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免費 » 詠史小說免費閱讀

詠史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時間: 2022-10-31 09:09:57

㈠ 《詠史》戎昱古詩鑒賞

《詠史》戎昱唐詩鑒賞

漢家青史上,

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

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

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

誰為輔佐臣。

戎昱詩鑒賞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和戎諷」

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主和親。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並說:

「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甚懦也!」大臣們領會其意,就不再提和親了。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自安史亂後,朝政混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倍受禍害。因此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以為國恥,痛心疾首。

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很習見,點明「漢家」,實際直斥唐朝。因此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斥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次聯便單刀直入,明確指出國家的治理應靠英明的皇帝,而執行和親政策,實際上是將國家的安危託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裡,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以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以一個「豈」字,將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是誰制訂執行這種政策?

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就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因此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以回護統治者。

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苟安於一時。由於「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㈡ 誰知道左思詠史第一首的譯文

第一章上古文學

一、基本知識

1、上古歌謠: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我國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代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爭歌謠等。它們具有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朴,節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手法。

2、《周易》:先秦時的一部卜筮書。其文字分經、傳兩部分。其中的卦、爻辭為《易經》,約成於西周初年。它們記載了上古社會的一些情況,保存了一些具有樸素色彩的上古歌謠。《易傳》是對經的說明和解釋,大部分作於戰國時期,反映了當時的哲學思想。

3、神話:神話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像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作。它是原始文學的一種重要樣式,是後世文學藝術的重要土壤和武庫。

4、《山海經》:一部與巫術有關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詳,約成書於戰國時,秦漢時又有增補。共18卷,以記載傳說中的地理知識為主,兼及民俗、物產、醫葯、巫術、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黃帝殺蚩尤、鯀禹治水等,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話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讀作品

《彈歌》、《伊耆氏蠟辭》、《神北行》、《侯人歌》、《周易。歸妹。上六》爻辭、《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

2、閱讀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辭通纂》375、《後羿射日》、《誇父逐日》、《黃帝殺蚩尤》、《刑天斷首》、《共工觸山》。

三、思考與練習

1、談談我國上古歌謠的分類及內容。

參考答案:我國現存上古歌謠,從題材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一為勞動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詩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有意識創作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以《彈歌》最典型。二為祭祀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帶有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卜辭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蠟辭》是其代表。三為圖騰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基礎上創作的詩歌,《燕燕往飛》尚可窺見其端倪。四為婚戀歌謠,一般都表現出粗獷、野蠻的特點,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戰爭歌謠,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繪聲繪色的描摹中,令人彷彿聽到了古老的殺伐聲,看到了上古戰爭的禮儀、部族成員奮勇作戰的身影及失敗的悲哀和勝利的歡欣。

1、簡述我國上古歌謠的藝術特徵。

參考答案:我國上古歌謠在藝術特徵有四:一是它的集體性、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二是它再現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簡單、語言簡朴、節奏流暢。四是以賦為主的表現手法。

2、神話產生的原因何在?

參考答案:神話的產生,首先與遠古時代生產力和認識水平低下有關。先民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世界和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及變化,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只能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其次,與上古先民解釋自然、抗爭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強烈渴望有關。這種渴望,促使先民們對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現象及問題進行思考,並力圖對它們作出自己的解釋與描述。再次,與先民們的原始宇宙觀和原始思維有關。原始先民相信萬物有靈,其思維也以此為核心內容,以人與自然互滲為原則,以直觀感性、充滿情感和富於想像力為特點。因而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和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賦予以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

3、我國神話保存的情況如何?

參考答案:我國神話沒有得到完整系統的記錄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現一般所說的神話主要指唐宋以前漢族經籍所記載的古代神話。這些典籍主要有《詩經》、《莊子》、《韓非子》、《山海經》、《楚辭》、《呂氏春秋》、《淮南子》、《風俗通義》、《三五歷記》、《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經》、《楚辭》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話較多,尤以《山海經》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話的原貌。我國神話之所以流傳下來很少、很零碎,原因大體有三:一是我國文字繁難,記錄不便;二是由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崇尚實用,罷黜玄想,不語怪力亂神和遠古的荒唐之說;三是由於神話演變過程中的歷史化、文學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4、我國神話有哪些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現存我國神話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創始、萬物生成和人類起源奧秘的開辟神話,最有代表性的是盤古、女媧神話。二是以風、雷、鳥、獸、草、木等為描述對象的自然神話,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態,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衛填海和誇父逐日。三是英雄神話,表現了先民主體意識的初步覺醒,它們朦朧意識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較有名的如《鯀禹治水》和《後羿射日》。前者歌頌了治水英雄鯀禹父子,後者歌頌的是征服旱災的英雄後羿。四是關於異域奇國、怪人神物的傳奇神話,反映了初民企圖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環境的願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於奇趣,具有超現實性、超自然性,如驩頭、吐絲女、羽民國、長臂國、厭火國等。

5、我國神話的基本特色是什麼?

參考答案:在思想內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現在:第一,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從中隨處可見當時先民為生存而從事勞動創造的情況、先民同大自然斗爭的具體情形,也可以看到當時社會斗爭的真實面貌。第二,將人神化,重視人的力量和人的社會性,表現了他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對理想的熱烈的憧憬,表體現了中華民族立足現實人生、自強不息、堅韌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奮發昂揚的樂觀品格。在藝術方面,我國上古神話首先表現出了為人生、以人的生存為中心的原始藝術精神,展示了我們民族未來的藝術思維特徵。其次,我國上古神話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表現,並不直接、具體,而是通過其幼稚幻想加工過的變態現實。在反映中華民族追求真理、富於理想、意志堅強、積極進取、樂觀豪邁的民族性格基礎上,形成了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再次,我國上古神話成功運用了後世所說的幻想、想像和誇張、擬人等浪漫主義手法。其四,我國上古神話體現了悲劇美與崇高美的統一。

第二章《詩經》

一、基本知識

1、《詩三百》:即《詩經》。《詩經》在先秦時不稱「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如《論語》引《詩》評《詩》即是如此。《詩經》本有305篇,舉其整數,故稱「詩三百」。西漢初成為官學,被尊為經,始稱《詩經》,後世也有沿稱「詩三百」的。

2、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共有十五國風,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

3、四家詩:指漢初出現的傳授《詩經》的齊、魯、韓、毛四家詩。前三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於學官,分別亡於三國、西晉和宋時。《毛詩》屬「古文詩」,東漢時立於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流傳至今。

4、毛傳鄭箋: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註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注,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

5、賦比興:《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擬。興即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二、主要作家、作品

