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樂賦小說免費看
❶ 白行簡的文學成就
史載白行簡敏而有辭,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白行簡以傳奇著稱。「文筆有兄風,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他有文集二十卷,可惜都已散佚了。他的傳奇《李娃傳》因著錄於《太平廣記》而得以流傳至今。
小說略述天寶中滎陽公子某生赴京舉秀才時戀上娼妓李氏,一年余資財耗盡,假母設計棄之,遂憤懣成疾,後淪為唱輓歌的歌郎。一次與人賽歌時為其父發現,責其玷辱家門,鞭打至昏死而棄之。生復得同伴相救,但渾身潰爛,淪為乞丐。
一日雪中哀叫,為李氏所聞,乃悲慟自咎,贖身而與生同居,勉其讀書應舉。生進士及第,授成都府參軍。適其父任成都尹,乃父子相認。父感其事,備六禮迎娶李氏。十餘年後生官至方面大員,李氏封汧國夫人。這個故事純為虛構。在當時社會中,士人和妓女的愛情不可能有完滿的結果,像李氏那樣更異想天開。這個「大團圓」的結局迴避了尖銳的現實矛盾,並成為後世戲曲小說經常套用的一種模式。但它也確實反映了人們一種善良美好的願望,即希望久經磨難的情侶最終得到理想的結合,而讀者也從中對人生得一種幻覺上的滿足。
《李娃傳》是中國唐宋傳奇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據說是應傳奇名家李公佐之命而作。小說通過滎陽公子某生與名妓李娃的愛情故事,表現了一對出身貴同截然不同的男女青年,經歷百般磨難,終於贏得愛情幸福的主題,塑造了李娃這樣一個社會地位低下,而精神境界崇高、感情真摯善良的婦女形象,對門第自高的滎陽公作了尖銳的嘲諷,具有強烈的反對封建門閥制度的現實意義。直到今天,李娃的形象仍活在戲劇舞台上。 白行簡所作《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以下簡稱《大樂賦》)堪稱古今第一大奇文。
白行簡所撰《大樂賦》出自甘肅省敦煌縣鳴沙山石窟,文中多用俗言俚語,這與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所主張的「老嫗能解」、「童孺能知」的文風有關。此賦是古代用文學形式來敘寫房中男女交歡的唯一僅見之作。其旨在敘人倫,睦夫婦,和家庭,明延壽保健之道,是難得的主旨健康的性文學之作。本賦開篇有一段總序性的文字。從儒家正統道德的角度闡明了研究男女之性的可取性和必要性。說明健康的性生活是人間這最佳樂事,作者認為,人間再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說「具人之所樂,莫樂如此,故名大樂賦」。
第一段寫少男少女的發育、懷春,以及行婚姻之禮,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是人生所必須的。
第二、三段寫作者所處時代貴族士大夫的新婚之夜及夫妻婚後如何進行性生活。文中主要描寫了性交前的嬉戲,性交中的十動、十已等性交……
白行簡還撰有《三夢記》一篇,見於原本《說郛》。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辭簡質,而情節頗為離奇。《聊齋志異》中《鳳陽士人》一篇,即受其影響。
❷ 有一本小說是大字開頭的
大字開頭的。不好意思,我一下想到了白行簡的。。。《大樂賦》。。。
❸ "吃醋"這個詞有什麼來歷拜託各位了 3Q
吃醋的由來: 男女相戀時有第三者介入,往往發生爭風吃醋現象。到底什麼是「吃醋」呢?原來,唐太宗李世民當年賜給房玄齡幾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是房的夫人是個悍婦,不肯答應。於是唐太宗派太監持一壺「毒酒」傳旨房夫人,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毒酒。夫人面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果並未喪命,原來壺中裝的是醋,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於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現代生活中,有些人見別人受到表揚或獎勵,心存嫉妒,眼紅別人,也被戲稱為「吃醋」。 食醋是一種具有酸味的傳統調味食品。由於「吃」兼有食用和飲用的雙重含義,故而食用食醋也稱為「吃醋」。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詞林寶庫中,除食用的內涵以外,「吃醋」還有其豐富的外延。作為一則雅俗共賞的典故,很有必要搞清它的來龍去脈。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當鳳姐抓住賈璉偷情、雙方打起架來時,「賈母道:『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兩口酒,又吃起醋來了!』」明代傳奇《燕子箋》也有「他二位只管捻酸吃醋,不成個模樣」的記載。眾所周知,在男女兩性關系方面如果產生嫉妒的情緒,甚至出現爭吵、打架的現象,俗稱「吃醋」或「捻(捻)酸吃醋」。那麼為什麼把嫉妒和食醋聯系在一起呢?尋根溯源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稱為「獅吼說」。近代的一些典籍持此說。其主要依據是《在閣知新錄》關於「世以妬(同妒)婦比獅子。《續文獻通考》載:『獅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此。」 明代博學家李日華[1565~1635]在《紫桃軒又綴》中說過「正德中(公元1506~1521年),獅子房二號日食活羊一隻、白糖四兩、羊乳二瓶、醋二瓶……」說明獅子確有食醋的習慣,那麼獅子食醋又與妒婦有什麼關系呢?原來還有一個關於「河東獅吼」的典故。佛教經典稱「獅子吼則百獸伏」,所以佛家用「獅子吼」來比喻佛祖講經聲震寰宇的威嚴。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一個朋友叫陳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個嫉妒心很強的女子,每當陳季常宴客,並有歌女陪酒時,柳氏就用木棍敲打牆壁,把客人罵走。