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離地球5億光年小說免費閱讀
㈠ 如何測定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 。月球離地球近地點距離 為 35.7萬 千米
(就是地表到月表);距離地球最遠的遠地點距離為40.6萬千米(就是加上月球與地球的直徑)。
月球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平常月亮距離地球大概是40多萬公里,由於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是一個以一個軸心為主的橢圓形的軌道,因此,月球距離地球最遠比最近時多5萬公里。同樣是滿月,月球距離地球最近比最遠時,月亮的視直徑大14%,視面積大30%。
月光從月球傳到地球的時間只要1.3秒,也就是說只眨了下眼的功夫。可是這么短的時間,它的路程卻有38萬多千米。並且月球軌道以3.8cm/a的速度向外偏移,也就是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而去。
古人測量地球到月球的方法:
古人最早測量地月距是通過肉眼觀察進行大概的測量,最早測定月地距離的人是伊巴谷,其在公元前180年左右出生於小亞細亞,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
伊巴谷發明了一種「瞄準器」,一根約兩米長的木桿上,有溝槽可容一個擋板在其中滑動,在木桿的一端豎立一塊有小孔的板,人眼從小孔中觀察星體,同時滑動擋板,使它剛好遮住目標。根據擋板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及擋板的寬度,就可以算出被測物體的相對大小,或星空中兩點的視距離。
他還發明了一種星盤,可以測天體的方位和高度。人們還傳說他製作過一個天球儀,刻在上面的恆星數目比他列在星表上的還多。還是讓我們欣賞伊巴谷是如何測量日、月、地三天體的距離的。
他觀測了一次日食,同埃拉托色尼一樣,他也需要兩個地點的觀測數據。在土耳其附近,人們看到了日全食;而在經度接近而緯度不同的亞歷山大城,只能看到日偏食,月球最大遮住了太陽的4/5。
由此,他推算出了月球的視差,他也將太陽光處理為平行照射到地球上。他的計算結果是,月球直徑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月地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5倍。第一個數據偏大了一點,對於第二個數據,按照現在的測量結果,月地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4倍。由於埃拉托色尼已經給出了地球半徑的數據,於是伊巴谷得到了月地距離的真實數據。
讓我們替伊巴谷算一下:38400×60.5/(2×3.14)=37萬千米。現代的月地距離數據是38萬千米。2100多年前的祖先,手持木桿,單憑一雙肉眼,就得到如此准確的數據,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後人實在是沒有什麼可驕傲的,我們發明出來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先進」技術,只是反映出我們理性思考的貧乏和虛弱罷了。
伊巴谷的太陽數據誤差較大,主要還是受阿里斯塔克的數據影響。伊巴谷算出的太陽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2倍多,而實際太陽直徑超出地球達百倍之多;他的日地距離是地球半徑的2500倍,而實際是兩萬多倍。
科學家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的方法:
1、三角法
比如說地球在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分別觀測一顆恆星對地球的角度,然後以公轉軌道半徑為基線,算出它距地球的距離
對於較近的天體(500光年以內)採用三角法測距。
500--10萬光年的天體採用光度法確定距離。10萬光年以外天文學家找到了造父變星作為標准,可達5億光年的范圍。
更遠的距離是用觀測到的紅移量,依據哈勃定理推算出來的。
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天文學家們想了很多的辦法測量它的遠近,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科學的測量直到18世紀(1715年至1753年)才由法國天文學家拉卡伊(N.L.Lacaille)和他的學生拉朗德(Larand)用三角視差法得以實現。他們的結果是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為地球半徑的60倍,這與現代測定的數值(384401千米)很接近。
2、光譜在天文研究中的應用
人類一直想了解天體的物理、化學性狀。這種願望只有在光譜分析應用於天文後才成為可能並由此而導致了天體物理學的誕生和發展。通過光譜分析可以:(1)確定天體的化學組成;(2)確定恆星的溫度;(3)確定恆星的壓力;(4)測定恆星的磁場;(5)確定天體的視向速度和自轉等等。
