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免費 » 沈薔准安南免費小說

沈薔准安南免費小說

發布時間: 2022-11-22 08:34:46

1. 元朝安南達王爺

元朝vs安南——蒙古三征越南敗戰史

安南,即越南古稱,位於中國西南印度支那半島東部,領有如今越南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自秦始皇南征百越,設立象郡起,長期是中國的一部分,兩漢至三國以後,稱為交州,與中原往來頻繁,受漢文化影響殊深。唐朝時,在宋平(即今河內)設立安南都護府,這便是「安南」之名的來歷,期間一度被南詔攻佔。唐末中央權力衰微,五代十國分立,安南隸屬於十國之一的南漢治下,為交趾節度使轄地。十世紀前期,交趾節度使楊廷藝叛南漢自立,被部將所殺,其婿吳權繼起,擊敗了前來鎮壓的南漢水師,越南史稱之為吳王,不過吳權既沒建國號也沒改年號,其勢形同唐末的藩鎮割據。又過了二十多年,豪族丁氏平定境內紛亂,建立越南史上首個統一政權,史稱丁朝。北宋建立後,丁氏政權向北宋稱臣,北宋冊封其為交趾郡王。不久丁朝大將軍黎桓重演宋太祖趙匡胤的伎倆,篡幼主自立,越南史稱前黎朝。北宋「瞎子打燈籠,照人不照己」,厚著臉皮出兵安南來「維護正統」,當然沒有士氣,被黎桓擊退。黎桓隨後向北宋乞和稱藩,宋太宗志在北而不在南,得了面子便順水推舟承認其為獨立藩國,不再將之列為統一對象。這是越南正式從中國分離的開始。

前黎朝的統治持續了不到三十年,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又效法黎桓,再演政變好戲,建立了李朝,李公蘊就是李太祖。這幾下與中原五代十國期間流行的武將篡位風如出一轍,可見同文同種,有樣學樣。

李太祖崇拜儒家,他建學校,立科舉,在國內大力推廣儒學思想,並且照抄宋朝政制,設全國為二十四路,連首都升龍(河內),都按照北宋「四京」的稱謂稱作應天府、南京,李朝與中原的文化風俗,幾無二致,比西北鄰國大理更加中原化。

自李太祖改革之後,安南國力逐漸強盛,比起周邊熱帶叢林里的土著民族,可以說是非常先進而文明了,中國古代不是有「華夷之辨」嗎?李朝安南就把自己看作是與中原一樣的「華」,至於其他周邊民族統統稱呼為「夷」,其詔書行文的文體語氣,與中原王朝一模一樣,還經常以「不貢」、「無禮」為由,對周邊民族進行征伐,國土日漸擴大。到了李仁宗時期,居然到了敢與北宋掰手腕的地步。

北宋因為本身不是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常受外敵如遼、夏之侵擾,所以變得特別不自信,對邊防抓得極嚴,對「全盤宋化」的安南李朝也只開放邊境的欽、廉二州進行貿易,而邊官在與安南人貿易時又常常生事,弄得摩擦漸起。到了北宋熙寧八年,宋朝邊防軍越境侵擾安南地界,安南大將李常傑遂率八萬水師渡海攻宋,連陷欽、廉二州,又圍邕州(今南寧)四十二天,破城殺官,受害者達十餘萬人。所以說這北宋也真是弱得可以,被契丹人黨項人欺負也就罷了,連藩屬小邦的安南都敢跟他大打出手,弄得「中國上國」一點面子都沒有。這下子北宋「對越自衛反擊戰」自然不可避免。不過宋軍的戰鬥力也就那麼回事,安南人仗著有個不世出的名將李常傑,根本不怕,兩軍隔著紅河糾纏了一陣兒,互有損失(應該說北宋損失更大些),最後李朝表示謝罪,宋朝就勢借驢下坡,雙方就此罷兵言和。北宋吃了個老大悶虧,不過面子算是掙回來了,後來還冊封李英宗為「安南國王」,「安南」也就此正式成為越南國名。自從安南立國以來,主動與中原王朝交戰的事兒,也就這么一回。

但是到了蒙古人興起之後,如同周邊的鄰國一樣,安南人的厄運也跟著來了。公元1257年,蒙古皇弟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與大將兀良哈台南征大理,大理蕞爾小國,還不夠蒙古兵塞牙縫的,當然是手到擒來。忽必烈一看征服南方人挺容易,就叫兀良哈台順手去收服安南。兀良哈台坐鎮昆明,派出兩個使臣,命令安南俯首歸降。

