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免費 » 世襲葬人有聲小說免費下載

世襲葬人有聲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時間: 2022-07-30 04:36:57

A. 劉繼祖贈地給朱元璋埋葬家人,他後來得到什麼回報了

朱家有五口人。一場瘟疫降臨,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更可憐的是,父母和大哥死後,連棺材都沒有,也沒有土地可以埋葬。中國人講究掃墓,朱元璋不忍看著自己的父母和兄弟落得個不好的下場,就帶著二哥去找村裡的地主劉德家求情,希望對方給他一塊地埋葬親人。就在兩兄弟走投無路的時候,村裡一個叫劉繼祖的人突然找到了他,允許朱元璋把他的父母兄弟葬在他的荒地上。不僅如此,劉繼祖還送給朱元璋兄弟幾件舊衣服,讓他們把親人的屍體裹好再下葬。雖然現在還沒有棺材,但至少比被裸屍掩埋要好,也算是一點安慰吧。

B. 《四大名著》里有聲有色的篇段 或其它裡面的

卻說紀靈起兵長驅大進,已到沛縣東南,紮下營寨。晝列旌旗,遮映山川;夜設火鼓,震明天地。玄德縣中,止有五千餘人,也只得勉強出縣,布陣安營。忽報呂布引兵離縣一里、西南上紮下營寨。紀靈知呂布領兵來救劉備,急令人致書於呂布,責其無信。布笑曰:「我有一計,使袁、劉兩家都不怨我。」乃發使往紀靈、劉備寨中,請二人飲宴。玄德聞布相請,即便欲往。關、張曰:「兄長不可去。呂布必有異心。」玄德曰:「我待彼不薄,彼必不害我。」遂上馬而行。關、張隨往。到呂布寨中,入見。布曰:「吾今特解公之危。異日得志,不可相忘!」玄德稱謝。布請玄德坐。關、張按劍立於背後。人報紀靈到,玄德大驚,欲避之。布曰:「吾特請你二人來會議,勿得生疑。」玄德未知其意,心下不安。紀靈下馬入寨,卻見玄德在帳上坐,大驚,抽身便回,左右留之不住。呂布向前一把扯回,如提童稚。靈曰:「將軍欲殺紀靈耶?」布曰:「非也。」靈曰:「莫非殺『大耳兒』乎?」布曰:「亦非也。」靈曰:「然則為何?」布曰:「玄德與布乃兄弟也,今為將軍所困,故來救之。」靈曰:「若此則殺靈也?」布曰:「無有此理。布平生不好鬥,惟好解斗。吾今為兩家解之。」靈曰:「請問解之之法?」布曰:「我有一法,從天所決。」乃拉靈入帳與玄德相見。二人各懷疑忌。布乃居中坐,使靈居左,備居右,且教設宴行酒。
酒行數巡,布曰:「你兩家看我面上,俱各罷兵。」玄德無語。靈曰:「吾奉主公之命,提十萬之兵,專捉劉備,如何罷得?」張飛大怒,拔劍在手,叱曰:「吾雖兵少,覷汝輩如兒戲耳!你比百萬黃巾何如?你敢傷我哥哥!」關公急止之曰:「且看呂將軍如何主意,那時各回營寨廝殺未遲。」呂布曰:「我請你兩家解斗,須不教你廝殺!」這邊紀靈不忿,那邊張飛只要廝殺。布大怒,教左右:「取我戟來!」布提畫戟在手,紀靈、玄德盡皆失色。布曰:「我勸你兩家不要廝殺,盡在天命。」令左右接過畫戟,去轅門外遠遠插定。乃回顧紀靈、玄德曰:「轅門離中軍一百五十步。吾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兩家罷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營,安排廝殺。有不從吾言者,並力拒之。」紀靈私忖:「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應允。待其不中,那時憑我廝殺。」便一口許諾。玄德自無不允。布都教坐,再各飲一杯酒。酒畢,布教取弓箭來。玄德暗祝曰:「只願他射得中便好!」只見呂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滿弓,叫一聲:「著!」正是: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畫戟小枝。帳上帳下將校,齊聲喝采。後人有詩贊之曰:
溫侯神射世間稀,曾向轅門獨解危。落日果然欺後羿,號猿直欲勝由基。虎筋弦響弓開處,雕羽翎飛箭到時。豹子尾搖穿畫戟,雄兵十萬脫征衣。
當下呂布射中畫戟小枝,呵呵大笑,擲弓於地,執紀靈、玄德之手曰:「此天令你兩家罷兵也!」喝教軍士:「斟酒來!各飲一大觥。」玄德暗稱慚愧。紀靈默然半晌,告布曰:「將軍之言,不敢不聽;奈紀靈回去,主人如何肯信?」布曰:「吾自作書復之便了。」酒又數巡,紀靈求書先回。布謂玄德曰:「非我則公危矣。」玄德拜謝,與關、張回。次日,三處軍馬都散。

