同。你看那:門懸彩綉,地襯紅氈。異香馥郁,奇品新鮮。琥珀杯,玻璃盞,鑲金點翠;黃金盤,白玉碗,嵌錦花纏。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姜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幾盤素品還猶可,數種奇稀果奪魁。核桃柿餅,龍眼荔枝。宣州繭栗山東棗,江南銀杏兔頭梨。榛松蓮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齊。橄欖林檎,蘋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楊梅。無般不備,無件不齊。還有些蒸酥蜜食兼嘉饌,更有那美酒香茶與異奇。說不盡百味珍饈真上品,果然是中華大國異西夷。師徒四眾與文武多官俱侍列左右,太宗皇帝仍正坐當中,歌舞吹彈,整齊嚴肅,遂盡樂一日。正是:君王嘉會賽唐虞,取得真經福有餘。千古流傳千古盛,佛光普照帝王居。當日天晚,謝恩宴散。太宗回宮,多官回宅,唐僧等歸於洪福寺,只見寺僧磕頭迎接。方進山門,眾僧報道:「師父,這樹頭兒今早俱忽然向東。我們記得師父之言,遂出城來接,果然到了!」長老喜之不勝,遂入方丈。此時八戒也不嚷茶飯,也不弄喧頭,行者、沙僧個個穩重。只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靜。當晚睡了。次早,太宗升朝,對群臣言曰:「朕思御弟之功,至深至大,無以為酬。一夜無寐,口占幾句俚談,權表謝意,但未曾寫出。」叫:「中書官來,朕念與你,你一一寫之。」其文雲:「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象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亘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古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見常隱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移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禽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佛有經,能分大小之乘,更有法,傳訛邪正之術。我僧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慎敏,早悟三空之功;長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使千古而傳芳。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振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凈土,法游西域。乘危遠邁,策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沙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步;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欲達。周遊西宇,十有四年。窮歷異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三乘六律之道,馳驟於心田;一藏百篋之文,波濤於海口。爰自所歷之國無涯,求取之經有數。總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計五千四十八卷,譯布中華,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染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矧乎人倫有識,寧不緣慶而成慶?方冀真經傳布,並日月而無窮;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也歟!」寫畢,即召聖僧。此時長老已在朝門外候謝,聞宣急入,行俯伏之禮。太宗傳請上殿,將文字遞與長老覽遍。復下謝恩,奏道:「主公文辭高古,理趣淵微,但不知是何名目。」太宗道:「朕夜口占,答謝御弟之意,名曰聖教序,不知好否。」長老叩頭,稱謝不已。太宗又曰:「朕才愧圭璋,言慚金石。至於內典,尤所未聞。口占敘文,誠為鄙拙。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循躬省慮,靦面恧心。甚不足稱,虛勞致謝。」當時多官齊賀,頂禮聖教御文,遍傳內外。太宗道:「御弟將真經演誦一番,何如?」長老道:「主公,若演真經,須尋佛地,寶殿非可誦之處。」太宗甚喜,即問當駕官:「長安城寺,有那座寺院潔凈?」班中閃上大學士蕭瑀奏道:「城中有一雁塔寺潔凈。」太宗即令多官:「把真經各虔捧幾卷,同朕到雁塔寺,請御弟談經去來。」多官遂各各捧著,隨太宗駕幸寺中,搭起高台,鋪設齊整。長老仍命:「八戒沙僧牽龍馬,理行囊,行者在我左右。」又向太宗道:「主公欲將真經傳流天下,須當譽錄副本,方可布散。原本還當珍藏,不可輕褻。」太宗又笑道:「御弟之言甚當!甚當!」隨召翰林院及中書科各官譽寫真經。又建一寺,在城之東,名曰謄黃寺。長老捧幾卷登台,方欲諷誦,忽聞得香風繚繞,半空中有八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這底下行者三人,連白馬平地而起,長老亦將經卷丟下,也從台上起於九霄,相隨騰空而去,慌得那太宗與多官望空下拜。這正是: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苦歷程途遭患難,多經山水受迍邅。功完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及大千。大覺妙文回上國,至今東土永留傳。太宗與多官拜畢,即選高僧,就於雁塔寺里,修建水陸大會,看誦《大藏真經》,超脫幽冥孽鬼,普施善慶,將謄錄過經文,傳布天下不題。卻說八大金剛,駕香風,引著長老四眾,連馬五口,復轉靈山,連去連來,適在八日之內。此時靈山諸神,都在佛前聽講。八金剛引他師徒進去,對如來道:「弟子前奉金旨,駕送聖僧等,已到唐國,將經交納,今特繳旨。」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職。如來道:「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於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斗戰勝佛。豬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帥,為汝蟠桃會上酗酒戲了仙娥,貶汝下界投胎,身如畜類,幸汝記愛人身,在福陵山雲棧洞造孽,喜歸大教,入吾沙門,保聖僧在路,卻又有頑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凈壇使者。」八戒口中嚷道:「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凈壇使者?」如來道:「因汝口壯身慵,食腸寬大。蓋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凈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沙悟凈,汝本是卷簾大將,先因蟠桃會上打碎玻璃盞,貶汝下界,汝落於流沙河,傷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誠敬迦持、保護聖僧,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又叫那白馬:「汝本是西洋大海廣晉龍王之子,因汝違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門,每日家虧你馱負聖僧來西,又虧你馱負聖經去東,亦有功者,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長老四眾,俱各叩頭謝恩。馬亦謝恩訖,仍命揭諦引了馬下靈山後崖化龍池邊,將馬推入池中。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換了頭角,渾身上長起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一身瑞氣,四爪祥雲,飛出化龍池,盤繞在山門里擎天華表柱上,諸佛贊揚如來的大法。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掯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此時旃檀佛、斗戰佛、凈壇使者、金身羅漢,俱正果了本位,天龍馬亦自歸真。有詩為證,詩曰:一體真如轉落塵,合和四相復修身。五行論色空還寂,百怪虛名總莫論。正果旃檀皈大覺,完成品職脫沉淪。經傳天下恩光闊,五聖高居不二門。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葯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佛。南無清凈喜佛。南無毗盧屍佛。南無寶幢王佛。南無彌勒尊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無量壽佛。南無接引歸真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龍尊王佛。南無精進善佛。南無寶月光佛。南無現無愚佛。南無婆留那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華佛。南無才功德佛。南無善游步佛。南無旃檀光佛。南無摩尼幢佛。南無慧炬照佛。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大慈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廣主嚴佛。南無金華光佛。南無才光明佛。南無智慧勝佛。南無世靜光佛。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南無慧幢勝王佛。南無妙音聲佛。南無常光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法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大慧力王佛。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大通光佛。南無才光佛。南無旃檀功德佛。南無斗戰勝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南無西天極樂諸菩薩。南無三千揭諦大菩薩。南無五百阿羅大菩薩。南無比丘夷塞尼菩薩。南無無邊無量法菩薩。南無金剛大士聖菩薩。南無凈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頂禮十方三世一切壇城護法聖尊歷代祖師至尊大德。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壇城三寶無量殊勝凈土。頂禮南無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經咒塔梭哈。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叄』 歷史有哪些清官說一說他們的故事