但安南卻不像大理那樣好收拾。當時安南正值李朝衰微,陳朝興起之時,太師陳守度執政數十年,把李朝的親貴重臣逐一鏟除,只留下一個年僅七歲的昭聖公主李天馨,老陳便把這小女孩扶上皇位(即李朝末代女皇李昭皇),又安排繼子陳日煚(即陳太宗,陳守度未登基,後追謚太祖)娶其為妻。這陳日煚當時已經四十多歲,娶一個七歲小女孩為妻,當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久,小女皇就把皇位「禪讓」給了丈夫,自己成了皇後。說也可憐,等小皇後好不容易長到成年,竟被陳日煚所廢,簡直是卸磨殺驢。好在陳日煚的兒子陳光昺對他這位年輕繼母倒有憐香惜玉之心,後來陳光昺繼位當了陳聖宗,就把他這個繼母立為皇後,可憐的女孩終於得到了歸宿。這個……似乎在家庭關繫上有點混亂……不過此類宮廷秘聞與本篇關系不大,大家隨便看看就算,咱們轉回正題。再說陳朝初建,老陳和小陳江山剛剛到手,屁股還沒坐熱,哪裡肯甘心拱手送與蒙古人,再說也沒見識過蒙古人的厲害,自然拒絕沒商量,還把蒙古使者給下了大牢。

那兀良哈台是蒙古開國元老速不台之子,當年拔都西征,跟著南線部隊曾橫掃過巴爾干,豈是個好惹的主兒,一見安南這般「無禮」,哪裡容得,當即令兒子阿術(後來蒙古滅南宋的主要將領之一,這速不台一門三代可謂是虎父無犬子的典範)為先鋒,大軍直抵紅河岸邊。陳日煚是陳朝開國之主,當然不比劉禪孫皓那一類無能貨色,雖然拒絕蒙古,但未曾掉以輕心,早在紅河沿岸部署了包括象兵在內的多兵種合成部隊,嚴加防範。

兀良哈台見安南有備,便動了點腦筋,他安排部將徹徹都率軍從下游渡河,伺機奪取安南人在下游的船隻;兒子阿術率一支別動隊迂迴切斷安南軍的後路;自己親率主力渡河強攻。兀良哈台從正面發動進攻時,對面的安南人一覷蒙古兵的強盛軍容,不禁嚇了一大跳。也是,安南人見過的最大世面也就是北宋的南征軍,以宋軍的積弱比起蒙古兵的悍猛,那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別,無怪乎要未戰先奪士氣了。兀良哈台強行渡河,大破安南水師,擄其船艦,而阿術也封鎖了安南軍的陸上退路,父子二人合力進擊,安南軍的紅河防線頓時土崩瓦解。御駕親征的陳日煚進退失據,只好沿著河岸向下游尋船逃跑。誰知那奉令奪船的蒙將徹徹都,見獵心喜,也忙著追殺安南敗軍,忘記了主要任務,結果陳日煚得以搶了一條船逃走,效學宋高宗避金兵的法子,駕舟浮於海上。兀良哈台長驅直入,進占安南國都升龍,結果發現兩個使者里有一個已經死在獄中,便縱兵屠城作為報復。

蒙古兵進占升龍後,安南人從紅河大敗的打擊中逐漸恢復過來,大將陳國峻率領部隊從山西路東下勤王,隱然對蒙古軍與大後方雲南的聯系通道構成威脅;太宗陳日煚和太子陳光昺也收集殘部,准備繼續抵抗。兀良哈台以其名將的嗅覺發現了面臨的危險,而且蒙古兵對安南炎熱潮濕的天氣很不適應,已經有人害起病來,兀良哈台當機立斷,下令班師回雲南,臨走前又派了兩個使者留在升龍,等陳日煚回來招他投降。陳日煚回來之後,見升龍已是鬼城一座,悲憤之下,喝令左右把那兩個使者綁了起來,想殺又不敢,於是就這么捆著放還給蒙古軍。

