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小說免費聽
⑴ 奧斯卡經典《走出非洲》:我總是一再啟程,但哪裡都陋於非洲
「她在非洲得到過所有,卻又失去一切。
最後,她孑然一身走出非洲,卻留下了一生的回憶」
——這是電影《走出非洲》里的結局
《走出非洲》講述的是一個歐洲女性在非洲土地上得到成長、蛻變、升華的故事。
女主人公凱倫在非洲獨自經營咖啡種植園,逐漸愛上了這片神奇而迷人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人和事物。
在這片土地上,凱倫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病痛的折磨,婚姻的破裂,好友的病故,庄園的破產,情人的意外身亡……接踵而來的一次次打擊,讓凱倫嘗遍了酸甜苦辣,離合悲歡。
而在這個過程中,非洲大草原一直用它的質朴和深沉撫慰她、涵養她,褪其鉛華,使之超越,令她從一個愛慕虛榮的富家女逐漸成長為一個堅毅勇敢、善良博愛、寬容平和的成熟女性。
許多人看完電影,都會發出一句類似的感嘆:一個女人怎麼可以偉大到這種境界?
然而,電影的內容並非純屬虛構。事實上,無論是人物、故事情節,還是環境背景,皆有真實來源可考。
電影由四部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以 凱倫·布里克森 的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為基礎,融入她的另一部作品《草地上的影子》,以及另外兩位作家為凱倫·布里克森寫的兩部人物傳記。
而電影中的女主「凱倫·布里克森」的原型正是作家凱倫·布里克森。
可以說,這部電影具有一定的紀實色彩。而改編自文學名著,則賦予這部電影濃郁的文學氣息,觀看這部電影,如同閱讀凱倫·布里克森的散文,細膩而舒緩,平和而感動。
1985年,《走出非洲》正式上映,引發了熱烈的反響。次年的第58屆奧斯卡上,《走出非洲》一舉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多個獎項,以及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提名。
而肯亞咖啡也隨著這部電影的傳播而進一步蜚聲環球。
在澳帝焙的產品列表裡,肯亞從來不會缺席。一直以來,我們都想尋找到一款可以代表《走出非洲》這部電影,也能用來代表整個非洲的肯亞咖啡。
雖然之前的肯亞公主,以及後來的肯亞SOE,也頗為出色,但都太「肯亞」了,還不足以代表整個非洲,代表這部電影。
直到我們的尋豆師老朋友深入非洲原產地找到了這支微批次水洗肯亞,這個夙願才終於得償。
很高興地說,這是我們迄今為止找到的唯一一支可以代表《走出非洲》這部電影的咖啡,也是唯一可以代表整個非洲的肯亞咖啡。
它的氣質太像《走出非洲》的女主,我們從它的身上領略到了多元、廣博、包容的氣度,不止是肯亞,埃塞、坦桑的神韻,它都兼而有之。可以說,整個非洲的韻味,都融匯進了這支咖啡里。
因此,我們鄭重地以《走出非洲》女主的名字「凱倫」命名這支咖啡。
正如凱倫在非洲嘗遍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洗凈鉛華,獲得超越那般,你也能在這支咖啡中領略到苦,品嘗到酸,但更能感受到鉛華褪盡之後的雋永的甜。它,干凈,均衡,飽滿,順滑,風味豐富,廣博多元,擁有著《走出非洲》這部電影的韻味。
仔細品嘗這杯「凱倫」,腦中不由地浮現起《走出非洲》電影里的一幅幅畫面:廣袤無垠的非洲大草原;獅子、大象、狒狒、火烈鳥、長頸鹿、野牛、羚羊…乾坤萬籟競自由;金黃恬謐的落日斜暉;紫羅蘭般的邈遠天際;凱倫坐在山坡的草地上,向身邊的丹尼斯娓娓訴說著動聽的故事……
「我在非洲曾經有一個農場,種咖啡豆,給黑人小孩治病。我在非洲遇見了為自由奮不顧身的情人,他熱愛動物勝於人,他折桂而來,情迷而往。我在非洲曾寫過一首歌,那裡有已逝的熱土,那裡有純潔的朝露。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我總是一再啟程,但哪裡都陋於非洲。」
電影是好電影,咖啡是好咖啡。
二者皆得,何其幸哉!
