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的心林清玄免費小說
⑴ 林清玄的作品
打開心內的窗
浴著光輝的母親 與父親的夜談 分到最寶貴的媽媽
海上的消息 不孝的孩子 台北鬧飢荒
故鄉的水土 與太陽賽跑 西瓜偎大邊
愛殺 滅絕 假乞丐
山谷的起點 苦瓜變甜 胎神吹冷氣
破褲子 危險與感謝 發誓
跌倒 黃金鼠 沉水香
活珍珠 大和小 美麗的心
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下滿的圍棋 放暑假
戲與夢 走鋼索與空中飛人 萬物的心
澈如水晶 老太太唱情歌 南蠻黃釉
夢打破了 變色茉莉 玉石收藏家
感謝困難 蝴蝶的種子 不南飛的大雁
鮭魚歸魚 孔雀的笑 海獅的項圈
吉祥鳥 吸引金龜子 採花蜂
放生的麻雀 圓通寺與冰淇淋 第三面佛
眼前的時光 真理 麻雀的心
笑春風 前世與今生 一隻鳥又飛走了
忙碌與悠閑 參觀佛堂 存在的理由
差一百米 不一定是天堂 放下
生命的意義 老鼠也有父母 真誠相待
純善的心 吝嗇的人 重新生長的花草
更恆久的價值 兩個湯圓 溝坪與草花庄
寧願作傻瓜 來就輪到我了 樂受的心
命中犯小人 九月很好 幸福
牛車輪 土地的報答 白鴛鷥家園
開心是最好的補葯 翠玉白菜 有春
彈珠番茄 百香千香 含羞的心
牽牛 冰簽 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
在同一家銀行老去的人 激情的薔薇 花與樹的完美
寶藍的花 喜悅的香 滿山菅芒花
凋零之美 空心看世界 玫瑰與刺
百合 瓊麻開花 百年含笑
平常的水果 小紅西瓜 太麻里枇杷
金煌芒果 磚隙的番茄樹 玫瑰奇跡
海濱椰子 土生芭樂 植物的地盤
太極圖 學插花 天堂之花
盤桓 生命的餡 小鋼珠店
微波爐 午夜頂好 開市不賺
電磁爐 房租總會到期 不流汗的運動
車倒一車檸檬 萬花筒專賣店 買饅頭
有生命力的所在 千兩黃金的福報 下下簽
海邊的白蝴蝶 飛蛾與蝙蝠 老闆打瞌睡
就在這一刻 大佛的鼻孔 五種秘方
為現在,做點什麼 陶器與紙屑 靜心與抽煙
狐狸和兔子 風鈴 眠床下的番薯
太子龍與中國強 胃散 光陰似箭到日月如梭
挑水肥的人 永銘於心
鴛鴦爐
有情生 晴窗一扇 籮筐
鴛鴦香爐 冰糖芋泥 葫蘆瓢子
秘密的地方 至死靡他 青山元不動
隨風吹笛 秋聲一片 夜觀流星
香魚的故鄉 琴手蟹 木魚餛飩
放生鳥 松子茶 雪梨的滋味
野薑花 菊花羹與桂花露 耕雲·望雲·排雲
一千支銀針 馬蹄蘭的告別 賣茶老婦
大雪的故鄉 灑在邊疆的陽光 如來的種子
歸彼大荒 斷愛近涅拿 雪中芭蕉
冢中琵琶 感甄賦 漩渦五石散
青銅時代 記夢記 沉香三盞
肉骨茶 白玉盅 象牙球
金色的胡姬 小千世界 黃昏的撒玲娜
邊城之夜 鳳凰飛 送給伊娃的禮物
投給燃燒的感情 第凡內印象 鶯歌山之冬
鳳凰的翅膀 震盪教徒 時間之旅
花燃柳卧 真正的桂冠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黑暗的剪影 陽光照在我們身上 一探靜中消息
走向光明的所在
菠蘿蜜 金剛糖 透早的棗子園
雞肉絲菇 長途跋涉的肉羹 活的鑽石
水中的藍天 咸也好,淡也好 有風格的小偷
早覺 知了 大佛的避雷針
生活中美好的魚 在飛機的航道 在夜景的航道
在天地的航道 粗海鹽 路上的情書
快樂地活在當天 鞋匠與總統 教堂與墳墓
緊張的心,比鬼厲害 心裡的寶玉 眼睛最值錢
黃昏的沙堡 無心才能心安 敏感的妖怪
內外皆柔軟 國衛的鑽石戒指 爸爸的鴿子
心裡的天鵝 鴕鳥的智慧 被結扎的貓
鱷魚思鄉 五顏六色的老鼠 咬舌自盡的狗
金絲雀與果蠅 灰鴿七四八 小猴子種豆子
花的生命 鐵路便當 山道上的小蟲
給小狗聽的經
⑵ 林清玄的作品。
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 《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處女作是《睡吧小小的人》,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20次。
《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台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台幣的熱賣記錄。
作品全集
和時間賽跑
煮雪
人生若只如初相見
浴著光輝的母親
與父親的夜談
分到最寶貴的媽媽
海上的消息
不孝的孩子
台北鬧飢荒
故鄉的水土
與太陽賽跑
西瓜偎大邊
愛殺
滅絕
假乞丐
山谷的起點