不久,陳日煚傳位給太子光昺,即陳聖宗,此時蒙古仍然在雲南駐有重兵,陳光昺知道憑現在的力量無法跟蒙古兵交手,於是遣使謝罪,願降為臣屬。兀良哈台把安南使者送到忽必烈的大帳,忽必烈考慮到此番南征的戰略目標在於包抄南宋,安南只是順手捎帶的貨色,打得下算賺,打不下也無所謂,現在既然安南表示屈服,也算達到了目的,便對安南縛還使者的行為警告了一番,接受了乞和,繼續征伐南宋的事業。

儒學發展到宋代,對所謂天道義理的宣揚已經發揮到了極致,夷夏大防的正統觀念和被迫以華事夷的現實構成了極大的心理沖突和精神困惑,時間久了就形成一種扭曲心態,正是這種心態,使得北宋和南宋在如何對待遼、金末世時都抓了狂,強烈的復仇欲壓倒了正確的政治判斷力。安南是受儒學教化很深的國家,心理感受與宋朝相差無幾,面對北方草原民族的強橫,也是表面恭順,心裡卻埋下刻骨仇恨。從另一方面看,儒家宣揚忠君愛國的理念也成為東方儒教國家在抵抗外侮時的強大精神支柱,這也是為什麼蒙古在征服西方時幾乎是橫掃千軍如卷席,而在征服東方儒教國家時卻花費了最久的時間和最大的心力。西夏、金國、高麗、南宋、安南、日本,蒙古人都打了很久,支撐這些國家戰斗意志的,大概就要歸於東方人有一套完整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念體系,而且根深蒂固。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完顏彝(完顏陳和尚)這些人的行為,在當時的西方人看來恐怕是不可想像的,而安南、日本這些屬於儒教文化圈國家的人,卻完全能夠理解並且極力褒揚和效仿。

安南在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前文提到的陳國峻。陳國峻(1228— 1300),又名陳峻,出身陳朝的宗室貴族。此人在越南史上大概是除了胡志明之外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使一個東南亞的叢林小國,頑強地阻擊了世界上最強大帝國的三次兇猛攻擊,因其興邦復國的大功,被封為興道王,後世一般尊稱他為「陳興道」。至今越南民眾仍把他奉為神祗,與太上老君、關公共祀一廟。陳興道的儒學修養很深,如同前輩名將李常傑一樣,是個文武雙全的軍事家,他的著作《兵書紀要》,在越南軍事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陳興道在詩文上的造詣也很好,蒙古二次入侵時,在敵軍直逼升龍城下的緊急關頭,陳興道寫下壯懷激烈的名篇《檄將士文》,文中寫道:「余嘗聞之,紀信以身代死而脫高帝;由於以背受戈而蔽昭王;豫讓吞炭而復主仇;申蒯斷臂而赴國難。敬德一小生也,身翼太宗而得免世充之圍;杲卿一遠臣也,口罵祿山而不從逆賊之計。自古忠臣義士,以身殉國,何代無之。設使數子區區為兒女之態,徒死牖下,焉能名垂竹帛,與天地相為不朽哉。」連續列舉了中國歷史上幾位有名的忠臣義士,大大激發了將士們的抗敵決心和愛國精神。

蒙古第二次入侵安南發生在1284年,此時元朝已經建立,世祖忽必烈繼續執行乃祖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計劃。在滅亡南宋之前的1274年,蒙古軍曾向日本發動試探性的進攻,但遭到了失敗。南宋滅亡後,其先進的造艦技術和強大的航海能力被元朝所掌握,元世祖向海外擴張的野心更加膨脹。1282年,元朝海軍進攻佔城(在今越南南部),設立占城行省,企圖以此為基地,吞並南洋諸島。占城王退據山寨聚眾抵抗。此時元朝和安南的關系也不大順暢。雖然安南二十多年前便臣服蒙古,但一直拒絕元廷所敕「六事」。這所謂「六事」就是:一、安南王親自來大都朝拜元帝;二、安南王子入朝為質;三、向元朝呈報戶口民數;四、為元朝出兵役;五、向元朝繳納稅賦;六、由元廷派遣「達魯花赤」(蒙古地區長官的名號)與安南王共享統治權力(這一條已經實現)。基本就是《二十一條》式的滅國條件,你想安南怎肯答應?陳光昺對元朝苛刻的「六事」採取的戰術一是推,二是拖,好在元朝當時忙於打南宋,無暇顧及安南,一直拖到陳光昺死去,「六事」仍有「五事」尚未實現。元世祖老大不耐煩,平定江南之後,便有再征安南之意。正好元軍在占城遭到持續抵抗,元世祖便命令鎮守雲南的皇子鎮南王脫歡率軍出師,聲言要假道安南,支援占城的元軍。