1、 精讀作品

《關雎》、《蒹葭》、《氓》、《七月》、《東山》、《載馳》、《伐檀》、《碩鼠》

2、 閱讀作品

《靜女》、《君子於役》、《將仲子》、《無衣》、《採薇》、《黍離》、《生民》

三、思考與練習

1、 舉例談談《詩經》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詩經》思想內容廣闊,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表現戀愛、婚姻題材的婚戀詩。這類詩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同時也是全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或寫男女子相愛時的和諧歡樂,失戀時的痛苦憂傷,贊揚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和勇敢追求,如《關雎》、《靜女》、《蒹葭》、《柏舟》等。或寫愛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現女性在當時社會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遺棄的痛苦,如《日月》、《谷風》、《將仲子》、《氓》等。二是描寫農業生產的農事詩。這類詩也很多,有的贊頌農業成就,誇耀田土廣大、農夫眾多、收獲豐盛,如《周頌》中的《臣工》、《隱嘻》、《載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寫歡快的勞動場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寫勞動生活的繁忙,如《豳風·七月》等。三是關於戰爭和徭役的征役詩。這類詩主要表現戰爭和徭役給民眾帶來了沉重災難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婦口吻言之,寫來都感情真摯,聲調凄楚,情節悲慘,如《東山》、《東方未明》、《何草不黃》、《君子於役》等。也有少數表現愛國思想的作品,如《秦風·無衣》、《鄘風·載馳》、《小雅·採薇》等。四是頌歌。這類詩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樂官之手,在三《頌》中保存最多,《雅》詩中也有不少。有的頌帝王歌天命,為周王統治的合理性尋求神學依據,如《維天之命》、《文王》;有的頌戰功揚王威,如《殷武》、《江漢》;有的頌宴飲贊嘉賓,如《鹿鳴》、《南有嘉魚》等。五是反映社會矛盾、揭露批判現實的怨刺詩。這類詩主要存於《雅》詩和《國風》中,帶有亂世的鮮明印記。「二雅」中的怨刺詩多為公卿列士的諷諭勸戒之作,的借古諷今,如《盪》、《正月》。更多的是針砭時弊,指斥昏君,如《民勞》、《板》、《盪》。還有一些以斥責奸佞為主題,如《巷伯》、《正月》等。《國風》中的怨刺詩多出自民間,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其內容更深廣,怨憤更強烈,諷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碩鼠》、《伐檀》、《新台》、《南山》、《黃鳥》。六是周民族的史詩。《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以粗線條較完整地勾畫出周族發祥、創業、建國、興盛的光輝歷史。遠古傳世的史詩極少,此組詩顯得格外珍貴。

2、 談談《詩經》的藝術成就。

參考答案:《詩經》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詩經》從各個方面主要描寫了我國西周數百年的社會現實生活,真實、深刻、廣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直接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勞動和生活、喜愛和憎恨、痛苦和希望。這些詩歌,不僅主題和題材廣泛多樣、真實深刻,同時還以驚人的藝術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當時社會生活中一些本質矛盾。其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一種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記述了農奴一年的勞動過程。比,即比喻或比擬。《詩經》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這些比喻,都能緊扣詩中的情、事、景,十分貼切。興,就是托物起興,先用他物起頭,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興句多在一首詩的開頭,或起協調韻律的作用,或起創造意境、烘托氣氛的作用,或起象徵、聯想、比擬的作用。《詩經》常常將三種手法結合運用。其三,復沓的章法和以四言為主的句式。復沓的章法又叫重章疊句,即各章詞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換中間的幾個字,反復吟唱。其作用在於深化主題,渲染氣氛,加深情感,增強音樂性和節奏感。在具體的字詞的更換中,或用遞增法,或用遞減法等,總是曲盡其妙,如《王風·采葛》。《詩經》的句式雖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佔全詩的90%以尚。其四,豐富、生動、簡練、形象的語言。《詩經》大約使用了近三千單字,其中有名詞、動詞,也有形容詞,豐富多采、生動准確地表現了各種事物及其變化特徵。如表示動植物的名詞有373種,讀之可使人博物多識。此外,《詩經》中還用了大量的動詞、形容詞及雙聲字、重疊字、疊韻字,寫景狀物,擬形傳聲,細致傳神,使詩歌富於形象美和音韻美,增強了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

3、簡述《詩經》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參考答案:《詩經》對後代文學的影響非常深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其「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精神,啟發和推動了後世作家密切關注現實、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如漢樂府民歌作家、建安詩人、陳子昂、杜甫、新樂府運動諸詩人等的樂府作品,都是對這種創作精神的直接繼承。其次,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後世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鑒。其後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達愛憎的手法,漢樂府民歌中的寓言擬物詩,阮籍的《詠懷》,郭璞的《遊仙》,李白的《古風》,李商隱的《錦瑟》,陸游的《卜運算元·泳梅》以及元曲清戲中的美刺諷喻作品,無不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至於其賦的手法,對後世文學也有頗深遠的影響。賦體文學是由它直接發展而來的。此外,詩歌、詞、戲曲、小說中亦有很多作品糅進了賦的手法。再次,它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經》中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歌,樸素清新,生動活潑,和諧自然,給後世文人學習民間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從文學史發展看,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常常是先從民間孕育,然後由文人予以加工發展。歷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我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優良傳統。

㈢ 詠史·阿房宮 胡曾 賞析

賞析:

通過舉例的方式,用劉邦攻打秦始皇的案例,說明民心的重要性,秦王一生為了風光,塗炭生靈,最終導致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原詩:

新建阿房壁未乾,沛公兵已入長安。

帝王苦竭生靈力,大業沙崩固不難。

翻譯:

新建的阿房壁的漆還沒有干,劉備的兵已經攻入長安城,帝王導致生靈塗炭,百年基業崩塌肯定也不會多困難。

(3)詠史小說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胡曾簡介:

胡曾[céng](約840年—?),號秋田,唐邵州邵陽(今屬湖南)人,唐代詩人,以關心民生疾苦、針砭暴政權臣而著稱。咸通中,舉進士不第,滯留長安。咸通十二年(871年),路岩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召為掌書記。

乾符元年(874年),復為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掌書記。乾符五年,高駢徙荊南節度使,又從赴荊南,後終老故鄉。

胡曾[céng],唐邵州邵陽人,號秋田。懿宗咸通中舉進士不第 。以關心民生疾苦、針砭暴政權臣而著稱。《唐才子傳》稱贊他「天分高爽,意度不

凡」。初累舉不第,曾在其《下第》詩中抱怨道:「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平人折一枝」。咸通中,始中進士。嘗為漢南節度從事。

高駢鎮蜀,辟為書記。曾居軍幕,每覽古今興廢陳跡,慷慨懷古,作詠史詩三卷,(唐才子傳作一卷。此從全唐詩)。

胡曾以《詠史詩》著稱,共150首,皆七絕。每首以地名為題,評詠當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如《南陽》詠諸葛亮結廬躬耕。

《東海》詠秦始皇求仙,《姑蘇台》詠吳王夫差荒淫失國。《詠史詩》共3卷,《四部叢刊三編》本有胡曾同時人邵陽陳蓋作注及京兆米崇吉評注。

另有《安定集》10卷,今佚。《全唐詩》共錄為1卷,僅存數首。事跡見《唐才子傳》,王重民《補唐書胡曾傳》(《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輯)。

㈣ 《詠史》這首古詩的翻譯是什麼

很抱歉啊,這首詩我以前曾經有一本書,歷年有過,後來我忘了是那一本了,所以我找不對它的翻譯了,只好先給你找來這些,看看吧,興許對你有些幫助.
不好意思啊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和戎諷」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並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聖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於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後。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見,點明「漢家」,等於直斥唐朝。所以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託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裡,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然而是誰制訂執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於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苟安於一時。由於「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㈤ 《詠史》其五譯文

詠史

作者:李商隱

北湖南埭水漫漫1,一片降旗百尺竿2。

三百年間同曉夢,鍾山何處有龍蟠3?