苦瓜變甜
胎神吹冷氣
破褲子
危險與感謝
發誓
跌倒
黃金鼠
沉水香
活珍珠
大和小
美麗的心
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下滿的圍棋
放暑假
戲與夢
走鋼索與空中飛人
萬物的心
澈如水晶
老太太唱情歌
南蠻黃釉
夢打破了
變色茉莉
玉石收藏家
感謝困難
蝴蝶的種子
不南飛的大雁
鮭魚歸魚
孔雀的笑
海獅的項圈
吉祥鳥
吸引金龜子
採花蜂
放生的麻雀
圓通寺與冰淇淋
第三面佛
眼前的時光
真理
麻雀的心
笑春風
前世與今生
一隻鳥又飛走了
忙碌與悠閑
參觀佛堂
存在的理由
差一百米
不一定是天堂
放下
生命的意義
老鼠也有父母
真誠相待
純善的心
吝嗇的人
重新生長的花草
更恆久的價值
兩個湯圓
溝坪與草花庄
寧願作傻瓜
來就輪到我了
樂受的心
命中犯小人
九月很好
幸福
牛車輪
土地的報答
白鴛鷥家園
開心是最好的補葯
翠玉白菜
有春
彈珠番茄
百香千香
含羞的心
牽牛
冰簽
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
在同一家銀行老去的人
激情的薔薇
花與樹的完美
寶藍的花
喜悅的香
滿山菅芒花
凋零之美
空心看世界
玫瑰與刺
百合
瓊麻開花
百年含笑
平常的水果
小紅西瓜
太麻里枇杷
金煌芒果
磚隙的番茄樹
玫瑰奇跡
海濱椰子
土生芭樂
植物的地盤
太極圖
學插花
天堂之花
盤桓
生命的餡
小鋼珠店
微波爐
午夜頂好
開市不賺
電磁爐
房租總會到期
不流汗的運動
車倒一車檸檬
萬花筒專賣店
買饅頭
有生命力的所在
千兩黃金的福報
下下簽
海邊的白蝴蝶
飛蛾與蝙蝠
老闆打瞌睡
就在這一刻
大佛的鼻孔
五種秘方
為現在,做點什麼
陶器與紙屑
靜心與抽煙
狐狸和兔子
風鈴
眠床下的番薯
太子龍與中國強
胃散
光陰似箭到日月如梭
挑水肥的人
永銘於心
鴛鴦爐
有情生
晴窗一扇
籮筐
鴛鴦香爐 冰糖芋泥 葫蘆瓢子
秘密的地方 至死靡他 青山元不動
隨風吹笛 秋聲一片 夜觀流星
香魚的故鄉 琴手蟹 木魚餛飩
放生鳥 松子茶 雪梨的滋味
野薑花 菊花羹與桂花露 耕雲·望雲·排雲
一千支銀針 馬蹄蘭的告別 賣茶老婦
大雪的故鄉 灑在邊疆的陽光 如來的種子
歸彼大荒 斷愛近涅拿 雪中芭蕉
冢中琵琶 感甄賦 漩渦五石散
青銅時代 記夢記 沉香三盞
肉骨茶 白玉 盅 象牙球
金色的胡姬 小千世界 黃昏的撒玲娜
邊城之夜 鳳凰飛 送給伊娃的禮物
投給燃燒的感情 第凡內印象 鶯歌山之冬
鳳凰的翅膀 震盪教徒 時間之旅
花燃柳卧 真正的桂冠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黑暗的剪影 陽光照在我們身上 一探靜中消息
走向光明的所在
菠蘿蜜 金剛糖 透早的棗子園
雞肉絲菇 長途跋涉的肉羹 活的鑽石
水中的藍天 咸也好,淡也好 有風格的小偷
早覺 知了 大佛的避雷針
生活中美好的魚 在飛機的航道 在夜景的航道
在天地的航道 粗海鹽 路上的情書
快樂地活在當天 鞋匠與總統 教堂與墳墓
緊張的心,比鬼厲害 心裡的寶玉 眼睛最值錢
黃昏的沙堡 無心才能心安 敏感的妖怪
內外皆柔軟 國衛的鑽石戒指 爸爸的鴿子
心裡的天鵝 鴕鳥的智慧 被結扎的貓
鱷魚思鄉 五顏六色的老鼠 咬舌自盡的狗
金絲雀與果蠅 灰鴿七四八 小猴子種豆子
花的生命 鐵路便當 山道上的小蟲
給小狗聽的經 百合花開
⑶ 林清玄的小說有哪些
林清玄的作品有:
《林清玄說禪》,《清歡》,《歡喜心過生活》,《以愛為燈》,《心的菩提》,《玄想》,《林泉》,《呀!弘一》,《情的菩提》,《在雲上》。
⑷ 讀林清玄,過歡喜生活
情如夫妻,也常有不和,常生煩躁;有錢如范冰冰,貪心不足惹官司,成眾夫所指;事業如劉強東,如日中天,也被人設計,跌入深坑。生活不如意者是常態,如意幸福是偶然。
如何讓幸福成為必然,唯有修煉,修得內心蓮花開放,則心靈安祥,人生美滿。我讀過很多心靈修煉的書,或空洞或深奧,總不得要領。近日讀林清玄的散文,讓我得清歡,得喜悅。林清玄的散文以空靈、質朴的文字,展現生活溫馨、美好的一面,展現人性的善,人性的美。
今日讀《用歡喜心過生活》,跟隨林清玄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洗靜鉛華,盡享人生清歡!
人生第一層次:追求物質、世俗的享受。但這種享受是短暫的,且不能讓你消除煩惱。我有切身體會,我最開心的生活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每月領幾百元工資,物質自足。生活就兩件事:上班、休閑。白天上班,傍晚散步,晚上讀書看電視,節假日郊遊,生活悠閑快樂。而今天我兩套房一輛車一家店,光上班工資月入近萬,不含生意。卻無休止的煩惱與壓力。我身邊最親的兄弟年薪百萬,多處房產,卻很少見他開心笑過,這世界怎麼了!物質為什麼不能帶來內心真正的快樂。