元軍的「假途滅虢」之計豈能瞞得過足智多謀的陳興道?安南新君仁宗陳日烜遣使告知元軍,寧願出糧助餉,但請元軍從別道進兵。元軍當然不理。1284年十二月,元軍號稱五十萬,由鎮南王脫歡率領分六路侵入安南。陳興道在各處險隘設守抵抗,消磨元軍銳氣。陳日烜親率十萬大軍,在紅河布陣。1285年正月,元軍進抵紅河。雖然安南軍比上次更加謹慎嚴備,但蒙古人戰力遠勝,且此時元軍水師也遠比兀良哈台初征安南時強大,一場激戰下來,安南軍還是擋不住元軍渡河。紅河一失,升龍無險可守,安南君臣為保存實力,乃放棄升龍,向南部的清化府撤退。陳日烜發布詔書,命令各郡縣都要與元軍死戰,如果力量懸殊,允許逃走,但不許投降。安南將士也在臂上刺「殺韃」二字,以示誓死抗戰的決心。

元軍總帥鎮南王脫歡對安南堅決抵抗的態度大為惱怒,一把火把升龍的王宮焚毀,又把俘虜統統處死,他下令軍隊南進窮追安南君臣,同時要求占城的元軍北上夾攻。面對元軍的強大攻勢,陳朝王弟陳益稷等少數貴族大臣害怕了,向元軍投降。

在危亡之際,陳興道向陳日烜分析形勢說:元軍雖猛,然勢若風火,利在急而不在緩,我軍宜避免決戰,不求速勝,「如圍棋然,隨時制宜」,使敵陷於困疲。說白了,就是類似於紅軍四次反圍剿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陳日烜採納了陳興道的策略。元軍四面出擊,府縣占據了不少,但始終消滅不了安南軍的有生力量,而且還有敵人越打越多的感覺。

在越南的熱帶叢林中作戰,即令是美國人也吃不消,何況在北方大漠長大的蒙古人。到了五月,安南進入雨季,潮濕悶熱的氣候更加令元軍苦不堪言,軍中疫病叢生。而從占城北進的元軍由於受到安南軍的沿途阻截,遲遲不能與脫歡的主力元軍會師。更要命的是,安南軍民堅壁清野,元軍在當地找不到糧草,與大本營雲南的聯系也在陳興道等人神出鬼沒的打擊下經常斷絕。眼看元軍陷入泥潭,脫歡無奈之下,只得下令撤軍。

陳興道立即布置重兵攔截撤退的元軍。元軍從如月江伐木搭浮橋過河,遭到預先埋伏岸邊的安南軍突然襲擊,全軍大亂,元軍大將李恆拚命斷後,掩護鎮南王脫歡過橋。安南軍亂箭齊發,元軍中箭落水者不計其數,脫歡好不容易撤回廣西境內。李恆身中毒箭,帶傷逃回,後來傷重身死。

再說那南方元軍由大將唆都、烏馬兒率領,北上來與脫歡元軍會合,一路上進展順利,大小七戰皆得勝利,唯獨在天長府遭到安南軍的頑強阻擊,遲遲難以前進。脫歡撤軍時,唆都並不知情,還是安南人把這消息告知了他,唆都急忙引軍向順化海岸撤退,打算從海路撤回,結果在入海口遭到安南軍的阻擊。當時安南收留了不少厓山之戰後亡命而來的南宋將士,這些人仍作宋軍打扮,突然出現在戰場上,著實令元軍吃了一驚。元軍且戰且退,退到乾滿江時,陳興道的大軍突然出現,將元軍重重包圍。饒是蒙古兵悍勇無敵,這一回也難逃全軍覆沒的下場,主將唆都力戰身亡,烏馬兒僥幸得了一條船,渡江逃走,而那數萬將士,大部被殺被俘,或溺於江水而死。安南的抗元戰爭取得了輝煌勝利。