全部注釋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閘也。"北湖南埭,統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練水軍的場所,也是帝王游宴之處。此言水漫漫,意謂昔日之水軍、帝王皆不復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劉禹錫《金陵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乃指東吳孫皓降晉。

3.南京為六朝故都,三百年間,王朝更替,降旗屢樹,非但孫吳一回。龍蟠:徐爰《釋問》:"建康東北十里,有鍾山,舊名金山,後更號蔣山。諸葛亮以為鍾山龍盤,即蔣山也。張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

此詠六朝興廢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華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蕭條冷寂。與劉禹錫"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以下三句闡發國家興亡在於人事,而不在山川形勝之理。與劉禹錫《金陵懷古》"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劉、余《集解》雲:"層層作勢,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說盡,雄直之中自含頓挫之致。"

【賞析】:
這是首詠史詩。通過對兩漢之際王莽篡權的歷史回顧,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時代婦女生活的狹窄天地,發表了對社會、政治的一些見解。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詠史

戎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和戎諷」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並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聖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於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後。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見,點明「漢家」,等於直斥唐朝。所以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託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裡,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然而是誰制訂執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於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苟安於一時。由於「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詠史 左思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左思認為自己文韜能與賈誼、司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與司馬穰苴並論,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賓士天下。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隱退田園。但他的抱負落空了,西晉統治者認為他出身寒微,將他棄在一旁。
據《世說新語》記載,左思貌丑口訥。與左思同時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說新語 容止篇》記載:「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壁。」「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與此相對應,《世說新語》描寫左思:「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左思雖貌丑,但極有才氣。《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
據《晉書》雲,左思少時學書與音樂不成,其父認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發奮勤學,歷十年而寫成《三都賦》。《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由來於此!《文心雕龍 神思篇》稱「左思煉都以一紀」,把他列為古來文思遲緩的作者之一,評為:「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同樣是劉勰,評潘岳則曰:「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
左思的《詠史八首》不專詠古人、古事,而是藉以寫自己的懷抱。本篇為第一首,乃是言志之作。晉武簾時羌胡、東吳和晉屢相攻伐,咸寧五年 (279)晉伐吳,詔書有 「 孫皓犯境,夷虜擾邊, …… 上下戮力以南夷句吳, 北威戎伙 」 等語,和此詩所詠情事相合。
本篇直抒胸臆,議論滔滔,筆墨淋漓,氣象開闊。然而,這些議論不是空泛的,詩人巧妙地將自己的壯志高標通過那些能夠激發人們想像的具體事物表達出來。比如詩人自述文才出眾,便說 「 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 這就使人想到他具有賈誼和司馬相如那樣的才華。又如他自述武略過人,是借 邊城報警和自己嫻習兵法來表達的。他不空談志向的宏偉,而是寫道: 「 長嘯 清風,志若無東吳 」 ,以此見出其豪放高邁的胸襟。正因為詩中的議論都緊扣住具體意象,因此,全詩既有縱橫古今的氣勢,又有鮮明生動的形象。
此詩以情取勝,但並不疏於文辭。詩中多用對偶句,造句工穩,讀起來自然流暢。他也精幹煉字,象 「 弄柔翰 」 的 「 弄 」 字,生動地表明詩人運筆白如,得心應手; 「 長嘯激清風 」 的 「 激 」 字,寫出了詩人搏擊風雲的氣概;而 「 左眄 」 、 「 右盼 」 二詞,更是大有顧盼間橫掃千軍的氣勢。這些字詞都有傳神寫態之妙,正見出詩人駕馭文字的功力。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1.鬱郁:茂盛的樣子。澗:本指兩山間的流水,此指谷 底。苗:指初生之草木。
2.彼:指山上苗。徑寸莖:直徑一寸的莖干。蔭:遮蔽,遮掩。此:指澗底松。百尺條:百尺高的樹木。條:條干。百尺言其高大。
3.世胄:世家子弟。胄:後裔。躡:登。英俊:有才能的人。沉:埋沒。下僚:地位卑下的小官。
4.地勢:地理形勢。這里表面上指松苗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實際上指世胄英俊所處的地位權勢不同。使之然:使他們如此。由來:從來,從古而來。非一朝:不是一天形成的。
5.金張:指漢代金日憚(石字旁,音DI一聲)和張湯家,自漢武帝時起,到漢平帝止,七代為內侍。《漢書·金日憚(石字旁,音DI一聲)傳贊》:「七世內侍,何其盛也。」又《漢書·張湯傳》:「安世(張湯子)子孫相繼,自宣元以來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餘人。功臣之世惟有金氏、張氏親近貴寵,比於外戚。」借:依靠舊業:先人的遺業。七葉:七世,指漢武帝到漢平帝(武、昭、宣、元、成、哀、平七帝)。珥漢貂:漢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為飾(侍中插左、常侍插右)。戴逵《釋疑論》:「張湯酷吏,七世珥貂。」珥:插。
6.馮公:指馮唐,漢文帝時,老年仍居郎署小官。《文選》李善注引荀悅《漢紀》:「馮唐白首,屈於郎署。」偉:指才能突出。白首:白頭,指年老。招:指被皇帝召見、重用的意思。
《詠史》其二 翻譯
茂盛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風中低垂搖擺著的小苗生長在山頭上.
(由於生長的地勢高低不同,)憑它徑寸之苗,卻能遮蓋百尺之松.
貴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獲得權勢,有才能的人卻埋沒在低級職位中.
這是所處的地位不同使他們這樣的,這種情況由來已久 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漢代金日磾和張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遺業,子孫七代做了高官.(珥漢貂:珥,插.漢代侍中官員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裝飾.)
漢文帝時的馮唐難道還不算是個奇偉的人才嗎?可就因為出身微寒,白頭發了仍不被重用.
賞析:
《詠史》的第二首,它針對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腐敗局面,以"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強烈對比,反映出寒門與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門閥制度的腐朽與黑暗,又引用史實說明有才之士橫造壓抑乃古有之。這樣的詩歌所評論的就不止是現實,而且包容了歷史;所譴責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社會的痼疾;所抒發的也不只是作者的個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來寒士們的不平之鳴。這首詩開端巧用比興,然後用自然現象引入社會現實,最後援引史實進行說明,使史實與現實緊密結合,詠史實為詠懷,這是左思《詠史》成熟的重要標志。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
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
臨組不肯紲。對珪寧肯分。
連璽曜前庭。比之猶浮雲。

我仰慕段干木這位賢士,雖然隱居安卧不作官,卻能(藩:保衛)保護魏國君主免遭秦國的兵禍.
我仰慕魯仲連這位賢士,談笑間能使秦軍撤退.
他活在世上看重的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縛,而當國家遭受災難時能站出來解除禍亂.
大功告成後,又以接受封賞為恥,這種高尚的氣節真是非常卓越不同一般.
面對官印(組,系官印的帶子)不肯系佩在身,面對爵位(珪,同圭,上圓下方的玉器,不同的爵位所賜予的珪也不同)他豈肯接受.
若成串的大印使前庭大放光彩,(有的人覺得這樣很榮耀,)而他把這比作好像浮雲一般,根本無所謂.



