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免費 » 免費小說人物林震

免費小說人物林震

發布時間: 2023-01-25 00:55:09

① 男主角叫林震是什麼小說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是王蒙創作的短篇小說,1956年發表於《人民文學》9月號(發表時標題為《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小說從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林震的角度,以處理麻袋廠黨支部的問題為中心情節展開敘述,塑造了林震、劉世吾等建設時期的知識分子形象,是較早反映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揭露官僚主義的文學作品。

② 讓你酣暢淋漓一口氣讀完的小說是哪部

《白鯨記》
非讀不可,讀了還想讀第二第三遍。因為他講的就不是白鯨,是自然。
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白鯨是美國文學里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的大致梗概是船長亞哈在海上與一隻白鯨搏鬥的故事。
第一次了解這個故事是觀看的白鯨記這部電影,後來愫讀了小說原著,《白鯨》與福克納的《熊》、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起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的三大動物史詩。
讀完白鯨這部著作,會讓我們很容易的聯繫上老人與海並與其相比較,的確,都是兩部美國英雄式的人物在海上與怪獸搏鬥並且最後都不是一個喜劇結尾的故事,但是兩者的差異化也非常之大。差異第一個表現在主人公上,白鯨的主人公亞哈因為仇恨以至於到最後心理上的畸形,而去歇斯底里的殺死白鯨,而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聖地亞哥,表現出的則是一個敢於挑戰命運,向生活做斗爭的英雄形象,第二個差異在兩只動物的象徵意義上,大馬哈魚和一隻白鯨(個人認為是小說虛構,白鯨是一種體型較小且十分溫順的鯨類),老人與海的大馬哈魚是老人的食物,可以看作是生活中的不順與困難,而白鯨是變化多端大自然的提現,是一種智慧、美、力量、狡詐、暴虐和毀滅的綜合化身,是令人敬畏的無法探秘的力量,它既涵括了邪惡的事物,又是無法探索的,是人類與自然斗爭的象徵。 綜合全文,表面上的船長與白鯨搏鬥可以看作是那個時代無法更好認知自然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同樣都是美國文學,故事在大體上也有幾分神似的地方,這就是老人與海和白鯨記,老人與海里的大馬林魚,老漁夫聖地亞哥已經一連84天沒有打到魚了,不過他沒有灰心,在第85天的時候繼續出海碰碰運氣,這次他運氣不錯,捕獵到一隻大馬林魚,身長十八呎,體重一千五百磅,這只馬林魚足足和他的小船一樣長,聖地亞哥與這只馬林魚搏鬥了很久,大魚拖著老人的小船徑直向海洋深處游去,聖地亞哥花了2天時間終於殺死了馬林魚,將它綁在了船的側面。老人准備返航,誰料血腥味引來了數條鯊魚,鯊魚不停的啃噬馬林魚的屍體,雖然老人用漁叉擊殺幾只鯊魚,但最後命運只給他留下了一條馬林魚的骸骨,最後老人回到家中回憶起自己的一生。
顯然,老人與海里的馬林魚和鯊魚的意象和白鯨是完全不同的,馬林魚象徵人生的理想,用鯊魚象徵無法擺脫的悲劇命運,用大海象徵變化無常的人類社會。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聖地亞哥不屈不撓,不向命運低頭的硬漢形象,所以作品裡這些魚代表著生活中的種種命運,主人公最後是失敗的,但是在過程中他勝利了,本書志在表現聖地亞哥的美好品質和堅忍不拔的意志。而白鯨記里的白鯨,就如同上文講的那樣,它代表著與人類對立的自然,或者是與現代人類資本主義商業工業對立的。老人與海里的種種意象基本上是與聖地亞哥個體上的矛盾,而白鯨一開始看似是和船長的仇恨,而本質是大自然的具象表現。而我們的兩位主人公,亞哈船長幾乎在書中是一個反面的人物,亞哈為了替自己報仇,把其他船東的利益放在腦後,並且無視船員的生死而一意孤行。他甚至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對船員進行了威逼利誘,導致了最後船毀人亡悲劇的發生。亞哈船長比白鯨要更為殘忍、更為邪惡,他成為黑暗與邪惡的象徵,個人認為作者有意採用《舊約全書》中那個陰險的復仇國王的名字來作為船長的名字,是認為船長代表著那時候資本主義興起時人類狂妄無知,藐視自然的一類人,並加以進行批判,這讓我想起托爾金的指環王裡面的黑暗力量開山毀林,即是近代人類工業化的體現。當然,亞哈船長也有像聖地亞哥的一些品質,例如不向困難低頭,堅韌不屈,但聖地亞哥老漁夫更多的展現了人性的不屈,而亞哈船長近乎瘋狂的表現則代表人類獸性。

