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須辭小說免費閱讀詩無茶
『壹』 網路小說之修辭(二)
接上期 網路小說之修辭
常用及重點需要掌握的修辭手法(初中與高中學生應該掌握的修辭手法),如下:
比喻、擬人、對比、對偶、反復、反問、反語、借代、設問、排比、誇張、雙關、引用。
(1)比喻
比喻修辭手法,是運用最普遍、最頻繁的一種修辭手法,越是大眾化的,越是要掌握。但偏偏想用好卻是非常不容易的。
老規矩,還是從定義著手,一起來看看比喻修辭手法的定義是什麼?
定義: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相似的點,用一個事物來比方另一個事物。
組成:
組成也稱要素,比喻它由三個要素構成,即本體、喻體、比喻詞。
作用:
a.使深奧的道理簡單化,變得淺顯易懂。
b.能使人物鮮明化,突出人物形象。
c.能使景物形象化。
d.能給人豐富的想像。
e.能使語言簡練、明快、生動。
f.能使標題醒目、動人
注意事項:
談注意事項,就要著重說一下比喻的先決條件。
條件一:比喻的本體與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不能組成比喻。看比喻句不能光看句子里是否出現比喻詞,要客觀的分析。這也是上述所講,比喻最普遍,但想用的好,卻是非常難的,需要下一番功夫苦修才行。
例他帥氣的面容彷彿他爸年輕時候的面容。
此句可能不是那麼恰當,上述也出現了比喻詞,但卻不是比喻句。分析主要原因他的面容與他爸的面容不是兩種不同的本質事物,他們都屬於人的面貌這一類。
條件二:本體與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的點,這點很重要。
很多比喻句都喜歡寫梅花與雪為什麼呢?
我分析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兩者都有白這一特徵;第二是兩者都在冬季出現,體現冬天「寒冷」這一特徵。
比喻在網路寫作中,可以用來寫人、寫物,寫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經常用到。
(2)擬人
從字面理解,很簡單,模擬人的狀態,通俗點講就是人格化。擬人與比喻一樣是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且擬人修辭手法,對於網路寫手來說,他的作品當中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會用到該手法,所以需要重點掌握。
讓我們一起學習下擬人修辭手法的定義,如下:
定義:
擬人屬於比擬修辭手法中的一種,把事物當做「人」來描述。賦予事物具備「人」的思想、感情、動作、神態、言語等,即人格化。
作用:
a.可以使情與景相互交融,融為一體。
b.讓描寫的事物人格化,具備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的言行。
c.可以更好的烘托環境氛圍、抒發相應事物與環境所想表達的情感
注意事項:
a.擬人修辭手法所要的表達的人格化內容,必須符合所描寫的環境、氛圍。相同的情景,不同的人看到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感受。
例1:今天小明考了59分,走在回家的路上,路旁的太陽花也在嘲諷我。
例2:今天小紅考了99分,走在回家的路上,路旁的太陽花都在歡迎我。
b.擬人的修辭手法,兩者的比擬人與物必須有相似的點,然後才能進行比擬。
例:楊柳在空中翩翩起舞,荷葉在水中舞動腰肢。
擬人在網路小說中,重點描寫場景、事物等方面,寄情於景,烘托氛圍。
(3)對比
對比修辭手法,在網路小說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一種修辭方法。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如下:
例廣寒仙宗參加天玄秘境的弟子,都是以雪鳳為座,跨海而來。反觀,藍月山谷眾位參加天玄秘境的弟子,共乘一頭熬鷹,飛行而來,兩者差距不謂不大。
對比修辭的定義,在這里分享給各位,見下:
定義: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突出事物形象與特徵。
作用:
使事物的特徵、形象更加鮮明,通過事物之間的比較,更深入淺出的把事物說的透徹與全面,方便理解。
例「寧做太平犬,不當亂世人。」這句話,很形象的說明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和平是渴望而不可及的一件事,活在當下,且行且珍惜。
注意事項:
對比顧明思議,就是一定要多個事物或同個事物多個方面,加以比較,突出主題與重點。
(4)對偶
對偶在網路小說中,用的相對來說比較少,少並不意味著不重要。網路小說某些特定的情節當中,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反而更能襯托某種氣氛或者說節奏感。
例甲乙雙方對決,如下:
甲對乙說:「你有生的能為嘛?」