物質滿足的是慾望,而慾望的滿足是短暫的。文中舉了一例。從舌尖到喉管一共十五厘米,所有食物的滿足就在這十五厘米,吞下去其實都一樣,不管你吃的是值幾萬元的酒席還是幾元的包子,拉出來的顏色氣味都是一樣的。你有幾套房,但你同時只能住一套房。你睡覺安穩踏實跟你的床是幾萬元還是幾百元沒多大關系。人為了短暫的滿足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實在是不值得的。
人開始追求文明文化,這是人生的第二層次。用文化文明的享受去填補心靈的空虛,填補物質慾望之餘的精神享受。
人生有八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生、老、病、死。沒有誰的人生簽是永遠快樂。如何擺脫苦,尋找真正的幸福快樂,我們必須追求宗教的、靈性的、精神的滿足,這就是人生的第三個層次。
人生當「覺悟」,覺是學習來看見,「悟」字是左心右吾,即我的心叫作悟。覺悟就是學習來看見我的心。人生就是向外追求更高的靈性,向內探索自己內在的思維,追求內在的更高的靈性自我。
禪宗的「禪」字,左邊示右邊單,單純的心就是禪,你的心單純了你就有禪,承擔的心就是活在當下,活在眼前。
什麼是當下?當下是佛經裡面最小的時間單位,一個小時有六十分鍾,一分鍾有六十鈔,一秒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六十個當下,所以活在當下,就是活在非常小的時間單位里。如果你能活在非常小非常小的時間單位里,你就可以每一刻都活得很飽滿、很有力量。
快樂的活在當下,盡心即是完美。第二天的樹葉不會在今天落下來,所以只要把當天的樹葉掃干凈,人生就已經很圓滿了。
何為轉,「轉」字左邊車,右邊專,轉就如專心地開車。用專心開車的態度,把人生中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情緒。不管生活中的事怎樣橫逆著來,我們都用好的態度去承受他。把人生五毒:「貪、嗔、痴、慢、疑」翻轉成「悲、智、行、願、力」。你就是佛。
一個人想獲得快樂,必須有很好的人際關系。我們要跟人合,跟世界合,跟天地合。我們跟這個世界處在一個好的關系以後,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看到它的智慧,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進入它。
智慧跟知識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自己可以發光的知識。你要自己能夠發光,就是你可以在每一個生活細節裡面,看到生活的美好、優雅。智慧有四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做智、大圓鏡智。我們具備這四種智慧就可以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願我們妙察觀智,用平等心,成所做,大圓鏡。擁有無上的智慧,過歡喜的人生!身心安頓,煩惱平息。
⑸ 林清玄簡介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1953年出生於台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30歲前就已經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林清玄,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台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30歲前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曾於台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傑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傑出校友獎、成功雜志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他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台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台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台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32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經藏。
