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免費 » 趙佶小說大宋天子免費閱讀

趙佶小說大宋天子免費閱讀

發布時間: 2022-10-02 03:46:52

Ⅰ 宋朝總共有多少位皇帝

都城東京開封府時期,史稱北宋
(公元960~1127年,共167年,歷9帝)宋朝(北宋)開國皇帝 (太祖)趙匡胤(「胤」讀yìn)
【年號】建隆(960~963年)、乾德(963~968年)、開寶(968~976年)
宋朝(北宋)第二位皇帝 (太宗)趙炅(太祖趙匡胤二弟),(「炅」是多音字,這里應該讀jiǒng,明亮的意義,如「炅炅有神」)

宋朝(北宋)第三位皇帝 (真宗)趙恆(太宗趙炅三子)
宋朝(北宋)第四位皇帝 (仁宗)趙禎(真宗趙恆六子)
【年號】天聖(1023~1032年十一月)、明道(1032年十一月~1033年)、景祐(1034年~1038年十一月)、寶元(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康定(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慶歷(1041年十一月~1048年)、皇祐(1049年~1054年三月)、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
【生卒】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終54歲。葬於永昭陵。
【在位】1023~崩,共42年,登基時13歲。

【生平】本名趙受益,立為皇太子後改為現名。
仁宗死前遺詔喪事從簡。去世後全國百姓自發哀悼,連敵對國遼國皇帝(道宗)耶律洪基也握著大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還將仁宗贈送的御衣下葬為衣冠冢年年紀奠。

【大事】仁宗在位期間,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
仁宗慶歷年間,平民畢升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進步進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仁宗期間,出了一批名人——廉官典範「包青天」包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等等。

【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傳位】侄(鉅鹿郡公)趙曙(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孫、(濮安懿王)趙允讓十三子)宋朝(北宋)第五位皇帝 (英宗)趙曙(仁宗趙禎侄、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孫、(濮安懿王)趙允讓十三子)
【年號】治平(1064~1067年)
【生卒】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15日,終36歲。
【在位】嘉祐八年(1063年)~崩,共5年,登基時32歲。
【生平】即位後因尊生父還是仁宗為皇考的爭論(濮議),和群臣、太後爭論十多月。後因體弱,疑為心腦血管疾病駕崩。

英宗本人對於「北宋中興」抱有極大期望,相對其子神宗,政治手段也更為成熟。無奈壽短,使得宋朝過早進入神宗朝,從而失掉了可能的中興計劃,為神宗朝王安石的變法提供了機會。

【大事】治平三年任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鑒》,神宗元豐七年成書,神宗親作序。
【傳位】長子趙頊宋朝(北宋)第六位皇帝 (神宗)趙頊(英宗趙曙長子),(「頊」是多音字,該讀xū或xù,他到底叫幾聲我還真不敢肯定,個人感覺應該是一聲,否則他的兒子趙煦讀音不就和他父皇一樣了嗎)

【年號】熙寧(1068~1077年)、元豐(1078~1085年)
【生卒】慶歷八年(1048年)~元豐八年(1085年),終38年。葬於永裕陵。
【在位】1067年~崩,共19年。登基時20歲。
【生平】對宋朝積貧積弱深感憂心,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其推行變法,振興大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但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二十年後以失敗收場。

勵精圖治滅西夏,但壯志未酬。

【謚號】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傳位】六子(延安郡王)趙煦宋朝(北宋)第七位皇帝 (哲宗)趙煦(神宗趙頊六子)
【年號】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紹聖(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元符(1098年六月~1100年)
【生卒】1076年~元符三年(1100年),終25歲。葬於永泰陵。
【在位】元豐八年三月(1085年)~崩,共15年。登基時10歲。

【生平】登基時由高太後執政,任用保守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哲宗對於司馬光與高太後的執政與壓制深感不滿。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後死,哲宗親政,追貶司馬光,並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於嶺南(今廣西一帶),重用革新派章惇、曾布等人,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聖」,並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哲宗是宋朝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於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種子。

【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傳位】無子嗣,傳位於弟趙佶宋朝(北宋)第八位皇帝 (徽宗)趙佶(哲宗趙煦弟、神宗趙頊十一子),(「佶」讀jí)
【年號】建中靖國(1101年)、崇寧(1102年~1106年)、大觀(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十月)、重和(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宣和(1119年二月~1125年)
【生卒】元豐年間(1082年)~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終54歲。被俘後病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照當地習俗火葬(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在位】1100~1125年,共25年,登基時19歲。

【生平】徽宗生前積極致力於發展書畫藝術,廣收字畫古物,擴充翰林圖畫院(宮廷書畫院),培養選拔書畫人才。徽宗本人的藝術造詣相當相當高,是我國著名的書畫家,作品非常多,流傳到今天的作品也很多,並且都是國寶級的。自創書法字體——「瘦筋體(瘦金體)」(這種毛筆字體看上去像是用鋼筆寫的,看上去很「清爽」,屬於「楷體」的一個變種),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即為徽宗本人用瘦金體所書。關於徽宗在藝術方面成就,即使使用本篇文章全部篇幅來介紹也不一定夠用。

徽宗對足球運動(蹴鞠)也很感趣,草民高俅(史上確有其人)因也踢得一腳好球而深得徽宗喜愛,在徽宗登基後最終被提拔為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這點很多文獻及文學作品(如《水滸傳》)中都有提到。

但是,做為一名帝王來說,他的首要工作應該是帶領人民「奔小康、構建和諧社會」,而不應「不務正業」,但徽宗恰恰正是這樣的人。他是我國歷史上失敗得不能再失敗的一個皇帝,昏君一個,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兒。他當皇帝如果能有他畫畫的十分之一用心,也不至於國破被俘,我國歷史也會被改寫的。

【大事】見「(欽宗)趙恆【生平及大事】」
徽宗時,爆發了著名的方臘起義及規模較小的宋江起義,根據這兩個歷史事件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於明朝初年經藝術加工後被寫成了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一般認為作者是羅貫中,或其老師施耐庵,或由二人合作完成。

【謚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傳位】長子趙恆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 (欽宗)趙桓(徽宗趙佶長子)
【年號】靖康(1126年~1127年四月)
【生卒】1100~1156或1161年,終60歲左右(死期不詳)。
【在位】1126~1127年,共2年,登基時27歲。

【生平及大事】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南下入侵,徽宗無法應對,於臘月急忙傳位於兒子趙恆,自己則當上了「太上皇」,並帶了蔡京、童貫、蔡攸等一幫親信逃命到南方。趙桓接過了父親徽宗的亂攤子,即了皇帝位,是為欽宗。即位後立刻貶蔡京、童貫等人,然後重用李綱抗金。但他懦弱無能,優柔寡斷。後來聽從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向金人求和。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回到了都城東京(汴梁)。同年八月,金人再次大兵壓境並於十一月兵臨東京城下,欽宗入金營下跪求降,但未果。靖康二年(1127年),欽宗二次入金營談判,但從此被扣留。同年四月,金人將被俘的欽、徽二帝及皇子、皇孫、後妃、公主、宮女、大臣(包括秦檜)、內侍、僧道、醫卜、娼優、百工、技藝、民間少女等共3000多人以及掠奪的巨多金銀財寶、古玩字畫等等等等返回金國。這一事件史稱「靖康之變」。同年,(金太宗)完顏晟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冊封宋臣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北宋就此滅亡。

靖康二年七月,二帝被上遷到中京(今北京)。
靖康三年(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達金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城區)。二十四日,二帝著素服跪拜太祖廟,行「牽羊禮」,在乾元殿拜謁金太宗。(金太宗)完顏晟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二帝遷往韓州(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偏臉城)。
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二帝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
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徽宗病死於五國城,死後被金人焚燒製成燈油。

大約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欽宗去世。死因眾說紛紜,《大宋宣和遺事》中說是金國皇帝完顏亮叫當時57歲的欽宗和81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企圖縱馬沖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五年後的紹興三十一年(正陵六年,1161年)欽宗死訊才傳到南宋,這使得對於欽宗去世於1156年還是1161年也產生爭議(耶律延禧是遼國末代皇帝,也為金國俘虜。但《遼史》則稱其早在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就病死了,死時只有54歲,而不是《大宋宣和遺事》中說的81歲,二者差了相當大)。

故,欽、徽二帝至死也沒有回到大宋國土。

【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傳位】宋(北宋)亡後,其弟(康王)趙構南遷都城稱帝,另起爐灶延續趙宋王朝,統治南部殘存的半壁江山,史稱「南宋」。=============== 北宋至此滅亡,我中原淮河以北大片國土被外族侵佔,人民塗炭。 ===============都城臨安時期,史稱「南宋」
(公元1127~1279年,共153年,歷9帝)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 (高宗)趙構(徽宗趙佶九子、欽宗趙恆弟)
【年號】建炎(1127年五月~1130年)、紹興(1131~1162年)
【生卒】1107~1187年。終81歲,為宋帝之最,這個壽命在我國所有的帝王里可以排在第四,即使在醫療衛生水平發達的今天也算是高壽了。葬於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市寶山)。
【在位】1127年~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共36年,登基時21歲。
【生平及大事】靖康之變時(1126年),(康王)趙構以親王身分在金營中為人質,但金人懷疑他並非皇子而被遣還。之後金人馬上發現是自己看走眼了,遂以大兵追趕,但最終還是被趙構逃脫到了南方,事後他自己還虛構了一個荒誕的「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來告訴別人是神靈助他大難不死。種種經歷使得趙構的後半生對金人聞風喪膽。

