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小說農奴致富記
『壹』 西藏農奴是從什麼時候有的
中國西藏歷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奴對農奴主的依附關系為基礎的黑暗、野蠻的社會制度。始於10世紀,到13世紀普遍確立,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運動時被廢除。 西藏農奴制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生產工具簡陋,主要農業區仍用木犁、木鋤,間或有鐵鏵木犁。收獲量僅為種子的4~5倍。畜牧業牛羊的成活率分別約為50%和30%。手工業一般作為家庭副業,如捻毛線、織氆氌、畜產品加工等,工具和技術也很落後。城市手工業者對封建領主有人身隸屬關系。商業不佔重要地位。傳統農牧產品交換,以物易物。 農奴主階級佔西藏人口5%,包括三大領主(地方封建政府、貴族和寺院)及其代理人,他們佔有西藏全部土地、山林和大部分牲畜、農具、房屋、其他生產資料。農奴階級佔西藏人口90%,人身依附於農奴主。可劃分為富裕農奴、中等農奴、貧苦農奴等階層。其中「差巴」和「堆窮」是農奴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差巴意為支差者,是領種地方政府的差地為地方政府和所屬農奴主支差的人,地位高於堆窮 。堆窮意為小戶,主要指耕種農奴主及其代理人分給的少量份地,並 為其支差的農奴。在 階級分化中差巴可下降為堆窮,堆窮也可上升為差巴,差巴和堆窮破產後還會下降為奴隸。奴隸佔西藏人口 5%,多半來自破產的貧苦農奴 。他們既無生產資料又無人身權利,完全被農奴主佔有,用於家內勞役。 在農奴制條件下,地方政府占實耕土地的31%,貴族佔30%,寺院佔39%。「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封建政府,對貴族和寺院領主有封賜、沒收和調整土地的權力,有對非耕地開荒的批准權及對土地糾紛的裁決權,還有對所有耕地攤派或增減差役的權力。 補: 藏族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優秀成員之一,在偉大祖國的締造與發展過程中做出過自己他光榮貢獻。對藏族歷代文化的記載,從唐、蕃初年起的一千三百多年來,就延續著難以數記的藏文文獻。就是在漢文的歷代正史中關於藏族歷史文化的著述也代不絕書。十世紀以來,西藏出現了封建農奴制。但是在我國解放前的學術界,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研究西藏的歷史和現狀。
『貳』 獵人筆記的內容
《獵人筆記》是一部形式獨特的特寫集。作品控訴了腐朽的農奴制度,表現了作者的民主主義思想。作品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刻畫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的人物形象,真實地展現了農奴制背景下外省城鄉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風貌。
在美麗的大自然的景色中,發生的卻是種種悲劇,體現了對農奴制度的無言控訴。作品也生動地描述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拓展資料:
《獵人筆記》是一部借獵人出獵的見聞揭露沙皇專制制度下廣大農奴遭受農奴主殘酷奴役、處於水深火熱生活中的紀實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讀者展示了俄國農奴制下廣大農奴的悲慘生活。這樣的作品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國文學中還不多見。
像《獵人筆記》這樣廣泛而具體地描繪地主對農奴的奴役,真實地再現廣大農奴慘遭欺凌的真相,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偽善、奢侈、冷酷,在俄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
《獵人筆記》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暴露農奴制的黑暗與殘酷,而且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德。作者沒有以地主老爺的態度居高臨下地看待農民,像以往許多作家那樣把農民描寫成愚昧無知、缺乏崇高品德、處於畜生一般狀態、只是一些應當受到憐憫的對象。