乙對甲說:「你有死的覺悟嘛」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偶用的好,能調動讀者的氣氛,增加緊張感。
接下來,老規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對偶的定義,如下:
定義:
對偶修辭就是把一對結構相同、相似、字數相同的語句,放在一起,來表達相反、相對或相近、相似、相關、相同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作用:
a.結構上,嚴謹相似,對稱感強。
b.內容上,精簡直白,總結性強。
注意事項:
a.對偶從結構形式來說,要求對稱、工整。
b.對偶的特點來說,講究「對稱、工整」。
c.對偶與對比從范圍上來說,有點區別。對偶要求結構相同或相似、相反或相對,對比講究兩者語義相對或相反,對比更像是對偶的子集,不過對比的結構沒有對偶要求嚴格。
在日常學習中,對偶修辭實際上在古詩、對聯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是最具代表的性對偶修辭的運用。
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上面這兩句話,也完全展示對偶的作用。
(5)反復
反復修辭用的好,在網路小說中,可以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感,加深讀者的內心期盼,引起讀者情感的強烈共鳴。
反復的定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下,如下:
定義:
反復修辭是為了加強、突出某種特定的情感,強調某種意思,加強讀者的閱讀印象,故多次重復某種固定的詞語或語句的一種修辭手法。
作用:
a.用於強調,引起注意,起說明作用
b.用於寫景及抒情,增加感染力
注意事項:
a.反復著重於詞語或語句的一致性,表現的形式是詞語或詞語的重復出現,要求文字前後一樣。
b.反復是起強調、突出作用。
(6)反問
反問修辭,在網路小說中,也會用到,有種質問感。
反問的定義,如下:
定義:
反問是採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某種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的一種修辭手法,有較強的情緒蘊含其中。
作用:
a.表達某種確定的意思,加強語氣。
b.用否定形式表達肯定意思,用肯定形式表達否定意思。
注意事項:
反問不是一種疑問句,它所想表達的含義都蘊含在句子中,聽到這句話,相應的意思同步也會傳遞接收人的耳中。
例我以前的看到的一本小說當中出現的一句話,如下:
你在教本座如何做事嘛?
屬下不敢,請教主責罰。
上面例舉的例子,讀者一聽就能理解作者像表達的意思,代入書中角色,自然而然的也能理解相應所想表達的含義。
(資料大多來自網路整理,僅供參考)
下期繼續說修辭。
『貳』 不須辭有幾本
兩本。不須辭是一本純愛小說,作者是詩無茶。小說共有宏昌納兩本,主要內蔽沒容是前世龍族尊貴的二殿下最喜歡的人,是那個清冷迅凳的長舒。今生野蠻生長的龍妖最喜歡的人,依舊是那個清冷的長舒。
『叄』 不須辭34章哪裡看
看不須辭34章的三個網站。
1、小說《不須辭》全本閱讀,晉岩虛江文學城。
2、小說《羨罩不須辭》全本閱讀,三葉屋。
3、小說《不須辭》全本閱讀粗派燃,筆趣閣。
『肆』 不須辭小說雙潔嗎
不須辭小說雙潔嗎不須辭是雙潔。不空鉛須喊瞎辭是作者詩無茶寫的一本玄幻、紅樓、HE類型的小說,小說簡介:長舒三萬年前撿到一條小黑龍,把人帶回斗滲好寢宮悉心照料,養好傷後便要將其趕走。化成人形的小黑龍眼淚汪汪,走到他面前扯著他的袖子,把手上還沒好全的傷亮給他看,委屈巴巴地哭著說:「痛。」長舒一心軟,把人留了來。三萬年後,他親手帶大的這條龍把他壓在身下,高大的身形足夠輕輕鬆鬆將他整個人圈住,籠罩在懷里,嘴唇抵住他的耳朵一字一頓地說:長舒,同我做結發夫妻。
『伍』 請問在哪裡可免費閱讀小說<決戰朝鮮>(作者李峰)
[圖書簡介]
李峰先生在他的著作《決戰朝鮮》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的——從鴉片戰爭開始就沒有正眼看過中國人的日本人感到的震撼可能最大,「支那」這個蔑稱從「清長之戰」起一夜間在日本大眾的口語中消失,連沈陽戰犯管理所的日本戰犯也是在此之後才開始真心實意地接受改造……
整個西方世界也震驚了,打敗十六國聯軍的國家竟是不久以前的「東亞病夫」!
美國人說得最直接:「美國傳統的理想和正義觀被中國的大軍粉碎了,美國人大概從未受到過如此嚴重的創傷和挫折!」東方通麥克阿瑟沉痛地發現自己的中國知識旦夕間全部過時了:「必須從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美國從此承認新中國是一個巨人……
對這場大捷評價最精當的是英國牛津大學大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戰爭結束幾十年後,他在自己所著的《清長之戰》中寫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這是一場改變世界和歷史的戰役,中國人大勝!