35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
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獲頒傑出孝子獎。
作品目錄
《林清玄說禪》
《清歡》
《歡喜心過生活》
《以愛為燈》
《心的菩提》
《玄想》
《林泉》
《呀!弘一》
《情的菩提》
《在雲上》
《清音五弦》
《馬尾》
《林寺》
《菩提十書》精華三部曲:《鏡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
⑹ 林清玄——歡喜的心最重要
林清玄的文字,總有一種干凈、素雅、溫暖、平和的情緒,就像一條溪流緩緩流過心尖,平緩,卻又回味悠長。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歡喜的心最重要,有歡喜的心,則春天時能享受花紅草綠,冬天時能欣賞冰雪風霜,晴天時愛晴,雨天時愛雨。
這本《晴天愛晴雨天愛雨》共分為四大部分,收錄林清玄53篇散文,我最喜歡的還是第一部分:萬物有情生。
我沒有依靠,我只能靠我自己
在《有情生》這篇散文里,作者提到一種植物:常青藤。我對植物,一向只見其形,不知其名。所以,我並不能准確地說出常青藤到底長的什麼樣子,是像爬牆虎,還是長的像竹子。
我與老人同時種下常青藤,老人隨手插在地上,不見灑水除草,只讓它接受陽光和雨露。而我呢,細心地將它養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時澆水,同時也在陽台接受陽光和雨露。
兩株長在不同地方的常春藤,慢慢地差別越來越大。老人的常春藤憤怒抽芽拔葉,葉子越長越大,而我的,緩緩生長,葉子越長越小。比來比去,總是不及老人的。
老人說:那是因為養在盆里的常春藤沒有泥土,根沒有地方去,所以長不大。
這讓我想到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
當他們來到人間時,都是天上的天使,落入人間後,有的人就像長在了老人門前的常春藤,有的人就像是長在盆里的常春藤。
長在地上的常春藤,沒有人細心照料,只有靠著自己頑強的吸收著大地、陽光、露水給予的養分。就像那些留守兒童,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照顧自己,甚至照顧爺爺奶奶,照顧弟弟妹妹,在同齡的孩子,還在父母面前撒嬌討好的時候,他們成為了家裡的小頂樑柱。因為他們明白,生活只能靠自己。他們早早學會生活的技能,早早確定未來的目標,能在成年後,接過父母肩上的擔子,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
而被養在花盆裡的常春藤,就像那些溫室里長大的孩子,他們是父母的心頭肉,擁有著良好的家庭條件,和來自各方的贊美與寵愛,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從來沒有生活的煩惱,也不用承擔家庭里的任何責任。最終他們長成秀氣的、纖弱的模樣。
植物和人一樣,它生活的環境決定著它的生命力的頑強程度。
有時候希望,是生活唯一的救贖
有一次,作者經過市場,在路邊的水溝里看到一顆木瓜樹苗,僅僅依靠著水溝底的一點點爛泥而生活。出於憐憫,生怕這樹苗被台風或者大雨連根拔起,沖入河裡,流到海上,失去生命。想著家裡花園里還有一處空地,陽光和土壤都很理想,便把這顆樹苗移栽到了自家花園之上。
沒想到兩周後,木瓜樹苗竟然枯萎了。
作者說:一粒木瓜種子,偶然掉落在市場的水溝邊,那是不可預測的因緣。就像是一個人,偶然投生塵世,也是不可測的姻緣。我們或者有不夠好的身世,或者有貧窮的童年,或者有艱困的生活,或者陷落於情愛的折磨……像是在水溝爛泥中的木瓜樹,但我們只要知道,這世界有美麗的花園,我們的心就會有很堅強很真切的願望:我是為了抵達那善美的花園而投生此世的。
木瓜樹苗之所以枯萎,也許那是因為它幾乎毫不費力地,到了所仰望的花園之地,也許它發現,那花園並不如它所想像中的那樣,於是失去了希望,沒有希望的生命又如何繁盛呢?