古往今來排名第一的就是海瑞吧
明朝著名清官。歷任知縣、州判官、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尚書丞、右僉都御史等職。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從不謅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曾經買好棺材,告別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經演義加工後,成為了許多戲曲節目的重要內容。
[海瑞]
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青天
[編輯本段]
人物生平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後人稱其為「海青天」,與宋代包拯齊名。民族有爭議,海瑞可能漢族穆斯林也可能是回族人,或者是有色目人血統的儒生。祖上從福建晉江垵邊(廣西雜志有載)遷居海南瓊山海厝。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他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
[編輯本段]
相關事件
海瑞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任諸暨知縣;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曾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戶部主事海瑞買棺材,別妻子,散童僕,以死上書,勸說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這班方士的騙術,應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詔命下獄論死。 遭迫害入獄。首輔徐階力救海瑞,黃光升則把海瑞上書比擬兒子罵父,以減輕罪責,並乘機把海瑞留在獄中,營護海瑞甚力。(詳見《中國歷史大辭典》第3681頁)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駕崩,穆宗即位,才奏請釋放海瑞出獄。世宗死後獲釋。海瑞隆慶四年曾前往福建晉江潘湖黃光升尚書府拜謁黃光升,以表營護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馬廟」可證及《中國歷史大辭典》第3681頁有載。 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深受百姓的愛戴。後被排擠,革職閑居16年之久。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海瑞及聞潘湖黃光升卒 ,悲傷至極,帶病前來晉江奔喪。 後病死於南京。
[編輯本段]
軼事典故
海瑞中舉人。到北京,即拜伏於宮殿下獻上《平黎策》,要開辟道路設立縣城,用來安定鄉土,有見識的人贊揚海瑞的設想。代理南平縣教諭,御史到學宮,部屬官吏都伏地通報姓名,海瑞單獨長揖而禮,說:「到御史所在的衙門當行部屬禮儀,這個學堂,是老師教育學生的地方,不應屈身行禮。」遷淳安知縣,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一日海瑞母親大壽海瑞上街買了兩斤肉,屠夫感慨到「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做上海大人的生意啊」。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縣,索要見面禮,海瑞不給向驛吏發怒,把驛吏倒掛起來。海瑞說:「過去胡總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過的地方不要供應太鋪張。現在這個人行裝豐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兒子。」打開袋有金子數千兩,收入到縣庫中,派人乘馬報告胡宗憲,胡宗憲沒因此治罪。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過淳安縣,酒飯供應的的十分簡陋,海瑞高聲宣言縣邑狹小不能容納眾多的車馬。懋卿十分氣憤,然而他早就聽說過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斂威風而離開,但他囑咐巡鹽御史袁淳治海瑞和慈溪知縣霍與瑕的罪。霍與瑕,是尚書霍韜的兒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諂媚鄢懋卿的人。當時,海瑞已提拔為嘉興通判,因此事貶為興國州判官。過了很長時間,陸光祖主張文官選舉,提拔海瑞任戶部主事。
當時,明世宗在位時間長了,不去朝廷處理政務,深居在西苑,專心致志地設圪求福。總督、巡撫等邊官大吏爭著向皇帝貢獻有祥瑞徵兆的物品,禮官總是上表致賀。朝廷大臣自楊最、楊爵得罪以後,沒有人敢說時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單獨上疏。臨死時還記得欠戶部5錢材火錢。
死後,皇帝謚號忠介,送葬時,全城的百姓都趕來送葬。
入獄
嘉靖皇帝讀了海瑞上疏,十分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對左右說:「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宦官黃錦在旁邊說:「這個人向來有傻名。聽說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在朝廷聽候治罪,奴僕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是不會逃跑的。」皇帝聽了默默無言。過了一會又讀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復讀了多次,為上疏感到嘆息,只得把上疏留在宮中數月。曾說:「這個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正遇上皇帝有病,心情悶郁不高興,召來閣臣徐階議論禪讓帝位給皇太子的事,便說:「海瑞所說的都對。朕現在病了很長時間,怎能臨朝聽政。」又說:「朕確實不自謹,導致現在身體多病。如果朕能夠在偏殿議政,豈能遭受這個人的責備辱罵呢?」遂逮捕海瑞關進詔獄,追究主使的人。獄詞送上後,仍然留在宮中不發布。戶部有個司務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沒有殺死海瑞的心意,上疏陳請將海瑞釋放。皇帝大怒,命錦衣衛杖責一百,關進詔獄,晝夜用刑審問。過了兩個月,嘉靖皇帝死,明穆宗繼位,海瑞和何以尚都被釋放出獄。
出獄
嘉靖皇帝
駕崩,尚未發喪。提牢主事聽說了這個情況,認為海瑞不僅會釋放而且會被任用,就辦了酒菜來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懷疑應當是被押赴西市斬首,恣情吃喝,不管別的。主事因此附在他耳邊悄悄說:「皇帝已經死了,先生現在即將出獄受重用了。」海瑞說:「確實嗎?」隨即悲痛大哭,先吐這餐的,在吐上餐的。旁邊和他吃飯的獄卒都搞不懂怎麼回事兒,下的趕緊躲到旁邊。後被釋放出獄,官復原職,不久改任兵部。提拔為尚寶丞,調任大理寺。
倍受排擠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國政,也不喜歡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審察,海瑞殺雞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簡陋,御史嘆息而去。張居正懼怕海瑞嚴峻剛直,中外官員多次推薦,最終也不任用。萬曆十二年冬天,張居正已死,吏部擬用為左通政,皇帝向來器重海瑞名,給他以前職。明年正月,召為南京右金都御史,在道上改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當時年已七十二歲了。上疏言衰老垂死,願意效仿古人屍諫的意思,大略說:「陛下勵精圖治,而治平教化不至的原因,在於對貪官污吏刑罰太輕。諸臣都不能說到其原因,反而借待士有禮的說法,大家交口而文其非。待士有禮,而平民百姓則有什麼罪呢?」因而舉明太祖刑法剝人皮裝上草製成皮囊以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達八十貫判處絞刑的規定,說現在應當用這樣的方法懲治貪污。其他謀劃時政,言語極為切實。只有勸皇帝用暴虐刑法,當時評議認為是錯誤的。御史梅鵑柞彈劾海瑞。皇帝雖然認為海瑞言論有過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誠,為此免去梅鵑柞俸祿。
皇帝屢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國事的閣臣暗中阻止,於是任命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向來苟且怠慢,海瑞身體力行矯正弊端。有的御史偶爾陳列戲樂,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規給予杖刑。百官恐懼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學御史房寰恐怕被舉發糾正要先告狀,給事中鍾宇淳又從中慫恿,房寰再次上疏誹謗誣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請求退休,皇帝下詔慰留不允許。萬曆十五年,死於任上。
正直一生
延平府的督學官到南平縣視察工作,海瑞和另外兩名教官前去迎見。在當時的官場上,下
級迎接上級,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隨行的兩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卻站著,只行抱拳之禮,三人的姿勢儼然一個筆架。這位督學官大為震怒,訓斥海瑞不懂禮節。海瑞不卑不亢地說:「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學官,為人師表,對您不能行跪拜大禮。」這位督學官雖然怒發沖冠,卻拿海瑞沒辦法。海瑞由此落下一個「筆架博士」的雅號。過了幾年,海瑞因為考核成績優秀,被授予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知縣。淳安縣經濟比較落後,又位於南北交通要道,接待應酬,多如牛毛,百姓不堪其擾。海瑞上任後,嚴格按標准接待,對吃拿卡要的官員毫不客氣。在嚴嵩掌權的日子裡,別說是嚴家父子,就是他們手下的同黨,也沒有一個不是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誰都讓他們幾分。
去世
海瑞沒有兒子。去世
時,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顧海瑞,只見用葛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來,湊錢為海瑞辦理喪事。海瑞的死訊傳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罷市。海瑞的靈樞用船運回家鄉時,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的人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謚號忠介(瑞無子。卒時,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為斂。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明史》卷二二六)。
治學
海瑞一生的治學,以剛為主,因而自號剛峰,天下稱為剛峰先生。曾經說因此自從做縣官直至巡撫,所到之處力行清丈,頒行一條鞭法。意圖主張在於有利於老百姓,而行事不能沒有偏差。海瑞祖居在海南省屯昌縣新興鎮石峽村,東依海公山,地勢順山順水。石峽村現存有海氏世居遺跡,海氏家族祖墓四座,明始祖海公之墓(海答兒渡瓊始祖之墓)、皇明淑孺人吳氏墓(八世海一龍之墓)、十二世祖海見龍之墓、海忠介節母誥封太泰人謝氏墓(海瑞母之墓)。明嘉靖28年,海瑞回石峽村祭祖墓住了25天,耳聞目睹官軍殺黎族同胞,非常憤慨,為他後來寫《治黎策》、《平黎疏》提供了依據,海瑞的這兩篇奏疏,闡明處理民族矛盾的意義及方法,駁斥當時一些人的大漢族主義傾向,為海南民族團結以及改善黎族人民的地位誠心盡意,也是海瑞愛民思想的一個表現。海氏家族在當地向來行善施仁,後來出了一代忠臣海瑞,石峽村人民群眾對海氏家族素懷敬意。歷年來,每逢清明節期,人民帶著香燭紙錢,魚肉雞鴨等前往海氏家族進行拜祭,添土護墓。 海瑞祖居遺跡是當地人民群眾自動保護下才保存至今,不僅可供人們觀賞,在歷史研究上也有一定的價值。