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
冠蓋蔭四術。朱輪竟長衢。
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
南鄰擊鍾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
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
言論准宣尼。辭賦擬相如。
悠悠百世後。英名擅八區。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列宅紫宮里。飛宇若雲浮。
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龍客。何為歘來游。
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
買臣困樵採。伉儷不安宅。
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
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
英雄有迍邅。由來自古昔。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
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
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塗。
計策棄不收。塊若枯池魚。
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
親戚還相蔑。朋友日夜疏。
蘇秦北游說。李斯西上書。
俯仰生榮華。咄嗟復雕枯。
飲河期滿腹。貴足不願余。
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

論左思的《詠史》詩
為什麼在功名利祿到來之時,左思毅然卻步了呢?這在《詠史》詩中亦可以尋找到理解這一問題的線索。左思居住在洛陽,面對著「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認識到自己來洛陽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責自慚地說:「自非攀龍客,何為忽來游?」他想步許由的後塵:「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其五)雖然想做段干木、魯仲連式的人物,「當世貴不jī@⑺,遭難能解紛。」(其三)但是,晉司馬氏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殘殺,愈演愈烈;這里又沒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種禮賢下士的人物。況且腐敗的政治,殘酷的殺奪,使榮枯盛辱瞬息萬變。「fǔ@⑻仰生榮華,咄嗟復diāo@⑼枯。」在這樣的時代,「飲河期滿腹」的偃鼠,「巢林棲一枝」的鷦鷯,「可為達士模」(其八)。棄卻富貴,退居鄉里,以求潔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園生活,遠離殺奪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樂陶其中(見《招隱》之二)。但是左思心情並不平靜:「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雜詩》)又可見左思選擇退居鄉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是有著無限的悲涼與凄愴的。
就是這樣,左思的《詠史》詩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會內容,熔鑄著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堅實地位。另外,《詠史》詩在藝術上也有著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矯太康頹靡文風,承繼建安雄健骨力。
晉初太康文壇上,總的創作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結合現實實際;追求辭句華麗和對偶的工整,形成了綺靡浮泛的形式主義風尚。在這種頹風面前,左思則獨樹旗幟,以《詠史》詩為代表,繼續發揚了建安文學「以情緯文,以文被質」的優秀傳統。雖然以詠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創,但左思能從現實生活出發,精心選擇史實,巧妙地融匯進自己的思想、情感,借詠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譏世。這不僅突破了前人詠史詩只限於一事,「堆垛寡變」的局限,而且與太康文學刻意摹仿古人、脫離現實的形式主義傾向分庭抗禮。鍾嶸說,左思的《詠史》詩「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詩的實際的。在藝術形式方面,《詠史》詩並非不注重,詩人從華麗之中求樸拙,於浮泛之外求深蘊,質朴自然,奔放沉鬱,絕少雕鏤的痕跡。綜上兩個方面,鍾嶸稱贊左思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左思風力」(《詩品》)。王夫之則說:「三國之降為西晉,文體大破,不絕於來茲者,非太沖其焉歸?」(《古詩評選》卷四)這些評價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結合,渾然一體。
陳祚明曾說:「太沖一代偉人,胸次浩落,灑然流詠。似孟德而加以流麗,仿子建而獨能貴簡。創成一體,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無其志,語必虛矯;有其志而無其才,音難頓挫。」(《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一)陳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於才志結合,是很對的。左思的藝術才能,使《詠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獨立,並能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意義;同時用一根高潔理想、情操的金縷線,把首首串連在一起的,渾然一體,內在結構緊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暢抒自己的理想,可謂全組詩的總綱;其二,寫遭受門閥制度的壓抑而產生的悲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魯仲連為榜樣,另僻蹊徑,以期報國;其四,寫自己甘於孤寂專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寫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許由;其六,贊譽荊軻,藉以披露情懷;其七,從歷史上許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寫社會的黑暗,決心避世,求潔身自好。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瀉翻騰;又似九曲黃河,曲折回環,一詠三嘆,反復宛轉。慷慨悲壯之中,有細膩旖旎;低音纖氣之內,又挾滾滾沉雷。左思把豐富多變的思想感情,分別寫在各首之中,恰似一個巨手巧匠把顆顆散珠組成一個完整精美的花環。因而《詠史》「遂為古今絕唱」(胡應麟語),在中國文學史上,詠史詩體同左思的名字便緊緊聯起來了。
作為封建階級文人的左思,又處在黑暗險惡的政治環境之中,他所寫的《詠史》詩不可能不打上鮮明的階級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個時代所給他的影響,如消極避世的思想,虛無無為的思想。我們不能因為左思的《詠史》詩有著豐富的精華而對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盡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輕,而有所忽視。

㈥ 古詩詠史左思拼音版

這首詩哪裡只是「金張藉舊業」四句用對比手法,通首皆用對比,所以表現得十分鮮明生動。加上內容由隱至顯,一層比一層具體,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以下是我整理古詩詠史左思拼音版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古詩詠史左思拼音版 篇1

yǒng shǐ

詠史

zuǒ sī

左思

yù yù jiàn dǐ sōng , lí lí shān shàng miáo 。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yǐ bǐ jìng cùn jīng , yīn cǐ bǎi chǐ tiáo 。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shì zhòu niè gāo wèi , yīng jùn chén xià liáo 。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dì shì shǐ zhī rán , yóu lái fēi yī zhāo 。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jīn zhāng jí jiù yè , qī yè ěr hàn diāo 。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

féng gōng qǐ bù wěi , bái shǒu bù jiàn zhāo 。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詠史左思翻譯

茂盛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風中低垂搖擺著的小苗生長在山頭上。

(由於生長的地勢高低不同,)憑它徑寸之苗,卻能遮蓋百尺之松。

貴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獲得權勢,有才能的人卻埋沒在低級職位中。

這是所處的地位不同使他們這樣的,這種情況由來已久 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漢代金日磾和張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遺業,子孫七代做了高官。(珥漢貂:珥,插。漢代侍中官員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裝飾。)

漢文帝時的馮唐難道還不算是個奇偉的人才嗎?可就因為出身微寒,白頭發了仍不被重用。

詠史左思賞析

「鬱郁澗底松」四句,以比興手法表現了當時人間的不平。以「澗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世胄躡高位」四句,寫當時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據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卻沉沒在低下的官職上。這種現象就好像「澗底松」和「山上苗」一樣,是地勢使他們如此,由來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金張藉舊業」四句,緊承「由來非一朝」。內容由一般而至個別、更為具體。這首詩哪裡只是「金張藉舊業」四句用對比手法,通首皆用對比,所以表現得十分鮮明生動。加上內容由隱至顯,一層比一層具體,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

1.這首詩可分為三個層次,每四句一層。請簡要分析詩中三個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

2.這首詩借「詠史」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參考答案:

1.第一層以比興起筆,用「松」和「苗」來比喻因「地勢」不同而帶來的不平等狀況,形象化地引領全詩;第二層是全詩的核心,直接揭示「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會 現象,並指出這種現象「由來非一朝」;第三層則通過「金張」和「馮公」兩個事例正反對比,具體說明上面現象的存在,並批判它的不合理性。

2.揭示了世族權貴依仗祖業竊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雖有才能卻只能屈居下位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現象的強烈不滿和批判。

古詩詠史左思拼音版 篇2

[魏晉]左思

原文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

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

臨組不肯紲,對圭寧肯分。

連璽耀前庭,比之猶浮雲。

譯文:

我仰慕段干木這位賢士,雖然隱居安卧不作官,卻能(藩:保衛)保護魏國君主免遭秦國的兵禍。

我仰慕魯仲連這位賢士,談笑間能使秦軍撤退。

他活在世上看重的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縛,而當國家遭受災難時能站出來解除禍亂。