這讓我想起了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葉子》,年輕畫家把生的希望寄託在窗外的一片枯黃的葉子上。當葉子經過凜冽的寒風吹拂,依然存留下來的時侯,她重拾了生的希望,頑強地活了下來。只是那時,她並不知道那片給她生的希望的葉子,其實是老畫家最後的一副作品。
有時候,一個希望能夠挽救一個生命,有時候,一個希望也可以徹底摧毀一個人。
希望,能夠讓我們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下,都努力的活著。
希望,也能過讓我們不斷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抵達那終極的夢土,我們是不是可以一直保持對藍天、陽光與繁華的仰望呢?
作者養過一盆「非洲紅」,是一盆據說來自非洲的觀葉植物,長的像楓葉,葉子又小又圓,作者很喜歡這盆植物,放在窗外的陽台上,每日細心照顧。
搬家的時候,因為植物太多,到了新家一周後,才想起這盆被遺忘在陽台的非洲紅,打開木箱後,發現非洲紅的葉子已經落光了,盆里的土也都乾裂了。
作者不忍心就這樣丟棄它,於是把非洲紅放在陽光照射的到地方,每日晨昏澆水,一周後,發現竟然抽出了碧玉一樣的綠芽。
生活,有的時候,就像這非洲紅一樣,看似窮途末路,只要有一絲的陽光與雨露,也要奮力拚搏一次。一個小小的非洲紅都能破土重生,何況偉大的人類。
希望,對一個人來說確實非常的重要。但是卻不是生命持續下去的唯一的理由。
有希望的生活的固然值得欣喜,沒有希望,創造希望而得來的生活,才叫經驗。
所以,無論在多麼絕望的時候,都要相信,生命有破土重生的能力。
熱戀像蓮子,失戀像蓮心
《蓮花》這篇散文,我連續看了好幾次。每看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我看過很多寫愛情的文章,幸福的,不幸的,開心的,不開心的,遺憾的,圓滿的。但是這一篇《蓮花》讓我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你想要如蓮子一樣潔白的愛情,就要承擔蓮心給你的苦楚。
這讓我想起《小王子》裡面的一句台詞:如果你想要和別人製造羈絆,就要承擔流淚的風險……
都說這世上,唯一忘不掉的戀人,便是初戀。
初戀如蓮花一樣聖潔,像是有著天然的濾鏡,無論哪一個角度,哪一個季節去觀看,都很美。
《蓮花》這篇散文講的是一對少年的戀人,他們從學生時代開始相愛,以為此生不需要名利,不需要財富,只要擁有一池蓮花,便是永久。當命運將他們分開。女孩嫁作他人婦,卻依然忘不了,擁有一池蓮花的承諾。
那些愛情中給的甜蜜,最終會化作一條條細長的蓮心,多年以後,還飲著生命的苦汁。
人人都說,有缺憾的愛情才更美好,才更難忘。可是每個人又都希望遇到完美的愛情。
卻不知這世上,哪裡有什麼完美的愛情。潔白如蓮子,卻也暗藏苦澀的蓮心。
愛情,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也不知道它什麼走。
當它來的,你猶猶豫豫,當它走時,你追悔莫及。
在愛情面前,我們都想擁有紫霞仙子的月光寶盒,我們都想開啟時光,回到過去,像至尊寶一樣地懺悔:曾經有一份真正的愛情擺在我面前……
⑺ 林清玄《美麗的心》
林清玄《美麗的心》
苦瓜變甜
我很喜歡一則關於苦瓜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
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弟子朝聖走過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
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
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么多聖水,進過這么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
弟子聽了,好幾位立刻開悟了。
這真是一個動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情愛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我們嘗過情感與生命的大苦的人,並不能告訴別人失戀是該歡喜的事,因為它就是那麼苦,這一個層次是永不會變的。可是不吃苦瓜的人,永遠不會知道苦瓜是苦的。一般人只要有苦的准備,煮熟了這苦瓜,吃它的時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會那麼苦了!
