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頻小說鹽免費閱讀於國琴
① 《鹽》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鹽》(孫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U5CO9pTlEXuPrv5mP5zBhg
書名:鹽
作者:孫頻
豆瓣評分:7.2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7-8
頁數:367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作者孫頻近十年來作者生涯中最傑出的6個中篇作品,這些作品側重於寫底層人物面對磨難與困境的掙扎,還有新舊一代關於故土的矛盾以及夢想的破碎等等。更從無數個跌宕起伏的命運回聲中,帶給我們一片震撼的精神與生存景觀。
書中多篇文章曾在發表的《收獲》、《花城》等雜志引起轟動,而這次完完全全在未曾刪減的情況下呈現給讀者。
《乩身》里兩個殘缺的人,最後都用自己的方式跳出了自己的地獄,獲得一種新生。雖然他們最後都死了,但他們都以為,他們所選擇的是極好的。
孫頻從熟悉的城鄉、家庭出發,用充滿悲憫的人文筆觸,誠實地寫出了人的困境、苦難。她筆下的這些人就像大地的鹽一樣,也許只是附著在土地上最邊緣、最無人問津的一群人,始終承受著現實的無奈,但他們為改變生活、為維持尊嚴、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值得每一個人尊敬或是同情。
作者簡介:
孫頻
女,1983年生,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在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專業。2008年開始小說創作,目前已在各類文學雜志發表中短篇小說兩百餘萬字。有小說集《疼》、《同體》、《三人成宴》、《不速之客》等。現為江蘇作協專業作家。
② 《鹽》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鹽》(孫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MZRoiBEO0sTxDMwkOdmofA
書名:鹽
作者:孫頻
豆瓣評分:7.2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7-8
頁數:367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作者孫頻近十年來作者生涯中最傑出的6個中篇作品,這些作品側重於寫底層人物面對磨難與困境的掙扎,還有新舊一代關於故土的矛盾以及夢想的破碎等等。更從無數個跌宕起伏的命運回聲中,帶給我們一片震撼的精神與生存景觀。
書中多篇文章曾在發表的《收獲》、《花城》等雜志引起轟動,而這次完完全全在未曾刪減的情況下呈現給讀者。
《乩身》里兩個殘缺的人,最後都用自己的方式跳出了自己的地獄,獲得一種新生。雖然他們最後都死了,但他們都以為,他們所選擇的是極好的。
《東山宴》里的采采和阿德那缺愛的采采渴望著幻想中的被撫摸,那失去母親的阿德把頭鑽進土中只為了和死去的母親團聚。我邊寫邊流淚,溫暖著自己,也虐待著自己,作家的命運,至死方休。
《我看過草葉葳蕤》里的李天星是一個時代轉變中的零餘人,懷揣著藝術的夢想,卻一再被現實踐踏和捉弄。直到有一天,所有的女人對他來說都變成了草葉腐敗的氣味,所有的女人對他來說都變成了一種符號,而唯有那已經年老的被他嫌棄的女人還站在縣城的汽車站等著他的歸來。他怎麼能不選擇歸去,不選擇和她一起去觀看那百貨大樓的消逝?
《因父之名》里那沒有了父親的女兒,是經歷了怎樣一種磨難才會把強奸自己的老頭兒認作父親,認作*的親人,把這感情認作真正的愛情,因為在她即將崩潰的時候,他告訴她,他會保護她的,他不會把她遭遇的不幸告訴任何人的。所以從那一刻起,他成了她真正意義上的父親和整個世界,成了他的奴隸、他圈養的寵物、他的工具。而她還要在最後為了他而逼死自己真正的父親。
《無相》中的女大學生,為了每個月的一點生活費而忍受老教授提出的被撫摸的要求,盡管她理解他的孤獨,理解他對年輕身體的渴望,但還是要在最後選擇見死不救。因為她覺得他無恥,正如她自己一樣,同樣的無恥。
《祛魅》里方山中學女老師李林燕的身上有多少女人的影子?年輕時不合時宜的心高氣傲,幻想著遠處的愛情和男人,而鄙棄眼前最踏實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承認不能再繼續騙自己,卻發現自己已經與現實的環境脫離,自己已經是一個遙遠的邊緣人,於是只能選擇更無奈的路,做詩人的情婦,嫁給自己的男學生。直到有一天這一切也無法保全,她必須做更殘酷的選擇。
孫頻從熟悉的城鄉、家庭出發,用充滿悲憫的人文筆觸,誠實地寫出了人的困境、苦難。她筆下的這些人就像大地的鹽一樣,也許只是附著在土地上最邊緣、最無人問津的一群人,始終承受著現實的無奈,但他們為改變生活、為維持尊嚴、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值得每一個人尊敬或是同情。
作者簡介:
孫頻
女,1983年生,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在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專業。2008年開始小說創作,目前已在各類文學雜志發表中短篇小說兩百餘萬字。有小說集《疼》、《同體》、《三人成宴》、《不速之客》等。現為江蘇作協專業作家。
③ 孫頻《鹽》:沒有了鹽,世間便沒了味道
《馬太福音》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去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為什麼我們是鹽?