③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中誰說了心裡還是純潔點好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中林震說了心裡還是純潔點好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由王蒙發表於1956年9月號的《人民文學》上
作者主要描述林震這樣青年革命者在時代面前產生的惶惑感,肯定林震的理想精神與青春熱情,因此將小說結尾時林震敲響組織部長的門的聲音看作是一種「毅然從惶惑中走出」的信號,表達的是「向生活沖擊的勇氣」。
所以看分析出林震是一個有理想、有朝氣、富於原則性和正義感的青年黨員幹部,對舊觀念、舊事物抱著質疑同時也有感到過困惑、彷徨
林震這個人物是小說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既有年輕人的共性,又有他獨特的個性。他是一個初入社會的陽光青年,在進入組織部之前,他的所在之處也是充滿了陽光與明媚的。他工作之初是一名教員,和天真爛漫的孩童打交道,這都使他的理想主義開始發芽綻放。後來進入了組織部,他才開始慢慢感受到當時那個社會的黑暗,這也使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明媚燦爛,只是肩負著更加沉重的負擔,卻依然在成為人民的勇士這條道路上前進著

④ 林震劉世吾人物形象對比有什麼特點

劉世吾性格比較復雜,他有很豐富的革命經歷,工作能力很強,「一下決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他缺乏對工作對人民的責任感,對於損害人民利益的錯誤,卻麻木不仁。他的口頭禪「就那麼回事」表現了他,極端冷漠,革命意志嚴重衰退的官僚主義作風。

林震是與劉世吾對立的人物。他熱情,單純,富有想像,是個朝氣蓬勃,正在成長的青年共產黨人的形象。小說中為了節省筆墨,在描寫人物時常常把兩人放在一起,通過對比來突現各自性格的不同之處。

⑤ 十七年文學林震出自哪部小說

你好
十七年文學林震出自當代文學
如滿意請採納

⑥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的主人公是林震,年輕的中共黨員,原在小學當教員,因工作積極、成績突出被調到區委組織部。

他積極向上、認真負責,針對一些領導工作中表現出的麻木、拖延、不負責,他敢於大膽地指出這種官僚主義是對群眾的犯罪。雖然由於不講究工作方法和策略,他在斗爭中遇到了重重困難,有時也感到迷茫,但他絲毫沒有退縮的意思。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的主題思想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義現象,因「積極干預生活」著稱。不過,作品更是表現了新中國第一代青年人充滿青春活力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和他們的個人理想與現實環境的沖突。

主人公林震是個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青年黨員,他年輕的生命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在小學當教員時,受到教育局嘉獎,他卻「更經常焦灼地鞭策自己」「要一日千里」。

這樣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被作者推到了一個強大的官僚陣營和充滿市俗意識的現實環境中。小說通過麻袋廠廠長官僚主義問題從發現到處理的經過,引發出組織部內部不同代際人物對生活分歧的日益公開化和明朗化。