摘錄原文,五個精彩段落:

《三國演義》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1)、溫酒斬華雄

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
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
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
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
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
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
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紹
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
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
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
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
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
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
上。其酒尚溫。後人有詩贊之曰:「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冬冬。雲長停盞施英勇,
酒尚溫時斬華雄。」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2)、斬顏良

關公領諾而出,提青龍刀,上赤兔
馬,引從者數人,直至白馬來見曹操。操敘說:「顏良連誅二將,勇不可當,特請雲長商
議。」關公曰:「容某觀之。」操置酒相待。忽報顏良搦戰。操引關公上土山觀看。操與關
公坐,諸將環立。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
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操又指曰:「麾蓋
之下,綉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
賣首耳!」操曰:「未可輕視。」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
相。」張遼曰:「軍中無戲言,雲長不可忽也。」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
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沖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
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
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河北兵將大驚,不戰自亂。曹軍乘勢攻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奪極多。關公縱馬
上山,眾將盡皆稱賀。公獻首級於操前。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3)、大鬧長坂橋

卻說文聘引軍追趙雲至長坂橋,只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
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疑有伏後,便勒住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
□、夏侯淵、樂進、張遼、張*、許褚等都至。見飛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又恐是諸葛孔
明之計,都不敢近前。扎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使人飛報曹操。操聞知,急上馬,從陣
後來。張飛睜圓環眼,隱隱見後軍青羅傘蓋、旄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
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
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
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
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
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
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
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後
人有詩贊曰:「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4)、三英戰呂布

正議間,呂布復引兵搦戰。八路諸侯齊出。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
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後心便刺。傍邊一
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
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
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
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
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
布盪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裡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
掩殺。呂布軍馬望關上奔走;玄德、關、張隨後趕來。古人曾有篇言語,單道著玄德、關、
張三戰呂布:「漢朝天數當桓靈,炎炎紅日將西傾。奸臣董卓廢少帝,劉協懦弱魂夢驚。曹
操傳檄告天下,諸侯奮怒皆興兵。議立袁紹作盟主,誓扶王室定太平。溫侯呂布世無比,雄
才四海誇英偉。護軀銀鎧砌龍鱗,束發金冠簪雉尾。參差寶帶獸平吞,錯落錦袍飛鳳起。龍
駒跳踏起天風,畫戟熒煌射秋水。出關搦戰誰敢當?諸侯膽裂心惶惶。踴出燕人張冀德,手
持蛇矛丈八槍。虎須倒豎翻金線,環眼圓睜起電光。酣戰未能分勝敗,陣前惱起關雲長。青
龍寶刀燦霜雪,鸚鵡戰袍飛蛺蝶。馬蹄到處鬼神嚎,目前一怒應流血。梟雄玄德掣雙鋒,抖
擻天威施勇烈。三人圍繞戰多時,遮攔架隔無休歇。喊聲震動天地翻,殺氣迷漫牛斗寒。呂
布力窮尋走路,遙望家山拍馬還。倒拖畫桿方天戟,亂散銷金五彩幡。頓斷絨絛走赤兔,翻
身飛上虎牢關。」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5)、趙子龍單騎救主

