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人格障礙免費小說
1. 弗洛伊德探討反社會人格的著作具體看哪本
反社會人格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又叫做無情型人格障礙,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具有高度的攻擊性,缺乏羞恥感,無法從經歷中獲得經驗教訓,只知道一味地抱怨社會,反社會人格會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危害,他們一般都有性格缺陷,而且會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產生沉重的影響,生活各個方面都會出現持續和長期的行為障礙,而且很不容易被別人發現。
2.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哪些表現這種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表現有非常的善於去偽裝自己,自己真實的面目和大家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樣。而且他們在情感層面也很難會有同理心,會非常的自私,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不會進行反思,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去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包括他們的行為上也是非常沖動,做事情完全不考慮後果,同時也很難維持一個比較正常的工作和家庭,性格上也很容易生氣,有些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其實和遺傳包括生長環境都有著一定的關系,如果家族當中患有這樣的人格,那麼也很容易在下一代也形成這樣的性格。
最後目前對於反社會性人格並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式能夠做的就是在早期及時的進行干預,採取一些措施來進行治療。
3.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哪些內容
反社會型人格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最為重視的。
反社會人格特徵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最晚不遲於25歲。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在童年時期就有所表現,如偷竊、任性、逃學、離家出走、積習不改、流浪和對一切權威的反抗行為;少年時期過早出現性行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壞公物、不遵守規章制度等不良習慣;成年後工作表現差,常曠工,對家庭不負責任,在外欠款不還,常犯規違法;30歲以後,有30%~40%的患者有緩解或明顯的改善。
診斷及自測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具有如下16個特徵: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識給人很好的印象,能幫助別人消除煩憂、解決困難;
2.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症狀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
3.沒有神經症性焦慮,對一般人心神不寧的情緒感覺不敏感;
4.他們是不可靠的人,對朋友無信義;
5.對事情不論大小,都無責任感;
6.無後悔之心,也無羞恥之感;
7.有反社會行為但缺乏契合的動機,敘述事實真相時態度隨便,即使謊言將被識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別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塹長一智;
9.病態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發育不成熟,沒有愛和依戀能力;
10.麻木不仁,對重要事件的情感反應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問題的性質;
12.對一般的人際關系無反應;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討厭的行為,對他人給予的關心和善意無動於衷;
14.無真正企圖自殺的歷史;
15.生活無計劃,除了老是和自己過不去外,沒有任何生活規律,沒有穩定的生活目的;
16. 他們的犯罪行為是突然迸發的,而不是在嚴密計劃和准備下進行的。
在做出反社會型人格的診斷時,所要考慮的最關鍵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在上述特徵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特別重要。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數人通常會感到可恥和罪惡的事後,在情感上也無反應。
病例
香港電視連續劇《還我今生》中的世傑,他8歲時因意外患上抽搐症,處於半植物人狀態,其兄在父親殘疾、母親另嫁的情況下,嘔心瀝血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並不惜一切代價使其起死回生。而他在康復後,為了滿足私慾,先是搶佔了哥哥的未婚妻,又認仇人為父,氣死生身父親,最後發展到逼死母親、謀殺親哥哥等一系列行為,可謂喪盡天良,毫無人性。
治療與調適
由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相當復雜,目前對此症的治療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鎮靜劑和抗精神類葯物治療,只能治標不治本,且療效不顯著;而心理治療對那些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而成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又毫無作用。但在實踐中發現,對那些由於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患者,實施認知領悟療法有一定療效。