⑦ 《組織來了個年輕人》中林震的形象

糾正下是《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由王蒙發表於1956年9月號的《人民文學》上。鑒於此人物的政治敏感性,我不過多說明,作者主要描述林震這樣青年革命者在時代面前產生的惶惑感,肯定林震的理想精神與青春熱情,因此將小說結尾時林震敲響組織部長的門的聲音看作是一種「毅然從惶惑中走出」的信號,表達的是「向生活沖擊的勇氣」。作為一篇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截取的是主人公林震人生的一個橫斷面,設定的故事的起因是林震因工作出色,由小學教師的崗位被調到組織部工作,小說敘述時間的邏輯起點是林震到組織部報到。故事展開的主要動機是一個心理事件: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渴望建功立業。「現在二十二歲,他的生命史上好像還是白紙,沒有功勛,沒有創造,沒有冒險,也沒有愛情——連給某個姑娘寫一封信的事都沒有做過。」因此,他將工作的調動想像為「也許真正的生活在這里開始了?」故事的主體部分是林震在組織部——所謂「真正的生活」中所經受的考驗,具象化的事件是因為通華麻袋廠廠長王清泉的官僚主義事件所引發的組織部內部的分歧與矛盾。但小說敘述的重點在林震置身其中的態度與心理反應(這一部分粗略歸納,後文詳細討論)。故事的結尾,即事件矛盾的解決非常重要、但經常被評論者忽略或誤解——它不是「問題小說」的解決模式——以矛盾的一方的勝利另一方的失敗化解矛盾,而是一個真正的「成長小說」的解決模式——主人公林震通過自省自審而成熟。小說的結尾部分首先是一個有關季節輪換的隱喻——春天,象徵著青春、朝氣、活力,但也象徵著未成熟與未收獲;隨後是自審,自省與自責;再後,「他懂了」,「他漸漸明白」:「單憑個人的勇氣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林震在理智與思想上所作的這一有關個人與社會(單位、組織部)關系的思考與結論,不正是林震在心理與人格上成長與成熟的標志嗎?那麼,「堅決地、迫不及待地」敲門聲究竟何謂呢?當然包含有林震「向生活沖擊的勇氣」,但僅僅如此嗎?或者說,他不是已經沖擊過了嗎?這次又有什麼不同呢?我想,從隱喻的層面上,完全可以將敲門聲理解為林震「真正的」進入組織部,步入「真正的生活」的開始。如果上述對故事事態的理解與描述符合文本實際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遵循的是這樣一條「內在性」的敘述線索與敘述邏輯:不滿意現在的生活(生存)狀態而出走/在「真正的生活」里接受鍛煉(考驗)/變得成熟(成長)。這一敘述邏輯所宗所本的是人的「成長」邏輯,是由青春走向成年的人本邏輯。

⑧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是我國作家王蒙所創作,故事講的是主人公林震剛從一所小學調來區黨委組織部,被分配與工廠支部聯系,組織發展黨的工作。剛來時,對黨工作者的生活充滿了神聖的憧憬,可是不久,便大失所望,覺得區委幹部們的精神狀態是隨意而鬆懈的。人物就麻袋廠的工作上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從主題來看,筆觸指向了當時基層工作中的官僚主義作風。麻袋廠廠長王清泉是一個純粹的「混吃等死」不作為,而又充滿官僚主義氣息的基層幹部,使工廠的發展一直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工人頗有怨言。然而,對於這樣的困境,王清泉作為第一負責人,卻是毫無改正之心,也沒有負責的意向。不努力工作,又不允許別人揭發自己的劣跡,因此工廠積累了很大的矛盾。對於這樣的現狀,林震採取積極斗爭的態度,他敢於和一切壞現象作斗爭。然而,在處理麻袋廠的事情上,受到了一次嚴厲的批評,他第一次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懷疑。林震自下而上,對王清泉的行為組織會議公開討論,自認為做了一件漂亮事,同時因為動機是好的,因此應該得到認可。然而,領導劉世吾教導到:「年輕人容易把生活理想化,他以為生活一干,在那邊要求生活怎樣……抱負甚多,一到新的工作崗位,就想對缺點斗爭一番,這是一種可貴的、可愛的想法,也是一種虛妄。」區黨委領導韓常新、劉世吾開會討論麻袋廠的問題,然而開會也是拖拖踏踏的,然後寫個材料完事,對於問題的實際並沒有實際的作為。林震不滿,甚至有點失望。最後事情的解決還是因為藉助了輿論的介入。