只見一個人家,被火燒壞土牆,糜夫人抱著阿斗,坐於牆下枯井
之傍啼哭。雲急下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見將軍,阿斗有命矣。望將軍可憐他父親飄
盪半世,只有這點骨血。將軍可護持此子,教他得見父面,妾死無恨!」雲曰:「夫人受
難,雲之罪也。不必多言,請夫人上馬。雲自步行死戰,保夫人透出重圍。」糜夫人曰:
「不可!將軍豈可無馬!此子全賴將軍保護。妾已重傷,死何足惜!望將軍速抱此子前去,
勿以妾為累也。」雲曰:「喊聲將近,追兵已至,請夫人速速上馬。」糜夫人曰:「妾身委
實難去。休得兩誤。」乃將阿斗遞與趙雲曰:「此子性命全在將軍身上!」趙雲三回五次請
夫人上馬,夫人只不肯上馬。四邊喊聲又起。雲厲聲曰:「夫人不聽吾言,追軍若至,為之
奈何?」糜夫人乃棄阿斗於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後人有詩贊之曰:「戰將全憑馬力
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趙雲見夫人已死,恐曹軍盜
屍,便將土牆推倒,掩蓋枯井。掩訖,解開勒甲絛,放下掩心鏡,將阿斗抱護在懷,綽槍上
馬。早有一將,引一隊步軍至,乃曹洪部將晏明也,持三尖兩刃刀來戰趙雲。不三合,被趙
雲一槍刺倒,殺散眾軍,沖開一條路。正走間,前面又一枝軍馬攔路。當先一員大將,旗號
分明,大書河間張*。雲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餘合,雲不敢戀戰,奪路而走。背後張*
趕來,雲加鞭而行,不想趷*一聲,連馬和人,顛入土坑之內。張*挺槍來刺,忽然一道紅
光,從土坑中滾起,那匹馬平空一躍,跳出坑外。後人有詩曰:「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沖
開長坂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張*見了,大驚而退。趙雲縱馬正走,背
後忽有二將大叫:「趙雲休走!」前面又有二將,使兩般軍器,截住去路:後面趕的是馬
延、張□,前面阻的是焦觸、張南,都是袁紹手下降將。趙雲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雲
乃拔青*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卻說曹操在景山
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曹洪飛馬下山大叫曰:「軍中戰將
可留姓名!」雲應聲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洪回報曹操。操曰:「真虎將也!吾當
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趙雲得脫此
難;此亦阿斗之福所致也。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
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後人有詩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
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以下是簡介: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而皆知。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紅樓夢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全書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後40回據說由高鶚續寫。

雪芹1715?一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居士。清代偉大小說家。祖籍一說是河北豐潤,一說是遼寧遼陽。清人入關後,入正白旗內務府籍。從他曾祖至他父親,其家世襲江寧織造。幼年時家勢貴盛,氣派顯赫。後來其父因事獲罪,產業被抄沒,家道衰落。曹氏全家從南方北遷,中年後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貧,過著「舉家食粥」的日子。曹雪芹多才多藝,能詩善畫,嗜酒健談,性格傲岸。《紅樓夢》寫到80回時,因貧病交迫,加之愛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紅樓夢》成為未完稿的著作。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金玉緣》,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圍繞兩個主要人物的感情糾葛,描寫了大觀園內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同時,通過對這些愛情悲劇產生的社會環境描繪,牽涉到封建社會政治法律、宗法、婦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問題,昭示了封建社會末期的世態,暴露了封建貴族階級及其統治的腐朽與罪惡,歌頌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過叛逆者的悲劇命運宣告了這一社會必然走向滅亡。可以說,《紅樓夢》是一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