因為鹽是最渺小的,最卑微的,在眾多調料中最微不足道,卻是這世間最重要的調味品,沒有了鹽,世間便沒有了味道。
人的一生很短暫,在歷史長河中也極其微小,如滄海一粟,如大海一滴水,但也不能磨滅我們活著的意義。我們來世間一趟,經歷了不同的故事,看了不同的風景,形成了無可替代的個人魅力,有愛有恨,有親有友,這便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孫頻是一代青年女作家,1983年生於山西交城,畢業於蘭州大學,2008年開始從事小說創作,目前在讀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專業,同時屬江蘇作協作家。曾發表小說集《疼》《假面》《三人成宴》等。2019年6月獲得《鍾山》之星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獎"。她雖年輕,但筆力卻老道,出版的《疼》《鹽》《裂》三部曲獲得業內一致好評,她對人性的刻畫,對黑暗中尊嚴的拷問,對生存困境的不斷追尋,讓她的每一個短篇故事都深入人心。
《鹽》出版在2017年,全書由六個短篇故事構成,有邊緣人的生存掙扎,有缺乏母愛的童年陰影,有關乎自尊的強烈追求,也有對愛情的幻想和破滅,每個故事都能讓人眼前一亮,今天,我將選取書中的兩個短篇,來闡述孫頻心中的「鹽」。
1.《無相》被饋贈的人,黑暗中掙扎的尊嚴
來自大山深處的於國琴,毫無疑問成為了大學里的「特困生」,學費靠著助學貸款,生活費被一位老教授資助,每個月300元的伙食費。
每次吃飯的時候,她都小心翼翼,規劃著每頓飯的花費,常常是啃個饅頭,喝碗剩湯。她害怕自己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她有強烈的自尊心。可無奈,窗口的那些賣飯的師傅還是記住了她,一看見她來,就准備好她要的饅頭。
她感謝那位老教授的資助,可內心也害怕見到他,畢竟被人資助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然而,她還是躲不過,學校安排這些特困生去勤工儉學,也安排她每周去老教授家裡,幫他打掃一下衛生,算是一種回報。
她終究要和這個隱身人見面了,她一直懸著的自尊心,馬上就要碎一地了。
老教授和藹可親,可她渾身不自在,像是一個囚犯在接受審訊,想起自己每天都欠他的錢,於國琴更是坐立不安,老教授還特意做了一桌子好菜,招待她,更是讓她覺得這是陷阱。
相處過幾次後,於國琴發現老教授不過是孤單,需要她陪著吃一頓晚飯,她突然就對這個暮年老頭產生了一種憐憫,他的妻子已經去世,女兒又在國外,漫長的孤寂無處打發,況且老教授對她挺好,並沒有非分之舉,於國琴放下戒備,真心把他當作自己的祖父了。
老教授開始給她塞錢,可憐她的身世,又說自己的錢沒處花,於國琴從開始的拒絕到後來的欣然接受,心理變化讓她自己也嚇了一跳。後來兩年的相處時光,從小心翼翼到親近隨和,於國琴一直感嘆自己幸運,她對老教授的家,也有了家的感覺。
凡事都有代價的,老教授終於提出要求了,他想看看於國琴年輕的酮體。
終究是躲不過這一天的,她最初的擔憂,臨到最後,還是成真了。灰暗的燈光中, 她一件件褪去自己的衣服,把自己殘存的那點尊嚴一點點撕碎了。 她內心深處不再感激他的資助和饋贈,好像已經和他平起平坐。
這次事件之後,於國琴再也沒去過他家,畢業前夕,她接到了老教授的電話,他祈求她再去看他一次,她知道他的目的,不過是饋贈給她一把錢,然後以欣賞女性身體的理由讓她脫光衣服,她拒絕了他的錢,卻照舊褪了衣服,算是最後的回報。
老教授犯了心臟病,於國琴察覺到了異樣,卻還是快速地走了。那天,老教授因心臟病去世,於國琴知道後,眩暈地站不穩,她不敢質問自己的內心,是她選擇見死不救的。
這是一個饋贈的故事,被饋贈的於國琴,對老教授的感情非常復雜,感激中藏著憤恨,因為她是被施捨的,她透過老教授,看到了自己的不堪,她唾棄自己,更厭惡自己,不能饒恕自己。
如果你曾幫助過一個人,就不要事後經常提起,這才是人最可貴之處。