⑵ 請問,在哪裡能找到小說《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不是小說,是帶有回憶色彩的散文。電影本身大部分不是根據這本書的內容改編的。
⑶ 《走出非洲》:一個女人的史詩
在羅伯特·麥基的《故事》里,《走出非洲》是一個反諷的故事:一個生活在「我即我所擁有」這一倫理中的富家女,為了男爵夫人的身份,嫁給一個不愛的男人,把傢具從丹麥運到非洲,在那裡建起一個庄園。她的自我定義就是她的所有物,連她的勞工也被稱為她的人,丈夫令她染上梅毒,她也不願意離婚,因為她的身份就是「夫人」,這是由她有一個男爵丈夫界定的。後來她漸漸意識到,你並非你所擁有,你是你自己,當她的情人遇難、庄園燒毀,她聳聳肩,舍棄了丈夫、家園和其他的一切,卻得到了她自己。
半夜讀到麥基的解讀,找出這部電影來看,看完大哭了一場。這幾天一邊聽電影原聲,一邊讀原著,還是很動情,讀到書中作者問「如果我會唱非洲的歌,那麼非洲會唱我的歌嗎」,仍然哽咽不止。麥基兩百字就可以說清楚「你並非你所擁有」,電影兩個小時也能講述,但是生活的壯美和凄婉,卻不是言語能訴盡。
《走出非洲》改編自丹麥女作家凱倫·布里克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和原著散文化的筆觸不同,電影堪稱史詩,不僅是非洲大陸的風光從文字到影像所傳達的直觀的壯美,原著里蜻蜓點水的愛情在電影里成了主題,配樂的悠遠也為電影增加視聽享受,最根本的我想應該是,任何一個揮灑熱情傾盡所有去愛的人,都堪稱史詩。
電影的開頭,年邁的凱倫坐在丹麥尤斯特茲城老房子的打字機前,寫她的故事。她說:「我已經寫了所有其他人,並非我不夠愛他們,而是他們較清楚,較容易寫。」很顯然,電影認為愛情是更不容易寫的,它比非洲更難寫。原著作者孜孜不倦地書寫那片熱土:草原、雨林、山巒、天空、落日、雄鷹、獅子、庄園、土著…讀來令人心馳神往。而在丹尼斯出場的那一輯,第一句是:「在絕望之後」,可以想像,走出非洲的多年後,作者在寫這個故事時克制的輕描淡寫里洶涌的深情。在婚姻不幸福、一個人操持庄園的艱難時刻里遇到丹尼斯,那些幸福的片段,為非洲的歲月的永世不忘留下見證。好萊塢將一個「人與大自然」的故事改編為「大自然中的人與人」的故事,無疑更洞悉人心。
電影的開頭,日落草原,一個旁白:「我在非洲曾有一座農場」,聲音蒼茫,令我想起《情人》里杜拉斯的旁白,過去式的回憶帶著歲月的厚重與縹緲,一下子擊中我:「你非你所擁有」——擁有與失去是多麼玄妙的游戲,以至於「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類愛情箴言到處都是。失去荷西的三毛重回西班牙第三次看《走出非洲》,她寫道:「當那場女主角被男主角帶到天上去坐飛機的一刻出來時,當那首主題曲再度平平的滑過我心的時候,當女主角將手在飛機上往後舉起被男主角緊緊握住的那一刻,我第三次在這一霎間受到了再一次的震動。幸福到極致的那種疼痛,透過影片,漫過全身每一個毛孔,釘住銀幕,我不敢看身邊的人。」
《走出非洲》並非只是關於「曾經擁有」的愛情故事,它之所以經典,在於百感交集的人生況味。在凱倫歷數自己所擁有時,丹尼斯對凱倫說「我們並非主人,我們只是過客」;凱倫問丹尼斯帶旅客去狩獵有什麼不同,丹尼斯答:「對動物來說,沒什麼不同。」和凱倫一心建設家園的熱情不同,丹尼斯四處為家、漂泊浪盪,在他飛機遇難死後,凱倫才明白:「他不屬於我們,也不屬於我。」丹尼斯喜歡動物多於人,「動物總是全心全意,只有人類會感到疲倦。」很容易想起梅里爾·斯特里普的另一部電影《廊橋遺夢》里的《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深入大自然的人一無所求來去自由,而人海中人們互相佔有、互相牽絆。電影討論了愛情、婚姻和自由,從「我不會因為一張紙而更愛你」到「我也並不總是知道我要去往哪裡(那我跟你走吧)」。在非洲草原,動物不曾被馴服,熱愛自由的人也不會,但是愛會馴服他們。這當然很打動屏幕外的我們,但是愛之於獨孤的自由常常是兩難困境:「在此之外,充滿猛龍」,「當眾神要懲罰你時,他們應驗你的要求」。