教育
清官代表海瑞的母親和孟母一樣,也是個年輕的寡婦。她和年幼的兒子相依為命,在偏遠的海南島過著清貧苦悶的生活。她一手打造出了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清官符號。
海母和孟母一樣,深知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海瑞年幼時期,海母就讓他讀《孝經》、《尚書》、《中庸》等聖賢書,樹立儒家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而且,海母還粗暴地捏碎了小海瑞天真無邪的童心,剝奪了他作為兒童的游戲權利。她不讓小海瑞像其他孩子一樣,快樂地玩耍嬉戲,而是「有戲謔。必嚴詞正色誨之」。小海瑞只要冒出玩耍的念頭,就會遭到母親義正詞嚴的一通教育。所以,海瑞打小就不「戲謔 」,總是一本正經,老氣橫秋,甚至可能連笑都不會。在母親怪異極端的教育下,他形成了孤僻的心理,得上了自閉症,這導致他成人後也總是和別人相處不好。
海母用自己的強悍意志始終主宰著海瑞的精神世界,致使海瑞幾乎成了海母的精神翻版。在海母嚴於律己、嚴於律人的處世哲學中,有著明顯的自虐和他虐傾向。這種傾向,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嚴重的道德潔癖。
在海母殘酷的教育之下,海瑞始終不知幸福為何物,甚至還總是給身邊的人帶來不幸。他一生娶過三個老婆,納過兩個妾。
第一個老婆生了兩個女兒,因為和海母不合而被海瑞休了。
第二個老婆進門不到一個月,又因為相同的原因被趕出家門。
第三個妻子也在盛年之時十分可疑地暴死。而此前,他的一個妾也自殺身亡。海瑞的不幸婚姻和海母有著莫大的關系。孝子海瑞甚至到了三四十歲時還和母親同屋而睡。在海母的鐵腕之下,海瑞完全無法獨立。
海瑞軼事
海瑞逼死女兒之迷
1.故事
海瑞逼死5歲女兒的事情更是讓人不寒而慄。小女兒在飢餓之時,接受了一個男僕人給予的一塊餅,恰巧被父親海瑞看見了。
他破口罵道:「一個好女子怎能隨便地接受男人的東西呢?只有你餓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兒!」在此番羞辱之下,小女孩竟然鐵下心絕食七天,直至死去。
2.故事來歷
記載海瑞逼死女兒此事的有3本書,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沈德符後人沈振輯《野獲編外補遺》、周亮工《書影》。沈德符生於萬曆六年(1578年),海瑞萬曆十五年(1587年)死時,作者才9歲,他又怎麼知道具體的事情呢!而《野獲編外補遺》系沈德符後人沈振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輯成! 周亮工《書影》就更是不靠譜了,竟然詳細講述了海瑞如何逼死女兒的經過,周是清朝人,又怎麼會知道明朝的事情呢!只是根據《野獲編外補遺》胡亂想像而已!
《萬曆野獲編》只是明末筆記,作者自稱是聽別人說的,也就是說這是路邊社出品的八卦新聞。海瑞生平是否有這件事無任何證據,不論直接間接。當年海瑞買了肉(《萬曆野獲編》中並沒有記載是什麼肉,豬肉是後來創作關於海瑞的戲劇中人工添加的)都能傳的沸沸揚揚,被當時的官僚們當作批判譏諷海瑞而互相談論的時候,海瑞逼死女兒的事情卻被他們放過了呢?
[編輯本段]
作品一覽
上疏原文:
臣聞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稱其任,亦惟以責寄臣工,使盡言而已。臣請披瀝肝膽,為陛下陳之。
昔漢昔漢文帝賢主也,賈誼猶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責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雖有及民之美,將不免於怠廢,此誼所大慮也。陛下天資英斷,過漢文遠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節用愛人,使天下
貫朽粟陳,幾致刑措。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反剛明之質而誤用之。至謂遐舉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數年推廣事例,名器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人以為薄於夫婦。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陛下試思今日天下,為何如乎?
邇者嚴嵩罷相,世蕃極刑,一時差快人意。然嵩罷之後,猶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漢文帝遠甚。蓋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過,賴臣工匡弼。今乃修齋建醮,相率進香,仙桃天葯,同辭表賀。建宮築室,則將作竭力經營;購香市寶,則度支差求四齣。陛下誤舉之,而諸臣誤順之,無一人肯為陛下正言者,諛之甚也。然愧心餒氣,退有後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過於苛斷,是陛下之情偏。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諸臣徇私廢公,得一官多以欺敗,多以不事事敗,實有不足當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謂陛下厭薄臣工,是以拒諫。執一二之不當,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於過舉,而恬不知怪,諸臣之罪大矣。《記》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此之謂也。
且陛下之誤多矣,其大端在於齋醮。齋醮所以求長生也。自古聖賢垂訓,修身立命曰「順受其正 」矣,未聞有所謂長生之說。堯、舜、禹、湯、文、武,聖之盛也,未能久世,下之亦未見方外士自漢、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受術於陶仲文,以師稱之。仲文則既死矣,彼不長生,而陛下何獨求之?至於仙桃天葯,怪妄尤甚。昔宋真宗得天書於乾佑山,孫?#93;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桃必采而後得,葯必制而後成。今無故獲此二物,是有足而行耶?曰天賜者,有手執而付之耶?此左右奸人,造為妄誕以欺陛下,而陛下誤信之,以為實然,過矣。
陛下將謂懸刑賞以督責臣下,則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而修真為無害已乎?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用人而必欲其唯言莫違,此陛下之計左也。既觀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同心,今為戮首矣。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官戶部者至今首稱之。然諸臣寧為嵩之順,不為材之逆,得非有以窺陛下之微,而潛為趨避乎?即陛下亦何利於是。
陛下誠知齋齋無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與宰相、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之積誤,置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間,使諸臣亦得自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於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憂不治,萬事何憂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釋此不為,而切切於輕舉度世,敝精勞神,以求之於系風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臣見勞苦終身,而終於無所成也。今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臣不勝憤恨。是以冒死,願盡區區,惟陛下垂聽焉。