當時,中國人民最興奮。出兵的消息終於不再保密了,大捷的喜報讓無數中國人流下了熱淚。天安門廣場徹夜狂歡。中國舉國上下都在狂歡。中國人沒有理由不狂喜……僅僅五十年前,兩萬多人的八國聯軍打敗了擁有兩百萬軍隊的清政府,闖進中國首都,逼得中國的皇帝、太後「北獰西安」;僅僅五年以前,日本軍隊還在橫行中國本土大江南北……
一百年間飽受各式各樣強盜欺凌,被別人闖進家裡狠打的中國人民簡直不敢相信,新中國成立才一年,中國的軍隊竟能主動迎戰殺出國門,十來天就在鄰邦的土地上將十六個國家的幾十萬聯合國軍殺退了四百公里!普通人民徹底信服了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所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句宣言不是一句空話,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空前高漲。從此,曾是一盤散沙的中國民高度凝聚在一起,向著無數個新的目標發起沖擊,國內的反動勢力則偃旗息鼓……
中國的新紀元開始了。
除此之外,這場殺出國門的戰爭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
如,朝鮮第三次戰役時,李奇微因決戰失利,決定棄守漢城。
對於當時的混亂場面,李峰先生是這樣寫的:「一批批士兵緩緩擁過漢江橋,龐大得看不到邊的機械化部隊從江面上的浮橋上慢慢馳過,重型武器將浮橋壓入了冰層下的江水……李奇微的心都提到了噪子眼。『中共軍只要用重炮轟幾下,第八集團軍就完了!』
韓先楚就站在離李奇微不遠的地方,他知道敵軍正在潰退,他已經下令全力追擊,十幾萬的美軍就擠在那座橋上啊……只要有大炮,哪怕一門都行,然後對著漢江橋轟上一陣……唉,一門都沒有,炮兵跟不上來……他的軍隊只能像人類最原始的軍隊那樣赤著腳在雪地里奔跑……韓先楚狠狠跺了跺凍得鐵硬的泥土……」
而打到後期的「金城戰役」時又是怎樣一副情形呢?
李峰先生這樣寫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三日夜九時,濃雲低垂,天地間一片昏暗,天氣悶熱得讓人窒息。中國軍隊一千零九十四門火炮在一片沉寂中突然齊聲怒吼。東起北漢江,西至下甘嶺,幾十里的敵軍陣地上濃煙滾滾,鉛色的陰雲被映成一片紫紅。短短二十八分鍾內,一千九百噸炮彈在被傾瀉到南韓首都師、三師、六師、八師陣地上。
二十八分鍾內發射一千九百噸炮彈,這是戰爭初期中國軍隊根本不敢想像的事。這是中國軍隊在抗美援朝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炮擊,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占據了戰役地面火力優勢。此次炮擊的重點方向,中國軍隊火炮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一百二十門左右,密度達到了二戰中打得最激烈的蘇德戰場上的一般標准。《美國第八集團軍簡史》記辭:『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頭上呼嘯,在呼嘯中,他們前赴後繼攻擊這個地區的大韓民國防線。在共軍的猛攻下,前哨陣地一個接一個被打垮了。』
中國戰史記載:『敵集結位置打成了一片火海,活像鋼廠剛出爐的鐵水,灌滿了山溝、平地,頃刻間,敵人化成了骨灰和烤肉……』
美軍基里上尉這樣描述道:『我們被打得落花流水。我身邊的無線電員和中士都陣亡了。而我連前往增援的六連也只剩下十幾個人。那裡根本沒有藏身之地,中國兵發射的迫擊炮彈每秒鍾一發,可怕極了。』」
同時,中國軍隊正在從體制上由國內戰爭比較原始的軍隊組織系統向現代化軍隊結構過渡,並破天荒地開始組織步、炮、坦、工諸兵種協同戰。而且,僅僅兩年時間,中國空軍也白手起家,將殘酷的朝鮮戰場作為訓練基地,神話般地從一個航空兵師、幾十架作戰飛機發展到擁有二十三個航空兵師、近三千架飛機,其空戰的實力僅次於美蘇;以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從一百多支各國空軍中的倒數位次躍居世界空軍第三位。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沒有朝鮮戰爭,我們的軍力絕對提高不到這么神速!