元世祖忽必烈英雄一世,聽聞敗報,哪裡咽得下這口氣,他擱置了第三次東征日本的計劃,把人力物力調集到南方,決心給予小小的安南以毀滅性打擊。1286年,元廷征調了江淮、湖廣、江西、雲南各省蒙漢三軍與海南島四州黎兵約十萬人,仍由鎮南王脫歡為主帥,再次征討安南。又征船五百艘,派萬戶張文虎負責從海路運輸軍需,保證前方的供應。世祖還封上次來降的安南王弟陳益稷為安南國王,企圖用傀儡政權來收服安南民心。

元軍三路攻入安南,脫歡汲取了上次的教訓,一路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果然進展順利,一路斬關奪隘,渡過紅河,再次進占升龍。安南方面仍舊用陳興道的策略,避免決戰,堅壁清野,以小規模的叢林戰騷擾元軍,並伺機切斷元軍糧道。

安南雖置府縣,卻無城池,元軍無可據守,只好伐木為柵,立寨防禦。深入安南境內後,糧食這個老大難問題日益尖銳,海路的糧船又遲遲不至,脫歡只好命令各路人馬到處清鄉搶糧。其實負責運糧的張文虎等人並不是不盡心,只是糧船每每被安南水軍在海上阻截。後來張文虎親自押糧渡海,結果在綠水洋又遇優勢兵力的安南水軍攔截。張文虎料敵不過,只好把糧食全部沉於海底,減輕了船上的負重,才逃出一劫。

侵入安南的元軍苦等糧食不至,靠搶來的那點糧食也難以糊口。脫歡命令各路人馬尋找安南軍決戰,結果大家累得半死連安南軍主力的影子都找不到,加上天熱師疲,全軍上下完全沒有鬥志。諸將都勸脫歡班師,脫歡也沒有辦法,只好下令各路人馬分道撤回。

元軍征交趾行省參知政事烏馬兒、樊輯率水軍沿白藤江入海撤退,誰知陳興道早有準備,在白藤江入海口埋設了數百根木樁,因當時潮汐大漲,元軍沒有發現水下已經被安南人做了手腳,結果在海口被堵了個嚴嚴實實,動彈不得,成了安南水軍的活靶子。四百艘戰船全軍覆沒,樊輯當場被俘。上次僥幸逃走的烏馬兒這回沒有了好運,也被安南俘虜,痛恨蒙古人的安南兵把他倒吊在海里,活活溺死。

脫歡親自率領的那一路元軍,也沒什麼好果子吃,戰戰兢兢撤到東關附近的山嶺中,被陳日烜及世子陳日燇親率大軍包圍,安南兵居高臨下,萬箭齊發,元軍行省右丞阿八赤被亂箭穿身而死,脫歡靠著親軍保駕,倉皇從小路逃跑,饒是這樣,腳上還是挨了安南兵一毒箭,好不容易才逃回廣西思明州,所率部屬,損失了十之六七,比上次敗得還要慘。世祖忽必烈見脫歡兩次大敗,勃然大怒,將他貶謫到揚州,終身不準入覲。

安南雖然再獲大勝,但也明白自己與元朝的實力相差太過懸殊,於是再度遣使上表,獻上安南王的金制跪像,謝罪乞和,並送還俘虜。忽必烈雖然不肯干休,但連續幾次對外遠征,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很大,只得暫且按下怒氣,接受了安南的貢禮。元朝與安南的戰爭,也就到此結束了。不過到了1293年,忽必烈因為安南新君陳日燇(陳英宗)拒絕來大都朝拜,勾起舊恨,又調集大軍,准備四征安南。但第二年正月,忽必烈就去世了,成宗鐵穆耳繼位,下詔罷征安南,元朝和安南才算實現關系正常化。終元之世,安南一直向元朝稱臣納貢。盡管如此,面對龐然大物般的元朝,小小的安南頑強不屈,最終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實在是值得我們脫帽致敬。而三次用兵都未曾征服敵人,在蒙古人輝煌的征戰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大敗筆。