翻譯:
臣聽說君主是天下臣民萬物的主人,其責任最為重大。要將國家治理好,也只有委託大臣們,使大臣們提出治理國家的建議。臣請求竭誠所見。直所欲言,為陛下陳說。
從前漢文帝是賢良君主,賈誼還痛哭流涕而上疏言事。並非是苛刻責備,只因漢文帝性格仁慈而近於柔弱,雖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還是難免於怠廢,這是賈誼所大為顧慮的。陛下天資英明傑出,超過漢文帝很遠。然而漢文帝能充分利用他的仁義,做到勤儉節約,寬厚愛人,使天下錢糧豐富,幾乎達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則銳意精心治國時間不長,就被狂妄想法牽涉過去,反而把剛毅聖明的本質誤用了。以致說遐舉可成,一心一意學道修行,傾盡民脂民膏,用於濫興土木工程,二十餘年不臨朝聽政,使得法律綱紀已經廢弛了。數年來賣官晉爵推廣開綱事例,毀壞了國家名器。二龍不能相見(指嘉靖帝聽信方士的讒言,天子之間不能互相見面),使得人們認為您不顧及父子親情。因猜疑而誹謗殺戮污辱臣下,人們認為您不顧及君臣之情。享樂在西苑不返回大內,人們認為您不顧及夫妻之情。官吏貪污驕橫,百姓無法生活,水旱災害經常發生,盜賊滋生。請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麼樣子?
近來嚴嵩被罷免了內閣首輔的職位(明代沒有丞相制度,而當時內閣的權利可與丞相比肩,故當時普通稱內閣首輔為相),嚴世蕃受到了嚴刑的懲罰,一時人心大快。然而嚴嵩被罷官之後國家的情況還和嚴嵩未擔任首輔之前一樣而已,世道並不十分清明,離漢文帝時的國富民強還差很遠。因為天下人對陛下心存不滿已經很久了。古代君主有過失,依靠大臣扶正補救。現在竟然修齋建醮,大都前來進香、奉送仙桃天葯,大家一塊奉辭上表祝賀。建築官室,則竭盡全力去實施;購買香料珍寶,則派人四齣尋求。陛下做錯誤的事,而諸臣都跟著錯誤地順從,沒有一個人肯為陛下端正言論,阿諛奉承得太過分了。然而心中慚愧膽氣空虛(指群臣),私下裡又有議論怨言,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沒有不顧自己家的,內外臣工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的如同磐石一樣的人。一心一意學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過分的苛斷,是陛下的情偏。然而說陛下連家也不顧,合乎人情嗎?諸臣徇私廢公,得一官職多因欺詐失敗,多因不做任何事情敗,實在有不能使陛下滿意的人。其實不然,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爾不相遇合造成的,而選說陛下憎惡卑薄臣工,因此拒諫。因一二個不合意。就懷疑千百個都這樣,使陛下陷於有過失的舉動中,而安然處之而不知怪,諸臣的罪惡太大了。《禮記》中說:「在上君主有疑心則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懷奸詐難知其心則在上君治理勞苦。」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而且陛下的失誤很多了,具體表現在齋醮(指的是廟宇建醮前需舉行的齋戒儀式)上。齋醮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自古聖賢留給後人的訓條,修身立命的說法叫「順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了,沒有聽說過所謂長生不老的說法。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是聖人中的典範,沒有能長久在世,之後也沒有見過有方士能從自漢、唐、宋活到現在的。陛下接受陶仲文傳授的道術,並因此將其尊為師。陶仲文已經死去了,他都沒有長生,而陛下憑什麼能實現呢。至於仙桃、天葯,就更為荒謬了。從前宋真宗得天書於乾佑山,孫爽說:「天如何能說話呢?豈能有書。」桃子一定是採摘後才能得到,葯一定是炮製以後才能成。現在無故獲得這二個東西,是有腳而能走嗎?說「天賜給的」,是上天用手拿著而交給您的嗎?這是左右姦邪的人,製造荒唐離奇的事用來欺騙陛下,而陛下去錯信了他,以為確實這樣,太過分了。
陛下又要說標明刑罰獎賞用來督責臣下,則分別職掌治理有人,天下沒有不可治,而學道修行為無害己嗎?太甲說:「有違背你心意的話,一定要考慮它的合理性,有投合你心意的話,一定要考慮它的不合情理性。」用人而一定要他一句話也不違背,這是陛下的錯誤判斷。就好比嚴嵩,他主持政務時,有一點不順從陛下的嗎?過去投合你心意的人,現在已經被砍頭了。梁材遵守正道堅守職責,陛下認為是叛逆的人,歷來名聲都很好,現在在戶部做官的人還在稱贊他。然而諸臣寧可學習嚴嵩的順從,也不敢仿效梁材的抗爭,難道真沒有窺測陛下的細微好惡、而暗暗作為趨吉避凶的人嗎?就是陛下又從這些人當中得什麼好處呢?
陛下的確知道齋蘸沒有好處,只要翻然改悔,每天臨朝聽政,和宰相、侍從、言官等人,講論天下利害,雪洗數十年以來的積累的錯誤,置身在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聖賢君主的行列,使諸臣也得以自己洗凈數十年阿庚奉承君主的恥辱,置身於皋陶、夔龍、伊尹、傅說等賢明輔臣的行列中,治理天下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這只是在陛下的一念之間而已。放下這些不做,而急於羽化登仙,枉費精神,用來追求虛無飄渺、茫然不可知的領域,臣認為這樣會勞苦一輩子,而最終將一無所成。現在位高權重的大臣為保持自已的官位而喜歡阿諛奉承,人微言輕的大臣害怕治罪而不敢說話,臣制止不住自己的憤恨。因此冒著生命的危險,願意竭盡誠摯之情,希望陛下聽取。
[編輯本段]
史籍記載
海瑞,汝賢,瓊山人。舉鄉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令老僕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日:「昨聞海瑞為母壽,市肉二斤矣。」宗憲子過淳安,怒驛吏,倒懸之。瑞日:「囊胡公按部,令所過無供張。今其行裝盛,必非胡公子。」發橐金數千,納之庫,馳告宗憲,宗憲無以罪。
隆慶元年,徐階為齊康所劾,瑞言:「階事先帝,無能救於神仙土木之誤,畏威保位,誠亦有之。然自執政以來,憂勤國事,休休有客,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鷹犬,博噬獸類,其罪又浮於高拱。」人韙其言。
歷兩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屬吏憚其威,墨者自免去。有勢家朱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瑞銳意興革,請竣昊淞、白峁通流入海,民賴其利。素疾大戶兼並,力摧豪強,扶窮弱。貧民田入於富室者,率奪還之。徐階罷相里居,按問其家無少貨。下令飆發凌厲,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鄉以避。又裁節郵傳冗費。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頓,由是怒頗興。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勤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瑞撫吳甫年半歲。小民聞瑞去,號泣載道,家繪像寺祀之。——《明史·海瑞傳》
[編輯本段]
歷史評價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同樣也在官場上得罪了很多人。在南京當吏部尚書時就被民眾稱贊甚至拿他的畫像當門神。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對海瑞的評價: 「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梁」,入骨三分。