《紅樓夢》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生動的人物形象。寶玉始終站在封建主義精神道德之外,他視仕途為祿蠹,以應酬文字為沽名釣譽之工具,視讀聖賢為畏途,既具有濃厚的貴公子的紈褲習氣,又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他尊重女性,尊重個性,追尋自由,是一位貴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黛玉是一位冰清玉潔、孤高自許、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她視愛情如同她的生命,但她的愛情卻因不容於貴族家庭而被摧毀;寶釵是一位遵奉婦道、恪守婦規的封建淑女,她同樣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紅樓夢》突破了傳統的取材和構思方式,將社會高度濃縮於家庭范圍內作整體展現,賈府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縮影。

《紅樓夢》寫人的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所描寫的人物皆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說寫人類型化的特徵,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以精雕細刻的工夫,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個性化,心理描寫具體而簡潔;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藝術氣氛里,烘託人物的內心情緒。

《紅樓夢》吸取了中國古典文學語言的營養,又提煉了大眾語言,熔鑄成准確、精煉、純凈、傳神、典雅的語言。

《紅樓夢》的情節安排脈胳分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結構既筋絡相聯,縱橫交錯,又主次分明,有條不紊,一如生活本身,不露人工斧鑿之痕。

《紅樓夢》表面看來都是平常的生活瑣事,但能夠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質,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意義。

《紅樓夢》問世後,以其深進的思想意蘊與精湛的藝術魅力,震撼著一代代讀者的心靈,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巨大的影響,在學術研究領域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紅學」。在經歷了二百多年風風雨雨之後,「紅學」不唯沒有衰微,反而更為興盛,這足以說明《紅樓夢》所具備的藝術價值。

《紅樓夢》的版本有兩個系統,一是僅流傳八十回的脂評抄本系統;一是程偉元高鶚整理補綴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統。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120回校訂注釋本,是一種較為完善的新讀本。

水滸傳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水滸傳的故事早就在民間傳誦。南宋時,王的《東都事略》等,書已有零星記載。宋末遺民龔聖與作有《宋江三十六贊》;無名氏的《大宋宣和遺事》記述了宋江等人的事跡。元代有25種水滸題材的劇目,水滸故事傳到元末大致形成了今本《水滸》的規模。

《水滸》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施耐庵1296—1370之間,名耳,祖籍蘇州。明初著名小說家。35歲中進士,後棄官退居故鄉,從事創作。傳說他同元末農民起義運動有一定的聯系。

《水滸傳》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樑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斗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樑山之後,「替天行道」,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峰巔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終於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為奸,漁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小說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

《水滸傳》的結構獨具一格,先以單個英雄故事為主體,上一個人物故事結束時,由事件和場景的轉換牽出另一個人物,因人生事,開始下一個故事。就好象一個個環,環環相扣,環環相生。其中也有一些自成段落的故事,集中表現了眾多英雄好漢,智取生辰綱和三打祝家莊等即為其例。一個一個的小故事如同涓涓細流流向長江大河,終於匯合成滔天洪流,匯合成聲勢浩大的英雄大聚義。

《水滸傳》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中,緊扣人物身份和經歷刻劃人物性格;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斗爭中生死存亡的關頭來描寫人物性格,還善於運用比較法、反襯法來突顯人物性格。

《水滸傳》沒有絲毫的脂粉氣兒女情,它具有豪放粗獷的陽剛美和崇高美。這種美學風格對後來的英雄傳奇小說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水滸傳》對後世的影響,不限於文學的范圍。幾百年來,《水滸傳》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直接推動了人民群眾的反抗運動。《水滸傳》對後世小說、戲劇有較大影響,到今天水滸故事仍然是戲劇劇目中的重要內容。

《水滸傳》有繁本簡本之分。繁本文繁事簡,簡本文簡本繁。明萬曆末楊定見取簡本中征田虎王慶事加以潤飾,與繁本合成120回本。清人金聖嘆取繁本前71回加以潤改,將第1回作楔子,成70回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校訂的《水滸全傳》適合於普通讀者閱讀;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水滸傳》匯校本適合於文學研究者。