平時陳季常很喜歡談論佛事,事後蘇東坡借用獅吼戲喻其悍妻的怒罵聲,作了一首題為《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的長詩,其中有這么幾句:「東坡先生無一錢……只有雙鬢無由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詩中的龍丘居士指陳季常;河東是借用唐代詩聖杜甫關於「河東女兒身姓柳」的詩句暗喻陳妻柳氏,另外柳氏也是河東郡(今山西省)的顯貴姓氏。這首詩極為生動地記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兇悍以及季常無奈的景況。後來人們便把「河東獅吼」作為妒妻悍婦的代稱。有人還把怕老婆的現象戲稱為有「季q薄薄D敲闖源椎摹笆ê鶿怠痹蛟從謁未 ? 第二種稱為「壞醋說」。清代有人認為吃醋之說源於一種成見。某些南方地區,人們認為在一個家庭中不宜同時釀造兩缸醋,否則必有一缸會壞掉。因此,在一個家庭中不應同時有兩缸醋共存。藉以暗喻:一家人中只應保持一夫一妻,否則妻妾之間難免會產生嫉妒。早在南北朝時《齊民要術》已多次提到「壞醋」現象,可見釀制的難度。然而家釀兩缸,必壞一缸的說法較為牽強,但卻反映了民間對一夫一妻婚制的希冀。 第三種稱為「酸味說」。清代章回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有這么一段話:「切切莫被那賣甜醬、高醋的過逾賺了你的錢去,你受一個嫉妒的病兒,博一個『醋娘子』的美號。」看來小說的作者文康的這段話是從買醋、食醋的實踐活動中有感而發的。食醋在我國古代是主要的酸味調味料,它可以引申為酸、酸味;酸又有痛苦意,所以人們才把捻酸吃醋與嫉妒聯系起來以喻心酸。有時也稱醋意、醋勁兒。如《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晴雯聽他(指襲人)說『我們』兩字,自然是他和寶玉了,不覺得又添了醋意……」吃醋的近義詞還有潑醋、捻酸吃醋和爭風吃醋。明末話本小說《清夜鍾》第二回有「石匠樊八……怕陳氏吃醋……又怕陳氏捻酸怪他」;清代小說《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也有關於「凌家這兩個婆娘彼此疑惑……爭風吃醋,打吵起來」的相關情節。人們又把愛流露出醋意的人稱為醋缸、醋瓮、醋缽兒、醋罐子、醋壇子或醋瓶子。有時還把沒來由的嫉妒稱為吃寡醋,如戲劇《百花亭》就有「我幾曾調他來,皆是他心上自愛上我,你吃這等寡醋做甚麼?」 有人著書說,唐人的《朝野僉載》記載房玄齡的夫人好嫉妒,李世民曾給他一壺醋。「於是就有了『吃醋』之典。」經核查,《朝野僉載》記的是關於兵部尚書任瓌的軼事:唐太宗李世民賜給任瓌宮女,聽說宮女受到任妻的迫害,李世民一怒之下令人送去「飲之立死」的酒以示震懾,任妻一飲而盡。但是酒中並未下毒。而唐代的劉餗在《隋唐嘉話》一書中則記載了有關中書令房玄齡的類似故事:唐朝初年房玄齡因輔佐有功,唐太宗幾次想把美女賞賜給他,但都被婉言拒絕了。後來聽說房家有妒妻,皇後又親自出馬給房妻盧氏做工作,也沒成功。李世民生氣了,說如果他堅持錯誤那就只有死路一條,盧氏仍不屈服並表示寧願因妒而死。唐太宗叫人打了一壺酒,說:「要是這樣,就飲此毒酒!」盧氏拿起來一飲而盡。其實那壺酒並沒有下毒。後來李世民說:「朕尚怕見她,何況房玄齡呢!」另據《新唐書·列女傳》稱,房玄齡夫妻倆十分恩愛。早年房得過重病,說,「我怕是好不了了,你還年輕,以後另組家庭吧!」盧氏哭著一咬牙把一隻眼弄瞎,藉以表達從一而終的決心。房玄齡不久病卻好了,最終兩人白頭偕老。看來這兩宗關於妒妻的典故都與吃醋不相干。 隨著釀造業的普及和發展,食醋不但逐步進入社會生活領域,也進而融入人們的心理活動以及道德關系之中,所以在唐代的文學著作中應該有著相關的反映。經過大量的鉤沉工作,在敦煌鳴沙山石窟的文獻寶庫中終於發現了珍貴的線索。在《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中已有關於「醋氣時聞,每念糟糠之婦;荒淫不擇,豈思枕席之姬」的語句。文中的「醋氣」原指食醋的氣味;「糟糠」原喻粗劣的食物,後因東漢時宋弘說過「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話,人們就以糟糠作為妻子的代稱;「枕席」本為卧具,可以借指為睡眠。通觀全句的內容,食醋與嫉妒兩者之間的關系躍然紙上。而這篇名賦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之弟白行簡,因此可以認定「吃醋」與「嫉妒」的「聯姻」應該追溯到唐代。 綜上所述,「捻酸吃醋」之說應該源於唐代,宋代的「獅吼說」是其支流,而清代的「壞醋說」則只能是一種附會。 「一白遮三丑」里的「三」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在中國古文里,在多數情況下「三」代表的是一個虛數,指數目很多,並不是特指確定的某三種丑。「一白遮三丑」的意思是:皮膚白,就可以把其它許多的臉部缺點都遮蓋了。
❹ 白行簡大樂賦翻譯白話文
白行簡所撰《大樂賦》描寫的是男女房中之事,「莫樂如此,故名大樂賦」。(性是人的一種需求,正經答題,不搞顏色,勿刪)下面是它的大致內容,因為語言非常直白,所以看原文基本上就能看得懂大概的意思。(按現在的審核標准,他的《大樂賦》過不了審。)
❺ 吃醋 這個詞從何而來
吃醋的由來:
男女相戀時有第三者介入,往往發生爭風吃醋現象。到底什麼是「吃醋」呢?原來,唐太宗李世民當年賜給房玄齡幾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是房的夫人是個悍婦,不肯答應。於是唐太宗派太監持一壺「毒酒」傳旨房夫人,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毒酒。夫人面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果並未喪命,原來壺中裝的是醋,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於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現代生活中,有些人見別人受到表揚或獎勵,心存嫉妒,眼紅別人,也被戲稱為「吃醋」。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58277.html