『肆』 庄文強程源松可控核聚變小說名字

唐振理主角小說叫《為了專升本,開局公布可控核聚變》。

人類被迫踏上瞎衡星艦,開始了漫長的遠航??一個叫顧北辰的男孩在經歷一連串的諸如喪父的悲傷和危機後,迅速成長起來,成為一名美國星際艦隊的軍人,他將率領自己的艦隊開始漫長的星際迷航。

《 文明崛起:開局掌控可控核聚變》為黑岩閱讀網簽約作者「落櫻樺」原創作品,首發、獨家簽約於黑岩閱讀網。

內容賞析:

法拉第,牛頓,愛因斯坦,每一個時代都必然出現旅鉛一位閃爍著文明光輝的存在,引領著全人類的步伐。 而這一次輪到了李辰。

在通過自主研究成功製造出核聚變反應堆後,李辰得到了黑科技系統。人工智慧,基因編程,意識上傳,機械永生! 在無盡的科技道路上不斷攀升! 李辰:星辰大海拆神好算什麼?我要的是文明永恆!

『伍』 列舉歷史上三位諫臣 就是忠言逆耳的那種

◆觸龍巧諫趙太後

觸龍,戰國時代趙國人,深入人心的歷史故事「觸龍巧諫趙太後」就源於他。公元前267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國雖然答應救援,但是要求趙國長安君入齊為人質。長安君是太後幼子,太後不肯。鍵高大臣極力勸諫以至太後盛怒。此時左師觸龍求見太後。他見到太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道歉:「老臣患腳病,步行艱難,好久不來拜見太後了,請太後原諒。今恐太後玉體欠安,所以特來探望。」太後說:「我也是步行艱難啊,出入還要乘車子。」觸龍問太後的飲食,太後答:「食粥。」觸龍深有同感的說:「老臣原也厭食,便每日散步三四里,食量稍為增加,身體也好些了。」太後說:「老婦不行。」太後怒容稍退。觸龍接下來說,「老臣最小的兒子舒祺,不成器,但是我年紀大了還是最憐惜他,現冒昧請求太後讓他當一名宮廷衛士。」太後說:「可以啊!」然後主動問:「孩子多大了?」觸龍答:「十五了。想趁老臣未死前將他拜託。」太後又問:「男人也愛小兒子嗎?」觸龍答道:「比婦人還甚!」太後笑道:「婦人愛更甚!」觸龍說:「太後愛兒子燕後(太後女兒,嫁給燕國國君)勝過長安君啊。」太後說:「您錯了,遠遠不如愛長安君。」觸龍乘機說:「父母愛子,一定要為他們長遠打算。太後送燕後走時,戀戀難舍而痛哭失聲。女兒嫁後,太後拜神時必為她祈禱說:『一定不要使她回來。』這難道不是為燕後的長久打算,希望她的子孫相繼為燕王嗎?」太後答道:「是啊。」觸龍說:「今從三代以前算起,再上推到趙氏建國時,那時國君的後代還有人繼位為侯的嗎?」太後答道:「沒有聽說過。」觸龍說:「這是因他們當中早遭禍的禍及已身,晚遭禍的禍及子孫,並非國君的子孫不好,而是由於位尊無功,祿厚無勞,不能掌握國家的權力。現在太後給長安君封高官肥土,卻不使他為國立功。太後百歲後,長安君能保其位嗎?老臣認為太後沒有替長安君作長遠打算,所以說太後對他的愛不如對燕後。」太後心悅誠服的說:「您說得對啊!任憑您派他到哪裡去!」於是觸龍立刻為長安君整理車馬,送他入齊做人質了。觸龍的勸諫講究藝術,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情於理,通過旁敲側引,層層深入,逐步合二為一,即從對立到統一,使彼此不同的意見順理成章地取得了一致,該典故不愧為一則成功的勸諫範例。

◆陳元達鎖腰諫主

陳元達,本姓高,因占卜者言元達生辰八字妨忌其父,遂改姓陳。晉代匈奴後部人,出身貧困,少有志操,歷任匈奴漢國黃門郎、廷尉、左司隸校尉、御史大夫、儀同三司等重要職務,為官清正廉明,稟直敢諫,是歷代言官的楷模。

東晉初年,漢主劉聰打算為皇後修建宮室,陳元達聞之,立即到劉聰所在的宮廷後花園懇切諍諫,他說:「先帝劉淵以樸素愛民起家,而陛下自從即位以來,卻大興土木,已經建造了四十多座宮殿樓閣,人民又遭受各種災難,怨聲載道。更何況關中和江南還是晉朝的土地;李雄據守巴蜀;晉將王浚和劉琨還守在幽州、並州等地;石勒等人更是心懷異志。漢國真正所擁有的實力也並不強,所有之地,不過二郡,如今豈可再在後宮問題上如此奢侈呢?」由於言辭激烈,劉聰大怒,下令要將元達全家斬首示眾。陳元達高叫道:「我所說的,乃是為國家,而陛下殺我。若死者有知,我要上訴陛下到天庭,下訴陛下到先帝面前。『臣得與龍逢、比干同游於地下,足矣!』只是還不知道陛下是什麼樣的帝王啊!」兵士奉命來拉陳元達,可是他早有準備,事先已經用鎖鏈鎖住腰身,入園後將自己鎖在堂下的樹上了,這樣軍士怎麼費力拖拽,都徒勞無功。此時其他臣子們都來為他求情,通情達理的皇後也來勸說,這才保住了陳元達的性命,這就是「陳元達鎖腰諫劉聰」的故事。但是「佼佼者易折」,不久賢明的皇後病死,劉聰更加寵幸奸佞,胡作非為,太宰劉易也因勸諫無效,憂憤而死,陳元達失去內援,深感:「『賢人已死,國家將危』,我既然不能稿者尺再進言,何必再苟且偷生呢?」萬般無奈之下,自殺身亡。

◆肱骨良臣魏玄成

魏徵(580~643),字玄成,謚文貞,館陶(今屬河北)人,後移居相州內黃(今屬河南內黃)。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封鄭國公,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諫嫌猜臣,在位期間曾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主張,向太宗陳諫二百餘事,多為太宗採納。