試試這個網址www.kanshu8.net/ChapterInfo/942/942202.asp
『陸』 最平凡的人也深不可測(契訶夫短篇小說閱讀有感)
引:總是能在平凡中窺見偉大,地域如此,人亦如此。
一、那個不平凡的人
1860年1月29日,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一個小商人家庭中誕生了一個男孩,父親給他取名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雖然在祖父的努力下家族擺脫了最下等的農奴身份,但在屬於俄國暗夜的時代,父親無論如何也挽救不了日益慘淡的經營。1876年帕維爾·葉果羅維奇·契訶夫(父親)雜貨鋪破產,無奈之下舉家遷居莫斯科。年僅16歲的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雖然父母沒有基於小契訶夫富足的物質生活,但是夫妻二人在精神層面給契訶夫未來的成就打下了一個個堅實的釘子,帕維爾·葉果羅維奇·契訶夫對東正教十分虔誠甚至於狂熱,東正教的平等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想對契訶夫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雖然契訶夫從不是宗教主義者。契訶夫後來接近低層人民群眾,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悲天憫人與其父親具有很大關系。而母親葉夫根尼婭喜歡給幾個孩子講故事,這個本是出身於商人家庭的婦人早年跟隨其父親踏過了俄羅斯很多的土地,諸多見聞藏在肚子里,隨著時間醞釀成一個個故事。俄羅斯多雪,下雪的日子最適合圍在火爐邊講故事了。因為母親的原因,契訶夫一顆小心臟在小時候就跑出了羅斯托夫省,帶著豐富的想像力躍向母親故事裡的那些土地。陪著小契訶夫長大的那片泥土地並不知道,在自己的懷抱里,一個世界級的文學家誕生了。
不知出於哪種原因,契訶夫對於自己的童年並沒有過詳盡敘述。但是從他與其他作家往來的信件談論中,從其文章的只言片語中,從其他人對契訶夫的回憶中可以看出來這位文豪的童年生活並不是非常如意的,甚至是悲慘。「專制和欺騙毀掉了我們的童年」契訶夫在後來的回憶中這樣寫道。在充斥著市儈和暴力的小民階層生活里,小契訶夫度過了一個沒有該有的童真與甜蜜的童年生活。亦或者本來富有童趣的孩子在生活的滾輪下被消弭額的一干二凈,以至於後來回憶起的自己只是一個在折磨中習慣順從的中學生。在唐·博格拉茲的回憶錄中對契訶夫一家在塔甘羅格市中的描寫也敘述著這個悲劇:「塔甘羅格中學,就像一個特別的勞動隊,學校有一個感化班,用翻譯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課堂練習來代替棍棒責罰。"在給作家謝格洛夫的信中契訶夫也寫道:
我小時候就接受過宗教教育以及這一類的培養,例如在教堂唱聖歌朗誦使徒福音和《舊約》中的贊美詩,參加晨禱,負責在聖壇上幫忙,在鍾樓上敲鍾。結果怎麼樣呢?現在每逢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它給我的感覺總是非常陰郁。現在我不信教。您知道,當初我和我的兩個哥哥在教堂里唱三重唱《改邪歸正》或者《天使長的聲音》的時候,大家都感動地看著我們,羨慕我的父母,與此同時我們卻感到自己是小小的苦役犯。
瀕臨破產的雜貨店,死氣沉沉的中學,囚禁的教堂……在陰郁的環境下契訶夫困頓的生活著,但同時也造就了在壓抑境遇下幽默的性格——契訶夫特屬的幽默。以至於後來的日子裡無論怎樣的難過,這個善於講笑話的男人總是能將它化成一個個笑話笑著過去,一如他母親將自己的經歷講成一個個故事。彷彿在那段歲月的捶打下,一個契訶夫幽默式的模型有了它最原始的形狀。
1879年契訶夫完成高中學業,並成功考入莫斯科大學醫學系。在長達四年的醫學理論學習中,契訶夫也開始了他的文學創造之路。雖然最開始是為一些幽默刊物撰稿,以稿費來補貼自己輕薄的生活費,但不可否認的是早期契訶夫文學已經具有一定意義的批判性。再加上俄羅斯地區長期的寒冷與沙俄時代的壓抑低暗,幽默型的小說總能給人民群眾帶來一定的慰藉,亦或減輕心情負擔。所以契訶夫早期小說雖然價值意義不高,但可讀性與傳播性極好,無形中為他聚攏了一大批粉絲。大學期間契訶夫的作品,在群星薈萃的藍色俄羅斯雖然稱不上深刻幽囚,但已經能窺見文章背後的批判力度。總是能通過一個個事件的荒誕與可笑,巧妙地引起閱讀者的深思,將沙俄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虛偽與市儈的醜陋面孔勾勒出來。在《一個文官之死》中,切爾維亞科夫因為對著文官將軍打了一個噴嚏就被自己的擔憂逐漸的折磨消亡在沙發上。不禁令人深思:逼死切爾維亞科夫的僅是他自己的膽小么?究其所以是對沙皇專制制度鞭撻與揭露。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欺下媚上的官場風氣,一件一件的不合理造成了切爾維亞科夫在社會的重壓下無法正常的喘息,即使像狗一樣的卑躬屈膝著,也還是一步步的走向死亡。切爾維亞科夫的死亡在我看來反而是一種最好的解脫,離開了比死亡更讓人可怖的東西——禁錮著的自由。
