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來渡我古離小說免費閱讀
① 逃過一劫,算不算有佛渡我啊
凈空法師---佛並不能保佑任何人,佛告訴我們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佛明了世間宇宙真相,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因果關系,我們要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我們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用正確的方法從因上下手,就好像農民種地必須先下種、施肥、澆水,小心看護,然後經過一段時間,我們才能得到所要的瓜果。
凈空法師---佛菩薩保佑,是教你修因。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報。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都想求的,想求而不肯種因,哪來的果?
有很多人到道場來,以為燒一支香,磕幾個頭,供一點水果,賄賂賄賂,佛菩薩就答應保佑他了,哪有這么便宜事情?
現在在這個世間,在中國、在外國學佛的同修,實在講,著重在修福是占絕大多數。他修福的目的在哪裡?求發財、求陞官、求家裡人平安。心量就那麼小,自私自利,諸位想想能求得到嗎?決定求不到。
假如我是佛菩薩,你這樣來求我,我會拒絕你,你的供養我不會接受的。為什麼?你心量太小了,自私自利,我怎麼能接受?我要接受你的賄賂,保佑你,那我不就變成了貪官污吏?所以這是迷信,這是大錯特錯。諸位要記住,不要說是佛菩薩,凡是正神都不接受賄賂的,你用金錢財物去供養,巴結不上的!妖魔鬼怪他才接受,接受之後,他是不是真的保佑你?他才不保佑你!到你該害病還是害病,該死的時候還是死。邪神總是欺騙人,正神不欺騙人,所以他不接受你的賄賂。
我們眾生希求果報,一定要曉得果報是怎樣形成的,換句話說,一定要知道它的因緣。修因得果,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報。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都想求的,想求而不肯種因,哪來的果?佛菩薩保佑,是教你修因。你自己不肯修因,天天拜佛,求佛菩薩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佛菩薩真的保佑加持你,佛菩薩是接受你的賄賂,那成什麼話,沒這個道理。
我們對於因果要深信,凡是善的果報,我們希望得到,我們一定要修因,才真正會得到利益。如果你不修因,就算你天天拜佛、誦經,天天供養佛菩薩、賄賂佛菩薩,沒有用處!
想求得諸佛菩薩保佑,沒有那麼簡單,你要有他保佑的條件。如果你是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這是非保佑不可,為什麼?你很快地就要往生不退成佛了,諸佛歡喜贊嘆,沒有一尊佛不保佑你——你不要求他,他也保佑你,這些統統都是事實。
② 《佛不我渡我自成魔》txt全集下載
佛不我渡我自成魔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順治四年冬天,這是一個我偏僻的不知名的小鎮,街上一個人也沒有顯得格外的冷清,只有偶爾只有被寒風帶起的片片落葉在街道上空飄盪,為這個偏僻的小鎮平添了幾分蒼涼。
村外一處高地上一個七歲的小男孩蜷縮著身子蹲在地上望著望遠,他在等他的父親,他的父親以前也經常出去過,雖然每次出去之前都會撫mo著他的頭輕柔的跟他說「天兒,父親有事要出去一兩天,這兩天你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如果兩天我還沒有回來你以後就要靠自己了」,但是用不了兩天父親就會回來了,他堅信這次父親還是會像以前一樣回來的。
兩天過去了,小男孩還是一動不動蹲在原地,身上停留著幾片枯黃的敗葉,可他的父親還是沒有回來,他知道父親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我知道父親是累了,他去母親那邊休息了。」他抬頭望著天流著淚對自己說到。小時候由於不懂事他常常問父親為什麼自己沒有母親,這個時候父親就會輕笑著告訴他母親是累了,她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休息了。
這一刻他恨極了自己,為……
③ 誰來渡我什麼意思,佛要渡我什麼意思
1.佛家用語,把自己從一個世界引渡到另一個世界,或是身體,或是觀念。
2.一般通常指的是精神、觀念上的一種升華。
3. 出自佛教中唐代廣東韶關南華寺的六祖惠能的一句偈子「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4. 譯文:迷惑不解的時候靠老師指點,理解明白的時候自己解決。
5. 渡的意思是指,橫過水面,渡船、渡橋、渡河、擺渡、強渡、遠渡重洋,由此到彼,渡過難關的意思,不過在佛學里渡是指把自己從一個世界引渡到另一個世界,或是身體,或是觀念。
④ 誰來渡我