2. 安南的簡介

科菲·安南標准名是科菲·阿塔·安南(Kofi Atta Annan,1938年4月8日-),迦納庫馬西人,聯合國第七任秘書長。他是一對雙胞胎之一,孿生的姐姐在1991年去世。安南1972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通曉英語、法語及非洲多種語言。2001年,他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KofiA·Annan)於2006年12月31日午夜,為自己人生最輝煌的一段時光畫上句號,十年甘苦都成為了歷史。十年秘書長生涯,他曾奮力將巨石推上山巔,也一度在重壓之下抑鬱失語。安南說:人可以離開聯合國,但無法讓聯合國脫離我心。回望安南十年路,功過任人評說。安南在1997年1月1日年至2006年12月31日兩個任期內,以他的睿智思想和不懈努力,鞏固了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促進了多邊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他倡導集體安全、全球團結、人權法治,維護聯合國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權威,他也是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2012年2月23日,安南被任命為敘利亞危機聯合國與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聯合特使。他提出六點建議,包括立即停止在平民區使用重型武器並撤出部隊、敘政府與反對派在聯合國監督下停止一切形式的武裝暴力行為、實現每天兩小時的人道主義停火、加快釋放被任意羈押者、確保記者在敘全境的行動自由、尊重法律保障的結社自由與和平示威權利等。
2012年8月2日安南宣布在8月底特使任期結束後,他將不再續任聯合國-阿盟敘利亞危機聯合特使一職。

3. 江蘇省准安南高速收費站是否開始收費

江蘇省准安南高速收費站五一過了後開始收費.

4. 北進蒙古,南征安南 安南是哪裡

安南占城
秦漢以來,交趾為中國郡縣之地,唐置安南部護府治之。五代時,交趾諸姓土豪相繼稱雄自主。968年,丁部領削平諸豪,始稱帝建國,國號「大瞿越」,都華閭(今寧平);其後李朝(1010——1225)遷都升龍(今河內),改國號「大越」。自立國以來,一直與宋朝保持朝貢關系,宋朝冊封其帝為「安南都護……交趾郡王」,南宋時改封「安南國王」,仍稱其國為交趾或安南。

1257年,蒙古大帥兀良合台從雲南遣使到安南「招諭」,時安南陳朝(1225——1440)初興,國力頗盛,國主陳煚(太宗)將使者投入獄中。1258年初,兀良合台率軍侵入安南,陳煚撤離升龍,蒙古軍入據之,但九天後就退回。其年,煚子光昺(聖宗)繼位,派人到雲南與蒙古通好,兀良合台即遣訥刺丁前往諭其「內附」。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後,以孟甲、李文俊為南諭使,至安南傳詔,許其「衣冠典禮風俗一依本國舊制」,「已戒邊將不得擅興兵甲,侵爾疆場,亂爾人民」。三年,安南使臣來貢方物並上書「乞三年一貢」,遂封光昺為安南國王,授虎符,依其請定每三年一貢之例,同時設置安南國達魯花赤,以訥刺丁充任,往來其國督察(繼任者先後有忽籠海牙、張庭珍、李元、合撒兒海牙等人)。自此安南王依例納貢和遣使入朝,但對要求其履行君長親朝、子弟入質等臣服「六事」以及索取儒、醫、工匠等人員,則托辭拒絕,並且不肯拜跪受詔。至元十二年(1275),光昺又上表申訴達魯花赤和來使「凌轢小國」,請求免置達魯花赤。十四年,光昺子日煊(仁宗)繼位,遣使來朝。元朝因他「不請命而自立」,不予冊封,只稱為「安南世子」。次年,遣禮部尚書柴椿等待詔至安南,令其親身「入朝請命」,日煊以體弱不堪道途艱難為辭推託。十六年,再遣柴椿、梁曾等前往傳旨,措辭嚴厲:「若果不能自覲,則積金以代其身,兩珠以代其目,副以賢士、方技、子女、工匠各二以代其上民。不然,修爾城地,以待其審處焉。」日煊仍託病不朝,只令其叔陳遺愛隨使巨入覲。十八年,使臣還奏,忽必烈遂決意強行實施對安南的統治,置安南宣慰司,並將陳遺愛立為安南國王,命宣慰使都元帥兼達魯花赤卜顏鐵木兒帶兵護送回國。但當時元朝侵日新敗,還來不及作好用兵安南的准備,宣慰司官兵被拒於境上,遺愛歸國後被害,扶植傀儡國王的計劃未能實現。