作者在本書中往往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和農民一起打獵,平等地談論農民的生活,通過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描寫這些普通勞動人民的許多優秀品質,表現出他深厚的人道主義和民主思想。在《獵人筆記》中屠格涅夫背著獵槍,在獵戶陪同下,走遍附近的農村田野,荒山野嶺,江河湖泊,接觸了無數勞動人民。
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普通的農民、工人、大學生、縣城醫生、獨院小地主、磨坊主、破落小貴族,以至家僕和使女,而農民的孩子在他的筆下則成了一群容貌俊美、聰明爽直、充滿幻想、勇敢勤勞、活潑可愛的小夥子。作者把他的感情傾在這些普通勞動人民身上,他沒有任何貴族的架子,而和這些普通的農村勞動者打成一片,這在貴族出身的作家中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作品不僅寫出了農民快樂的生存方式,而且描寫了這些普通人身上的美好性情。那就是善良、正直、樂觀。人的使命也是人的生命屑性的表現,善良、熱情、正直、樂觀等等都是符合生命的內在要求,而人們在大眾生活表現了這樣美好的人性,也體現生命的倫理價值觀,所以,這也是衡量生命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尺度。
小說寫了眾多的普通農民,他們在接人待物所表現出的善良、熱情的天性,在對生命認知方面的樂觀,利他的心態都折射出美好的生命之光。
編輯於 2021-1-20
『叄』 重讀經典|荒誕,是世界底色;貪婪,是人性本色——讀《死農奴》有感
《紅樓夢》未完,成為中國文學一大憾事。在俄羅斯,也有一部著作,因為沒有全稿,留給世人很多遺憾。它就是俄國偉大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死農奴》。
果戈里生前花了五年時間數易其稿,但因始終對定稿不滿意,追求完美且有強迫症的他,最後乾脆把第二部手稿一把火燒了。不久後,他去世了。現在殘存的版本中,第一卷較完整,影響最大;第二卷是果戈里去世後,書商在他的文件中整理出來的草稿,文學價值不大。
偉大的作家都是人精。小時候,花幾毛錢買過《欽差大臣》的小人書,捧著看了又看,看一遍,笑死一遍。時隔這么多年,我依然能說出它的故事梗概。從那時起,果戈里這個名字就印在我腦子里了。
再「見」果戈里,便是《死農奴》了。這是今年我讀的第一本小說。故事沿襲了他的一貫文風,幽默、諷刺、辛辣。主角乞乞科夫看上去人五人六的,其實是個大騙子。他扮成六等文官四處招搖行騙,就是想鑽俄國農奴制的空子,利用死人發一筆橫財。具體做法是,先到各地大量收購死農奴名單,利用人口普查前,死農奴還未銷戶的時間差,買空賣空,以死人為抵押詐取國家貸款。
當狡猾騙子遇上超級吝嗇鬼,註定要上演精彩大戲。乞乞科夫行騙的過程中,遇見了各種奇葩的大地主。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普柳什金。如果世界上有吝嗇鬼排行榜的話,這個老頭一定能被列入前三名。來看看他到底有多吝嗇吧:他原本一家五口,後來死的死,嫁的嫁,最後就剩下他自己。普柳什金坐擁兩座大庄園,有1000多名農奴,家財萬貫。按說以這樣的經濟實力,生活一定很滋潤吧。錯!一進他家院子,乞乞科夫就被驚到了,四處破敗,像一處荒宅,女管家穿著破洞的衣服,不修邊幅。等庄園主人普柳什金真正出現時,乞乞科夫還以為他是僕人——衣衫襤褸、油膩骯臟,蓬頭垢面,完全沒有大地主的樣子。
這還不算,常年的孤寡生活讓他與外界斷了來往,變得越來越多疑,越來越摳門,對下人更是越來越狠。他的貪欲像一頭永遠也喂不飽的獅子,他見什麼破爛兒都往家裡拿,大到別人的水桶,小至路上的一顆釘子,甚至不放過一張碎紙片。村民說:「他走過的街道就不用掃了」。很有鬼子進村的感覺吧。盡管這么貪,可他卻捨不得讓自己過好日子:家裡堆積如山的糧食變硬發霉了,他捨不得吃;各種布匹由於放得太久都被放糟,一碰就成了灰,他也捨不得穿。他老婆在世時釀造的一瓶葡萄酒,剩了半瓶,被他鎖在櫃子里,瓶身滿是塵土,「好像裹著一件絨衣」。瓶子沒塞子,蒼蠅蟲子都爬進去了,他把它們費勁地掏出來,說要給客人乞乞科夫斟一杯好喝的甜酒,嚇得乞乞科夫趕忙婉拒了。
賣死農奴名單的時候,普柳什金想要個高價,就拚命哭窮,還說自己過得這么苦,「全都是因為心太善哪」。這話聽起來很耳熟,像不像郭德綱「於謙爸爸於『大善人』要讓方圓二十里之內沒有窮人」的神段子?