1844年契訶夫自莫斯科大學畢業,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與此同時,開始了真正意義的文學創作。醫生與作家彷彿註定有一種奇妙的共通性,畢竟醫生的刀和作家的筆都是能將人剖開的東西。一次偶然的機會將所喜愛或敬仰的幾位作家放在同一張紙頁上,竟奇跡般的發現許多都和醫生這個職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魯迅先生在日本仙台醫學院肄業;渡邊淳一做了一輩子醫生;柯南道爾曾經是一名船醫;毛姆進入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學習;福樓拜也曾經是一個醫生。開始思尋這兩個職業的同性。首先二者出發點基本相同,醫生在於救人,作家在於救世。在「救」這個字眼上二者巧妙地相遇了,然後小心救人的醫生變成了大氣魄救世的作家。次之是二者的關注點相同,都是在思考一些古老的話題:生命,慾望,血液,繁衍等。最後就是自身敏銳的觀察力與所處環境更容易使醫生蛻變為一個大作家,畢竟人類在生老病死之間最能體現人性的本質,醫生目睹過人的出生,也目睹了人的死亡。這個小輪回除了醫生這一特殊職業再也沒有人能在不再主動探究的情況下了解很深。馮唐說:「醫生每天面對著病人的痛苦,各種各樣的病症,各種各樣的痛苦,每個病人表現和忍耐痛苦的方式又不同。做一個好醫生,不僅要有好的醫術,還要有好的、細膩的、能夠感受到病人的痛苦的心。做醫生,最深切的體會就是「人生是苦」。寫作也是這樣。寫作表達的是『人性』,人性糾結,各種苦。如果說作家與醫生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系,我想可能是『痛苦』」。醫生緩解身體的痛苦,寫作緩解人心的痛苦。所以有一個醫生標簽的契訶夫,更容易感受到沙俄時代人民的苦難與悲慘遭遇,同時也看到了這個社會是如何病到骨子裡去的。而且最為一個醫生,他能更深入到最廣泛地民眾階層。在痛病與死亡面前他聽到了太多了對於這個時代的控訴和嘆息,一把火在這個年輕的醫生身體里愈燃愈甚,最終被他傾入到了文字中。在俄羅斯總是能感受到意外的寒冷,契訶夫的這把火凍得整個俄羅斯文壇難受。
在《苦惱》中對馬夫姚納·波塔波夫的描寫,在兒子死了之後他想將自己內心的苦惱同幾個不同的人傾訴,但後沒有得到一絲兒同情。三次不同的傾訴得到了相同的結果—無人靜下心來理會一下他的悲慘。若說軍人與三個青年的漠然是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階級差異,下層階級的人民的性命在上層階級就好像一隻貓,一隻狗一般卑賤,尚可以歸罪到制度上去,但同為車夫的年輕人也是無動於衷的冷漠,真的讓人感到一種刺骨的寒冷。是俄羅斯冰冷的天氣凍結了人性么?整個社會呈現著有骨子裡散發的病態。契訶夫在描寫姚納的苦惱時候只是一如既往的冷峻訴說,但是不妨礙一隻手緊緊地攥著我們的心:
姚納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兩邊川流不息的人群:難道在那成千上萬的人當中,連一個願意聽他講話的人都找不到嗎?人群匆匆地來去,沒人理會他和他的苦惱……那苦惱是浩大的,無邊無際。要是姚納的胸裂開,苦惱滾滾地流出來的話,那苦惱彷彿會淹沒全世界似的,可是話雖如此,那苦惱偏偏沒人看見。那份苦惱竟包藏在這么一個渺小的軀殼里,哪怕在大白天舉著火把去找也找不到……
無奈之下姚納向他的馬兒,一隻牲畜講述著他的悲慘遭遇。所幸馬兒沒有將他最後的期望掐滅:
「是這么回事,小母馬……庫司瑪?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說了再會……他一下子就無緣無故死了……哪,打個比方,你生了個小崽子,你就是那小崽子的親媽了……突然間,比方說,那小崽子跟你告別,死了……你不是要傷心嗎?……」
小母馬嚼著乾草,聽著,聞聞主人的手……
姚納講得有了勁,就把心裡的話統統講給它聽了……
在一場人與牲畜無形的較量中,人性敗落的非常徹底。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與這些麻木冷漠的人物形象有異曲同工之妙。當這種屬於姚納的痛苦彌漫到沙俄社會時候,就是一種悲劇了。