依法不依人 要得到真正的解脫 還要自度 自己找回自己那顆盡虛空遍法界的真如妙心 切記 佛也好 師也好 本身也不能離開你的心而獨立存在 意思是說 佛與師到頭來還是你自己的一顆心顯現出來的 這就表示他們並不能真的賜給你任何東西 就像你自己不能再賜予自己任何東西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他們真給了你什麼智慧等等 但是 如果這些真的是別人給自己的東西而不是自己本來就有的 那就表示你早早晚晚還要失去所有現在得到的東西 只有本來你自己就有的東西才不會再度失去 就像智慧 智慧如果真是從別處得到 那麼別人給了你 別人不就沒了智慧了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別人並沒有因為給了你智慧而丟失了智慧 因為他們自己本來就有智慧 你自己也是一樣 也並沒有真的得到了智慧 因為你自己本來也有智慧 只是暫時的妄想迷惑痴暗使無法從你的心中顯發出來 佛與師只能是你的增上緣,而不能成為你的親因緣,因為佛與師也是你的心所顯現的緣,而不是你的心本身 只有你的心本身才是你自己的親因緣也就是正因,他才是真正的佛,他才是你真正的依靠和皈依處
⑤ 關於佛的故事··
有個年輕的一無所有的女孩,沒有家人沒有感受沒有歡喜更沒有悲傷的獨自生活著。日子過得還好。
媒婆也快把她住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人。
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於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麼,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了。可惜,廟會太擠了,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後來的兩年裡,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
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
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說:「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說:「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棄你現在的一切,包括你的自由和自主。」
女孩:「我能放棄!」
佛祖:「你還必須修煉五百年道行,才能見他一面。你不後悔么?」
女孩:「我不後悔!」
於是這女孩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覺得沒什麼,難受的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這讓她都快崩潰了。
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運進了城裡,他們正在建一座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
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麼急事,很快地從石橋的正中走過了,當然,他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他。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佛祖再次出現。
佛祖:「你滿意了嗎?」
女孩:「不!為什麼?為什麼我只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女孩:「我願意!」
佛祖:「你吃了這么多苦,不後悔?」
女孩:「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都在近處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滿懷希望的看見一個人走來,又無數次希望破滅。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煉,相信女孩早就崩潰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
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
來了!他來了!他還是穿著他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痴痴地望著他。
這一次,他沒有急匆匆的走過,因為,天太熱了。
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那濃密的樹蔭很誘人,休息一下吧,他這樣想。
他走到大樹腳下,靠著樹根,微微的閉上了雙眼,他睡著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邊!