這種漫畫式的描摹,看似誇張,卻把一個守財奴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過目難忘。物被人役是幸福,人為物役是大悲哀。當人一旦淪為金錢的奴隸,哪怕他富可敵國,也依然是一個窮人。騙子乞乞科夫像一面照妖鏡,一路行騙,一路照盡世間的丑惡百態和人類的貪婪本性。
在《死農奴》第一部結尾,乞乞科夫買空賣空的騙局被人識破,他不得不夾著尾巴逃跑了。這部小說因為具有巨大的批判現實意義,一經出版,震驚了當時俄國社會。評論家對這部作品毀譽參半,一些人認為這部作品是在刻意醜化俄國社會。在小說出版前,果戈里曾向普希金朗讀過小說前幾章,後者對這部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贊譽。
《死農奴》里,常夾雜著果戈里對一些事情的議論和感慨,很有意思。比如:他認為人是這么一種很奇怪的動物:他們明明知道傳播流言八卦很無聊,可還會以傳播流言蜚語為樂趣,流言一傳十十傳百,盡人皆知,然後他們再回頭抱怨這一切真的很無聊;他覺得人是這么一種「造物」:當事不關己時,他「通達、聰慧、精明」;一旦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人會立刻變成膽小鬼,渺小而脆弱。不得不說,這些都是人性的秘密,它們就像呼吸一樣,緊緊跟隨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它們,但在它們面前,我們誰也躲不開逃不掉。人精果戈里早就把「人」看得透透的了。
《死農奴》似一顆糖衣炮彈,外表荒誕滑稽,好些片段能讓人笑抽抽,可內核卻是堅硬和苦澀的。它彷彿是訓練有素的拳擊手,一記左勾拳過去,擊中了俄國社會的軟肋,當局氣得頭頂冒煙,有良知的人頓時眼含熱淚。小說里的俄國,滿目瘡痍,衰敗不堪,猶如十九世紀末的苟延殘喘的清廷。小說在當時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成為俄國文壇的不朽之作。
笑中帶淚,是果戈理諷刺藝術中主要特色。看透了人性,才能用戲謔的口吻寫下沉重的真相,邊笑邊流淚,是因為愛那片土地愛的深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不止魯迅一人。
《死農奴》的出版也經過了一番波折。因未能通過莫斯科的書報審查機構的審核,差點就無緣與世人見面。後來,果戈里找到著名評論家別林斯基,經過他的斡旋,才得以出版。《死農奴》的故事僅僅發生在十九世紀農奴制下的俄羅斯嗎?也是,也不是。今天,無論是書中的那些人物,還是書外的審查制度,都還「活著」,只不過喬裝打扮了一番而已。荒誕是世界的底色,貪婪是人類的本性。這些,並沒有變。
最後,說一下小說名字。《死農奴》在國內有十幾個版本,其中最早是魯迅的譯本。十幾個版本中,歷來都被譯作《死靈魂》。我看的這一版,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的版本,婁自良譯的。他在前言里兩次特別強調,小說的名字應譯作《死農奴》而非《死靈魂》。這兩個詞在俄語里,拼寫一樣,很容易混淆,但婁自良認為「死魂靈」大大削弱了果戈里對農奴制批判的本意,因為小說里,乞乞科夫是想通過買死農奴去詐騙國家貸款的。譯成「死魂靈」,他認為不夠精確,所以他堅持自己「死農奴」的譯法。
1852年3月4日,果戈理在莫斯科病逝。據說他最大的嗜好,是記筆記。凡看到聽到的趣事、警句、諺語,甚至在飯館里的菜譜,都會被他收錄進本子里,寫到作品裡去。他因而得了個「筆記迷」的綽號,他的筆記本被稱為「萬寶全書」。處處留心皆學問。再看小說里的吝嗇鬼普柳什金,一舉一動如在眼前。便突然明白了,他為什麼能那麼生動傳神了。
學院徵文:一起重讀人文社科經典吧
2018.1.17日晚
『肆』 想看關於西藏農奴的書
阿來的<塵埃落定>
『伍』 獵人筆記 這本書講了什麼
《獵人筆記》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過獵人的狩獵活動,記述19世紀中葉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隨筆集。最初發表時,有21個短篇小故事;1852年出單行本時,增加1篇(《兩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編輯文集時.又收進3篇(《切爾托普哈諾夫的結局》《車輪的響聲》和《活骷髏》),共25篇。
作品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刻畫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的人物形象,真實地展現了農奴制背景下外省城鄉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風貌。在美麗的大自然景色中.發生的卻是種種悲劇,體現了對農奴制度的無言控訴。