然而,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付出就想要回報,饋贈就會高人一等。 在於國琴那裡,被饋贈是羞恥的,如果老教授從未出現,她一定會感激涕零,可偏偏,他提出了要求,把所有的感激都變成了憤恨。
老教授一生桃李無數,每年都會資助特困生,可他的動機並不純潔,需要陪伴無可厚非,還提出特殊要求,也是對自己的付出討要回饋,大概「無私奉獻」這個詞,早已不復存在。
而於國琴最後的見死不救,是人性丑惡的一面出來作祟,如果他死了,就沒有人知道她的羞恥和不堪,就不會有人再以資助她為由,肆意妄為了。
2. 《祛魅》不合時宜的心高氣傲
李林燕大學畢業後,就分配在自己家鄉的縣城高中,做了一名高中語文老師。
她每天一早起床,給自己化好妝,穿起大衣,站在窯洞前背宋詞,這景象與這所落敗的學校格格不入。到了晚上,她捧著莎士比亞,捧著巴爾扎克,一本一本地看下去,她還要寫信,在落葉上寫,在手帕上寫,整個人洋溢著一種浪漫文藝的氣息。
這樣的日子,她過了五年。信一封封地寄出去,可一封回信都沒有收到。只不過畢業前夕和一位旅美作家有過一夜溫情,她便做起了夢,夢想著能飛往大洋彼岸,逃離這縣城。
夢醒了,她連自己都騙不下去了,時光一去不復返,她為這個不著實際的夢想,活成了與周圍人截然不同的樣子。
她不再奇裝異服地站在門前背書了,妝也不化了,她抽著煙,躲在屋裡寫自己的詩歌,哪怕這樣還吸引了一個男性詩人,他對她充滿崇拜,覺得這犄角旮旯的地方竟然有女詩人,實在了不起,她再次著了魔,和這男詩人成為了情人關系,關系並不牢靠,僅僅一年就分開了。
從20歲到30歲,十年過去了,她空洞地守著那個旅美作家,耗費了十年,連她自己也覺得浪費了,周邊人該結婚的結婚,該生娃的生娃,唯有她,活成了邊緣人的模樣。
在她33歲的時候,終於有人向她求婚,卻是她的學生,一個18歲的高三男生,只因受過她的饋贈和照顧,就對她感激涕零,說要娶她。
這段婚姻註定是個悲劇,可李林燕還是跳下去了,她供養他大學的一切開支,等他大學畢業,他們領了結婚證。她已走向衰老,而他正意氣風發。
事態的發展我們都能料想到,他有了新歡,而她為了解決掉第三者的麻煩,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她擁有青春時,不懂珍惜,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把青春浪費了。
她失去青春時,不切實際,活在虛幻的安慰中,把婚姻摧毀了。
她的故事,是千千萬女性的縮影。年輕時候,不合適宜的心高氣傲,總遙望著遠方,期待著自己的白馬王子,一天天等下去,耗下去,到最後,除了殘存的一絲青春回憶,什麼都沒有得到;等到了年華老去,又不得不抓住眼前人,談上一段不如意的感情,走進自己曾排斥的婚姻中。
如果她能把握當下,認清現狀,不那麼沉迷幻想,也許她會收獲不一樣的人生。
《鹽》這本書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微小的,不被矚目的,生活在人群邊緣,但他們的存在,也射影出一個龐大的群體,每一個認真活著、微不足道的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故事,就像一粒鹽,再小也充滿味道。
生而為人,我們沒有選擇,就算從出生的那一刻就看明白一生的真相,我們又能做什麼呢?我們唯一能做的,仍然是如何認真的、艱難的、頑強地把我們這一生過好過完,盡自己最大努力地去做一個有尊嚴,有愛也被尊重、被愛的人,便是我們生生不息的目標和動力。
在她的小說中,人物往往陷入破碎絕望的家庭中,需要依靠自身強大來修補內心,所以讓讀者感到疼痛和心酸,通過她的文字,我們了解到更多的生活形式,讀到了不一樣的人生百態,從而得到感悟: 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磨礪,從出生到死亡,都是一種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