大功告成後,又以接受封賞為恥,這種高尚的氣節真是非常卓越不同一般。

面對官印(組,系官印的帶子)不肯系佩在身,面對爵位(珪,同圭,上圓下方的玉器,不同的爵位所賜予的珪也不同)他豈肯接受。

若成串的大印使前庭大放光彩,(有的人覺得這樣很榮耀)而他把這比作好像浮雲一般,根本無所謂。

㈦ 《詠史》其五譯文

詠史 作者:李商隱 北湖南埭水漫漫1,一片降旗百尺竿2。 三百年間同曉夢,鍾山何處有龍蟠3? 全部注釋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閘也。"北湖南埭,統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練水軍的場所,也是帝王游宴之處。此言水漫漫,意謂昔日之水軍、帝王皆不復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劉禹錫《金陵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乃指東吳孫皓降晉。 3.南京為六朝故都,三百年間,王朝更替,降旗屢樹,非但孫吳一回。龍蟠:徐爰《釋問》:"建康東北十里,有鍾山,舊名金山,後更號蔣山。諸葛亮以為鍾山龍盤,即蔣山也。張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 此詠六朝興廢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華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蕭條冷寂。與劉禹錫"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以下三句闡發國家興亡在於人事,而不在山川形勝之理。與劉禹錫《金陵懷古》"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劉、余《集解》雲:"層層作勢,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說盡,雄直之中自含頓挫之致。" 【賞析】: 這是首詠史詩。通過對兩漢之際王莽篡權的歷史回顧,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時代婦女生活的狹窄天地,發表了對社會、政治的一些見解。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詠史 戎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和戎諷」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並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聖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於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後。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見,點明「漢家」,等於直斥唐朝。所以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託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裡,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然而是誰制訂執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於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苟安於一時。由於「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詠史 左思 一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左思認為自己文韜能與賈誼、司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與司馬穰苴並論,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賓士天下。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隱退田園。但他的抱負落空了,西晉統治者認為他出身寒微,將他棄在一旁。 據《世說新語》記載,左思貌丑口訥。與左思同時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說新語 容止篇》記載:「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壁。」「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與此相對應,《世說新語》描寫左思:「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左思雖貌丑,但極有才氣。《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 據《晉書》雲,左思少時學書與音樂不成,其父認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發奮勤學,歷十

㈧ 翻譯詠史

夢斷邊城 ——《邊城》分析

作者:雲-在-青-天 轉貼自:天涯虛擬社區

美國著名文化評論家Fredric Jameson 說: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象是關於個人和利比多內趨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關於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沖擊的寓言。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這樣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沖突的思考與隱憂。

(一)

翠翠 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

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

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歷史的腳步中去呢?

黃狗與苗族盤瓠崇拜和犬始祖神話有關,也與二老儺送有關。《邊城》第十節,二老劃龍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黃狗說:「得了,裝什麼瘋,你又不翻船,誰要你落水呢?」又《鳳子》第三章,紳士將他的狗取名為「儺送」——「那紳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隻較大的狗:『儺送,開門去罷』。」

白塔 苗族傳統價值觀念的象徵,如風俗淳樸、重義輕利等,也就是沈從文說的「正直素樸人情美」。

渡船 這只方頭渡船很有特點:船上立一枝竹竿,掛一個鐵環,在兩岸牽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牽船來回過渡——這是一個封閉、單調的意象,是一種與河流(線性時間、一元歷史)無關的存在狀態,隱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鳳灘、茨灘不為凶,下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大。爺爺,你渡船也能下鳳灘、茨灘、青浪灘嗎?」

時間觀翠翠「輕輕哼著巫師十二月里為人還願迎神的歌玩」,請張果老、鐵拐李、關夫子、尉遲公、洪秀全、李鴻章等「雲端下降慢慢行」,「今來坐席又何妨!」 ——這是一種原始的時間意識。在這里,所有的時間段落:過去、現在、未來都共時性地展現。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歸為基礎的時間描述,通過節日期間的神話和禮儀慶祝活動,不斷地獲得再生。

邊城的人們用端午、中秋、過年等周期循環的節日記錄時間,漢族的改朝換代對他們幾乎沒有影響,西歷(公元紀年)還沒有進入邊城,以西方的眼光看來,「邊城」在世界歷史之外。

在不舍晝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著渡船,日復一日地,過著十分拮據的生活。白塔守護著渡頭,守護著翠翠一家,守護著翠翠的夢(翠翠在白塔下午睡,夢里為山鳥歌聲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看到團總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絞的銀手鐲,心中有些韻羨、發痴。「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妹沒得什麼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翠翠通過與其他女孩的區別來認識自己,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徑。

船總順順家向翠翠提親,翠翠想到許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與人對罵時四句頭的山歌,造紙作坊中的方坑,鐵工廠熔鐵爐里泄出的鐵汁……」。

「老虎咬人的故事」與團總王小姐有關。王小姐以碾房陪嫁與二老攀親的事重重地壓在翠翠心上,「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這是翠翠對「碾房陪嫁」這件事的虛幻的超越。

「四句頭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豬草的小孩子隨口亂唱的」 ——翠翠其實仍未脫離童雛狀態。

「方坑」與性有關(凹形物),也與死亡有關(爺爺的墳是「方阱」 )。從某種意義上說,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爺爺(苗族古老歷史)的死亡。

「鐵汁」是少女發育成熟,性的覺醒——翠翠處於少女和少婦的邊緣。

翠翠的年齡——十五六歲的少女——很關鍵。湘西苗族文化的這種「本質」(少女),是沈從文用作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或者說,在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內好的話來說:對非西方民族而言,「現代性」首先意味著一種自己的主體性被剝奪的狀態。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關系是黑格爾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聽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誇過翠翠長得好看)和說者(說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漢族、西方)的喚醒和肯定,才能從少女長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體性」。翠翠愛情的美滿,既是翠翠個人的成人儀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在這里,翠翠個人的發育成長過程與歷史的發展是同步的。通過個人的經歷展現民族的自我改造,這是成長小說(德語Bilngsroman)的模式。當然,在《邊城》的結尾,翠翠的成長並沒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沖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們對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說法」,應該按照「國家話語密碼」來解讀。

(三)

大老象父親——船總順順。

沈從文說順順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長子四叔」。《往事》中的一個重要情節是:沈從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隻籮筐里,被長子四叔從城裡擔到鄉下。《往事》中的人物關系是:長子四叔—大哥—二哥沈從文;《邊城》中的人物關系是:順順—大老天保—二老儺送。《邊城》里大老二老的隱喻已經呼之欲出了。不過,在我看來,順順這個形象是「湘西王」陳渠珍的隱喻。

船總順順,是「一個前清時便在營伍中混過日子來的人物,革命時在著名的陸軍四十九標做個什長」,做碼頭執事人的代替者時,還只五十歲。

「湘西王」陳渠珍(1882~1952),鳳凰人,1906年任陸軍四十九標隊官,1920年代替湘西鎮守使田應詔領湘西軍政時38歲。在當時湘西軍政人員心目中,是個「父親」的形象。沈從文在《從文自傳》、《湘西》等許多作品裡,對陳渠珍表示過欽佩之情。《長河題記》里的一段話,對陳渠珍和順順都適用:「地方上年事較長的,體力日漸衰竭,情感已近於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優美崇高風度」。

「大老」的形象,是在陳渠珍的湘西軍人政權里,與沈從文大致同齡的湘西同鄉軍人的隱喻。從某種意義上說,沈從文的大哥沈雲麓、表兄黃玉書、堂兄沈萬林、好友陸弢以及湘西青年軍官顧家齊、戴季韜等都是「大老」的原型。

大老為人處事象順順,他說:「翠翠太嬌了,我擔心她只宜於聽點茶峒人的歌聲,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婦的一切正經事。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料理家務的媳婦。」對於娶了翠翠以後的生活,大老是這樣設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應當接那個老的手劃渡船了。我喜歡這個事情,我還想把碧溪咀兩個山頭買過來,在界線上種大南竹,圍著這條小溪作為我的砦子!」