食醋是一種具有酸味的傳統調味食品。由於「吃」兼有食用和飲用的雙重含義,故而食用食醋也稱為「吃醋」。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詞林寶庫中,除食用的內涵以外,「吃醋」還有其豐富的外延。作為一則雅俗共賞的典故,很有必要搞清它的來龍去脈。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當鳳姐抓住賈璉偷情、雙方打起架來時,「賈母道:『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兩口酒,又吃起醋來了!』」明代傳奇《燕子箋》也有「他二位只管捻酸吃醋,不成個模樣」的記載。眾所周知,在男女兩性關系方面如果產生嫉妒的情緒,甚至出現爭吵、打架的現象,俗稱「吃醋」或「捻(捻)酸吃醋」。那麼為什麼把嫉妒和食醋聯系在一起呢?尋根溯源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稱為「獅吼說」。近代的一些典籍持此說。其主要依據是《在閣知新錄》關於「世以妬(同妒)婦比獅子。《續文獻通考》載:『獅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此。」
明代博學家李日華[1565~1635]在《紫桃軒又綴》中說過「正德中(公元1506~1521年),獅子房二號日食活羊一隻、白糖四兩、羊乳二瓶、醋二瓶……」說明獅子確有食醋的習慣,那麼獅子食醋又與妒婦有什麼關系呢?原來還有一個關於「河東獅吼」的典故。佛教經典稱「獅子吼則百獸伏」,所以佛家用「獅子吼」來比喻佛祖講經聲震寰宇的威嚴。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一個朋友叫陳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個嫉妒心很強的女子,每當陳季常宴客,並有歌女陪酒時,柳氏就用木棍敲打牆壁,把客人罵走。平時陳季常很喜歡談論佛事,事後蘇東坡借用獅吼戲喻其悍妻的怒罵聲,作了一首題為《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的長詩,其中有這么幾句:「東坡先生無一錢……只有雙鬢無由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詩中的龍丘居士指陳季常;河東是借用唐代詩聖杜甫關於「河東女兒身姓柳」的詩句暗喻陳妻柳氏,另外柳氏也是河東郡(今山西省)的顯貴姓氏。這首詩極為生動地記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兇悍以及季常無奈的景況。後來人們便把「河東獅吼」作為妒妻悍婦的代稱。有人還把怕老婆的現象戲稱為有「季q薄薄D敲闖源椎摹笆ê鶿怠痹蛟從謁未�?
第二種稱為「壞醋說」。清代有人認為吃醋之說源於一種成見。某些南方地區,人們認為在一個家庭中不宜同時釀造兩缸醋,否則必有一缸會壞掉。因此,在一個家庭中不應同時有兩缸醋共存。藉以暗喻:一家人中只應保持一夫一妻,否則妻妾之間難免會產生嫉妒。早在南北朝時《齊民要術》已多次提到「壞醋」現象,可見釀制的難度。然而家釀兩缸,必壞一缸的說法較為牽強,但卻反映了民間對一夫一妻婚制的希冀。
第三種稱為「酸味說」。清代章回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有這么一段話:「切切莫被那賣甜醬、高醋的過逾賺了你的錢去,你受一個嫉妒的病兒,博一個『醋娘子』的美號。」看來小說的作者文康的這段話是從買醋、食醋的實踐活動中有感而發的。食醋在我國古代是主要的酸味調味料,它可以引申為酸、酸味;酸又有痛苦意,所以人們才把捻酸吃醋與嫉妒聯系起來以喻心酸。有時也稱醋意、醋勁兒。如《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晴雯聽他(指襲人)說『我們』兩字,自然是他和寶玉了,不覺得又添了醋意……」吃醋的近義詞還有潑醋、捻酸吃醋和爭風吃醋。明末話本小說《清夜鍾》第二回有「石匠樊八……怕陳氏吃醋……又怕陳氏捻酸怪他」;清代小說《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也有關於「凌家這兩個婆娘彼此疑惑……爭風吃醋,打吵起來」的相關情節。人們又把愛流露出醋意的人稱為醋缸、醋瓮、醋缽兒、醋罐子、醋壇子或醋瓶子。有時還把沒來由的嫉妒稱為吃寡醋,如戲劇《百花亭》就有「我幾曾調他來,皆是他心上自愛上我,你吃這等寡醋做甚麼?」
有人著書說,唐人的《朝野僉載》記載房玄齡的夫人好嫉妒,李世民曾給他一壺醋。「於是就有了『吃醋』之典。」經核查,《朝野僉載》記的是關於兵部尚書任瓌的軼事:唐太宗李世民賜給任瓌宮女,聽說宮女受到任妻的迫害,李世民一怒之下令人送去「飲之立死」的酒以示震懾,任妻一飲而盡。但是酒中並未下毒。而唐代的劉餗在《隋唐嘉話》一書中則記載了有關中書令房玄齡的類似故事:唐朝初年房玄齡因輔佐有功,唐太宗幾次想把美女賞賜給他,但都被婉言拒絕了。後來聽說房家有妒妻,皇後又親自出馬給房妻盧氏做工作,也沒成功。李世民生氣了,說如果他堅持錯誤那就只有死路一條,盧氏仍不屈服並表示寧願因妒而死。唐太宗叫人打了一壺酒,說:「要是這樣,就飲此毒酒!」盧氏拿起來一飲而盡。其實那壺酒並沒有下毒。後來李世民說:「朕尚怕見她,何況房玄齡呢!」另據《新唐書·列女傳》稱,房玄齡夫妻倆十分恩愛。早年房得過重病,說,「我怕是好不了了,你還年輕,以後另組家庭吧!」盧氏哭著一咬牙把一隻眼弄瞎,藉以表達從一而終的決心。房玄齡不久病卻好了,最終兩人白頭偕老。看來這兩宗關於妒妻的典故都與吃醋不相干。