3、激光測量
雷達技術誕生後,人們又用雷達測定月球距離。激光技術問世後,人們利用激光的方向性好,光束集中,單色性強等特點來測量月球的距離。測量精度可以達到厘米量級。
列如:
用激光測距儀測量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激光的傳播速度為3×108m/s,在激光從地球發射到月球後再反射回地球的過程中,所需時間為2.56s,求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s=v.t/2=3乘10的8次方乘2.56/2=384000000米=38.4萬
科學家們所用的這種精細測量地月距離的新設備叫做「阿帕奇月球激光測量儀」(英文簡稱APPOLLO,和「阿波羅」同名)。為了達到期望的精度,來往於地月之間的激光脈沖計時精度必須達到幾皮秒(1皮秒等於百億分之一秒)的水準。由於光速是已知的,因此通過測量激光脈沖在地月之間(准確地說是在「阿帕奇月球激光測量儀」和安放在月球表面的反射陣列之間)往來的時間就可以求得兩點之間的精確距離。
㈡ 天上有多少星星
肉眼可見6973顆
天文望遠鏡因為在不斷發展就不好說了
實際上總數多少沒人知道
對我們常人來說,浩瀚無垠的宇宙幾乎是不可度量的。而對天文學家來說,精確地測繪宇宙天體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天文學採用的計量單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裡所走的距離。光的前進速度約為每秒30萬公里,一光年大約是 9.7萬億公里。銀河系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而在銀河系之外還有別的星系,距離我們有數十億光年。最新發現的類星體位於我們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邊緣,與地球相隔約100億~200億光年,是迄今所知的最遙遠的天體。
如此遙遠的距離簡直令人難以想像。要測量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或附近的恆星的距離,可以採用由古希臘人發明的視差計演算法。所謂視差,是指從兩個觀察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兩道視線所形成的夾角。在天文學中,測定視差的方法就是把兩個觀測點與被觀測的天體構成一個三角形,已知兩個觀測點連線(即基線)的長度,再從這兩個觀測點測出天體的方位(即三角形的頂角),就能求出天體與地球的距離。基線越長,求得的結果就越精確。通常,在測量離地球較近的天體如月亮的距離時,可以用地球的半徑作基線,所測定的視差則稱為「周日視差」。如果要測定太陽系以外天體的距離,一般都以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為基線,所測定的視差稱為「周年視差」。用這種視差法測量相距8.6光年以內的天體非常准確,測量遠至1000光年的天體也能做到大體准確。
另一種測量恆星距離的方法是亮度測定法。一顆恆星可能因體積大、運動活躍或距離地球較近而顯得很光亮。只要分清星球的實際亮度和視覺亮度,就能從光亮度上准確測出恆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本世紀初,天文學家按波長區分星球光亮,製成了光譜。他們發現,不同的恆星有不同的光譜特性。用分光鏡研究恆星的光譜,就能判斷該星的冷熱程度。這有助於天文學家辨別貌似暗淡的小星是否遙遠的活躍的巨星。只要把一顆星的光與另一顆已知距離、活躍程度相似的星進行比較,就能測量出這顆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80多年前,大多數天文學家都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銀河系之外什麼也沒有。可是,當精確度更高的天文望遠鏡誕生以後,這種看法便被證明是錯誤的。過去觀測到的那些暗淡模糊的斑點,其實是其他的星系,有的與銀河系不相上下,有的則更龐大。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威爾遜山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望遠鏡研究銀河系外星系,他分析了這些星系的光譜,發現各種譜線的波長都移向紅色一端。這種現象叫做紅移,說明那些星系正在向遠處飛離。波長的改變是多普勒效應的作用,與疾駛而去的汽車喇叭聲調的變化同樣道理。由於宇宙在不斷膨脹,星系距我們越遠,紅移就越大。換而言之,越遠的星系,其飛離我們的速度也越快。哈勃據此提出了「哈勃定律」,確定了計算行星運行速度的天文學計量單位——「哈勃常數」。但是,用哈勃常數作為測量尺度存在一個問題,即無人知道它有多長。
關於宇宙膨脹的速率,天文學家們的看法並不一致。最保守的估計是,距離增加百萬光年,則速度每秒鍾約增加16公里,即一個距我們5億光年的星系將以每秒約8047公里的速度遠離地球。有些天文學家估計的速率比這個數字還要大一倍。按照第一種估計,宇宙中最遙遠的天體距離地球約有100億光年。而按第二種速率計算,則宇宙邊緣距離地球達200億光年之遙。
「哈勃常數」只能在太陽系以外的太空里測定。在那裡,膨脹速度非常大,任何局部影響都變得微不足道。