C. 在古代,埋葬人是怎麼埋的

李璇 Moira的日誌
土葬

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在我國,已知最早的土葬是舊石器時代的北京山頂洞人。新石器 時代的墓葬已有大量發現。當時人們實行土葬主要是為了防止死者被野獸吃掉,同時也是為了 使死者的得到永恆的安息和葬地。初期的土葬不用棺材,只是將死者用樹皮等物稍加包裹,埋入地下,不起墳墓。以後為了便於辨認和紀念,逐步起墳修墓。土葬方式一般通行仰身直肢式,手放在兩胯旁,不像西方人那樣兩手交叉於胸前。仰身代表睡眠的姿勢,表示死者得到了安息。 雲南拉祜族人認為,如果把死者仰身葬就會使更多的人死亡,所有讓死者俯首側身而卧,兩手交叉胸前。
由於巫術和宗教的影響,古人普遍承認陰間的存在。為了使死者在陰間有個安定的歸宿,常要 給死者穿上干凈的新衣,為了讓死者在陰間有房子住,棺材和墓室也就應運而生,地上的墓丘 也越修越大。豪奢之家墳墓內外皆華貴精美,豪富之家為了使死者在陰間用度不缺乏,還要在 棺柩和墓穴之中放入陪葬品,帝王之家甚至以人做陪葬,帝王的墓穴稱為地宮。除了放置棺材 之外,還有陪葬品、長明燈、牆壁上有壁畫等,地宮分為幾室,主室放棺材,附室放陪葬品, 他們死後仍要享受榮華富貴。
在上古時期,氏族成員死後,都實行氏族叢葬,葬入公共墓地。後來公共墓地往往成為下層社 會人民的埋葬地,稱為「義冢」,因為墳墓大小不一,墓與墓間的距離也沒有定製,比較混亂, 所以又稱為「亂葬岡」。統治者的墓地又演變為家族墓地。古代的家族墓地是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的一種方式。
初期的墳墓沒有墓碑,立碑的目的只是為了便於識別墳墓,在墓碑上題刻文字,始於漢代。墓碑銘記載死者的姓名、籍貫、家世、生平事跡,宣揚死者的功德,或文章著作、逝世時間、 葬地,最後是銘文。石碑可以留存千百年之久,既可以使死者流芳千古,同時也能起到勸化世人的功用。

火葬

火葬也是古老而普遍的喪葬方式之一。在我國已有大約4000——5000年的歷史,在甘肅臨洮出 土的陶器中發現有骨灰,說明火葬在原始社會已經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火葬最早見之於先秦 時期的文獻,《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記述。如《荀子》「大略篇」說:氐羌的俘虜,不擔憂其被捆綁繫纍,而擔憂死後不被焚燒。當時,火葬是西北地區游牧民族的習俗。
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僧人和信徒都實行火葬,逐漸影響到全國。唐、五代、宋、元時期,民間火葬比較普遍,尤其風行於江南各省。瘟疫流行之後死人太多,或貧賤之家無錢又無地埋 葬時往往如此。《水滸傳》中就有關於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寫。但是,儒家文化排斥火葬,宋、元、明、清時期,政府都曾明令禁止過火葬。現代社會文明開放,移風易俗,國家大力提倡火葬。
火化後的骨灰,處理方式各民族有所不同。游牧民族有掘坑掩埋和撒入江河的習慣。佛教僧人及信徒,多裝於陶罐之中,再放入墓塔,或埋於墓地。漢族人吸收了他們的方式或將骨灰撒向山河大地;或留以紀念,祭供於靈堂;或裝於陶罐、石匣、木棺之中埋入墓地。作為死者的象徵,骨灰的處理是一件莊重的事情。
漢人的喪葬方式一般以土葬和火葬為主,少數民族地區除了土葬和火葬外,葬法還有多種