隨著釀造業的普及和發展,食醋不但逐步進入社會生活領域,也進而融入人們的心理活動以及道德關系之中,所以在唐代的文學著作中應該有著相關的反映。經過大量的鉤沉工作,在敦煌鳴沙山石窟的文獻寶庫中終於發現了珍貴的線索。在《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中已有關於「醋氣時聞,每念糟糠之婦;荒淫不擇,豈思枕席之姬」的語句。文中的「醋氣」原指食醋的氣味;「糟糠」原喻粗劣的食物,後因東漢時宋弘說過「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話,人們就以糟糠作為妻子的代稱;「枕席」本為卧具,可以借指為睡眠。通觀全句的內容,食醋與嫉妒兩者之間的關系躍然紙上。而這篇名賦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之弟白行簡,因此可以認定「吃醋」與「嫉妒」的「聯姻」應該追溯到唐代。
綜上所述,「捻酸吃醋」之說應該源於唐代,宋代的「獅吼說」是其支流,而清代的「壞醋說」則只能是一種附會。
「一白遮三丑」里的「三」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在中國古文里,在多數情況下「三」代表的是一個虛數,指數目很多,並不是特指確定的某三種丑。「一白遮三丑」的意思是:皮膚白,就可以把其它許多的臉部缺點都遮蓋了。
❻ 中國古代房內考的譯者前言
這本書的內容對中國讀者已經太陌生,簡直好像是講另一個國度。然而,這卻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漢學著作:由一個外國人講中國,講我們自己的事情。
作者漢學功力深厚,發表過不少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譯作和專著,如米芾《硯史》譯本(1938年)、《中國古琴學》(1940)、嵇康《琴賦》譯本(1941年)、《明末義僧東皋禪師集刊》(1944)、《狄公案》譯本(1949年)、《春夢瑣言》(1950)、《秘戲圖考》(1951)、《棠陰比事》譯本(1956)、《書畫說鈴》譯本(1958)、《中國繪畫鑒賞》(1958)、《中國長臂猿》(1967)及本書。這些書中,尤以《狄公案》譯本和本書名氣最大。《狄公案》譯本在西方有「中國的福爾摩斯小說」之稱(作者後來還寫有自己構思的續作),非常風靡。而本書則取材鴻富,研精慮深,在研究院國古代性生活這一問題上,被西文漢學界公認是一部具有開始性的權威之作。美國學者坦納希爾(Reay Tannahill)在其《歷史中的性》(Sex in History)一書中遍論世界各古老文明的性生活,述及中國,幾乎全取本書。她說,此書「無論取材或立意言之,皆為無價之寶」,洵非虛譽。雖然此書主要是寫給西方讀者,是為了糾正西方人對中國古代性生活的偏見,但它的內容對中國讀者也同樣有耳目一新之感。因為作者所講的事情即使對中國人來說,似乎也以十分隔膜。
本書英文原名直譯過來是「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副標題是「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644年中國性與社會的初步考察」,另個還有中文名稱,叫《中國古代房內考》。現譯本沿用作者的中文名稱。
此書從性質上講是一部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性生活的學術專著。就作者的經歷和學術背景而言,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過去多偏重於琴棋書畫和詩賦小說,很有點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儒雅之風」或「玩古董氣」。他怎麼會想到現在這樣一個題目上來呢?這就說到他對中國明代春宮版畫的收集。
在本書的序言中,作者很坦白地說,他對中國古代的性問題過去一直繞著走,覺得自己缺乏性學知識如殘疾人,不敢去碰。但有一次,他偶然買到一套明代套色春宮版畫的印版,即《花營錦陣》,想把它印出來供有關學者研究,由此引發興趣,才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寫了《秘戲圖考》,後又寫了本書。所以講本書,是不能不提《秘戲圖考》的。
《秘戲圖考》是一部研究明代春宮版畫的專著。該書最初是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寫,只想在前面加一個帶有歷史研究性質的導言,後來逐漸擴大開來,竟成為一部三卷本的大書。其中第一卷是正文,系用英文寫成。該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色情文獻簡史》,內容是討論房中秘書和色情、淫穢小說,時間范圍從漢一直到明,就是本書的雛型。第二部分是《春宮畫簡史》,重點介紹八部春宮畫冊。第三部分是《花營錦陣》,包括畫面說明、題辭譯文和注釋。卷後附有《中國性學詞彙》及索引。第二卷是《秘書十種》,系書中引用的重要中文參考文獻,用中文抄錄,包括《洞玄子》、《房中記》、《房中補益》、《大樂賦》、《某氏家訓》、《既濟真經》、《修真演義》、《素女妙論》、《風流絕暢圖》題辭、《花營錦陣》題辭。卷後有附錄,分「舊籍選錄」和「說部撮抄」兩類。第三卷是影印的《花營錦陣》原圖。全書前面有英文導言和中文序(用文言文寫成)。所有中、英文皆手寫影印。作者認為該書不宜公開出版,所以中印了五十部,分贈世界各大學圖書館和研究單位(參看本書附錄二)。近聞香港已將該書翻譯出版。
此書初版於1961年,與《秘戲圖考》是姊妹篇,但二者有幾點為同。第一,此書側重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而不是藝術鑒賞,與前者有分工,敘述歷史部分加詳,而講春宮版畫反略,只佔第十章的一小部分。第二,此書後出,距前書有十年之久,講歷史的部分不但獨立出來,而且內容上有增補,觀點上有修正。如作者增加了講西周和西周以前、東周和秦的部分,其他原有部分也補充了許多新引文,修改了許多舊引文的譯文,並採納李約瑟的意見,修正了前書對道家性秘術的評價,放棄了所謂道家進行「性榨取」的說法,因此顯得更加完備。第三,此書是用來公開出版,面向廣大讀者,作者一貫強調愛情的高尚精神意義(參看本書中對趙明誠、李清照愛情故事的描寫),反對過份突出純肉慾之愛,對正常的性行為與變態反常的性行為(施虐與受虐,排糞尿狂、獸奸)作嚴格的區分,故對本書行文、版圖和插圖的選擇極為慎重。如作者把某些引文中涉及性行為的段落用拉丁文的生理學詞彙翻譯,使具嚴肅性;版圖、插圖完全沒有表現全裸或性交的畫面。其中唯一兩幅選自春宮畫冊的版圖,也是為了說明其藝術表現手法而專門挑出,一幅全身著裝,一幅只裸露上半身。全書沒有超過這一限度。