如果天文學家能夠找到一支「標准蠟燭」,即某個類星體,其亮度穩定,非常明亮,橫跨半個宇宙都可以看到,那麼這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但是迄今為止,大家公認可通用於整個宇宙的「標准蠟燭」尚未找到。因此,天文學家運用這一基本方法時往往採取一種分步方式,這就是設立一系列「標准蠟燭」,每一步只起測,定下一步的作用
㈢ 5億光年後的東西是怎麼看到的
人們觀測到,更加遙遠的恆星的光譜都有紅移的現象,也就是說,
恆星的光譜整個向紅端移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遙遠的恆星正在
快速的離開我們。根據多普勒效應可以知道,離我們而去的物體發出的
光的頻率會變低。
1929年,哈勃(Hubble,E.P.)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即河外星系的視
向退行速度和距離成正比:v=HD。這樣,通過紅移量我們可以知道星
體的推行速度,如果哈勃常數H確定,那麼距離也就確定了(事實上,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確定哈勃常數H)。
就是光的多普勒效應。舉例說明,當你用望遠鏡觀察一個高速遠離地球的天體時,它的光譜(說白了就是顏色)就要向紅色方向移動,就是紅移;當觀察一個高速靠近地球的天體時,它的光譜就要向藍色方向移動,就是藍移。在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看太陽是黃白色的,如果太陽高速遠離我們,我們看到太陽的顏色就會變成橙紅色,這就是紅移了。
㈣ 黑洞離地球有多遠黑洞會不會把地球給吞噬
就科學所見,黑洞在安全范圍之外。距離我們大約2800到3300光年,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的6.6倍。下一個最近的黑洞是天鵝座,距離地球約6100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10倍。第三個最近的黑洞是V404天鵝座,距離地球約7800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12倍。黑洞被認為是大質量恆星以驚天動地的方式死亡和坍塌的結果,核心坍塌導致超新星爆炸。
其他大質量黑洞可能是由於一個巨大星團的集體坍縮而形成的,然後它吞噬了周圍的物質,變得越來越大。例如,位於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人馬座,其質量為400萬太陽質量,可能形成了這條銀河系。黑洞的引力不是太大,它被拉得太遠,而是拉得太近。
天鵝座有一顆伴星,這是一顆主序星,光譜為G或K,質量略小於太陽,繞軌道只需6.5個地球日。由於其鄰近性,主序星被黑洞拉成蛋形,伴星被黑洞吞噬。黑洞的引力如此強大,以至於可以撕裂並吞噬一切,是因為它收縮成了世界上最小的東西,即它中心的奇點和圍繞它的空球,稱為施瓦茲半徑。這個半徑是世界上物質能夠達到的最小臨界半徑,任何達到這個臨界半徑的物質都只能成為黑洞。這是一個基於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解,該方程是由德國科學家卡爾·施瓦茨柴爾德發現的,因此命名為施瓦茨柴爾德半徑。
㈤ 距離地球2.15億光年的光真的會消耗2.15億年時間到達地球嗎
如果宇宙是靜態的不膨脹的,那麼此時此刻在距離地球2.15億光年的地方向地球發射一束光,它就會經歷2.15億年才能到達地球。但是宇宙實際上是在膨脹的,在大尺度上任意兩點之間的距離都在逐漸增大。因此如果此時此刻某個地方距離地球2.15億光年,那麼在這個地方發出的光向地球傳播的過程中,距離會被宇宙膨脹所拉長,超過2.15億光年。所以光到達地球的耗時會超過2.15億年。同理,如果我們此時此刻接收到了一個天體發出的光信號,而這個天體此時此刻距離地球2.15億光年。那麼就可以推出在這個光信號剛剛發出的時刻,這個天體與地球的距離小於2.15億光年。
反過來,如果您此時此刻能在事件發生的地方,觀察地球,所接收到的光線,也是地球2.15億年前發出的;你所能看到的,也是地球2.15億年以前的場景。再如果,你現在如果身處某個距離地球2269光年的地方,並且把高精度的光學望遠鏡對著中國的咸陽,你正好能見證秦始皇登基那一年;如果你有相機或者攝像設備,還可以拍照或者錄像記錄下來。如果你想看地球目前的狀態,對不起,請2269年之後再打開望遠鏡,
從這個角度說,如果人類真的像《星際迷航》里那樣,發明了瞬移技術,只要有宇宙中任意一點的坐標,就可以瞬移過去一一那其實人類可以通過運輸大量觀測員,去到離地球100光年、200光年、1000光年、2022光年的地方,從那裡觀測地球當年發生的重要事件 一比如耶穌誕生等等觀測完再瞬移回地球,這樣歷史上的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就瞬間有了真相。雖然這不是嚴格意義的時光機,但通過距離,人類可以捕捉時間的痕跡-一這大概可以稱為時間觀測機。
㈥ 如在距地球5億光年外的地方,對准地球, 是不是就可以看到地球上5億年前發生的人和事情嗎
我不是專家。