大老的想法很容易讓人想起1923年陳渠珍的「湘西自治」。1920年陳渠珍任湘西巡防軍統領後,整軍經武,剿撫兼施,統一了湘西。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號,在湘西這個獨立王國里關起門來建設湘西。陳渠珍興辦教育,設立了師范講習所,聯合模範中學,中級女校,職業女校等,興辦各種工廠、實業、林場等,成立了湘西農村銀行和湘西農村研究所等。陳渠珍的「湘西自治」是湘西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頁。當然,陳也有保守的一面。他根據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點,效法古代部族制進行統治:以同一家族組成大保或聯保;其下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當於一個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編為「十戶一聯」的所謂小家庭;若幹部族聯合組成行政鄉,鄉長由陳渠珍直接任免。這樣層層設網,最後由陳總攬。因此有人比喻陳是「湘西土酋長」。湘西人也被人稱為「中國式哥薩克」。

大老托保山說媒向翠翠求婚,未得結果。他自知唱歌不是二老敵手,於是自棄離開了茶峒。大老在茨灘淹死了,似乎很偶然。後來二老說:「老傢伙(按,指爺爺)為人彎彎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這句話值得深思。爺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隱喻,大老的死,蘊含著某種必然。

《長河·題記》里說:「一九三四年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經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當時我認為唯一有希望的,是幾個年富力強,單純頭腦中還可培養點高尚理想的年青軍官。然而在他們那個環境中,竟象是什麼事都無從作。地方明日的困難,必須應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毫無方法預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備。因此我寫了個小說,取名《邊城》,寫了個游記,取名《湘行散記》,兩個作品中都有軍人露面。在《邊城》題記上,且曾提起一個問題,即擬將『過去』和『當前』對照,所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麼方面著手」。

沈從文這次回湘西,正是寫作《邊城》的時候。湘西的古老傳統,在「現代」的沖擊下「幾幾乎消失無余」的現狀;沈從文對曾抱有唯一希望的年輕軍官的失望;和沈從文對「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麼方面著手」這個問題的思考,是沈從文寫作《邊城》的根本動因。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通過翠翠、大老、二老三個形象分別表達出來。

《邊城》題記里說:「我的祖父、父親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 《一個傳奇的本事》里說:「……由於這么一種離奇的傳統,一切年輕人的出路,都不免寄託在軍官上。一切聰明才智及優秀稟賦,也都一律歸納吸收於這個雖龐大實簡單的組織中,並陸續消耗於組織中。而這個組織於國內省內,卻又若完全孤立或游離,無所屬亦無所歸。……接田(按,指田應詔)手的陳渠珍,頭腦較新,野心卻並不大,事實上心理上還是『孤立割據自保』占上風。……這自然就有了問題,即對內為進步滯塞,不能配合實力作其他任何改進設計。……他本人自律甚嚴而且好學,新舊書都讀得有一定水平,卻並不鼓勵部下也讀書。因此軍官日多而讀書人日少,必然無從應付時變。對外則保持一貫孤立狀態,多誤會,多忌諱,實力越來越增加,和各方面組織關系隔絕,本身實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難。……我想起我生長那個小小山城兩世紀以來的種種過去。……在社會變遷中,我那家鄉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這生死交替於每一片土地上流的無辜的血,這血淚更如何增加了明日進步舉足的困難。我想起這個社會背景發展中對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緒、願望和動力,既缺少真正偉大思想家的引導與歸納,許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發揮,結果便不免依然一個個消耗結束於近乎周期性悲劇宿命中」。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老」即使不死於急流,也必然糊里糊塗地死於各種內戰和仇殺(如沈的堂兄沈萬林和滿叔遠的哥哥等),或者為時間和鴉片所毀(如「愛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和「老伴」趙開明等)。 悲劇是宿命的。

沈從文敏銳地看到了「大老們」的悲劇性命運,他不願大老得到翠翠。在沈從文看來,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體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現代,因此讓大老在急流中死去。這是沈從文以西方的眼光,對以陳渠珍為代表的湘西同鄉大老們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國民性」批判)。

沈從文以湘西軍人、水手、農夫為主角的作品如《會明》、《柏子》、《連長》、《傳奇不奇》、《顧問官》、《張大相》、《貴生》、《一個傳奇的本事》、《湘行散記》里的《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老伴》等為我們描繪了各種「大老」的形象,可以看作「大老系列」,對此,當另有專文討論。

(四)

二老的形象是沈從文自己的隱喻。

沈從文在他的許多自傳性的作品中都以「二哥」的名字出現。沈從文和二老的性格在許多方面相似:「我的氣度得於父親影響的較少,得於媽媽的似較多」。「氣質近於那個白臉黑發的母親,不愛說話,眼眉卻秀拔出群,一望而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兩人都有詩人氣質,擅唱情歌(寫情書)。《邊城》中二老提出代替大老唱歌,沈從文在常德時曾代替表兄黃玉書寫情書。

沈從文這樣分析自己與「大老們」的區別:「……由於一種偶然機會,少數游離於這個共同趨勢以外惡性循環以外(按,『共同趨勢』和『惡性循環』指陳渠珍等湘西軍人們的悲劇性命運)……我和這一位年紀青青的木刻藝術家(按,指黃永玉),恰可代表一個小地方的另一種情形:相同處是處理生命的方式,和地方積習已完全游離,而出於地方性的熱情和幻念,卻正猶十分旺盛,因之結合成種種少安定性的發展」。

那麼,二老的命運是否比大老好呢?二老能使翠翠長大成人嗎?二老與翠翠相互愛悅,然而,有碾房陪嫁的王團總家的小姐檔在二老與翠翠之間。在苗族文化—漢族文化—西方文化這一多重權力關系中,「碾房陪嫁」這個意象有多層文化含義,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 翠翠—碾房—王小姐

「碾房陪嫁」這件事,對於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傳統而言,是一種異質。「翠翠心想;『碾房陪嫁,稀奇事情咧』。」在一些人看來,「一座嶄新碾房陪嫁,比十個長年還好一些。」「一座碾房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這種異質的,與邊城傳統的重義輕利的淳樸民風截然相反的,唯實唯利的價值觀念悄然地進入了邊城,不可抗拒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 這種「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能」, 將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上摧毀傳統生活方式的基礎,湘西古老的傳統世界行將崩潰。

正如馬克思說的:
「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資產階級使鄉村屈服於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鄉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象它使鄉村從屬於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翠翠心中亂亂的,……『爺爺今年七十歲,……三年六個月的歌——誰送那隻白鴨子呢?……得碾子的好運氣,碾子得誰更是好運氣?……』」
「翠翠覺得好象缺少了什麼。好象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於是,翠翠想像出走——
「我要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

「出走」是個極富文化含義的意象,是非常「現代」的。因為受到西方現代性的沖擊,「在家」的感覺(同質的狀態)被打破了,傳統的和諧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園成了廢墟。於是要出走——尋找精神家園。

那爺爺怎麼辦?「怎麼辦嗎?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殺了她!」

翠翠嚇怕了,叫道:「爺爺,爺爺,你把船拉回來呀!」「我要你」!