對性的問題的研究,在現代西方已經形成專門的學科(Sexology),中國古代則叫做「房中術」。從研究文化史的角度講,「房中術」是中國古代「實用文化」,其主要包括以天文歷算為中心的「數術之學」、以醫學和養生術為主的「方技之學」以及兵學、農學還有詩賦繪畫和手工藝等等。戰國已來的私學,即帶有一定自由學術性質的諸子之學實際上是在這種「實用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的房中術本屬於「方技」四門之一(其他三門是「醫經」、「經方」和「神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表明,這種研究在古代是被視為上至於合天人,下至於合夫婦,關繫到飲食起居一切養生方法的「天下至道」。在當時影響至大。過去我國思想史的研究者往往囿於諸子之學,對中國古代實用文化的影響和作用認識不足,特別是對其中涉於「迷信」、「淫穢「的東西避忌太深。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國外漢學界往往恰好是對這些方面抱有十分濃厚的興趣。例如1974年在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舉行的馬王堆帛書工作會議上反映出來的情況就是如此。他們之所以重視這些東西,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很清楚,就是他們顯然注意到,這些材料對於研究中國文化的獨特內心理解是不可缺少的。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拿諸子書中很有名的《老子》做一個例子。《老子》書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道」。「道」是什麼意思,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其實原書講得很清楚,「道」是不死的「穀神」,「穀神」就是「玄牝」,即一個「玄之又玄」的女性生殖器,天地萬物所出的「從妙之門」。這顯然是一個與房中術密切有關的「地母」(Earth-Womb)概念。還有書中的另一重要概念「德」,核心是「守雌」,作「天下之牝」。為什麼說要作「天下之牝」,就是因為「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凡是熟悉古代房中術內容的人都不難明白,這些話正是來源於對性行為的觀察。至於其他譬喻,如「嬰兒」、「赤子」、「天下之溪」等等,無不由此引申。
西方漢學家利用我們忽略的材料而在某些領域里比我們先行一步,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是一個例子,高羅佩氏的此書是又一個例子。
本書為讀者展開了一幅中國古代生活的巨幅畫卷。作者在書中運用了大批中文史料,有些是海外珍本秘籍,有些是從浩如煙海的中國舊籍中細心鉤稽出來,工程龐大,作為一個外國人,實屬難能。從這些引書,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的基本寫作思路和內容安排的「虛實」。它們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一般舊籍。如講西周和西周以前的第一章主要引用了《詩經》,講東周的第二章主要引用了《左傳》,講秦和西漢的第三章主要引用了《禮記》。早期階段史料缺乏,作者只好利用這類材料。另外,本書每章開頭作為引子的歷史概述,大多是據一般正史記載,針對的是西方讀者,帶有介紹性;各章中穿插了一些文學作品,如漢代歌賦、唐詩及宋詞,除少數是直接關繫到本題的史料,很多隻是用來「渲染氣氛」。
(2)房中書及有關醫書。房中書是古代指導夫婦性生活的實用書籍,,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著錄,在初本是極為嚴肅的書籍並無消遣娛樂的性質。古代希臘、羅馬、印度和現今西方國家都有這種書,作者對歷代史志著錄房中書,皆考其撰人、書旨、篇帙和存佚之跡,一直窮追至明,然搜輯所得不過數種,只有日本古醫書《醫心方》所引《洞玄子》及《素女經》等書引文、《大樂賦》、《房中補益》、《既濟真經》、《修真演義》、《素女妙論》。這些書,《醫心方》引書年代最早,收入第六章。過去國內只有葉德輝輯本,收入《雙梅景闇叢書》中。葉氏所輯有遺漏,且打亂原書引用順序,此書則是按《醫心方》原書進行引述。《大樂賦》是法國伯希和藏敦煌卷子本,過去國內有羅振玉《敦煌石室遺書》影印本和葉德輝《雙梅景闇叢書》刻印本。《房中補益》出孫思邈《千金要方》,有《四庫全書》本。這兩種屬於唐代,收入第七章。其他三種都是流入日本的珍珍稀之本,屬於明代,收入第十章。由於這類材料比較少,所以顯得特別珍貴,作者又自稱對性學外行,想用史料本身說話,所以往往大段大段引用,有的甚至全篇抄入(如《洞玄子》)。
(3)與道家煉內丹有關的書籍。書中反復強調道家原則的重要性,但由於明《道藏》對這類書大加刪略,作者實際引用的材料並不多,主要只有《周易參同契》、《抱朴子》、《雲笈七簽》和《性命圭旨》等幾種。這種書與前一種書有密切關系,如《醫心方》引抱朴子、沖和子之說,就屬於道家言,故作者每每把二者視為同一類。但此種書已從一般所謂的「合夫婦」、「養性命」發展為專以得道成仙為目的的秘術修煉,把女人當煉內丹的「寶鼎」,而把「合氣」、「采補」看作點化的手段,更加神秘化,也更加技術化。
(4)唐代色情傳奇。見於第七章。如《遊仙窟》、《神女傳》、《志許生奇遇》。這類材料書中引用不多,但有一定重要性。它們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性習慣和婚俗,還可視為後世色情小說的濫觴。
(5)野史筆記。這類材料非常零散,尋找不易,但常常包含許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如本書第六章講中國的變態性行為,引用朱·《萍洲可談》述沈括妻之虐待狂,引用趙翼《陔余叢考》述南宋時期的男妓行會,引用陶宗儀《輟耕錄》述春葯「鎖陽」,引用趙翼《檐曝雜記》、談遷《棗林雜俎》述淫具「緬玲」。第八章講「龜」字的由尊而諱,引用王士禎《池北偶談》、趙翼《陔余叢考》、俞樾《茶香室四鈔》;講宋代三等妓院,引用周密《武林舊事》、耐得翁《都城記勝》、吳子牧《夢梁錄》。第九章講元代宮廷中的喇嘛教密教儀式和所謂「歡喜佛」,引用鄭思肖《心史》、田藝蘅《留青日札》、沈德符《敝帚齋余談》。