就光年的定義來說,如果處於離開地球5億光年處,以地球上同一時刻比較,到達該處的地球傳出的光線,是地球上5億年前發出的;也就是說,與地球上同一時刻,如果在該處能觀察到的話,在該地點見到的「地球上」傳來的光線,是地球5億年前傳出的,這點應該沒有疑問,這與現在地球上天文學家觀察到的天狼星的光,是它在8.6光年前發出的一樣。
但是,觀察到光線和觀察到「人和事」完全是兩回事,比如說,漆黑的晚上用肉眼看到正對著自己的100米開外的一台正在播放節目的40寸電視機,之間沒有遮擋時應該可以看到電視機傳過來的光,但是大多數人無法看到這台電視機屏幕上發生的「人和事」,電視機傳出的光線無法在眼睛中形成圖像,要看到它的畫面,可能可以藉助望遠鏡;但目前即使再好的望遠鏡也無法直接看清楚月亮表面的細節,所以,起碼按目前人類的技術水平,即使現在就有人處於遠離地球數光年以外的地方,他也無法「看到地球的過去」。
㈦ 外星人在呼叫人類科學家發現一束宇宙信號,距地球5億光年!後來怎樣
人類在花費了200年的時間,終於實現了飛天夢想,當我們看到浩瀚的蒼穹時,他會感嘆人類的渺小和宇宙的偉大。在科技水平還比較落後的過去,人類對於地外世界總是充滿著嚮往的,一直以來地外生命的存在也成為了許多人的關注點。許多科學家認為生命是存在的,只不過以我們的能力是沒有辦法探測到的。
霍金也曾經向人類發出過警告,人類不該頻繁的去尋找外星人,其實他的擔憂也是能夠理解的,畢竟人類在外星人面前是不值一提的,如果我們真的和他們相遇,他們是否會對人類出手呢?這個問題也是不得而知的。
㈧ 光年是什麼意思
可以明確告訴你,光年不是瞎說,在宇宙里根本沒法用公里來記距離,地球距比,鄰星有4.22光年,現在火箭的速度得飛上一千多年才能到
光年,長度單位,光年一般被用於計算恆星間的距離。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離,它是由時間和速度計算出來的,光行走一年的距離叫「一光年」。一光年即約為九萬四千六百億公里。更正式的定義為:在一儒略年的時間中(即365.25日,而每日相等於86400秒),在自由空間以及距離任何引力場或磁場無限遠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離。因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准確),所以一光年就等於9,454,254,955,488,000米(按每分鍾60秒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計算)。
光年一般是用來量度很大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單位。
光由太陽到達地球需時約八分鍾(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為八「光分」)。
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為半人馬座比鄰星,它相距4.22光年。
我們所處的星系——銀河系的直徑約有十萬光年。
假設有一近光速的宇宙船從銀河系的一端到另一端,它將需要多於十萬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對於(相對於銀河系)靜止的觀測者而言,船上的人員感受到的旅程實際只有數分鍾。這是由於特殊相對論中的移動時鍾的時間膨脹現象。
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與天文學中其它常用單位的換算:
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
一光年等於63,240天文單位。
另外,光每秒大約行駛30萬千米,每分鍾行駛1800萬千米,每小時行駛108000萬千米,每天行駛2592000萬千米,每年行駛946080000萬千米。所以每光年的距離大約是:946080800萬千米。
㈨ 人類肉眼能看見的最遠天體有多遠
人類肉眼能否看見一個物體,取決於物體發出的光在到達地球時,其可見光波段的亮度是否足夠強,如果一個物體的亮度足夠強,即便傳播很遠也可能被我們肉眼看見;目前有記錄的,人類肉眼能看見的最遠天體是2008年的一次伽瑪射線暴,對應天體距離地球75億光年。
在2008年3月19日,美國雨燕空間探測器捕捉到一次名為GRB 080319B的伽馬射線暴,數據分析顯示,此次射線暴在可見光波段的視星等在5~6之間,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有人在夜空下剛好朝這個方向觀看,是有可能看到此次事件的,但是持續時間只有半分鍾,而該事件對應的天體距離地球75億光年,這也是人類肉眼可見的最遠天體。
㈩ 人眼能看到的最遠的星球,離地球有多少光年
人眼能看到的最遠的星球,離地球有75億光年。科學家們將這顆特別的星球命名為伽馬射線暴GRB 080319B,它的光芒被發現於2008年,之所以人類肉眼能夠看見它,主要就在於光是能夠直線無限傳播的,事實上,或許可能還有更遠的星球能夠被人類看見,只不過是由於被暗物質、黑洞等吞噬,才讓得人類沒有發現它們的存在,不過,75億光年是何等的概念?這必然不用多說,但它真的是一顆星球嗎,這並不是一定一定的,畢竟諸多東西都是人類的推測和猜測而已。
假如眼光等於光速,那人類所見宇宙一切星體已經是很多億年前的星體的模樣了,那它們是否發生了變化,這一切都還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