建炎元年五月初一庚寅日(1127年6月12日),趙構南逃到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不是今江蘇省南京市)登基稱帝,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後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遙尊被擄到金國的生母韋氏為「宣和皇後」,封自己的外祖父韋安道為郡王,親屬三十人均任官職。並且從此不斷派遣使者到金國求和要迎韋氏回南宋。趙構能當上皇帝完全是因為他是(徽宗)趙佶31個兒子中唯一逃過劫難的皇子。

雖然也算是一朝的開國皇帝,但高宗的這個開國皇帝顯然做得太差勁了,背上了千古罵名、遺臭萬年:
紹興十年(1140年),金軍大舉入侵,宋軍在反擊金軍南下的戰役中,取得了順昌、郾城等役的勝利,岳飛軍收復西京(洛陽),前鋒直抵朱仙鎮,離原宋都城東京開封府(此時已被金人改稱為汴京)僅45里之遙,已有收復的機會。但高宗卻唯恐有礙對金的和議,他與秦檜迫令張俊、楊沂中、岳飛等撤軍,完顏宗弼(金兀術)則乘機率重兵進軍淮南,形成大軍壓境之勢。為了徹底求和,高宗召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入朝,明陞官職實解兵權。同時還撤銷了專為對金作戰而設置的三個宣撫司。

紹興十一年,被金人關押在五國城的高宗生母韋氏託人送信給高宗,高宗在得知生父徽宗已死後,以能接回自己母親為條件與金國訂立和議誓約,即《紹興和議》。金人提出的條件包括殺岳飛等人,以防止十萬岳家軍攻入黃河以北。

紹興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高宗和宰相秦檜以「莫須有」(大概可能吧、也許有吧的意思)的罪名殺岳飛、岳雲父子及部將張憲於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至此,高宗和宰相秦檜以稱臣賠款,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為代價,簽定《紹興和議》,兩國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高宗也於處死岳飛後立刻馬不停蹄地成功迎回生母韋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紹興和議》被(金海陵王)完顏亮撕毀。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禪位給養子(太子)趙眘,是為孝宗。孝宗登基後馬上為岳飛等人平反,趙構卻沒發表任何意見,既不支持,也不阻撓。這也就說明,對於岳飛的錯殺,高宗心裡是非常清楚的。

高宗和其父徽宗一樣,也為我國著名書法家,只要沒什麼大事就天天練字。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早年即以高宗書法為榜樣。

如果非要說出(高宗)趙構對黨國和人民做過哪些積極的貢獻的話,那一個就他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逃到了南方,保住了趙家的龍脈,延續了趙宋王朝政府,使得至少我大半江山還在我漢人政權統治下。再一個,就是他晚年英明地將帝位傳給了養子,即後來的(孝宗)趙眘(事後歷史證明趙眘是個明君),並且難能可貴的是(高宗)趙構是(太宗)趙炅的後人,而趙眘並不是(太宗)趙炅的這一支,而是(太祖)趙匡胤的後代(雖然趙眘也為皇室宗親,但血緣關系已經和趙構遠得可以忽略不計了,而高宗卻正是將帝位傳給了這一個幾乎和自己沒什麼血緣關系、另外宗族的「陌生人」,可以看出高宗的胸襟還是很什麼的)。

【謚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傳位】元懿太子夭折後無子嗣(高宗當年逃命時被金人嚇得沒了生育能力),傳位於養子趙眘。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 (孝宗)趙昚(高宗趙構養子、太祖趙匡胤次子(秦王)趙德芳的七世孫,秀安僖王趙子偁子),(「眘」讀shèn,同慎)
【年號】隆興(1163年~1164年)、乾道(1165年~1173年)、淳熙(1174年~1189年)
【生卒】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27年11月27日)~紹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終67歲。葬於永阜陵。
【在位】1162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共27年,登基時35歲。
【生平】本名趙伯琮,入宮時更名趙瑗、過繼高宗時更名趙瑋、立為皇太子時更為現名。

孝宗是宋朝較有作為的皇帝。登基後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平反岳飛,謚號武穆,追封為鄂國公。並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阻擊,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

孝宗被迫於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並又任用王淮理財備戰。乾道年間,由於沒有戰事的干擾,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於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干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雖然不是高宗親生而只是養子,但孝宗對養父仍非常孝敬,被尊為「孝宗」名符其實。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病卒,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又禪位於太子,是為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閑居重華殿,繼續為高宗服喪。

盡管孝宗本人很孝,但他的兒子光宗卻不像他這樣。與父不和,長年不去探望孝宗。為此孝宗郁悶致病而崩。

從孝宗起之後的南宋皇帝都是(太祖)趙匡胤的後代。

【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傳位】禪位於三子趙惇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 (光宗)趙惇(孝宗趙昚三子),(「惇」讀dūn)
【年號】紹熙(1190~1194年)
【生卒】1147~慶元六年(1200年)春,終54歲。葬於永崇陵(今浙江省紹興市寶山)。
【在位】1189~紹熙五年(1194年),共5年,登基時43歲。
【生平】體弱多病,沒有安邦治國之才,是一們比較昏庸的皇帝。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由心狠手辣的皇後李鳳娘來執政,奸佞當道,朝政從孝宗時的清明轉向腐敗,光宗自己卻不思朝政,沉湎於酒色之中。

光宗歷來就與孝宗不和,孝宗遜位後他長期不去探望。紹熙五年(1194年),孝宗得病,光宗既不請人看病也不去探望,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喪。因此,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經過太皇太後的允許,發動政變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讓位於太子趙擴,自己閑居臨安壽康宮,自稱「太上皇」。趙擴主持完爺爺孝宗的葬禮後登基稱帝,是為寧宗。

【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傳位】次子趙擴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 (寧宗)趙擴(光宗趙惇次子)
【年號】慶元(1195年~1201年)、嘉泰(1201年~1204年)、開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
【生卒】1168~1224年,終58歲。葬於永茂陵。
【在位】1194~崩,共31年,登基時27歲。
【生平及大事】因其父光宗不守孝道,大臣韓侂胄和趙汝愚經過太皇太後的允許,發動政變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讓位於太子趙擴,自己閑居臨安壽康宮,自稱「太上皇」。趙擴主持完爺爺孝宗的葬禮後登基稱帝。

寧宗在統治初期由於韓侂胄的作用對金朝持對抗態度,他追封岳飛為鄂王,剝奪秦檜的所有封職。但是1206年韓侂胄北伐失敗後寧宗改變了政策。1207年11月他的皇後楊氏與史彌遠一起秘密策劃利用韓戰敗的機會謀殺了韓並將其首級送往金朝作為謝罪。1208年在史彌遠的操縱下寧宗與金朝達成了嘉定和議,向金朝稱伯,自己稱侄,又向金朝進貢金銀。韓侂胄死後史彌遠成為寧宗的宰相兼樞密使,獨攬宋朝大政。史彌遠恢復了秦檜的王爵和官職。

寧宗時期,宋朝比較安定,百姓比較富裕。寧宗還恢復理學地位。

【謚號】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傳位】寧宗先後有8個兒子,但都未及成年就夭折了,他立趙竑為養子和太子,但因為趙竑對史彌遠專權不滿,因此寧宗崩後宰相史彌遠廢黜了趙竑,另立寧宗養子趙昀為皇帝。宋朝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 (理宗)趙昀(寧宗趙擴養子),(「昀」讀yún)
【年號】寶慶(1225年~1227年)、紹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祐(1241年~1252年)、寶祐(1253年~1258年)、開慶(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
【生卒】1205~1264年,終60歲。
【在位】1224~崩,共41年,登基時19歲。
【生平】本名趙與莒,過繼沂王時更名趙貴誠,過繼寧宗後更為現名。本不是皇子,寧宗死後,宰相史彌遠篡詔廢太子趙弘,而立趙貴誠為帝,是為理宗。

理宗十分無能,登基後將所有國家事物都交給史彌遠,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直到1233年史死後理宗才開始親政,但他依然對政治不感興趣,將國家大事交給他的宰相丁大全處理,他本人崇拜理學。1234年南宋聯蒙古國滅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賈似道以理宗名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

元朝時西藏喇嘛教僧人楊璉真伽盜掘南宋六陵,見理宗屍身保存完好,將屍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水銀,又以理宗頭蓋骨奉給帝師八思巴為飲器,是為骷髏碗。明朝時(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嘆息久之」,派人找回理宗的頭顱,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禮葬於應天府(今南京),次年又將理宗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

【謚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傳位】元子嗣,傳位於侄趙孟啟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南宋第六位皇帝 (度宗)趙禥(理宗趙昀侄),(「禥」讀qí,同「祺」)
【年號】咸淳(1265~1274年)
【生卒】1240~1274年,終35歲。葬於永紹陵。
【在位】1264~1274年,共10年,登基時25歲。
【生平】原名趙孟啟,1251年賜名趙孜,1253年立為皇子後賜現名。