但是,她無法告訴他,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盡力把樹蔭聚集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站起身來,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在動身的前一刻,他抬頭看了看這棵大樹,又微微地撫摸了一下樹干,大概是為了感謝大樹為他帶來清涼吧。
然後,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視線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
佛祖:「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
女孩:「他現在的妻子也像我這樣受過苦嗎?」
佛祖微微地點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這一刻,女孩發現佛祖微微地嘆了一口氣,或者是說,佛祖輕輕地鬆了一口氣。
女孩有幾分詫異,「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臉上綻開了一個笑容:「因為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煉了兩千年。」
另外還有這么首詩,席慕容寫的: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那麼,我要用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進你的心中?(——席慕蓉)
前世,我頻頻回眸
揮別的手帕飄成一朵雲
多少相思 多少離愁
終成一道水痕送我遠走
今生,我尋覓前世失落的足跡
跋山涉水 走進你的眼中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我用一千次回眸換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駐足停留
問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進你的心中
佛無語,我只有頻頻回首
像飛蛾撲向火
可以不計後果 可以不要理由
回眸 再回眸
千次萬次 你在我眼中 也在我心中
我頻頻回顧著 期待你的溫柔
我頻頻回顧著 渴望長相廝守
前世 我在舟中回眸
蓮葉一片一片 連成我眼中的哀愁
今生 佛成全我的思念
讓我走進你的眼中
我尋覓了很久 累了
只想在你懷中停息
只想讓你的手揩去我臉上的淚痕
只想讓你的體溫溫暖我冰涼的雙手
不要問我為何今生千里迢迢將你尋覓
我沒有喝孟婆湯 心中牽掛著你
不要問我為何哭泣
我沒有喝孟婆湯 仍記得前世離別時心底的絕望
說我喜極而泣吧
淚落在你的襟上
前世的種種哀愁開成一樹繁密的丁香
我只想與你攜手在樹下看那一朵開成五瓣向我們預言幸福
今生我仍舊頻頻回望
今生我仍舊不喝孟婆湯
來世我還會千里迢迢將你尋覓
來世我還會和你手牽手尋找五瓣的丁香
⑥ 佛來渡我是什麼意思
通常是指,解放自己,重新開始,重頭再來,重新做人,適用於犯過大錯的人,通過努力最終取得成功。
如果做夢,夢見佛來度我,寓意則為戀情方面,如果無法和戀人在一些長遠問題上達成一致的話,這兩天會因此延伸出不少的困擾。新的追求者往往帶著權勢的脅迫而來。
⑦ 關於佛的一個故事!急!
你也看了電影頻道那電影的故事吧
找了半天了 不好找啊
送點別的吧
一會再找那個
佛祖
開放分類: 宗教、佛學、靈山
佛祖和佛教
在公元前6世紀,在喜馬拉雅山山麓和恆河之間有一個小國,國王叫做凈飯王。有一
天,正在宮中的凈飯王接到皇後家中送來的喜報,皇後為他生了一個王子。這位王子就是佛
教的創始人佛祖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的母親在生他之後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撫養長大的。從小釋迦
牟尼就特別的聰明,無論什麼事情一學就會,而且對任何事情都願意問一個為什麼,非要得
出答案不可。
凈飯王非常喜歡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國王總
為這個小王子擔心,因為他總願意思考一些在老國王看來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問,同樣
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婆羅門,有的人卻是首陀羅?而且,婆羅門的子子孫孫都是婆羅門,
首陀羅的子子孫孫永遠是首陀羅,這又是為什麼?老國王回答不出來,只好說這是上天安排
的,但悉達多說,他不相信,又說他要找到一個讓人人平等的辦法。
悉達多19歲的時候,同表妹結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滿。
有一天,悉達多出城遊玩,看見一位老人拄著木棍,艱難地移動著腳步,走出不遠又看
見一個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著一群鳥啄食一具屍體。他問一個過路人,這是怎麼回事,
過路人說:「真是少見多怪,這種事經常發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宮後,他一直在思考這
個問題,十分的煩悶和苦惱。他在想:難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嗎?