(6)明代色情、淫穢小說。作者把包含大量性描寫的小說區分為兩類,一類是erotic novels,即色情小說,指並不專以淫猥取樂,而是平心靜氣地狀寫世情的小說,代表作是《金瓶梅》;另一類是pornographic novels ,即淫穢小說,指專以淫猥取樂,故意尋求刺激的下流小說,代表作是《肉蒲團》,此外,書中還介紹了《綉榻野史》、《株林野史》和《昭陽趣史》三書。這兩類小說雖然都有大量性描寫,但性質不同。前者在文學史和社會史的研究上佔有很高的地位,這是大家都公認的;而後者則從內容上講是庸俗的,在藝術形式上也沒有多少可取之處,是享樂過度、厭倦已極的心理表現,有時情節反而是為性描寫而設計的。不過,盡管如此,我們應當承認,即使是後一類作品,對於文學史的研究、語言史的研究、社會史的研究、性學的研究,也仍然是一種重要史料。
(7)春宮版畫。作者曾經寓目的春宮畫冊共有十二部,《秘戲圖考》中介紹了其中的八部,即《勝蓬萊》、《風流絕暢》、《花營錦陣》、《風月機關》、《鴛鴦秘譜》、《青樓·景》、《繁華麗錦》、《江南消夏》。本書只選擇代表其各個發展階段的五部,沒有講《花營錦陣》、《風月機關》、《青樓·景》。作者在此書中對春宮畫的起源、工藝手法和類型、分期做了簡短概述,指出春宮畫最初是起源於房中秘書的插圖,後來才單獨流行,在形式上分手卷和冊頁兩種,並且在上述小說興起後,還以小說插圖的形式出現。作者指出,春宮版圖的流行主要是在明末的江南,時間很短,只有八十年左右,但在唐寅、仇英的圖樣設計和胡正言《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譜》刻版技術的影響下,卻達到了中國版畫史上登峰造極的地步。作者在《秘戲圖考》中文序言中說,這些畫「實為明代套版之精粹,勝《十竹齋》等畫譜強半,存六如、十洲之筆意,與清代坊間流傳之穢跡不可同日而語。外國鑒賞家多謂中國歷代畫人不嫻描寫肉體,據此冊可知其謬也」。
(8)其他繪畫和藝術品。為了使西方讀者對中國古代的「房內」生活有一種直觀和親切的了解,作者在每一章中還專門辟有討論各時期服飾、傢具和室內陳設的段落。書中許多版圖和插圖即為此而安排。它們當中有些是作者的私人藏品。
另外,作者還利用了許多西方漢學家、日本漢學家的有關論著,對他們的譯本和研究在注釋中作了扼要的介紹和評價。在本書附錄一中還引用了許多西方和印度本國研究密教的論著。
對以上這些材料的討論往往被分配在每一章中,各自成為獨立的片斷,可以互相對照,但因各章講討論的重點為同而欹輕欹重,如房中書的討論重點是在第六章,而色情、淫穢小說春宮畫的討論,重點是在第十章。為了眉目清晰,我們在這些片斷的前面加了提示性的小標題,用方括弧括起。這些材料以性問題為中心構成了一個很大的畫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性問題是一個涉及到醫學、宗教、家庭婚姻、倫理道德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從生理到心理,從個體妻家庭,從家庭到社會,觸及面極廣,敏感度極高的問題。我想,每一個稍具正常心理的人都不難想像,如果我們把這一側面從每個有關領域一一抽去,那麼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將會是何等片面和膚淺。
此書對於開展同類性質的研究,不僅提供了大量資料,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開闊的視野的敏銳的目光,對我們也很有啟發。下面是比較突出的幾點。
首先,雖然正如上文所說,本書前幾章從材料上講很薄弱,如果讓我們來寫,往往就會感到無從下手,然而正是在這種地方,卻充分顯示出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從晚期房中秘書的字里行間體味到它有一種淵源古老、始終一貫的原則,開卷一上來就講中國人的基本性觀念,指出它是以陰陽天道觀為基礎,這可以說是抓住了綱領。現代文化人類學的知識告訴我們,一切原始民族都遠比現代人與自然界更為密切,更敏感的接觸。他們總是把生命現象與宇宙生生不已的造化過程緊密相聯,並從與自然界更為接近的動物「學習」,求得與自然的溝通與協調。他們把自然、人與自然的媒介(動物)和人看作是一個交互感應的大系統對它們進行了漫長而細致入微的觀察。所以中國的傳統醫學理論和有關的巫術、方術總是把服食(吃葯、吃飯)、導引(形體鍛煉)和房中(性交技巧)作為一個整體來乍待,從中發展出一種日益神秘化和技巧化的體系,既帶有一切原始思維的幼稚性,也帶有它的天然合理成份。正是以此為基礎,中國古代房中術才一再強調,夫婦之道乃是天地陰陽之道的精巧復制。這一點,我們從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帛書《養生方》、《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等書可以看得更清楚。在本書中,作者曾經猜測「假如《漢書》所載房中秘書得以保存下來,它們的內容肯定與《醫心方》所引內容是一致的。」上述馬王堆帛書,抄寫年代在漢文帝以前,成書當在更早,其術語和敘述方式與《醫心方》引書極為相似,可以證明作者的猜測是正確的。
其次,過去許多研究領域都對性問題避而不談,搞醫學的不講房中術,搞宗教的不講密教,搞小說史的頂多提一下《金瓶梅》,搞版畫史的也不理春宮版畫,致使這一問題的研究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很多材料都在圖書館中塵封蠹蝕,無人知曉。不但「隔行如隔山」,就連本行都兩眼一抹黑。與這種作法相反,在本書中,作者不但把各方面材料集中起來,而且能夠注意各種問題的相互照應,雙如房中術與道家煉內丹的關系,道家煉內丹與印度密教的關系,春宮版畫與色情、淫穢小說的關系,把有關線索串連起來,非常注意問題的整體關聯,使後來的研究者可以循此做進一步的探索。