作品也生動地描述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作品採用見聞錄的形式,真實、具體、生動、形象,體裁風格多樣,語言簡練優美,可謂散文化小說、詩化小說的範例。《獵人筆記》是作者成名之作,對俄羅斯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5)免費小說農奴致富記擴展閱讀:
《獵人筆記》創作背景:
《獵人筆記》是19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問世的。這時正是俄國解放運動從貴族革命向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過渡的時期,是俄國社會生活處在大轉變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俄國專制制度腐朽的本質更加暴露出來了,農奴制度的危機更加加深了。
從20年代起,俄國的農奴制度就進入了危機階段,並且,這種危機在不斷地加深著。資本主義在俄國逐漸地發展起來了。它猛烈地沖擊著農奴制度,使農奴制度的經濟逐漸解體了。應該說,農奴制經濟的解體,是農奴制危機的根本原因。同時,農民反對農奴制度的斗爭也在不斷地加強著。
據統計,從1826年到1850年,農民騷動達到了576次。此外,這時平民知識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漸代替著貴族革命家,參加革命運動的進步力量擴大了。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國解放運動的深刻影響下創作了《獵人筆記》。
『陸』 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反映的社會現實和農奴制改革有關嗎
列夫·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在長達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把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列寧稱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①托爾斯泰生活和創作的時期正是俄國社會發生劇急變革的年代,他緊緊抓住俄國社會的基本矛盾—貴族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並通過藝術創作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本質特徵。他看到貴族的腐朽與衰敗,宗法制農民的破產與赤貧,懷著對祖國命運的擔憂,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辦圖使俄國避免走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改革農奴制,緩和階級矛盾,建立一種自由平等的小農理想社會。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實際上正是作家精神苦苦探索的藝術再現,他以巨大的藝術力量塑造了許多生動的 藝術形象,表達了自己對俄國社會問題的探索及思想觀點。這些思想集中起來就是「勿以暴力抗惡」、「博愛」、「寬恕」、「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等,他把這種思想看成是解救社會苦難的靈丹妙葯。而要做到這些,人人都應該懺悔自己,去惡從善,做一個純潔高尚的人,這樣,人與人就可以勾通,社會矛盾就可以化解,人間美好的天堂就可以實現。因此,「懺悔意識」是托爾斯泰作品中所表達的重要內容,他把「懺悔意識」社會化、具體化、形象化。從他的《一個地主的早晨》 到《復活》等一系列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作品中,我們看到r眾多栩栩如生的懺悔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無論是貴族(如聶赫留朵夫)還是被侮辱被損害的社會下層人民(如瑪絲洛娃)無不表現出強烈的懺悔意識。作家通過這些懺悔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格的發展變化,力圖說明: 對自己的懺悔是洗刷自己靈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體現「博愛」思想的具體行為,是步人理想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促成托爾斯泰「懺悔意識」的產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其人性善的倫理道德觀。