度宗年少時聰慧,但長大後昏庸無能。即位後北方元軍大舉南下,多次出兵進攻南宋,宋廷雖腐朽,但是廣大軍民的抵抗,使得元軍不得不撤回。國難當頭他卻將軍國大權交給奸臣賈似道,元軍猛攻襄樊,決定了南宋小朝廷興亡役,然而賈似道密而不報,還說已經取勝,度宗在完全不予以審問的情況下竟對此言深信不疑。最後元軍於咸淳十年(1274年)初攻破圍攻5年的襄樊,為宋朝敲響喪鍾,宋度宗聞知頓時昏倒,但是他仍然借酒澆愁。不久就因酒色過度而死。使得宋朝最終走向滅亡,

【謚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傳位】次子趙隰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 (恭帝)趙隰(度宗趙孟啟次子、端宗趙昰之弟、宋末帝趙昺兄),(「隰」讀xí)
【年號】德祐(1275~1276年四月)
【生卒】1271年~1323年,終52歲。
【在位】1274~1276年,共3年,登基時3歲。

【生平】德祐二年(1275年),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被伯顏率領的元朝大軍佔領,5歲的恭帝和謝太後出城投降。遂北上入覲(元世祖)忽必烈於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大安殿,忽必烈封恭帝為瀛國公。後入吐蕃(今西藏自治區),成為薩斯迦大寺住,嘗取漢藏佛經互譯比勘,校訂異文。法號合尊。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因聚眾謀反罪名於河西被賜死。

【謚號】孝恭懿聖皇帝
【傳位】兄趙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 (端宗)趙昰(恭帝趙隰兄),(「昰」讀shì,同「是」)
【年號】景炎(1276年五月~1278年四月)
【生卒】1268~1278年,終10歲。葬於永福陵(今廣東省江門市)。
【在位】1276~1278年,共3年。被立為帝時7歲。

【生平及大事】恭帝被俘後,其兩個異母兄弟(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國舅楊亮節、朝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護衛下南逃。在金華,趙昰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晉升為衛王)。1276年,剛滿7歲的趙昰在福州即皇帝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元軍統帥伯顏欲對宋朝皇室斬草除根,故對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窮追不舍。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死。

【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傳位】弟趙昺宋朝(南宋)末代皇帝 (永國公、信王、廣王、宋衛王、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趙昺(度宗趙禥子、端宗趙昰弟),(「昺」讀bǐng,光明的意思)
【年號】祥興(1278年五月~1279年二月)
【生卒】1271~1279年,終8歲。
【在位】1278~1279,共1年。被立為帝時7歲。
【生平及大事】。恭帝被俘後,其兩個異母兄弟(益王)趙是和(廣王)趙昺在國舅楊亮節、朝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護衛下南逃。在金華,趙昰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晉升為衛王)。

端宗死後,南宋軍心渙散,無心戀戰,當時陸秀夫在碙州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或廣州市)擁立趙昺做皇帝,改元「祥興」,並逃往崖山(今廣東省新會市南海灘)避難。元朝命令大將張弘范大舉進攻崖山的趙昺小朝廷。當時的宋軍還未到岸,一行人還在海上。宋軍水師在張世傑的指揮下進行頑抗,在崖門海域里與元朝軍隊交戰,史稱「崖門戰役」,結果宋軍全軍覆滅。

公元1279年3月19日,43歲的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殉國,二人壯烈犧牲。隨行十多萬軍民在敵軍面前不做亡國之臣、與國家生死與共,相繼跳海殉國。宋王朝滅亡。

Ⅱ 欽宗趙桓生平簡介是什麼

(公元1100年~公元1156年)

在位時間:公元1126年~公元1127年

曾用年號:靖康

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廟號:欽宗

安葬地:臨安

公元1100年,宋徽宗的長子趙桓出生。

公元1125年,在金兵兵臨汴京城下時,宋徽宗趙信嚇得把皇位讓給了趙桓,趙桓遂成為北宋的最後一個皇帝,是為宋欽宗。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趙桓和父親宋徽宗等人被俘,隨後被送往金「內地」,

公元1161年,趙桓死在異鄉金國。

宋欽宗趙桓既是個軟弱的怕死鬼,也是個糊塗的倒霉蛋,原因就是糊里糊塗地讓父親把皇位傳給了自己,讓自己把北宋的江山毀滅掉。在僅僅一年的統治時間里,趙桓沒有享受到一天清福,而是在金兵的大軍壓境下惶惶不可終日。等到東京城破,自己又和父親宋徽宗一起,被金兵送到北方軟禁,然後就糊里糊塗地渡過了下半生。中國歷史上當皇帝當得最痛苦的,趙桓算是其中之一。

趙桓出生後,也像其他皇子一樣,先是小小年紀就當了一大堆官,然後開始讀書,然後長大成人,然後再被立為太子,一切都順理成章,再正常不過了。趙桓讀書時也和常人一般,資質雖不很魯鈍,卻也算不上聰穎,一篇經文常常需要數日方能成誦。好在他讀書習作比較勤奮,待人接物謙恭有禮,慢慢地也就給人留下了聰明仁孝的好印象。

公元1115年,作為趙佶長子的趙桓,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皇太子。此後,他只要不犯什麼錯誤,不授人以話柄,就能待父親百年之後,穩穩當當地登上皇帝的寶座。但這一天突然來臨了,而且是極不正常的來臨了。

公元1125年冬,金兵攜滅遼之餘勇,大舉南侵攻宋。成天只會題詩作畫的宋徽宗趙佶給嚇得團團亂轉,毫無對策。無奈之中,他想到了禪位這個方法,以擺脫令他焦頭爛額的軍政事務。於是便將將太子趙桓召來。

趙桓來到保和殿東閣,見趙佶半卧榻上,身邊圍著的都是朝中重臣,不由暗暗吃了一驚,對自己的太子地位不免有些擔心起來。不過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讓他提到嗓子眼的心很快就落回到肚中,大師童貫和少宰李邦彥將一領御袍披在了趙桓身上,趙桓當上了皇帝。

趙桓即位之初,還能以勤補拙,每天接見群臣,批閱奏報,常常忙到半夜還不休息。但他畢竟不是個政治家,他柔弱寡謀,多疑多變,缺乏政治家應有的干練、果敢,根本就談不上有什麼深謀遠略了。這樣的皇帝在天下大平的時代還能敷衍著做完,可是面對北宋的日漸衰敗和金兵的大單進攻,趙桓只能引著北宋王朝向滅亡走去。

公元1126年,也就是趙桓取「日靖四方,永康兆民」之意確定年號為「靖康」的第二天,離京城汴京不遠的睿州(今河南滑縣東北)失守,金兵渡過黃河。消息就傳到京城,汴京城裡一下子炸了窩,當天夜裡,趙估和一些王公大臣便逃出汴京,往南而去。朝中,大臣們紛紛勸趙桓南遷,只有李綱堅持守城,趙桓只得留在汴京,命李綱安排守城事宜。李綱與汴京軍民同仇敵愾,多次挫敗金兵的進攻,粉碎了金兵想一舉攻下汴京的企圖。

只有六萬餘人的金兵,本來數量上就遠不及北宋的守城兵,見各地勤王將士紛至沓來,更是有些害怕。然而,比他們更害怕的是趙桓,趙桓在東京保衛戰剛打響,就兩度派人前往金營求和。之後又罷免主張抗戰的李綱和種師道,後來遭到以陳東為首的太學生和群眾的反對,方才宣布重新起用李綱、種師道。李綱、種師道復職後,率領汴京軍民英勇殺敵,加上勤王士兵日益增多,逼得金兵只得解圍退兵。

半年後,金兵卷土重來,將汴京再度被包圍。此時,李綱等人士戰派已經被罷黜,主和派把持了大權。因此,從金兵再度南下以來,北宋君臣就一直忙於求和,對防禦沒有一個放在心上的,所以等到金兵第二次兵臨汴京城下時,其形勢比第一次更壞得多。所以不久,汴京就被金兵攻破。趙桓不得不親自出城議和,奴顏婢膝、低聲下氣地伏首稱臣、乞求寬恕,大宋天子就這樣成了金國的臣子。

對於金人的命令,趙桓是絕對不敢違抗的。金人要金1000萬50兩的錠,銀2000萬錠,帛1000萬匹,趙桓便下令四處收集金銀;金人要騾馬,趙桓趕緊收得7000餘匹派人送去;金人索要少女1500人,趙桓也只好照辦,連自己的嬪妃也拿來充數,嬪妃民女不甘受辱,自殺的人也很多。

此後,趙桓被金兵扣為人質,大肆劫掠汴京百姓,然後將趙桓、太上皇趙估、趙桓的皇後及皇太子以及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嬪妃等押著退兵北去,並帶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儀仗法物、圖書典籍、占董文曲、百工技藝、倡優雜伎人等,北宋王朝二百年府庫蓄積為之一空。

趙桓被押到金後,被封為「重昏侯」,意思是他和被金人封為「昏德公」的父親趙佶加在一塊是一昏再昏。此後,便在恥辱中生活,直到公元1161年死去。


Ⅲ 大宋皇帝齊聚地府開會,宋太祖趙匡胤會找哪些人算賬

宋太祖趙匡胤(yìn )黑著臉對眾人說道:

「看你們一個個不爭氣的東西,害得朕臉都沒處擱。前兩天朱元璋那廝還說他們大明暴揍了元人,算是為咱們大宋報了仇,勸我看開些,不必再黑著臉了。

好傢伙!被人這么調侃,朕居然還沒法反駁。遼人、金人、元人甚至是西夏人,誰都能在咱們頭上踩兩腳!我大宋就是打不過他們嗎?咱們哪裡比他們差了!重文輕武都到了畸形的地步,怎就沒個人出來撥亂反正呢!」

宋太祖

宋太宗趙光義略顯猶豫,但還是出列勸道:「兄長息怒,有鑒於五代時期的武人亂政,這重文輕武的國策是最初定好的,後繼者想改太難,畢竟會動搖國本。」

宋太祖一聽這話就氣不打一處來,但對於胞弟還是留幾分顏面:

「光義,重文輕武就是把軍隊搞廢嗎?就說你兩次北伐,輸了個底掉,堂堂天子落魄到乘驢車逃回!你沒將才卻非要插手指揮軍隊,居然還事先做好計劃、預設陣圖,把大將們都搞不會了!戰場上戰局瞬息萬變,你豈能如此綁縛軍隊手腳?」

第一次北伐,高梁河之戰大敗,趙光義中箭,乘驢車逃回

第二次北伐,東路主力潰敗,帶崩全盤,名將楊業因斷後被俘就義

趙光義有些不服氣:「兄長也不能全怪我,若不如此,如何能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兄長還不是喝著酒便收回了兵權。」(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氣道:「嘿!你還嘴硬,兵家無兒戲!不知兵還瞎指揮,契丹人每次都是誘敵深入、聚而圍殲的打法,偏偏你每次都上當,豈能不敗?而且朕早就說過遼國軍力不弱於大宋,燕雲之地能買就買回來,硬碰硬勝負難料,你為何不聽?」(宋太宗不通兵事,在位期間,對遼國、西夏、交趾作戰皆敗)

宋朝皇帝有一半是趙光義的子孫,他這會兒面子有些掛不住,還爭辯道:「兄長的辦法太慢,我以為燕雲之地應盡早收復,否則承平日久,軍心懈怠,再想去爭就難了。」

北宋版圖

宋太宗原名趙匡義,避兄長名諱改為趙光義,即位後又改為趙炅(jiǒng)

趙匡胤冷笑一聲,直接點破趙光義道:「朕看你心急燕雲是假,坐穩皇位是真。這也就罷了,朕當初去得急,未留繼位遺詔,你自立為帝也可以說是為了江山社稷、朝堂穩定。但你是怎麼對朕的孩兒的?」(斧聲燭影:宋太祖死亡之謎,本文傾向猝死,非趙光義所為,趙光義的問題在於無詔自立)

趙光義一驚,連忙拱手正色道:「兄長說的哪裡話,弟一向不曾虧待德昭、德芳!」

趙匡胤沒有理會弟弟的話,自顧道:「朕有四子,早夭其二,只余德昭和德芳,結果你都沒替朕照顧好!二人皆是英年早逝,你敢說和你毫無關系?」(太祖次子趙德昭被趙光義訓斥後自殺,享年28歲;四子趙德芳22歲病逝,死因不詳)

宋朝皇帝世系圖

趙光義再驚,一時語塞:「兄長!我……」

趙匡胤大袖一拂:「別說了,沒人比朕更了解你,老四和你的侄兒們都擋了你的道,以你的性格,明面上肯定過得去,但私下裡必然有謀劃!這事且先按下,今晚你我二人獨議!」(趙匡胤行二,趙光義行三,趙廷美行四)

雖然事關當初繼位秘辛,但趙光義城府頗深,稍穩心神便拱手應道:「是,兄長。」

之後,趙匡胤往下首掃了一眼,對趙光義道:「介紹一下你的這些不肖子孫吧,朕想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把朕的江山敗壞光的!」

對於兄長的批評,趙光義表示不服,首先介紹宋真宗趙恆道:「這是我家德昌,他治國有方,任用賢才,使我大宋基業蒸蒸日上,日漸穩固。」(趙恆初名趙德昌;咸平之治)

宋真宗趙恆

看了眼儀表英俊、略帶討好的趙恆,趙匡胤嘆了一聲,駁斥趙光義道:

「德昌我是看著他長大的,原來多麼靈光的孩子,還喜好軍陣,常自稱是元帥。可是當了皇帝以後,朕簡直認不出來了!要不是寇準一力主張,他連與遼人一戰的膽量都沒有!更可氣的是,他打贏了還主動認下了歲貢,懦弱至極!把我們趙家的臉面和大宋的國威都丟得一干二凈!

誠然,德昌在即位之初比較勤政,吏治和經濟方面都有所建樹。可後來呢?他重用奸佞,勞民傷財,敗壞了初期的成果,再加上苟且偷安的行事風格,為大宋日後定下了一個極壞的基調,這個罪過是他前面那點功勞能彌補的嗎?還好意思封禪,平白玷污了封禪的神聖!」

(寇準:北宋名相;澶淵之盟【chán】:宋遼簽訂不平等協議,宋朝開始向遼國納貢;偽造天書、泰山封禪)

深宮長大的趙恆確實太慫了,趙光義無奈地示意兒子退下,然後重振精神,介紹起文質彬彬的宋仁宗趙禎:

「禎兒之仁政堪稱後世之典範,他在位42年,天下安定,盛世大治,人皆稱頌!」(仁宗盛治)

宋仁宗趙禎

「趙禎的文治算是還成,他能用賢才、善聽諫言,聚攏了范仲淹、包拯、歐陽修等一班賢臣,對於『冗官冗兵冗費』問題也進行了一定改革,這都值得褒獎。不過,改革既要果決也要循序漸進,你這兩樣都做不到,失敗也就在所難免。」(慶歷新政)

趙匡胤先是肯定,然後話鋒一轉:

「不過這武功方面實在差強人意。一個國家被外敵打得連連潰敗,也有資格稱盛世?這盛世怎麼來的不會忘了吧?和他爹那時一樣,還是用錢買來的!

被西夏打疼了就又許給西夏一份歲貢,而且遼國的歲貢還增加了!能打勝仗的狄青為何不善加利用?如韓琦之流的文臣,終歸不是打仗的料!這就是朕所說的重文輕武到了畸形的地步。

所以說到底,趙禎和他爹一樣,最多算是守成之君,文治尚可,但武功實在毫無長進。更重要的是,國家的脊樑彎久了,再想扶就難了!」

(狄青:北宋名將;宋夏慶歷和議;宋遼重熙增幣)

面涅將軍狄青

趙光義被說得無語,又推出了面有病色的宋英宗趙曙:「曙兒當政平穩,國無戰事,朝局穩定,歲入過億,還下詔編寫了《資治通鑒》。」

趙匡胤哂然一笑,直接反駁道:

「當政平穩——朕聽說他體弱多病,無暇管理國事;國無戰事——延續納貢自然無戰事;朝局穩定——那是他不思改革,沿用舊政的必然結果;歲入過億——但同時花銷也過億,財政已經開始入不敷出了!

天下積弊重重,時不我待,且不說他因病精力不濟,就是剩下的那些心思也都用在爭論生父的名份上了,如此本末倒置、平庸無為的皇帝,你還替他說好話!」

(濮議之爭:宋仁宗趙禎無子,趙曙是自濮王趙允讓過繼而來,對於生父稱謂與朝臣扯皮了18個月)

宋英宗趙曙

趙光義再被懟,臉上略有囧色,趕緊推出了器宇不凡的宋神宗趙頊(xū):「頊兒,不治宮室,不事游幸,理想遠大,勵精圖治。他的變法雖然未竟全功,但是革除了部分舊弊,使我大宋重獲生機!」(王安石變法)

趙匡胤難得地認可道:「趙頊這小子算是我趙家好兒郎,有抱負、有擔當、有勁頭,知道國家已經百弊叢生了,身為皇帝必須站出來做出改變!軍事上也敢於出擊,交趾被打老實了,幹得好!在西夏方面雖然有得有失,但是想報仇雪恥、消除歲貢的初衷沒錯!」

(名將郭逵打贏宋越熙寧戰爭,交趾從此不敢侵擾宋境;名將王韶打贏宋夏熙河之役,拓邊二千餘里,收復六州,戰略上對西夏形成包圍;宋軍五路攻夏,凍餓潰退,無功而返;宋夏永樂城之戰,宋軍大敗)

趙光義難得臉上有光,對趙頊投以嘉許之意,趙頊也謙虛地向太祖、太宗拱手拜謝,氣氛一時融洽。

表情稍緩,趙光義繼續介紹起來,這次是神色堅毅的宋哲宗趙煦:「煦兒,繼承其父遺志,重啟新政,力挫西夏,賓服八方!」

(紹聖紹述:宋哲宗繼承父志,重啟新政;名將章楶【jié】打贏宋夏平夏城之戰,西夏從此勢弱。)

趙匡胤帶著欣賞的目光,笑誇道:「此子有乃父之風,意志堅定,排除萬難,堅持改革。對西夏,打出了我大宋的威風,揚眉吐氣啊!不過可惜一點,新舊黨爭使得朝廷元氣大傷,君子盡退,也為後面小人上位留了空子。」