《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是俄國作家尼古拉耶娃,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故事發生在蘇聯邊遠地區,一個拖拉機站,剛剛大學畢業的女生娜斯嘉來到拖拉機站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與站長恰里克夫、代理總工程師阿爾卡奇、負責黨的領導工作的費嘉等產生了一系列矛盾。在方形點播法短訓班的派駐問題上,她堅持派最適合的人去;在保衛落後農庄時,堅持用種植玉米和向日葵來代替三葉草,並在前來視察的省委第一書記面前據理力爭;她不讓維修質量未過關的農業機械耕地,以免造成更大的問題,拒絕交換從遠地運來的軟粒又不耐寒的種籽,並設法使自己留用的種籽達到科學標准。因為與傳統的工作方法以及堅持以傳統耕作的領導產生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同見解,娜斯嘉得到了處罰。

從創作主題上看,兩部作品都表現了同官僚主義和保守思想作斗爭的這個現實主題,都是在積極的用文學「干預生活」,以激烈的筆觸批判諷刺了在現實中官僚主義作風。兩部作品故事發展一個處在蘇聯農村,一個處在中國基層機關,都是反映的基層幹部的現實風貌。

從作品中的人物安排和塑造上,兩部作品有著相似的地方。《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充滿熱情,干勁十足,同時心懷抱負,是一個純粹的馬克思主義斗爭者。眼光稚嫩又單純,因此工作想法理想化,想單槍匹馬的與斗爭經驗豐富的官僚主義者較量,難免感到軟弱無力,因此時常碰壁。《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主人公娜斯嘉,率直、純朴、剛毅,勇敢的揭露事實與坦白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敢頂撞省委第一書記。從站長的心理活動中可以略知一二:「她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搗蛋鬼嗎?她是一個目空,一切的驕傲肧嗎?還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姑娘,還是一個能用瘦小的肩膀挑起任何重擔的大力士?」站長不禁自問。兩個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都是涉世未深,稚嫩,但是又率直剛毅,呈現出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的弱小而又英雄的形象。主人公們都表現出一種為了崇高的目標而不懈奮斗的精神,一種不記個人榮辱得失的堅決,高尚而且豐滿。

從刻畫的反面人物來看,《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刻畫了韓常新、劉世吳,還有占其位,不謀其政的區委書記周潤祥。鮮明典型的要數劉世吾,其他人物呈現出刻板的印象特徵。劉世吾心思縝密,有能力,同時處事圓滑,是一個老辣的領導者,他有一定的革命經歷,解放前是北大的高材生,喜歡文學,接受能力強,在年輕時是一個像林震一樣的馬克思主義斗爭者,在歷經風風雨雨之後,逐漸變得麻木。他常將「就那麼回事」一句掛在嘴邊,彷彿已經看透了一切,然而事實上卻是對現實讓步,對腐敗讓步。他似乎是一個「世間清醒」的存在,他明白這個世界不會因為自己的個人所為而改變,因此,順從世界似乎是一個可以接受或者說應該順從的准則。「成績是基本的,缺點是前期中的缺點,我們偉大的事業正是由這些缺點的組織和黨員完成的」,用一種包容的處事原則去掩蓋事實中的缺陷,用模糊的語言描摹粉飾真實世界的客觀存在,好似一種處世的生存哲學。《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代理總工程師阿爾卡奇的形象與劉世吾類似,是一個很有才乾的領導幹部。他做一些工作可以乾的很好,然而,事事卻只有五分的程度,但是行為派頭卻有十分,他的精力全都用來追逐權力領域,還有財富等,他總是搶著去陪同來參觀的代表團,他越俎代庖的接受別人對他的稱贊,而事實上卻不是他的工作成績,好似一個投機分子。在領導面前,他是一個孤名釣譽,卻又特別能隱藏自己的傢伙。回到了現實中,對真正的功臣娜斯嘉卻不屑一顧,因為承認了她便是否定了自己,他將別人的功勞加之於自己的身上卻心安理得。在典型反面的塑造上,兩部作品都是注刻畫其中一個人物的形象。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中組織部的秘書趙慧文與《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中站長恰里科夫存在一定的相似度。趙慧文心地善良,能夠和林震產生共鳴,理解林震的作為。同樣的恰里科夫,在娜斯嘉的工作被認可並被傳媒宣傳報道之後,改變了對她的態度,成為在工作上的一個「知己」,在結局中,《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暗示趙慧文對林震產生的情愫,令人驚訝的是,《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中的站長,恰里科夫同樣愛上了娜斯嘉,兩對青年男女,相同的故事應景,很難不產生臆想。