對待我們的生命與情愛也是這樣的,時時准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態度。
西瓜偎大邊
我打電話給媽媽,請她趁暑假,帶孫子到台北來走走。
媽媽一面訴說台北的環境使她頭昏,而且天氣又是如此燠熱,一出遠門就不舒服。然後一面輕描淡寫地對我說:「而且,前幾天才問到腰,剛剛你大哥才帶我去針灸回來哩!」
「閃到腰?是不是又去搬粗重的東西?」我著急地問。
大概是聽出我話里的焦慮,媽媽說:「沒什麼要緊,可能是上次閃到腰的病母還在呀!」
「什麼病母?」這是我首次聽到的名詞,一邊問,一邊想起一年前,母親為了拉開鐵門,由於鐵門門卡住,她太用力,腰就問到了,數月以後才好。
我的媽媽是典型傳統的農村婦女,從少女時代就養成勤儉、事必躬親的習慣,一直到現在,只要她能做的事,絕不假手他人。甚至到現在,她還每天親手洗衣服,我們也勸不動她,只有在閃到腰那一陣子,她才肯休息。
「病母就是閃到腰以後,時常會記住一個地方曾經閃過,就會記在腦子里,然後就很容易在同一個地方門到,就是病母。」媽媽還告訴我,病母雖是無形的,但「看一個影,生一個子」,就會製造出有形的病痛來,總要很久才會連根拔除,到病母拔除的時候,就是「打斷手骨顛倒勇」的時候。
媽媽是很樂觀的人,她說:「這一次,我把病母也抓出來治一治。」
台語所說的病母,使我聯想到另外一句台語叫作「西瓜偎大邊」,一般人都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趨炎附勢,投靠有權勢的一邊,其實,這句話原來的意思是,像西瓜這樣的水果,身體好的人愈吃愈補,身體虛的人愈吃愈虛。
因此,在農村裡,我們如果遇到身體虛的人愛吃西瓜,就會勸他「西瓜偎大邊」,「半瞑呷西瓜,會反症」;如果遇到身體好的人擔心西瓜太涼,我們也勸他:「西瓜偎大邊,像你這么勇,吃西瓜有什麼要緊?」
問題不在西瓜上面,問題是在身體,聽說西瓜涼冷而導致不敢吃西瓜的人,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我們台語的母語里,早就知道心的力量很大,因此在遭遇到團境的時候,經常教我們應該回來觀照自己的心,而不要去怨恨環境的不順,例如「昧曉駛船,嫌溪窄」(不會駕船的人通常不會反省自己駕船的技術,反而怨怪溪流太窄)。「家已擔肥,不知臭」(挑糞的人,久而不聞其臭)。「是不是,問家己」(事情的是非對錯,要先反問自己,再責問別人)。
並且,我們還應該時常放下自己的悲觀情緒,克服心靈的盲點,口為環境的現象是與心的現象對應的,例如:
「竄驚竄遇到。」(愈擔心的事就愈容易遇見。)
「昧曉剃頭,偏遇著胡須的。」(不太會剃頭的師傅,往往誨遇到大鬍子的客人。)
「屎緊,褲頭擱撲死結。」(急著大便的時候,褲頭往往打著死結。)
這些語言雖然粗俗,但很有生命力,與禪宗所講的「心凈則國土凈」「息心即是息災」意思是相通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系數叫作「樂觀系數」或「悲觀系數」,這種系數的力量占實際現象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樂觀的心,他比平常會多百分之二十的機率遇到開心的事;反之,如果一個人心情「鬱卒」,也會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機率遇到痛苦的事。這不就是「病母」嗎?不就是「西瓜偎大邊」嗎?我們如果要開開心心過日子,那非得先有一個歡喜的心不可,老祖母不是教過我們「坐乎正,得人疼」嗎?
