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無情免費小說
① 神女有意,襄王無夢
巫山神女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於宋玉的《高唐賦》與《神女賦》。在《高唐賦》中宋玉向楚襄王介紹巫山神女:「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顯然,巫山神女是與楚懷王有一夜情的巫山女神。宋玉的一番描述,激起楚襄王的極大興趣,也想和這位女神發生點故事。在《神女賦》中宋玉就寫到了楚襄王與神女的遇合:「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其後,楚襄王因這位神女幾乎走火入魔:「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目色彷彿,乍若有記: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悵然失志。」可見,巫神神女是與楚懷王父子關系密切的一位絕色女神,曾主動與楚王父子發生關系,之後又飄然而去。
巫山神女作在民間傳說中又是另一番模樣。她是西王母的女兒,名叫瑤姬。和十二個姐妹一起在巫山一帶幫助大禹治水,後來化作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傑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亦即神女峰的美名。
兩個版本的巫山神女身份懸殊。一個是古代帝王的侍女或稱之為高級妓女,一個是獻身於治水大業的女英雄活菩薩。把人類戰勝自然災害的功勞記在神仙的名下或者以神仙相助來表明人類行動的天經地義這是合乎世俗民眾的願望的。至於說巫神女是為帝王服務的高級妓女稍嫌論據不足。因為,大凡妓女者為異性獻身總有所圖,巫山神女與楚王幽會後卻沒提絲毫的要求。不過,算是一種補償,楚王到底給她立了廟。這樣一來,巫山神女多少就有點妓女的嫌疑了。隨便找來一本漢語詞典查一下「神女」的解釋,除了有巫山神女朝雲暮雨的解釋外,還有一個解釋正是妓女。
② 神女有夢襄王無心,這句是什麼意思
楚襄王愛慕神女,苦苦追求,而神女無心與他歡會。比喻單相思,猶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神女與楚襄王的故事出自《神女賦》,宋玉在《神女賦》中花了大量筆墨來贊頌神女「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的美艷。
然而神女聖潔不可侵犯,「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襄王求神女而不得。此所謂「襄王有夢,神女無心」。
原文梗概
宋玉所做《神女賦》可分為三章。第一章描寫楚襄王夜夢神女,乃告於宋玉,命其作賦。第二章細致描寫神女的容顏、裝飾、儀態和襄王向神女求愛而遭拒絕的過程,最後一章寫神女離去之態和楚王對她的思念。楚王夢見神女並概括講述神女的美貌,作者再由外入內,全力鋪陳神女的美麗。
先寫神女外貌端莊、姣麗、豐盈、溫潤,再寫神女的形態是那麼清靜,然後又寫神女對戀愛是以禮自防,突出了神女的精神境界。如此步步深入,既完成了對神女立體的刻劃描摹,另一方面又以襄王愛情的不成功給全賦造成一種神秘的氣氛,令人迷茫,令人感慨,令人激動。
(2)襄王無情免費小說擴展閱讀
夢會楚王
千年又千年,時至戰國,楚懷王赴湖北雲夢澤畋獵,小憩於高唐館,朦朧中,見一女子裊裊娉娉,款款行來,自言:「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精魂為草,實曰靈芝。」
楚王見她稟天地陰陽造化之妙,得天獨厚,含有天地間一切之美。「其象無雙,其美無極」,她的相貌容顏,無人能比,「其狀峨峨,何可極言」,其狀貌之美,已到了無可言談的地步,驚為天人,愛慕心生,遂留下了一段風流佳話。
楚王恍然夢醒,芳影無蹤,遺香猶存。王不能忘情於瑤姬,尋至雲夢陽台巫山,但見峰巒秀麗,雲蒸霞蔚,鄉閭相傳,此雲乃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蒼松,美若姣姬。王在巫山臨江側修築樓閣,號為「朝雲」,以示懷念。
歲月悠悠,星移斗轉,神女峰默默地面對東逝水,她在想些什麼?是否掛念著慈愛的父親炎帝?是否思想起淘氣的小妹女娃? 參見《山海經現代版》
原始特徵
《高唐賦》中的神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自由奔放、大膽追求愛情的舉動,所謂「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是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束縛的人性的直接張揚。神女追求愛情的方式和神奇變化(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充分說明她是一個具有明顯原始神話特徵的神話式人物,一個地地道道的女神。
以女喻賢人
「宋玉之賦有《高唐》《神女》。小儒俗吏不通天人,罔識神女主山之由,莫察詩人托喻之心,苟見奇異,肆為詼嘲。山靈清嚴,固不降懲,然不正其義,而欲守土之虔祠,弗可得已。往者常說朝雲之事,其必曰王因幸之者,托先王後長子孫之義,以譏楚後王棄先君之宗廟,去故都、遠夔、巫,而樂郢、陳,將不保其妻子。