(圍繞王安石新政,新、舊兩黨對抗爭斗不斷,舊黨內部還分成蜀、洛、朔三派,其中蘇軾為首的蜀黨與程頤為首的洛黨勢同水火)

宋哲宗趙煦

接下來趙光義面色有些不善,指了指面相輕佻的宋徽宗趙佶(jí ):「這個敗家東西,實在不當人子!他重用奸佞,橫征暴斂,昏庸無道,腐朽至極,我大宋江山正是葬送於此!」

趙匡胤不怒反笑:「呦呵,光義你前面都是向朕炫耀,這把如此氣惱,看來此子是真的不肖啊。數代積累,也禁不住一代揮霍,趙佶這個浪盪天子當真罪無可恕!」

趙匡胤怒視趙佶並問道:「趙佶,被金人擄走的歲月,可有什麼感悟?」

趙佶慘兮兮地伏地流涕,哆哆嗦嗦地答道:「回太祖,孫兒葬送江山、愧對祖宗社稷,心中後悔萬分,恨不能重頭來過……只是我也有冤屈,都怪那蔡京誤我!」(宋徽宗昏庸無道,寵信奸臣蔡京,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就有宋江、方臘起義)

宋徽宗趙佶

趙匡胤臉色越發黑沉,不禁爆了粗口:「嘖,你也覺得冤屈?那個叫蔡京的奸相朕已派人剮了,並且永墜地獄,不得超生!至於你嘛,朕以為一點也不冤,因為你就他娘的是個chun貨!朕在地府為你安排了油鍋地獄,你去那裡好好悔悟一番吧!」

被太祖的話嚇得驚慌失措,趙佶顧不上儀態,忙不迭地求饒,可惜只是徒勞。

趙光義絲毫沒有憐惜子孫的意思,接著介紹北宋最後一位皇帝——宋欽宗趙桓:「此子是被趙佶那個混賬強行禪位的,當時金人洶洶,他這樣一個平庸之輩,也無力改變時局,最終東京城破,他和其父一同被俘。」(靖康之變:金軍攻破開封,徽宗、欽宗二帝被俘)

金滅北宋示意圖

趙匡胤氣道:「此子確實無用,危急關頭還罷免了主戰的李綱、種(chóng)師道等人,啟用奸臣,胡亂指揮,貽誤戰機,只知一味求和,孰不知求和是需要籌碼的?金人看你柔弱可欺又勢如破竹,豈會同意和談?沒骨氣,沒腦子,跟他爹一個蠢樣!看在你是被逼上位的份上,先不罰你!」(北宋的種家軍,五代從軍,名將輩出,名氣和作用都比楊家軍大)

宋欽宗趙桓被嚇得如鵪鶉一般,生怕自己也被投進十八層地獄。

揮退了趙桓,宋太宗也是余怒未消,看著接下來的南宋皇帝,語氣不禁嚴了幾分:「趙構,金人占據北方,他南渡長江,重建朝廷,抵禦金軍,延續宋統150餘年,可稱中興之主。」

南宋版圖

聽罷,趙匡胤面上並無喜色,而是淡淡問道:「趙構,為何殺岳飛,為何任用秦檜?」

宋高宗趙構察言觀色之下,知道苗頭不對,舔了舔發乾的嘴唇然後小心回道:「為了與金朝和談、穩固政局,不得不殺岳飛、用秦檜。」

趙匡胤不禁失笑:「呵呵,這么說朕該好好誇你,是嗎?」

趙構驚覺不妙,連稱不敢,跪地而泣道:「太祖在上,誣殺忠良、任用奸佞是我的錯,但我也是被迫無奈。當時山河破碎,金兵洶涌,雖然岳飛、韓世忠等人屢有勝績,但是國無余財,百姓困苦,不和談朝廷便難以為繼,請太祖明察!」

岳飛像

趙匡胤不屑一笑,恨鐵不成鋼道:

「大宋除了開國之初,就屬你手下猛將最多,宗澤、岳飛、韓世忠、劉錡(qí )、吳玠(jiè)、吳璘、魏勝、李顯忠等等,朕要換作是你,憑著這般人馬,早就把金人打回窩棚里去,真是白瞎了!

不過,你這孩子腦子挺靈,知道趕緊認錯。你說的理由也並非虛妄,但這不是你殺忠良、用奸臣的理由,說到底你就是太自私,凡事走極端、圖省事、無擔當!

你延續了大宋不假,但也禍害了大宋,看在你功過參半的份上,就不嚴懲你了。不過,賣國求榮的秦檜我已經派人嚴懲了,處置和蔡京差不多。而你有空必須去找岳飛道個歉,人家現在香火盛著呢,而你早涼了。」

趙構如蒙大赦,連忙稱是。

秦檜跪像

宋太宗繼續介紹宋孝宗趙眘(shèn),展顏誇獎道:「兄長,趙眘是德芳的六世孫,極有出息!他治國勤勉,為政有方,對內改革政治,對外積極北伐,使得經濟繁榮,百姓安定,文化昌盛,政績卓著。南渡後的皇帝中,他才是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乾淳之治)

趙匡胤這次毫不掩飾地露出笑容,打趣道:「光義,天理循環啊,皇位從眘兒開始總算回到朕這一脈了!」

趙光義笑而不語,以掩飾尷尬。

趙匡胤不作糾纏,轉而對一表人才的趙眘說道:「眘兒不愧是朕的血脈,有骨氣、有抱負、有頭腦,可惜肱骨幹將都在趙構那邊消磨光了,老的老,死的死,剩一個張浚卻是志大才疏,難當北伐大任。」(隆興北伐)

宋孝宗趙昚

宋孝宗趙眘歉然道:「孫兒慚愧,沒能恢復中原故土,收回祖宗陵寢,請祖宗責罰!」(宋廷南渡,河南的祖宗陵墓落入金人之手)

趙匡胤伸手虛扶道:「老祖罰你作甚,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可以不必如此自責。」

宋孝宗趙眘恭敬禮拜,方才稱是退下。

趙光義接下來介紹起孱弱的宋光宗趙惇:「趙惇,趙眘的第三子。此子體弱平庸,治國無方,還出了後宮干政的亂子,可以說是又一不肖子。」(李後干政)

趙匡胤端詳了一下病懨懨的趙惇,搖頭嘆道:「你這孩子忒是懦弱偏執,對父不孝,對妻反而縱容,自己還惹得一身病,終是辜負了祖宗社稷。」

宋光宗趙惇

宋光宗趙惇一臉愁容地忙下拜請罪:「老祖在上,孫兒不肖,孫兒無能,孫兒……」(宋光宗趙惇長期郁結,有精神疾病,思維舉止病態)

看見宋光宗趙惇似乎又有發病徵兆,趙匡胤只得揮手作罷,示意旁人扶他下去休息。

趙光義看著神叨叨的趙惇搖了搖頭,然後繼續介紹宋寧宗趙擴:「趙擴,是趙惇次子,此子雖不似其父瘋癲,但是一樣昏庸無能,沒有主見,任由權臣操弄朝政,搞得內部政局混亂,外部接連慘敗,就連儲君之事也沒能妥善安排。」(慶元黨禁、開禧北伐)

開禧北伐示意圖

趙匡胤看著趙擴,表情凝重,早就沒有之前看趙眘的喜悅,恨道:「你怎麼半點沒有你祖父的風采,卻學你父親,做人都稀里糊塗,更別說做皇帝了!」

怒斥之下,宋寧宗趙擴只知唯諾稱是,絲毫不敢有其他言語。

趙光義接下來介紹宋理宗趙昀(yún):「趙擴無子,過繼的趙昀是德昭的九世孫,乃是奸臣史彌遠所立。他昏庸無能,在位期間大多縱情聲色,不理朝政,而國家卻被奸臣禍害得千瘡百孔。」

趙匡胤看著自己一脈的又一個不肖子孫,氣得直攥拳:「後輩子孫,昏聵之輩,何其多也!聯蒙滅金,何其短視!出兵河南,虎頭蛇尾!後宮亂政,取禍之道!」(端平入洛、閻妃亂政)

端平入洛示意圖

看著盛怒的太祖,身體虛浮的趙昀連連叩首請罪。

揮退了宋理宗趙昀,趙光義指著魂不守舍的宋度宗趙禥(qí):「趙昀無子,收侄子趙禥為養子繼位。此子昏庸荒淫,朝政全交由奸臣賈似道擺布。朝政昏暗,內憂外患,我大宋在他的手裡已經是搖搖欲墜。」

趙匡胤咬牙問道:「聽說你理政不行,後宮生活倒是頗有能耐,最後還死於酒色過度,真是朕的好兒孫啊!」

宋度宗趙禥被太祖的威勢一壓,早就嚇得大汗淋漓:「孫兒有罪……孫兒色迷心竅,求老祖責罰……」

「責罰?好啊!」趙匡胤怒極反笑:「來人,聯系一下地府,就說我申請一個冰山地獄的位置,讓我這個色迷心竅的兒孫好好冷靜一下。」

宋度宗趙禥惶恐告饒,但最終還是被人拖了出去。

宋度宗趙禥

「對了,還有那個賈似道,也不能輕饒!」趙匡胤對身邊內侍吩咐道。

之後這位皇帝有些奇怪,一副高僧打扮,正是宋恭宗趙顯,趙光義有些無奈地說道:「趙顯,趙禥的次子,三歲繼位,五歲就被元軍俘虜了,長大後也不知自己身世,結果被元朝忽悠去西藏出家,卻是習得一身好佛法。」