兩部作品的結局都是以媒體報道了事件才得以解決問題。首先是《北京日報》以鮮明的標題登出揭發王清泉官僚主義作風的群眾來信,署名「麻袋廠一群工人」的信,憤怒的要求領導上處理這一問題。娜斯嘉的處境也很尷尬,但有天夜裡收音機里傳來了新聞,記者發表在《消息報》上一篇關於方形點波法的通訊,使娜斯嘉的處境峰迴路轉。在問題解決的這一問題上,兩部作品也呈現一定的相似性。

相對於兩部作品的相同之處,不同點也相對明顯。《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是一部短篇小說,篇幅較短,因而內容相對來說較少,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是一部中篇小說,篇幅較長,內容相對飽滿,在人物刻畫和戲劇沖突之上筆墨較多。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主要圍繞著麻袋廠的問題來展開,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圍繞的事件相對來說就多了,如方形點撥法的短訓事情上,還有堅持用種植玉米和向日葵來代替三葉草等,故事的展開更加起伏和曲折。

在敘事視角上,《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主要以林震,第三視角去觀察和發現問題,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則以站長,第一人稱的視角去展開敘述。以我這個第一人稱站長的角度去講農藝師的故事,其實隱含的是我這個角色,讀者在閱讀之中也隱形的將自己帶入到站長的角度,顯得更為真實可信。《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則,給讀者一種旁觀者的角色。

從兩部作品的色彩來看,《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無論是從主人公林震還是劉世吾,更多的是給人以不確定性。林震在歷經挫折之後,並沒有交代之後的工作面貌,留下一個反思性的結局。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主人公娜斯嘉,在作品中持續著激昂的斗爭熱情,上級給予提名表揚和報道,同時,他的工作同伴,恰里可夫又轉變了對她的態度,轉為理解和支持,因此,在結局上《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是充滿希望和昂揚精神的。兩部作品在結局上一個呈現灰暗,構造開放式的反思結局;一個則充滿積極和陽光。「我看到他們的力量還沒有充分信心,只是剛在摸索這道路,好像開始工作時的娜斯嘉那樣」也暗示著未來的美好。

兩部作品,分不上誰有誰劣,都能給予人反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採取向社會主義陣營靠攏的政策,這種政策影響文人們的創作,歷史上存在中國文人學習蘇聯文化的這一客觀事實。《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的相似程度,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文人們學習蘇聯文學創作的案例。

熱點內容
天罡變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8-11 21:14:17 瀏覽:562
官妖免費聽小說下載 發布:2025-08-11 21:02:54 瀏覽:720
都市小說中中醫的等級劃分 發布:2025-08-11 21:02:49 瀏覽:285
高冷總裁追妻手冊小說txt 發布:2025-08-11 20:53:59 瀏覽:560
特別撩的現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1 20:48:11 瀏覽:185
穿越大玥皇妃小說免費 發布:2025-08-11 20:48:07 瀏覽:184
鄭部長白潔結局小說 發布:2025-08-11 20:47:33 瀏覽:633
六兩千金子小說免費 發布:2025-08-11 20:43:22 瀏覽:521
免費小說完結溫暖時光 發布:2025-08-11 20:25:50 瀏覽:318
劉聞欽和安然結局小說 發布:2025-08-11 20:05:50 瀏覽: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