第三,我們還應該提到的是,作者對他所研究的課題非常講求科學認真的態度。例如在討論中國古代的性觀念時,作者總是一再強調,要從一夫多妻制的歷史前提去理解。指出當時人們對兩性關系、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以及他們對婚姻的義務,還有其他許多問題,都有特定的歷史標准;中國古代房中術強調「一男御數女」的技巧掌握並不是隨便提出來的,而是考慮到這種歷史前提下男女雙方的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和子孫繁育等實際問題。還有有些很小的細節,如《兒女英雄傳》中男主人公安驥和女主人公何玉鳳「陰陽顛倒」,這一現象在性心理的研究上很典型。作者為了說明何玉鳳的「男子化」,就連書中講何玉鳳站著撒尿這樣的細節都沒有放過,觀察是很細心的,再比如作者對「回精術」的評價,一方面作者指出,沒有射出的精沿脊柱上行是不符合生理學的,它們只會進入膀胱,而不會進入脊柱,但同時,作者又很慎重,說這也許是古代中國人對相關心理過程的一種模糊表達。書中涉及專門的醫學知識,作者總是盡量引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如對「春葯」,作者指出,它們大多並不含有有害成份,但亦無特殊效力,只有一般的滋補作用,中國人對春葯的迷信往往帶有性聯想的成分,個別葯物甚至對人體有害。這些說法就是有可靠根據的。而作者在其知識不足以作出判斷的情況下,總是把問題提出來,留給專家去解決,這也很有「多聞闕疑」的精神。
第四,作者學識淵博,除精通中文史料,還對印度和日本的文化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因此有可能對三種文化的有關材料進行對比研究。如作者提到中國房中書、春宮版畫、婚俗、服飾、傢具、室內陳設對日本的各種影響及其遺留痕跡,把許多現象,如中國的「顫聲嬌」與日本的「琳之玉」、中國的春宮版畫與日本的浮世繪等等做了有趣的對比。特別是本書附錄一很重要,提出了一個范圍更大的問題,即中國房中術與印度的佛教金剛乘和印度教性力派密教經咒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還牽涉到西藏喇嘛教和日本東密。隋唐時代的房中書與印度密教有幾乎完全相同的「回精術」和同樣使用的「泥丸(垣)」這個術語,這種相似很容易使人以為中國的房中術是外來的。特別是元代以來,人們往往把房中術的傳授歸之於「蕃僧」(參看《金瓶梅》),更使這種印象得到加強。作者不囿於成說,利用大量史料論證,中國的房中術遠在漢代以前就已形成完整體系,在年代上早於印度密教經咒,應是獨立起源,而非外來;相反,印度密教經咒卻可能是在中國房中術的影響下發展起來,以後又回傳中國,影響到隋唐以來的中國房中術。雖然作者也承認,他所提出的僅僅是一個假說。但這個假說至少有一半是可以成立的:即中國房中術應當有其獨立有起源,出土馬王堆帛書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
此書對中國古代性生活的研究有開創之功,但既然是開創,當然也就僅僅是個開頭。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要想在一本概論性質的書中反映出上述十個歷史時期每一時期性關系的總面貌,這當然不可能。況且我們對中國社會史的現有知識是否已經充分提高到足以做詳細論述的地步也是大可懷疑的。」此書僅僅是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以國內學術界的要求去衡量肯定還相當粗糙。很多有關領域的研究者可能會提出非議。
從材料上看,本書前五章顯得比較薄弱,特別是前兩章,涉及的是先秦時期,顯得就更薄弱。先秦時期,不僅文字史料少,而且是個需要綜合考古學、銘刻學等許多專門研究的特殊領域,作者似乎在這一方面並不擅長,只能利用西方漢學界的某些現成著作。可是這些著作,從書中引用的情況看,大多比較陳舊,比如作者對古文字材料的運用基本上就是靠不住的。另外,作者引用《左傳》,紀年推算亦往往錯後一年,這些我們都加了訂正性的譯注。
除去材料上的不足,作者還坦率地承認,自己對專業的性學知識是外行,所以作者經常說把問題留給性學家去討論。作者明確聲明,他在書中對產科學和葯物學等純醫學問題不做討論。這種不足,我們無法苛求作者。但本書對避孕問題完全沒有談到,這卻未免令人遺憾。因為這個問題對中國性關系的研究確實太重要了。我們只要從避孕技術在西方「性解放」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加以反觀。便可想見這一點。
還有,作者在對中國性觀念的評價上使用了「正常」與「不正常」的概念,強調中國人比其他古老文明更少反常行為;在對中國性觀念發展的估計上也有「一向開放而突變為壓抑」之說。這些提法,作為一種總體性的和趨勢性的估計也許是可以成立的,但對具體情況的復雜性似乎缺乏充分估計,線條顯得比較簡單。
此外,還可順便說一下,作者在第四章結尾把我國建國初期對「一貫道」的鎮壓與東漢政府對黃巾軍的鎮壓相對是很不妥當的。他在第六章中說葉德輝因刊印古房中書而為士林不恥,雖遭土匪殺害也無人同情,這種說法也對歷史事實有很大麴解。關於後一點,應當說明的是,葉德輝刊印古房中書雖對保存和整理古籍有功,但葉本人在政治上一貫反對革新和革命,在當武斷鄉曲、生活糜爛。他的死,並不是被土匪殺害,而是因反對農民運動而遭鎮壓。讀者可杜邁之、張承宗《葉德輝評傳》(嶽麓出版社1985年)。
本書寫作的一個基本目的是想糾正西方人認為「古代中國人性習俗墮落反常的流俗之見」(見本書序)。這一工作正像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有填補空白之功,而且也為增進東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做出了貢獻。作者說,「正如人們可以想見的那樣,像中國人這樣有高度文化教養和長於思考的民族,其實從很早就很重視性問題,他們不僅遠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形成極具系統的房中術理論,而且一直到清代以前,性問題仍可以自由談論和形之文字」。這些書「清楚地表明,從一夫多妻制的標准看,他們的性行為是健康和正常的」(見本書序)。
可是,這卻產生了一個問題:即為什麼長期以來中國人對性問題一直保持一種相當開放的態度,而清朝卻突然急轉直下,一下子變得緘默不言、諱莫如深了呢?對於這個問題,作者並沒有回答,而是留給了讀者去思考。