忽必烈在滅南宋後,就把眼光放到海外,目標不僅是通市舶之利,還企圖使海外諸國臣服。占城是通海外必經之地,至元十五年福建(泉州)行省左丞唆都受命「經營海外」,就派人到占城招諭。十六年,占城使者來進方物,元遣兵部侍郎教化的、總管孟慶元等出使,諭其王來朝。占城國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刺麻合迭瓦(Sri jaya Sinhavarma ba(ri)deva,1265——1287)遣使上表稱臣、納貢,十八年,詔封其為「占城郡王」,同時設立占城行省,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亦黑迷失為參政,准備在其境實行直接統治,並以為出征海外諸國的前沿基地,令占城備供軍糧。十九年,占城王子補的(即占城碑文之Harijit=JayaSinhavarman世)執掌國政,不願屈服於元朝。元遣萬戶何於志等出使暹國,宣慰使尤永賢等出使馬八兒,舟經占城,皆被扣囚。其年十一月,占城行省唆都等率軍進征,由廣州航海抵占城港(即新州,其國都之港口,今越南歸仁),依海岸屯駐。占城軍民修治木城,架回回炮備御。唆都屢遣人招降,都被拒絕,二十年初,令諸軍發船攻城,經激戰破之。占城王殺所囚元使,退入山中,聚兵立寨拒守,憑山林險阻擊敗來攻之敵。元軍受挫,只能在沿岸立木城屯守。二十一年,占城王遣使來大都上表,請求召回唆都軍,願歲貢方物,而唆都已奉旨領兵北上與鎮南王軍會合攻打安南,遂離占城。

至元二十年,忽必烈決意發大軍征服安南、占城,命荊湖行省主管其事,將荊湖、占城二省合並為一。二十一年,以皇子鎮南王脫歡統領南征軍,聲稱假道安南往徵佔城,令陳日煊出迎,並納糧助軍。其冬,脫歡率軍侵入安南,遭到興道王陳國峻指揮的守軍步步阻擊。二十二年一月,攻佔升龍,陳日煊率官屬退往清化,脫歡遣軍追襲,不能及。元軍分兵攻略諸地,日煊弟陳益稷等歸降,但陳國峻及其他堅決抗元的將領聚集了更多軍兵和戰船,分屯要害之地,針對元軍勢如風火,迅猛而難持久的特點,採取避免決戰,「不求速勝」,「如圍棋然,隨時制宜」的策略,使敵陷於困疲。唆都軍從占城進入安南,至天長(今南定),遭安南軍阻擊,未能如期與脫歡大軍會合。五月,暴雨疫作,元軍益困,安南軍乘機反攻升龍,迫使脫歡率軍撤出安南,回軍途中又遭截擊,死傷甚眾,大將李恆中箭死。唆都聞大軍已回,也向烏里(順化)撤退,被安南軍前後追堵,敗死。

二十四年十一月,脫歡復統大軍海、陸並進侵入安南,進至升龍,陳日煊撤往海上。二十五年二月,脫歡引兵退屯萬劫。由海路運糧來接濟的船隊在綠水洋被安南軍攔截擊潰,不能達,元軍糧盡兵疲,又到處受到安南軍民的進攻,所佔關隘皆失,至三月,只得全軍撤回。安南軍在白藤江布伏截擊,重創元軍,俘殺大將烏馬兒、樊楫等,行省右丞來阿八赤亦中箭死。

安南、占城為免於再受戰禍,在元軍退後隨即遣使修好。元朝方面,征南之役導致「公私煩擾,郡邑騷然」,尤其是湖廣、江西等省供應船隻、軍糧,賦役沉重,民多離散,或起義反抗。忽必烈雖欲再次動兵,終被廷臣諫止。元成宗即位(1294)後,詔罷征南,遣李衍、蕭泰登出使安南,作為和平使者受到歡迎,其國王陳日燇(英宗)也遣使朝貢,恢復了傳統邦交,自此使節往來不絕,除皇慶年間(1312——1313)發生的邊界領土爭端外,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友好關系。