趙匡胤憐惜地看著趙顯:「好孩子,苦了你了!上幾輩無德無能,最終連累到了你。不過我聽說你在知道身世後,仍敢公開斥責元朝,就憑這點,你就比你的祖輩強!」

宋恭宗趙顯淚盈眼眶,哽咽道:「老祖,孫兒……孫兒好難過啊!」

元滅南宋示意圖

趙匡胤難得地又寬慰了幾句,才讓宋恭宗趙顯退下。

趙光義又領著宋端宗趙昰(shì)說道 :「這是趙禥的庶長子——趙昰,這個孩子也挺可憐,才九歲就不得不躲避元軍,長年在海上逃亡,屢受顛簸,最終病死在荒島上。」

趙匡胤看著還沒成年的趙昰,又是一聲長嘆:「又是一個可憐孩子!從趙惇、趙擴、趙昀、趙禥,沒一個好東西!結果怎麼樣,看到子孫後輩如此悲慘,他們會不會感到愧疚後悔?來人,把沒罰的三個混賬帶去刀山地獄,讓他們嘗嘗被刀斧加身的滋味!」

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三人哭嚎著被拖拽出殿,殿內一時肅然無聲。

南宋末位三帝

稍頃,趙光義才介紹最後一位宋朝皇帝——宋懷宗趙昺(bǐng):「趙昺,趙禥的三子。當時少保文天祥早在之前便戰敗被俘,大宋已然是窮途末路,最後時刻在崖山與蒙元決戰,為了不被生擒受辱,左相陸秀夫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而亡,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我大宋亡也亡得悲壯!」

趙匡胤早已氣得胸膛起伏,一拳拍案,恨聲道:「元人可恨!不肖子孫可惡!我大宋可惜!」

陸秀夫背宋幼主投海石像

開創基業獎: 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獎勵減半)、宋高宗趙構(獎勵減半)

進取英主獎: 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孝宗趙昚

守成文治獎: 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

同情鼓勵獎: 宋恭宗趙顯、宋端宗趙昰、宋懷宗趙昺

庸碌無為型: 宋英宗趙曙、宋欽宗趙桓

罰刀山地獄: 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

罰冰山地獄: 宋度宗趙禥

罰油鍋地獄: 宋徽宗趙佶

【完】

大家對於大宋皇帝有何高見或是想說的話,歡迎在評論區吐槽評論。

Ⅳ 宋徽宗:一個被當皇帝耽誤的全能藝術家

01

北宋政和二年,宋徽宗執掌大宋帝國12個年頭了。

這一年的正月十六,汴京上空突然彩雲繚繞,低映在皇宮宣德門周圍,彩雲之上有群鶴翔集,長鳴如訴,經時不散,其中還有兩只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相對而立,姿態閑適。

一時之間引得皇城宮人和往來都民爭相駐足,訝嘆紛紛。

親睹此情此景,且為狂熱道教徒的宋徽宗更是興奮異常:彩雲仙禽,祥瑞之兆啊!我大宋必可興盛萬載!

欣之所至,隨即揮灑丹青妙筆,將此祥瑞之象繪於絹素之上,這幅畫就是大名鼎鼎的《瑞鶴圖》,是徽宗筆下難得的詩、書、畫俱為上乘的珍品佳作。

當徽宗同學志得意滿地在畫作上簽下「天下一人」的花押時,估計他怎麼也不會料到,此時距離繁華落幕的靖康恥只有區區15年了。

《瑞鶴圖》,現存遼寧博物館

02

宋徽宗趙佶的人生從開始就充滿了傳奇和宿命的意味。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大凡天子降世,往往會天生異象,比如狂風暴雨,紫氣東來之類。

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劉邦,傳說其出生時有蛟龍自天外破窗而入,盤旋於產床之上(吹的太過了,產婦嚇都嚇死了,還生個毛線啊),還有趙匡胤生來就滿身香氣,皮膚還是金色的(我猜八成是新生兒黃疸),朱元璋出生時也是滿室紅光,鄰居還以為他家失火了……

以上人物雖然出生狀況各有不同,但暗示的含義都是一致的:哥是有天命在身的,是註定要做皇帝的。(都是套路,大家懂的)

而宋徽宗同學出生時的傳說就比較個性了:

據說在他降生前,其父宋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對這位亡國之君的儒雅風度極為心儀,隨後就生下了徽宗,徽宗之母生產前也曾夢到李煜來謁,懇請其多多關照。

這特么就尷尬了:人家都是生來就是真命天子,我生來註定是亡國之君?!

這類野史傳說自然不可深信,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宋徽宗和李煜的人生歷程實在太過相似,除了都有文采風流和亡國之君的標簽外,就連他們登上皇位的緣由幾乎都堪稱雷同。

03

讀過我之前寫的李煜小傳的朋友應該還記得,李煜同學本來是無緣也無心皇位的,可惜前面的一群好哥哥跟商量好了一樣全都早早掛掉了,李煜這才無奈登基,成為一個弱國之君。

宋徽宗的情況與李煜如出一轍。

原本富貴閑人的王爺做的好好的,可惜18歲那年隨著哥哥宋哲宗英年早逝,在各種政治力量的角逐較量下,本來在皇位候選人中只能排個第三位的趙佶同學一下子由端王成為一國之君宋徽宗。

消息傳來時,傳聞他還正在綠茵場上和小夥伴們踢蹴鞠……

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時任宰相的反對派代表章惇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他支持哲宗的同母胞弟趙似)

對,就是那個把我們的老朋友東坡寶寶踢到惠州和海南的章惇同學。

 

雖然章惇也算不上什麼好人,但我們必須承認此人能謀善斷,看人的眼光實在老辣:他的這句話簡直就是徽宗同學執政20幾年的完美備注啊!

不過在當時,徽宗同學應該是不服的:誰說老子輕佻不能君天下?我偏勵精圖治給你看!

04

大家要相信,沒有哪個皇帝一上台就是立志要做昏君的。

就像我們興沖沖開始一份新工作時,我們絕不會去考慮如何把這份工作搞砸。

宋徽宗也一樣,剛登帝位時也是雞血滿滿打算要干出一番成績,而且不光是想,他還真的做到了。

比如上位之初,他主張不搞無謂的派別之爭,保持中正公允,還把諸如司馬光,蘇軾等在變法過程中遭受打擊迫害的成員統統予以平反。(也正因如此蘇軾才得以避免客死海南)

再者就是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不論職位高低,也不管你說的話是順風還是逆耳,都可以放馬過來,提的好立馬有賞,提的不好也絕不追究。

並且,還真正做到了從諫如流:

比如他喜歡畫花鳥畫需要觀察鳥的形態習性,就在宮內養了很多珍禽異鳥,結果有大臣認為皇帝養鳥不像話,屬於玩物喪志,建議統統都驅走。

古代的文臣們有時真的很煩,多大點事兒就上升到玩物喪志,敢問您業余就沒個興趣愛好?這事兒擱我身上我都不能忍!可人家徽宗同學忍了,不僅忍了最終還真的忍痛割愛,和太監一起把禽鳥轟的一隻都不剩。

芙蓉錦雞圖 宋徽宗繪,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還有大臣提意見說要奉行節儉,不要大興土木,搞得徽宗同學整修一個過於破舊的宮殿時,特意交代工程隊施工時務必避開那個大臣,以免被發覺後影響不好。(裝個房子還要躲躲藏藏,這樣的皇帝你見過幾個?)

以上都還不算啥,這期間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扯龍袍事件」了,說的是一個叫陳禾的言官在退朝之後拉住徽宗提意見,結果一直聊到晚飯的點兒還沒有結束的意思,皇帝也是人,也會餓啊,也可能內急啊!

幾次示意對方打住無效後,徽宗猛然起身打算離開,沒想到對方也是個高手,迅速拽住徽宗的衣袖進行阻止,結果用力過大,嗤啦一下居然把徽宗的龍袍袖子扯壞了!

這么一來大家都懵逼了,個個屏住呼吸等待徽宗的雷霆之怒,因為在古代扯壞龍袍的罪名堪比打死太子,事情不可謂不嚴重。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徽宗同學不僅沒有動怒,還被陳禾的責任心所打動,賜他座位並耐心聽他把意見講完。(簡直宋代李世民啊有木有!)