除去愛情,電影仍可以看到很多,有人認為《走出非洲》是「後殖民史,新女性史」:一個虛榮驕縱的白人女性在非洲這片神奇的殖民地上成長為獨立勇敢的新女性。我不想這么看,我只覺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博大曠遠的愛,這份愛會教育你,會給你力量,會幫你創造你的史詩。
女作家凱倫·布里克森深愛那片土地,卻此生未再踏足非洲。「走出非洲」實則是「走不出非洲」:深愛的土地,埋葬著深愛的人,永生難忘。回想麥基所言「你並非你所擁有」,令人感喟:你擁有的,最後都會只剩回憶。寫作是在回憶中唱歌,痛苦、哀傷、幸福、壯美都會譜成曲,唱一支非洲的歌,便能回到掛滿瓊漿的歲月:「我不讓你流逝,除非賜福於我。」
寫作真是賜福。
⑷ 求 走出非洲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鏈接,謝謝
分享鏈接:https://pan..com/share/init?surl=sJveZ9qAPWdV9m0e_GaENg
提取碼:vjw1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簡介:該片改編自卡倫·布里克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凱倫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而遠嫁肯亞,後來她跟英國探險家鄧尼斯產生感情的故事。
⑸ 《走出非洲》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走出非洲》([丹麥]凱倫·布里克森)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ULKNHkvpRP4Bw6lI7v7Xqg
書名:走出非洲
作者:[丹麥]凱倫·布里克森
譯者:王旭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7
頁數:360
內容簡介:
本版《走出非洲》是全譯本無刪減版,沒有為了節省成本削減原書內容,完整呈現作者筆下關於非洲和自己的精彩描寫。
凱倫·布里克森因為《走出非洲》,獲得兩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被譽為與安徒生齊名的丹麥「文學國寶」,改編的同名電影獲七項奧斯卡大獎。
海明威認為凱倫·布里克森更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她寫出了《走出非洲》。
《心是孤獨的獵手》的作者麥卡勒斯很喜歡《走出非洲》,對凱倫·布里克森非常推崇。
《蒂凡尼的早餐》 的作者杜魯門·卡波特認為《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紀最唯美的一本書」
美國著名小說家約翰·厄普代克對凱倫·布里克森極其欣賞。
《走出非洲》是亞馬遜北歐國家作品榜單銷售第一名,東非游記類作品總榜第四名。
央視《朗讀者》節目,張艾嘉傾情朗誦本書內容。
著名歌手,詩人周雲蓬稱贊說:這兩天聽丹麥女作家凱倫·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真是一篇好小說。那些關於非洲上空飛行的描寫,還有自由流淌的結構,我主觀感覺影響了海明威的《乞力馬扎羅的雪》。獅子、瞪羚、以及唱歌的、跳舞的黑色的人,山巒袒露在下面,飛得快看見上帝了。真想去非洲。
作者簡介:
作者
凱倫·布里克森(1885.4.17-1962.9.7)
丹麥作家,她在三十餘年的寫作生涯中,先後用英文、丹麥文發表《七篇哥特式的故事》《走出非洲》《冬日的故事》等作品。《走出非洲》為她贏得巨大聲譽,她獲得過兩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與安徒生並稱為丹麥「文學國寶」。《走出非洲》同名電影斬獲七項奧斯卡大獎。
【譯者】
王旭
1983年生,河南南陽人。畢業於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已出版《與自己對話》《與愛因斯坦月球漫步》《哈佛最受歡迎的營銷課》等多部譯著。