使巫山之女為高唐之客,高塘齊地,朝暮雲散,失齊之援,見困於秦。至後作《神女賦》,則不及山川,專以女喻賢人。屈子之徒,義各有取,比興意顯。」(清王闓運《湘綺樓詩文集》文卷六《巫山神女廟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巫山神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襄王有意神女無心
③ 「襄王有意,神女無情。神女有意,襄王無夢」什麼意思
是說戰國時,巫山神女暗慕楚襄王,私下凡塵相會,襄王一見之下,驚為天人,欲效連理,唯仙凡阻隔,未能如願。襄王返宮後對神女仍念念不忘,巫山神女為解襄王一片痴心,在夢中與襄王結合後,贈玉佩而別。 襄王其後踏遍巫山,再訪佳人,神女再現法相,解說前緣已了,勉勵楚王收拾情心,專心社稷,遂辭別返天庭。
比喻單相思,猶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拓展資料:
該句出自宋玉《神女賦》。
宋玉(約公元前298年-約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淵,譽為中國古代十大美男 ,崇尚老莊,戰國時期鄢(今湖南臨澧或湖北宜城)人,宋國公族後裔 ,楚國文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於屈原之後,為屈原之後學。曾事楚頃襄王。
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所作辭賦甚多,流傳作品有《九辯》《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神女賦》等。《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東牆」的典故皆他而來。
④ 襄王有夢,神女意薄!
《洛神賦》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余從京師,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爾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皓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環)(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蜘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而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川)[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傍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綺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揚。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於是背下陵高,足往(心)(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記曰:植初求甄逸女不遂,後太祖因與五官中郎將,植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後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下。時已為郭後讒死。帝仍以枕齎植。植還,度轘轅,息洛水上,因思甄氏,忽若有見,遂述其事,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燮按:植在黃初,猜嫌方劇,安敢於帝前思甄泣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賜植?此國章家典所無也。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間有之耳,豈待明帝始改?皆傅會者之過矣。)
⑤ 神女有心 襄王無意是什麼意思
正確是襄王有意,神女無心。意思是楚襄王愛慕神女,苦苦追求,而神女無心與他歡會。指代單相思。出自戰國時期辭賦家宋玉創作的《神女賦》。
宋玉所作《神女賦》分為三章。第一章描寫楚襄王夜夢神女,乃告於宋玉,命其作賦。第二章細致描寫神女的容顏、裝飾、儀態和襄王向神女求愛而遭拒絕的過程,最後一章寫神女離去之態和楚王對她的思念。
(5)襄王無情免費小說擴展閱讀:
襄王有意,神女無心。近義詞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luò huā yǒu yì,liú shuǐ wú qíng,用來形容一方有意一方無意,多用於形容戀愛中的「單相思」或「暗戀」現象。
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 《喻世明言· 第十三卷 張道陵七試趙升 》, 之後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之中。再往後,則又見於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 韓侍郎婢作夫人 顧提控掾居郎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