這件事情傳出去之後,朝野上下一片美譽之聲……

對於這段時間徽宗的執政成果,後代的歷史學者曾有如此評價:徽宗之初政,粲然可觀。

你看,執政之初徽宗同學一點都不昏嘛,不僅不昏,還頗有明君風范呢。本來嘛,能名垂千古,誰願意遺臭萬年啊。

可惜遺憾的是,這樣清明有為的時光徽宗只維持了短短的2年,之後便風雲突變向著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再也沒有回頭……

05

努力一陣子不難,難的是努力一輩子。

短短兩年間徽宗就發現想做個明君忒不容易了,無趣又約束,十分不好玩。做好皇帝所需要的素養和特質每一條都和他藝術家的浪漫天性背道而馳。

就在徽宗深感自己的本性受到壓制時,一個助他釋放自我的關鍵人物登場了。

想必大家已經猜到了,這個人就是後人口中的北宋六賊之首——蔡京。

此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投機主義者,靠著過人的書法才華和超級逢迎術,一步步成為徽宗的輔宰之臣,藝術知音加兒女親家,從此權勢熏天。

其為討好徽宗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而且厲害的是人家還能為自己的無恥逢迎和皇帝的奢侈享樂提供堂而皇之的依據。

比如他為徽宗提出了一個享樂理論叫做「豐亨豫大」,這四個字都摘自《周易》,意思就是在國泰民安的成平年代,皇帝就是要盡情地吃喝玩樂,否則就是違背天意,對國家和人民不利。

還有一個理論叫做「為王不會」,會是會計的會,意思就是皇帝花錢用不著算計,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堂堂一國之君如果都要精打細算,那這個國家的百姓得窮成什麼樣?所以為了體現國家和人民的強盛富足,皇帝必須得隨便花,可勁花!

好一個大言不慚啊!真是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

人不要臉,果然天下無敵!

就這樣,在蔡京這番歪理邪說的鼓吹下,徽宗之前暫時被壓抑的藝術家之天性和慾望一下子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對哇,這才是皇帝的正確打開方式嘛!知朕者,蔡京也!

來吧,為了國家和人民,嗨起來!

《聽琴圖局》局部

彈琴者為徽宗,紅衣人為蔡京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06

絕對的權力,滋生絕對的腐敗。

徹底放飛自我的徽宗除了繼續揮灑自己那天賦神授的藝術才情外,還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享樂主義者。

說到他的奢靡生活,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風流好色。具體好色到什麼程度呢?出示一組簡單粗暴的數字大家就明白了。

從宋太祖起,後宮嬪妃加宮女的數量一直都是幾百人,到了徽宗執政,一下子激增到了一萬多!從此「萬花叢中過,片片都沾身」,就這還不夠,還要時不時到青樓撩個京城名妓李師師之類……

讀者里學生多,所以這個好色的種種野史和傳聞咱就不細講了,直接看結果,宋徽宗一共生了80個子女!在古代皇帝中是力壓群雄,妥妥的NO1。而且其中還有十幾個是被俘到金國北方後才生的,艾瑪,心是真大啊……

除了風流成性,裝房子蓋房子也不再躲躲閃閃了,宮殿是一個接一個的蓋,最後整個大內的面積幾乎擴張了一倍。

文藝青年愛熱鬧,所有的節假日都要大肆慶祝,燒錢無數。到了他的生日就更不得了,全國各州縣都要大辦宴席共同祝壽,一切費用統統國庫出。

其中危害最大,最具徽宗特色的奢靡行為當屬「強征花石綱」。起因只是徽宗想要徵集一些奇花異石以供觀賞、寫生之用,結果沒想到愈演愈烈,各地官員爭先恐後在民間瘋狂搜刮,前後竟持續近二十年,直到最終鬧出了震驚東南的方臘起義,嚴重損耗了大宋的國力與民心。

國家再富也經不起這樣玩啊!

何況內憂紛生的同時,外患也已經悄然逼近。

07

在當時,和北宋同時並立的政權有遼,金,西夏等。

好大喜功的徽宗同學為了收回要害之地燕雲十六州,與金國簽訂了「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

出發點正確與否暫且不論(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結果是十分糟糕的: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收復效果,還在滅遼過程中把君臣的昏庸無能,軍隊的渣級戰鬥力等統統暴露在了外交舞台上,致使金朝滅了遼國後,轉頭就打起了大宋的主意:這么軟的柿子,不捏白不捏啊!

而接下來徽宗同學的表現可以用一句話完美概括:在其位完全不謀其政。被金國打了個措手不及後,匆忙禪位把一堆爛攤子撂給毫無執政經驗的兒子宋欽宗,然後自己腳底抹油跑路了!

媽呀,人家坑爹他坑娃,奇葩呀奇葩……

危險過去後又大搖大擺回來,全當出去旅遊了一趟,而半年之後等到金軍再次侵宋,就沒這么好運氣了。

在第二次守城最關鍵的時刻,朝廷決策層的一堆廢物居然迷信什麼六甲神兵的道家數術,讓一個妖人道士帶著一群花里胡哨的烏合之眾到城牆上跳大神,汴京就這樣在半打半送的荒唐鬧劇中失守了!

徽宗父子本來還有突圍機會,偏偏又都嚇破膽,還抱著和談的幻想跑到金營去親自請降,一次不行,還去兩次,結果終於都被扣下了……

哎,整個過程不堪細說,否則能氣吐血,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兩個皇帝加一群高級官員犯了一系列豬都不會犯的錯(這么說感覺豬都不樂意),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燕山僧寺題壁詩》

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

甘心萬里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

這首詩是徽宗於北俘途中寫就,短短的28個字,道盡了一個亡國之君的悲愴和悔恨。回首往昔犯下的錯何其之多,而最大的錯,也許就是根本不該登上那個至高無上卻並不適合自己的位置……

紅蓼白鵝圖,宋徽宗繪

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館

08

古往今來的皇帝那麼多,如果要問最英明或者最昏庸的是哪一個,好像一下子都很難給出唯一的答案。

但是如果要問藝術才華最高的皇帝是誰,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回答:宋徽宗!

沒錯,雖然做皇帝他是戰五渣,但是在藝術領域人家卻絕對是火力全開的天才加全才。

書法繪畫,詩詞歌賦,吹拉彈唱,騎馬蹴鞠,甚至醫學茶道,瓷器古玩,只要你能點的出的,就沒有我們徽宗同學不會的!

不僅會,人家還樣樣都是頂尖水準。他對中醫,陶瓷,茶道的專著,即使到今天拿出來都可以分分鍾秒殺專業的博士論文。

書法上他獨創著名的「瘦金體」,剛勁秀麗,曲金斷鐵,側鋒如蘭似竹,美學高度曠古絕今,即使完全不懂書法的人,往往也會被其獨具個性的筆法所驚艷。

下圖為《穠芳詩帖》局部

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館,鎮館寶物之一

我們今天印刷用的仿宋體就是由瘦金體發展而來,縱觀中國書法史,二十幾歲就能自成一體的書法大家,除宋徽宗外,舉世恐無第二人。

不僅書法千古獨步,其繪畫才能在皇帝群體中更是無人能出其右。本文前面的插圖均出自徽宗手筆,我想只要不是瞎應該都能看出畫的有多好,在此就不多作渲染了。

文學創作上,雖然沒有達到李煜的傳唱度,但亡國之後也多有觸動人心之作,比如以下這首《眼兒媚》: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

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

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其中的故國之思,今夕之痛與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何其相似。

看到這是不是很想感嘆一句:我去,這貨是個被皇帝耽誤了的全能藝術家啊!

是的,不止你這么想,撰寫《宋史》的元代史官脫脫早就曾惋嘆過:(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這句話可謂一針見血,道出了宋徽宗一生的無奈和悲哀:獨不能為君,卻偏偏做了君……

千年之後,惟餘一聲嘆息。

09

雖然亡國之君的帽子是宋徽宗永遠無法逃避、也逃避不了的恥辱,但應該屬於他的光芒和榮耀也不能因此被掩蓋。

在藝術領域,徽宗不僅自己十項全能、書畫雙絕,還為中國繪畫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他當政之後,廣收古物與書畫,擴充翰林書畫院,編輯多本專業畫譜圖冊,成為後世研究藝術的重要史籍。

此外還成立國家級的大畫院,親自選撥繪畫人才和制定教學大綱,培養了一大批有為畫家,堪稱中國第一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張擇端,就是在徽宗的支持和培養下創作出了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

而古代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最近話題度超高的《千里江山圖》也與徽宗關系緊密,該畫作者王希孟就是徽宗時期宣和畫院的學徒,其初時並無驚人之作,並曾屢次向聖上獻畫不中,但是徽宗卻並未因此忽略他,而是慧眼識珠,認為「其性可教」,親授其法。

在頂級美術教授徽宗的神力加持下,小王同學的繪畫技能日近千里,僅僅半年之後就創作出這幅氣勢恢弘的十二米長卷《千里江山圖》,堪稱畫史奇跡。

一個在政治上失敗到家的皇帝,卻也是一個在藝術領域縱橫馳騁的百藝之王。

唉,和李煜一樣,又是一出人生錯位的悲劇。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10

回到之前,交代一下徽宗被俘北上之後的情況。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朝臣等3000多人,押解北上,汴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搜羅一空。

宋徽宗亡國之後的俘虜生涯較之李煜,凄慘和不堪更勝百倍。

《在北題壁》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北上時正值農歷四月,北方還很冷,徽宗因為衣服單薄,晚上經常凍得睡不著覺,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燒取暖。

比起肉體的痛苦,更令人難以承受的則是毫無底限的精神摧殘。一路上,金人無論宴飲還是打獵無不拉上徽宗作陪尋開心,有時令其作詩助興,有時更當其面調戲北宋的嬪妃女眷……

到了金國上京,所受苦難就更加深重了。

金軍為了炫耀自己的勝利,在金朝阿骨打廟舉行獻俘禮,又叫「牽羊禮」,命令徽宗、欽宗在內的所有宋俘都身披羊裘,袒露上體,男女老少無一例外。欽宗的皇後不堪如此奇恥大辱,當夜便自盡而亡。

除此之外,金人還給徽宗、欽宗加封侮辱性的稱號,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公。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一招金人還是跟徽宗的老祖宗學的,因為趙匡胤當年滅了南唐後,曾封李煜為違命侯……

歷史,總是如此驚人地相似。

11

對宋徽宗來說,從享樂無邊的皇帝,到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囚徒,境遇的驟變不啻天堂地獄之別,這種得到之後再失去的痛苦,是最難承受的。

我常想,在那近十年的囚徒光陰中,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徽宗繼續活下去?