施治者可幫助患者提高認識,了解自己的行為對社會的危害,培養患者的責任感,使他們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使他們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努力增強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這些措施對減少患者的反社會行為有一定效果。
少數家庭關系極為惡劣而與社會相處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學校或單位住集體宿舍或到親友家寄養,以減少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個別威脅家庭與社會安全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可送入少年工讀學校或成人勞動教養機構,參加勞動並限制其自由。對情節特別惡劣、屢教不改的患者,可採用行為治療中的厭惡療法。
當患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時,應給予強制性的懲罰,使其產生痛苦的體驗,減少其反社會的行為。然後再根據其行為矯正的實際表現,放寬限制,逐步恢復其正常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
4. 有什麼女主高智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小說
《武力值在上》。
在專業權威智商測驗中獲得分數≥130(SD=15)者稱為高智商。
20世紀初,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和他的學生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量表,根據這套智力量表將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據這套測驗,大多在85到115之間。
智商主要靠遺傳,但是人的智力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年齡的成熟而發展,因教育和訓練而改變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A・比奈和醫生T・西蒙為了普及義務教育,篩選智力落後兒童,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測驗量表,即比奈西蒙量表,共有30個測驗項目,從易到難,依次排列。
1908年,根據使用1905年量表的結果,比奈和西蒙又作了修改,提出一個新量表,增加了測驗項目,由原來的30個增加到54個,刪除了那些需要經過專門訓練才能完成的項目,自3歲到成年人,每個年齡組都有一定數量的測驗項目。1911年,根據自己與其他學者的使用經驗,比奈對量表作最後一次修訂,公布了新的量表,稱之為1911年量表。
後來,特曼教授把這套量表介紹到美國修訂為斯丹福-比奈智力量表,並用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之比作為評定兒童智力水平的指數,這個比被稱為智商,用公式表示即是:IQ=MA(心理年齡)/CA(生理年齡)×100。人們稱這種智商為比率智商。
5. 求懸疑推理的文,最好涉及犯罪心理(諸如反社會,人格障礙之類)不是BL也行,最好雙男主,感謝:D
犯罪心理,破雲,吞海,殺青,《怪物(變態心理學)》,默讀
6. 有沒有女主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證(簡稱精神病)患者的的快穿文
女主是最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的,這種患者的會傳聞應該就是精神病人。
7. 反社會人格的表現
11種反社會人格特徵
1、超級自戀狂
反社會人格者極端自我膨脹,他們自戀到極點,認為成功都是自己的功勞,失敗全是別人的錯。
2、為了說謊而說謊
反社會人格者說謊不需要理由,往往只是想測試一下你有多好騙,或是期待別人出現戲劇化的反應而已。
3、缺乏同理心、同情心
反社會人格者的內心世界缺乏真正有意義的情感,他們無法想像、模擬其他人的感受。
4、缺乏悔恨及羞恥
這些人沒有自責、內疚、感到羞恥的道德意識。
5、遭遇危險時異常平靜
發生車禍時,他們可能一點也不焦急;受到他人威脅,也不會表現恐懼,彷佛置身事外。
6、極端不負責或沖動的行為
反社會人格者只看見目標,然後倉促行事,完全不計其他後果。
7、朋友很少
他們往往沒有真正的朋友,他們不想要,除非他們「需要」。
8、迷人,但只是表面的
這些人看起來很有魅力、友善,在社交方面似乎也很正常,但這些全是偽裝,包括笑容及完美的談話過程。
9、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遵循個人的快樂原則,為了追求自我的感覺,他們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10、無視社會規范
反社會人格者認為一般社會規范是給普通人遵守的,不適用於他們,所以不守規矩。
11、喜歡激烈的眼神接觸
避免眼神接觸在某些情況下是種禮貌,對反社會人格者而言,他們卻認為這是一種勝利,或是誘惑的表現。
8.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反社會性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曾被稱作病態人格或社會病態人格。主要表現為道德意識及道德行為障礙,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缺乏道德觀念,缺乏罪惡感,情感不成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此類人格障礙患者無視他人的權利和情感,為了攫取物質或滿足私慾而利用別人(自戀性人格有所不同,他們利用別人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理當如此)。特徵行為是以沖動和不負責任的方式,有時是敵意和嚴重暴力顯露內心沖突。他們對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常不能預計自己的反社會行為帶來的消極後果,絲毫沒有不道德或罪惡感。許多人很能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或歸咎於他人。在其人際交往中信口雌黃。懲罰既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為,也不能改善其判斷力和預見力,而只會使他們對世界更冷酷。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常伴有酒中毒,葯癮,背信,淫亂,工作失敗,頻繁遷徙和牢獄生活。在西方,反社會性人格以男性較為多見,而邊緣性人格多見於女性;這兩類人格障礙有很多共同之處。在這兩類人格障礙患者的家族中,親戚多有反社會性人格,物質濫用,婚姻破裂和虐待兒童的發生率很高。患者的父母常關系不和,患者在性格形成期有嚴重情感剝奪的經歷。患者壽命縮短,但倖存者中病徵隨年齡增長趨於穩定和消失。