天葬

這是西藏及臨近地區十分盛行的一種葬法。大約始於十世紀,藏人死後,一般用牛馱到天葬場,將屍體仰面平放,由喇嘛念經超度,燃燒樹枝使靈魂隨輕煙升天,同時引來蒼鷹和烏鴉,喇嘛用刀在死者身上劃開皮肉,然後由天葬師將屍體分解,以屍肉飼喂蒼鷹和烏鴉,待蒼鷹和烏鴉吃完屍肉,又將死者的骨架和顱骨打碎,拌上血水糌耙,讓蒼鷹和烏鴉把屍首吃得一點不剩最好,證明死者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如果不曾吃完,則說明死者罪孽深重,將墮入地獄。天葬時喇嘛不停地念經,家人跪在一旁,向天禱告,祈求亡人靈魂升天。甘肅地區的天葬,略有不同,死者的屍體放在一塊大石頭上,由親人把屍體的衣服脫去,喇嘛念經後即離去,過幾天再來看,如果屍體已經被蒼鷹和烏鴉吃光,就證明死者已經升天,然後就地堆石壘墳。

水葬

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區還流行一種水葬法。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漢人對患麻風病而死的人,實行水葬。藏族對患傳染病而死的人,用牛將屍體馱至江邊,先由喇嘛念經敲鼓,超度亡靈。然後把屍體投入江中水葬。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有實行水葬的。水葬有全屍與分屍之別,有的把屍體捆成一團,裝入木盆等物中拋入大江,有的把屍體碎裂,扔到江里。

風葬

藏族、東北、內蒙古等地流行的一種風葬法。藏人的葬法是將屍體焚化,再有親人帶到高山頂上順風揚撒。藏人認為,骨灰被風刮到哪裡,哪裡就是他的轉世之地。鄂倫春人和鄂溫克人的葬法是將屍體裝入柞木鑽成的棺材或用獸皮裹屍,放在野外並架在樹上任其風干,然後再撿骨埋葬。

崖葬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葬法,包括懸棺葬和崖洞葬。人們將棺材放在鑿出的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將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種圖案,銘文等等。我國目前已發現有殷商、戰國、兩漢、南北朝、唐、宋、元時期的懸棺。以四川地區為多,蜀地人以為死人的靈魂升天可為仙,入地則成鬼,故以崖葬為高尚。北方人和漢人有少數地區使用崖葬。比如,漢代中山靖王與山東曲阜魯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眾多的崖穴是由人工開鑿而成,規模宏大,儼然地下宮殿。

塔葬

是藏族最高貴的一種葬式,又稱靈塔葬。只有極少數大活佛死後才能實行這種葬禮。先把屍體脫水,再用各種葯物和香料處理後藏入塔內,永久保存。在布達拉宮內有這類靈塔。

高棺葬

美國印第安人特林基特族的頭領去世以後,屍體裝入一個雕刻的象大鯨魚似的棺材裡,然後把 棺材用木桿高高托起,矗立在半空中,棺材成為部落的紀念碑。

其他葬

原始社會仰韶文化中,人們把夭折的兒童放入瓮中,實行瓮棺葬,瓮棺埋在住屋附近。瓮底有孔,以便於死者的靈魂出入。
近現代赫哲族人把夭折的兒童用樺樹皮困吊於樹枝上,是為了使死者的靈魂轉生。他們認為,孩子的屍體埋在地下,幼小的靈魂無力從地下鑽出來轉生,其母可能會因此喪失生育能力。
在一些瑤族地區,人們把夭折的嬰兒用草席包裹後埋在屋旁的山崗之上,或父母親的床下,或放在籃子、笸箕等容器中,吊掛在樹林中,希望死者的靈魂早日轉生。
古代傈傈族人把死嬰的心臟和骨頭砸碎扔到山谷里,以防靈魂來討債。古人認為,孩子來到這個家中或是來報恩,或是來討債。罵不聽話的孩子常常稱為「討債鬼」。孩子夭折也被視為討債鬼。
古代少數民族有坐棺和立棺的埋葬方式。如:僚人用豎棺埋葬死者。
苗族有扭頭葬,即將死者的頭扭向背後,表示死去的老人正在扭頭看著後人的成長,可以保佑後人。高車人掘地為坎,將死者坐放其中。
一些高山族人安葬死者的方式,是讓死者以蹲踞的姿勢豎埋在死者生前的床下,這是高山族人吃飯的姿勢,表示死者仍然與家人生活在一起。