翠翠需要爺爺,需要傳統,她不能割斷歷史。

翠翠「坐在懸崖上,很覺得悲傷。」

「懸崖」這個意象,准確地揭示了翠翠瀕臨深淵、進退兩難的困境:夢醒了卻無路可走——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對西方現代性沖擊的共同命運。

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麼,翠翠走後怎樣?——「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魯迅語)。沈從文以湘西少女或少婦為主角的小說,如《一個女人》、《蕭蕭》、《三三》、《巧秀與冬生》、《丈夫》、《小砦》等可以看作是「翠翠系列」。在這些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翠翠的「出走」,以及她們在「墮落」與「回來」之間絕望掙扎的心路歷程。

2)二老—碾房—王小姐

碾房是個封閉、循環的意象,它將水的線性流動轉換成石碾的周期循環,可以看作是漢族文化(沈從文的父系文化)的象徵。

王團總家以「碾房陪嫁」與船總順順家聯姻,很容易讓人想起近代湘西的田(興恕)家、沈(宏富)家、和熊(希齡)家非常復雜的姻親關系。據《從文自傳·女難》,1921年沈從文在沅州時,有四個鄉紳的女兒供他挑選,其中一個是沈的姨表妹,熊捷三(熊希齡七弟)的女兒。「四個女孩子生得皆很體面,比另外那一個(按,指沈苦戀的馬姑娘)強得多,全是平時不敢希望得到的女孩子」。「假若命運不給我一些折磨,允許我那麼把歲月送走,我想這時節我應當在那地方做了一個小紳士,我的太太一定是個略有財產商人的女兒,我一定做了兩任知事,還一定做了四個以上孩子的父親,而且必然學會了吸鴉片煙。照情形看來,我的生活是應當在那麼一個公式里發展的」。「一份離奇的命運,行將把我從這種庸俗生活中攫去,再安置到此後各種變故里,因此我當時同我那親戚說:『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也不作店老闆的女婿。我有計劃,得自己照我自己的計劃作去』」。

「碾房陪嫁」預示的生活方式就是在「一個公式里發展」的「庸俗生活」,這與沈從文來自苗族古老文化的十分旺盛的熱情與幻念和少安定性發展的性格是十分不相容的。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我用不著你們名叫『社會』為制定的那個東西,我討厭一般標准,尤其是什麼思想家為扭曲蠹蝕人性而定下的鄉願蠢事」。 二老對「碾房陪嫁」的反抗可以看作是沈從文對漢族文化霸權的反抗。

3)二老—碾房—渡船

「我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房,還是應當得一隻渡船,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

在這里,「渡船」是苗族文化特殊性的象徵,「碾房」是「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能」——漢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的象徵。

選擇渡船意味著捍衛苗族文化的傳統和特殊性。但是,二老「記憶著哥哥的死亡」。 或許,在二老看來,翠翠就象那個象徵著愛情的虎耳草一樣,「美麗的常常是有毒的」?

選擇碾房意味著認同漢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放棄自身的特殊性。這樣,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將永遠被歷史遺棄,沈從文本人也將失去他安身立命之處。

二老沈從文陷入了兩難的困境:「我是留在這里享受荒唐的熱情,聽這神之子支配一生,還是把她帶走,帶到那個被財富、權勢,和都市的禮貌、道德、成衣人、理發匠,所扭曲的人間去,虐待這半原始的生物肉體與靈魂?」

在二老看來,翠翠、白塔、渡船是密不可分的,得到翠翠就必須繼承爺爺傳下來的古老的渡船,換句話說,愛上翠翠的唯一方法和結果就是繼承渡船。離開了白塔、渡船,翠翠將不成其為翠翠;與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完全異質的都市文明將吞噬這「半原始的生物肉體和靈魂」。

沈從文的困境是西方的權力和文化邏輯造成的。西方在使自己的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是通過「尋找他性」來獲得自我認識的。西方總是通過將非西方文化描述為特殊性的東西,從而確立西方文化的普遍性。「尋找他性」的方法隨著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已變成所有非西方民族認識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法。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傳統(本質)的認識,也只能用「尋找他性」的方法,以他者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文化,以他者——實際上是西方作為普遍性的所在來看出自己的特殊性。如果沒有西方作為普遍性的承載者,就不可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找到自己的特殊性(本質)。在黑格爾的普遍性—特殊性二元對立關系中,越是強調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就越是加強了西方文化的普遍性,以特殊性反抗普遍性只能使問題加劇(exacerbate)。

沈從文對自己有中肯的分析:「我依然不免受另外一種地方性的局限束縛,和陰晴不定的『時代』風氣儼若格格不入。即因此,將不免如其他鄉人似異實同的命運,或早或遲必僵仆於另外一種戰場上,接受同一悲劇性結局」。

「另外一種地方性的局限」可以理解為沈從文強調苗族文化自身的價值和特殊性,反抗漢族和西方的文化霸權的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立場。「陰晴不定的時代風氣」是指在急於發展現代性,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各種互相超越、互相攻訐的文化普遍主義 (cultural universalism) 思潮。

在現存的權力秩序中,用文化相對主義( 苗族文化本位) 反抗西方的文化普遍主義或許註定不能成功,這就是沈從文「於另外一種戰場上」的「同一悲劇性結局」。

二老「被家中逼著接受那座碾房,意思還在渡船,因此賭氣下行」,出走了。 大老則是自知唱歌不是二老對手,自棄離開茶峒的。

《湘西·題記》里說:「湘西到今日,生產、建設、教育、文化在比較之下,事事都顯得落後,一般議論認為是『地瘠民貧』,這實在是一句錯誤的老話。老一輩可以借從解嘲,年輕人決不宜用之卸責,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更必須認識清楚:這是湘西人負氣與自棄的結果!負氣與自棄本來是兩件事,前者出於山民的強悍本性,後者出於缺少知識養成的習慣;兩種弱點合而為一,於是產生一種極頑固的拒他性。……負氣與自棄使湘西地方被稱為苗蠻匪區」。二老和大老似乎分別具有「負氣與自棄」的性格。在這里,「負氣」就是捍衛傳統,反抗漢族和西方的霸權;「自棄」是因為缺少知識(當然是「西方的知識」)。「負氣和自棄使湘西地方被人稱為苗蠻匪區」這句話,類似於李澤厚的「救亡壓倒啟蒙」說。其實救亡與啟蒙是統一的,與西方的權力有關。由於西方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進入現代,迫使非西方民族不得不發展現代性,建設現代民族國家。對非西方民族而言,啟蒙本身就是一種救亡活動,而救亡的目的正是啟蒙,它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建設現代民族國家。這一點在沈從文身上體現出來。沈從文在他的所有關於湘西的作品裡,都採用了啟蒙和救亡的雙重話語,不論是對湘西苗族文化傳統的浪漫的尋找,還是對湘西同鄉大老的冷峻的國民性批判,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湘西不再「被稱為苗蠻匪區」。

(五)

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古老的渡船被大水沖走了,事關邊城風水的白塔坍倒了,滿懷憂懼的爺爺死了,苗族的古老歷史中斷了。

爺爺葬在傾圮的白塔後面。

年輕時曾為翠翠母親唱歌的楊馬兵接替了爺爺,安排翠翠的一切。「我要一個爺爺喜歡,你也喜歡的人來接收這渡船!不能如我們的意,我老雖老,還能拿鐮刀同他們拚命」。

「我們」、「他們」兩個詞耐人尋味。邊城的人們用「我們」和「他們」的區別和對立來認識自己,並試圖維護自身文化的同一性,反抗異質文化的沖擊。這是一種典型的「尋找他性」的方法,是西方認識自身和世界的方法,由於西方的權力,也成了非西方認識自身和世界的方法。我們看到非西方對西方的反抗,也不得不使用西方的邏輯(黑格爾的二元對立),這種反抗只能意味著認同並加強了西方的權力和文化邏輯,而問題在於非用它不可!這就「宿命」的含義。

翠翠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誰嗎?邊城的人們了解這悲劇的含義嗎?