又有一天,悉達多看見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捧著一個瓦缽,現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
樂的樣子。王子問隨從這是什麼人。隨從說:「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達多趕忙向修道者
行禮,並問他為什麼會這樣的快樂。修道者對他說:「世事無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
脫。」
回宮後,王子又在想那個修道者的話,很激動,並產生了出家的念頭。第二天早晨,他
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兒子。消息傳出後,全城都在慶祝凈飯王得了孫子,悉達多有了兒子。
但悉達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後,決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過妻子的房間,看見她懷抱著兒子,
想走進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終於停住了腳步,嘆息說:「要修道是多難啊!」終於,他下
定決心,拋開妻兒,毅然離開了家。
第二天,悉達多走出了國境,在一條河邊拔劍剃掉自己的頭發,做了一個修道者。
老國王不見了兒子,急得要命,派了幾個人出去尋找,終於在森林裡找到了悉達多,但
他堅決不肯回家。此後,悉達多四處周遊尋訪有名的學者學習哲學,又跟隨苦行僧學道。當
時印度流行所謂「苦行」,就是要用各種自找苦吃的辦法來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達多也
曾經用過這種修行法,結果弄得精神和體力幾乎衰竭,仍然一無所得。後來他意識到,只有
身體強壯,才能找到真理。於是,他開始注意鍛煉身體和意志。
一天,他來到一條小河邊,想洗個澡,把出家後6年來積在身上的污垢統統洗凈。河邊
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達多身心交瘁的樣子,很是擔心,便給他喝了許多牛奶。悉達多終於恢
復了元氣。他走到一棵菩提樹下,盤膝而坐,在那裡閉目沉思,靜修了6年。
在他35歲那年,他終於想通了解脫人間痛苦的道理,創立了佛教。後來,悉達多就到
各地去傳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說的一切,並且照著去做。佛教就這樣產生了。作
為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被他的弟子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加牟尼的學說和精神感動好許多人,其中也有許多婆羅門和剎帝利種姓的人。越來越
多的人接受了釋加牟尼的的教誨。
釋加牟尼把佛教解釋為「四諦」,「諦」的意思是真理,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苦
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其實都是
苦。「集諦」指人受苦的原因。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將願望付諸行動,就會出現相應
的結果,那麼在來世就要為今世的行為付出代價,即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滅諦」
是說如何消滅致苦的原因。要擺脫苦就要消滅慾望。「道諦」是說如何消滅苦因,消滅苦因
就得修道。
釋加牟尼還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須遵守「五戒」:不殺
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
姑)。他們必須剃光頭,穿僧袍,完全脫離家庭生活。另外他們還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揚只要今世做了善事,來世就有好報;
今世做了壞事,來世就有惡報。釋迦牟尼的這些主張,逃避嚴酷的現實,有消極的一面。他
還主張用自我解脫的辦法來消除煩惱,否定斗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釋迦牟尼給幾個弟子講道來到一條河邊,然後就到河裡洗
了個澡。洗完澡後,弟子們在幾棵婆羅樹之間架起了一張繩慶,釋迦牟尼側身而卧,枕著右
手,對弟子們說,我老了,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後你們不要因為失去導師而自暴自棄,而
要大力弘揚佛法,拯救世人。說完,他就逝世了。以後,人們為了懷念他對弟子的苦心教
導,就在寺廟里塑造了釋迦牟尼的卧像,並把釋迦牟尼誕生的那天(農歷4月8日)稱做
「浴佛節」,把他修道的那天(農歷12月8日)稱為「臘八節」。
釋迦牟尼的遺體火化以後,骨灰結成許多五光十色的顆粒,佛教把這種顆粒叫做「舍
利」。後來,有8個國王分取捨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來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對釋迦
牟尼的景仰。這種塔用金、銀、瑪瑙、珍珠等7種寶物裝飾,人稱「寶塔」。在北京西山靈
光寺的「佛牙塔」里,據說就藏著釋迦牟尼的一顆牙齒。
公元1世紀時,佛教傳播到中國漢族地區,以後再從中國傳播到朝鮮和日本。今天,全
世界有兩億多人還在信奉著佛教。
27、 象猴得渡
釋迦牟尼一日坐在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靜思,一隻獼猴手捧蜜果,一頭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於前。佛祖睜慧眼詢問其故。