托爾斯泰出生在俄國一個古老的大貴族庄園世家,父母早逝,他是在姑母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姑母給了他無限的愛,這對他一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影響極大,他在日記中這樣寫到:「塔吉安娜姑姑對我一生影響最大,從我很小的幼年時代,她就教給我愛的精神方面的快樂,她不是用言語教我這種快樂,而是用整個人生,她使我充滿了愛,我看見、我感到她怎樣喜歡去愛別人,於是,我懂得了愛的快樂。」②他們兄妹四人和睦相處,相互關心,在農庄,他們家也與農奴相處融洽。正是在充滿了愛的環境中,他體會到人間的善,懂 得了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人性善的倫理道德觀在他幼小的心靈中開始萌生。大學時代,他對西方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宣揚的「平等、博愛、自由」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閱讀了啟蒙思想家的著作,認為「專制」和「奴役」是俄國社會生活中極大的邪惡。他鑽研《福音書》,贊同「博愛」思想,這些對其人性善的倫理道德觀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以後,托爾斯泰在苦苦的精神探索中還把目光轉向了東方文化,他專門研究了佛教、猶太教等,閱讀了中國的老子、墨子等書籍,他從這些宗教哲學思想中吸取了許多有用的思想,佛教的不殺生,為善的思想,墨子的「兼愛」思想等都大大豐富了托爾斯泰的人性善的倫理道德內容。在緊張的精神索中,他越來越感受到這個世界離不開善,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善、愛和自我犧牲。人性善的倫道德觀成為托爾斯泰評價現實生活的道德尺度,也是他思想的基本點,同時,也是他「懺悔意識」產生的重要源泉。 正是這種人性善的倫理觀念,使托爾斯泰對勞動人民的不幸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當時,俄國農民的處境異常悲慘,野蠻的農奴制剝奪了農奴的人身自由而淪為貴族老爺的私有財產,他們所有的活動及人生愈義都是為了貴族。「農奴負擔著日益加重的勞役和其他封建義務,他們被趕到地主的田莊進行無休止的牛馬似的勞動,遇到荒年,農民只能以橡樹皮、草根延續生命,他們還經常遭到地主人身侮辱和虐待。』,③托爾斯泰長期居住在俄羅斯鄉村,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到農民,親眼目睹了農民極度貧困的生活,對農民的悲慘遭遇有更多的了解。農奴制改革後,農民的處境並沒有任何的改變,相反,更加糟糕。在他的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復活》等作品中有許多對農民悲慘生活的真實描寫,這些描寫都非常真實地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前後下層人民的不幸生活,令人觸目驚心,使人們看到俄國農民正受著專制制度和地主日甚一日的壓迫,正處於死亡滅種的可怕處境。作為佔有幾處庄園和成百農奴的的地主,托爾斯泰心裡感到「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憂傷」④內疚萬分,「就象回憶起他剛犯下的一樁不能補嘗的罪行」⑤靈魂深處產生了強烈的懺悔意識。他在農庄進行了種種的改革,改善農奴的生活,創辦學校,為窮人的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機會,以自己的真誠行動來懺悔自己。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善是主要人物的靈魂,他們正是從這點出發,懺悔自己,以實現道德完善,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地主的早晨》中的聶赫留朵夫正是體會到了「要為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必須行善」,所以,他拿著記事本挨家挨戶地訪問農家,真心誠意地去幫助他們,盡管這些「雞零狗碎」的施捨並沒有得到農民的理解與接受,但畢竟出於他渴望行善的內心,「出於一種贖罪的願望』,⑥在他的代表作《復活》中,這種人性善的思想正是人物懺悔自己,走向新生的動力。