1886年是契訶夫發表短篇小說最多的一年,幾乎達到了兩日一篇的數量。但是後來卻逐漸減少作品數量,將筆鋒對准社會深層問題的關注,創作轉向了深邃有意義的作品創作之中。巧的是這種轉變不是由於某件大事件或大人物,僅僅來自於一個不起眼的名字: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維奇·格里果羅維奇。德米特里是俄國一個年老作家,在閱讀了契訶夫的作品後給青年契訶夫寫了一份信。信中肯定了契訶夫的才華,並且希望契訶夫能夠珍惜自己的才華,在思考下進行創作,寫更多的太有意義的作品。在此之後,契訶夫以嚴肅的文學態度取締了為謀生而創作的理念,開始成為一個純粹的作家。而德米特里也被戲稱為「著名作家」,變成了俄羅斯歷史的「汪倫」。但是最平凡的人有著不平凡的意義,德米特里或許成不了俄羅斯的大文豪,不過他能讀懂契訶夫,並且在最適合契訶夫的時代讓他轉向了屬於自己的道路,走上世界文壇。
1887契訶夫由於自己身體原因去往烏克蘭東旅行療養。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契訶夫文學療養時期。回來後他的文章就趨於嚴肅化了,擺脫了以滑稽幽默為主型的文學形式。開始看向自然,思考沙俄人民的命運,更深層次的思考自己創作的意義。《傷寒》《吻》《沃洛嘉》《禍事》《婚禮》《逃亡者》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第二年他的中篇小說《草原》榮獲「普希金文學獎」。這既是他的文學的一次飛躍,也是他精神意志的一次飛躍。盡管這樣,契訶夫還是將自己自囿於屬於自己的文學世界,他諷刺社會,諷刺制度,卻從未走進過沙俄的政治圈子。他在1888年10月的一篇書信中就做出過庄嚴的聲明:我不是自由主義者,不是保守主義者,不是漸進論者,不是修道士,也不是旁觀主義者。我倒願意做一個自由的藝術家,就這么一點兒願望而已。」他熱愛公益,熱愛俄國,但是他總是游離在政治結社的邊緣。作為一個清醒的,拒絕頂禮膜拜的作家,他成功的堅守著自己內心的自由。
1890年契訶夫隻身一人游歷庫頁島。作為沙俄的流放地,庫頁島上遍布著地獄般的慘狀。後來經過貧窮的西伯利亞,民眾的苦難生活使他對沙俄黑暗的現實一個清醒的認識,一直游離於政治之外的契訶夫消失了。反而是以一種決絕的冷血姿態向沙俄的專制制度展開了沖鋒。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契訶夫向世人展現著沙俄時代人民的悲慘。著名的中篇小說《第六病室》和報告文學《庫頁島旅行記》因為這段經歷誕生,同年,他還發表了短篇小說《賊》《古塞夫》等。在此之後,契訶夫文學進入了他生命中的巔峰時代:
1891年,他創作了中篇小說《決斗》,向列夫·托爾斯泰的「勿抗惡」觀點進行挑戰,成為了俄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向著托爾斯泰沖擊的作家。
1892年,他創作了《跳來跳去的女人》《鄰居》和《第六病室》。
1893年,他創作並發表了短篇小說《匿名氏的故事》和《大沃洛嘉和小沃洛嘉》。
……
在此十年中,一部部經典在契訶夫筆下接二連三的誕生。沙俄時代的醜陋與黑暗在社會在契訶夫小說中被描述的淋漓盡致。如同一個冷漠的劍士,一次又一次向丑惡發起攻擊,沉默寡言是他,冷淡無情也是他。誰能想像這是那個在十六年前給大家講幽默故事的人呢。沙俄人民的悲慘遭遇造就了契訶夫的在泥濘境遇中飛速成長,但契訶夫未嘗不是那個時代被上帝派遣的天使。被平凡的人民造就的不平凡的大文學家,他的文學與生命總會與那些掙扎在最底層的困境人民聯系在一起。成長在那片困境中的劍士想努力刺破困郁的黑暗。他成功了。
1904年1月7日,契訶夫的戲劇《櫻桃園》在莫斯科藝術劇院首演。本來是意向中是喜劇的《櫻桃園》,被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將全劇變成了一部悲劇,這彷彿預兆了俄羅斯文學世界將有悲劇發生。悲呼!同年7月契訶夫在巴登維勒與世長辭。被安葬回莫斯科僅僅是契訶夫的軀體,靈魂仍然還是飄盪在俄羅斯藍色的土地上,在那片被黑暗籠罩的土地上,契訶夫以他獨有的熱情與愛傾注給了看到的苦難人民,冷漠刺向不合理的黑暗制度。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好像也有受到契訶夫人生的影響。閱讀《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的那段日子,不禁審問自己,契訶夫真的死亡了么?