太祖李淵在位時,魏徵曾輔佐太子李建成,幾次勸諫太子除掉其弟,即後來的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後,太子被殺,太宗派人質問魏徵為何挑撥離間,魏徵神情自若的說:「可惜先太子沒有聽我的話,否則他不會落得今天這樣的結果。」李世民轉怒為喜,更加器重魏徵的正直,並任命他做了諫議大夫。一次,太宗派人徵兵,規定年紀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個頭大,也可以應征。但魏徵扣住詔書不發,太宗雷霆大怒,問其為何膽敢抗命,魏徵說:「我聽說,將湖水抽干捉魚,雖能捉到,但到明年就無魚可捉了;將樹林燒光捕獸,雖也會捕到獸,但到明年就無獸可捕了。現在陛下將那些身體強壯,但不滿18歲的男子征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裡徵兵呢?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承擔呢?」太宗覺得魏徵所說有理,承認了自己的失誤,並提升魏徵做了太子太師。貞觀中期以後,文武百官都盡力歌頌盛世太平,魏徵卻給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太宗十個方面的缺點,太宗將之寫在屏風上,早晚閱讀,引為戒鑒。由於魏徵處處為國家的利益著想,對皇帝的批評也毫不留情,太宗對他既敬且怕。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隻小鷂子,看見魏徵走來,怕其責怪,急忙將鷂藏在懷中。魏徵裝作沒看見,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時間,等他離開時鷂已死在太宗懷中了。魏徵死後,高祖感慨的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知得失。征役,朕亡一鑒矣!」,這是歷代君主對諫臣最高的評價。

◆骨鯁諫臣陳公輔

陳公輔(1076-1141),字國佐,號定庵居士,台州臨海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參加上舍考試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宋朝一度採用「三舍」考試法,「上舍」為最高檔次考試,第一名相當於進士試的狀元),被授予平江府教授,後來歷任應天府少尹、秘書郎、右司諫、南劍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禮部侍郎、處州知州、徽閣待制等職。

陳公輔崇尚氣節,為人耿直,史書載其:「襟懷坦夷,無城府,待人以誠,訓家以儉,不問產業」,但「論事剴切,疾惡如仇」。在任平江府教授時,有賊臣朱某身受皇帝寵幸,氣焰囂天,許多官員屈服於其門下,但公輔「絕不與交」,朱某的哥哥辦喪事,公輔不但自己不去弔唁,還嚴禁其弟子學生前往。投降派人物李邦彥被罷官,但沒過幾天又被授為太宰,一時「人情震駭」,朝中官員大都怒而不敢言,陳公輔連夜寫奏章彈劾,列舉了李邦彥賣國投敵的種種劣跡,終於使其及黨羽又被罷職。公輔晚居田裡,著書自樂,逝後贈為「大中大夫」,入祀鄉賢祠。著有《骨鯁集》20卷,奏議12卷行世。
◆剛正不阿海青天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瓊山(今海南海口)人,明代著名諫臣。海瑞為官勤政愛民,任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期間,推行清丈、平賦稅,屢次平反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海瑞性格耿直,朝野聞名,嘉靖四十五(1567)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時,他逆龍鱗,上疏直陳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病。世宗讀後,十分憤怒,將奏疏扔在地上,吩咐左右立刻將海瑞逮起來,以防他跑脫。宦官黃錦告訴皇上,海瑞向來有傻名,聽說他上疏前,就知道自己罪責該死,已經買好了棺材,現在正跪在外面等候治罪呢,他是不會逃跑的。世宗聽了沉默不語,只得把奏疏留中不發。他曾對手下說:「這個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後來世宗生病,心情郁悶,又對閣臣說:「海瑞所說的都對。朕現在病了很長時間,怎能臨朝聽政。」「朕確實不自謹,導致現在身體多病。如果朕能夠在便殿議政,豈能遭受這個人的責備辱罵呢?」於是很快海瑞被逮捕入獄,判處死刑。判決送上後,仍然沒有下文。兩月後,嘉靖駕崩,穆宗繼位,海瑞被釋放出獄,官復原職,不久改任兵部。隆慶三年(1569)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在民間有「海青天」之譽。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他去世的噩耗傳出時,百姓痛哭於路,如喪親人。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的途中,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

◆直言敢諫楊繼盛

楊繼盛 (1515~1555),字仲芳,別號椒山,謚忠愍,河北容城人,明代著名諫臣,著有《楊忠愍集》。

嘉靖二十六年(1547),楊繼盛考中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後升兵部員外郎。嘉靖年間,嚴嵩父子勾結仇鸞等人,把持朝政,作惡多端,朝野內外人神共憤,但由於其黨羽眾多,勢力過大,所以臣下多敢怒不敢言。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汗率軍侵擾大同,大同總兵仇鸞以重金賄賂俺答汗,使俺答汗未損一兵一卒,直逼北京郊外。在嚴嵩的授意下,幾十萬明軍屯而不戰,坐視敵軍燒淫擄掠,為非作歹,數日乃去。事後,仇鸞還以開「馬市」為名,與敵媾和。楊繼盛不畏強暴,挺身而出,給嘉靖上《罷馬市疏》,直言「我朝地廣人多,只要奮發圖強,就一定能打敗敵人。」之後,楊繼盛遭嚴嵩等人陷害,被貶至甘肅狄道縣做了一名小小的典史(管緝捕、監獄)。嘉靖三十一年(1552),仇鸞罪行敗露,很快死去。此時的明朝已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嘉靖三十二年(1553),皇帝將楊繼盛召回京城,楊繼盛上奏道:「方今外賊唯俺答,內賊唯嚴嵩,未有內賊不去,而可去外賊者。」並列舉了嚴嵩「十大罪狀」、「五大奸」。嚴嵩知道後惱羞成怒,使用毒辣的「眾口爍金,積毀銷骨」之策,指使黨羽栽贓,誣陷楊繼盛,昏庸的皇帝聽信饞言,將楊繼盛打入天牢。楊繼盛雖然受盡酷刑,皮開肉綻,但仍然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親朋好友送去葯膏,他都斬釘截鐵的決絕,他說:「椒山(楊的別名)自有膽,何蚺蛇膽(醫葯名)為。」楊繼盛被打得遍體鱗傷,慘不忍睹,傷口腐爛。半夜他用打碎的瓷碗的瓷片刮身上的爛肉,鮮血橫流,獄卒們嚇得魂飛魄散,楊繼盛卻面不改色。楊繼盛在大牢里一直被關了三年,嚴嵩始終沒能找到殺害他的絲毫證據。此時,社會上聲討嚴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一些大臣和社會名流、俠士也在積極籌劃營救楊繼盛的良策。嚴嵩深知楊出獄後對自己的利害,於是借刀殺人,將楊繼盛混在一批要處斬的死囚犯名單中間,皇帝不知有鬼,未細看就批准了。據說當時人們聽說楊繼盛要被處斬的消息,四城的百姓蜂擁趕到西市,為壯士送行。沿街人山人海,哭聲震天。楊繼盛昂首挺胸,當眾高唱:「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陸』 西遊記第100回的情節簡介

九九數完魔滅盡
且不言他四眾脫身,隨金剛駕風而起。卻說陳家莊救生寺內多人,天曉起來,仍治果餚來獻,至樓下,不見了唐僧。這個也來問,那個也來尋,俱慌慌張張,莫知所措,叫苦連天的道:「清清把個活佛放去了!」一會家無計,將辦來的品物,俱抬在樓上祭祀燒紙。以後每年四大祭,二十四小祭。還有那告病的,保安的,求親許願,求財求子的,無時無日不來燒香祭賽,真個是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盞常明萬載燈,不題。