⑹ 求《走出非洲小說》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走出非洲小說》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QLi4WCcAF6_VjR1U8iEWKw
簡介:走出非洲作者卡倫·布里克森20世紀北歐傳奇女作家,與安徒生並稱為丹麥的「文學國寶」。憑借一部《走出非洲》蜚聲文壇,同名電影斬獲七項奧斯卡大獎。曾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被授予「美國科學院榮譽院士」
⑺ 《走出非洲》:一詠三嘆,非洲之歌
接到薦書寄來的《走出非洲》,是在一個周日的午後。陽光將她長長的觸手從雲縫里篩下來,在樹蔭下畫一片斑駁的光影。一次小小的緣分,這本書,從遙遠的上海飄到北方小城的我的手中,像一件禮物,像秋天裡的歡喜。撫摸著簡潔的、充滿懷舊氣息的封面,一如天空的清澈,心底的溫暖。
生命是一首永恆的歌,《走出非洲》用細膩瑰麗的語言,演奏出一曲跌宕起伏的交響。五大篇章,時而平靜舒緩,時而刀光劍影,向讀者描繪了非洲原始土地上的風土人情。那廣袤的草原,那茫茫的叢林,那起伏的群山,那騰躍的珍禽異獸,還有那低賤而又高貴的人們……他們的身世情懷,緩慢流淌於恩戈山麓下。
1.壯麗的自然之歌
充滿野性的、蠻荒的非洲,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地方。上個世紀初,大量歐洲移民紛紛湧入,旅行,探險,狩獵,購置庄園……非洲,勾起人們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情懷,更讓作者從中體會到了生命的壯美。
迥然不同於世俗都市,赤道穿過的這片高地,如此明凈,靜謐,接近人心。作者開篇以鳥瞰的鏡頭,為人們展示了非洲舉世無雙的自然景觀——「從6000英尺深處被提煉出來的,濃烈而純凈的精華」,「一層一層的向水平方向伸展」,使人「恍若曾一度生活在空中。」
「天空不是淺藍,便是紫羅蘭。大片大片的雲彩,輕柔而瞬息萬變,在空中升騰、飄盪。在這樣高渺的天空,你盡可自由地呼吸,你的心情無比輕松,充滿自信。在非洲高原,早晨一睜眼就會感到:呵,我在這里,在我最應該在的地方。」
這里是野生動物的家園,成千上萬的野生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對動物的觀察和感悟,讓人對自然有了 全新的感受。
長頸鹿的隊列橫穿原野,他們的風度是何等古怪,和藹,充滿生命力,使你感到這不是一群動物,而是一組珍奇的,長莖,色點斑斑的巨大花卉在移動。
沒有一種家畜能像野生動物那樣靜如處子,開化的人們已經失去了靜謐的天性,他們只有向野生動物學習,補上這個空白,才能為其接受。
非洲有一種鬣蜥,皮膚的顏色比想像的更為絢麗,當它嗖的遁逃而去時,身後的石板上掠過一道天藍,翠綠,淺紫的閃光,猶如彗星拖出的尾巴,明燦耀眼。
「我打算從它的外皮上擷取美色,而將它獵殺,發現它身上所有的顏色漸漸的都消失了,像一堆混凝土,灰突突的,毫無光澤。於是恍然明白:鬣蜥之所以絢麗奪目,分明是它一腔奔騰的熱血所迸射的光彩。我願向前來東非的外國人進上一言:為了你賞心悅目,請不要槍殺鬣蜥。」
這不僅是保護動物的呼籲,更是對人類佔有欲的反思——佔有隻會消亡。只有放開手,讓野生動物自然生長,它們的美麗才會真正屬於我們。
2.真摯的人性之歌
好的文學作品,能讓我們了解世相人情,體味悲歡離合,又讓我們心生溫暖,感悟人生美好。
《走出非洲》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土著僕人,土著婦女,老人,小孩兒,酋長,醫生,英國運動員,白人庄園主,印度商人……與不同人的溝通交流,對事對物的不同態度,在作者筆下重新煥發出生機。
卡曼坦,一個患病的非洲僕人的小孩,一個有著自己獨特世界觀的孩子,在作者的精心照顧下,終於可以擺脫疾病的糾纏,成為作者「天才的廚師」。在文中作者不吝溢美之詞「一個人能在一門藝術上如此出類拔萃,可實際上,卻不真正理解這門藝術的真諦,而且對這除了輕蔑之外,毫無感情可言,這真令我感到莫名其妙。」