二、那些平凡的的人
「小人物」是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俄羅斯文學中,隨著現實主義應運而生的一類人物形象。該群體主要由平民知識分子,下層官吏,普通勞動者,無所事事的遊民等構成。盡管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都對小人物這一群體有過刻畫,但契訶夫的小人物更有味道,他筆下的這些人更符合小人物的形體特徵與語言能力。契訶夫筆觸堅持著簡潔與質朴,他的小說的藝術美的表現在樸素真實。當我們談他的小說,竟是能感覺到文章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景,物,人有著高度吻合。因為他寫小說從來不會去故意雕琢、粉飾、營造一些曲折離奇的情節或者冗長乏味的對話取勝,反而是最沉默式的記錄手法。他僅僅想把社會最真實的樣貌記錄下來。契訶夫曾對謝格洛夫說:
一個作家,一定要使自己養成聚精會神、永不休止的觀察力。你必須做到把優良品性的培養變成直接習慣,變成天然素質!」也多次建議庫普林到第三等級里(工人、農民等被統治階級)多走走。他對捷列紹夫說,「到一千俄里、兩千俄里、三千俄里外的地方.....你們會了解很多東西,會帶回很多的故事!你們會看到人民的生活,在偏遠的驛站和木屋裡過夜,完全像普希金時代那樣……只是一定要沿著鐵路到第三等級中去,到普通的民眾當中去。否則,任何有意思的事你們都不會聽到。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作家,明天就買張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票,從那沿著伏爾加河和卡馬河一路走下去……
尼古拉鐵路一個火車站上,有兩個朋友相遇:一個是胖子,一個是瘦子。胖子剛在火車站上吃過飯,嘴唇上粘著油而發亮,就跟熟透的櫻桃一樣。他身上冒出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氣味。瘦子剛從火車上下來,拿著皮箱、包裹和硬紙盒。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氣味。他背後站著一個長下巴的瘦女人,是他的妻子。還有一個高身量的中學生,眯細一隻眼睛,是他的兒子。
簡單的筆觸就勾勒出胖子與瘦子地位的差距。如他們吃飯之後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氣味,胖子是「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氣味」,瘦子是「火腿和咖啡渣的氣味」;再如寫瘦子的瘦,不僅表現在自己瘦,連他的妻子也是個「長下巴的瘦女人」,他的兒子也瘦,是個「高身量的中學生」。通過簡簡單胖瘦就描繪了他們擁有財富的多少和身份的高低。甚至他們的物品,親人都與飯後散發的氣味混在了一起,和諧且曼妙著。
契訶夫認為,要是描寫偷馬賊,就不必作偷馬是不道德的壞事之類的議論。所以小人物的深不可測並非是以卑微的地位做了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也不是表現在心思的深沉,僅是完全的符合他這個人的還有的意識形態而已。在淺薄的書頁上,一旦他們有了健全的人格,渾圓的形象不會囿於二維空間無思想與意識形態中,就深不可測了。胖子與瘦子就是在跳出書頁給讀者表演一場鬧劇。在這場讀者與作品的雙向對話中,契訶夫給他們給予了一定的生命力。所以他筆下的小人物丑惡的真實,這些人卑躬屈膝,欺下媚上等形態表現在他們自己的行為與語言中,並非是在一個個形容詞,名詞中浸泡著腐爛的軀殼。不過契訶夫式小人物里不僅是有奴性的,墮落的那一類,人性的光點也在他們身上表現著,如《萬卡》中的小萬卡:
昨天晚上他問過肉鋪的伙計,伙計告訴他說,信件丟進郵筒以後,就由醉醺醺的車夫駕著郵車,把信從郵筒里收走,響起鈴鐺,分送到世界各地去。萬卡跑到就近的一個郵筒,把那封寶貴的信塞進了筒口……他抱著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來,過了一個鍾頭,就睡熟了……在夢中他看見一個爐灶。祖父坐在爐台上,耷拉著一雙光腳,給廚娘們念信……泥鰍在爐灶旁邊走來走去,搖尾巴……