獼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親眷數百,每日攀樹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游獵射殺我輩,夥伴盡皆喪身,我幸攀樹枝盪過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說:「我所居處附近有一惡人,對我象群十分兇狠,陷阱捕捉,刀箭殺傷,我為避滅禍逃匿於此,幸遇佛祖,祈求庇護。
釋迦牟尼聽後,對象猴說道:「傷生害命是佛門第一大戒,濫施強暴的人終將受懲。你們欲要解脫苦厄,須精修磨煉。」說罷遂與象猴同飲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連禪河,溺水而死,待轉世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脫。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處,仍有遺跡可尋。
28、 普渡眾生
① 佛陀帶領摩訶迦枼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屍彌羅國傳教。
② 國內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當時久旱無雨,他就到曠野撒穀物喂鳥,以此向天祈雨。
③ 毗闍先父母年邁多病,他盡心奉養,非常孝順。
④ 毗闍先妻子賢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⑤ 他好學不倦,略有積蓄,就請妻子購回書籍學習,求取真知。
⑥ 毗闍先勤勞仁厚,常於夜半起來為飼養的性畜加添飼料。
⑦ 持之以恆不失善行的毗闍先為佛陀賞識,就吩咐摩訶迦枼前往渡化他。
毗闍先悉聽了迦枼尊者的種種教誨,明白了許多真諦,遂皈依了佛陀,後來成為著名的在家弟子。
29、 佛渡眾生
① 古印度摩揭陀國某村有一少女名叫優那陀耶。她父母雙亡,一人為生。
② 她擺設一個小攤,出售水果蔬菜等雜貨。由於買賣公平,生意還不錯。
③ 後來,她與同村一個青年經為夫婦,婚後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務。
④ 不久,她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樂趣。
⑤ 可異好景不長,丈夫因病去世後,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著死去的孩子來到正在菩提樹下坐禪的佛陀前祈求超度。
⑥ 佛陀對她講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別離苦。生活在塵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
⑦ 優那陀耶回村後,迫於生計,便求助粼里時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顧不及,無力相助。
⑧ 她深感喪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憶及佛陀的教誨,決心脫離苦海。優那陀耶皈依了佛門,佛陀應允收她為徒。後來,她精心修行,終成正果。
30、 普渡眾生
① 中印度摩羅拘陀國有位婦女名叫波摩,她丈夫雖非常富有,但男耕女織,感情甚篤。
② 每逢丈夫在田間忙碌時,波摩忙完家務,總要到田裡去幫助他。他們還有兩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③ 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後,波摩在海邊的樹下給小兒子餵乳,大兒子在海灘上嬉戲。她輕拍小兒子,幸福充滿她的心田。
④ 但是,人世間的幸福不會是長久的,波摩哪裡知道,當她喂完幼兒,把他放在樹下的時候,災難已開始降臨到她身上了——
⑤ 正在田地收割莊稼的丈夫,被竄出的一條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發身亡……
⑥ 一隻兇猛的兀鷲,忽然從天而降,叨起樹下的幼兒,剎時便無影無蹤……
⑦ 大海掀起了洶涌的浪濤,捲起了正在海灘的大兒子……
⑧ 短短的一天之內,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嬌兒。她悲痛欲絕,望著正在焚燒丈夫遺體的火焰,深感世間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誠地祈求解脫。在佛陀的點化下,她潛心修行,勇猛精進,後來成為有名的佛門女弟子。
31、 佛說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們這樣說:
以前有一國王叫勒那跋彌,他秉性善良,體察民情,得到百戴,由於無子,他虔誠祈禱天帝,不久王後就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人稱善事太子,太子少時即十分聽慧,熟讀經書,深明其義理。
他常端坐菩提樹下靜思,或聽僧眾誦經講道,看見過他的人,都說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經郊外,見農夫犁田,便下車試之,隨即看見了這樣一件事——耕地之時,地中的許多蟲蟻被驅出:一隻蛤蟆趁機飽餐蟲蟻;爾後一條蛇又吞食了蛤蟆;接著一隻大雕飛來啄食了那條蛇。
太子看後,感慨不已,心尤不樂。他一面隨國師遍訪名山,求學尋道,一面勸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體恤民間疾苦。後來,當善事太子到了紺琉璃山時,眾多天女手持珠寶,奉獻於他。佛陀最後說道:那時的善事太子,就是現在的我啊!勒那跋彌國王就是現在的凈飯王,那時的王後就是我母親摩訶波耶。