白塔重新修好了(這是沈從文的夢想——強烈要求復原曾經

㈨ 《詠史》 龔自珍這首詩批判了哪些人

詩中對清王朝政治的腐敗透頂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當時官場的現狀是朝廷大權被皇帝的左右親貴所把持,國家經濟命脈為地方幕府中的幫閑清客所操縱;士林的風氣是文人士子自命風流卻苟且無聊,專意追逐個人的功名利祿而對朝廷得失、國家安危漠不關心。

原文: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翻譯:

在那繁華綺麗的江南富庶之地,無限的恩寵和肆意報怨齊集於名流士林。權貴、幕僚把持著全部大權,內宮佞臣竊據了朝廷要津。書生離席畏懼文字獄,著作只為謀食保安寧。田橫壯士今在何處?難道都已封官拜爵、歸順大漢朝廷?



(9)詠史小說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詩中借古諷今,深刻揭露了統治集團上層人物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丑態,鞭撻了文士階層膽小怕事、埋頭著書、只求一飽的庸俗狀況,並借田橫抗漢之事暗示士大夫不要醉心於功名利祿、對統治者抱過高的幻想。全詩境界開闊,對仗工整,寓理精闢,造語凝練、厚重,讀來有骨力錚錚之感。

這首詩的特點在於一是表現為吟詠歷史與諷喻現實的統一;二是表現為政治思想與藝術概括的統一;三是全詩層次清晰,筆鋒犀利,用典貼切,敘議結合,增強了詩歌的現實性和批判性。造語凝重端方,屬對嚴謹工整,音調鏗鏘悅耳,讀來有骨力錚錚之感,增強了詩歌的韻律美和音樂美。

㈩ 李商隱<詠史>的賞析

詠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
豈得真珠始是車。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李商隱以其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創作了占他全部詩篇七分之一強的史詩,它們擴展了傳統詠史詩的涵量,豐富了詠史詩的題材,探索了詠史詩新的手法,思想性藝術性臻於和諧統—,在詠史詩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李商隱的詠史詩不僅詠古況今,充分反映了他進步的歷史觀,而且借古諷今,含蓄地表達了他的現實主義傾向,同時還借題寄慨,委婉地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相對時政的深沉感慨,擴大了詠史詩的表現容量。

詠史詩以歷史故事或傳說為題材,與詩人的歷史觀有密切的聯系。李商隱的詠史詩之所以寫得好,是因為他用發展變化的歷史觀分析社會變化,將國家的興亡歸因於「人為」。在《覽古》中,他把縱的歷史與橫的觀實聯系起來指出:「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深刻地警告晚唐統治集團:一切都在變化,金城湯池並不能永保國家不衰亡。他還根據興亡的史實,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詠史》),提出了一切政權成敗的關鍵在他對歷史的一個根本認識是:「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在系於何人的問題上,盡管他受時代的局限,還只能將理亂的命脈系於帝王,但在他的詩中,大都是指責他們敗亂國家的。因此這種揭露更有進步意義。「系人不系天」的思想貫穿於李商隱全部的詠史詩中。最顯著的是一首《詠史》(北湖南林水漫漫),說明了興亡有道,不關天命。他又說:「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咸陽》)。秦並天下不系於得山河之險。他既然認為理亂興亡有線索可尋,又存有「乘運應須宅人荒,男兒安在戀池隍」(《題漢祖廟》)的雄心,因此,雖然古來人事代謝,仍覺事有可為。並不悲觀。在強調人為的同時,詩人又突出批判了把地域條件、天命王氣作為精神支柱,毫無顧忌地苟安享樂的封建統治者。如《南朝》:「地險悠悠天地長,金陵玉氣應瑤光,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此詩舉梁事以概南朝,巧妙地將「半面妝與分天下」聯系起來,辛辣地諷刺了腐朽昏聵的建統治者迷信王氣,自恃天險,不圖進取,自食亡國之果。這些明確的以古鑒今的態度,包含著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認識更自覺完整。

其次,詩人常托古諷今,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國之君因沉湎女色,窮奢極欲而導致亡國滅身的歷史現象。他對於歷代著名的好神仙、好酒色的帝王以及荒淫無恥的亡國敗國之君,如周穆王、陳後主、隋煬帝、唐玄宗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諷刺,從而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他的現實主義傾向,起到一定的諷諫作用。如《南朝》中「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齊宮詞》中「梁台歌舞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隋宮》中「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像這樣內容和風格的詩在他的詠史詩中占著絕大部分。這說明詩人從現實生活的觀察中,看出了那個時代的一些帝王已經踏上前朝的覆轍,不可避免要走向滅亡的深淵。只因為不敢正面揭發所以借詠史諷刺。但李商隱在不少的詠史詩中過分地把沉湎女色看成是亡國的最大原因,而忽視政治、經濟和階級矛盾等更重要的因素,這是受他的階級出身和時代歷史的局限所致。詩人於中唐以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國亡加速,雖站在維護唐王朝利益的立場上,在詠史詩中雖是曲折的但也是「微而顯」地表明自己的主張和對時局的激憤。《韓碑》分通過對唐憲宗時韓愈撰寫的《平淮西碑》的贊頌,表達了作者堅持統一,反對藩鎮割據的政治態度;當然李商隱的詠史詩都有現實背景,指事切近。憲宗服金丹求長生,反而暴卒,葬於景陵。他作了—首《過景陵》詩詠其事:「武皇精魄久仙升,帳殿凄涼煙霧凝,但是蒼生留不得,鼎湖何異魏西陵。除憲宗外,李商隱身歷的諸朝中.穆宗、武宗也都好神仙。武宗也因此成疾,他便寫了大量詠史詩諷刺帝王求仙。如《華岳下題西王母廟》等。敬宗以年少繼位,荒淫無度,故李商隱每在詩中借民間對北齊後主高緯的稱呼——「無愁天子」以點醒之。如《陳後宮》,《富平少候》,冷雋地諷刺了不知憂國憂民、整日醉生夢死的最高統治者。

再次,李商隱更可貴的地方是:他認識到一切敗亡的禍根,都在於最高統治者皇帝賢愚不分、不重視人才和驕奢淫佚、好女色、好求仙。因此,他詠史詩里的皇帝便主要是兩類典型。他在《瑤池》和《賈生》等詩中辛辣地諷刺了帝王們求神仙的虛妄無益和他們愛人才愛百姓不及好神仙的愚行。帝王們求神仙的虛妄是以前詩壇上常寫的題材,然而,李商隱寫出了比別人不常有的深刻思想。這主要表現在:他不只寫皇帝不重視人才或愛好求仙,而是把二者對比起來寫。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侍臣自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漢宮詞》)。並且,他不只寫皇帝奢華淫樂,而是把它與誤國、亡國聯系起來寫。

熱點內容
總裁先生寵寵我免費閱讀小說 發布:2025-08-27 09:18:08 瀏覽:55
命犯青花小說結局 發布:2025-08-27 09:16:30 瀏覽:988
重生香港八零娛樂圈小說 發布:2025-08-27 09:15:15 瀏覽:681
米讀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27 09:08:18 瀏覽:45
都市主角是殺手的小說 發布:2025-08-27 09:08:14 瀏覽:57
網游最強boss300w小說 發布:2025-08-27 09:08:09 瀏覽:258
九齡小說免費 發布:2025-08-27 09:00:45 瀏覽:522
特戰鋒芒小說全集完整版大結局 發布:2025-08-27 08:57:47 瀏覽:659
主角有變幻的超神器網游小說 發布:2025-08-27 08:46:24 瀏覽:206
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精選讀後感 發布:2025-08-27 08:44:02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