要有歡喜心,一則不要太執著,對自己的習性要常放下,老先覺們時常教我們「無魚,蝦也好」「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有就摸蛤,無就洗褲」「這溪無魚,別溪釣」。
一個人如果老是放不下,「一腳戶定內,一腳戶定外」(一腳在門檻裡面,一腳在門檻外面);或者「柄驚死,放驚飛」(抓著鳥不放,捏太緊怕它死了,放了又怕飛走),那日子就會很難過,就會「燒瓷的吃缺,織席的困椅」(燒瓷器的人用破的碗,織草席的卻睡在椅子上)「裁縫師傅穿破衫,做木的師傅沒眠床」。
放不下的人,往往是「好額人,乞食命」。明明是很富有的人,卻過著像乞丐一樣的生活,使我們想起《佛經》里那個不知道衣服里有寶珠的窮人。
要有歡喜心,二則要常有感恩的心,並常常把福分分給別人。
「相分吃有春,相搶吃無份。」(互相分食,就會有剩餘,互相搶食,就會吃不夠。)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看。」
「大家賺,卡昧貧。」(大家都有賺錢,才不會窮,不要想所有的錢都自己賺。)
「吃人一斤,要還人四兩。」
「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敬鋤頭。」
在人生的過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正常的,但不要使那不如意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病母」,而應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酵母」,增長我們的智慧,常養我們的悲心。
不要害怕吃西瓜,因為有歡喜心的人,吃什麼都補。
「歡歡喜喜一工,煩煩惱惱嘛一工」,我們這一天何不歡歡喜喜地來過呢?在痛苦愛欲的人生,許多人在尋找快樂的秘方,卻很少有人知道會心不遠,歡喜的心才是生命真正的快樂之泉。
⑻ 關於林清玄自己的小故事,要故事!
一、林清玄自述:我小時候家裡也很清苦,兄弟姐妹共有18個,後來有個大事情發生就是來電了! 爸爸就申請了一個燈泡,不管掛多久都是五塊錢,所以18個孩子就圍在電燈下24小時不熄燈的讀書。
讀書很快樂,可以彌補吃不飽帶來的遺憾;讀書也可以改變家族的命運,我從家裡有了燈泡就開始讀書,到初中的時候我幾乎讀遍了名著經典作品。
讀書到8歲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課外書那麼好看,我長大後一定要寫課外書給別人看,那個時候我就種下了寫書的念頭,我爸爸問:「12(我在家的排名),你長大幹什麼?」我說當作家,我住的地方從來沒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麼的。我父親曾當場給了我一巴掌。
二、林清玄自述:後來我上學了,班裡就17個孩子,我去的時候給我留了一個位置,跟我同桌的是一個體型很威猛的高大的女孩子,她用刀子在桌子上刻了一道三八線,我三個月都不敢在桌子上爬睡。
有一天我實在不小心睡著了,結果醒來後發現我的左胳膊袖子被她割掉了,她還說沒有割掉我的胳膊已經很不錯了。我氣得不行就帶來一隻蜈蚣放在她的抽屜里,沒想到她一掌就拍死了,說拿回家去把蜈蚣燙一燙吃起來味道很不錯的。
後來為了報復,她睡著之後,我用剪刀剪了她的辮子,等她睡醒大哭,我卻在竊笑。後來我就想,人和人之間為什麼要有界限呢?我就要打破人與人之間的界限,那這個事情就是寫作,英國的莎士比亞就是這樣的。
三、林清玄自述:我小時候一直生活在高雄一個偏僻的山村,家中有兄妹近20人,我排行12,少年時代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吃飯是件很「庄嚴」的事情,因為怕兄弟姐妹們和自己搶飯吃,每次吃飯前都向碗里吐唾沫。
由於家裡的孩子實在太多,父親每周都要開家庭會,目的就是「認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放學我向父親打招呼,他說,你是誰,怎麼這么面熟?我說我是你孩子,他說:你騙誰啊?回到家一看,發現我坐在家裡,父親嚇了一大跳。如果換成現在某些年輕人,是不是已經死了很多回了呢?
那時候家裡實在是太窮了,看見有錢人家的孩子喝汽水打嗝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所以就有機會就一口氣喝了1500CC的汽水就等著打嗝,連著打了幾十個嗝,長長的享受,每一個打嗝的過程,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美!