【起源】
香港電視連續劇《還我今生》中的世傑,他8歲因意外患上抽搐症,處於半植物人狀態,其兄在父親殘疾、母親另嫁的情況下,嘔心瀝血地維持了一家,並不惜一切代價使其起死回生。而他康復後,為了滿足私慾,先是搶佔了哥哥的未婚妻,又認仇人為父,氣死親生父親,最後發展到逼死親生母親、謀殺親哥哥,一系列行為可謂喪盡天良,毫無人性。
世傑的人格為常人所無法接受,甚至無法理解。用病理心理學原理分析,其人格屬於一種比較典型的反社會性人格障礙。這是一種犯罪型人格障礙,其基本特徵是沒有「良心」,幹了壞事一點兒也不覺得難過,對別人的痛苦漠不關心,且總是將自己的幸福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類型的人一般智力發展發育良好,只是私慾極重,並為之不擇手段地去攫取,富於攻擊性和破壞性。
【現狀】
現實生活中,具有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傾向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為了自己私慾,有的營私舞弊、貪污詐騙,有的殺人放火、拐賣兒童,有的賣淫嫖娼、走私販毒,給社會、家庭帶來極大危害。
【主要表現人群】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在兒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礙,如世傑小時幹了壞事,自己一推了之,老是讓哥哥背黑鍋挨打,而其母卻因其成績好,聰明靈活,百般偏愛袒護,忽視了對他的品行教育,以至釀就了後來極端自私的人格。
因此,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和矯正兒童、少年的品行障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進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進行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教育,讓兒童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不能光享受,還應履行義務和責任。
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給他們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對兒童、少年的不良行為傾向,要及時時行教育、批評,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切不可掉以輕心,甚至包庇縱容,以免釀成惡果。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發病原因與發病機理】
1.遺傳。本症在親屬中的發生率與血緣關系成正相關,即血緣關系越近,發生率越高。有資料表明,患者雙親的異常腦電圖率較高;單卵孿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較高,腦電圖很相似,犯罪率超過雙卵孿生子。病態人格的寄養子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較,有較高的病態人格發生率。
2.大腦發育不良。腦電圖檢查證實該類人格患者大腦發育不成熟,可能有過大腦損害。從病理心理學分析,患者的心理行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徵,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變化。
3.家庭和社會環境。不少調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創傷、不和睦家庭關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會環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類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別是在嬰幼兒和兒童期,這已是公認的事實。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病態人格)的臨床症狀特點】
1.早年開始顯露人格偏異,一般在青春期呈現明朗化。
2.嚴重人格障礙,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過分畸形發展,不符合社會規范。
3.人格偏異非常頑固難移,延續於整個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漸趨緩和。葯物治療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矯正困難。
4.社會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常有較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屢教屢犯,並以損人不利己的結局告終。
5.對自己的人格障礙缺乏"自知之明"(醫學上稱為"無自知力"),因此不能從失敗的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有時雖能察覺自己的人格問題帶來的困難,但卻始終不能以正確的認識來有效地改正。
6.表現為持久的人格不協調,但是並未達到精神病或神經症階段。