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公爵和瑪絲洛娃兩人都經歷了純潔—墮落—復活的精神生活的歷程,作者以此向讀者展示了人性善的美好與人性惡的醜陋。作為純潔,善良的聶赫留朵夫關心農奴間題,撰寫土地問題的論文,並不顧世俗的偏見真心地愛上了農奴的私生女瑪絲洛娃。而當了近衛軍軍官的聶赫留朵夫染了上流社會生活的惡習,抽煙,酗酒,玩女人,道德墮落,生活腐化,他玩弄了瑪絲洛娃又拋棄了她,在這個墮落的軍官身上,處處體現人性的丑惡,最後,瑪絲洛娃不幸處境終於喚醒了他沉睡已久的良知,為善的思想使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進行懺悔,他不斷地進行靈魂大掃除,決定跟隨瑪絲洛娃到西伯利亞去,在艱難的生活中盪滌自己身上的惡習,在這里,我們又看到了善良、純潔的聶赫留朵夫。作者通過主要人物的性格發展,力圖說明:人只有一心向善,並以自己的行動懺悔自己的過失,善就一定能夠戰勝惡,即「精神的人」就一定戰勝「獸性的人」。 而對貴族階級寄生蟲般的腐朽生活,托爾斯泰則以深厚的人性善思想進行深刻的反省與否定。他在《懺悔錄》中說:「他們過著的並不是生活,只不過類似生活而已,我們在其中生活的裕環境使我們失去了理解人生的可能」⑦因此,他主張貴族應該放棄自己優裕生活,懺悔自己,同情人民,體貼民眾,走貴族平民化的道路。中篇小說《哥薩克》正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出身於上流社會的貴族公子奧列寧厭惡了貴族的花天酒地般的生活,決心要拋棄它,重新去過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他來到了高加索,高加索那秀美的大自然,哥薩克民族純朴的民風,豪爽的性格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都深深感動了他,他象這些哥薩克人一樣過著簡朴的生活,這種生活在物質方面與貴族老爺養尊處優的生活有天壤之別,但卻使他感到格外的充實,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領悟到了生活的真諦,人生的意義。《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形象,他在為瑪絲洛娃奔走上訴的過程中,徹底認識到了俄國沙皇專制制度的野蠻、殘酷,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下決心與這個處處體現人性惡的腐朽階級決裂,用自己的行動來懺悔自己。他所走的道路突出地表達托爾斯泰對貴族階級的徹底否定。 其次,是受宗教精神的影響。公元九世末,基督教企式成為俄國的國教,以後,東西教派分立,東正教在俄國得到迅速發展,勢力強大。宗教思想深人人心,俄羅斯民族的宗教意識之強烈是歐洲其它國家不能比擬的。教會宣揚原罪思想,輕視現世,認為現實是苦難的所場,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贖罪,以使死後靈魂進人天堂。正是這種原罪思想,使人們普遍產生了懺悔意識,對人類自身的懺悔,對罪惡的懺悔,以凈化靈魂。托爾斯泰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其宗教思想根深蒂固,甚至連打牌、失眠等都要祈禱上帝。面對人民的苦難,貴族的腐化,他呼籲宗教精神,號召理智讓位於良心,知識從屬於信仰,把宗教精神當作永恆的道德原則,永恆的真理,一切正直、善良的人們應當坂依上帝。他說:「人在生活中的任務,就是要拯救自己的靈魂,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就必須按上帝的方式生活。⑧在《天國在你中心》一文中,托爾斯泰也明確指出:「只要人人開始盡其天職,只要人人開始照著其內心中的良知生活,那末,一切心靈都在渴望著的『天國』不久就會到來」,⑨因此,宗教精神使托爾斯泰具有強烈的懺悔意識,照他看,生活的唯一意義就在於奉行「主」,只要人們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懺悔自己一心向善,那麼人們的整個生活方式,人類天性的種種歪曲現象以及社會上的一切不道德現象都會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樣,大家才會和平、友愛、彼此和睦相處,人對人的一切暴力迫害方式也就不再存在,世界上也不再有欺騙和謊言,不再有罪孽,每個人都能成為未來天國的公民。在他的作品中,宗教精神一直成為人物懺悔的內驅力,成為人物精神探索的最後的歸宿。《復活》以「清醒的現實主義」對俄國沙皇專制的國家機器、官辦教會、土地私有制等都作了徹底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撕毀了一切假面具」。但這部作品卻狂熱地鼓吹宗教精神。