不管條件有多麼的好或者不好,及時打開幸福的開關很重要。這是清歡的第一個來源,每年陪你美麗的太太轉圈圈就是美,和最好的朋友喝茶就是美。
四、林清玄自述:我12歲開始學英語,我們的英語老師都是不懂英語的,有一次學校來了兩個外國人,英語老師嚇得全部躲在廁所里。英語給我們教today 我們註上「土堆」yestoday註上「也是土堆」,Tomorrow註上「土馬路」。
我心裡想,今天是土堆昨天也是土堆,明天就是土馬路,算了我還是出門去學習吧!14歲生日那天我就給爸爸媽媽說要離開家,爸爸媽媽很高興六答應了,因為這樣就可以少一個人吃飯。
臨走前,媽媽給了三樣東西:拜祖先的香灰還有閩南的泥土和水。我就離開了家。帶上這三樣東西,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沒有界限,心裡有廣大的世界,人在哪裡那裡就是家鄉就有親人。
五、林清玄自述:離開家鄉的日子很難過的,我就穿了一身衣服出門了,我自己開始賺錢養活自己,我做過各種事情,做過餐廳的二廚,要升大廚了離開了,因為我想當作家;後來在燙衣店打工,老闆想把女兒嫁給他,我趕緊逃跑,因為我不想當燙衣店老闆,我想當作家。
我就一邊做事情一邊讀書,當作家就要懂得感恩要常常被感動,就是要懂得經常打開內在的幸福開關。這是第一點。
有個孩子就想不通蘋果怎麼就砸中牛頓了,他就坐在蘋果樹下想,蘋果那麼小蘋果樹那麼大,西瓜那麼大西瓜藤那麼小,榴槤樹有六層樓那麼高,後來他就想明白了,幸虧西瓜是長在地里的,砸在牛頓頭上的也不是榴槤,要不然西瓜和榴槤從樹上掉下來砸在頭上那該怎麼辦!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不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福報,生命都會自己找出路。
六、林清玄自述:我考了三年大學最後一年終於超過分數線0.5分,我爸爸激動地在村裡放炮,我們全家都非常的高興,被我上過的那個大學後來因為被我念過了就變成了非常好的學校,所以,快樂的活在當下非常重要。
當下是佛經的語言,是最小的時間單位,一個剎那是60個當下,一個當下是3600秒,今天把今天的落葉打掃干凈就是活在當下,把全部身心放在你喝的這杯茶上,這就是最好的一杯茶。你所擁有的就是最好的,你所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最美好的當下。
這是第二點,快樂的活在當下。我教給你們一個簡單的方法,每次把茶拿起來喝的時候,先念一個句子:好好地喝這杯茶吧,因為這輩子不可能再喝到跟這杯一模一樣的茶了。
端起茶杯的時候,你想像那是見愛人時的歡喜之心,放下茶杯的時候,你想像那是離別愛人時的纏綿之心。那樣的生活就不會有壓力了。
第三個觀點是盡心即是完美。有個老人在年輕的時候就發誓,要找到一個最完美的女人娶她為妻。他就開始去旅行,六十年後,在一個隱蔽的城市裡,有人看到了這個老人,有些年輕人問他說老先生你在找什麼?他說我要找一個最完美的女人結婚。
他們說還沒找到嗎?他說我找了六十年了。難道這六十年來您都沒有找到最完美的女人嗎?他說我30歲時曾經找到一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年輕人問您為什麼沒有結婚呢?他說因為那女人說她也在尋找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看來追求最完美的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要自己盡力就好了,盡力之後可以無恨、無悔、無憾。你只要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得愛和寬容,就是一種成功。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提升自己的心往更高的境界。顏回很快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追求的是精神層面上的快樂,有錢人的空間就是商場是高樓大廈,窮人的家就是大海是天空是寬闊的大自然,更遼闊更寬廣。
要追求生活的更深刻的層次,平面里找立體,在無趣里找有趣,在粗糙里找細膩,最後在這些體驗與別人分享。這些都離不開讀書的滋養。我五十歲時寫了《在雲上》,境界一天比一天高,大家可以讀一讀。
我經常誦讀觀世音菩薩心咒,我給大家唱一下吧。唵(ōng )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希望大家也經常誦讀,祈求內心的蓮花開放。
七、林清玄曾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透露,他初中時就每天堅持寫作1000字,高中增加到2000字,從大學開始,不管多忙每天堅持寫3000字。這一寫作習慣讓他成為台灣最高產的作家之一。
他曾對新華社記者說:「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陸,走過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陸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動,這種感動是,我和這些作家是沒有什麼分別的。作為中華文化傳統下的作家,我們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創作包容力更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