元代中國與安南、占城的經濟、文化交流雖然受到戰爭的不良影響,但並未中斷,戰後又有所發展。安南陳朝儒學興盛,儒土地位提高,來元使者多以儒臣充任,他們按例要拜訪翰林院,贈送一份禮品,從而與元朝文人學士結文學之交。當時安南雖已創制了「字喃」(十三世紀初),但開科取士、著書立說仍用漢文,科舉考試也遵用元制。和宋時一樣,安南也向元朝求取儒學、佛教典籍,得到了《九經》和《大藏經》。大德五年(1301),安南使者因偷畫大都宮苑圖,私購輿地圖及禁書,受到元朝的責備。安南君臣有不少漢文化水平相當高,如陳國峻,不僅是軍事家(著有《兵法要略》),詩文亦佳;黎文休仿《史記》體例著《大越史記》(1272年成書,失傳);隨陳益稷入元寓居漢陽的黎崱,善作詩詞,精熟載籍,仿中國方誌體著《安南志略》,是現存其國人撰寫的最早一部史地著作。因此,元朝出使安南的使臣也選擇善文辭、通典故者擔任,以免被輕視。他們往往撰詩文記其使事、見聞,如至元二十五年出使的徐明善、至治元年(1321)出使的文子方都著有《安南行記》,元統二年(1334)出使的智熙善著有《越南行稿》。元代入居安南、占城的中國人很多,為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崖山之戰前後就有不少南宋官員避難於二國。元優人李元吉從軍入安南被俘,後在其國傳習元曲,創作「古傳戲」,將雜劇傳入安南;另一被俘從軍醫生鄒孫,傳醫術於安南,其子承父業,被越人稱為「神醫」。安南、占城與元朝除傳統的貢賜貿易外,民間貿易也很活躍,《島夷志略》交趾、占城條記載了當時的「貿易之貨」和舶商販易情況。

5. 全盛時期的清朝為什麼滅得了准噶爾卻滅不了安南

不是重視程度不同,而是根本就打不下來。

不能光看到地盤大小,卻忽略了人口。新疆220萬平方公里有不到100萬人口,而越南不到20萬平方公里有300萬人口。

古代兩個國家的全面戰爭,就是拿人命去填。況且,清朝對准格爾是正統性之爭,敗了就徹底退回山海關。清朝與安南純粹是幫個忙,敗了無非是退回鎮南關,大體上沒什麼損失。沒損失,也就不會全力以赴。真要是跟安南陷進去,可能很快就把清朝拖垮。都不用後來的鴉片戰爭了。


6. 元朝哪位皇帝中止遠征日本,安南的對外戰爭

元朝忽必烈中止遠征日本,安南的對外戰爭。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以阿塔海為征東行中書省丞相,發五衛軍2萬人征日本,並責令江南行省大造海船。腐敗的地方官吏根據人戶數字敷派造船數目,徵求工料。為打造海船,大批工匠被征發,背井離鄉,苦服遠役,又常遇官吏的督責毒打,凍死、病死者不計其數。元朝廷還在各地強征大批水手。江南人民被逼得走投無路,紛紛揭竿而起。當時的御史中丞崔或在一封奏章中寫道:「江南盜賊,相梃而起,凡二百餘所,皆由拘刷水手與造海船,民不聊生,激而成變。」他請求暫停遠征日本的戰爭准備。但忽必烈拒之不聽,又授劉國傑為征東行省左丞,在揚州為征日備戰。這時,福建爆發了黃華起義,聲勢浩大。忽必烈急派劉國傑前去鎮壓,侵日之事暫時被擱置下來。黃華起義被鎮壓下去後,忽必烈又下令籌措船糧,編練軍隊,預定於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三月第三次遠征日本。正在這時,派往攻打安南的元軍在戰爭中遭到慘敗。忽必烈准備發兵報復,當時又發生多處人民起義。忽必烈無法四處興師動兵,不得不下詔停止遠征日本。元朝侵日戰爭至此結束。
參考鏈接:http://study.ccln.gov.cn/fenke/junshixue/jsxkjs/jssxp/86744.shtml

熱點內容
古今短篇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24 03:17:16 瀏覽:392
美女總裁嫣然小說 發布:2025-08-24 03:12:23 瀏覽:768
歷史類經典小說書籍 發布:2025-08-24 03:12:23 瀏覽:264
網游之神聖至尊小說 發布:2025-08-24 03:10:14 瀏覽:245
網路小說為何必須重生穿越 發布:2025-08-24 03:06:34 瀏覽:716
經典文學小說帶顏色的 發布:2025-08-24 03:05:56 瀏覽:582
夏子蘇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4 02:43:30 瀏覽:835
十八歲男孩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4 02:33:42 瀏覽:967
主角叫汪什麼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8-24 02:25:00 瀏覽:723
總裁百度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4 02:21:24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