我們都知道,清代的禁毀之厄在歷史上是空前的,當時統治當局禁毀書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講明亡史實,被視為政治上有最大危險;另一類是所謂「淫詞小說」,罪名則是有害「人心風俗」。清人以一個朝氣蓬勃的民族入主中國,力挽明代末年侈糜淫濫的亡國之風,的確顯得很有魄力,但其禁書宗旨乃是「嚴絕非聖之書」(康熙五十三年諭),不僅把上述色情、淫穢小說、「淫詞唱片」禁絕在內,就連《水滸》、《西廂》這樣的書也不肯放過,卻也暴露了他們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極端脆弱。前一種書有禁止,是非早有定論,但後一種呢?大家卻看得不大清楚,很少體會到這種「一干二凈」,竟在我們民族的精神深處留下了無形的「暗傷」,這種精神上的「閹割」,其慘毒酷烈實不下於前者。
作者說,清代的禁毀之厄造成了中國人假裝正經的淫猥心理,他們虛情矯飾,竭力把自己的私生活弄得壁壘森嚴,陷於自己編制的網羅而不能自拔。 這種遮遮掩掩曾使當時來華訪問的西方人大惑不解,以為其中必有污穢不可告人之處,輾轉傳說,愈演愈奇。因此作者發出浩嘆:「一則徒事匿藏,一則肆口誣蔑,果誰之罪歟!」(《秘戲圖考》中文序言)
這的確是本書留下的一個惹人深思的問題。
作者在《秘戲圖考》中文序言的結尾曾說,「海內識者,如有補其闕遺,並續之以明末以後之作,固所企盼」。
如今作者已逝世二十年了,我們仍在等待著這樣的著作問世。
李零 1987年8月10日
❼ 看完這些古詩文,你會不會絕對認知崩塌了呢 來自心
大樂賦》中有這樣的描寫:
夫懷抱之時,總角之始,蛹帶米囊,花含玉蕊,忽皮開而頭露,俄肉俹而突起,時遷歲改,生戢戢之烏毛,日往月來,流涓涓之紅水。
既而男已羈冠,女當笄年,溫潤之容似玉,嬌羞之貌如仙,英威燦爛,綺態嬋娟,素水雪凈,粉頸花團,睹昂藏之 材,已知挺秀,見窈窕之質,漸覺呈妍。
❽ 白行簡的《天地陰陽大樂賦》翻譯是什麼
黃初三年,我來到京都朝覲,歸渡洛水。古人曾說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於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於是作了這篇賦。賦文雲:
我從京都洛陽出發,向東回歸封地鄄城,背著伊闕,越過轘轅,途經通谷,登上景山。這時日已西下,車困馬乏。於是就在長滿杜蘅草的岸邊卸了車,在生著芝草的地里喂馬。自己則漫步於陽林,縱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於是不覺精神恍惚,思緒飄散。
低頭時還沒有看見什麼,一抬頭,卻發現了異常的景象,只見一個絕妙佳人,立於山岩之旁。我不禁拉著身邊的車夫對他說:「你看見那個人了嗎?那是什麼人,竟如此艷麗!」
車夫回答說:「臣聽說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現在君王所看見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狀怎樣,臣倒很想聽聽。」
我告訴他說:她的形影,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游動的蛟龍。容光煥發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態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她時隱時現像輕雲籠月,浮動飄忽似回風旋雪。遠而望之,明潔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視之,鮮麗如綠波間綻開的新荷。
她體態適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細如束,秀美的頸項露出白皙的皮膚。既不施脂,也不敷粉,發髻高聳如雲,長眉彎曲細長,紅唇鮮潤,牙齒潔白,一雙善於顧盼的閃亮的眼睛,兩個面顴下甜甜的酒窩。她姿態優雅嫵媚,舉止溫文嫻靜,情態柔美和順,語辭得體可人。
洛神服飾奇艷絕世,風骨體貌與圖上畫的一樣。她身披明麗的羅衣,帶著精美的佩玉。頭戴金銀翡翠首飾,綴以周身閃亮的明珠。
她腳著飾有花紋的遠游鞋,拖著薄霧般的裙裾,隱隱散發出幽蘭的清香,在山邊徘徊倘佯。忽然又飄然輕舉,且行且戲,左面倚著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蔭,在河灘上伸出素手,采擷水流邊的黑色芝草。
我鍾情於她的淑美,不覺心旌搖曳而不安。因為沒有合適的媒人去說情,只能藉助微波來傳遞話語。但願自己真誠的心意能先於別人陳達,我解下玉佩向她發出邀請。可嘆佳人實在美好,既明禮義又善言辭,她舉著瓊玉向我作出回答,並指著深深的水流以為期待。
我懷著眷眷之誠,又恐受這位神女的欺騙。因有感於鄭交甫曾遇神女背棄諾言之事,心中不覺惆悵、猶豫和遲疑,於是斂容定神,以禮義自持。
白行簡(776年-826年)唐代文學家,字知退,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人,生於河南鄭城西的東郭宅(今城關鄉東郭寺村)。 著名文學家白居易之弟。貞元末年(805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職。著有文集10卷,文辭簡易,有其兄風格。
元和13年(818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白行簡與白居易在江州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
元和14年(819年),在前往忠州之途,白行簡、白居易、和元稹三人在夷陵黃牛峽相會,同游長江西陵峽三游洞,吟詩作賦,被稱為"三游洞摩崖"。現時宜昌市三游洞內仍有白行簡、白居易和元稹三詩人的石像。
白行簡文筆優美,著有《李娃傳》、《三夢記》等唐人傳奇。白行簡所作《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由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從敦煌石窟發現,帶回巴黎;後又經荷蘭外交家高羅佩翻譯成英文,名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