「這位沉溺於苦難中的不幸兒,所能期望的,除了苦難還有什麼呢,而今從我的身上,他所期望的卻不再是苦難。」
這意義實在是重大,世界是現實而冷酷的,而我們要做的,是在孩子幼小的心裡種下一顆美好的種子,讓孩子發現高貴和尊嚴,看到希望和光明,讓他們感受溫暖和正義。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天使,也有一個小惡魔,我們要做的,就是養大小天使,不吵醒小惡魔。這需要對心靈深處的探尋,對不同觀念的關注,用心聆聽心的聲音。
3.高貴的精神之歌
將上帝的尊嚴,置於一切之上,加以珍愛,珍愛你的尊嚴,也珍愛鄰人的尊嚴,珍愛獅子的尊嚴,不要讓他們囚禁在動物園里,珍愛狗的尊嚴,不要讓他們過於肥胖,珍愛你夥伴的尊嚴,讓他們無私。
有一次,兩頭雄獅偷走了庄園里的兩頭耕牛,僕人們打算買毒葯塗在耕牛的尾巴上,以此來毒死獅子。而作者不同意毒殺,對於這種高貴的王者之獸,當以槍殺。於是,當晚的夜裡,下著熱帶的雨,作者和戴尼斯冒雨去獵殺獅子。場面驚險而刺激,以人之冒險精神,還獅子以死之尊嚴。
我們中國自古就有「將士血撒沙場,馬革裹屍」的名言,那就是死的尊嚴。
他們一起駕駛飛機飛過非洲上空,看到一群野牛,牛群如臨大敵又不知所措的憨態,詼諧又可愛。後來戴尼斯飛機墜毀,作者為他在非洲尋找墓地,墓地建好後,時常有雄獅在周圍徘徊。在作者的眼中,戴尼斯自由,熱情,英勇,無疑就是雄獅的化身。
當命運撒下黑手,作者不得不放棄庄園返回歐洲。「我心甘情願將我的財物一一贈送出去,作為我自己生命的某種贖金。可當我一無所剩時,我又成了命運中最微不足道的東西了。」在離開之前的千頭萬緒里,作者為土著東奔西走,終於為他們爭得了一塊重建家園之地。
在這個意義上,作者同樣具有高貴的雄獅精神,責任,冒險,笑對人生。
4.對寫作的啟示
《走出非洲》與其說是具有個人生活色彩的小說,不如說更像是一篇不斷編織美麗與哀愁的散文畫卷。散文「意」很重要,「凡文以意為主」。散文的「意」存在於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
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為藍本,憑著鮮明的感受,鋒銳的觀察能力,同人民同時代共同跳動的脈博,深厚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深沉的思索,優美的語言,讓讀者感到生活中洋溢著的詩意。
你擁有的,最後都會只剩回憶。在回憶中唱歌,痛苦、哀傷、幸福、壯美都會譜成曲。唱一支非洲的歌,便能回到掛滿瓊漿的歲月。
想到就去寫,積累多了,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希冀生命重來,是因為虛擲年華。我的生命啊,我不會讓你流逝,除非賜福於我,而一旦得到你賜予的福氣,我當讓你離去。如此,寫作真是賜福。
後記:由於種種原因,書讀得斷斷續續,筆記寫得零零散散,且以摘錄為主。只抽空畫了兩幅圖,權是對《走出非洲》的致敬。
⑻ 大家有沒有什麼閑書推薦
如果你想學習一些新的東西,你可以去看一些名著,英文原著都可以。可以去借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如果你只是想娛樂消遣的話,可以看一些言情小說
⑼ 《走出非洲》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
習慣每月去圖書館還書、借書,在圖書館亂轉,被《走出非洲》淡黃色原野的清新封面吸引,更被封面上那句「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打動,心裡頭一陣雀躍,就像收到一件心愛的禮物那麼開心,於是借回來細細品讀。
當我打開第一頁:
在非洲,我有一座貢嘎山腳下的農庄。赤道線橫貫過這片向北延綿一百英里的高地,農庄坐落在海拔六千英尺的地方。白天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離太陽很近,但在清晨和傍晚,卻是毅然決然的安靜祥和。深夜裡會冷。
我無法不再繼續讀下去,簡直讓我著了魔似的。有人說,這是給非洲人民寫的一封情書,我確信!