主人公聶赫 留朵夫正是基督的力量使他懺悔,「他禱告,求上帝幫助他,到他心中來,洗凈他……他體會到自己跟上帝同在,於是,不但感到自由、生命的蓬勃和快樂,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力量。」⑩正是這種宗教精神使他在不幸的瑪絲洛娃的面前內疚萬分,他懺悔自己,為她奔走上訴,以贖前想。最後,他雖然沒能同瑪絲洛娃在一起而感到痛若,但他卻在《福音書》中得到了安慰:只要人人都信奉上帝,人們就可以獲得至高無尚的幸福。·聶赫留朵夫誠摯的懺悔也終於感動了瑪絲洛娃,激發了她生活的勇氣,她戒掉了煙,也不再賣弄風情,到醫院治病,決心重新做人。最後,她自己也領悟到了「要愛你的仇敵」、「寬恕一切人」的神聖的宗教真理。 最後,托爾斯泰的「懺悔意識」的產生還與當時俄國的社會歷史現實有密切的關系。托爾斯泰生活和創作的時期。正是俄國社會發生劇急變革的時期。一方面,千百年來的農奴制已腐朽不堪,嚴重地制約了俄國經濟的發展,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另一方面,西歐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已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並以它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影響著俄國,呼喚著這個落後的農奴制國家步它們的後塵。六十年代初的農奴制改革並沒有把俄國從農奴制的危機中拯救出來,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迅速建立加速了農村宗法制經濟的崩潰,「帶來了空前的破產、貧困、餓死、野蠻、賣淫以及梅毒—『原始積累』的一切災難。』,卿作為俄國農民利益的代表,托爾斯泰 「看不出也不可能看出『開始安排』的新制度是什麼樣子,是哪些社會力量在『安排』這種新制度以及怎樣『安排』這種制度,是哪些社會力量能夠消除這個『變革』時代所特有的無數特別深重的災難。」。面對現實的一切,他焦慮,困惑不解。由於受千百年封建君主專制和經濟結構的封閉保守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的思想大都比較保守、溫和。盡管人們對現實強烈不滿,渴望改變自己的悲慘地位,但卻只有少數人敢於拿武器進行反抗,而大多數的人卻因斗爭的殘酷和挫折而陷於悲觀失望,因而,耽於幻想,在祈禱中忍受著非人的折磨,所以,「悲觀主義,不抵抗主義,向精神呼籲是這個時代必然要出現的思想體系」廿托爾斯泰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學說也必然打上時代的烙印,他找不到解決現實矛盾的辦法,於是,呼籲人們懺悔自己,完善道德,勿以暴力抗惡。這種思想實際土表現了千百萬農民群眾「對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養的缺乏和革命的軟弱性」⑩ 托爾斯泰的「懺悔意識」從根本上否定了十九世紀俄國的現實生活,體現f作家的民主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思想,有其積極的進步意義。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托爾斯泰的「懺悔意識」表明了作家僅僅是在道德范圍內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他所提出的改良社會的主張沒有涉及到社會制度,僅是寄希望於個人道德的完善,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這實際上是辦不到的。正如列寧所說:「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的偉大的,而作為一個發明了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⑩ 列寧在論托爾斯泰的一系列文章中,把托爾斯泰的思想放在俄國革命運動中加以考察,對其思想的實質及其矛盾性都作了精闢的闡述,指出要徹底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勞動人民要獲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從根本上推翻了人吃人的社會制度,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這才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根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