卻說八大金剛使第二陣香風,把他四眾,不一日送至東土,漸漸望見長安。原來那太宗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至十六年,即差工部官在西安關外起建瞭望經樓接經,太宗年年親至其地。恰好那一日出駕復到樓上,忽見正西方滿天瑞靄,陣陣香風,金剛停在空中叫道:「聖僧,此間乃長安城了。我們不好下去,這里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孫大聖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傳了經與汝主,即便回來。我在霄鉛絕漢中等你,與你一同繳旨。」大聖道:「尊者之言雖當,但吾師如何挑得經擔?如何牽得這馬?須得我等同去一送。煩你在空少等,諒不敢誤。」金剛道:「前日觀音菩薩啟過如來,往來只在八日,方完藏數。今已經四日有餘,只怕八戒貪圖富貴,誤了期限。」八戒笑道:「師父成佛,我也望成佛,豈有貪圖之理!潑大粗人!都在此等我,待交了經,就來與你迴向也。」獃子挑著擔,沙僧牽著馬,行者領著聖僧,都按下雲頭,落於望經樓邊。太宗同多官一齊見了,即下樓相迎道:「御弟來也?」唐僧即倒身下拜,太宗攙起,又問:「此三者何人?」唐僧道:「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大喜,即命侍官:「將朕御車馬扣背,請御弟上馬,同朕回朝。」唐僧謝了恩,騎上馬,大聖輪槐神姿金箍棒緊隨,八戒、沙僧俱扶馬挑擔,隨駕後共瞎缺入長安。真個是——

當年清宴樂昇平,文武安然顯俊英。水陸場中僧演法,金鑾殿上主差卿。

關文敕賜唐三藏,經卷原因配五行。苦煉凶魔種種滅,功成今喜上朝京。

唐僧四眾,隨駕入朝,滿城中無一不知是取經人來了。卻說那長安唐僧舊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見幾株松樹一顆顆頭俱向東,驚訝道:「怪哉,怪哉!今夜未曾刮風,如何這樹頭都扭過來了?」內有三藏的舊徒道:「快拿衣服來!取經的老師父來了!」眾僧問道:「你何以知之?」舊徒曰:「當年師父去時,曾有言道:『我去之後,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松樹枝頭若是東向,我即回矣。』我師父佛口聖言,故此知之。」急披衣而出,至西街時,早已有人傳播說:「取經的人適才方到,萬歲爺爺接入城來了。」眾僧聽說,又急急跑來,卻就遇著,一見大駕,不敢近前,隨後跟至朝門之外。唐僧下馬,同眾進朝。唐僧將龍馬與經擔,同行者、八戒、沙僧,站在玉階之下。太宗傳宣:「御弟上殿。」賜坐,唐僧又謝恩坐了,教把經卷抬來。行者等取出,近侍官傳上。太宗又問:「多少經數?怎生取來?」三藏道:「臣僧到了靈山,參見佛祖,蒙差阿儺、伽葉二尊者先引至珍樓內賜齋,次到寶閣內傳經。那尊者需索人事,因未曾備得,不曾送他,他遂以經與了。當謝佛祖之恩東行,忽被妖風搶了經去,幸小徒有些神通趕奪,卻俱拋擲散漫。因展看,皆是無字空本。臣等著驚,復去拜告懇求,佛祖道:『此經成就之時,有比丘聖僧將下山與舍衛國趙長者家看誦了一遍,保佑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止討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意思還嫌賣賤了,後來子孫沒錢使用。』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只得將欽賜紫金缽盂送他,方傳了有字真經。此經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檢了幾卷傳來,共計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數蓋合一藏也。」

太宗更喜,教:「光祿寺設宴,開東閣酬謝。」忽見他三徒立在階下,容貌異常,便問:「高徒果外國人耶?」長老俯伏道:「大徒弟姓孫,法名悟空,臣又呼他為孫行者。他出身原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因五百年前大鬧天宮,被佛祖困壓在西番兩界山石匣之內,蒙觀音菩薩勸善,情願皈依,是臣到彼救出,甚虧此徒保護。二徒弟姓豬,法名悟能,臣又呼他為豬八戒。他出身原是福陵山雲棧洞人氏,因在烏斯藏高老莊上作怪,即蒙菩薩勸善,虧行者收之,一路上挑擔有力,涉水有功。三徒弟姓沙,法名悟凈,臣又呼他為沙和尚。他出身原是流沙河作怪者,也蒙菩薩勸善,秉教沙門。那匹馬不是主公所賜者。」太宗道:「毛片相同,如何不是?」三藏道:「臣到蛇盤山鷹愁澗涉水,原馬被此馬吞之,虧行者請菩薩問此馬來歷,原是西海龍王之了,因有罪,也蒙菩薩救解,教他與臣作腳力。當時變作原馬,毛片相同。幸虧他登山越嶺,跋涉崎嶇,去時騎坐,來時馱經,亦甚賴其力也。」

太宗聞言,稱贊不已,又問:「遠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總記菩薩之言,有十萬八千里之遠。途中未曾記數,只知經過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嶺,遇林不小,遇水寬洪。還經幾座國王,俱有照驗印信。」叫:「徒弟,將通關文牒取上來,對主公繳納。」當時遞上。太宗看了,乃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給。太宗笑道:「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獅駝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又有鳳仙郡印,玉華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覽畢,收了。

早有當駕官請宴,即下殿攜手而行,又問:「高徒能禮貌乎?」三藏道:「小徒俱是山村曠野之妖身,未諳中華聖朝之禮數,萬望主公赦罪。」太宗笑道:「不罪他,不罪他,都同請東閣赴宴去也。」三藏又謝了恩,招呼他三眾,都到閣內觀看。果是中華大國,比尋常不同。你看那——

門懸彩綉,地襯紅氈。異香馥郁,奇品新鮮。琥珀杯,玻璃盞,鑲金點翠;黃金盤,白玉碗,嵌錦花纏。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姜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幾盤素品還猶可,數種奇稀果奪魁。核桃柿餅,龍眼荔枝。宣州繭栗山東棗,江南銀杏兔頭梨。榛松蓮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齊。橄欖林檎,蘋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楊梅。無般不備,無件不齊。還有些蒸酥蜜食兼嘉饌,更有那美酒香茶與異奇。說不盡百味珍饈真上品,果然是中華大國異西夷。

師徒四眾與文武多官俱侍列左右,太宗皇帝仍正坐當中,歌舞吹彈,整齊嚴肅,遂盡樂一日。正是——

君王嘉會賽唐虞,取得真經福有餘。千古流傳千古盛,佛光普照帝王居。

當日天晚,謝恩宴散。太宗回宮,多官回宅,唐僧等歸於洪福寺,只見寺僧磕頭迎接。方進山門,眾僧報道:「師父,這樹頭兒今早俱忽然向東。我們記得師父之言,遂出城來接,果然到了!」長老喜之不勝,遂入方丈。此時八戒也不嚷茶飯,也不弄喧頭,行者、沙僧個個穩重。只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靜。當晚睡了。

次早,太宗升朝,對群臣言曰:「朕思御弟之功,至深至大,無以為酬。一夜無寐,口占幾句俚談,權表謝意,但未曾寫出。」叫:「中書官來,朕念與你,你一一寫之。」其文雲:

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象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亘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古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見常隱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移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禽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佛有經,能分大小之乘;更有法,傳訛邪正之術。我僧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慎敏,早悟三空之功;長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使千古而傳芳。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振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凈土,法游西域。乘危遠邁,策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沙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步;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欲達。周遊西宇,十有四年。窮歷異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三乘六律之道,馳驟於心田;一藏百篋之文,波濤於海口。爰自所歷之國無涯,求取之經有數。總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計五千四十八卷,譯布中華,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金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染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矧乎人倫有識,寧不緣慶而成慶?方冀真經傳布,並日月而無窮;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也歟!