《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卡倫·布里克森創作的長篇自傳體小說,我覺得讀來更像是一篇篇優美的散文。意料之中的好看,它讓人沉浸在一個安靜祥和的世界,令我著迷。小說發表於1937年。講述的是作者1914——1931年在非洲肯亞經營咖啡農場期間的一段真實生活經歷。
1914年,作者以一個殖民者和基督徒的身份,隨男爵丈夫旅居肯亞,經營一個咖啡農場。後來她的婚姻破裂,情人丹尼斯也在一次飛機失事中意外罹難。禍不單行,農場面臨破產。破產後的女主人從此結束了她在非洲的生活,隨後於1931年回到了故鄉丹麥。
作者卡倫文筆極其優美,流暢,優雅,讀來儼如森林裡的溪流潺潺流淌般清新恬靜。她筆下描寫的非洲景緻,我心嚮往之。
「一些不知道名字的蒿草,芳香四溢,聞起來像百里香或是沼澤桃木。有的香氣過於醇烈,幾乎嗆鼻。所有的花兒,不管是生長在草原上,還是在原始森林的藤蔓上,都像丘陵地帶上的花那麼嬌小玲瓏。但也有例外,只有在漫長的雨季剛剛來臨時,那一簇簇芬芳馥郁,花朵碩大的百合花才會在草原上綻出蓬勃的生命。舉目四望,無邊無際。盡收眼底的一切,凝聚成偉大、自由和無可比擬的高貴。」
「天空總是淡藍色或紫色,堆積著大片洶涌澎湃,又輕若無物、變幻無窮的雲朵,翻滾著,飄盪著。天空飽含著生機勃勃的藍色,連附近的山巒與林地,也都被染上了這種鮮亮卻深沉的色調。」
「沾滿水珠的長野草低垂著,曠野中的各種香草散發出濃烈甚至辛辣的味道。過不了多久,四面八方的蟬蟲也將開始放聲歌唱。在這茫茫的草原上,這一株株青草是我,這清冽的空氣和遠處隱約可見的山脈是我,這疲憊不堪的牛群亦是我。我輕輕呼吸著荊棘樹叢中陣拂的夜風。」
……
諸如此類如此細膩的描寫比比皆是,卡倫是真切地愛上這片土地,這里的一草一木,讓她心生歡喜。她早就在這片土地選好了墓址,死後也要葬在這片土地上,可惜後來發生了種種事情,未能如願。
每讀到她描寫非洲這片自然風光的片段時,我總是會停下來,閉上眼睛,開始神遊書里的令人嚮往的景緻,彷彿真的看到了那般美麗的景色。這是一種出於本能的、真實的、不必帶技巧的描寫,直抵人心。
卡倫的農場與野生動物保護區為鄰,時常有大型野生動物出沒。她說道,這賦予農場一種非凡的魅力,彷彿我們是一位偉大的國王的鄰居。那些動物近在咫尺,多麼令人興奮及神往。
她說,在非洲,原始森林裡蘊藏著一個神奇的世界。每逢星期天,如果在農場里有空閑,就和仆從法拉帶著帳篷和食物,一起騎馬來到森林裡觀察野生動物。對於一個熱愛動物的人來說,那裡就是自己的天堂。
她寫道,「我們在樹林里剛拐了一個彎兒,忽然看到一頭花豹橫卧在路中央,花紋斑斕,美麗異常。」
「透過繁茂的樹林,看到了巨大的森林野豬,森林裡難得一見的稀客,身後還跟著一頭母豬與三頭年幼的小豬,全家族急速奔跑著,映襯著身後陽光普照的綠色,就像幾個或大或小、形狀如出一轍的剪影。這樣的景緻不可思議。」
「一次遇到一種體型巨大的蜥蜴在大石頭上曬太陽。皮膚絢麗多彩,彷彿一堆光芒閃耀的寶石,或是古老教堂的窗格里的色彩玻璃,當你慢慢靠近它時,它會窸窸窣窣地逃走,在石頭上灑下天藍色、綠色和紫色的痕跡,猶如彗星那燦爛發光的尾巴。」
「漫長的雨季結束後,夜晚空氣中泛起涼意,螢火蟲便出現在樹林里。空氣中飛舞著螢火蟲,忽上忽下,宛如起伏的波浪,又好像正在行某種屈膝禮,遵循著自己飛行的節奏,使自己身上光線微弱的小燈籠忽明忽暗地閃爍著。」
「一群魁偉、鑄鐵般身軀的野牛在古銅色的天空下,從晨霧中走出來。」
「日出之前,一彎弦月下,見到一頭雄姿英發的雄獅,它正橫越灰濛蒙的平原,走在捕獵的歸途中,在閃著銀輝的草叢間投下濃濃的陰影。」
……
這樣的描述,還有很多很多,龐大的野生動物群近在咫尺,給作者的生活注入了無窮的生機和驚喜,往後餘生回想起來,那是妙不可言的獨特感受。