7.智能和認知能力較好,無精神症狀,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人格嚴重偏離為特徵。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礙患者的一種驅動力,也是經常導致其反社會行為的變態心理動因。概括地說,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人有"七無"特徵:①無社會責任感;②無道德觀念;③無恐懼心理;④無罪惡感;⑤無自控自製的心理能力;⑥無真實或真正感情;⑦無悔改之心。 病態人格一旦形成,不易矯正。因此,必須強調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加強心理衛生教育的重要性,以防日後人格畸形發展。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有一定幫助,但是難以根治。當患者發生危害社會治安問題時,應予以收容。
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經常違法亂紀,對人冷酷無情為特點,男性多於女性。本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歲前)就出現品行問題。成年後(指18歲後)習性不改,主要表現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甚至違法亂紀。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臨床表現】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冷漠無情、無視社會道德規范、行為沖動和缺乏罪責感。
冷漠無情的表現是為人自私自利,缺乏起碼的同情心,從不關心他人,常常對他人甚至親友採取令人痛苦的殘酷行動。但表面可能具有一定的魅力,例如具有一定的能力或特長,因而往往也能與他人維持一種膚淺的、短暫的友誼關系。但時間一長必然與人分道揚鑣。也不能維持長久的夫妻關系。
無視社會道德規范的表現是不承擔義務和責任以及屢屢違反社會准則。前者如隨意曠工、長期待業在家坐吃而心安理得、不照顧妻兒也不贍養父母等;後者如反復說謊、偷竊,反復違反校紀廠規等。
行為沖動的表現是行動往往憑心血來潮,想干什麼便干什麼,事前並沒有周密的考慮或計劃打算,例如不辭而別離家出走、屢次無故更換工作崗位、動輒斗毆或謾罵等。
缺乏罪惡感的表現是從不內疚和自責,相反卻總是去責難別人,因而屢教屢犯,給人一種無葯可救的感覺。有時雖然也能在他人指責下迫於壓力作出檢討,但僅停留在口頭上,絕不會有痛改前非的行動,而且片刻即忘,依然故我。
【與沖動性人格障礙的鑒別】
沖動性人格障礙雖然行為沖動,但沖動過後,常常後悔不已,且具有陣發性特點,平時在社會交往中有時可有相當良好的人際關系。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沖動行為則表現為想干什麼便干什麼,事後毫不後悔,沒有內疚感和自責感,令人不可理喻;在人際交往中只能與人維持一種膚淺的、短暫的友誼關系。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診斷要點】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診斷要點為:
一是行為違背社會常情,與社會規范和社會准則相悖,且習以為常。
二是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頭腦中只有自己而無視他人,從不關心他人痛癢。
三是明顯缺乏自控能力,行為常常失控,故沖動任性、難以與人保持深刻的人際關系,雖然明知行為錯誤,也不感到內疚和不能吸取教訓。
【人格障礙診斷標准】
1.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准,並至少有下列3項:
(1)嚴重和長期不負責任,無視社會常規、准則、義務等,如不能維持長久的工作(或學習),經常曠工(或曠課)、多次無計劃地變換工作;有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且這些行為已構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與否);
(2)行動無計劃或有沖動性,如進行事先未計劃的旅行;
(3)不尊重事實,如經常撒謊、欺騙他人,以獲得個人利益;
(4)對他人漠不關心,如經常不承擔經濟義務、拖欠債務、不贍養子女或父母;
(5)不能維持與他人的長久的關系,如不能維持長久的(1年以上)夫妻關系;
(6)很容易責怪他人,或對其與社會相沖突的行為進行無理辯解;
(7)對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沖動,甚至暴力行為;
(8)易激惹,並有暴力行為,如反復斗毆或攻擊別人,包括無故毆打配偶或子女;
(9)危害別人時缺少內疚感,不能從經驗,特別是在受到懲罰的經驗中獲益;
2.在18歲前有品行障礙的證據,至少有下列3項:
(1)反復違反家規或校規;
(2)反復說謊(不是為了躲避體罰);
(3)習慣性吸煙,喝酒;
(4)虐待動物或弱小同伴;
(5)反復偷竊;
(6)經常逃學;
(7)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說明外出過夜;
(8)過早發生性活動;
(9)多次參與破壞公共財物活動;
(10)反復挑起或參與斗毆;
(11)被學校開除過,或因行為不軌而至少停學一次;
(12)被拘留或被公安機關管教過。
【人格障礙治療】
(一)葯物治療:
葯物不能改善人格結構,但對某些表現可能有一定效果。情緒不穩定者可給以小劑量酚噻嗪類葯物如奮乃靜2—4毫克或氯丙嗪100-200毫克睡前一次。
(二)精神外科治療:
大腦一定部位定向破壞手術可改善某種類型的人格障礙症狀,如沖動行為明顯者。但手術可導致不可逆腦局部損傷,故外科治療應採取慎重態度。
(三)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對人格障礙是有益的,通過深入接觸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人道主義和關心的態度對待他們,幫助他們認識個性的缺陷所在,進而指出個性是可以改變的,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
治療性社區,或稱治療性團體。實際上是一種生活和學習環境,通過參加其中活動以控制和改善他們的偏離行為。在這里他們可以丟掉那些獲得和習得的不良習慣。
9. 求主角心理跟我一樣陰暗猥瑣的都市小說,最好有偏執性人格障礙或者有反社會人格的,反正心理有問題的就好
《最強棄少》,,,不喜歡就殺,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