九歲的小萬卡被送到靴匠阿利亞興的鋪子里當學徒。在文中他給爺爺康斯坦丁•馬卡雷奇的信中引述的回憶可以看出這三個月里,小萬卡的遭遇是異常悲慘的。與其說是當學徒,不如說是當奴隸。不僅每天吃不飽飯,而且老闆,老闆娘因為一點兒錯就要打他戳他,師傅們也在耍他,晚上還得哄老闆的孩子入睡,而他自己不能睡覺。在這種境遇中萬卡覺得快活不下去了,但是他並未對生活完全喪失了希望,他是一個有思想的孩子,那點尚對世界抱有幻想的美好在思想沉淪,金欲橫行的時代彌足珍貴。所以在給爺爺寫信的過程中,他幻想著爺爺能帶他回去,脫離這種苦難。然而一封沒有地址的信,能不能到達康斯坦丁手中,文末並未交代,讀者未可知,但同時也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想像空間。《苦惱》中的馬夫姚納·波塔波夫即使被生活壓迫著,即使胸腔彌漫著兒子死了也無法訴說的苦悶,但是也依然堅強的活著,甚至在嚮往能好一點的生活:
「其實我連買燕麥的錢還沒掙到呢,」他想,「這就是為什麼我會這么苦惱的緣故了。一個人,要是會料理自己的事……讓自己吃得飽飽的,自己的馬也吃得飽飽的,那他就會永遠心平氣和……」
契訶夫認為:「在舞台上得讓一切事情像生活那樣復雜,同時又那樣簡單。人們吃飯,僅僅是吃飯,可是在這時候他們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們的生活毀掉了...」這些小人物也許一輩子都不與大的波瀾有過接觸,但是他們有自己的嚮往與幸福,這些嚮往和幸福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可笑的,但是卻是他們獨有的。諸如小萬卡,姚納之類的小人物,他們的深不可測在於能在萬惡的世道嚮往美好。當他們對這個世界給予善意之後,並未得到善意的回報,甚至只有惡意,這個時候,能夠不失望,才是真正的希望。在黑暗的沙俄時代,總有像萬卡般的小人物散發著微弱的光芒,又正好被契訶夫捕捉在了文章中。
契訶夫筆下的女性形象也異常豐富。他並未將筆下的女性丑惡化或者是美化,只是自然的將她們生活中的模樣付之於筆端而已,真實的展示了她們的原始狀態。她們有純潔也有善良,但是並未掩蓋虛榮與放盪。在描寫中契訶夫也揭露了沙俄時代對於女性在肉體與精神的迫害,同時也在剖析女性意識的種種缺陷,促進俄國新時代女性的誕生。一如《在峽谷中》對阿克西妮婭的描寫:
阿克辛尼雅生著天真的灰眼睛,那對眼睛難得眨巴一下,她臉上老是帶著天真的笑容。她那對難得眨巴的眼睛、長脖子上的小腦袋、苗條的身材,都有點蛇的樣子;再加上綠色的衣服,黃色的前胸,唇邊露出微笑,看上去活象春天從嫩嫩的黑麥田中挺直身子昂起頭來瞧著行人的一條毒蛇。
契訶夫在描寫中並未對阿克西妮婭刻意醜化,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進展阿克西妮婭逐漸卻向一條毒蛇的性格進發著;她為了爭奪家產用開水燙死了麗巴的孩子,在金錢的誘利下,這個本是善良的女孩子一步一步走向墮落,變成了一個黑暗中喘息的毒婦。這種無形的變化最是深不可測,在麗巴孩子死的那一刻,阿克西妮婭也消亡了。留存的不過是一隻被利益驅使的肉體。但是契訶夫筆下的不只是向阿克西妮婭般走向墮落的女人,還有娜迦類對生活發出控訴並且反抗的人。她拋棄了寄生式,日復一日的蒼白的舊生活,離家出走,奔向遼闊的,充滿神秘的新生活。「整個過去已經與她割斷,消失,彷彿已經燒毀,連灰燼都隨風飄散了似的」在文章中,契訶夫如是寫道。
小人物的深不可測在於敢於向生命發起挑戰,在於能忍受生命極限的痛苦。他們同樣為了生活奔波,無論善良還是庸碌,他們身上都壓著一個甚至許多膽子。小人物在重擔下緩緩喘氣。而契訶夫將他們同擔子一起寫入書中,再被讀者拿起,喚出書頁表演。當生命再次被喚醒的那一刻,他們都是深不可測的。
撰文:毛富康
『柒』 不須辭是be還是he
《不須辭》小說是he。
he是happy ending,即好的結局,男女主角在耐裂一起了。《不須辭》是作者詩無茶寫的一本玄幻、紅樓、HE類沖逗型的小說,小說結局中男主角長舒與三萬年前散畝賣撿到的一條小黑龍(女主角)結為夫妻,而小黑龍可化作人形,是一個漂亮的女子。
BE為Bad Ending,指悲劇結局。
『捌』 不須辭適合初中生看嗎
詩扮碼塌無茶老師的古風神魔年下養成虐廳圓戀佳作——《不須辭》
這是一本綠茶哭包黑龍妖「碰瓷」美強慘九天上神的古風神魔題輪回虐戀年下養成佳作。是男男小說。
本人不喜歡那種純 的文。基本看的都是劇情流的,而且也接受不了那種女主騷浪賤類型的。不過本人屬於比較喜歡刺激的文,所以推薦的基本都挺甜,之前一直在看。本書的主角人模巧設我很喜歡, 就是那兩對都這么虐啊啊啊啊。初中生的話可以偶爾看一下網路小說,否則嚴重的確實是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注意力不集中,禁止過度沉迷於小說
最後,詩無茶老師的文筆真的很好,喜歡這類的小夥伴可以試試看這本書,雖然是長篇小說,但是字數不是很多,二十多萬字,一個下午就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