這樣一幅幅和諧唯美的畫面,我想到了一個詞:生命,鮮活的生命、奇特的生命、無與倫比的生命。
當我讀到「數不清多少次,在拂曉前的靜謐中,我在夢中聽到羚羊露露清脆悅耳的鈴聲。在睡夢里,我的內心常常被喜悅充滿」,我的心也隨之柔化了,多想能有這樣的場景出現啊!動物和人原本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非洲這片熱土養育了這群充滿靈性的野生動物,溫情的野生動物又潤澤了作者的靈魂,當然作者卡倫更是一個擁有赤子之心的人。
時隔多年當她拿起筆寫下這群動物王國時,我們仍能從文字中聽到每一種動物的脈搏跳動聲,也許作者一輩子都未曾走出那個霧靄蒙蒙的早晨、那個余暉漫野的黃昏、那個月色如華的夜晚,因為那裡有一群可愛的生命正徜徉在作者的心間。
作者卡倫對那片土地上的人也愛得深沉。她筆下的土著人,仿若發光的精靈,也仿若鍍金的菩薩。
她是白人、男爵夫人、庄園主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她卻從未用高高在上、優越、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殖民地非洲的土著人,即使在面對土著的誤解之時,她依然以一種平和、好奇、欣賞的態度去與土著人交流、融合。
她入鄉隨俗,熱情好客。書里寫道,那些小牧童常常把羊群趕到草坪上吃草,自己赤著腳,悄無聲息地走進卡倫的恩戈庄園的屋子。他們中年齡大的約十來歲,小的也就是兩歲的樣子。他們只要不隨便坐下,不亂碰東西,不亂說話,他們就能在房子里隨意走動,無論待多久都可以。卡倫的家,儼然是孩子們的天堂。
她更有顆菩薩心腸,熱心樂於助人,倍受佃農們的歡迎和尊敬。幾乎每天九點到十點之間,都會為農場里的佃農們看病。土著小男孩卡曼塔就是眾多病人中其中的一位,他是農場里一戶佃農寡婦的兒子。卡倫第一次遇見卡曼塔,發現他的雙腿從大腿到腳踝長滿了嚴重的膿瘡,小男孩瘦削、痛苦憔悴,雙目無神,令人痛心,卡倫嘗試給他治療膿瘡。治療的那些日子,卡曼塔積極配合,風雨無阻,從不缺診。癰瘡的治療過程極其痛苦,他從未叫過一聲痛,而平靜淡然地默默忍受著。卡倫一直傾盡全力,可是恢復情況不樂觀,最後決定親自開車帶卡曼塔去醫院接受治療。
卡曼塔在醫院治療了三個月,痊癒後回來,去看望他的族人,之後返回卡倫家,好像他已經順理成章地屬於這里了。從那以後,卡曼塔一直在卡倫身邊當僕人。他孜孜不倦地為卡倫效勞,而且遠超出他的職責范圍。卡倫問他為何這樣做時,他總是回答,如果沒有卡倫,他早已死了許多年。後來,卡倫的慧眼識珠,卡曼塔對烹飪很有天賦,送他去學習烹飪,在烹飪方面,獨具匠心,令人嘖嘖稱奇,成為一名遠近聞名出色的廚師。
農場里的佃農們不識字,卡倫經常為他們寫信讀信,為了土著人的教育,卡倫就在農場為佃農開辦一所學校,聘請當地人執教。把瓦楞鐵皮搭建的舊倉房改造成狹長的教室。佃農們的孩子們每天坐在長凳上專心聽課學習,書聲琅琅。卡倫說道,學校是她整個農場最喜歡的地方,它是這里精神生活之內核。她在這里度過了無數個美好的黃昏。
書中出現的眾多人物當中,我不能不說我極其欣賞的一個人物,瀟灑的丹尼斯·芬奇·哈頓。在非洲,卡倫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一生的摯愛——丹尼斯。丹尼斯畢業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被海明威、英國王子等人引為摯友。
他是位英俊出色的運動家、優秀勇敢的飛行員,短短半生極盡輝煌。
丹尼斯性格謙卑,隨性灑脫,熱愛生活,酷愛大自然,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活得明白通透,對一切聽之任之,任憑別人隨便去說去想,毫不在乎!