這個天真的藝術家,或許一直還幻想著能夠回到大宋吧。

在每一個嘆息垂淚的夜晚,在無數次佇立風雪之中向南遙望的時刻,他是否能夠想到,最不希望他回去的或許不是金人,而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南宋皇帝趙構。

皇帝的位子只有一個,坐上去的人都不想再下來——在皇權面前,從來都沒有親情的位置。

別說趙構指望不上,同樣被俘到北方的徽宗的一子一婿為了向金人立功,改善生存處境,居然捏造舉報說徽宗要謀反。雖然最後金人查實之後沒有傷害徽宗,但是這件事幾乎徹底摧毀了他對生的最後一絲眷戀。

為了生存,人性竟然扭曲到了這種地步,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值得信任和留戀的呢?

或許自己這一生,唯一真正擁有的唯有手中的這一支丹青之筆……

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今時今日,當我們提起這一段不堪的歷史,「在哀其不幸,恨其不爭之時,能略微想起一些他為當時和後世的中國藝術做出的貢獻,或許就是對他最好的慰藉了。」

穿過千年的風雪沙塵,我彷彿聽到了一個來自歷史深處的回答:是的,願從此之後,生生世世不復生帝王家。

只做趙佶,不做宋徽宗。

Ⅳ 宋徽宗被擄走後,「汴京才女」李師師去哪兒了

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歷史上是一個昏庸的皇帝。宋徽宗貪圖享樂,不顧百姓的死活,光在自己的豪華宮殿里修道煉丹、吟詩作畫還覺不夠,又開始打起美色的主意。身為一國之君,甚至玩到了風月場上。那麼,歷史上留下的宋徽宗和李師師的故事,是怎麼回事呢?趣聞小編就為您揭開這一段「往事」

宋徽宗封她為妃,卻不肯把她接到宮里,而是從宮中打了一條地道通向她家,整天就這么鑽來鑽去。現在開封的宋城遺址,還能看到這個地道的存留。或許畢竟是大宋天子嫖妓,說出去實在有損「聖明」,不過更多的還是由於「妻不如妄,妄不如偷」,這么偷偷摸摸地反而興味更濃吧。而李師師本是東京名妓,又性格豪爽喜交往,號稱「飛將軍」,也不肯只被一個皇帝拴住了

Ⅵ 看到一篇文章宋徽宗皇後被侮辱是怎麼回事是他的哪個皇後一國之君大宋天子還保護不了妻子嗎

宣和七年,金軍南下攻宋,宋徽宗趙佶把皇位傳給太子,繼位的太子就是宋欽宗。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宋欽宗被俘,同時被俘的還有徽宗和他的哥哥、弟弟及他的32個兒子、22個女兒,除九子趙構在外勤王、幼女僅一歲外,都做了俘虜,連同宮廷後妃、宗室貴戚、大臣約3000人被金人擄到北方。

當時正是農歷四月,北方還很寒冷,徽宗、欽宗二帝和鄭氏、朱氏二皇後衣服都很單薄,晚上經常凍得睡不著覺,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燒取暖。欽宗的朱皇後當時26歲,艷麗多姿,還經常受到金兵的調戲。

被擄人員到達金朝京師會寧府時,金人舉行了獻俘儀式,命令二帝及其後妃、宗室、諸王、駙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裝,頭纏帕頭,身披羊裘,袒露上體,到金朝阿骨打廟去行「牽羊禮」。朱皇後忍受不了如此奇恥大辱,當夜自盡了。金人還為兩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號,稱徽宗為「昏德公」,稱欽宗為「重昏侯」。

Ⅶ 歷史上的李師師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竟讓宋徽宗如此陶醉呢

李師師是北宋年間名動朝野的一代名妓,關於她的故事,多見於野史小說。上至帝王將相,下到文人騷客,似乎都和她有著纏綿悱惻的香艷故事。這些故,事也給她的傳奇人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三、李師師結局成謎。

關於李師師最終的結局,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李師師被金兵所俘後,堅貞不屈,自殺身亡。

“靖康之難”發生後,金兵俘虜了趙佶父子,宰相張邦昌為了討好金人,把李師師找了出來,獻給了金主。但李師師寧死不屈,試圖用金簪自殺未遂,後將金簪折斷,吞金自殺。

其二,李師師出家為尼,了結殘生。

在金兵破城之日,李師師捐出全部家產,助力宋軍全力抗金。自己孑然一身,一貧如洗後出家為尼,伴著青燈古佛,了卻殘生。

其三,李師師流落江湖,歸於平凡。

在金人攻破汴京後,李師師逃出虎口,流落民間,嫁給了一個富商,從此相夫教子,回歸常人生活,安享晚年。

其四,李師師仍委身青樓,最終凄慘離世。

在宋室南遷後,李師師流落到了湖廣一帶,仍以賣唱為生。但隨著人老珠黃,生活無以為繼,最終孤獨去世。

李師師究竟是怎樣的結局,至今仍是一個千古之謎。

Ⅷ 宋朝靖康之恥,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俘後在金國有多慘呢

宋徽宗我們比較熟悉了,在《水滸傳》這部小說里就有以其為原型創作的形象,這位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無為之君」。他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宋哲宗於元符三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後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他的縱容下,蔡京、童貫等奸臣當道,以至於,國家陷入到水深火熱之中。從這個角度來看,宋徽宗丟掉祖宗基業,被俘虜到金國淪為階下囚完全是罪有應得。

與其相比,他的兒子宋欽宗就要悲慘得多了。在繼承大統後,宋欽宗只當了一年多的皇帝,便和他父親一道成為金人的囚犯了。他人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敵國度過的,凄慘之極。

落魄鳳凰不如雞,宋欽宗的朱皇後這一年才只有二十六歲,正值芳齡的她非但沒有享受過幾天皇後的待遇,反倒整日遭到金人的調戲和侮辱。一眾被俘的俘虜被金人押送到會寧府,在金人的安排下被迫參與了獻俘儀式。

Ⅸ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宋徽宗哭訴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宋徽宗是一位極具才情的皇帝,他在書法、繪畫等方面具有極高造詣,尤其是他獨創的瘦金體,「天骨遒美,逸趣藹然」,成為後世名家爭相臨摹的對象。除了書法、繪畫以外,宋徽宗的詩詞功底也遠超一般的才子。他一生創作的詩詞數量並不是很多,但每首都稱得上是佳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宋徽宗的一首悲情詩——《在北題壁》,看看這位大宋末代天子哭訴背後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凄慘遭遇。

宋欽宗自幼在深宮中長大,此前從未正式接觸過政務。如今宋徽宗卻在國難當頭之際,將這樣一副重擔交到了這位菜鳥皇帝手中,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在金軍入侵的過程中,宋欽宗的表現爛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原本勝負未知的一盤棋,硬是被他下成了死局。當然造成這一切的主要責任人還是在宋徽宗身上。作為一名父親,自己兒子是什麼貨色難道自己心裡沒點數嗎?將這么重的擔子交給一個菜鳥加蠢貨的結合體,這不明擺著是給金軍送人頭嗎?

1127年初,金軍攻佔北宋京師開封。宋徽宗、宋欽宗、以及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均成了金國的俘虜。原本高高在上的天潢貴胄,轉眼間卻成了被金國女真人肆意蹂躪的魚肉,結果令人可嘆。作為北宋亡國的第一責任人,宋徽宗雖然落得個「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的凄慘結局,但也只能怨他咎由自取,禍及家人了。

熱點內容
鳳元糖果最新小說作品 發布:2025-09-02 20:09:00 瀏覽:703
一個網游小說大神不 發布:2025-09-02 19:51:59 瀏覽:822
辣味言情小說吧 發布:2025-09-02 19:51:09 瀏覽:847
輕小說的特點是啥 發布:2025-09-02 19:44:48 瀏覽:487
手指輕輕地探擴大總裁小說 發布:2025-09-02 19:32:00 瀏覽:927
比較搞笑的輕小說 發布:2025-09-02 19:17:39 瀏覽:496
雇傭兵王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02 19:16:51 瀏覽:809
游戲人生小說下載百度雲盤 發布:2025-09-02 19:12:35 瀏覽:442
女主角喜歡穿旗袍的輕小說 發布:2025-09-02 18:56:17 瀏覽:31
短篇小說用什麼軟體看 發布:2025-09-02 18:55:20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