寫畢,即召聖僧。此時長老已在朝門外候謝,聞宣急入,行俯伏之禮。太宗傳請上殿,將文字遞與長老覽遍。復下謝恩,奏道:「主公文辭高古,理趣淵微,但不知是何名目。」太宗道:「朕夜口占,答謝御弟之意,名曰『聖教序』,不知好否。」長老叩頭,稱謝不已。太宗又曰:

朕才愧�圭璋,言慚金石。至於內典,尤所未聞。口占敘文,誠為鄙拙。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循躬省慮,靦面恧心。甚不足稱,虛勞致謝。

當時多官齊賀,頂禮聖教御文,遍傳內外。太宗道:「御弟將真經演誦一番,何如?」長老道:「主公,若演真經,須尋佛地,寶殿非可誦之處。」太宗甚喜,即問當駕官:「長安城寺,有那座寺院潔凈?」班中閃上大學士蕭�禹奏道:「城中有一雁塔寺潔凈。」太宗即令多官:「把真經各虔捧幾卷,同朕到雁塔寺,請御弟談經去來。」多官遂各各捧著,隨太宗駕幸寺中,搭起高台,鋪設齊整。長老仍命:「八戒沙僧牽龍馬,理行囊,行者在我左右。」又向太宗道:「主公欲將真經傳流天下,須當譽錄副本,方可布散。原本還當珍藏,不可輕褻。」太宗又笑道:「御弟之言甚當!甚當!」隨召翰林院及中書科各官譽寫真經。又建一寺,在城之東,名曰謄黃寺。

長老捧幾卷登台,方欲諷誦,忽聞得香風繚繞,半空中有八大金剛現身高叫道:「誦經的,放下經卷,跟我回西去也。」這底下行者三人,連白馬平地而起,長老亦將經卷丟下,也從台上起於九霄,相隨騰空而去,慌得那太宗與多官望空下拜。這正是——

聖僧努力取經編,西宇周流十四年。苦歷程途遭患難,多經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還加九,行滿三千及大千。大覺妙文回上國,至今東土永留傳。

太宗與多官拜畢,即選高僧,就於雁塔寺里,修建水陸大會,看誦《大藏真經》,超脫幽冥孽鬼,普施善慶,將謄錄過經文,傳布天下不題。

卻說八大金剛,駕香風,引著長老四眾,連馬五口,復轉靈山,連去連來,適在八日之內。此時靈山諸神,都在佛前聽講。八金剛引他師徒進去,對如來道:「弟子前奉金旨,駕送聖僧等,已到唐國,將經交納,今特繳旨。」遂叫唐僧等近前受職。如來道:「聖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於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斗戰勝佛。豬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帥,為汝蟠桃會上酗酒戲了仙娥,貶汝下界投胎,身如畜類,幸汝記愛人身,在福陵山雲棧洞造孽,喜歸大教,入吾沙門,保聖僧在路,卻又有頑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凈壇使者。」

八戒口中嚷道:「他們都成佛,如何把我做個凈壇使者?」如來道:「因汝口壯身慵,食腸寬大。蓋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凈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沙悟凈,汝本是卷簾大將,先因蟠桃會上打碎玻璃盞,貶汝下界,汝落於流沙河,傷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誠敬迦持、保護聖僧,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又叫那白馬:「汝本是西洋大海廣晉龍王之子,因汝違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門,每日家虧你馱負聖僧來西,又虧你馱負聖經去東,亦有功者,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長老四眾,俱各叩頭謝恩。馬亦謝恩訖,仍命揭諦引了馬下靈山後崖化龍池邊,將馬推入池中。

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換了頭角,渾身上長起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一身瑞氣,四爪祥雲,飛出化龍池,盤繞在山門里擎天華表柱上,諸佛贊揚如來的大法。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什麼《緊箍咒》扌肯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此時旃檀佛、斗戰佛、凈壇使者、金身羅漢,俱正果了本位,天龍馬亦自歸真。有詩為證,詩曰:

一體真如轉落塵,合和四相復修身。五行論色空還寂,百怪虛名總莫論。

正果旃檀皈大覺,完成品職脫沉淪。經傳天下恩光闊,五聖高居不二門。

五聖果位之時,諸眾佛祖、菩薩、聖僧、羅漢、揭諦、比丘、優婆夷塞,各山各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一切得道的師仙,始初俱來聽講,至此各歸方位。你看那——

靈鷲峰頭聚霞彩,極樂世界集祥雲。金龍穩卧,玉虎安然。烏兔任隨來往,龜蛇憑汝盤旋。丹鳳青鸞情爽爽,玄猿白鹿意怡怡。八節奇花,四時仙果。喬松古檜,翠柏修篁。五色梅時開時結,萬年桃時熟時新。千果千花爭秀,一天瑞靄紛紜。

大眾合掌皈依,都念:

南無燃燈上古佛。南無葯師琉璃光王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過去未來現在佛。南無清凈喜佛。南無毗盧屍佛。南無寶幢王佛。南無彌勒尊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無量壽佛。南無接引歸真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龍尊王佛。南無精進善佛。南無寶月光佛。南無現無愚佛。南無婆留那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華佛。南無才功德佛。南無善游步佛。南無旃檀光佛。南無摩尼幢佛。南無慧炬照佛。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大慈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廣主嚴佛。南無金華光佛。南無才光明佛。南無智慧勝佛。南無世靜光佛。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南無慧幢勝王佛。南無妙音聲佛。南無常光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法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大慧力王佛。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大通光佛。南無才光佛。南無旃檀功德佛。南無斗戰勝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南無西天極樂諸菩薩。南無三千揭諦大菩薩。南無五百阿羅大菩薩。南無比丘夷塞尼菩薩。南無無邊無量法菩薩。南無金剛大士聖菩薩。南無凈壇使者菩薩。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盡報此一身。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熱點內容
言情網路小說實體書購買 發布:2025-07-22 05:08:44 瀏覽:387
晉江言情肉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2 05:08:04 瀏覽:879
喪屍的游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2 05:07:17 瀏覽:375
與君同白首最新小說章節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22 05:02:35 瀏覽:288
男女主一起玩全息游戲的小說 發布:2025-07-22 05:02:25 瀏覽:131
腹黑總裁別撩我txt小說 發布:2025-07-22 05:01:49 瀏覽:190
重生之茅山道士系統小說 發布:2025-07-22 04:57:00 瀏覽:390
網路小說怎麼脫穎而出 發布:2025-07-22 04:53:04 瀏覽:24
法庭爭奪孩子霸道總裁小說 發布:2025-07-22 04:51:50 瀏覽:178
廢太子重生的小說 發布:2025-07-22 04:43:18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