卡倫說道,在非洲,咖啡農場是丹尼斯唯一的家,狩獵歸來時住在卡倫家,丹尼斯在農場里過得很愉快,來去自由。丹尼斯特別喜歡聽故事,卡倫則很會講故事。入夜,他把靠墊在壁爐前堆得像沙發一般舒適,和卡倫一起坐在上面。卡倫像《一千零一夜》中的山魯佐德一樣盤起雙腿。丹尼斯目光清澈,興味盎然地從頭至尾聆聽著每一個故事。
在農場,他們倆還常常一整夜一整夜地飲酒促膝長談;一次次帶上卡倫策馬揚鞭來到森林裡狩獵、露營,圍著篝火,打開留聲機播放歌曲,他們或相擁而舞,或聆聽歌曲,或仰望星空。
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浪漫飛行,時間或長或短。卡倫說,丹尼斯最令她心懷感激和心醉的是,駕駛他那架「蛾式」小飛機帶她一起翱翔在非洲大陸的上空。
俯瞰到的景緻如此壯麗恢宏:
「彩虹橫亘在陽光明媚的綠色平原上;巨大的雲堆高高直立著,與氣勢磅礴的黑色風暴一起追逐著,舞動著」。
「驟然而至的暴雨,砸落出一道道斜斜的雨線,使四周一片白茫茫」。
「一片湖泊闖入視野,湖底在清澈的水波下閃著白光,那湖水,自高空俯瞰,發出無法想像的湛藍色,如此澄澈透明,一瞬間幾乎使你暈眩,忍不住閉上眼睛,這藍瑩瑩、亮閃閃的湖水,彷彿鑲嵌在黃褐色荒原上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海藍色寶石」。
「我們降低了高度飛行,看到淺藍色的湖面,湖邊生活著數以萬計的火烈鳥,當飛機接近它們時,火烈鳥紛紛四散開來,盤旋成一個個扇面和圓環,恍如落日的光輝,又像是絲綢或者瓷器上精美的東方圖案不斷變化組合,我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它們」。
……
讀著這樣一段段優美的文字,很有畫面感,彷彿身臨其境,任性地以為我下一個旅行目的地就是非洲。
後來,丹尼斯在一次飛行中不幸遇難,卡倫悲痛不已,對於非洲人而言,丹尼斯的死不亞於痛失親人。
確切了死訊,卡倫第一時間回到了庄園,並且向他的好朋友們回憶他曾經的遺願,在旁人看來既堅強又冷靜。她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在山頂一片茫茫迷霧中堅持到最後一刻,只為給摯愛尋找一塊視野最開闊的墓地。這其中的深情,讓任何文字都淪為矯情。非洲大地擁抱了丹尼斯,使他重獲新生,與大地合為一體。
丹尼斯的好友馬丁送給丹尼斯的墓誌銘:「雖然死亡之火將我化作灰燼,但我毫不介意,因為我眼中的一切都是如此安好」。對於丹尼斯,這評價太貼切不過了!
關於生命的意義,卡倫在「除非你賜予我祝福,否則我絕不會任你離去」這一章中說「寄希望於生命的重復,是因為他虛度了年華,碌碌無為,了其殘生」。相比較生命的長度,她看重的是人活這一生的質量。人這輩子,生命中有過愛,曾經快樂充實,不虛度光陰,有滿滿美好的回憶,足矣。
在農場破產後,卡倫離開之前,還在為其農場庄園的土著人奔走,最後找到了一片收留他們所有人的土地。另外為了實現打鐵工人能擁有一枚戒指的願望,她變賣傢具才湊足錢買了一枚鑲有紅寶石的戒指,作為打鐵工人臨別的禮物。她離開農場時,兩手空空!
《走出非洲》書中的每個章節都值得細細品味,帶給我一次與高貴靈魂的對話,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卡倫的心沒有離開非洲,她的文字可以作證!
《走出非洲》後來被拍成同名電影,斬獲七項奧斯卡大獎。小說與電影差異挺大,電影以男女愛情為主線。在電影里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卡倫提出結婚的時候,丹尼斯回答說「我不會因為一張紙不愛或者更愛你。」
他給卡倫兩個禮物,一個是一隻金筆,卡倫用它記錄下這段傳奇;一個則是「用上帝的眼光看世界」。於是,她看到了鹽鹼湖上的火烈鳥,看到了如馬賽克一般的大片田野,看到了當蒼穹發語時,大地隆隆回響……
攝影:落地生根
出鏡:阿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