安葬觀念

各民族對葬法有不同的看法。這些觀念往往與原始宗教和巫術有關。各民族文化普遍都承認有人間、陰間、天堂、地府。靈魂不死是喪葬觀念的核心,安放屍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安放靈魂。不過,各民族對靈魂不死的認識有所不同,導致了人們對喪葬方式的態度不同。漢族人一般以土葬為榮耀,墓地的風水關繫到家族的興旺乃至國運的長久,所以盡量厚葬,帝王更是大興土木。其中也含有忠孝的觀念,與封建意識形態緊密相關,且十分復雜,這里不做贅述。
西藏人普遍相信有來世,重視天葬,以求轉生,視土葬為懲罰,是犯人和瘟疫病人死後的葬法。雲南普米族人認為,火葬可以把死者的靈魂送到天上,土葬是將死者的靈魂連同屍體一起埋入了地下,是為了防止「惡死」者的靈魂再投胎托生為人。
布依族對正常死亡的人實行土葬,而對於非正常死亡和客死他鄉的人則實行火葬,認為這種人的靈魂不潔,祖宗不會接納。
我國大多數民族都是以土葬為主,認為死人「入土為安」。

職業殯葬

我國最早的職業殯葬服務始於西周,是國家一級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他們只為國家官吏提供殯葬服務,該行業也具有壟斷性,而且世代世襲。
以後逐步商業化,據北魏時期楊之炫的《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市北有慈孝、奉終二里,里內之人以賣棺槨為業,喪車為事,有唱輓歌的等等。反映了當時殯葬服務社會化的情況。

唐代輓歌郎

職業的輓歌郎是專門為喪事提供唱輓歌服務的。
唐代長安城裡已有了很多的凶肆。唐代傳奇小說《李娃傳》中的滎陽生,淪落到「凶肆」,即當時出售喪葬用品並承辦喪事的場所,當了一名唱輓歌手。他被「東肆「的人請去,與另一「凶肆」--「西肆」的輓歌手比歌,場面十份的熱鬧。

殯葬儀式的娛樂化

原始時代的殯葬儀式已有了娛樂的風俗。文獻記載,在春秋時期,南方祭神時有「作歌樂」並「鼓舞」的習俗,仍保留著遠古的遺俗。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士人故意在喪期作一些歌舞(及飲酒食肉)等怪誕舉動。是出於對禮法的鄙視。喪事的娛樂性是蒙元人喪葬儀式的特點。明朝初年(1368年),御史高元侃上書請求廢止這一習俗。我們在《紅樓夢》中賈府給秦可卿辦喪事的描述看,其中也具有相當的娛樂性質。說明民間喪事的娛樂性是難以禁絕的,它在生活內容單調而刻板的中國古代農村無形中成了娛樂的補充形式,並可沖淡殯葬的悲哀和恐怖氣氛。

D. 誰有關於中國古代夏朝的歷史文集從大禹的兒子啟開始,到商湯時期的。文獻與神話傳說均可。不要玄幻小說

這個很長啊!我也懶得整理了,全部貼上來吧!

夏禹之前的禪讓:

謂堯在位時舉薦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那時沒有父死子繼的習慣,而是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傳說中有堯舉舜,舜舉禹,禹舉益的故事。據《墨子.尚賢上》雲:「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孟子.萬章》記載:「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贏得了大家的擁戴。所以堯死後,舜雖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不去堯子那裡而去朝覲他;有訴訟之事,也去找他;謳歌者也去謳歌他,而不去謳歌堯子。反映了堯所舉薦的繼承人舜,確實是個賢能之人。

傳說黃帝以後,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出觀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袖。關於他們「禪讓」的故事,古書有不少的記載。

堯,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七十年後,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後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乾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考驗了三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於諸馮(在今山東省境內)。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漁、制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通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怕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後,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大禹治水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准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夏朝建立

夏朝(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夏王朝也成了我國第一個階級王朝。

子承父位

禹在晚年的時候,各部落的首領曾推選夷人首領皋陶為禹繼承人。皋陶先死,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但禹暗地裡卻為其子啟培養勢力,當禹死後,這些有權勢的貴族紛紛起來反對伯益,擁立禹的兒子啟繼位。啟趁勢殺了伯益,奪了王位。傳統的禪讓制度從此廢除,取而代之的以父傳子的王位世襲制。

同時,西邊的同姓諸侯有扈氏(陝西戶縣)更起兵反對。啟親領大軍討伐,大戰於甘(河南洛陽市西),剿滅了有扈氏。夏啟排除了這些干擾,鞏固了王權,正式確定了世襲制度,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為了使世襲王權為眾多的諸侯所確認,夏啟就在都城陽翟召集眾多的諸侯,舉行盛大的「鈞台之享」。表明夏王朝的統治基礎,已經完全確定了。

羿、浞生亂

夏啟去世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新君主繼位安於逸樂,荒淫無度不恤民命施暴政,引起百姓強烈不滿,並發生爭奪王位的變亂。

此時東夷族中力量比較強盛的有窮氏首領後羿(又稱夷羿),趁夏王朝內部發生王權之爭,占據夏都,趕走仲康,奪取了王位,號稱帝羿。

後羿稱帝後,不吸取教訓,以為自己善於射箭,便不關心民眾,不為民眾辦事,每天以田獵為樂。不久後羿被他的親信東夷族伯明氏成員寒浞危害,寒浞自立為帝,把羿的妻子也強佔了,生了澆及壹。寒浞又命令他的兒子澆滅了夏的同姓斟灌與斟尋,並追殺逃亡在外的夏帝相。結果,相被殺害,但相的妻子從牆洞逃出,躲藏在母家有仍氏(今山東金鄉境),生下夏帝的遺腹子少康。

夏桀亡國

夏朝最後一個國君桀,名履癸,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虐、荒淫的國君之一。履癸武力過人,,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他驕奢淫逸,生活腐化,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建造傾宮、瑤台,又從各地搜羅美女充填後宮。桀在征伐有施氏時得了美女妹喜,回國後,晝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同時夏朝與周圍方國的矛盾也相當激烈。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時東方臨近的商部落日益強大。商湯乘機發兵伐桀,公元前1600年,兩軍鳴條之戰,夏軍大敗,夏桀出逃至南巢,被湯捉位流放於亳,不久病死於此。夏朝由此滅亡。

夏朝帝王譜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製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啟在位29年

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太康在位29年

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仲康在位13年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這時後裔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寒浞自立為王。相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寒浞攻打他,相被殺。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遺腹子。當寒浞之子澆派人去追殺少康時,少康逃到了有虞氏,當了有虞氏庖正(廚官)。舜的後人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又給了少康土田和眾人,少康才站住了腳。

在寒浞代後羿、政局混亂之時,他收撫逃散人眾,整頓隊伍。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杼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槐

在位44年

槐,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芒在位18年

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泄在位21年

泄,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不降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兒子。在位59年後,讓位與其弟扃。扃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廑在位21年

廑,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孔甲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皋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兒子。發在位11年

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桀在位52年

桀,發的兒子。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暴虐嗜殺,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終於被滅亡

熱點內容
滿分霸道總裁的小說 發布:2025-09-16 11:19:13 瀏覽:735
近親言情txt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6 11:03:53 瀏覽:828
男主姓慕的霸道總裁小說 發布:2025-09-16 11:00:10 瀏覽:21
帶蛇言情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6 10:49:55 瀏覽:270
bl短篇輕松小說 發布:2025-09-16 10:48:10 瀏覽:63
什麼是輕文輕小說 發布:2025-09-16 10:46:26 瀏覽:589
在線小說青梅竹馬短篇 發布:2025-09-16 10:39:06 瀏覽:227
言情小清新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6 10:25:42 瀏覽:641
前夫小說總裁有什麼 發布:2025-09-16 10:17:32 瀏覽:146
小說霸道總裁開車的小說片段 發布:2025-09-16 10:11:27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